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的事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2:2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相信的事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相信的事杂文随笔》。

第一篇:不相信的事杂文随笔

我可不会相信什么根本不会实现的东西,就算它有着百分之一的可能性。

回家的道路实是冷寂,不过我早就习惯一个人了。其实呢……一个人蛮好的。可以自己踢开路边的小石,可以自己在破烂不堪的小桥上摇晃,可以自己重重踩过积水的泥坑再自己一个人抱怨自己决定的失误!一个人……蛮好的。

我可不是什么优等生,所以干脆放弃好了,可笑至极!在这样的世界里怎么会有放弃这个选项呢?就算苟延残喘!也不会停下脚步的!早就满身伤疤的我努力的向前爬去。连对我说那么一句“一起走吧!”的人都没有这样的‘一天’还在不断循环着。而我……还是一个人……

一个人……蛮好的吧……看着自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千疮百孔的双手,眼泪不自觉的从眼眶中溢出。一个人简直差劲的不行!用力抹去眼泪,得到的只有接连不断的重复。可是却连“不想要一个人”的话语都被人群无情的淹没。我仿佛是城市这一潭水里,搁滩的水鱼,渐渐的,失去了微弱的呼吸。

“在模糊的视线里,我没有看见未来的你”紧紧抓住你的双臂的我,死咬着唇,轻轻的说到“事到如今还不可以说,事到如今还不可以说……”

我的朋友们今天好像还是没有注意到我,不对,也许是因为我把他们当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吧?今天的我,还是疲倦的趴在‘空无一人’只有我一个人的无声无事的教室的课桌上沉寂。

第二篇:别不相信科学杂文随笔

三年前的清明节,我照旧从城里回老家祖坟上扫墓祭祖。我刚走进弟弟的家门,弟媳便对我说:“前街的三哥走了!”

“三哥他去哪儿了?”我满不以为然地问道。

“他死了,昨天死的!”弟媳见我不明白她说的意思,解释说。

我们老家对老年人的“死”,不说“死”,说“走了”。三哥和我同岁,才74岁,在我看来,还年轻着呢!再说他身体好像比我这个老坦克兵的身体还好。所以根本不会往“死”处去想,所以才以为他去了哪儿。

“没听说他住院啊!”我不解地说。

“听说昨天早晨起来,他感到浑身没劲,就对三嫂说:‘饭你自己做吧,我浑身没劲,想再睡一会儿。’三嫂让他去看医生,他说没事,睡一会儿就好了。等了一个多小时后,三嫂见他不动弹,问他话他也不回答,知道事情不好,这才让二儿子打了120急救电话,但等到县医院的救护车来到时,医生说已经晚了,已无法抢救。就这样走了,说是心血管病,我也不懂。”弟媳惋惜地说,“哥,上完坟回来,你去吊个孝吧。”

“我知道。”我说,“三哥不胖不瘦的身材,地里家里的活全由他干,没想到他倒走在老病号的三嫂前头。在我回到广平的30年间,足足有200斤重的三嫂,坐在哪里,就没有见她动弹过,她反倒比三哥长寿,真不可思议。”

“自从三哥从供电局退休后,他们家的饭都是他一个人做。三嫂从来不下厨房的。”弟媳说。

我上完坟回来,就到前街给三哥吊孝去了。吊完孝我到内室安慰三嫂,要她节哀,注意自己身体。小春是他们的大儿子,在城里供电局上班,见我去安慰他妈,他也陪着说起话来。

“三哥平时都吃什么药?”我说。

“他什么药也没吃过。”三嫂说。

“我见好多报纸上都说,人过五十岁后,血液就会变稠,会产生斑块。吃阿司匹林,可以使这些斑块不流动,就不会堵塞血管了。”我说,“三嫂,你也是应该吃阿司匹林的!”

