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稿
63中学 陈静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节内容定量的探讨“质”“能”关系,来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引入了焓的概念,是整个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基础。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焓变、反应热的概念、符号和单位,并从微观的角度举例定量的探讨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二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是附加有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节教学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效应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学情
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化学反应过程中有能量变化这一事实已经接受并认可,但只有定性的认识,没有定量的认识和计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计算,同时结合课本及与同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加以应用。
三、说教法
采用对比法,探究法,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把接受知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究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遵循启发式原则,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环节1:设疑
CO(g)+ O2(g)=CO2(g)
ΔH=-283.0kJ/mol CH4(g)+ 2O2(g)=CO2(g)+H2O(l)ΔH=-890.31kJ/mol 这两个方程式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方程式有何不同? ⅰ:物质后面带有(g)(l),有何涵义? ⅱ:系数是分数; ⅲ: ΔH表示什么? 环节2:析疑
化学反应中为何有能量变化?
(1)微观:化学键的断裂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宏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间的能量差。∑E(反应物)>∑E(生成物)——放出能量 ∑E(反应物)<∑E(生成物)——吸收能量 环节3:解疑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 kJ,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 kJ,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环节4:归纳 总结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符号: 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研究方法:a:实验法: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b:计算法
若反应体系的能量减少(放热反应)则△H为“-” 值,即△H<0 若反应体系的能量增加(吸热反应)则△H为“+”值,即△H>0 总结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五、板书设计:分为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主板书书写重要的公式,副板书举实例进行讲解。
第二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4(选修)》,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范畴。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化学2和选修4均有安排,体现了知识生长与学习的层次性,本节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深入学习“化学与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反应中释放能量的形式。
2.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3.掌握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理解信息。通过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列举生活实例和能源发展里程碑,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化学反应能提供能量,知道一些具体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同时能够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但是缺少用定量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学生渴望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用暖宝宝探讨学习。
学情及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对未知知识和应用有强烈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反应中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出现了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对于焓变这样高度抽象的知识教学中,采用单一的实验探究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本节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实验探究、层层引进、多媒体演示等辅助教学。【教学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实物暖宝宝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化学史 引入
【引入】介绍能源的发展史:原始社会→18世纪→19世纪→20世纪
观看并了解能源史
【过渡】能量来自能源
【讲解】观看这两组火焰图,我们知道:发生了能量变化 【板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观察并思考能量变化的原因
进入课题,让学生初步建立能量与化学反应的思想
实例
【实物展示】暖宝宝、透气袋
【讲解】暖宝宝有一个透气袋,撕开包装后氧气进入透气袋反应而产生热量
仔细观看,初步了解暖宝宝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与思考
【讲解】同学们已经学过: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板书】
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设问和引导】依据什么划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回忆以前做的
Ba(OH)2.8H2O和NH4Cl及燃烧反应的实验现象,知道是根据热效应划分的 【板书】热效应
【引出情景】暖宝宝的热效应是什么?
放热反应
回忆实验现象,探究、总结出:暖宝宝的热效应是放热反应
引导学生探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划分依据,并判断了实物暖宝宝的热效应
情景创设
【讲解】目前使用的暖宝宝放热原理 化学能→热能
【情景设问】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做暖宝宝吗?可以用Mg、Al等原料吗?
【拓展知识讲解】Mg、Al等热效应效果更好,但是价格比较高,暖宝宝作为一种商品,必须满足市场需要和顾客的接受程度
知道暖宝宝的放热原理,思考、了解是否能用其它材料
情景探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出概念
【过渡】Fe、Mg、Al等都可以做暖宝宝,为何热效应会有差异?
【讲解】不同的物质能量不同,这就是今天将学习的重点知识:焓变与热效应。焓是与物质内能相关的物理量,焓变是等压下的热效应 【板书】 焓变与热效应
理解并掌握焓变的概念
形成正确的概念
【讲解】焓变是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热效应的物理量
【引导讲解】同学们在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形
回忆以前的知识,归纳出焓变与热效应的关系
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让学生养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放热反应:ΔH<0
吸热反应: ΔH>0
【设问】回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如何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讲解】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对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判断热效应。
观看反应的微观过程,倾听老师的讲解
呈现微观反应过程,弥补讲授法的不足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吸热反应:反应物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
ΔH= E反–E生>0 放热反应:反应物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
ΔH= E反–E生<0 【板书】
吸热反应:ΔH>0 放热反应:ΔH<0 【回顾】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有哪些?
