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第一篇: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教师 教育课程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反思我国教师教育指导理念、理论基础和课程编制的基础上,构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的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课程体系。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几个核心转变: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第二,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第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第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六,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第七,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第八,调整现行的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教师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育的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指导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当然,终身教育理念也应成为教师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教师教育鲜少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教育还是以职前教育为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还处在边缘地带。

2.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指导理念发生了根本胜的变革。新课改实施前基本上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课改后,基础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内容与学会生活相联系,都反映了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观,可以说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建构主义还没有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课程编制不合理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合理。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偏重于按照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来培养教师,忽视综合能力的发挥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拿教师教育中的学科专业课程来说,其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大,课程多。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普通教育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0%,教育专业课占9%,并且选修课也儿乎都是学科专业课程。

二、教师教育课程构建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公布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并迅速展开了确立和制订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因此,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人职教师教育课程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职前教育阶段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并且广泛开设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第二,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应提高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地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一是相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是教育基本理论。它不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还应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第三,专业课程部分:在学科专业教育方面,使学生在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精深掌握1—2门专业课;在教育类课程方面.开设针对这1—2门课程的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心理学、学科教材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技能等课程,培养师范生“如何教”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第四,活动课程程部分: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职业自豪感和锻炼师范生的社交、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2.人职教育阶段

将师范生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和教师入职教育结合起来,并增加师范生教育实习和人职教育的时间。这一阶段的课程应根据师范生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从理论上予以指导,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实施可行性方案。同时结合学生情况优化教育技术,逐步锻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将师范生在学生阶段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师范生的教育教学风格。

3.在职教育阶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课程中体现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部分:广泛设置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展示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成果;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教育基本理论最新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完善,完善在职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专业课程部分:补充与在职教师相关专业课程的更新内容,以及针对这门课程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科教育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第四,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使在职教师在足够的实践中,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与教育知识加以整合、应用,使两者更好的内化为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二篇:新课程视阈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论文摘要:建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及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是:课程目标实现由“一”向“多”的转换;课程内容兼容“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需求;在课程结构上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课程实施将“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实现课程评价的人本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综合的标准。

一、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的意义

1.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对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素养和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熟练运用的能力。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在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还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建构新的、科学有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2.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师教育日益走向大学化。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师范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尽管综合大学也参与到教师教育工作中,但目前它主要承担的还是教育学科研究生及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师范院校仍然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面对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所具备的学科优势,高师院校能否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发挥自身的师范本色,从而形成与非师院校的优势互补,这正是高师院校适应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学校自身的教育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及高师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完善

长期以来,很多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科课程仍是“老三门”(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教学论)。陈旧的课程内容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及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加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高师生职业素养的完善。教师专业化是高师生职业素养综合化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前提,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则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切入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对传统的课程内容与单一教学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这一系列重要变革的实现无疑会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并不断完善高师生的职业素质结构。教师和学生和谐的职业素养体系的形成必然对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长久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目标是突破以往课程体系陈旧的问题,强化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变革以往课程体系的单一格局,促进课程建设的综合化进程;改变以往课程体系中以“知”一统天下的局面,全面开拓“行”的应有地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课程目标实现由“一”向“多”的转换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等,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以促进个体的终身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对于学生的从教技能和德行的要求甚少,即便有要求也只是出于对形式上的考虑。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单一的课程目标定位,实现由“一”向“多”的转换,构建出以知识、道德、能力、实践等多种素质要素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高师生实现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要求方面的诉求,而且可以培养高师院校教师“会教”、“善教”和“能教”的教学能力。

2.课程内容兼容“个体性”与“社会性”需求,完善高师生职业素养结构

“个体性”需求是指教学内容在功用与性质上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应有助于学生未来教育工作对象的成长。“社会性”需求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意义,既有对课程历史依据的考察,又有对课程现实价值的论证。然而,无论从个体需求还是从社会发展的条件出发,目的都是为了使课程内容有助于实现高师生在职业素养结构上的最优化。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突出“兼容性”特征,将身体与心理、理论与实践、才智与德行等有机结合起来,让那些与教师职业素养相关的学科以不同面貌呈现,变革“老三门”单一学科结构,将理论课、技能课和实践课等建立在对生命个体的生命感受予以充分尊重的基点上,同时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把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作为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丰富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以提升高师生的职业综合素养。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要突破以往偏重理论的不足,加强综合性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生活经验的累积,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3.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示范性”