“我一直在吃,是医生开的方,一瓶100片的那种,每天早饭后服4片,1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

“三哥咋没吃呢?”我说。

“每年查体,他各项指标都正常,所以也就没吃什么药!”小春说。

“每年的查体,都没有血粘稠度这一项。专家的话是有道理的,只有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才能避免血粘稠度带来的风险。”我说。

“你三哥不信这个,家里整天放着几瓶子阿司匹林,让他吃他就是不吃。”三嫂难过地说。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小春叹口气说。

我怀着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三哥的家。

时隔一年,85岁的堂嫂突然因脑血管病瘫痪在床,失语,不省人事。患病前身体好好的,还能带重孙子,做饭,干农活。身体不胖不瘦,给人一种既干练又精神的感觉。从来没吃过什么药。当然阿司匹林肠溶片也没服用过。而堂哥身体胖胖的,又食道癌手术过,经常看医生。多年来,他一直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每天早饭后,那种100片一瓶的,也是服用4片。如今他都是快90岁的人了,仍然健康的活着。就是因为他每天早上服用了4片小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您别不信,我的静脉十几年前就查出来有斑块,就一直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过我没像三嫂和堂哥那样,每天早饭后服用4片。而是每天早饭前20—30分钟服用3片,也服用过2片。当然我这样做,也是根据权威医生的意见改变的。因为我认为他们讲的有道理。如今我都77岁的人了,年年查体,各项指标都在标准之内。

有的人浪费健康,去赢得财富,然后又浪费财富,去重建健康。这是何必呢!我们何不一开始就把身体搞得棒棒的,去赢得更大的财富呢?要不然,后悔莫及。撇下十几亿、几十亿的资产,40多岁就倒下去的董事长,恐怕有几位了吧!这样倒下去的无名人士,谁又能知道是多少呢?相信科学,就一定会有健康的明天!

第三篇:酒事絮语杂文随笔

我不知道这种名为“酒”的饮料,里面包含了怎样神奇和魔力的成分,因为自从它问世以来,就有无数人为之陶醉,为之肝脑涂地,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在酒的催化作用下,灵感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写就旷古的篇章。酒,始终流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穿越时空,香飘万里。

随手翻阅源远流长的我国古典文学,酒的意象含着浓烈的香气,就会扑面而来。俯首可拾的诗句,告诉我们:酒,曾带给人们怎样的快慰、欢乐、乃至惆怅: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不可以想象,删除了酒元素的古典文学,将缺乏多少苍凉、旷达、随性的气息;不可以想象,人文历史中没有了那些酒仙酒神级别的才子佳人,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无趣乏味啊。

古人喝酒做乐的场景留在文字里,他们以酒为媒,放浪形骸的风采已不可见。我看到更多的是芸芸众生普通人与酒发生的故事。文化精英们在酒精的刺激下,笔走龙蛇,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章。凡夫俗子几杯酒水下肚,就没有这么富有诗意干净美好了,当然也不会有名篇佳什流传下来。他们的故事也如他们的呕吐物一样,污浊不堪,甚至惨不忍睹。

在我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我目睹亲历了几次因饮酒过量而导致的悲剧。我们村子,近十几年来,因酒死亡的年轻人有四五个之多。一时的痛快,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就拿我的一个本家兄弟来说,他有电焊的手艺,手艺可谓精湛。举例来说,电厂的锅炉漏水,就请他去焊接。他焊出来的活儿,焊口结实,焊花平整排列紧凑。他做的钢结构,设计合理,绝对不会有纰漏。单凭这样的手艺,如果不是贪恋杯中物,他早就发家致富了,可是(人坏事就坏在“可是”上),他太爱喝酒了,一日三餐,无酒不欢,而且每喝必醉,醉的一塌糊涂,醉的不省人事,喝酒误事,他耽误了工作,也影响了收入。我曾不止一次劝说他:喝酒可以,要适量适度,不能耽误收入,有了收入,咱才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啊。他不置可否,我的规劝他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久之,我怕人家厌烦,也就不怎么说了。一个人自己都不珍惜自己,别人的关心又能怎么样呢?他也曾笑着给我说,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去献血,人家一检验,说不能用,你的血里净酒虫子……我又一次劝说,他依旧是我行我素,每天还是东倒西歪。一次酒后骑摩托载人,被一辆轿车撞了,他肋骨骨折,满脸花,带的那个人脸上戗的皮都没有了……所幸没有搭上性命。但轿车跑了,两人搭上一万多医药费。

本以为这次严重事件以后,他能够从酒海里游上岸,毅然决然地扔掉酒瓶子,以全新的姿态生活。可是(又是一个可是),他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命可以不要,酒是断断不能戒掉。媳妇无数次骂:你喝,你喝,早晚喝死!气话往往一语成谶,我的兄弟,终于以身殉酒——他在工作中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终年三十七岁……

村里其他年轻人的死亡,跟他经历相似:长丰,一位帅气的小学教师,年后醉酒,骑摩托从大桥上栽到河里,抢救无效;文华,一位机电修理工,酒后骑车摔倒沟里,等家人发现时,已经没有了气息;张强,刚工作第一天,酒后的雨夜,骑摩托回家,一头撞进停在路边的卡车里,面目全非……一桩桩,一幕幕,这可不是月亮惹的祸,而是酒惹的祸呀!