归纳整理,记笔记,化学反应与热效应的关系: 吸热反应: ΔH>0 放热反应: ΔH<0
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提炼,让学生明白重点
实验探究 知识应用
【情景设问】同学们是否有疑问: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探究实验】
选择NaOH和HCl中和实验,用控制变量法探测最高温度,第一组探究用量是否影响,第二组探究温度的影响,第三组探究状态的影响 【总结】用量、温度、状态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板书】
影响焓变的因素:用量、温度、状态等
【过渡】理论的角度认识了热效应后,同学们能够能够举出热效应的应用吗? 【板书】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应用
【讲解】无论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还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热米饭、暖宝宝,都说明了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猜想,并跟随老师思路思考理解影响焓变的因素 思考、了解热效应的应用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探究影响焓变的因素,为下节课写热化学方程式奠定基础 应用化学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化学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好好学化学
知识梳理
【情景回顾】暖宝宝的热效应是什么?是否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做暖宝宝?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探究作业】同学们:如果是你,如何制作暖宝宝?
回顾学习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暖宝宝的制作
理论应用到实践,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概念是要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暖宝宝图片的展示为同学提供了感性认识,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理性思考。从生活实例去研究热效应的原因,使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本节课是在原有的化学能、热能基础上继续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影响焓变的因素,为下节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
第三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阅读提纲] 1.什么是反应热(焓变)?什么是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如何表示放热和吸热? 3.为什么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物质的集聚状态? 4.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什么?能否用分数表示?
一.反应热
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属于反应热,又称为焓变(ΔH),单位kJ/mol。
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伴随能量变化?(微观解释)
旧键的断裂:吸收能量
新键的形成:放出能量
总能量的变化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相对大小。
吸热:前者>后者 放热:前者<后者
2.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ΔH<0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ΔH>0
[小结](1)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分离与结合的过程
(2)反应物分子中原子解离-------吸热。
生成物新分子的形成---------放热。
二.热化学方程式
1. 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例如:H2(气)+ 1/2 O2(气)= H2O(气)
ΔH= -241.8kJ/mol H2(气)+ 1/2 O2(气)= H2O(液)
ΔH= -285.8 kJ/mol
[讨论] 1.为什么集聚状态不同,热量值不同?
答: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要吸收热量
2.若反应物状态不同,而生成物状态相同,那么热量值相同吗? 答:不同
[思考与交流] 2.书写要点:
C(固)+ H2O(气)= CO(气)+ H2(气)
ΔH= +131.3 kJ/mol ①标集聚状态(固、液、气)
②右端标热量数值和符号: 吸热用“+”,放热用:“-”。③系数单位是“摩”,而不是“个”;也不能表示物质的量之比。④系数可用分数,但热量值要相应变化。
如:2H2(气)+ O2(气)= 2H2O(液)
ΔH= -571.6 kJ/mol H2(气)+ 1/2 O2(气)= H2O(液)
ΔH= -285.8 kJ/mol ⑤不注明条件,即指250C、1.01×105Pa
例:
1克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恢复常温下测得放出热量55.625KJ,试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CH4(气)+ 2O2(气)= CO2(气)+ 2H2O(液)
ΔH= -890 kJ/mol [练习1]同温、同压下,比较Q1与Q2的大小:
S(气)+ O2(气)== SO2(气)+ Q1
S(固)+ O2(气)== SO2(气)+ Q2
Q1 < Q2,|Q1 | > |Q2|
[练习2] 已知:C(固)+ O2(气)== CO2(气)ΔH= -393.5 kJ/mol,要获得1000千焦热量,需燃烧多少克碳?
30.5克 [练习3] 已知:S(固)+ O2(气)= SO2(气)ΔH= -290.6 kJ/mol,求1.6克硫燃烧成为SO2气体放出多少热量?
