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摘 要】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建议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根据社会需求与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同时加强自主学习和就业实践训练,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达到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之现代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发展,高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伴随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对就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不乏有部分学生期望不尽如意、难以顺利就业。因此,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就业能力培养意识并正确规划职业生涯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条件不断提高,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改革,以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条件下,占居主动。为此,有必要从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使学生尽早认识就业能力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相结合。要在入校后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清醒认识本科教育阶段中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避免将大一阶段视为高考后的放松期。同时,需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专业与就业相关的社会需求性形势分析教育,让学生明白大学学习不能仅凭个人兴趣,而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不能到大四阶段方为就业而着急。避免在毕业时因专业技能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乃至无处立足的被动。因此,重视入学早期的就业意识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合理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必须重视新生入学阶段的专业思想教育,要详细向学生介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可能的就业去向。并在大学四年的各阶段经常进行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性分析和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入校开始乃至四年间都能关注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形势,并结合自身特点经常思考,逐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正确实施自己的能力培养计划与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就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利于今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而赢得主动。
二、指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正逐步根据社会需求而转变办学思路,课程设置不断创新,面对大量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往往有些学生不够重视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因此,学校不仅要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反复强调给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明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石”作用。作为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极其重要而不可偏废,不能凭兴趣学习,必须根据本专业人才业务培养要求,认真把握好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同时,要注重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其在进入大三阶段后,学生开始选修课程的学习,为避免学生为单纯完成学分盲目学习,要引导学生按自己的职业规划,围绕培养就业能力而选课十分重要。最好在课程选修前将每门选修课的内容、特点、应用意义及其与就业的关联程度进行详细介绍,以利学生合理进行选修课程学习,力求学有所用,学有所能。将理论学习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既贴切社会需求又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知识更新加快,技术发展迅猛。科技信息发达,这就要求生产者则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其中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而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消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自学能力成为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授予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一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适当采用指导性自学方式授课,由教师讲授要点,介绍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指导学生自学掌握部分课程内容。如此指导性自学,可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这种教学方式或许会有部分学生觉得老师没能将书本内容讲透彻,不便他们应付考试。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说服学生明白高等教育培养的标准不仅是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就业与技术教育的准则性文件中提出的“技术与就业教育计划应考虑迅速变化着的技术的本质,以使所提供的技术与就业教育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并使他们有能力在未来得到提高。”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自学、研讨实验等多种形式教学的相互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形式上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试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或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如此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抓住机遇,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市场经济对毕业生的必然要求
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和生产方式日益进步,企业选择就业者的要求不仅在于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一线工作,同时须具备自我管理素质,有较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团队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敬业精神。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已作为企业判断与选择毕业生的基本条件要求。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往往压力过大,甚或缺乏信心。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仅靠尖端技术人员已不能完全立足于市场,它需要全体企业职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员工不仅要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懂得借助信息与技术等手段分析问题,能发挥团队力量解决问题、攻克难题。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其中包括健全人格的修养、、人际关系的融洽、组织能力的协调、创新意识与研究思维训练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若在校期间学生能得到这些方面的锻炼,势必在走向社会之际就会胸有成竹,就有可能变被动求职为主动择业,顺利实现自己预期的就业目标。
总之,我们认为要使高校所培养人才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具有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要重视在大学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系列指导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将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训练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与学校形成互动,按自身的职业目标有计划的培养就业能力,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秀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伟.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2).[2]姚春.教学、实践、实习一体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7):559.
