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浅谈如何看待问题杂文随笔
社会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就要囗头阐述,或文笔书写解决问题的真理与方法。要说要写都需要一个思虑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表达的好坏,决定解决问题的好坏。要真正考虑好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事。
考虑问题与表达问题一样需要逻辑性,要合乎人性化。考虑的逻辑决定表达的逻辑。考虑问题既要把事物等量齐观,又要叩其两端,要注意适度分寸。表达问题要注意方法,注意人们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尽量避免伤害人的自尊性,而多鼓舞人的信心,多开发人的潜力。对问题的实践要注意多利用人的实践能力。发现真理大多来自于实践,实际。实践的真理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所适度地提升,确定一个人与社会能力,以及时机可能能达到的目标。一个目标实现了再确定下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绝不好高鹜远,常放空炮,说的好听,既使是一番好意,却名不付实,也会得不偿失,丧失民心,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使你成为猪八戒照镜子,内外不是个人东西。
考虑问题的关键要使之放之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无所不宜,无所不适,达到这样的高度就是圣贤,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这样,针对不同的事物都要确定不同的适合解决它们的标准与方法,对不同能力的人都会有相应的安置,有相应的待遇。使优秀的人才领导一般的人,使富裕的人帮助贫困的人,使社会在竞争,互助,互助,竞争中,在斗争团结,团结斗争的辩证规律中循环前进,使社会在符合人性化,改造人性化,符合人性化的辩证规律中循环前进,使人的认识在相对中的绝对里辩证的循环前进。
世界上绝对的事情是很少的,大多是相对的。但在相对中体现着绝对,即相对就是绝对。相对的看待社会事物,才能解释许多社会事物的现象,才能使你的表达不死板呆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相对看待事物也算是全面看待事物的内涵,也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当然有时时代逼迫你说绝对的话,你可以说。时代变了,自会有人说另外正确的话。只是你在说时也可以附加假设的条件。不附,你们前后两人的话仍含有相对的成份。因为在事实上,你们是一脉相承的,在说着不同时代的真理,是在说着使社会前进,人们富裕的真理,也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真理,事实就是这样。
看待事物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更不可片面,而是要从多方面考虑,就如同对人的评价一样,不以自己的喜恶,不以人做的一件事,说的一句话为标准而定论一样。它是复杂而简单的过程。它在复杂中体现简单,在简单中体现着复杂,智慧的人是一目了然的。
第二篇:再随想杂文随笔
人们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好像有人专门论述过。我不是学者或领袖是不敢奢谈的。
但是,我还是觉的正确的认识是智慧的儿子,是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不同时代,不同情况的具体体现,是爱心,不私心,不偏颇,公正,客观,全面,辩证的大融合。它需要闪光的思想,豁达的胸怀,坦荡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认识,无非认识人,认识宇宙万物万事,认识问题充其量还可以分成普通百姓的认识与领袖从政者的认识。我们普通百姓的认识,是人与人相互间的认识,是对政府政策法规的认识,是对自身能力与条件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大度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头论足,也要大度,客观,辩证,不带私心,不偏颇,充满爱心地认识别人。人人各有其优点,各有其缺点。以其优掩其劣,或以其劣盖其优,都会是有所偏颇的。人学习其优而摈弃其劣,就会有所益处,就会提高自己。人只有这样,才会相互理解,相互容人,相互帮助,相互服务,相互合作,相互互动,相互补充。在国家大政策法规下,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条件选定自己的职业,在相互服务中,贡献社会,生存生活自己,融洽人际关系。
