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或向南的日记(精选)

时间:2019-05-15 11:5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北或向南的日记(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北或向南的日记(精选)》。

第一篇:向北或向南的日记(精选)

向北或向南

那天,一个我自以为很要好的朋友突然加我微信,犹豫了大概一天,按下了“接受”。他没有说话,我径自翻看他的相册,内容不多,一下就翻到了一年前。前一年的五月,一张他和妈妈的合影,文字部分不出意外地写着HappMther’sDa的字样。就这么一张简单的图片,反而是我感到有些意外。

图片里是浑浊的夜色,和大部分由手机拍摄的夜景一样,清晰度欠佳得厉害,但并不妨碍点缀其中的灯光。看得出他们走在街上,他戴着棒球帽,比他妈妈高出半个头,两个人亲密无间地笑着。就是这么正常而普通,我也不懂我在意外些什么。

四年前的初夏,我在闹市里无意间和他妈妈的一次通话,让我不得不通过竭力脑补不尽友好的母子关系来平衡我自己。但你看才没过几年,这样的努力就白费了,因为答案揭晓了,他们俩好得很。现在想想,最好笑的那个人舍我其谁。

虽然初夏里的阳光还不算过分,但在闹市里林立的楼群身上的玻璃的作用下却足以让人很不舒服,以同样的方法让人倍感可恶的还有手机的屏幕,反射的光线挑衅地划过视野,而我却还要在阳光中无比黯淡的手机屏幕里努力地辨认着上面的字迹。那么当然,通话的另一头自然不会得到什么好印象吧。

好吧,其实我承认我是很羡慕的。我妈妈也总是想要和我合影,但显然我是不会答应的。

低一届的学弟在半年前开始了大一的生活。他常常在短信里向我计算着,又有多长时间没有打电话回家了,十几天还是二十几天。我很意外,于是就问,家里人难道不打电话给他吗?他说不。

这一回的羡慕来得果断而清晰,我直接就在回信里流露出来了。我从不打电话回家,但我妈妈每周一定会打两个电话给我。但他很忧伤地回我,他说他很想尝试一下,如果一直不打电话回家,他们会不会打过来。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羡慕太没道理,应该是他羡慕我才对吧。

可是我的羡慕虽无道理,却一点也不虚假。我知道假如我和他一样从不接到家里的电话,我也必然会羡慕我现在的状况。但就当下的状态而言,我对他的羡慕足够真挚。

这种羡慕是累积太久了吧,从小就羡慕那些不被家里人管着的小孩儿,只要不是太大的事情,他们的家长都并不干涉,可能是无暇,可能是有意,但总之那些“自由”的孩子们永远都是被羡慕的对象。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反正我性格上就不爱从事那些所谓的逾矩的事情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证预言”。

前一个是严加管教,后一个是任其放养,假如我真的能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哪一种家对我的方式呢?

前一个是甜腻亲密,后一个是淡漠冷静,即便我真的能选,我又该选择哪一种我对家的方式呢?

最可怕的是,两者我都如此羡慕。

还有比需要做出选择更可怕的事情吗?

回家的列车,总是伴随着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电信发来的短信问候;而离家的列车则是反过来。

回家的列车,总是陪伴着夜色里广袤的平原入睡,而醒来时便是过不完的山洞隧道和列车两旁被山壁阻断的视野。

回家的列车,总是担心赶不上转乘的下一班列车,它们只间隔一两个小时,但好在它们总爱双双晚点,否则我就得在中转站的候车室忍受南方晨光里丝丝缕缕不断绝的寒意。

当初选择大学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犹豫,必定是远一些更好。或者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期待的吧,就连跋山涉水这样形容旅途艰苦的词汇,读起来都觉得诗意而朝气。

不过可喜的是,我现在仍然这样想,从未怀疑过。不离开家,又怎么知道何以为家。

回家的列车向南,离家的列车向北。

今年回家的列车上,听见两个在车厢里偶遇的人交谈,他们是高中同学,现在大四,一个说打算回家乡找工作,一个则说要留在北京,他们彼此都十分有道理,诉说着种种理由。

列车就这样一路向南驶着,不容置疑地前行。午后的阳光却平静地洒进车厢,没有波澜。两位旧识的旅客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交谈着,甘甜的回忆,酸涩的抱怨,焦苦的彷徨,清洌的愿望,从阳光热烈的午后,到夜色席卷窗外的世界。

不论成功或失意,那是专属于异乡的事情。也不论过去如何或未来怎样,“回家”都不可能是泛指,而是十足的特指。

从来都没得选择吧,这或许才是最令人庆幸的事情。

家是原点,每一个选择都只能是使人离开那个原点那个家,而对于原点本身,难道不是本来就确定的吗?

不可选择的原点,都叫做“家”。

忍着笑写到这里,为了这个选题,也想了很久。最先就想到了《天堂电影院》,这是有关远方的信念。后来又在为新栏目整理旧稿件的时候,在公邮里看到了一篇学姐的《家归程》,觉得十分应景。可巧新闻网上又出了一篇《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原本很想把“家文化”写进栏目的宣传词,但最终还是没能做到。

本来我是从不想家的,每到期末觉得想回家了,考试一过就会发现其实是想放假而非想回家。但是被这个选题弄得过分敏感了很久,倒觉得回家确是一件重大的事。可是仍旧不想家,这么年轻,如何想家?

