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

时间:2019-05-15 11:2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

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

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虽然讲的是写作,但对教师讲课也颇有教益。课堂上,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尾,都会强化教育效果,为教学增添色彩。在教学中追求结尾效应,就要设计一个具有“撞钟”特色的结尾,这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给人留下久久难忘的无穷余味。

教学是一个不断置疑、质疑、释疑、再置疑的过程。

为了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终时紧紧结合教学内容,环绕课堂主题,顺理成章地提出几个供思考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做到收中寓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埋下伏笔。像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听了这一课,还想听下一课。设疑不同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所设悬念要恰当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归结全篇,深化题旨,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卒章显其志”的观点,对于做课终结尾颇有借鉴。为了使学生对所听课程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课程结束时,应总结全篇,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使学生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也可将各个层次的内容串起来,打个结。由博返约进行必要的概括浓缩,像压缩饼干一样,看起来一点点,泡起来却是一大碗。看来记得不多,实能以点带面所得不少。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启导引申,以趣促思,使学生兴味盎然,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启导,就是在一堂课结尾时,对如何进行复习,提出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以必要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以点拨指导等。引申,就是根据所授内容,用各种方法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由表及里地揭示其内涵和真谛。总结时还要善于寓理于趣,趣中长智。引导学生顺着“有趣——乐趣——志趣”这条环环相扣的“兴趣链”,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热爱自己的事业,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熔德育智育于一炉,使学生思想升华,激情奋进。

教师讲课除了给人以知识外,还应有思想的启示。这种思想启示不是附加于科学内容之外,而是提炼、升华于内容本身。教师讲课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熔德育智育于一炉。同时,根据课程特点,用具有鼓动力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耐人寻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总之,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绝妙精彩的结尾,可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留下无穷的余味,久久不能忘怀。

归纳式结课。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

朗读式结课。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拓展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和创造能力。

任务式结课。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练。当然,任务的布置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布置任务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所布置任务的内容、具体要求、做法、注意事项、完成任务的时间等。

联系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把课文学习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内在关联的课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如《伤仲永》一课结课时可这样设计: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接受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吕蒙和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的重要性。

总结也不可冗长,应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的。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用尽量少的话语使讲课主题得到升华。有句名言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贫乏无力;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摘 要】教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是一门深邃的技术,更是一门精湛的艺术,它能产生一种熏陶迷人的力量。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从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艺术 教材理解 尊重 趣味性 启发性 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超精湛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这些方式方法模式能让学生好学、易学、懂学、精学,使知识可以牢牢掌握,学以致用,综合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让学生在审美化教学中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艺术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和情趣性,是一种非常微妙奇特的纯在,它可以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壮大你的艺术细胞。

课堂教学艺术绝不是凭空而来,它们是源自教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进而深度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把知识点化有型为无形,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是教学艺术运用的根据,教师的艺术修养是教学艺术的源泉。

一、教学艺术源自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

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教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度探讨与研究,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了然于心、精通透彻,否则就无从下手,无法去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一定要反复品读教材,多下功夫钻研教材,教材若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就越会南辕北辙。教材的标准一定要把握精准,它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师,教学高效。

二、教学艺术源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课堂中常常会有这样的遗憾: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不能顺利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要么学生死不“配合”,使自己的得意设计“搁浅”。实践让我渐渐明白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学艺术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完成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教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更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这就需要教师的观察和了解,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得59分,而今他却得59.05分的微小进步,并予以肯定与鼓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换醒与鼓舞”;苏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温馨永存。

三、教学艺术源自老师的艺术修养。

写的艺术、说的艺术、朗读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书法的艺术,还有绘画的艺术都是来自老师的艺术修养,可见教师自身的塑造也是重中之重。马克连柯说:“只有学会用15种乃至20种音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上、姿态和声音上做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变成了 一个真正拥有表达技巧的人。”教学课堂不但需要老师会讲、善读,更要求我们擅长表演,真正的课堂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表演中体会知识的乐趣。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字如其人,从字中可以渗透出教师的自身修养。因此教师注意自己的字的修养,也要在课堂上启迪学生关注、热爱书法艺术,引领学生学会欣赏汉字的多种书体。语文老师如果既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能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去教语文,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学生会从心底里钦佩这位老师,因此教师是他学习模仿的楷模,在慢慢的感染中,语文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取得良好效果,以下三方面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的要点:

一、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紧紧围绕这关键点来突破,设计的教学要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并能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人教版三年级的21、《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演多个角色来抽查学生的背诵和理解,如教师扮演学生的奶奶问:“我的小宝贝,今天教师教你学到的古诗可以背给奶奶听听吗”?生:可以,“水光潋滟晴方好……”,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怎么听不懂,原来西湖都会化妆,这写古诗的人可能和我一样老眼昏花,看错了。生:笑笑说:“奶奶,这里是作者把西湖比喻成美女西施的,西湖的晴天和雨天分别是西施化淡妆和浓妆的时候”。师:“我终于听懂了,我的小宝贝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理解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小的时候没钱上学,真羡慕你哟!”