第二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阅读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直困扰许多英语教师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英文报刊作为高中英语阅读辅助教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探讨了英语报刊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中学生;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受重视的项目,做好阅读理解题是直接影响高考获得高分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依靠中学英语课本中有限的阅读材料,其可利用的资源十分贫乏,且内容陈旧乏味,跟不上时代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章词语数量和内容也很有限,学生不能达到大量输入语言的目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过多地把学生禁锢在现有的课本知识中,使他们常常处于一个整体的被动环境中,学生对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多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影响其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学生生源素质比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自主性较弱,学习基础较不扎实,相当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额外招收的学生,多来自偏僻农村贫困的家庭,其知识面极其狭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多方位知识的欠缺较为严重,基于这种情况,与重点中学使用同样一套教材,势必达不到提高效果。能不能有一套相关材料,既能调动本校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扩大知识面,来进行辅助教学,是我们一直苦苦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国家教委2000年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毕业生,其英语运用的水平应达到七级要求,其中谈到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文报刊和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3万字以上。刘庆思教授也指出英文报刊的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报刊阅读又是当今全球第二语言习得教学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一大趋势。
基于多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以英文报刊阅读作为新开发的课程资源,利用其丰富的内容,以激发和培养本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听说能力,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依据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在EFL/ESL领域的兴起主要归因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的问世。学习者被认为是具有各自独特兴趣风格、需求和目标的独立个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和编写学习材料时应基于所教班级的具体需求,并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Krashen提出的“最佳语言输入”的条件中有一条,是语言输入要与学习者的需求密切相关,他的输入假说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Brindley所强调的,使教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在课堂上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他们对课堂教学感到满意的一项基本原则。Cunningsworth将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评判一本教材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可见,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需求特点是选择适当阅读材料的基础,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最佳情感状态的根本途径之一。
三、英文报刊辅助阅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
如何为学习者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许多国外的研究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Clarke&Silberstein指出应选择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相适合的阅读材料。其中兴趣是一个比语言难易度更重要的标准。有不少学者建议选择近期英文报刊文章,不进行任何加工直接提供给学生,陈琳提出了真实材料兴趣自读法SARP(Self-accessAuthenticReadingforPleasureapproach),认为应让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自己选择适合的真实材料,以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教师则应尽量创造时间和空间,提供正常的阅读环境和真实的阅读材料。针对这些理论,我们又对学生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最能影响阅读兴趣的因素是阅读材料本身,最不堪忍受的是阅读材料的枯燥无味,他们认为最能吸引他们的阅读材料应该是有时效性、趣味性、知识性,篇幅适合,难度适中,生词较少,能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而且可以是多种题材,标题本身要有吸引力,生动有趣。
2.以知识形成为取向的报刊阅读材料的选择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把视线转向了英文报刊阅读进行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报刊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
(1)时效性。报刊杂志的内容时效性强,学生可以通过英语阅读了解当今国内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新闻时事;及当前世界的现状、世界形势的发展等。
(2)知识性。报刊杂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报刊所体现出的内容涉及文化、科技、历史、地理、人文、娱乐、体育、环保及跨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
(3)趣味性。报刊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爱好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阅读兴趣,报刊也提供了许多“消遣性”的阅读材料可供选择。如娱乐新闻、明星佚事、体育快讯、时尚热点等,阅读者根据兴趣选择阅读,符合需求理论的内涵。
(4)语言鲜活。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报刊英语反映着日新月异的语言变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大量地道的、鲜活的、生动的语言。
(5)词汇丰富。报刊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新鲜词汇和层出不穷的新生词语,包括旧词新义、流行语、外来新词语等。如:双休日(thetwo-dayoffs);物质文明(materialprogress);跳槽(job-hop);缩略语的使用也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点,像CEO(ChiefExecutiveOfficer),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IT(InformationTechnology)),SARS等等,这些在近年的报刊上几乎每日可见的新词及新缩略语还未来得及收入词典。
《学英语》报是我国较早的面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辅导周报。该报具有英文报刊的许多显著优点,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妙趣横生、富有感染力的阅读空间。该报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难易程度适中,题材广泛,信息量大。文章涉及热点新闻、时事之窗、校园生活、娱乐天地、明星聚焦等高中学生喜爱的栏目,丰富了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通过阅读英文材料达到获得信息的目的。《学英语》报分层的版面设计,时尚的亮点,更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文章难易度的分级标示,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行选择阅读。
四、课题实施的研究方案
1.目标:本课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核心,以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在理论与研究层面通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取得新的突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2.本课题实施的对象:高二年级七个班、高一年级两个班。
3.课题实施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关于阅读材料选择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了解影响他们阅读兴趣的因素及阅读习惯。
(2)分析研讨:对学生关于阅读材料选择问题的问卷,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分析,获得了一定的数据。
(3)技巧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的阅读技巧、文章标题的解读策略、猜测词义的本方法、概括文章中心的综合能力、对文章内容的判断推理、分类词汇的扩展记忆等,通过对报刊阅读技巧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英文报刊的语言基础。
五、拟采取的措施及教学模式
1.压缩教学时数、引入报刊阅读
针对传统实际教学现状,我们在需求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课内的总学时数进行压缩,不增加学生的课时负担,并且对学习上的时间和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调整,把报刊阅读引入课堂(原每周五课时英语课语言知识讲解及练习讲评,压缩为三课时,两课时作为报刊阅读课)。当然,减少课内语言知识的讲解并非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我们在减少课业负担的同时,注重增加教学的内涵,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必须是高度概括性的,我们将相关的内容进行优化,大胆放弃某些机械的、不合时宜的课后练习,保证每次讲课内容既精讲多练又丰富充实。
2.精读新闻模式,巩固课堂知识
