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缘茶事杂文随笔
因为减肥的缘故,开始喝茶,最初时是那个罐头玻璃瓶子,泡上一罐浓茶,偶尔去张一元茶店逛逛,买上半斤茉莉花茶,就是喜欢那种香香的味道。因为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散文,读台湾作家余秋雨的关于茶的文章,把天南地北的各种茶,浏览了一遍,觉得文人的生活很有趣,简单的一把茶树的叶子,竟然产生如此多的情怀,不免感叹。因为工作的原因,和浙商,徽商,各种南方人接触了一些,每次到人家的店里或者家里坐客,总是要给泡上功夫茶,一个大大的茶盘,形态各异的茶具,茶宠,茶的味道没有品明白,倒是喜欢上了那种感觉。六年前认识了涵,初次去她家,就是从喝茶开始的,记得那时候她的爱人在马连道茶城上班,最爱给我们讲各种茶的故事,是生意,也是文化,总是被“文化”两个字打动,幻想着一袭旗袍,一杯红茶的情调,再配上琴曲,怎样的一种意境啊,是的,意境,总是被想像中的意境所打动,于是乎,开始经营自己的茶文化的气氛了。
在喝茶,买茶,挑茶具的过程中从花茶喝到了铁观音,从红茶喝到了普洱,从玻璃茶壶到紫砂壶,从开片汝窑到建盏,茶吗,越喝越讲究,肥没减多少,倒是也没胖起来,茶友,壶友交了一些,厌倦了和茶叶店茶商,壶商的周旋,静静的用最简单盖碗儿,冲泡最朴实的白茶,案头一盆兰花,不用经意调养,想起来浇浇水,一周也行,十天也可,没有刻意,没有雕琢,却越发的翠绿,喝茶也是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喜欢而已,四十岁的女人,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回味十几岁时的情怀,简单纯朴,没有那麽多的欲望,平淡中自然而然的状态,在成熟的岁月里开出最幽香的情调,不为别人,就为了最初的梦想。
工作的性质是要求务实的,在快节奏的京城,生活压力是自然有的,在清晨,在午后,在周末,打开音乐,泡一杯淡茶,也是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把玩茶壶,茶宠,略带艺术气息的茶具,玩物养志,调整自己一下,别有一番情趣。整个冬天有些匆忙,转眼之间就到了腊月十几了,近几日总是想起一个一起长大的发小儿,女孩子做事情很是干脆的,红扑扑的脸庞,笑眯眯的月牙眼,也是有点奇怪,每天坐下来泡上一壶茶的时候,总是想起她,想起她那军绿色的大衣和红色的围巾,还有每年冬天她都要来北京探望亲戚,每次回到家乡,总是操一口带京腔的普通话,讲京城新鲜的人和事儿,分给小伙伴几颗大虾酥糖果。可是记忆里她和茶水是没有一点点相关的,或许静下来喝杯茶的时候,思绪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散,把曾经的人和事儿,所有的片段随便扯出一些来,不经意间就涌现在眼前了,曾经认为逝去了记忆和岁月,在氤氲的茶的清香里漂浮。
喜欢南方的水果,甚是香甜,颜色也艳,汁水也饱满,买来两只佛手瓜,很适合摆放在茶盘上,从最初的青色慢慢变黄,期间清香满室,慢慢变干之后切片做成果茶,具有很不错的养生保健功能,就是这个过程值得一点点的观察和品味,事事物物都有它不可多得的特质,能够唤醒内心深处浪漫情愫的事物并不多,混合在茶香里,就是静止的诗意,足以唤醒做学问者的灵感火花,沿着记忆的小路,谱一曲让人柔肠辗转的新歌,喝茶是最为普通的生活琐事之一,其情趣在不同的人那里自然有着不同的情境,或许更应该练一手流畅的古筝曲子,哪怕就熟稔那么一首也好,弹奏到花开,弹奏到月明,弹奏到知音相和。