二、课堂教学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在各个学科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启发式教学相适应。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终生受用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活力与竞争。指点,点拨,点化。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随机指点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出现知识、方法、思维和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学习行为习惯等障碍时,教师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点拨。教师要做到少讲,只在节骨眼上点一下,就会有“一点就透”,“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即刻。

三、作业设计要有艺术性

作业布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体会“学而时习之”的快感,并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设计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意义非凡,因而我们应该从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作业的设计应从 :灵活性、综合性、趣味性、激发性、自主性。

总之,“教无定法”,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因素极多, 它的优势需借助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若教育与审美能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艺术就能高效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在熏陶陶冶中不断积累壮大,这正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总而言之,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把每节课的教学化为精美的艺术品,让学生学有所归、学有所思、学有所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雷玲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福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10 【3】王松泉 《板书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10 【4】王世臻 《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及应用》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2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评课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已经结束,先将把听课感在这里说说。《将相和》是一篇老课文了,黄老师将一篇老课文上出了新意。通常我们在上这篇课文时总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分析,抓住人物语言理解人物品质特点。而黎老师却不一样,他是抓住了矛盾冲突点:为什么不和?哪里写将相不和?找出了廉颇说的那番话,又抓住了其中的“就靠一张嘴”,启发学生,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一张嘴呢?划出蔺相如说的话,抽丝剥茧,层层挖掘,从而通过三个小故事感受到蔺相如的聪明机智,临危不惧和顾全大局。对于这样的历史故事,尤其是这种篇幅长的课文,往往在课堂上很难把握,容易上得繁冗拖沓,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兴趣索然。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老师上得舒心。

买火柴的女小孩在带领学生体会小女孩的“不幸”时,占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谈话“大年夜你在干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陈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然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并配上了悲哀的音乐。就这样,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从学生所谈感受的感受可以明显看出。还有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中老师也是进行了充分情感渲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此,我也提出一个探讨的问题。陈老师的课堂,关注点只集中在了少数学生的身上,而且大都是女同学们,因为她们的素质很高,读感很好,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口头表达相比男生更流畅。我想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更大一些,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永生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汪老师通过抓文章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文中三代人对于捐献角膜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感受三代人共同的高尚、无私和善良,同时也给了我们听课老师情感的感染。尤其是教学一开始,汪老师那动情的诗朗诵更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和文本的内容很吻合,在老师的诵读之下,无形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深深的感动之时一起走进故事,接受情感的体验。这样的教案与实施确实很有魅力。但是可惜的是:在教师动情的诵读与引导之下,我以为整堂课会在浓浓的情意中展开,在深情的诵读、朗读中提升,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却少了老师对学生朗读的引导。要是在情感激发时,老师能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个别朗读的基础上再齐读,我想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读的过程也会更加完整,更能与开始时老师的动情朗读想呼应,达到更好的效果。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然后才能联系语境,诵读品味。在今天听王梅芬老师上的《桥》这一课中,执教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采用“快速阅读”的策略,给学生限时,自读自悟,走进当时的情景之中,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地在潜心默读、品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快速思考,去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充分体现。

7—23自然段是课文的一个重点部分,老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老汉----舍己为人-----一心为群众”这一中心,让学生潜心默读,勾画有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批划都很认真,老师在这里采用 “和老师板书,归纳小结”的策略让学生仔细琢磨、体会是比较好的。

面对如此大的洪水,“老汉像一座山”体会能够深入,老师让学生想:老汉“清瘦”,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胡老师让学生体会:在()前他像一座山。在()前他像一座山。在()前他像一座山。并让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加上不同的词语,一次次用不同和语气朗读,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移情体验,老汉“山一样的”高大形象就很自然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