对于能够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的课程结构内容,不同学者见解不一,但在基本方面已达成共识,即认为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与技术。基于这种认识,形成了由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术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所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范式。’但是,目前看来,教育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小。而我们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实践素质要求的提高和社会对教师专业化进程要求的提升,在有效提高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理论课授课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才是更为理性的选择。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必须突出“示范性”。因为“示范性”是高师院校同其他非师范院校竞争师资培训的重要资本,高师生的“示范意识”是在活动中而非在理论中得到强化的。

4.课程实施将“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传统教师教育课程在知识讲授上基本奉行“一讲到底”的方式,既没有教师的课后反思和课前反馈,又缺少学生的课堂评价和课后研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形成了缺少对话的被分隔的两极。教学过程缺少生气,基本处于静止和封闭的状态。因此,转换教学思路,在课程实施上将“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最优化,而且对高师生职业能力结构的形成以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对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不断提高其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规定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展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把握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有利于帮助高师生形成其在未来的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对教材的挖掘能力和对教学本质的反思能力。显然,这种能力的养成决不是在“满堂灌”的教学实施中获得的,而是在认真地“讲”、积极地“评”、努力地“练”、广泛地“议”和理性地“思”的过程中实现的。“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的课程实施方式也是适应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一贯性与连续性的有效方式,是一种真正将“对话”引入教学活动的教学路径。当然,这种良好的课程实施方式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一是学校在教学条件方面具有优势;-是班级规模适宜;三是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要有诸如制度、组织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保障。

5.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现评价的人本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综合的标准

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合理与公正是以课程本身的不断完善为目的的。在评价过程中对于人本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的标准要求源于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首先要以发展性功能为导向,将诊断与甄选置于评价功能的边缘或辅助地位。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既有实践层面的也有理论层面的,有能力考查范畴的也有知识掌握范畴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切忌以“一”量“多”,或以“静”量“动”。课程构建的可持续原则要求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要从微观出发,但要站在宏观视野中操作。其次,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遵循“人本性”原则。这里的“人”是以高师院校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其他教学辅助人员为补充,以家庭、社会及相关中小学教学机构成员为现实参照的广泛意义上的人。在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上,要依据制度的规范予以权重的分配,这种分配的依据是“生命个体的合理需要”。最后,在评价方式与技术层面强调要具有专业性水准。这里的专业性是指既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又要考虑评价技术的可行性,既要考查评价功能的有效性,又要建立对评价过程的监督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评价功能体系,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畅通无阻。

第三篇:树立绿色教育理念_构建绿色特色学校(改)

树立“绿色教育”理念,构建绿色特色学校

樟斗中心小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成为一体的绿色教育。”为此,我校树立“绿色教育”理念,努力构建绿色教育特色学校。我们通过开展 “绿色课堂”、“绿色课间”、“绿色课外”、“绿色主题”、“绿色科技”、“绿色艺术”、“绿色生命”等“呼唤绿色”的系列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绿色教育,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学生在“绿色校园”中健康成长。

一、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环境,突出绿色熏陶

为了更进一步营造绿色教育特色学校的氛围,我们加强了校园的绿色建设和校园绿色文化的环境建设,努力凸现“绿色文化”,营造“绿色氛围”。走进樟斗小学的大门,顿时有一种“书香四溢满校园”的感觉。学校的走道、梯间悬挂名人名言、墙壁上“上下楼梯靠右走”、“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宣传标牌;学生出版的宣传栏,生动有趣„„优雅的人文环境,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整体美感。樟斗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在这绿草如茵、清幽怡人、鸟语花香的环境中生活、娱乐、学习,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教育教学的管理,注重绿色渗透

我校绿色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推进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实现在所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渗透和体现环保和人文精神的绿色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健康全面的发展。

1.倡导的“绿色课堂”。

“绿色课堂”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鼓励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绿色课堂”把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把个人学习视为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角色从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绿色课堂”表现为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暖如春风,爽似秋风。

2.加强“绿色教学”。

学校按国家规定全面开设各门课程,而绿色教学,则采取“大课程”+“小课程”的形式。每学期,在校级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各学科根据各自的特点,积极在学科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语文阅读课有选择地让学生读环保方面的文章;美术课 1 让学生通过绘画,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数学科更是要求每个年级推选一名教师专门上一节绿色教育渗透的校内研究课。如黄胜老师上的《学校植树方案》、李天德老师的《搭配》等,都注意学科的特点,找出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学结合点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保证了绿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各科都视教学内容进行环保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具备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形成“绿色课程”。

