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教学反思
本周特聘名师xx老师和师大的巡回指导老师xx老师来到井陉一中进行听课。但是高一化学的教学计划安排本周为复习周,主要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梳理。虽然将新授课作为公开课的效果更好,但是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将顶岗以来的第一节复习课作为一次公开课。虽然这节复习课在教研组长的指导和学生们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但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和特聘名师的点评,我发现了自己在复习课中的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我将对复习课的授课心得和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在上一节复习课之前我们应该明白复习课的意义在于——压缩知识,提取精华,最终让学生达到能力提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及本章内容的重难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想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将知识复习的面面俱到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压缩知识,将本章内容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提取精华、获取重点,最终达到能力的提升。
第二,授课过程要简练。这里的简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语言要简练,切忌多次重复;二是例题不在多而在精,切忌使用题海战术。我在带领学生复习可逆反应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将可逆反应的两个特点重复了四五遍。虽然重复了很多次,却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通过跟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很多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时老师还不断重复,学生容易走思出神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听课。所以,在复习课中教师最好采用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切忌不断重复。其次,例题挑选要有针对性。虽然大量的习题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盲目的大量练习则是弊大于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会在“题海战术”中消磨。适当的习题是必要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例题时要有代表性,力求精简。
第三,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要牢牢以学生为主体。一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回忆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其中起指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回答问题;二是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复习。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时,我请一名学生来给出答案。学生本来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做题思路,但是这时候我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告诉其他学生这个题使用排除法。虽然节约了时间,但是我的做法一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失落,二是没有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因为我给出了答案自己也就不在深入思考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进行授课。
最后,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整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回顾整节课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在听老师的讲解时往往十分明白,但是一到自己总结、做题时就开始犯迷糊。这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是不透彻的,所以教师在课上给学生留下五分钟左右的回顾时间一是让学生弄清疑惑,二是有助于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有效地构建知识框架。
这是我的第一堂复习课,有优点,但是同时存在的是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学校,除了学生要不断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我会虚心接受来自老教师们的意见,不断提高、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授课理念,在顶岗实习的半年中不断挑战自己、挑战更多的授课类型,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化学反应能量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复习反思
在本章的一轮复习中本着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的原则。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复习。
我们学生的情况是在高二时选修四这本书一周就3课时,而且临近会考的两三周把课都得给会考学科,学生对这本书的掌握很不扎实,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知识都不是很理解,而高考的事实又是这本书在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而且知识的难度也大,尤其对于我们的学生,这无疑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复习中避免开始就以综合性很强的知识网络形式将本章的知识直接给学生,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必须确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
在这一章开始复习前,先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发现:学生对物质储存的化学能(宏观)与物质内部化学键(微观)能量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对“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的结构越稳定,离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化学键)越强”表示不好理解,还有学生不知道形成化学键时释放还是吸收能量。针对这样的情况,本章开始的第一节复习课,一定要把本章的开篇的最基本的知识带领学生理解透彻,从化学键知识入手让的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从断键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的角度解释反应放热或吸热的原因,可用动画模拟多媒体教学手段。动画模拟H2和Cl2反应中将化学键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断键与成键,并了解其中存在吸收能量和放出能量两过程。这样也会从根本上让学生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角度理解吸放热区分开,不至于混淆。也就是每一章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一定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去理解,甚至于当成新课来讲。基本概念、原理掌握之后,就带领学生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还要根据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的内容,找出易出题的知识点以及作答时的易错点。
在练习时对习题的选择必须分类、而且要对典型的类型题的解题方法扎实掌握。选择比较适合的、练之有效的试题,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以激发兴趣,让学生做过后,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审题该怎么进行,格式怎么规范书写,以减少高考的无谓丢分。针对错题,还可以及时给出变式训练,让同学对所错题及时能消化。
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收敛、精炼、放大、升华、迁移,联系、比较、归纳、推理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复习,抓住能得分的点多下功夫。
杨维
2015
第三篇: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存在变化和变化这两种基本变化。
2、化学反应从能量角度分,存在能反应和能反应。
3、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两个角度
(1)内能角度
理论:①所以物质都具有内能,但具体值
②等量的不同物质,具有的内能
③相同状态下的同种物质,其内能量与其质量成比 E反应物>E生成物E反应物<E生成物
放能反应吸能反应
(2)键能角度
理论:①所以反应都是先断反应物中化学键后过程
②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
③一个反应能量变化,取决于断键吸能和成键放能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键能>E生成物总键能E反应物<E生成物
△E= E反应物总键能—E生成物总键能=△H
二、化学反应和热能
1、放热反应可看成是物质具有的一部分化学能转化成 吸热反应可看成是外界的热能转化成能,储存在中。
2、常见放热反应包括
①②③④
3、常见吸热反应包括
①②③
第四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阅读提纲] 1.什么是反应热(焓变)?什么是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如何表示放热和吸热? 3.为什么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物质的集聚状态? 4.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什么?能否用分数表示?