当然,我说的都是因酒致祸的极端例子。几杯酒消亡了几个鲜活的生命,支离破碎了几个幸福的家庭。这教训够深刻的了吧?至于那些没有丢掉性命,酗酒慢性自杀的人也不在少数。村子里的长虹,五十多岁,酒量大,酒龄长,得了脑血栓,病好了,接着喝,现在言语混沌,走路蹒跚,像个小孩子;我本家的哥哥,也曾是酒神,六十岁,小脑萎缩,智力退化到儿童时代……

我所见所闻的是这几件事,我没有听说过没有看到的人间悲剧不知又有多少呢。

我的酒量十分有限,有限到一两白酒就会让我懵灯转向,一瓶啤酒我要分两次才能解决掉。酒席上,我从来不是主角,我最好的姿态是一名观众,一个酒席宴会,也是一个“具体而微者”的社会,我经常在宴会上观人——

我很纳闷酗酒者为何对酒有如此的亲和力,酒中,想必包含着某些神秘因子吧?才让人对它趋之若鹜,不离不弃;我也很叹服那些酒神酒仙酒霸们,他们动辄一斤多白酒才微醺。我的许多同事,他们一般都是一斤多白酒的酒量,喝醉,那需要再加码。啤酒,600毫升一瓶的,十几瓶都能装下,真的是酒囊了;我也叹服酒场上豪饮不辍,谈吐从容自若的人。这同他们的酒量一样,也是一种能力吧?

朋友相聚,把酒言欢,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喝酒,也是种爱好。适量饮酒,还“纯净益寿”呢。我国的酒文化也算是一种传统。酒逢知己千杯少,但凡事得有个分寸。喝多了,伤身体,伤性命就犯不上了。伤害别人也不应该啊。我厌烦那些以灌醉别人为乐,看别人洋相百出而自己偷乐的人;我也厌烦那些没完没了打酒官司的人:酒席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海量,不醉不归,黏黏糊糊,啰里啰嗦……客不走主不安,酒适可而止,平平安安的来去,对谁也是一种交代和负责。还有,你喝醉了,主人肯定担心你的行程。要知道,一起喝酒,某个人出了意外,所有在座的人都有连带责任的,赔偿是一回事,本来好端端的聚会反目成仇,你说窝心不窝心?

平常不喝酒是个好人,几杯黄汤下肚,这人就离谱了:酒后撒酒疯,胡卷乱骂。这是我最不齿的行为了。我有醉酒的经历和感受:胃里难受,胃容物一个劲往上涌。脚底下没有根儿,走路踩在地上,像踩在一堆棉花上。说话舌头根子发硬,语速缓慢,但是,我是清醒的!一点也不犯迷糊,我只是反应迟钝了。由我,我推测那些撒酒疯的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以酒做幌子,来发泄心中烦恼、不满,乃至痛苦。他们若是真糊涂,为什么不去打骂自己的亲人?更甚者,那些酒后乱性的,也同样是以酒做遮羞布,他们真的脑子犯浑,怎么不去骚扰自己的亲人?可见,酒后吐的真言,或者酒后说的胡话,都不能认真对待。而酒后无德,却是真的。

酒的酿造过程,充满戏谑的意味。说是酿酒业的祖师爷杜康,用文人的一滴血,武将的一滴血,傻子的一滴血,掺和在酿造的母液中,才有了酒香扑鼻。所以,大家喝酒,开始都文绉绉的,不失斯文,那是文人的那滴血在作用着;继而,酒过三巡,大家开始不拘礼节,豪气冲天,那是武将的那滴血在作祟;再接下来,饮者管不住嘴了,舌头根子硬了,说话秃噜了,眼睛迷蒙了,也收不住心了,疯态傻样丑态就显露了,这是酒中傻子的那滴血在喷发呀……这个故事是我从相声大师苏文茂先生的相声里听来的,虽是诙谐逗乐之言,可是倒也符合酒君子们饮酒的三个层次。

