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

时间:2019-05-15 11:5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讨论分析: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第二篇:《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

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

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实质

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

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

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和分析。

6、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滤纸上看到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是怎样的?”和“三杯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7、小结:没有溶解的沙子和粉笔粉末被滤纸分离出来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不能被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类推想象食盐、糖等物质溶解的过程

1、出示高锰酸钾,问:它在水里会溶解吗?想证实一下吗?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问题:根据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现象,你能说说食盐是怎样溶解,最后使到整一杯水都变咸的?

5、学生描述。(引导学生借助手势和画示意图进行描述)

小结:像食盐、高锰酸钾、砂糖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就叫溶解。

教学反思

一、抓住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是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对“微粒”和“均匀分布”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充分的交流,对溶解的认知从原来的“像盐、糖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逐步建构成 “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被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学生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经历了从表象到抓住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二、精心选择和处理活动材料,创设建构科学概念的情境

活动材料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活动的重要因素。有结构性的活动材料,对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

1、挑选处理材料,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第一个活动,我给学生提供了盐粉和清洗得很干净的沙子。盐粉溶解速度快,干净的沙子避免了掺有杂质而干扰学生的观察。由于对比效果明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溶解的原来认识,为下一步的活动开展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我用粉笔粉末替换了教材中的面粉。教材把面粉作为有结构的材料,但面粉中有部分的物质是能溶解在水中的,因此经充分搅拌后,过滤后的液体仍呈现混浊。开始上这节课时,我也是使用面粉这种材料,但学生观察滤液后认为“部分面粉溶解在水中,部分面粉不能溶解”,而这种判断也确实是正确的。这样的结果,是会影响学生对溶解的理解的。粉笔粉末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钙,难溶于水,沉淀速度较快,不能通过滤纸,过滤后的液体十分清澈。因此用粉笔粉末代替面粉,能更好地让学生明白,水中难以用肉眼分辨的粉状物质也是不能溶解在水里的。

控制好高锰酸钾的量。200亳升的水加入半粒米大的高锰酸钾即可,并且把高锰酸钾碾碎,这样会令观察的效果更佳。高锰酸钾量过多,会令溶液的颜色过浓而影响了观察,过滤时少部分未溶解的高锰酸钾会留于滤纸;量太少,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溶解扩散这一过程的现象不够明显。

此外,我还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四根筷子,每一杯混合物只使用一根筷子,避免交叉使用,影响观察效果。食盐、沙子、粉笔粉末和高锰酸钾分别用推拉封口的小塑料袋装好,份量基本相同,并贴上标签,方便学生实验使用,也方便以后重复使用这些塑料袋。

2、分步呈现材料,凸显活动的层次性。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材料的出现往往控制着活动的节奏。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前一种材料的使用,当学生感到或者意识到认知种困难时,引发为一种需要,下一个材料的出现便能体现其价值,由材料带动下一轮的探究活动才能体现其中更大的价值,同时也通过活动的层次性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这一课中引入课堂的材料很多,沙子,食盐和粉笔粉末是三个重要的材料。其中,沙子和食盐是区分是否溶解的支撑性材料,而粉笔粉末则是一个深化性材料。教学时,我先出示沙子和食盐两种材料,通过让学生对这两种材料在水中的变化状况进行观察,从而初步地建立起关于溶解的概念,即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小了,变少了,最后慢慢不见了,是溶解,像沙子那样在水中沉淀下来,颗粒大小基本没有变化,是不溶解。紧接着我推出了粉笔粉末,粉笔粉末的出现让学生解释溶解现象受到局限,认知发生矛盾冲突,从而自然地引出用“沉淀”或“过滤”的实验方法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学生已经明确了食盐在水中能溶解,而粉笔粉末与沙子都不能在水中溶解。那么溶解了的食盐在一杯水中是怎么分布的呢?学生有的说,下半部分分布多,就像沙子一样落到底部,有的学生说中部比较多,还有的说上部比较多。究竟怎么样,我们需要验证。但因为食盐溶解到水里后不能通过观察直接看到它的分布状况,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可以溶解在水中,且可以看清其充分溶解后分布状况的物质。这时,我适时地推出高锰酸钾这种材料,它的出现成为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3、合理改进材料,方便学生的操作。