品味的就是把盏言欢时,无需言语的默契,茶仅仅是佐了心情的道具吧最初喝茶就是为了提神和减肥,为了某人的将军肚,买了一罐普洱茶,拿大杯子泡了,没喝出多少茶的味道,就是解渴的水罢了,偶尔的机会去朋友家做客,很喜欢欧式风格的她把玩茶具时有股子说不出的美,两个人聊聊天,放首轻缓的曲子,吃点瓜子干果,时间就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聊聊她的创业,聊聊她的家乡,聊聊异国风情,从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游离开来的内心,不用再去想繁琐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压力的交流和相互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就在繁华喧闹都市的一隅,就是最为平常的朋友交流,就借着茶的香气,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情趣……于是就爱上了茶,一种最为普通的饮料却可以承载万千的风情和不朽的情谊,难怪能流传千年,茶文化,不仅仅是茶和茶具,还有借助于此衍生而出的美好心情。
约了喜欢茶和红楼的你,泡上一壶清淡的茶,徜徉在红学里探讨人物和故事,仿佛就置身于大观园了,仿佛就看到颦儿的凝眉葬花了,诗词和愁绪,热闹和冷静,静默的醉眠于花丛的史湘云,灵巧圆润扑蝶的薛宝钗,空灵多情善于泡茶的妙玉……最是喜欢妙玉泡的那个茶,应该是茶艺的最高境界了吧,她的那个喝法讲究到了极致,我们凡人无法模仿,就当成一个实现不了的愿景吧。和懂茶的朋友在一起,心变得轻悄悄的,仿佛被茶融化了一般,侍茶者的心融入茶香里,泡出来的茶自然是最为上乘的,喝茶要的就是心境,忘却凡尘往事之后的淡泊和高远,就是这面前的一杯茶,就是这侍茶的心,足以……茶事之趣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脱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喝出超乎茶水本身的味道,才是不枉这出身高远的山巅的茶了吧。
第二篇:茶娘杂文随笔
一
茶娘的茶摊儿在一个小山坡后边,一天只有两个时辰晒的着太阳的好地方,隔壁是一条山路,沿着上去就到村里,这是方圆二十里内唯一的村子,非要说个地名的话,别处称这儿都是西溪。这儿原本是过去的天师府,一千多年前被不知名的妖怪扫荡,山坡前头的村子才搬上去的。将军听说这西溪,还是因为茶娘的茶,除去五文钱的歇脚茶到二十文的铁观音外,还有一手别的地方绝不会有的西域茶——洛桑茶,再来就是只需一两银子,茶娘就可为你摆上一桌百茶宴,若是你再可以胜了她,茶娘便可身相许这种荒谬的赌局。但对他而言,百茶宴和从未听过的西域茶远比素未蒙面的茶娘更诱人,难在距这京都三千多里的行程还是让他望尘莫及。人便是这样,若知天边有尚未品过的美味佳肴,嘴里的海鲜鲍鱼也索然无味,京都百十处茶楼去了多次也没多少吸引力,将军盘算着,行军打仗这三百里也不过一天半,自己快马也就半个月,近来也是边境安稳之期,熬不住那杯茶的诱惑,当下就去皇上那里请行。皇上思索半天,便道,“即是如此,封你为钦差,去查一起案子吧?”可自己是个武臣,如何断案?绕不过那一碗茶,应了下来,带着几个侍卫启了程。
二
一到这地方,将军一溜烟就没了踪迹,侍卫追了半天都没追上,要说也是,人家一将军,想跑还没几个能拦住的。人生地不熟的,将军能去的地方也不多,沿途买了一匹快马,问了几个路人,半天就寻到坐落在这附近的西溪。如传闻一样,远远望见一座小山坡,入口便有一茶摊儿,三五客人坐在竹林边儿上,好不潇洒快活。“这位,客官倒是许久未见的面孔,来此地观景么?”开口说话的想必就是茶娘,正提着一壶回来。将军愣了半天,大概知道茶娘如何凭借这赌局便声名京城的,脸上慢慢泛红,抓抓头发后才想起行礼道:“来此地办些事情,请问姑娘这里便是西溪?”一边的客人回答道:“这里自然是西溪,那不如是说,只有这里才是西溪。”“西溪不是一地名?”“那不是。”客人一面笑一面解释,“没有茶娘,这里如何称为西溪?”