这些应该过去的故事了吧?随着饮酒者素质的提高,在路边倒地不起,耍酒疯喝酒闹事的人越来越少了。酒席上,一句“我开车来的”,比任何理由都有说服力。酒,本来是一种媒介,一种桥梁,“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文明喝酒,适度适量,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是啊,即便是我们没有才情,写不出激荡人心的文字,我们也完全能够做一名沉稳文明的饮者,这样,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种福报。

第四篇:孝事随想杂文随笔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 阴有雨公司的墙

那日,从公司的侧楼走廊匆匆穿过,发现同事小祝,在很认真的看挂在墙壁的“二十四孝故事”节选图。

说实话,每天从那几幅图前掠过,还真没有像他一样,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一遍。

我记得从前舅舅家的侧墙,挂着俗称与中堂对应的几幅挂落图,图上讲的故事我至今印象深刻:

一对夫妇抬着一副担架行至深山密林,担架上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尾随三人后有一小儿,最后一图上,老人掩面、夫妇惭愧低头、小儿仰头责问;图文释义:担架既然能送爷爷独坐深山,记得取回,它日也有用得着的时候。

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讲的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跟公司节选的这几则故事一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昨日广祥老师转发了一则新闻,说扬城一户人家,把九十岁的老母独自锁在阴冷的车库,里面的设施并不适宜人居。

物业、记者轮番采访,这九十岁的老妈妈,四个儿女轮流度日,如今轮到这个亲生女儿家,因为房子是外孙儿家的新房,对于有轻微老年痴呆的老妈妈的到来,这个女儿的应急措施,就是让她在并未装修的车库待一段时间,轮到下家就ok了。

记者们描述老妈妈周围恶臭难挡,问及吃饭与否也是得到否定答案。可能她的脑筋不好,众人也不敢全信,不过这女儿的做法肯定是得到一致“差评”。

不管怎样,我想对那个做女儿的说一句,她养你小你养她老,就算条件不足,起码也得住个像人住的环境里,毕竟你自己也是用媳妇的人,你做的一切都有子孙后代看在眼里。

我的外公外婆过世早,舅舅当家很早,还领着两妹妹生活,但他在对待长辈的孝敬问题上,一直都是我的楷模。

逢年过节来我们家,他再穷都不会空手来,而且都是要先亲自请过我爷爷奶奶的安,才敢坐下来谈谈说说,吃饭上桌、端茶倒水,他没有一样事情不显示出他对长辈的尊敬。

奶奶在的时候,一直就是夸赞我的舅舅是个好小伙儿,虽然爹妈不在,但家教一样不少。

在小时候的我看来,舅舅遵循的繁文缛节有些迂腐,但现在回头想想,他是受传统美德的教育很深,而且是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的人,所以我这晚辈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深受其影响。

可惜,中年后的舅舅事业不顺,一日竟客死他乡,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二十四孝故事》虽然曾遭到诸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人物抨击,剔除它的封建成分,其中的孝心善举还是应该值得后人学习的。

我记得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唐朝有个人叫崔南山,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龄大了,牙齿也掉光了,需要用牙齿咀嚼的食物都不能吃,每天都只可以喝稀饭。长孙夫人的媳妇,也就是崔南山的祖母唐夫人,是一个很孝顺的媳妇。唐夫人见婆婆每天只能喝稀饭没有营养,她就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后,来到堂屋用自己的乳汁给婆婆喂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几年过去了,长孙夫人虽然没有吃过米饭但是身体一直很健康。人老了,终究有一天病了,长孙夫人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叫到身边对大家说,唐夫人对自己的一片孝心自己才能活到今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报答她,只希望子子孙孙的媳妇们,能够像她孝顺自己那样,也孝顺她就满足了。这是长孙夫人生前唯一的愿望,要子子孙孙们一定要牢记在心。

我爷爷奶奶曾经用一句话跟我总结过这个故事:不要我儿孝顺我,只要我孙像我儿!

