第一篇:借助语文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材;渗透;学生;爱国主义
摘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守起来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一种无比忠诚的深厚的民族感情,借助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让学生明白了爱国的重大意义又让学生清楚身上所担负的重大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筑守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无限热爱、无比忠诚的一种深厚的民族感情,是一种价值的精神营养品。语文教材体裁多样的的文学作品,有许多课文正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结合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尽览祖国山河,激发爱国热情
中华大地呈现出多种自然风光,景色绮丽,风采诱人。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就向学生介绍了祖国江山美不胜收的景色。
首先可引导学生去尽情游览:走进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去领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雄奇;随着碧野走进《天山景物记》,置身于塞外独特的绚丽的景色中;跟随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去泰山极顶观赏日出的辉煌。还有春雨江南的秀美;骏马秋风塞外的壮美;杭州西湖的阴柔美;黄山苍松云海的奇特美等等。让学生置身其中,荡胸涤肺,心旷神怡,排除污秽杂念,萌发健康的爱国感情,在学生的心中烙上“中国”印,无论走到哪里,祖国的山山水水会让他们梦牵魂绕。
其次,结合课堂教学,发动学生课下去找有关描绘祖国山河的文章,结合中国地图,踏访文章所介绍的地区,处在什麽地里位置,有何物产、名胜古迹和人文风貌。学生通过查找文章和阅读,对祖国的幅员辽阔、土地的富饶有了深深地了解,学生沉浸其中,自然会对祖国产生依恋之情,为自己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对哺育自己的山河产生热爱之情。
最后,要引导学生把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家乡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可通过以“我心中的故乡”、“我爱家乡”等为题的诗歌、散文朗诵、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同时也要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体会到有多少中国人为了自己的祖国不被外人侵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又有多少中国人背井离乡数年,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险阻,重回故里的原因。这样就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久而久之,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英雄模范人物,树立爱国责任感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再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祖国孕育了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同时还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英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正气歌、爱国颂,这些文质优美的课文能点燃学生的爱国之心,也能在学生心中筑起维护祖国尊严的钢铁长城。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英雄,明白爱国是一种传统美德,应以爱国为荣。
汉代的霍去病,为国家的生存和强盛,在戎马中度过一生,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宋代的岳飞为挽救祖国危亡,离妻别母,转战沙场,发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言;文天祥为抗击元兵的进攻,坚贞不屈,临危不惧,誓死不投降,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清代的谭嗣同为“维新”慷慨就义,以身殉国,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还有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柔石、白莽等许多爱国青年,无不体现爱国主义的豪情。通过引导学生,学生认识到,英雄们总是把自己的欢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由于这种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使得中华民族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内忧外患面前,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祖国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次,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精神,提高学生思想素养,树立爱国责任感。
1、学习英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是维护人格、国格的强大力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的气节。华罗庚甘愿抛起国外的高额报酬,排除种种险阻回到祖国,正体现了这种气节;当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时,全国人民的爱国声援正体现了这种气节;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行为正体现了这种气节。爱国者忠于祖国,不屈不挠就是出于对祖国的感情。要引导学生懂得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是追求崇高人格的最高境界。
2、学习英雄舍生报国的献身精神
爱国就应在国难当头是挺身而出,保效祖国,不惜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钢铁长城。在讲解一些有关课文时,可结合学生实际,给其出一些思考题,与以正面引导和讨论。如“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看刘和珍的行为”、“谭嗣同的流血值得吗?”等等。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明白爱国的含义所在,然后要求学生写作文给予落实,《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我从刘和珍的身上看到了中华的崛起》、《赤子之心》等作文,从内容多样的文章中,不难看出学生从英雄的行为上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当生命与正义发生冲突时,要献身正义;当个人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献身国家。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洗涤和净化。
3、学习英雄,纠正学生思想误区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学生忽略了对自己思想的品德的培养,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思想:什麽“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导致许多扭曲的行为,出现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有位母亲无奈的在给儿子的汇款代单上这样写道:“上班日当午,汗滴脚下土,须知手中烟,颗颗皆辛苦。”语文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课文也可起到纠正学生错误思想的作用。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高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牢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王铁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雷锋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焦裕禄“心中装着兰考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等等,英雄的行为和思想,会让学生从他们的身上看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和自己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相比,后者是何等渺小,这些英雄才是自己应该追求的“明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才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
有位学生在演讲中这样说道:以前的我们或许因为一些错误的思想,作了一些错误的事情,现在反思起来,显得多麽的幼稚,从英雄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我明白了身上肩负的责任,为以后“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耻辱不在中华大得上重演,我们要向英雄学习,把爱国当成自己的责任,关心国家的前途民运——。由此可见,用英雄之魂塑造学生的灵魂,让英雄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发挥榜样的力量,鞭策学生走上爱国之路,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始终贯穿在语文课教学中。只要紧紧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就能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是一个爱国者
参考文献:
[1]戴木才。造就孩子光辉人生,教师博览,2002,(2)。
[2]景淑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青年研究,1997,(1)。
[3]课本。国情。
[4]刘大军。新世纪的使民,2000。301—3121。
第二篇: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教育三个部分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只要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教材作为媒,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就包含了深刻、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呢?用曹延汹的话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爱祖国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其次是爱国家的教育,是热爱国家的情感、理论、逻辑、具体实践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意义上就具有了阶级性。”①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和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我们着重从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即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汉语知识”部分和“语文实践活动”部分进行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苏州园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赞颂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勒出了塞外河山的豪犷、壮美。这些课文共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是爱心的扩展和延伸。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最后一课》、《故乡》等。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礼服,在拼字母时声音因为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人们对收复国土的期望和信心;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的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浓烈的爱国热情。《故乡》中的最后三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些课文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感受。
(三)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背影》、《散步》、《我的老师》等。《中国石拱桥》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背影》、《散步》所表现的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这样的优良传统,这是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四)反映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英雄辈出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保护七根火柴,为了保护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情节,反映了鲁迅为了救国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飞跃。