学校把“绿色教育”作为学校科研的课题进行研究,形成学校《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为了《绿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组织教师上《绿色教育》研究课,编写校本教材。各科教师从自己的科目角度,开发《绿色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领悟课程更深层次意义。如语文科教师通过《绿化振兴,我来策划》、《绿色的明天,呼吸与健康》,数学科教师通过《我们的生存空间》、《塑料袋“包裹”家园何时休》、《节约能源从我开始》、《快乐的队日》,美术科教师通过《植树造林》、体育科教师《汽车的尾气》,班队活动《我环保,我时尚》等协同开展研究开发,真正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绿色课程”。

三、加强德育管理,构建“绿色体系”

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学校领导在每学期开学初就通过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对学生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动员和宣传工作。学校大队部、年级组每学期向全校师生发出绿色教育专题倡议,营造创建氛围。我们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每周一,我们都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健康快乐动起来”、“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等。学校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水日等环境纪念日开展绿色教育活动,让全校师生通过对环境纪念日主题的了解、学习,增强师生绿色意识。学校通过宣传橱窗、宣传标语等向全校师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强化环保意识,增强绿色观念。我们还把绿色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习惯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果壳纸屑,节约用水用电。在绿化美化校园的同时,还重视净化。做到校园净化、教室美化、厕所干净。校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告别陋习,做文明市民生”的倡议书,加强了学生的保洁意识。使“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的意识深入人心,也使整个校园环境变的更加美丽。

四、加强绿色实践,培养“绿色人才”

我们认为绿色教育理念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的成长、成人,教师的成才、成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为不断提高学生的绿色理念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主题的确定———奏响“绿”的旋律

我们将绿色教育第一阶段的主题定位为“珍爱绿色”,开展知绿护绿创绿系列活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节约粮食。学校提供主线,让不同年级,不同爱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各有所长,各有突破,各有收获。

(二)活动的开展—— 探究“绿”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需要他们亲身经历,亲自体验。为此,学校创设各种可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提供各种各样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通过和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的实际接触和相互作用来生成对环境负起责任的意识,让学生亲历环境破环带给生活的巨大影响,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唤起共同保护生活环境的强烈责任。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绿色教育活动的内涵。

如五年级:《关注我们的周围》----由各班各小组选择喜欢的内容,如:“一周家庭用电设计方案”“了解校园整治污染设计方案”“节约能源(用水、用电、节粮、节纸)设计方案”,由学生设计思路,交流方案,阐述理由,进行优缺点的辩论。体现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创新,鼓励他们凭借原有的知识,以自己的观点、方式,为学校的绿色活动出谋划策。

2.开展节约能源系列科普活动,提高绿色教育活动的兴趣。

学校结合每年的“爱科学月”活动主题,开展了“节约我们的学习伙伴——学习用品”、“滴水感悟——节水活动”、“ 珍惜能源,创造美好环境——节能活动”、“节粮在我身边”等系列活动。学生们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以科学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现状;并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活动信息,采访有关部门的领导人,拍摄有关照片。以社会学家的心态,向家长、邻居、市民进行绿色宣传、倡导环境保护。

(三)活动的拓展-——挖掘“绿”的深度

绿色象征生命与发展,希望与收获,健康与安全,;象征着文明、科学、关心、尊重与包容,是以尊重人、关注人为核心的人本教育。我们充分挖掘绿色教育的深度,把生命教育拓展到绿色教育中。我们采取“大课程”+“小课程”的形式,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校内外安全教育活动中,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日常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

第一、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系列生命教育系列活动:

系列一:认识自我 每个中队以开展“生命故事会”,“生命影院”的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中队活动,从学 生诵读的诗歌、讲的小故事、演讲、写征文、观看宣传片等,学会欣赏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

系列二:感恩亲情 本系列结合5月母亲节和6月父亲节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以实际的行动报答亲恩,感谢父母无尽的爱。学生通过为父母敬一杯茶,为家里做一件家务以及制作感恩卡是本系列学生实际行动的表现。

系列三:自我保护 通过讲座、日常课堂等,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应急避险知识,从而使学生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二、“大课程”----“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实施。1.安全活动月----拉开绿色生命的序曲