英文报刊的作用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报刊杂志的基础,使他们掌握英文报刊的文体知识、阅读报刊的必要常识以及与报刊相关的国际知识等。我们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语言知识的重要性,语言知识和阅读能力缺一不可,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扩展其词汇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根据报刊的特点,新闻具有新鲜时尚、语言真实、简练、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等特点,英语新闻的许多新生词汇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新闻中大量长短句的使用也是新闻英语的一大特色。然而,新闻时事报道往往生词较多,句式结构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对阅读新闻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对长短句子结构的分析,把握句子的主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句式结构的理解,例如:Gandhiisthegranddaughter-in-lawofIndia’sfirstPrimeMinisterJawaharlalNehru,wholedthecountryfor17yearsafteritwasgivenindependencefromBritain.这个长句中包含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时间状语从句。这种精读英语新闻的教学模式与课堂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可以巩固课内语言知识。
3.丰富泛读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英语》报丰富的内容“LeisureReading、TastingLife、ReadingOnline、TopicReading、LeisureCentre、NewsTests、SpeedReading”等中学生感兴趣的版面,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这样的阅读材料很容易在中学生心里引起共鸣,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泛读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符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我们根据报刊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采取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丰富的教学模式:
(1)话题演讲:引导学生模仿“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模式,由教师就《学英语》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给出话题,让学生自己准备,查阅资料,(如Confidenceisthekeytosuccess.),演讲课上,有话可说的同学踊跃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2)即兴演讲:“主持人”(学生)提出的有关报刊内容进行全班性的讨论,教师随时参与讨论,讨论后让每个讨论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参加即兴演讲。因为涉及的内容都是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如Howtodealwithyour“luckymoney”duringtheSpringFestival),学生特别有话可说,气氛热烈。
(3)主题辩论:例如“Lovingandlearning”(北京一名教师把关系要好的男女同学编为同桌)一文,给出辩题“Doyouthinkitisagoodideatoallowboyfriendsandgirlfriendsinmiddleschooltosittogether?”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学生根据论题,自由结成辩论小组,互相交换信息,共同寻找辩论论据,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4)记者采访:就报刊内容自设话题,例如:Doyouhaveluckybirthday?让学生充当“记者”进行“采访”,学生广泛参与,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表达欲望,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5)短剧表演:根据报刊文章内容,学生自编短剧,例如“篮球明星乔丹来到中国一文(Touchedbygreatness)”,一个高大的男孩扮演Jordan,另5位学生分别是文章中的学生,英语课上男生的表现多不及女生,但乔丹是他们崇拜的人物,这类短剧的表演,他们的活跃远胜过女生。
所有这些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为了装饰课堂,而是具有实际的语言运用效果,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4.延伸课外阅读,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题的开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空间。在课外学生能够选择难易适合自己程度、内容适合自己兴趣的报刊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进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我调节。兴趣和需要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因素,这种阅读兴趣的课外延伸,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了自学能力。同时,英文报刊又是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手段,它促进学生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更新、拓宽了学习领域,扩大了教材的外延,增加了语言运用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报刊阅读又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重要途径。
六、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为使英文报刊阅读教学课题的研究卓有成效,使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努力探索,力求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相当复杂的过程,针对教学法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将触及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教师应向传统的教学思想挑战,在教学观念上勇于更新,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师生间可能因年龄、爱好、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就不同问题存在观念上的代沟,需要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学生,改变以往学生一味接受教师的传统模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备课量明显增加、词汇量积累不足、新生词汇不断涌现、阅读报刊的技巧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对教师自身素养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自我完善,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注意时效性信息的获取,跟上时代,才能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将不断地探索总结,努力提高,使课题研究的教学法体系更加系统,更具科学性和富有成效。
第三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生物论文
某市中青年生物教师3项基本功竞赛中,实验题如下: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1组实验,操作并回答有关问题(设计5min,实验15min)。
已知A、B、C、D、E为浓度按梯度排列的蔗糖溶液,1)试指出系列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
2)测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对浓度为;
3)绘出1个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图。
选手们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实验时间不得不延长。究其原因,主要不是选手技能不熟练,而是模式僵化,套用教科书上的方法操作所至。实际上,如果我们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替代制作临时装片的清水,就可以省却在临时装片上繁杂的蔗糖溶液滴吸操作过程。之所以这样命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教师在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默守成规的多,启发引导的少,突破创新的更少。因此组织者期望通过检验竞赛选手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能使中学青年教师重视自身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引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中学素质教育起一点促进作用。
江苏省1位几年来一直负责生物奥赛组织和命题工作的教师尖锐地指出:我省中学生生物竞赛实验成绩每年都很差。1996年有一道题让学生通过徒手切片说明青紫木叶片一面绿,一面紫的原因,结果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清楚地通过制作横切片和叶片的上下表皮撕片来充分说明原因。徒手切片的技能非常差,不少学生竟然还没有切就划破了手指……
其他实验的技能如设计实验的能力就更差了。不得不承认,问题的出现和我们教师是有很大关系的。试问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是否存在对教学中的问题不作研讨,照本宣科,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现象?事实正如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所说:“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事业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来看,都需要教师大大提高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不能恪守成规。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要靠学校、教师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引导和培养。
据资料介绍,爱因斯坦在瑞士读大学时,由于实验没有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做,招致校领导和教师的不满。爱因斯坦不以为然,他说:“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对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这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由此,我们建议,在中学生物实验及其他教学活动中:
1)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如“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高中生物教学中安排为理论课学完后的验证性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矿质代谢”一节中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浸入氯化钙溶液中的根为什么仍呈淡蓝色?是否是因为部分亚甲基蓝阳离子已经进入根细胞内部?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对照组的蒸馏水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例如:生物实验课上,1名初一学生完成了规定实验,就自作主张地在显微镜下观察带来的橡皮、小木片,实际上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教师A认为这是违纪行为,应予以警告,并宣布以后再犯就将停止其实验资格。教师B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学生这样做虽有不妥之处,但探求科学的积极性却应加以保护和正确引导。B对学生说:“看来设计一个实验并不简单,课后我们一起讨论好吗?现在请你想想今天规定实验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大胆而积极地思维,果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
