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巧的地球的诗歌
宇宙海洋上的一个岛
------------雪莱
小岛
诗/马连德
我想平静地生活
从小岛的天涯海角
四通八达的互联网
传来许多不安的音讯
地震火山 侵略和自卫
让耳膜和眼睛不得安宁
一些可怕的灾难
人们在悲伤中生存
许多人在不同的理念中
辛勤地工作吃饭和休眠
但有人把自己的生存方式
用枪炮强加给别人的心灵
在这个宇宙小小的岛上
很多人习惯了自已的生活
怎能接受别人的霸权
展现幕幕血与火的场面
我想省心安静
许多声音和画面将我震惊
是是非非 曲曲直直
消没了许多愉快地心情
吃自已饭 睡自己床
小岛在纷乱中生存
有谁管得了它的命运
让它在和谐宁静中永生?
耶酥 真主和佛祖
三位老先生何不碰头商议
让小岛多些欢乐 少点悲呜
人们多一些贡品也行
小岛啊小岛
美丽可爱的家院
一些可憎的面容
沿着人想的背道而跑
大海养育了云雾和流水
有时图自已的一时高兴
在地上肆义洪行
不管地上生灵的命运
小岛养育了人们
他们是世间的另类
不叫妇女儿童少些呻呤
让老人多一点欢乐
我欲跨鹤西归去
空手如何见故人
亲朋若问小岛事
哭的哭来笑的笑
几百年 上千年
谁持彩练舞蹁跹
唯我故国换新颜
一首小诗赞今天
2015年6月23日
第二篇:精巧结构,成就美文
精巧结构,成就美文
现在是怎样盖高楼的?
一块块的砖瓦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才能成为一幢具体形状的高大建筑,同样一个个优美的词汇和句子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结构是一篇文章的外观形式。平时写作,有的同学偏重审题立意,有的偏重文章语言,而对结构却有所疏忽,下笔之时,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让人读了搞不清罗列的优美词句和丰富的材料是想表达一个什么中心。为避免这一毛病,写作前我们的脑中要有一个大体的文章框架,也就如盖高楼时,先把钢筋水泥的框架建好一样,根据所写中心简单地列个提纲,确定主次详略、材料安排形式、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以及内容间的过渡等作文结构问题。总之,鲜花再美,无序的堆放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凌乱,精美雅致的花篮给人的却是有形有款的艺术美。
思考一下我们的作文,我们会感觉:语言我们精雕细刻了,材料我们精心选择了,唯一欠缺的是对结构的打理,以致出现了结构无序、局部结构不完整或结构不规范等情况。造成这些情况无外乎下列原因:(1)下笔前没有精心设计结构形式;(2)谋篇布局缺少恰当顺序安排;(3)没有必要的理论章法指导;(4)结构简单,缺少波澜。
要避免上述毛病,必须牢记以下几条:(1)结构必须完整。一篇好文章要有开头、有主体、有结尾、兼顾好过渡照应。记叙文的“六要素”要把握运用好。(2)杜绝三段式的结构模式,“老三段”的结构模式要走出学生的作文本。(3)尽量做到结构匀称。“头重脚轻”“大腹便便”“大头大脚主体干瘪”这些严重的比例失调现象坚决不要。(4)不同的文体形式要有相应的结构形式。
文章的结构形式有很多,下面仅以下列习作提纲,探寻以下几种创新佳作的布局之妙。
佳作一:
睡梦里的钟声
清晨,一阵闹钟声惊醒迷蒙的梦幻,我一骨碌坐起来。揉揉眼睛,翻开第六册英语背起来……
考试课上的鼾声
数学考试课,同学们埋头做题。突然,课堂上传来鼾声。只见李平的头歪在数学卷上,睡得又香又甜……
晚自习中的掌声
晚自习,语文老师神秘地说:“今天晚上,我让你们写毕业赠言,给你们一段自由掌握的时间。”于是,掌声响起……
(《复习生活剪影》)点拨:创新结构之一——标题引领。即一篇文章由几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都用一个精妙的小标题统领,该文三个小标题串起复习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内容丰富,版块精美。
佳作二:
我爱我的乐园,她是我幸福成长的摇篮。小时候,我和爷爷还有伙伴们常在那儿玩耍,在那儿,我一天天长大……
我爱我的乐园,她是我消除疲劳的驿站。初三了。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踏进我的乐园,我重又轻松上阵……
我爱我的乐园,她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一次统考,我心情沮丧,来到乐园,我又坚毅地站起来……
(《我爱我的乐园》)
点拨:创新结构之二——美句导航。即用结构相似的美句领起文章中的每一个版块。这些美句既可独立成段,也可放在段首。该文段前的三个比喻句,从“幸福成长”“消除疲劳”“回避烦忧”三个方面展示乐园之乐,文脉清晰,布局精美。
佳作三:
教室里的老师,激情四溢……原来美在于奉献之中。奉献的美,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美胜过所有浓妆艳抹。
庄稼地里的农民,挥舞镰刀……原来美在于劳动之中。劳动的美,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种美胜过无数金银珠宝。
车站前的少年,长久等待相约的伙伴……原来美在于诚信之中。诚信中的美,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一诺千金”,这种美胜过任何利禄功名。
《感悟美丽》
点拨:创新结构之三——妙语作结。即在每一个板块的末尾用结构相似的总结性语句收束。该文每段段尾三个议论性语句,意蕴丰富,既点示了前文叙事的内涵,又使文章布局显出整齐之美。
佳作四:
初三就是上学路上匆匆忙忙,回家途中慌慌张张;初三就是男老师上课洋洋洒洒,女老师上课拖拖拉拉;初三就是早自习时迷迷糊糊,晚自习时朦朦胧胧;……