车库圈养老妈妈的女儿,估计最终也会得到“善报”。

当然,孝这个事情还会牵扯到许多问题,我们外人也只能跟着新闻感慨一下、指责一番,剩下别人家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谁也插不上手。

甚至有些人家,对待长辈,就是喜欢“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有些长辈也是“贱骨头”,不待见自己,宠儿无度,埋下祸根。

道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需要有所改进,有时在幻想,除了道德评价,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怕是还得靠制度、靠法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到了年龄大伙儿按政策规定,一起去养老院度余生,也许像新闻里这样的道德评价就可以少点了,所有的这个链条上的事情也就顺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走下去了。

呵呵!只是,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先领着娃参观公司的墙文化,讲讲担架故事、舅舅的故事……

第五篇:茶缘茶事杂文随笔

因为减肥的缘故,开始喝茶,最初时是那个罐头玻璃瓶子,泡上一罐浓茶,偶尔去张一元茶店逛逛,买上半斤茉莉花茶,就是喜欢那种香香的味道。因为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散文,读台湾作家余秋雨的关于茶的文章,把天南地北的各种茶,浏览了一遍,觉得文人的生活很有趣,简单的一把茶树的叶子,竟然产生如此多的情怀,不免感叹。因为工作的原因,和浙商,徽商,各种南方人接触了一些,每次到人家的店里或者家里坐客,总是要给泡上功夫茶,一个大大的茶盘,形态各异的茶具,茶宠,茶的味道没有品明白,倒是喜欢上了那种感觉。六年前认识了涵,初次去她家,就是从喝茶开始的,记得那时候她的爱人在马连道茶城上班,最爱给我们讲各种茶的故事,是生意,也是文化,总是被“文化”两个字打动,幻想着一袭旗袍,一杯红茶的情调,再配上琴曲,怎样的一种意境啊,是的,意境,总是被想像中的意境所打动,于是乎,开始经营自己的茶文化的气氛了。

在喝茶,买茶,挑茶具的过程中从花茶喝到了铁观音,从红茶喝到了普洱,从玻璃茶壶到紫砂壶,从开片汝窑到建盏,茶吗,越喝越讲究,肥没减多少,倒是也没胖起来,茶友,壶友交了一些,厌倦了和茶叶店茶商,壶商的周旋,静静的用最简单盖碗儿,冲泡最朴实的白茶,案头一盆兰花,不用经意调养,想起来浇浇水,一周也行,十天也可,没有刻意,没有雕琢,却越发的翠绿,喝茶也是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喜欢而已,四十岁的女人,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回味十几岁时的情怀,简单纯朴,没有那麽多的欲望,平淡中自然而然的状态,在成熟的岁月里开出最幽香的情调,不为别人,就为了最初的梦想。

工作的性质是要求务实的,在快节奏的京城,生活压力是自然有的,在清晨,在午后,在周末,打开音乐,泡一杯淡茶,也是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把玩茶壶,茶宠,略带艺术气息的茶具,玩物养志,调整自己一下,别有一番情趣。整个冬天有些匆忙,转眼之间就到了腊月十几了,近几日总是想起一个一起长大的发小儿,女孩子做事情很是干脆的,红扑扑的脸庞,笑眯眯的月牙眼,也是有点奇怪,每天坐下来泡上一壶茶的时候,总是想起她,想起她那军绿色的大衣和红色的围巾,还有每年冬天她都要来北京探望亲戚,每次回到家乡,总是操一口带京腔的普通话,讲京城新鲜的人和事儿,分给小伙伴几颗大虾酥糖果。可是记忆里她和茶水是没有一点点相关的,或许静下来喝杯茶的时候,思绪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散,把曾经的人和事儿,所有的片段随便扯出一些来,不经意间就涌现在眼前了,曾经认为逝去了记忆和岁月,在氤氲的茶的清香里漂浮。

喜欢南方的水果,甚是香甜,颜色也艳,汁水也饱满,买来两只佛手瓜,很适合摆放在茶盘上,从最初的青色慢慢变黄,期间清香满室,慢慢变干之后切片做成果茶,具有很不错的养生保健功能,就是这个过程值得一点点的观察和品味,事事物物都有它不可多得的特质,能够唤醒内心深处浪漫情愫的事物并不多,混合在茶香里,就是静止的诗意,足以唤醒做学问者的灵感火花,沿着记忆的小路,谱一曲让人柔肠辗转的新歌,喝茶是最为普通的生活琐事之一,其情趣在不同的人那里自然有着不同的情境,或许更应该练一手流畅的古筝曲子,哪怕就熟稔那么一首也好,弹奏到花开,弹奏到月明,弹奏到知音相和。