在体会老汉是个先人后己的人时,老师抓住文中两次吼那个小伙子的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形象,学生一开始不能悟出老汉吼的样子,读不出吼的语气来,于是老师针对这一状况,采用了“品评”的策略。第一次吼,把“揪”是要把小伙子放在群众之后,把“推”是要让小伙子走在自己前面;一个舍已舍子,一心为群众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让人难忘。让学生体会读,又将第二次吼到和第一次吼到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这一策略的运用能让学生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走进文本的深处,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品读已全心于文本之中,对老汉不循私情、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体会得更加深刻。

我听了姜小慧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好好学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姜老师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由于这篇课文含蓄深邃,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如反复诵读,齐读,引读,指名读,自主读,配乐读,形式多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逐步领悟文章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意义。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二、情深而意浓

老师恰如其分地创设了情境,老师深情的朗读伴随悠扬绵长的乐曲,将孩子们带入了一种浓浓的令人震撼的情景之中,引人入胜,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走近杏林子,走进生命。

三、抓住重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化

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对于文章揭示的生命的含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姜老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之中抓住了一些重点词语,例如“震撼、求生、挣扎、冒出、沉稳”等词语,重点理解、重点体验,层层深入,由词到句,由句到文,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涵。还从课文事例入手,以读代讲,理解了飞蛾与小瓜秧的不屈精神,然后出示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与事迹,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了生命的含义,读懂了课文,情感也逐步达到了高潮。

最后再强化引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四、拓展延伸,接近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教学过程当中,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再如: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文章读完了,此时我想每个同学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感悟化作标点,填写在文章的标题上。还要说说这样填的理由。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

听了龚老师的《触摸春天》一课,感受颇多。整堂课教师注重课堂的生成,可以说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具体的看法:

一、教师能够立足文本,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能准确理解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文本的内涵。如:时主任抓住2、3段,“整天、流连、神奇的灵性、极其准确”,通过朗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安静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女孩。面对《触摸春天》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图通过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努力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并借助其他人

物的故事,提升学生对不同人物的世界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缤纷世界”的理解。

二、对教材的处理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处理关键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体会和理解,注重了学生自主揣摩、感悟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在与任务文本人物(安静、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将学生读懂难说的句子通过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听课老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驾驭能力和精心设计。

三、学习氛围的创设

一个好的课堂学习应该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吸引的磁场。一个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碰撞的场所,相互启迪的空间。深入思考的课堂永远比外表热闹的课堂更有内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

(1)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舒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

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舒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值得我日后学习借用:

一、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的新理念,教学中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在课堂中步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三、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在文中处理时如果老师最后来个这样的环节是不是更好一些。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学生们畅所欲言,很好得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应该说这是一堂较为精彩的语文课。

第四篇:课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的研究”课例研究报告

长葛市八七小学张海凤

一、研究背景(为什么要进行语文简约教学研究?)

2009年以来,课例研究活动一直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在不断地研究中,我不断地发现,能真正达到有效课堂教学,困难重重:

1、理解的片面

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带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冲撞着我们的语文课堂,老师跟风似的全部接纳,看似轰轰烈烈的课堂后面,学生学会得太少;

2、繁琐的讲解

有很多教师以为,只有深挖教材,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才能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才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完全不顾学生是否愿意听,是否听得懂。一篇浅显的文章,一道易懂的题型,经过老师面面俱到的深讲、透讲、细讲、全讲,小学生们反而越来越糊涂了。这样的课堂效率太低,教师辛苦,学生更痛苦。

这样的课堂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课堂能否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中简约而又深邃,解放师生?我们能否创建出清晰、明快的教学节律,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本真,让孩子们喜欢上课、爱上学习?

带着这样的思考于2012、9月,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在简约课堂的基础上确立了“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个课例研究主题,并积极投入到课例研究中来。

二、理论依据(理论意义)

经过不断地翻阅资料及网上查询,我找到了我们课题实施的理论支撑(保护伞):

1、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中指出: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把简约化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来指导教学。

2、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

3、现代传播学理论提出:在所有能够达到相同传播效果的媒体中,应该选择最简单实用的那种。

4、老子也说:“少则得,多则惑。”

三、研究目标

有了理论支撑,那我们最终要达到:

1、通过研究,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既精又简得有高度,达到“低耗高效”的境界;

2、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式:

一人同课

五、研究历程

第一阶段:集思广益定文本

课例研究主题确立后,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积极行动,中心、学校领导也大力支持,学校专门成立集体备课小组,并由胡晓华老师担任组长,备课小组确立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作为课例研究课题,很荣幸,我被纳选为授课老师。经过反复阅读、研究、商议、最终确定本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我能深入思考周恩来立志原因。

2、我要积累背诵立志名言。

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又深入钻研教材,大量查阅资料,集思广益,我们在备课组长带领下进行第一次备课,虽然我们在备课中有争议,可是还是最终定下设 1

计流程,我们分成七个板块进行设计:

1、导入新课:分两步,(1)交流搜集的周恩来资料引出课题,(2)回顾检测

主要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深入思考周恩来立志原因。(2)、我要积累背诵

立志名言。

3、出示自学提示

4、围绕目标,依照自学提示展开自主学习。

5、汇报展示交流中,预设租界一幕是重点品读感悟指导的部分。要指导学

生读出愤怒之情,为此,我们穿插了时代背景介绍。

6、因为这是一篇立志故事,所以我们拓展了有关立志名言,并小组合作背

诵,体现了小组合作和积累。

7、作业设计也是一番揣摩:(1)、背诵积累立志名言。(2)推荐阅读《立志

争光》。

确定出教案,接着进行了第一次授课。

【课后研讨】

在议课环节上,胡晓华老师再次宣读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大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课。许多教师都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低年级语文老师侯丽君说:学生虽然已上四年级,但是环节设计太多,流于

形式,看似简单,实则简单问题复杂化。

中年级段王素娈老师说在交流汇报环节,教师一味地问答式交流,让学生失

去了自主表达的机会。

高年级许艳敏老师也有所想法,她说:我们这节课课文内容其实就解决了一

个问题——周恩来立志原因,所以在文中多处描写中,应该有所侧重,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一定要做到精而简。

胡晓华老师给我们做了再次引领:这次我们课例研究的目标在多元导学模式

引导下进行简约而深邃的教学。简约的是形式,深邃的是内涵,那么针对这节课,到底哪些地方该简约,哪些地方该深邃?这是我们下次集体备课时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教学反思】

课后,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课堂,自认为比较流畅的课堂,其实问题还真不少:

1、默读批注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但学生在进行批注阅读感受时,很多学生

还没有一个正确的批注方法,所以,自主学习的效果很难达成。

2、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多,想教这想教那,考虑太多,什么也没完成,别

说高效,有效也没达到。

第二阶段:采得百花酿成蜜

课例研究就是要暴露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有了第一次经验,根据这

堂课上暴露的问题,学校领导小组及各位同事,放弃了休息时间,再次深入理解

文本,采取措施,从每一句语言的斟酌,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再次进行了改

进。这次我们将教学流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开始交流立志名言,然后通过复习检测课文主要内容而转向本节课学习。

2、背景材料穿插在租借一幕部分,用以指导读和体会情感,最终背诵文本。

3、最后合作背诵开始交流的立志名言和补充的《中华经典诵读》立志篇。

在准备充分后,又请教研室的田主任、孔老师、代老师来校指导,进行了第二

次授课。

【课后研讨】

有了第一次研讨和第二次授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为了

使我对教材与学生的把握既精又简的高度,在专家引领下,我们的研讨更有真实

性、针对性。

胡会琴老师感觉这节课环节减少了,可是深度不到。

李娜老师感到学生课堂中学会了很多,但是学生情感激发需要老师的激情感

染,特别是时代背景的讲解,音乐的渲染中,老师的语言会让学生在情感上同样

也上升到一个高度。

教研室孔老师和代超鹏老师也一致认为简约教学提倡简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简单,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要丰富,所以并不简单。少讲不代表不讲,比

如时代背景离学生太远,不能不讲,不仅要讲,而且要讲清讲透,深化学生的情

感。

教研室田主任亲临现场,语意悠远:这节课上得扎实有效,按随堂课的标准

已经绰绰有余,但是一定要简约高效的话,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在提供模式之余,我们需要在课的内涵上下工夫:

1、继承:传统的品词酌句的方法要继承,比如这堂课,在学生体会为什么

而读书时,找到重点句段“他们急忙奔了过去——”这一幕即可,引导学生从“得

意洋洋”和“衣衫褴褛”两个词中对比体会。

2、引导:对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

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虽然学生年龄小,可能想法有些偏颇,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

定要引领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整合:学生的语言积累很重要,除了文本积累,与之相关的课外积累也