三
不知何时起,茶娘成了西溪的代表,茶娘自顾自的给将军解释说,西溪是这里的地名,取意为,城西的溪水。她能和这些沾上关系,大概是她用这溪水泡出的西域茶格外好喝。“诺,这便是我的洛桑茶。”面前这就是他跑了三千里所求的东西,如今却觉少了些什么,眸子从茶娘身上看回杯中,青花瓷面的杯子,淡黄色的茶水清澈可见白色杯壁,轻啜稍许,前味稍苦,而苦尽甘来便是清冽的滋味。茶是好茶。将军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再从杯子里看向茶娘。“我这里有一两银子,可否请茶娘摆一桌百茶宴?”四下看到又有人因茶娘美貌而挑战百茶宴,自然要看上一看。“当然咯。”“只是请问,这百茶宴,如何算胜?”“奉茶百味,留下一杯。”将军不太明白。茶娘轻笑,“只需留下一杯洛桑茶,留对了,便是赢。”
四
“虽是百味茶,我已调至最佳,便不会说茶味相冲的。”将军面前的十排十列青花瓷杯中便是颜色各异的茶水,有的还用盖子坎着,有的露出一半来。“依照颜色,便可去掉大半的。”一边的人说道。“嗯,洛桑茶是淡黄色,黑茶,青茶的你也就不用试了。”“还有,洛桑茶不需闷泡,带盖子的也都不是的。”茶娘并未阻拦这些热心的人,她有相当的自信,托着下巴在晃着的二郎腿在一边儿嬉笑道:“客官,茶泡久了可就不好喝了,尽好剔除一些,也好开始下次。”将军品了两杯,缓缓摇头问,“茶娘,这些茶与他人的有何不同?”“五文钱的自然与他人没什么不同,一两银子的与他人的都不同。”品了二十杯后,将军又问,“那便是钱多的就不同咯?”众人看得出这人只为品茶来,也不掺和,各自散了去。“说起钱可就粗俗了,这百茶宴我可是赌上自己的呢。”五十杯的时候,茶已经凉的差不多,将军补上一两银子说,“再来一桌吧,只需后面五十杯就好。”再到后边八十杯的时候,将军问,“如是一赌上自己的局,茶娘可下了不少功夫吧?”“自然。”“这百杯中,可真的有洛桑茶?”天色渐晚,茶娘站在空了一大半的杯子的桌儿前,想了一下才说,“我早便说过,留下洛桑茶的,便是胜。”
五
将军留了第一百杯,熟悉的人一看便知那是就是黑茶普洱,众人来看结果皆都摇头惋惜。强军起身整理衣裳,临走时,他朝茶娘抱拳问道她愿不愿意跟她去京都开一座茶楼。而茶娘,荡着二郎腿同那些离开的客人打招呼,回头莞尔一笑说,“东边儿太远了,我只想留下。”东边是京都,西边是西溪。将军点点头,“即是留下,那便不要着急离开了。”“即是不走,也只是等着罢了。”将军匆匆了去钦差的事,转头回了京都,主动请缨驻守江南边界,皇上抿嘴一笑说,你怕是想离那茶娘近些?见他不说话,又打趣儿说,当时便道你是为茶娘去的,还不承认。将军抱拳拱手,一板一眼的回,臣最初便是为了茶,而后才是为了茶娘。皇上只道将军古板,摆手连连说,许了,许了,若是丢了城,你可要提头来见。这是自然。这样,驻守江南的地方与西溪只有几十里,将军快马半日也就到了。茶娘再见他时眸子里闪过些许惊讶,“我还道你再来就是猴年马月。不想隔了一月就瞅见你了。”将军端着一杯洛桑茶,罕是笑了出来,“这次就留的时间久一些。”“那便最好。”洛桑茶停在嘴边,将军又问,“只道茶娘名号相传甚远,却不知茶娘本名是何?”四下零散众人挺有人问起这个,都竖着耳朵听。茶娘抿了嘴,眼角一挑卖了关子,“茶娘,便是西溪啊。”
六
饶是说天下之势,脱口而出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江北帝国便大肆进攻,将军依大江天险,勉强驻守,可所托令兵两月之久仍未带来救兵。虽说天险,每日抵御仍有伤亡,若无增援,消磨之下,江南必然失守。“在派去一队令兵。”将军这样吩咐。一边军师赶忙阻止,“这么长时间没有动静,一定后边儿有江北的贼人呐。在派去人也是送死,不如留下守着城。”“至多半个月了。”“民兵也征的差不多了。”军师试探着说,“如今之计,不如弃城离开,虽然残兵,倒也可以冲破那拦路贼。”将军喝了口茶,脸上仍然没有什么表情,“清点下余兵,遣散民兵,军饷粮草留下半月左右,其他散于城中,告知城中居民战况,他们愿走,就走吧。”“那我们?”“守。若是居民,江北之人也不会害他们的。”“哎,好。”“西边,西溪的茶娘还在么?”将军忽然问道。那军师也晓得将军的心思,苦中作乐打趣道,“除了将军您去,我们还有谁去?”“你明天遣一人把这个给她吧。”将军从胸口摸出一封尚有余温的信,“我自幼无父无母,在军中打杂,逐渐成了将军,于国我倒是无愧,这也怕是最后一战,军师你过几日也混在民中走吧。”军师摇摇头把信推回去,“信,还是你自己给人家吧,我这把老骨头替你守城一两天也没问题的。”