一.反应热
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属于反应热,又称为焓变(ΔH),单位kJ/mol。
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伴随能量变化?(微观解释)
旧键的断裂:吸收能量
新键的形成:放出能量
总能量的变化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相对大小。
吸热:前者>后者 放热:前者<后者
2.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ΔH<0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ΔH>0
[小结](1)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分离与结合的过程
(2)反应物分子中原子解离-------吸热。
生成物新分子的形成---------放热。
二.热化学方程式
1. 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例如:H2(气)+ 1/2 O2(气)= H2O(气)
ΔH= -241.8kJ/mol H2(气)+ 1/2 O2(气)= H2O(液)
ΔH= -285.8 kJ/mol
[讨论] 1.为什么集聚状态不同,热量值不同?
答: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要吸收热量
2.若反应物状态不同,而生成物状态相同,那么热量值相同吗? 答:不同
[思考与交流] 2.书写要点:
C(固)+ H2O(气)= CO(气)+ H2(气)
ΔH= +131.3 kJ/mol ①标集聚状态(固、液、气)
②右端标热量数值和符号: 吸热用“+”,放热用:“-”。③系数单位是“摩”,而不是“个”;也不能表示物质的量之比。④系数可用分数,但热量值要相应变化。
如:2H2(气)+ O2(气)= 2H2O(液)
ΔH= -571.6 kJ/mol H2(气)+ 1/2 O2(气)= H2O(液)
ΔH= -285.8 kJ/mol ⑤不注明条件,即指250C、1.01×105Pa
例:
1克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恢复常温下测得放出热量55.625KJ,试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CH4(气)+ 2O2(气)= CO2(气)+ 2H2O(液)
ΔH= -890 kJ/mol [练习1]同温、同压下,比较Q1与Q2的大小:
S(气)+ O2(气)== SO2(气)+ Q1
S(固)+ O2(气)== SO2(气)+ Q2
Q1 < Q2,|Q1 | > |Q2|
[练习2] 已知:C(固)+ O2(气)== CO2(气)ΔH= -393.5 kJ/mol,要获得1000千焦热量,需燃烧多少克碳?
30.5克 [练习3] 已知:S(固)+ O2(气)= SO2(气)ΔH= -290.6 kJ/mol,求1.6克硫燃烧成为SO2气体放出多少热量?