很重要,课前加一背,课后再设一背,你看钱学森,洪战辉等这么多感动中国的人,不都是为中华崛起而做出了很多吗?这也是课内和课外的有机整合。

【教学反思】

针对评课议课,我也记录下我此时的反思。

11月25日,从上午9点到12点,我们整整讨论了四个钟头,但从大家离

开时的面容却看不到一丝疲惫,有的只是欣喜和期待,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根据

这堂课上暴露的问题,大家讨论的情绪更为高涨,针对性更强。在田主任的理论

引导下,我也对简约的真实含义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想法,田老师、孔老师、代

老师及所有老师的话犹如黑暗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第三阶段:梅花香自苦寒来

针对发现的问题,为使我们的课堂上得更加简约而有内涵,大家不厌其烦地

又开始对文本的研究, 我从网上搜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在课余,我又开始着

手制作课件,力求实用而又做到完美。

这次,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调整与改动。

1、目标变为:(1)、我能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2)、积累背诵租借一幕。(3)我要积累背诵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课堂开始背名言,中间背文本,结尾拓展背诵201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4、在交流汇报立志原因时,重点交流感情朗读租借一幕。中间借助时代背

景感受中华不振语言要更深刻:在音乐声中,老师解说着当时的背景:从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1910折十年之中中国之变,在座的老师想必都非常清楚。

5、正确引导学生“读书是为什么?”

6、作业改搜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针对我们的再次议课备课,初步形成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课堂基本流程是自学——交流——反馈,可以概括为三步十二字教学法(读读想想——议议讲讲——背背写写)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教学设计:

开课伊始,我先是对上节内容进行针对性检测——背诵立志名言,这是一背。读读想想环节中,先出示读-画-批的自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学习。

第二个环节:——议议讲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抓住核心段租借一幕,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要做到两讲:一个是中国当时国弱民贫现状的大篇幅的讲解;一个是“为什么而读书”两种不同见解的分析讲解。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背诵。设计了背诵至今仍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课后研讨】

在我市简约课堂观摩课活动中,田主任指出这堂课给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简约课堂一个很好的引领,对这堂阅读课务实的设计及课堂的简约高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的反思】

读读想想这一环节中,课堂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快速地旋转,潜心地思考。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看着我是清闲地转来转去,其实是在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为下面的议和讲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议议讲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时,我大胆精简内容,只抓住了核心段——周恩来看到的租界的一幕进行引导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进行情感积淀,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进行文本语言材料的积淀。学生读了、思考了、重点难点甚至是还不懂的问题,我站出来大大方方地讲了。我在解读文本、了解学情之后,两处讲解拨开了学生心中的疑云,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节课,我做到了三背两讲,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情感,积蓄了写法。这就是简约课堂,它朴素而深刻,简约而丰富,它真正还原了语文教学积累语言,提高素养的本质。

经过了三次备课三次讲课三次议课,我真正领悟了简约教学的真实含义。最后的这堂展示课的成功,也代表着我校教研的迅速成长,我感谢教研室的所有人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学校集体备课的所有同事,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成长。

六、总结反思

课例研究活动,在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精心组织和领导下,我们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写出了总结性研究报告,有研究观摩课,有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探索出了语文教学简约教学课堂基本思路。

对学生来说:

1、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了。

2、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会学习了。

3、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提升了。

4、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认识加深了。这些变化,相信大家在去年12月26日,在我校举行的简约课堂观摩会上都会有所感触。

对于教师来说:

1、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相关的先进

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师培训、专家培训、讲座等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还要大练基本功,我们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人文修养在不自觉中得到了提高。

2、参与实践的各个学科的老师,教学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水平有显著的提高,我在许昌市赛课中荣获一等奖,李娜老师、胡会琴老师分别获省市一二等奖,数学上杨静、韩丽萍获许昌市赛课一等奖,科学王会香老师、美术赵志芳老师均获赛课一等奖。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课例研究一路走来,有付出,更多的是收获。它不仅帮我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还让我认识到了教学团队的巨大力量,更让我知道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可以扎扎实实地搞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升,不断成长。

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三次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感受爱

国情怀。

2、积累背诵文本。

3、积累背诵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感受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背立志名言。

2、教师:搜集当时时代背景材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检测法、自主学习法、谈话交流、情景教学法等

一、复习导入 板书课题

1、检查背诵立志名言。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3、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

1、我能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2、积累背诵文本。

3、我要积累背诵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三、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1、画出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2、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3、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给对方听。