(五)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过零丁洋》塑造了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闪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破阵子》里“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二、中学语文教材“汉语知识”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项学习内容,即汉语知识的学习。在教材的第一册有这样的学习内容:《汉语和汉字》,在这一部分,教材对“汉语”和“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具体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1973年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五次委员会以93票对0票,一致通过把中文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汉语、了解汉语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可以在电脑、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从而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这些内容的介绍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目前,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对“汉语和汉字”这一汉语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是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还记录和传播了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当中,汉字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电脑、网络上可以直接使用汉字来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对汉语、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能够明白汉语、汉字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家的团结、统一等问题上的巨大作用,能够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产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汉语,写好汉字。而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写好汉字,同样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部分当中,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写字比赛”(第一册)、“警语的收集与评比”(第二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第三册),“说成语故事比赛”(第三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写字比赛”中,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中,对警语内涵的学习,对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中既是他们做人、行事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在众多的警语中,不乏具有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在进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通过吟咏和背诵诗歌,既可以吸取诗歌里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精华,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又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在进行“说成语故事比赛”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成语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成语,真正体会成语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成语“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关于这个成语有这样一个故事:《左传·隐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杀死桓公,因此石碏就把石厚杀掉了,当时有人称赞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在这个故事中,石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有包庇自己犯罪的儿子,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足见石碏对国家的忠诚。又如,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里表现的是蜀相诸葛亮对蜀国的热爱与忠诚。对这一类型成语故事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促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另外,对成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注释:
①曹延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山西大学文化素质网,2005.7.②郑晋鸣,康星星.不该冷淡我们的母语[N].光明日报,2005.9:(1).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2002,6.[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3]刘奔丽,杨景春.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思想概说[J].绥化师专学报,2000,2.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贵州省汪宜江乡村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研讨暨培训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时间:2016年12月21日
地点:绥阳县大路槽乡中心学校 主讲:冯华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党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行为之果。如何在小学语文这块土地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呢?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导课、释题时渗透爱国情感
导课、释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导课的艺术,导课要目的明确,紧扣课题,要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另外,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提示课题的内涵而导课,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提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风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美丽景色和富饶物产的课文。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日月潭》《草原》《七月上天山》《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些课文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以上课文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些描写锦绣河山、自然风光的课文及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词句的优美,体会景色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教学新人教版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课文通过对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不同特点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我‛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在处理完字词和分析完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这样美丽的景色吗?‛学生都说喜欢。我又问:‚像桂林这样美丽的景色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争相回答。有说秀丽黄山的、有说珠穆朗玛峰的,有提到奔腾的长江、黄河的,有称赞壮丽的黄果树瀑布的,还有赞美天山、西湖等风景名胜的。我相机引导:‚你们看,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这么多壮丽的景象和美丽的景色。你们说,我们的祖国美不美?你 2 们热爱她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太美了!我们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学生在了解祖国美丽风景的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三、利用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文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源流长,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教学《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这些名著中的名篇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这些名篇中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人物高贵的品质。对这些课文学习,学生增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近现代史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近现代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屈辱史,苦难中的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难忘的启蒙》《詹天佑》等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贫穷而遭受侵略和蹂躏,国家和人民因此蒙受耻辱。但伟大的中华民族一直在黑暗中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长征》《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些课文对小学生来说,时代久远。但是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保家卫国,抵御外来侵略,建设伟大祖国的爱国激情,增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利用英雄人物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描写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课文。这些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范。‚范例胜过训诫‛,榜样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象,尤其要结合教材充分感受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高大形象,课本中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邱少云、红军老班长、军需长……这些人物被作者描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些课文都揭示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教学时,我根据英雄人物感人的事迹,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朗读,反复讨论,体会。使英雄人物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学生从小学习的榜样。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英勇跳崖时喊出的豪迈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地方。我及时抓住提问:‚为什么说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和‘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两句口号表明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多么深仇大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五壮士的声音,其实也是四万万同胞的共同心声,因而‚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在这种氛围中,我引导教育学生要像英雄人物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六、用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西方的节日文化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进国门,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已形成了挑战。不少学生把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奉为‚先进文化‛崇拜,而把本民族的传 4 统节日文化看作落后的风俗习惯对待。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古诗和课文是我们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最佳材料。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对这些讲述传统节日的古诗和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传统节日文化将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展望丰收的明天,更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是我们教师的历史使命。相信我们的精耕细作,学生必定会收获爱国主义思想与行为的丰硕之果。