14.53kJ [自我检测] 1 3mol CH4燃烧时,生成液态水和CO2 同时放出2670.9KJ的热。请写出热化学方程式。2 常温下14克CO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141.3KJ热量,写出该热化学方程式。3 1836年,俄国化学家盖斯指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仅与反应物的最初状态和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中间步骤无关。按此规律,结合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C(固、金刚石)+ O2(气)== CO2(气)
ΔH= -395.41 kJ/mol C(固、石墨)+ O2(气)== CO2(气)
ΔH= -393.51 kJ/mol 回答有关问题:
(1)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石墨和金刚石相比较,__________的稳定性更大。自我检测题答案:
1.CH4(气)+ 2O2(气)= CO2(气)+ 2H2O(液)ΔH= -890.3 kJ/mol 2.2CO(气)+ O2(气)= 2CO2(气)
ΔH= -565.2 kJ/mol 3.(1)
C(固、石墨)== C(固、金刚石)
ΔH= +1.90 kJ/mol(2)石墨
第五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4(选修)》,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范畴。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化学2和选修4均有安排,体现了知识生长与学习的层次性,本节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深入学习“化学与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反应中释放能量的形式。
2.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3.掌握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理解信息。通过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列举生活实例和能源发展里程碑,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化学反应能提供能量,知道一些具体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同时能够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但是缺少用定量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学生渴望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用暖宝宝探讨学习。
学情及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对未知知识和应用有强烈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反应中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出现了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对于焓变这样高度抽象的知识教学中,采用单一的实验探究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本节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实验探究、层层引进、多媒体演示等辅助教学。【教学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实物暖宝宝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化学史 引入
【引入】介绍能源的发展史:原始社会→18世纪→19世纪→20世纪
观看并了解能源史
【过渡】能量来自能源
【讲解】观看这两组火焰图,我们知道:发生了能量变化 【板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观察并思考能量变化的原因
进入课题,让学生初步建立能量与化学反应的思想
实例
【实物展示】暖宝宝、透气袋
【讲解】暖宝宝有一个透气袋,撕开包装后氧气进入透气袋反应而产生热量
仔细观看,初步了解暖宝宝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与思考
【讲解】同学们已经学过: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板书】
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设问和引导】依据什么划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回忆以前做的
Ba(OH)2.8H2O和NH4Cl及燃烧反应的实验现象,知道是根据热效应划分的 【板书】热效应
【引出情景】暖宝宝的热效应是什么?
放热反应
回忆实验现象,探究、总结出:暖宝宝的热效应是放热反应
引导学生探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划分依据,并判断了实物暖宝宝的热效应
情景创设
【讲解】目前使用的暖宝宝放热原理 化学能→热能
【情景设问】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做暖宝宝吗?可以用Mg、Al等原料吗?
【拓展知识讲解】Mg、Al等热效应效果更好,但是价格比较高,暖宝宝作为一种商品,必须满足市场需要和顾客的接受程度
知道暖宝宝的放热原理,思考、了解是否能用其它材料
情景探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出概念
【过渡】Fe、Mg、Al等都可以做暖宝宝,为何热效应会有差异?
【讲解】不同的物质能量不同,这就是今天将学习的重点知识:焓变与热效应。焓是与物质内能相关的物理量,焓变是等压下的热效应 【板书】 焓变与热效应
理解并掌握焓变的概念
形成正确的概念
【讲解】焓变是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热效应的物理量
【引导讲解】同学们在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形
回忆以前的知识,归纳出焓变与热效应的关系
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让学生养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放热反应:ΔH<0
吸热反应: ΔH>0
【设问】回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如何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讲解】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对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判断热效应。
观看反应的微观过程,倾听老师的讲解
呈现微观反应过程,弥补讲授法的不足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吸热反应:反应物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
ΔH= E反–E生>0 放热反应:反应物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
ΔH= E反–E生<0 【板书】
吸热反应:ΔH>0 放热反应:ΔH<0 【回顾】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有哪些?
归纳整理,记笔记,化学反应与热效应的关系: 吸热反应: ΔH>0 放热反应: ΔH<0
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提炼,让学生明白重点
实验探究 知识应用
【情景设问】同学们是否有疑问: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探究实验】
选择NaOH和HCl中和实验,用控制变量法探测最高温度,第一组探究用量是否影响,第二组探究温度的影响,第三组探究状态的影响 【总结】用量、温度、状态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板书】
影响焓变的因素:用量、温度、状态等
【过渡】理论的角度认识了热效应后,同学们能够能够举出热效应的应用吗? 【板书】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应用
【讲解】无论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还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热米饭、暖宝宝,都说明了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猜想,并跟随老师思路思考理解影响焓变的因素 思考、了解热效应的应用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探究影响焓变的因素,为下节课写热化学方程式奠定基础 应用化学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化学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好好学化学
知识梳理
【情景回顾】暖宝宝的热效应是什么?是否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做暖宝宝?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探究作业】同学们:如果是你,如何制作暖宝宝?
回顾学习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暖宝宝的制作
理论应用到实践,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概念是要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暖宝宝图片的展示为同学提供了感性认识,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理性思考。从生活实例去研究热效应的原因,使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本节课是在原有的化学能、热能基础上继续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影响焓变的因素,为下节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