至于领袖与从政者的认识就更具风格,智慧,远见,更具抽象性。他们的认识旨在全局,兼顾局部,心怀理想,面对实际,奋斗现实,面对未来,体现群众愿望,不专个人意志。他们总结综合着人民的认识,他们疏导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引领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发挥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利用着人民的认识。他们把人民的认识提炼成一种思想意识形态而上升为理论,凝结成精神支柱,创造成指导思想方针,又通过实际操作与斗争,把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拧成一股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朝着政治设想努力奋斗和前进。近代的领袖们认识到了这些,并致力于发动,团结,利用,统一群众行动,统一着人民的认识,统一着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升华着自己的认识,领导着人民进行艰难的实践,于是其效益,其速度,其功劳,超过了五千年历代帝王将相及各资本主义社会的领袖。
其实,人没什么,只要不带极端的私欲,知人知己,不偏颇,不私心,有爱心,不片面,不以一概全,有诚心,客观,辩证,哲理,放的下,拿的起,有哲学思想头脑,善于吸取人的优点,善于利用人的优点,善于避免别人的缺点,你就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就会升华自己的认识,你就会事业有成,你就会在别人对你认识的评头论足中释然,从而在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社会中去认识事物,通达事物的道理,在正确对待处理人际关系中超然起来,成就事业。这是任何人成长,成熟,处世,做事,成功的必经路子。
第三篇:妈妈,再爱我一次杂文随笔
昨晚梦见妈妈双目失明了,抱着妈妈伤心欲绝,又一次哭醒,醒来两眼湿漉漉的,窗外是满天星斗……
经常做同样的梦,妈妈拖着羸弱的身体为我们全家人做饭,虽然和父母住在楼里共同生活十年了,却总是梦到住平房时候的情景。那时家里人多,一天三顿饭都是妈妈一个人做,天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忙里忙外没有闲暇,每次我们回到家她都做好了满满一大桌子饭菜。妈妈身体不好,却总是把大家给她买的营养品留给我们,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她一生养成了习惯,仍然舍不得吃,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们。
从小到大,我是最让妈妈操心的,身体不好,整天病歪歪的,娇里娇气,我们兄妹四个,所有好吃的东西都留给我。小时候生病,妈就把家里唯数不多的鸡蛋留给我一个人吃,每天早上冲杯鸡蛋水,晚上做些我爱吃的菜。家里养了个大红公鸡,每天清早按时叫落了星星,叫大家起床,很招人喜欢,可是为了给我治病,妈把大公鸡杀了,家里人都心疼沉默了好些日子。长大了,妈妈仍放心不下我,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在身边照顾我,勤劳忘我的妈妈一直呵护了我48年,我在她的宠爱下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直到现在连饭都不会做,这么多年从来没为妈妈做过一顿饭,没给妈妈洗过一次脚,没领妈妈出去一次旅游,没给妈妈买过一束鲜花……妈妈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而我,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妈妈,现在想起来我真的感觉不配做您的女儿,您是那么优秀,那么伟大,而我,在您面前总把自己当做孩子,直到失去了您,才感到母在无忧,无母自强。
妈妈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有一只眼睛几近失明了,可是我却一直没有发现,妈妈也从未说起,却在心里一直惦记着我掉头发的小毛病。有一次,别人买了贺奇杨的帽子,说是治白头发和掉头发,妈妈听说后,没舍得花钱买,而是把贺奇杨的口罩拆开,给我缝了一顶帽子。去年这个时候我的头发掉了有鸡蛋黄那么大的一片,妈妈想尽各种办法,让我去齐齐哈尔看过,让哥哥从北京买过章光101,偏方用了好几种,每天用红花泡酒给我按摩,盼望我那铮亮发白的头皮能生长出黑发。
妈妈是一个刚强的人,有病就暗自挺着,无论多痛苦,她都咬牙坚持。妈妈眼睛不好,那一次又缝了一天的帽子,早上起来,泪流不止。我是个大懒虫,很少早起,那天躺在被窝里,隐隐约约听到爸妈在对话中小声争执,爸让妈妈去医院看看,妈妈坚持说不用,说吃点药就好了。我睁开朦胧的双眼,起床到客厅,看见妈妈拿着手帕擦着眼睛,两眼已经睁不开了。我赶紧穿上衣服,给医院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正好她在值班,说早上8点下班让快点去,我看看表快6点30了。决定立刻出发,妈还坚持说不去,慢慢就会好起来,我说有病不要挺,头没梳脸没洗打个车急奔医院。通过仪器检测,妈妈眼里脏东西太多,估计是拆口罩时灰尘太大,碎屑飘到眼睛里,经过盐水冲洗后好了很多,去点滴消炎,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妈患有白内障和青光眼。医生说白内障熟透了再不手术怕破碎就无法治疗了,由于妈心脏不好,建议我们去哈尔滨治疗,那时2017年高考在即,于是我对妈说,等孩子高考结束,9月份送孩子上大学,我们一起去哈尔滨,妈才告诉我,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我十分内疚,我这个“小棉袄”,一直和妈生活在一起,竟然全然不知。
高考结束了,筹钱准备去哈尔滨做手术,妈妈却说:“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做了,花那钱干啥”。我说:“不做会影响到另一只眼睛,能治的病为什么不治呢?”可是,还没等到做手术,妈妈于8月20日就突发急病匆匆地离开了我们,难道是妈不想给我们留下沉重的负担?又怕拗不过我们,就这样走了?