七
将军还是想再看茶娘一眼,实在不济他也想知道茶娘的名字,拜托了军师,自己快马加鞭来了西溪,那山口却是世外桃源的静谧,风吹山林,鸟啼蝉鸣也不显吵。茶娘依旧是托着下巴在二郎腿上看着入山的口,遥见将军笑道,“许久未来,可是打算逃命去了?”将军四下看一圈,空荡荡的,“他们呢?逃命去了?”“各自有各自的事罢了,逃命与否与我何干呢?”茶娘伸着懒腰站起身,回头问道,“一样?”点点头,“一样。”想了一遭,将军看着茶娘问,“各有各的事,茶娘的事是什么?卖茶么?”“不,等人。”杯中放了茶叶,加了热水,晃了少许时间后倒掉,又重新加热水,茶叶将水染成较之前更为清淡的黄色。茶娘递过来茶有说,“你呢?”“守城吧。”将军轻声说的话,不知道茶娘听到没,在怀里捏了捏信,遂是拿出一两银子,“这里有···”“百茶宴是么?”将军抬头看茶娘,只觉得她看透了自己的心思,点点头说,“恩。”不多时,大小刚刚好的桌子上有了和上次差不多的一百杯茶。将军想,若是自己品的出那杯洛桑茶,也好名正言顺的递了信,若是品不出···可他还是没品出来,只觉得自己太悲壮了些,最后颇是无奈的笑了笑说,“罢了,这百味茶果真厉害。”“猜不出?那我便撤了这一百个杯子咯。”“恩。”像往常失败之后一样,将军自觉的帮她收拾这些东西,心里却还有一些东西蠢蠢欲动,原本应该随这最后一次赌局而消散的东西。“茶娘。”“恩?”将军看她回眸的时候有几根发丝黏在唇上,想要伸手的时候匆忙回神说,“江南至多再守半月,趁这时候,你快收拾东西走吧。”茶娘也看将军匆忙回头不看自己,觉得好笑,“你如何知道的?”“我,我留下守城。”言罢,绝尘而去,心里莫名发痛,那封信被他揉成一团丢在路边。二十天之后,江北取得天险,江南城中百姓已去大半,所得也不过空城而已。
八
将军逃了出来。茶娘还是很听话的,饶是他以为茶娘还会天不怕地不怕的摆摊直到自己心满意足,可第二天他差人去看的时候,茶娘已经走了。虽然心中幻想茶娘会不会心血来潮的再来摆摊,可远远看到那里没人,心才放回肚子里,喜欢一个人还真麻烦,他这么想着,速度慢下来。追兵怕有诈,也慢下来。就这样一直走到茶娘的摊位前,自己常常做的位置还留下一张桌子,上边有一个壶,又有一个落满灰尘的杯子。将军掂量一下,还有茶水,直接捧着壶痛饮起来,果然是洛桑茶,他也就觉得此生无憾了。追兵围了上来,为首者将要下令,却有一箭正中他眉心,“将军,你可是好生狼狈。”山下,军师领着一小队精锐步兵冲上来,“我来的,也不算晚吧。”将军抱着壶小心翼翼的从追兵身边绕过去,问道“怎么回事?”“我在回去的半路上,正好遇到了援兵的。好像是令兵打扮成了这西溪的村民才回去都城的。”军师打量这地方,忽然笑道,“将军到此,是要选一处好墓地?”大抵是遭遇人生大落大起,将军懒得反驳,咕咚咕咚喝着茶。“这是什么?”“洛桑茶。”“茶娘留下的?”将军听罢停了下来,看看茶壶又看看军师,“留下?”“不是茶娘留下的?这国中,还有人会做洛桑茶?”“留下,洛桑茶?”将军顿悟,而后笑起来,炫耀一样对军师说,“这是我留下的洛桑茶。”
九
茶娘只想留下,而留下的就是洛桑茶,所以茶娘,便是洛桑。这是将军在那个瞬间明白的东西。而将军后来才知道,其实来挑战百茶宴的,只有九个人,将军便是第九个,足足挑战了四十多次那么多。将军皱着眉看着摆弄茶叶的茶娘问道,有那么多?茶娘微微一笑,“我摆摊三年,就赚了你四十两银子。”门外,年过半百的老军师抿着笑问,“将军,皇上请您回京接受封赏,你去不去啊。”将军皱着眉摆手,“那当然是不去,解甲归田。”“我也是这么和皇上说的。”军师从怀里拿出一封圣旨丢过来,“所以,他让你修建江边防守。”“改?怎么改?”“看你心情咯,改到着西溪附近,皇上也不会说什么的咯。”直到最后,江边防守只是加固一番,而将军在军师的帮助下犯了错,辞了官,解甲归田。
十“既然你吃百家饭长大,还没病死,那可真是上天显灵了,不如你就叫百灵吧。我就是你师父,教你功夫,你长大想做什么?”“想做乐师。”“那你走吧,我只会打架。”“打架的什么最厉害?”“武状元。”“那我做武状元。”“乐师不做了?”“做了武状元后再做乐师。”
十一