3)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点激励创新我们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一是占总课时偏少,二是材料、方法、操作过程限制过多,给学生探索创新的余地过少,加上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器材的置备等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因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初中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第四篇: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一、架构岗证互通的课堂教学模式
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在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该获得一定的数量资格从业证书,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证书。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证书的考核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将会计从业证书培训和考核纳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开设与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培训课程,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考取有机融合,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方法,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任务以后,不仅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能力,更获得了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最为重要的证书。学生具备了毕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证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也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能够将专业理论基本知识教学与学生岗位特点、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凭证,更多的企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也让更多企业选择这些学生进入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的重要人才。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职业技能
要想真正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的基地,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应用和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行业相关流程,去感知职业岗位特点,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购置适合学生从事财会专业所需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科技含金量,能够让实训设备和和企业发展保持一致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内实习设备熟悉最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把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较为先进而又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二,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联系更多的校外企业,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建立长久的实习培训关系,让学生到相关的企顶岗实习,依靠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工作环境,感知工作氛围,更加全面的了解未来职业的工作特点,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引进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请这些他们成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财会教学的重点,高职财会专业必须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第五篇:培养学生灵活解题能力初探论文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努力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那么,怎么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呢?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扎实的基本知识为基础
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是学生学习数学时进行思维的基础,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石。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思维也很活跃。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第九册P40),按传统的教法是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引进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提出矛盾,然后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最后让学生练习。新课标下,我改变了教法:首先深入研究教材,认识到当除数是小数时,必须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而转化的道理是教学重点,至于算法是上节课的旧知识,不能作为本课的重点,这部分教材的基础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为引导思维,我先复习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再从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举例:用1.5元买橡皮,每块橡皮0.5元,可以买几块?学生很快算出可以买3块,然后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很多学生列成了1.5/5,这样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计算不正确,还是实际不是3支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呢?学生讲了几种方法,我把正确合理的一种方法予以肯定,即转化为15÷5,并讲清理由,然后小结,利用商不变性质,使这道题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出现课本的例题:一台织布机7.5小时织布47.8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由于基础知识扎实,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思维活跃,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剩下的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移位问题,同样,由于学生对小数点移动规律熟练,没有什么思维困难。
二、以自主探索、大胆猜测为方式,做好引导工作
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是直线形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基础不牢、没有掌握方法、思路不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如教学循环小数(第九册P48~49),这是新知识,如果就事论事讲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学生一般也可以接受,但这样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是学生的自主发现,学生没有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时,立足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我先安排两道题作引导:1÷9,2÷3,提问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小数点后面有许多个“1”和许多个“6”。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例题32÷6和27÷11,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三人一组或多人围坐,互相探讨,相互交流,从而发现了余数和商的变化规律。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上得到了较为详尽的准确的答案,接着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并大胆猜测和验证,做除法时,除到什么时候就不必除下去,就可以决定商中有几个数字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于一开始引导得法,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没有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测,探求商出现循环小数的规律,从而有个性地学习。
三、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设计好练习
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而且更主要的表现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即数学的练习中,因此要重视每节课的练习,要精心选题,着眼于“巧”。所谓“巧”,就是题目要选得好、安排得好,巧题目巧安排,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乐于动脑、积极思维。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1.8÷0.48,18÷4.8,180÷48。有的学生逐一计算,但学得灵活的却先通过观察,发现这三题的商是一样的,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其中以计算180÷48为最方便。有学生提出,我先算第二题,被除数18不变,除数扩大10倍,这样变成18÷48,所得的商缩小了10倍,再将这个商扩大10倍,结果是一样的。最后还有学生提出,除数是纯小数,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大。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寻找规律,不仅巩固了法则,而且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总之,练中巧安排,对我们的老师要求更高,既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串成一线,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又要让学生通过练习能整理出构成知识系统的几条线。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解决问题更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