昨晚梦见妈妈,仍然是生活在平房里,她告诉我双眼都看不见了,我心疼地抱着妈妈说:“和我上楼一起生活吧,我们还得去治眼睛。”猛醒过来,妈妈并不在身边,唯有泪流。妈没有给我们照顾她的机会,她给了我们生命,她养育了我们,我们生病她担心,吃饭她惦记,上学时为我们缝书包,柴米油盐家务事她操劳了一辈子,正是这种伟大的母爱凝聚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使她在晚年还能照常处理一切生活。然而在她最后住院的8天里,我们却没能喂她一口饭,接上一泡尿,扶她走一段路,没有给我们尽孝的机会。坚强了一辈子的母亲,躺在病床上时意识一直清醒,弟弟坐在她身边哭,她还说:“别哭”!可是19号晚上,姐提出给妈妈剪剪头发,于是,哥和弟抱着妈给妈剪头时,眼泪顺着妈妈的眼角流了出来,这是我们平生第一次见妈妈流泪,这是生离死别的泪,这是我们哥四个今生共同为妈妈做的最后一件事,此时此刻,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8月20日10:37分,亲爱的妈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妈妈一直身体羸弱却始终性格坚强,几十年来,她从不向疾病屈服,既使在病痛中也还处处为我们着想。弥留昏迷之际,她说:“我得抓紧回家,小华上班忙,我得回家做饭”,这句话将一辈子萦绕在我的耳边,让我肝肠寸断,今生今世我无以回报。妈妈生下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开始;妈妈离开我后,却剪不断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有妈的地方才是家,如今,永远长不大的我却成了没妈的孩子,妈妈付出的爱,我们无法报答,妈妈,我们多想再抱抱您,让您再爱我们一次。
我一直以为爱的反义词是不爱,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爱的反义词是遗忘,我无法忘了您。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全是您,闭上眼睛看到的全是您。妈妈与我们永别了,妈妈的病逝使我们内心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失去了母爱才知道她在我们心中是多么恩情如天,伟大厚重。她对家庭的全心全意,她对自己的全然不顾,对亲朋的真挚情感,对生活的执著热爱,与天地媲美,与星月同辉。
生命来来往往,夜空总有流星,父母子女相见,总有最后一面。我们做子女的,唯一的错过不是不够爱你们,而是总以为你们会一直永远活着,永远会在我们身边一直陪伴下去。如果真有来世,我们一定要好好关爱着身边最疼爱自己的那个人,别留遗憾。
第四篇:愿时光再慢些杂文随笔
伴着清晨鸟儿的歌唱声,我终于坐车出发前往徐闻迈陈镇新地小学。彼时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已经期待,憧憬了很久的三下乡即将拉开序幕。
身为安保组当中的一员,第一天晚上最后一次巡逻,我们坚守到凌晨1:20左右,我拿着手电筒在照,警惕着周围,记得那晚的月光很亮,很美。每天我们安保组早早就开大门让学生进入校园内,他们来得可早了,一声声的“老师好”,真的很动听。我们在教室外轮班巡逻,确保小学生们的安全。中午放学之后,有些小孩子的家长没有空过来接他回家,这时,我们就会和班主任们将小朋友安全送到家,边走边和小朋友聊天,觉得很开心,很充实。小朋友们的安全,我们常常挂在心上,小朋友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当我为四年级的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会和其它的两位体育小老师,拿出各种体育器材供孩子们尽情玩耍。我发现女孩子普遍喜欢跳绳和玩呼啦圈,而男孩子喜欢篮球和排球。记得有一天的中午,她们的家长还没有来接她们,我就在学校的大门口为他们的示范垫球动作,他们学得很快,垫得很好,我很惊讶,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我在体育课上不能够兼顾到每一位小朋友,同时,也深深地明白了老师这个职业的不容易。
和小朋友待在一起的这几天,我很开心,很快乐,抛开了一切烦恼,单纯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愿时光慢点,天气好点,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再好好地和你们相处,留下更多珍贵的回忆,把更多的知识教给你们!