本来是拖了很久,没什么灵感,写出来还是因为扒拉杭州地图,看到有一处地方叫做‘留下街道’的奇妙地方,查了之后才写的。‘留下’是杭州城西的一个千年古镇,原名是‘留下镇’,接余杭,多山林, 原名就是西溪 , 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载 :" 宋建炎 3 年(1129 年)7 月,高宗南渡 , 幸西溪 , 初欲建都于此 , 后得凤凰山 , 乃云 : ‘西溪且留下 '。故此处名留下 , 后成了留下街道、就在文中留下‘奉茶百味,留下一杯’的说法,原本想写一种,‘人生百味,留你一杯’的感情,可最后还是写不出。这就是落淮桑后的故事,名字叫做,洛桑茶,如果有机会就写第三篇吧。
第三篇:茶里人生杂文随笔
一枚嫩嫩的绿叶,经过白皙灵巧的挽成兰花指的手,从高山上的枝头采摘下来,又经过复杂的工艺,便成了制作考究,包装精美的茶,然后,辗转千里万里,摆在了人们的茶桌上,成了招待宾客的必须品。
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从上层社会到普通百姓,大都爱茶。以至于茶不只是提神解渴的饮品,而发展成了茶道、茶文化。采摘的叶子有讲究,只取一个嫩嫩的芽,叫雀舌,一芽带一叶叫旗枪。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又分绿茶、红茶和黑茶。采摘的时间不同,又分雨前茶、雨后茶。甚至连茶的用水也很讲究,什么茶必须用趵突泉的泉水,什么茶得用初雪融化后的水,等等。
据说,古代的好茶是用处女的胸温干的,这样的茶产量自然不会多,得来十分的不易,这使茶极具情调,想来也只有极有情调极懂得风雅的人才会得到一些,或者一人惬意的品尝,或者为了彰显个人品味,约三两个名人高士一起喝着茶品着茶的故事。茶入喉,仿佛喝的是美丽的制茶女的乳汁,进而又仿佛看到了制茶女高昂英挺雪白的乳房,是颊齿留香,还是回味幽深”已不重要,只是附庸风雅的捻也胡须,连连叫道“好茶,好茶,今日能品到如此好茶,也不虚此生了”,主人一听,也极有面子,不禁哈哈一笑说道:“此茶,是我朝阁老大人送与老夫的,只是太少,不然给各位一点”,此时,作为客人的几位又连连说到:“岂敢,岂敢,此等好茶,只配大人品享,我等今日已是万分荣幸了,再说,我等得了此等好茶,岂不是暴殄天物了”?一杯盖碗茶还未饮尽,主人则端茶送客,几个便心满意足的离去,从此,便有了谈资,从此,便有了炫耀的资本,仿佛自己的升价也跟着抬高身了。
国人对于茶有这特别的爱好,从盖碗茶到大碗茶,从讲究的紫砂壶到民间茶坊里的大铜壶,大行其道。
在茶馆里,喝大碗菜的大都没有闲情逸趣,一定是贩夫车夫,他们来去匆匆,甚至连坐下喝茶的时间都没有,常常是腰间塞着一毛巾,一脚立在地上,一脚踩着凳子痛饮,一边喝一边流着汗,从大铜壶里倒出的自然不是好茶,看不到茶在水中的沉浮,色泽也不透亮,只成暗红色,纵是好茶他们也品不出味道来,他们不是为了品茶,只求解渴,一碗茶饮吧,丢一枚铜钱,和掌柜的打个招呼就走,小二照例一句:“各位慢走”了事。其实他们已经见惯了自己在世间的沉浮,无心从茶在水中的起起落落,感悟人生的跌宕起伏。
而在清净的亭台楼阁里喝茶的,大多是游山玩水公子小姐和先生夫子,他们有的是时间,要的是情趣,泡一壶茶,喝的是时间,品的是人生,精致的盖碗里,茶是碧绿的,汤是润泽的,茶一条条悬浮在水中,慢慢的沉下去,又浮上来,几番起落以后,茶已泡展,端起来荡荡偶有未沉底的茶叶,浅呷一口,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公子小姐憧憬着未来,幻想着心上人的不期而遇的甜美。
至于,豪门大户人家,他们饭后也用茶,这茶体现的则是身份地位,自然也是上等的好茶,只是饭后用来漱口,别看用茶漱口,对于一般人家则是奢望,在这宁静清爽,线条匀称整齐的茶里,他们品的是无风无火,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锦衣玉食,安闲舒适的日子。
而今,人们也爱茶,一个人时,品的是消除疲劳,享受闲暇时的自在舒适,几个人在一起时,品的是感情的融洽。心灵的默契。
品的是茶,感悟的是人生,从茶透亮的色泽中,感悟到心里有阳光,世界处处都是美好的,处处都是明亮的,从茶浓郁的清香里,感受到热爱生活,生活就是甜蜜的,就还你以微笑。
茶在水中的起落,其实就是身心的不宁静,心平静了,世界也就宁静了。