《初三,初三……》
点拨:创新结构之四——定点铺排。即全文围绕一个点,将各个方面的内容用相似的句段表现出来,铺排成句式整饬、语言优美的文章。该文以初三生活为点,从不同侧面展示初三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厚,结构秀美。
教师小结:以上四种结构是创新的“横式结构”,呈现“并列式”写作思路。运用“横式结构”要注意:各板块的切入角度不能单一,各板块的内容不能交叉,各板块的形态要匀称灵动,字数比例大致相当。
当然,作文的结构还有许多其它的方法,如 前后呼应法。
“前后呼应”法,是指在安排文章结构时瞻前顾后,首尾相应的方法。通过前后呼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使主题更加鲜明。文章呼应的形式很多:有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有文章与标题的呼应;有文章内部前后的呼应等。对文章中心呼应方法一定要据题意而定,不能为了呼应而频频回首,这样反而使文章凌乱。因此,在运用呼应时,应注意使用精彩而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述。只有画龙点睛、语言鲜明的呼应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故乡》中开头写“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然后,当“我”渐尽故乡时,写道:“啊!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当闰土和水生给“老爷”磕头时,作者又写道:“这正是一个20年前的闰土„„”课文在行文中反复提到“20年”,以引起读者对20年前后的故乡加以对比,并且很好地呼应全文主旨:辛亥革命之后20年间,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故乡的变化正是这社会现实的缩影。
结尾点题法
古人曾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打过两个很别致的比喻:“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撞钟者,余音袅袅,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尽管文章结尾的方法有很多,或水到渠成,收束全篇;或画龙点睛,点名题旨;或补充交待,说明问题;或适当议论,深化主题;或自然终结,戛然而止;或含蓄暗示,意味深长。不论哪种方法,都不是事物简单的终结或解决,还会给人以警示、深思或启示。可见,撞钟式的结尾是我们作文的最佳选择。
欲扬先抑法 相互对比法等。
以上是我们就材料或作文经验得出的几种结构文章的方法。当然,要想使文章出彩,创新,首先必须有深厚的积累,其次还要在写作时不断总结,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但在小学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人和事,请以“我的小学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三篇:保护地球的环保诗歌
环保作文:“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
随着一句句众所周知的话语,我的思绪插上翅膀,开始轻轻地飞翔、荡漾。
土地是伟大的,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她用自己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她把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了我们。
可是人类,对地球做了多少亏心事:
把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凉的戈壁与沙漠;
使一片片绿洲寸草不生;
江河湖海形成了“彩色恐怖”;
许多地方严重缺水;
……
树木是地球的外衣,是地球的屏障,是天然的加湿器,是保护环境的卫士,是动物们的“避难所”。
可是现在,一眼望去,树木所剩之数寥寥无几。
动物是大自然的装饰,是森林中的精灵,是人类的伙伴,是大家的开心果。
可是现在,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它们被枪声所惊,在枪林弹雨中逃跑,这已成了它们的习惯,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每一天。
水是人类每天必须的元素,也是动物维持生命的根本,它是江河湖海中的一员,它滋润着我们,可是现在,水资源严重缺乏,人类竟然不知悔改,还是大把大把地挥洒、挥洒……
人们,赶快觉悟吧!
再这样下去,人类终于会毁灭的。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手拉手,共创美好家园。
第四篇:人类的母亲地球诗歌
“呜呜——”
宇宙中怎么会有哭声?
会有悲痛的哭声?
怎么不会?
人类的种种,不堪入目的行为,只怎能让母亲
——地球
安心,舒心,在宇宙中立足呢?
地球——
生机,快乐,笑语,的星球.
这使得人类的母亲.
——地球.
常常是笑口常开,常常是笑容满面.
以前,春天的地球——
鸟语花香.
河里的冰融化了,柳树爆青了,花儿朵朵,争香竞放,鸟儿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着.
春雨淅淅沥沥,如丝如缕,飘落大地,织起一张巨大的珠帘,欢快的燕子,多次想用剪刀似的尾巴,剪断雨帘.