第五篇:再登向阳关杂文随笔
打开儿时的记忆,对爬山有一种排斥感,是发自内心的。当然对向阳关又是另当别论,只因向阳关是出山的必经之路,必攀之峰。攀爬向阳关总让人生出一股劲来,山顶有一棵古老的大榕树,树下冒着一口泉,是清澈爽口的山泉水。树下能乘凉,泉水能解渴,由不得翻越者那种快达山顶的强烈欲望。
向阳关是距离我老家三四公里处的一个古老关口。这个关口三面环山,山高坡徒,道路险要,易进难出。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向阳关”这三个字的来由,有着几个不同的说法。至少老人们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仙云游到此,曾在此地做短暂的停息,跷起个二郎腿,坐看这山望那山,一时兴起,腿一伸,脚指甲就在对面山尖的石峰上写下“向阳关”这三个字;突感口干,手一扎,就出一口山泉,泉水汨汨流出,甘甜解渴;兴致未尽,手又一扎,一棵亭亭玉立的榕树就立于山泉之边。
还有一个是民间普遍说法:相传北宋年间,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发动南部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当起义队伍攻破几座州城,路经此地发现这个关口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认为这个关隘是个极佳的天然屏障,可作军事关口,此后这里便成起义军劳军整顿之地,出于首领侬智高受意,就有士兵攀到山尖顶处,刻下三个字“向阳关”。
也有文献记载:北宋名将狄青奉朝廷之命,带兵南下平乱剿匪,在追剿侬智高的农民起义军时,曾在此地安营扎塞,整训兵马,在平乱大获全胜,凯旋之时,视此为吉祥之地,看此山又面向太阳,感慨万千,后命士兵攀到高处刻下“向阳关”三字。
且不管“向阳关”这几个字,它来由出处哪个是真哪个做假,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经受了上千年的风霜雨打,依然屹立在关口悬崖上。
攀爬向阳关,它没有安徽黄山那沧桑遒劲的奇松,也没有云南石林维妙维肖的怪石,更不会有泰山之巅缥缈变幻的云海,但向阳关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如今攀爬向阳关,或者不能说是攀爬,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已经让平整水泥路代替。在山脚仰望山顶,山不很高,峰峦叠嶂,黛影幽幽,笼罩着一层轻纱,似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映入眼帘。
如今再登向阳关,只能算闲庭信步,古老的榕树早已不在,山泉水也已干枯,剩下也只是隐隐可见的“向阳关”三个字。大自然不可能永恒不变,抛开事物如何变迁,只要向阳关还在,这就足矣。
如今再登向阳关,要趁早,赶在太阳出门之前,迎着清晨微风徐徐,漫步在乡间的小道上,呼吸着清新空气,享受那淡淡稻香,就这样感受大自然的亲切与豪放。看那早春初蕾犹带露滴的山花,娇红点点,欲放还羞。待那若隐若现变化莫测的云雾,萦绕山头,欲散还聚。
看,那花,那草,那山。
望,那石,那峰,那字。
犹如世外桃源,隔尽世间浮华。赞似仙境又何尝不可,禁不住令我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时此刻,山虽无言,但非无声,山涧中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层层回荡在峰峦之间。慢慢地,慢慢地闭上眼睛,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聆听。放松,再放松,尽情地敞开心灵深处,让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恩赐。此时此景,又怎能不让我心旷神怡,激情澎湃。
攀登向阳关,虽没有唐代诗圣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和超脱,但在我看来,攀登能给我的心带来一份清静,一份和谐,一份惬意。攀登是一种儿时的记忆,攀登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攀登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