第四篇:酒事絮语杂文随笔
我不知道这种名为“酒”的饮料,里面包含了怎样神奇和魔力的成分,因为自从它问世以来,就有无数人为之陶醉,为之肝脑涂地,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在酒的催化作用下,灵感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写就旷古的篇章。酒,始终流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穿越时空,香飘万里。
随手翻阅源远流长的我国古典文学,酒的意象含着浓烈的香气,就会扑面而来。俯首可拾的诗句,告诉我们:酒,曾带给人们怎样的快慰、欢乐、乃至惆怅: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不可以想象,删除了酒元素的古典文学,将缺乏多少苍凉、旷达、随性的气息;不可以想象,人文历史中没有了那些酒仙酒神级别的才子佳人,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无趣乏味啊。
古人喝酒做乐的场景留在文字里,他们以酒为媒,放浪形骸的风采已不可见。我看到更多的是芸芸众生普通人与酒发生的故事。文化精英们在酒精的刺激下,笔走龙蛇,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章。凡夫俗子几杯酒水下肚,就没有这么富有诗意干净美好了,当然也不会有名篇佳什流传下来。他们的故事也如他们的呕吐物一样,污浊不堪,甚至惨不忍睹。
在我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我目睹亲历了几次因饮酒过量而导致的悲剧。我们村子,近十几年来,因酒死亡的年轻人有四五个之多。一时的痛快,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就拿我的一个本家兄弟来说,他有电焊的手艺,手艺可谓精湛。举例来说,电厂的锅炉漏水,就请他去焊接。他焊出来的活儿,焊口结实,焊花平整排列紧凑。他做的钢结构,设计合理,绝对不会有纰漏。单凭这样的手艺,如果不是贪恋杯中物,他早就发家致富了,可是(人坏事就坏在“可是”上),他太爱喝酒了,一日三餐,无酒不欢,而且每喝必醉,醉的一塌糊涂,醉的不省人事,喝酒误事,他耽误了工作,也影响了收入。我曾不止一次劝说他:喝酒可以,要适量适度,不能耽误收入,有了收入,咱才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啊。他不置可否,我的规劝他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久之,我怕人家厌烦,也就不怎么说了。一个人自己都不珍惜自己,别人的关心又能怎么样呢?他也曾笑着给我说,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去献血,人家一检验,说不能用,你的血里净酒虫子……我又一次劝说,他依旧是我行我素,每天还是东倒西歪。一次酒后骑摩托载人,被一辆轿车撞了,他肋骨骨折,满脸花,带的那个人脸上戗的皮都没有了……所幸没有搭上性命。但轿车跑了,两人搭上一万多医药费。
本以为这次严重事件以后,他能够从酒海里游上岸,毅然决然地扔掉酒瓶子,以全新的姿态生活。可是(又是一个可是),他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命可以不要,酒是断断不能戒掉。媳妇无数次骂:你喝,你喝,早晚喝死!气话往往一语成谶,我的兄弟,终于以身殉酒——他在工作中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终年三十七岁……
村里其他年轻人的死亡,跟他经历相似:长丰,一位帅气的小学教师,年后醉酒,骑摩托从大桥上栽到河里,抢救无效;文华,一位机电修理工,酒后骑车摔倒沟里,等家人发现时,已经没有了气息;张强,刚工作第一天,酒后的雨夜,骑摩托回家,一头撞进停在路边的卡车里,面目全非……一桩桩,一幕幕,这可不是月亮惹的祸,而是酒惹的祸呀!