三月份是安全活动月,我校就安全月活动开展进行了启动仪式、班级出版墙报、手抄报、写安全征文、进行安全演练(防火、防暴、防震)的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预防流行病----强化生命健康的节奏

我们除了让校医作有关防病讲座外,每天,按上级要求做好校园环境消毒与晨检、午检等疫情报告工作。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我防病意识上了很好的一课。

经过几年开展绿色教育,我校逐步形成了“绿色的校园、绿色的课程、绿色的理念”的学校特色教育的新意识、新思路。我校的绿色教育是开放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使每位学生在特色创建中陶冶了美的情操,增强了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意识,从而使绿色教育活动充满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与人文性。振兴小学也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集人文、科教、快乐、和谐于一体的绿色教育特色学校。

第四篇: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地和谐、健康发展。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但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许多教育者还放不下这个架子。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请、谢谢、对不起”是我们教学生使用的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我们老师也经常用。可有多少老师对我们的孩子用过这些礼貌用语?许多教师习惯了对孩子吆来喝去,认为“对他们哪用那么客气”?我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发现类似情形绝非一两例。事儿虽小,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大:就是教师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

蔡元培先生初任北大校长时,第一天清晨,全校师生按照惯例列队恭迎并向新校长鞠躬致意,没想到蔡先生竟也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还礼,包括对在校园里打杂干粗话的校工!这在北大还是破天荒头一遭的事。这还不算,在今后的日子里,蔡校长对周围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尊重,那么的谦和有礼。昔日的校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唏嘘不己。在蔡校长的带领、感召之下,北大校园内,民主、文明的氛围日益浓烈,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中流砥柱。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都能以蔡校长为典范,切切实实地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为课改的顺利推进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谈话重技巧,亲切自然暖人心。

如今,许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打不得,骂不得,讲道理也听不进去。真不知该怎么教了。”我当初也曾有此困惑,可经过长期的观察、探索、实践,加上对“课改”精神的学习领悟,觉得:“讲不听”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讲”的方式不当,引起当事学生的反感,他(她)当然不会听你的了。所以建议教师与学生谈话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给他们人格上的平等。有些教师在学生犯错误特别是比较严重的错误时,一怒之下往往口不择言,什么“笨蛋”“无耻”“早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东西”之类的话都说了出来。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反唇相讥,作出过激反应。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在自己不能确定不会说出不负责任的、有可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话时,不要轻易开口。只有以态度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才会使他(她)相信你是来教育他、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教训他、拿他撒气。尊重学生,重在切切实实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保护”,孩子给他们宽容。一些教师的记忆力特别棒,能把学生所做过的错事记得一清二楚,并在学生犯错误时一股脑儿翻出,来个“新帐旧帐一起算”。但结果往往是自己越算越生气,学生则觉得没面子,非但不服气,还会来个“破罐子破摔”----“反正在老师眼里,我那么多毛病,好象什么都不好”。因此,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仰视孩子,给他们微笑。平时与所有学生说话时都应注意做到这一点。曾听不少学生抱怨:“老师对那些学生成绩好的同学说话时态度特别好,特别亲热,对我们这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总板着脸,没好声气。好象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而我们都是错的,烦死了!”学生没说瞎话,这种现象我也见过不少。俗话说:手指头各有长短,何况人呢。即使进行了“课改”,我们假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了发展和张扬,但学生个体所能取得的成就差异仍是无法避免的。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无论将来他(她)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她)都是一个与你完全平等、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真情付出、关怀呵护他,公平公正地对待他,悉心引导他寻找智慧。你的和颜悦色,你的亲切自然的语调,会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喜欢我,尊重我。”从而也会愿意亲近你。所谓“亲其师善其言。”他又怎么忍心和你作对呢?

(四)措辞委婉。“××同学,我觉得你处理这件事的方法不太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同学,你太不象话了,知道错了吗?再敢这样我告诉你家长!”