只有地球的春天,才能有这一番,梦幻般的情景.
夏天的地球——
鱼儿畅游.
河里,潺潺的流水,唱起一支,动听,婉转的夏曲.
柳树,又长大了,它的纤纤"细手",如音乐家的玉手,拨动着每个人的心玄.
"知了","知了".
知了又在弹琴了.
秋天的地球——
枫叶漫游,枫树那儿,时不时落下几片落叶,时而多,时而少
秋天里的浪漫情景处处都有.
河水流得缓慢了些,像是在等谁来送他,这场景,既有点悲伤,但有透着几丝喜悦.
冬天的地球——
雪花漫天,河里,不再是河水的天堂,而是冰冷的冰的世界.
树木,也休息了,但还有几株青松挺立.
鸟儿,也喜欢暖和,纷纷飞到南方去,冬天,虽然冷清了,但也显露出神秘的"微笑"
这如此的美景,可是如今,只能抱着:
"只要曾经拥有,何必感叹现在."
这凄凉的心态.
现在,春,夏,秋,冬,不再是美丽,而是丑陋.
水不再是清澈的,而是浑浊.
树木不再枝繁叶茂,而是光秃秃的,鸟儿不再欢唱,而是尖叫.
花儿不再争香斗艳,而是耷拉着脑袋,——所有生物都年没了生气.
"这是因为什么?"
地球妈妈在愤怒,这是为什么?
难道地球妈妈不知道吗?
不,她知道.
她知道,这是她的孩子所为,她之所以没说破,是以为,她太爱人类.
她晓得人类的种种行为.
人类为了贪图钱财,名利.
不顾一切,乱砍乱伐,排放污水.
使漂亮的地球,变得不成样了.
地球妈妈,没有法子,只有由着人类的性子来.
只有在心底默默的呼吁:
"人类醒来吧!
从黑暗的世界中醒来,你们的母亲
——地球,被你们,深深伤害了!"
第五篇:《秋声赋》精巧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文章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教学难点:
1.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体会。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读结合,学生自主探讨,用评点法研习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发了秋的悲伤。“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 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 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PPT)注释1
二、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1.字音
悚(sǒng)然 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骨 戕(qiāng贼 2.释词义(见课文注释)3.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4.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义;自然。今义:天空)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5.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6.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的,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一)第一段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描绘。
问2:作者怎样描绘“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问3:作者与童子,各自对“秋声”的感受如何?这样写有何作用?
作者:“悚然”“异哉” “此何声也”,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感。
童子:“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二)第二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春生秋实
春生秋实
春生秋实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
其容清明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
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
砭人肌骨
草拂之而色变
乃其一气之余烈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
故其为声也
丰草绿缛而争茂
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物既老而悲伤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
又兵象也
商,伤也
夷,戮也 6.翻译。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对秋声的描绘和秋气的议论。
问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怎样描绘“秋声”?其作用是什么?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清·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引发下文的议论。
问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
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问4:作者写“秋”为何与“刑官、兵象和商、夷”联系在一起?
“刑官、兵象和商、夷”皆有杀心,秋之心亦如此,故万物逢秋而悲,突出秋的肃杀之气。
问5:作者这样逐层议论,有何作用?
突出秋对万物有强大的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三)、第三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百忧感其心
万物劳其形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万物劳其形
有动于中
必摇其精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人为动物
惟物之灵
有动于中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4.翻译。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问2:作者由上面对“秋声”的渲染,在这一段得出了怎样的道理?你又怎样理解?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自然无情,人生短暂。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自然的摧残更为严重。
问3:作者说人不是“金石之质”,也不必“与草木争荣”,但为何感到秋声是悲凉的?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祐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四)、第四段
1.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问1:概括这一段内容。
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
问2:作者结尾处写秋虫“声唧唧”有何作用?
以动衬静,照应开头。秋虫的和鸣,更衬托作者的感慨与孤独,以及悲凉的心境。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四、主题分析
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五、探讨问题
问1:欧阳修的《秋声赋》在立意方面,虽然通过感伤秋之肃杀而烘托出感伤世事之肃杀,但仍然难免有很浓的悲伤情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文章第三段开头“嗟乎”二字多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悲伤的情感;而此段的最后“奈何”、“念谁”两句更体现了作者凄苦愁闷的心情。
问2:“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写作的主题,他们借对秋的悲,抒发对时政不满而产生的郁闷心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你能找些“悲秋”作品加以品析?
悲秋 南宋·陆游
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秋雨如漏壼,点滴连早暮。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
子夜秋歌 南北·无名氏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蝶恋花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秋 宋·程颢 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
“喜秋”作品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和现代作家俊青的散文《秋色赋》。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泽东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问3:《秋声赋》与《赤壁赋》都是一篇赋文,他们对“赋”的运用在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问答”)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欧阳修的作品欣赏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