14.53kJ [自我检测] 1 3mol CH4燃烧时,生成液态水和CO2 同时放出2670.9KJ的热。请写出热化学方程式。2 常温下14克CO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141.3KJ热量,写出该热化学方程式。3 1836年,俄国化学家盖斯指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仅与反应物的最初状态和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中间步骤无关。按此规律,结合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C(固、金刚石)+ O2(气)== CO2(气)
ΔH= -395.41 kJ/mol C(固、石墨)+ O2(气)== CO2(气)
ΔH= -393.51 kJ/mol 回答有关问题:
(1)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石墨和金刚石相比较,__________的稳定性更大。自我检测题答案:
1.CH4(气)+ 2O2(气)= CO2(气)+ 2H2O(液)ΔH= -890.3 kJ/mol 2.2CO(气)+ O2(气)= 2CO2(气)
ΔH= -565.2 kJ/mol 3.(1)
C(固、石墨)== C(固、金刚石)
ΔH= +1.90 kJ/mol(2)石墨
第四篇: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2要点
课题:能量的变化及其应用
执教教师:建平中学 顾建英
执教时间:2007年5月24日(星期四)第二节
执教班级:高一(3)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魔术实验,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⑵通过一组化学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对比,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⑶通过对课外实验的结果展示、分析和讨论,理解燃料充分利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魔术实验,感受神奇的能量变化;
⑵通过化学课外实验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实验结果的思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重视节能、加强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⑴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⑵燃料的充分利用的原理。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验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设计
[演示实验]玻璃棒点燃酒精灯。
[提问]酒精灯为什么被点燃了?
[揭示谜底]玻璃棒上蘸的是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其与酒精反应放热,达到酒精着火点使酒精灯点燃。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对化学反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回答]化学反应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板书]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⒈放热反应
⒉吸热反应
[讲解]我们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
[设问]为什么化学反应有的放热,有的吸热呢?
[讲解]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离解成原子的过程为吸热;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的过程为放热。当吸热大于放热时,反应的总热效应表现为吸热;当吸热小于放热时,反应的总热效应表现为放热。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都属于反应热。
[过渡]我们把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板书]
二、热化学方程式
点燃
[ 讨论 ] 比较下列化学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概括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注意事项?
2H2 + O2 → 2H2O
2H2(气)+ O2(气)→ 2H2O(液)+ 571.6kJ
2H2(气)+ O2(气)→ 2H2O(气)+ 483.6kJ H2(气)+ ½ O2(气)→ H2O(气)+ 241.8kJ CaCO3(固 CaO(固 + CO2(气– 157kJ [归纳]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⑴ 注明物质的状态
⑵右端标出热量的数值和符号。吸热用“-”,放热用“+” ⑶系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⑷系数必须与反应热相对应
⑸不注明温度和压强,指25℃、1.01×105Pa [思考]在室温下,煮沸4升水理论上需要多少m3的天然气?已知:水的比热为4.2 J/(g·℃)
主要成分
热值(MJ/m3)
单价(元/m3)
天然气 CH4 96%、N24%或其它气体
38.16 2.10
[回答]解:Q=cm△t = 4000g×4.2J/(g·℃)×(100℃-25℃
=1.26×106 J V(天然气= = 0.033 m3 [展示课外实验] 煮沸一定质量水所消耗燃气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燃料在不同情况下消耗量的测定,提出提高热能利用率的各种方法。
实验步骤: 1.取4升冷水,加入锅中,记录燃气表的读数。点燃燃气,并将燃气灶内外圈火焰都开足,记录时间,当水沸腾时,熄灭火焰,记录所用时间和燃气表的读数(精确记录)。
2.在相同条件下,用内外圈中火、内圈小火加热,再做两次实验。把实验结果记录于表中。
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 锅水火煤气燃所煤
子材温 候 料
或天然气气消需时气或数(m3
耗量间(m3
天然气单价
加热前 加热后
小火时
中火时
大火时
[提问]为什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的燃气比理论上要多呢? [回答]热能的不充分利用。[板书]
三、能源的充分利用
[讲解]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课外家庭实验,对能源的充分利用展开讨论。[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说说煮沸等量的水需要燃气体积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据实验数据分三种情况讨论)
[回答]略。
[展示图片]1.世界及中国天然气、煤、石油人均占有量 2.今年来我国能源总消耗量与人均能量消耗量
3.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我国能源利用率仅30%,比发达国家浪费10%》 [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得到节约燃气,提高热利用率的方法? [归纳]热能的充分利用:防止热能损失、利用余热(如热交换器)、改进设备。
[讨论]我国的主要能源是煤,请考虑怎样更好地使煤充分燃烧?