四、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交流

(一)生汇报

(二)班级交流、师点拨。

1、抓住“得意扬扬”等词语表达感受。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背景引入指导朗读,感悟文本,真正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3、熟读成诵。

4、抽读立志部分,从而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

(三)总结点题

1、文章在最后点出了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点明题目,那开头又写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

3、读题。

六、拓展积累背诵

1、师介绍钱学森、孟佩杰并引入颁奖词。

2、生组内背诵颁奖词。

3、展示背诵。

七、作业设计

1、搜集背诵积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推荐阅读《立志争光》。

八、板书设计

中国妇女 \中振

↑\华而兴

欺∣凌中华不振 →之读→中

∣/崛书华

外国人/起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磨课大比武

语文课堂教学磨课大比武

听课反思

马山镇崮头小学 杨芳 5月14日参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磨课大比武的听课活动,受益匪浅,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回顾了这几节课,现在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从低年级就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责无旁贷。孙敏老师在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中,力争贯穿口语交际的基本理念,使学生真正得到能力的提高。

1、精心设计交际话题。口语交际的话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奇妙的动物世界》就是隐性话题,如单纯的让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动物,就很容易将口语交际课上成听说课。

2、营造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标,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放下包袱,敢说,乐说。教学中,我尽力以微笑摸头等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以欣赏的眼光、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愉悦、轻松。

3、努力实现交际的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交流,这里的生生互动是多向的,不只是两个人之间。最后,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教师也参与其中,可谓多向互动。有倾听,有表达,有应对。在“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中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伊老师的设计非常完美。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伊老师指导学生想象农夫当时的心理活动。伊老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语文课堂学习非常需要交流。伊老师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值得我学习。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在这堂课中,李苗老师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朗读、自悟来感受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这一主题。整节课分成四个部分: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诗歌,提炼中心;总结诵读。

李苗老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日落美景,展示“红彤彤的晚霞”,让学生直观感受“红彤彤”的意思。这样,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感情有所升华。课文的最后,李老师还安排了课外阅读和“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是对本课学习的拓展延伸,使“太阳是大家的“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学生结合学习了本课的感想和收获,尽情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的课堂激情感染者在座的每位老师和学生。她的诗情画意的引导,熏陶着在座的每一位。听她的课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教学中王贝贝老师能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王老师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理解人物的感情。教学中王老师的语言引导与鼓励学生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是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了扁鹊三劝蔡桓公治病,而固执的蔡桓公坚信自己没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张毅老师的教学设计让我耳目一新,他设计的“共同完成扁鹊专用诊笺”这一环节比较有新意,用这种有趣的方式整体理解课文,体现了病情的逐渐加重,以及相应的治病方法,治疗效果,整篇课文一目了然。在课堂接近尾声的部分,张毅老师出示了一副对联概括了整个故事,并得出防微杜渐的结论,可谓锦上添花。一天的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它激励着我今后的教学,给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感谢有这次学习的机会,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不断进步!

下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师的结课艺术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中心学校 刘纯纲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恰当得体的结尾设计不容忽视,它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激发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以便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一、概括总结式 前......

    结课心得

    结课展示会观摩后感 孙欢 6月27日上午,我很荣幸地观看了新东方泡泡少儿语文15zb402班结课展示会。这次展示会为学生、家长、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 时也使家......

    结课论文格式

    题目(三号、宋体、加粗) 作者(小四、宋体、加粗、1.5倍行距、居中) 班级:学号:(小四、宋体、加粗、1.5倍行距、居中) 摘 要: 氧化铝陶瓷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陶瓷材料之一,但是陶瓷材料固......

    结课作业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 课程报告 京东商城公司案例分析 班级: 报关班 学号: 14070501025 姓名: 夏艳芬 日期: 1/12页 2/12页 京东商城网站案例分析 一、网......

    导课、结课

    优化“导课”、“结课” 束方敏 导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中的导课也是一门艺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教学与恰当的导入新课是分不开的。作......

    结课论文格式

    1.1格式说明 1.1.1 论文题目[三级标题] 采用学位论文题目样式,小二黑体加粗。英文题目采用Title样式,小四Times New Roman加粗。 1.1.2摘要 “摘要”二字使用摘要样式,小三宋体......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听课心得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听课心得连续两周随语文组教师一起聆听了本组除教研主力军外七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听后感受颇深。各位执教者立足我校区语文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样例5)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摘 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