当然,我说的都是因酒致祸的极端例子。几杯酒消亡了几个鲜活的生命,支离破碎了几个幸福的家庭。这教训够深刻的了吧?至于那些没有丢掉性命,酗酒慢性自杀的人也不在少数。村子里的长虹,五十多岁,酒量大,酒龄长,得了脑血栓,病好了,接着喝,现在言语混沌,走路蹒跚,像个小孩子;我本家的哥哥,也曾是酒神,六十岁,小脑萎缩,智力退化到儿童时代……
我所见所闻的是这几件事,我没有听说过没有看到的人间悲剧不知又有多少呢。
我的酒量十分有限,有限到一两白酒就会让我懵灯转向,一瓶啤酒我要分两次才能解决掉。酒席上,我从来不是主角,我最好的姿态是一名观众,一个酒席宴会,也是一个“具体而微者”的社会,我经常在宴会上观人——
我很纳闷酗酒者为何对酒有如此的亲和力,酒中,想必包含着某些神秘因子吧?才让人对它趋之若鹜,不离不弃;我也很叹服那些酒神酒仙酒霸们,他们动辄一斤多白酒才微醺。我的许多同事,他们一般都是一斤多白酒的酒量,喝醉,那需要再加码。啤酒,600毫升一瓶的,十几瓶都能装下,真的是酒囊了;我也叹服酒场上豪饮不辍,谈吐从容自若的人。这同他们的酒量一样,也是一种能力吧?
朋友相聚,把酒言欢,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喝酒,也是种爱好。适量饮酒,还“纯净益寿”呢。我国的酒文化也算是一种传统。酒逢知己千杯少,但凡事得有个分寸。喝多了,伤身体,伤性命就犯不上了。伤害别人也不应该啊。我厌烦那些以灌醉别人为乐,看别人洋相百出而自己偷乐的人;我也厌烦那些没完没了打酒官司的人:酒席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海量,不醉不归,黏黏糊糊,啰里啰嗦……客不走主不安,酒适可而止,平平安安的来去,对谁也是一种交代和负责。还有,你喝醉了,主人肯定担心你的行程。要知道,一起喝酒,某个人出了意外,所有在座的人都有连带责任的,赔偿是一回事,本来好端端的聚会反目成仇,你说窝心不窝心?
平常不喝酒是个好人,几杯黄汤下肚,这人就离谱了:酒后撒酒疯,胡卷乱骂。这是我最不齿的行为了。我有醉酒的经历和感受:胃里难受,胃容物一个劲往上涌。脚底下没有根儿,走路踩在地上,像踩在一堆棉花上。说话舌头根子发硬,语速缓慢,但是,我是清醒的!一点也不犯迷糊,我只是反应迟钝了。由我,我推测那些撒酒疯的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以酒做幌子,来发泄心中烦恼、不满,乃至痛苦。他们若是真糊涂,为什么不去打骂自己的亲人?更甚者,那些酒后乱性的,也同样是以酒做遮羞布,他们真的脑子犯浑,怎么不去骚扰自己的亲人?可见,酒后吐的真言,或者酒后说的胡话,都不能认真对待。而酒后无德,却是真的。
酒的酿造过程,充满戏谑的意味。说是酿酒业的祖师爷杜康,用文人的一滴血,武将的一滴血,傻子的一滴血,掺和在酿造的母液中,才有了酒香扑鼻。所以,大家喝酒,开始都文绉绉的,不失斯文,那是文人的那滴血在作用着;继而,酒过三巡,大家开始不拘礼节,豪气冲天,那是武将的那滴血在作祟;再接下来,饮者管不住嘴了,舌头根子硬了,说话秃噜了,眼睛迷蒙了,也收不住心了,疯态傻样丑态就显露了,这是酒中傻子的那滴血在喷发呀……这个故事是我从相声大师苏文茂先生的相声里听来的,虽是诙谐逗乐之言,可是倒也符合酒君子们饮酒的三个层次。
这些应该过去的故事了吧?随着饮酒者素质的提高,在路边倒地不起,耍酒疯喝酒闹事的人越来越少了。酒席上,一句“我开车来的”,比任何理由都有说服力。酒,本来是一种媒介,一种桥梁,“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文明喝酒,适度适量,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是啊,即便是我们没有才情,写不出激荡人心的文字,我们也完全能够做一名沉稳文明的饮者,这样,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种福报。
第五篇:孝事随想杂文随笔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 阴有雨公司的墙
那日,从公司的侧楼走廊匆匆穿过,发现同事小祝,在很认真的看挂在墙壁的“二十四孝故事”节选图。
说实话,每天从那几幅图前掠过,还真没有像他一样,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一遍。
我记得从前舅舅家的侧墙,挂着俗称与中堂对应的几幅挂落图,图上讲的故事我至今印象深刻:
一对夫妇抬着一副担架行至深山密林,担架上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尾随三人后有一小儿,最后一图上,老人掩面、夫妇惭愧低头、小儿仰头责问;图文释义:担架既然能送爷爷独坐深山,记得取回,它日也有用得着的时候。