在保证操作安全和实验可靠性的前提下,对材料实施改进,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过滤实验中使用到的铁架台、铁圈等,不仅笨重,而且学生在实验时很难做到“三靠两低”的规范要求,操作难度大。实验指导因为规范的东西太多,致使实验的指令性很强。当学生按标准操作完成过滤实验时,时间花费了不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过滤方法”并非教材指向,教材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过滤方法,教师用书中甚至提到“往漏斗中倒入液体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定要求用玻璃棒引导,只需让学生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漏斗外即可。”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实际,我对过滤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把紧贴滤纸的漏斗放在锥形瓶里(或集气瓶),慢慢把滤液倒入漏斗进行过滤。通过这样的改进,使操作变得十分简便,学生不需要去记住繁多的操作要求,而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与思考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本课有三个活动,而且活动中使用到的器材比较多。因此,必须科学组织,紧密协调,各个活动才能有序和高效地进行,同时也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

1、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教学。

导入时,我利用生活中喝汤这一常见例子,了解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已有认识;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再接着指导学生运用过滤的方法,检测物质在水中是否形成微粒、是否均匀分布,从而判断该物质是否溶解;最后利用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让学生学会推断和证实其他可溶物质的溶解过程。

通过这样有序的、渐进的科学概念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对溶解现象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2、指导观察,提高活动实效。

活动前,我先作示范和方法指导。例如,在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时,我特别强调: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先慢后快)——停止搅拌再观察。这里的停顿和分层实验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观察到“溶解”作为一种过程的变化。缺少了这个细节的指导,很多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搅拌,不会静心地、细致地观察,就不能体会到食盐在水中慢慢地、慢慢地变少了,最后看不见了的变化过程,这将导致观察过程的缺失。由于作了

详细的指导,在后面的两个观察活动中,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观察粉笔粉末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在进行观察活动时,我指导学生注意对比溶解物质(如盐)和不溶解物质(如沙)在水中的颗粒大小及数量的变化;留意滤纸上的物质;对比过滤后的液体与过滤前的液体不同点,从而使他们有目的地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

学生进行过滤实验时,我提出几点注意事项:混合物倒入漏斗前先充分搅拌;液体不能超过滤纸的边缘,倒一次就够了;不能用筷子戳滤纸。这几点操作提示保证过滤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因全部过滤而浪费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过滤活动结束后的汇报中,一定要让学生讨论分析肉眼难以看见的颗粒(粉笔粉末)和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盐)的区别,如果把两者等同或混淆了,就无法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观察高锰酸钾溶解的活动中,我强调一定要慢慢地搅拌,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作出的解释,尤其是头脑中产生的想象。因为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实际就是就高锰酸钾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的过程,这对学生理解食盐在水中化成微粒分散在水中各部分起重要的启迪作用。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学生对“溶解”概念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本质,他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上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

食盐》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学后记: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水里有什么》教案

7.水里有什么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16页到第17页。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怎样才能把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呢?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2)学生汇报。(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消毒的方法。

三、总结概括,评价质疑。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学生汇报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板书设计:

水里有什么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沉淀 2.过滤 3.消毒 4.„„ 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充分感受到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教学结束时,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回生活中。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李敏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16页到第17页。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怎样才能把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呢?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消毒的方法。

三、总结概括,评价质疑。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学生汇报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板书设计:

水里有什么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沉淀 2.过滤 3.消毒 4.„„ 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充分感受到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教学结束时,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回生活中。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李敏

第五篇: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7、水里有什么》教案

7.水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教学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教师出示一瓶水样。

1、提出问题:这是一瓶从河里取来的水,能直接饮用吗?为什么?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不能直接饮用,因为水里有很多的东西。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杂草、灰尘等脏东西;有溶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水里有什么。揭示课题:

7、水里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的消毒方法。(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 指名说:

教师小结:要经过取水、加药、混凝、沉淀、过滤、供水等几部分。(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呢?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2)学生设计。3)展示学生作品。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7、水里有什么

沉 淀 过 滤 消 毒

教学反思: 通过对《水里有什么》这一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水,经过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这样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本课以“观察探究”为主线,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提出问题—观察研究—整理讨论—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下载四年级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科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设计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水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水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了解自来水的形成过程。 3、 指导学生初步学......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水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水里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知道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对观察到的现......

    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教案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教科版) 下册 第一单元电 1.1 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14把它们放在水里 教案

    课题:14《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 第四单元 14《把它们放到水里》 【课程标准描述】 1.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

    三年级科学下册 把固体放到水里 2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3.2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案五篇

    3.2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案 教材分析 《把液体倒进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知液体形态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把液体倒......

    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 1-1 教学目标:●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