第四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世界多极化以多种力量的和谐共存和相互制约来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中日关系只有放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予以考察,才能得出较为全面和理性的结论。
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在曲折中发展。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单极与多极、推行单边主义与建立多边框架的矛盾仍是这一进程中的主要矛盾。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中国和日本是现有的和作为潜在力量存在的“多极”。在地理位置上,东、西半球各有三“极”;从历史文化渊源的角度上看,美国、欧盟和中国、日本是东、西文化的典型代表,俄罗斯、印度则是深受东、西文化影响且具有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之于亚洲,类同于美英关系之于欧洲。中日之间在上个世纪的“历史之结”,只是中日间几千年友好交往史的插曲,不应成为妨碍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绊脚石。
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必须严格区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和日本人民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诉求”。二战后,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制定了“和平宪法”,从正常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日本人民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从而获得国家自主发展的空间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应当欢迎一个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并与其实力相称的、民主的日本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警惕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借所谓“正常国家诉求”之名行复活军国主义、重搞武力扩张之实。
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必须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不能因为仇视日本军国主义而把这种情绪无限制的扩充到整个日本人民身上,从而影响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也不能为了顾全两国关系大局而故意混淆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诉求”,容忍日本军国主义的恶性膨胀,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从而危及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中国提供了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事关中国在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部署。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我们衷心希望,中日两国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放眼长远,筹谋大局,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共同谱写新世纪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新篇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和平年代,当代爱国主义的行为方式也在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解析“爱国主义”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浅谈了大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综述当代爱国主义的行为方式,以期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道德品质。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1],江泽民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 爱国主义过去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今后仍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分析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人生失去目标和方向,行动失去动力,只去追求眼前的一点物质利益,贪图物质享受。造成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低效,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郭建锴等,2007)调查某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为以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依据,选择该校1—3年级在校大学生共841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用SPSSl1.5分析。结果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在认知和行动上是正确的,但有部分学生认识上还不够全面。其中对爱国主义基本认识调查结果是:爱国主义情操的基本认知是形成、坚定爱社会主义祖国信念、并将其转化为意志和行动的基石。在本次调查中设置了三个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基本认知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爱国热情强的占44.95%(378人),爱国热情一般的占48.39%(407人),弱的占6.66%(56人);社会责任感强的占25.92%(218人),一般的占61.95%(521人),弱的占12.13%(102人);集体观念强的也仅有29.85%(251人),一般的占52.79%(444人),弱的占17.36%(146人)。该校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认知大多处于一般状态。这次调查可较为准确地反映该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状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3]。
(一)社会原因
导致这种现状有诸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一方面,社会原因也占一定比列,(张莉,2007)对于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低效的原因,人们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学校。可是,笔者通过对重庆市6所高校调查问卷发现,面对问题“你认为导致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时,有78.9%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会原因”,21.1%的大学生认为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学校原因”,5.2%的大学生认为是“家庭原因”。虽然这只是大学生的“微言”,但我们领悟到的却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低效原因中“社会原因不可小枧” [4]。
(二)媒体宣传
新闻媒体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电视文化、报刊文化等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然而,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倡导爱国主义方面所起的作用在减弱,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起了一定负面影响。其中,崇洋情节的流鳝甚至渲染,是人非己的意识的强化,扬彼抑此的标准的盲目宣传,都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变得软弱无力。网络对于目前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一些网站,或者网游隐射或者公然的出现反动思想,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负面打击。
(三)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思想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实现其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了消极影响最突出的是美国的“使命观”。这种观点认为,“自己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着特殊的责任” [5],并认为美利坚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着最优秀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这种思想对弱势国家所导致的不良结果是:其一,民族自卑感的形成。因为西方对第三世界歪曲和贬低的表述,本身就是占据优势的话语控制。长此以往就会使弱势民族丧失信心,对自己文化产生自卑感,在行动上自我贬抑;其二,淡化自我民族身份。在今天的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青年过多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浸染,而对本民族文化怀疑、疏离、隔膜甚至产生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质疑,进而在心理认同上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向往西方但又不是西方人,没有了民族文化之根的归属感。
当前社会所存在的这些消极因素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着致命的摧毁性影响。它混淆视听,颠倒大学生原有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塑造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加茫然。
第五篇:高中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课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课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牵涉到情感、行为、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让人感到无从入手,有的甚至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其实不然,在教育过程中陷于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在小学体育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作一点浅显探索,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求同存异。
一、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爱国信念
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就是把“希望”和“结果”转化成坚信不移的观点,进而成为一种信念。主要方法有:1.把学习体育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和:“国力”,体育和“国成”,体育和“国民”的关系。2.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3.把自己学好体育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学好体育,增强体质;用好体育,服务社会;终身体育,报效祖国的好思想,逐步培养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二、通过培养集体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习大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