品味的就是把盏言欢时,无需言语的默契,茶仅仅是佐了心情的道具吧最初喝茶就是为了提神和减肥,为了某人的将军肚,买了一罐普洱茶,拿大杯子泡了,没喝出多少茶的味道,就是解渴的水罢了,偶尔的机会去朋友家做客,很喜欢欧式风格的她把玩茶具时有股子说不出的美,两个人聊聊天,放首轻缓的曲子,吃点瓜子干果,时间就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聊聊她的创业,聊聊她的家乡,聊聊异国风情,从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游离开来的内心,不用再去想繁琐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压力的交流和相互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就在繁华喧闹都市的一隅,就是最为平常的朋友交流,就借着茶的香气,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情趣……于是就爱上了茶,一种最为普通的饮料却可以承载万千的风情和不朽的情谊,难怪能流传千年,茶文化,不仅仅是茶和茶具,还有借助于此衍生而出的美好心情。

约了喜欢茶和红楼的你,泡上一壶清淡的茶,徜徉在红学里探讨人物和故事,仿佛就置身于大观园了,仿佛就看到颦儿的凝眉葬花了,诗词和愁绪,热闹和冷静,静默的醉眠于花丛的史湘云,灵巧圆润扑蝶的薛宝钗,空灵多情善于泡茶的妙玉……最是喜欢妙玉泡的那个茶,应该是茶艺的最高境界了吧,她的那个喝法讲究到了极致,我们凡人无法模仿,就当成一个实现不了的愿景吧。和懂茶的朋友在一起,心变得轻悄悄的,仿佛被茶融化了一般,侍茶者的心融入茶香里,泡出来的茶自然是最为上乘的,喝茶要的就是心境,忘却凡尘往事之后的淡泊和高远,就是这面前的一杯茶,就是这侍茶的心,足以……茶事之趣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脱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喝出超乎茶水本身的味道,才是不枉这出身高远的山巅的茶了吧。

下载不相信的事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相信的事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读那点事杂文随笔

    首先声明,我虽为教师,但不学无术,算是师界白丁。平生所读之书,除了读书时的课本,就是教书时的教材,此外,寥寥无几。做学生时,便心不在焉,浅尝辄止;当了教师,又倦于伏案,人云亦云。初为人......

    老年痴呆二三事杂文随笔

    丢三落四、健忘症,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们老年人的专利了。以下就是我所经历的几个片断,大家看看,是否有点老年痴呆征兆呀。一、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去长春公园参加我们群儿的活动,让......

    下雨天的糟糕透顶事杂文随笔

    人们身处困境或遭灾遇祸时,往往会习惯性地一股脑儿埋怨老天对己不公。浮桥繁荣路虽有点窄,行人,自行车,还有助力电动车及机动车,时不时都夹在一起,看似有点混乱,但仍是左来右往秩序......

    事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杂文随笔[★]

    小时候曾养过一只小猫,取名陪伴。陪伴陪伴,满世界叫着,心都亮了。因为陪伴,所以不需要说话,只要你在我身边,就已经刚刚好。人与人的交流就像爬山,我们总是期待山的那边是什么,谁曾想......

    大禹治水那些事、那些年杂文随笔

    大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无功,朝廷就把他的头给砍了。朝廷这一杀头的行为,既是对鲧绩效不彰的惩处,又是对民众的一个交代、一种态度。当然,这也是朝廷借人头卸责的一个措施——以此......

    那年那月那些事杂文随笔

    ——一位85岁老人的亲笔回忆录这是一位85岁高龄老人的回忆录,是老人亲笔所写。老人从小没上过几天学,能上学读书学习一直是她心底的梦。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儿孙们一个个长大成人......

    关于画画的二三事杂文随笔

    小时候,奶奶给我几张用蓝色颜料印染的画,上面画着盛开的花朵,有的还有一只喜鹊飞在花朵上面。奶奶告诉我说这是给鞋面绣花用的模板。我问奶奶这些画都是谁画的?奶奶说她记不清了......

    原本可以不做的事杂文随笔

    从宿舍去教学楼要经过一座天桥,天桥两边盆栽了很多叶子花。成片成群的叶子花,在呼啸而过的车水马龙里,把空气变得柔和了些。附近还有烧腊饭馆,沙县小吃,走远一点会有几个老人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