“××同学,请过来一下好吗?老师有事想跟你说。”“××,到办公室来!如果你是学生,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说法?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有时候,温柔比皮鞭更有力量。”很多情况下,换种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

(五)勇于道歉。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所做的事都不得是正确的,教师也不例外。但有些老师明知自己错了,却总以怕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由而拒绝道歉,还千方百计加以掩饰。事实上,这只能使学生更加反感。因为从实质上看,你已经成了他们的“反面活教材”——教他们如何去掩饰错误、逃避责任。反之,一句真诚的“对不起”“谢谢你的提醒”和敢于负责的举动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你更好地培养出更具责任感的下一代。

三、细心关注,耐心引导,无声处表真情

对学生,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关注和爱护。一位教育家说过:“关注的爱是最好的教育。”它是天气突变时注意增减衣物的温柔叮咛;是雨天里默默递上的一把伞;是给他们细心包扎被刮破摔伤之处时那一脸满含疼惜的表情;是和他们谈话时轻柔地抚摸着小脑袋或是替他们扣好不知何时松开的那颗扣子的细微支作;是发他们某天早晨没能吃上早餐时悄悄递过去的沿带着余温的面包;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那一个满含鼓励和期待的眼;是课堂上经过他们身边时仿佛不经意地弯腰俯身轻轻为他们捡起的笔和纸;是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时那充满先赞许的微微一笑和竖起大拇指;是他们遇到不幸时为之付的帮助和真诚的泪;是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精心制作的生日礼物„„不需要要太多的豪言壮语,无声处自有真情。② 只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新型良好师关系的建立和培养并不是一朝一所能成就的事,它需要师生特别是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更新和实践。“课改”对教师的素质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学习实践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用真情、智慧和汗水,共同将“课改”进行到底!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改论文doc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当教育改革的浪潮卷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浪花涌向我们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它的汪洋大海之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这样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呢?我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总结出下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

(一)优化组合,合理组建小组。

组成一个小组要根据小组内成员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4~6人小组。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使每组保证都有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2:2:2,即2为优,2为中,2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使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每个小组的组建犹如班级的缩影,而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就是所谓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编排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

(二)合理分配各尽其责。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进行较好的地合作。况且学生自制力较差,好动、贪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因此,选拔一个组长至关重要。当然,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要做细致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或辩论员等。这样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另外,包括组长再内,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我认为在小组合作中,应注重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但听也不能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2.学会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的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疑。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默不做声;有不同见解和意见,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因此学会质疑,对于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掌握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自我提高,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较多,相对的有些同学发言机会较少。为此,教师应调动发言机会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4.学会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选择恰当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到刀刃上”,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臵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臵这个环节。以下是我总结出的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种情况:

1.挖掘教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在教学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铅笔全部拿出来,然后互相交流讨论,看看怎么分类。有的同学是按铅笔的颜色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无橡皮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没有削过来分的。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这些分法是对的,并引导学生得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能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2.动手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动手操作探究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学“分类”中,教师创设一个整理书包的情境,并进行小组合作。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的拿非语文书、非数学书和非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书和大作业本,有的拿小书和小作业本……,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

(二)以多种形式展开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中,如果总以单一的形式展开,这样学生很快会觉得乏味。教师应独具匠心,别出心裁,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1.故意示错,据理力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2.开展评比,增强竞争意识。

有的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老师的更有效。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让学生自拟题目并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在按小组总分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是自己的学习好还不够,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因影响了小组成绩而有压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学生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3.先示范,后开展。

刚刚进入课改的学生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有时应先做好示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种导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同桌互交流,小组自由交流。这样由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4.操作自由化,体现自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以动手画一画、描一描、印一印等方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去感受平面图形。在这种宽松、自如、民主的氛围下,孩子们迸发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学生们有的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有的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还有的用橡皮泥印出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缤纷的数学世界,是一个自由操作与探寻发现的天地,他们从心底赞叹数学的多彩与美妙。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下载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职教教师办公区域的设置能体现学校的工作指向及管理思想,基本上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情景。课改背景下教师办公区域的设置必须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的......

    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未来。相对应而言,小学的教育需要有和谐、协调、均衡有序的环境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只有遵循先进的......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新探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探索一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不同层次的学......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专题讲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新平安镇中学:赵献民 同志们大家好: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1)怎样听课 (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

    语文教师课改之路——教学论文

    清风吹来满园春 凉爽的研修之风吹走了炎热的酷暑,吹来了专家的经验、指导老师的耐心低语、广大老师的辛勤努力。一路研修,一路凯歌,是研修让我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找到了自己......

    浅谈新体验磨练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长阳龙舟坪中学胡峻岭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

    浅谈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吴先荣(寿宁县鳌阳中学福建寿宁355500)【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范生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两个新课改《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目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对高师生物教学的影响,从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学习与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