[归纳]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足量的空气;(2)增大燃料跟空气的接触面积,即固体燃料粉碎、液体燃料喷雾(例如,我国已开发出新型煤粉尘燃烧器,煤的燃烧效率可大95%以上)。
[讲解]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量能源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因此解决能源问题除了节能外,还要开发新能源。
[板书]
四、开发新能源
[提问]请你说说你所了解的新能源。
[介绍]太阳能、风力发电、氢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作业]能源为我们提供了热能等,根据今天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后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
①调查内容:调查家庭需要及季节因素;燃料的特点因素。调查所在地区目前所使用的燃料情况;调查家庭燃料的分类,了解不同使用范围,进行成分分析对比,了解各自燃烧的特点。
②调查方法: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
登门采访燃气公司,了解各种燃气的使用比例,经济效益、环保状况等。③每位同学结合家庭实验报告,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节能,提高热能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撰写小论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课程展示,我感到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程符合学生智力水平,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了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课上我通过演示实验:玻璃棒点燃酒精灯 引导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再和社会热点问题——能源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关注社会、重视节能、加强环保的意识。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力所能及的问题,涉及的范围可以很广泛。因此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给学生呈现出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自己得出结论。这节课的亮点我认为是通过对课外实验三种不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
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实验中不合理的实验数据,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
当然在测定时,燃气消耗量受外界地影响很大,因素也很多(温度、燃气灶结构、厨房大小、锅子材料和大小、燃气流速和压力等等),在要求学生做课外实验时,实验要求应该更仔细,实验步骤应该更规范。
总之,通过此次课堂展示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长处与短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说课正稿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1 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我是012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1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
一、教材、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原子、分子、离子可以结合成物质,但不知道是怎样结合的;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的变化,但不知道其实质。
本节内容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通过对化学键,特别是共价键和离子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构成,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进而认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认识“强烈相互作用”的意义。(2)、知道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过程分析的方法、运用抽象与概括对比异同点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2)、经过具到体抽象、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理论认识的科学美,增强认识科学世界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
2、难点: 对离子键、共价键成因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本节课的手段有:多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有三个教学要点:化学键的含义;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与物质构成。(一)化学键概念的引入
100多种元素构成3000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相互结合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点存着相互作用,从而引入课题,而后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提出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再观察投影通过电解水的变化归纳得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化学键的概念要点做出强调,如“相邻”、“原子”和“强相互作用”的含义,做到重点的突破。在此基础上通过【动画演示】电解水微观过程,形象描述化学反应的断键、成键过程进一步得出
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这一结论。
(二)化学键的类型:
在学习化学键概念基础上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中都存在着化学键,那么化学键类型是否一样呢?再通过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两个探究实验并通过用电子式形象的表示其形成过程分别得出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共价键:相邻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共价键。
离子键:相邻原子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金属和非金属之间一般形成离子键。
在此基础上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离子键、共价键在定义、成键作用、成键粒子、成键元素、成键过程、成键原因等方面进行辨析。通过对比两个概念都变得更加清晰。然后通过具体事例推广开来重点强调在什么情况下形成共价键,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离子键,再通过课堂举例判断、练习使学生对概念掌握比较清晰。通过本部分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假设、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化学键与物质的构成:
通过“交流 研讨”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化学键的类型就是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分类的标准,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对化学键概念的认识。
课的结尾,我将会给学生们作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在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于本节是第一课时,同时我又会提出新的进一步的要求,既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悬念,又给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学习下面的内容指明方向。
最后为了巩固课堂上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会留下适量的书面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1 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2、共价键和离子键
定义、成键作用、成键粒子、成键元素、成键过程、成键原因等的比较
3、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七、结束语(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