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讲的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跟公司节选的这几则故事一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昨日广祥老师转发了一则新闻,说扬城一户人家,把九十岁的老母独自锁在阴冷的车库,里面的设施并不适宜人居。
物业、记者轮番采访,这九十岁的老妈妈,四个儿女轮流度日,如今轮到这个亲生女儿家,因为房子是外孙儿家的新房,对于有轻微老年痴呆的老妈妈的到来,这个女儿的应急措施,就是让她在并未装修的车库待一段时间,轮到下家就ok了。
记者们描述老妈妈周围恶臭难挡,问及吃饭与否也是得到否定答案。可能她的脑筋不好,众人也不敢全信,不过这女儿的做法肯定是得到一致“差评”。
不管怎样,我想对那个做女儿的说一句,她养你小你养她老,就算条件不足,起码也得住个像人住的环境里,毕竟你自己也是用媳妇的人,你做的一切都有子孙后代看在眼里。
我的外公外婆过世早,舅舅当家很早,还领着两妹妹生活,但他在对待长辈的孝敬问题上,一直都是我的楷模。
逢年过节来我们家,他再穷都不会空手来,而且都是要先亲自请过我爷爷奶奶的安,才敢坐下来谈谈说说,吃饭上桌、端茶倒水,他没有一样事情不显示出他对长辈的尊敬。
奶奶在的时候,一直就是夸赞我的舅舅是个好小伙儿,虽然爹妈不在,但家教一样不少。
在小时候的我看来,舅舅遵循的繁文缛节有些迂腐,但现在回头想想,他是受传统美德的教育很深,而且是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的人,所以我这晚辈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深受其影响。
可惜,中年后的舅舅事业不顺,一日竟客死他乡,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二十四孝故事》虽然曾遭到诸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人物抨击,剔除它的封建成分,其中的孝心善举还是应该值得后人学习的。
我记得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唐朝有个人叫崔南山,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龄大了,牙齿也掉光了,需要用牙齿咀嚼的食物都不能吃,每天都只可以喝稀饭。长孙夫人的媳妇,也就是崔南山的祖母唐夫人,是一个很孝顺的媳妇。唐夫人见婆婆每天只能喝稀饭没有营养,她就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后,来到堂屋用自己的乳汁给婆婆喂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几年过去了,长孙夫人虽然没有吃过米饭但是身体一直很健康。人老了,终究有一天病了,长孙夫人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叫到身边对大家说,唐夫人对自己的一片孝心自己才能活到今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报答她,只希望子子孙孙的媳妇们,能够像她孝顺自己那样,也孝顺她就满足了。这是长孙夫人生前唯一的愿望,要子子孙孙们一定要牢记在心。
我爷爷奶奶曾经用一句话跟我总结过这个故事:不要我儿孝顺我,只要我孙像我儿!
车库圈养老妈妈的女儿,估计最终也会得到“善报”。
当然,孝这个事情还会牵扯到许多问题,我们外人也只能跟着新闻感慨一下、指责一番,剩下别人家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谁也插不上手。
甚至有些人家,对待长辈,就是喜欢“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有些长辈也是“贱骨头”,不待见自己,宠儿无度,埋下祸根。
道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需要有所改进,有时在幻想,除了道德评价,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怕是还得靠制度、靠法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到了年龄大伙儿按政策规定,一起去养老院度余生,也许像新闻里这样的道德评价就可以少点了,所有的这个链条上的事情也就顺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走下去了。
呵呵!只是,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先领着娃参观公司的墙文化,讲讲担架故事、舅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