和开篇的那位朋友,在高中毕业后就没能再见几回了。

有一个晚上和他在街道旁走,没话找话地交谈着。沙河的街道不改其冷僻,冷僻得每一声呼吸都听得到,越冷僻就越没话讲。我无心地找话,就说到了“家”。

他突然就笑着盯我,对我说:“我现在也常不小心把‘寝室’说成‘家’。”

我无奈地回他一个笑脸,我总是找不到他话里的“点”在哪里。

夜色里的表情都只能看个大概,以致声音里的每一个字句都变得记忆深刻。

也是到了后来,才觉得很应当反驳一下他这句话。“家”只有一个,没得选择。

但显然,我知道他不会记得曾说过这句话的。

从来就没得选择呀,选择了向北,那也就必然选择了向南,不是吗?

第二篇:向南林事迹

青年士兵楷模向南林事迹

向南林,1981年9月出生于一个党员家庭,家乡四川省旺苍县是当年红军的革命根据地。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1999年12月,由于家庭困难,还差半年高中毕业的他选择了参军入伍。2001年8月,考入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65426部队高炮团修理连。入伍8年来,他8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士兵标兵,1次被集团军树为学习成才标兵,被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和优秀新装备操作手,荣获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007年被军区树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标兵个人,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

他是一名普通士兵,却把伟大理论作为自觉追求,阅读了40多本理论书籍,记下了6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40余次把理论讲台搬到军师部队和大中小学课堂。

向南林是一名“80后”士兵,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英雄的土地,给他留下了红色的记忆。向南林从小就爱看书,读名人传记,读历史书籍,尤其是近现代史。民族的忧患,先辈的奋斗,党和军队的发展壮大,为他打下最初的思想根基。入伍后,军区“学雷锋金质奖章”获得者、第一任指导员曹树林酷爱学习的劲头,钻研理论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使他养成了剪贴报纸、收集理论文章、积攒学习资料、撰写学习体会的习惯。考入士官学校,他以由战士成长为“第三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的周艳忠教员为榜样,确立了学理论成才、靠素质立身的努力方向,对创新理论的学习更加自觉。

毕业分到团里,每天晚上熄灯后,他都想办法学上一两个小时,有时在连队库房,有时打着手电在被窝里。一段时间,他干脆把连队的第一班哨“承包”下来,被连队干部发现后制止,同时为他这种刻苦精神所感动,专门腾出一间库房作为他的学习室。每次出差、外训、演习,他总是带着两个包,一包是行李,一包是书籍。甚至送修装备,在风吹日晒的平板车上也不忘捧书苦读。2004年,团队在外驻训,晚上没有电,他便点着蜡烛看书,一个半月的时间,用掉了40多根蜡烛、20多瓶风油精。为了提高层次,增加深度,向南林利用各种时机向高手学习。多次同“红九连”指导员交流探讨,给军事科学院政工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打过100多次电话进行讨教。一次,向南林去武汉送修火炮,在平板货车上走走停停半个月,停靠在山东聊城货运站。当蓬头垢面的向南林下车打水时,被民警当“盲流”带到车站派出所,怎么解释也不相信他是军人。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车站派出所副所长邴明义和另一位民警写体会文章,对“五个统筹”的内容记不全,急得直挠头。向南林刚在平板车上读过有关资料,便脱口而出:“第二个统筹是城乡统筹„„”两位民警很是吃惊。接着,向南林又从“五个统筹”说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侃侃而谈,尴尬的场面变成了融洽地交流。临行前,两位民警给他买了盒饭,握着向南林的手感慨不已:“部队真是培养人,你简直就是个理论家。”

连队修理维护任务重,自由支配时间少,他就挤时间学习。饭前饭后背记一两个名词,大块时间学一两篇文章,集中上课理解一两个观点,搞好“零存整取”。平时兜里总是揣着小本子,对重要观点、领导讲话、学习心得等随时摘记。学习中,他特别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联系身边的事理解,把一些具体理论观点按照相关论述、官兵理解、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解析。比如,学习“关于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理论观点,在官兵理解上,他用“骏马迷途难走路,人无思想难进步”等语言进行比喻诠释,联系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历程进行分析。先后整理形成了《基层官兵理论学习基本观点辅导教材》、《科学发展观基层读》等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分别被师团推广。先后有2篇学习感言和体会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能带动一个人就带动一个人;能带动一个班就带动一个班”是向南林常说的话。他在全团成立了第一个“理论学习小组”,创办了“理论之窗”小报。他看到一些战友因为文化水平低,学习十分吃力,便主动当好“理论翻译”。有的战友提出,怎么才算可持续发展?他结合连队实际,运用自己的理解,形象地说,抓好修理骨干培养,开展技术革新,把技术一茬一茬传下去,不断提高连队的修理保障能力,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在团里,从团领导到普通战士,包括家属孩子都知道修理连有个学理论的士官,不少连队邀请向南林讲过课,仅去年就6次给全团上课。他还注意发挥自己书法、音乐、表演等方面特长,把创新理论观点写成书法作品、编成节目,使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观点的记忆,拉近与理论的距离。他还结合为学生军训、部队野外驻训向群众宣讲党的理论,担任佳木斯市2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2006年9月,按照“村村大学生工程”的要求,佳木斯市依托地方高校为村干部办了一个培训班。开学时,请求部队帮助军训,团里点名向南林完成这项任务。军训第一天,队列稀稀拉拉,打电话、唠嗑、吸烟,干什么的都有,压根没把教官放在眼里。早有准备的向南林平心静气,用行动改变这些村官的看法。夜深人静,外出忙完自己事的村官们回到宿舍准备就寝,却纷纷呆住了:原本像面包的内务,变成了刀削斧刻的豆腐块。好半天,没一个人舍得打开这艺术品般的被子。再走上训练场,向南林一遍又一遍为他们示范,不厌其烦地蹲在地上用双手反复纠正出腿高度和动作,一身汗,一脸灰,让人看上去于心不忍。特别是在训练间隙,向南林还和他们谈起“三农”、“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头头是道,“村官”们叹服不已:比我们搞农村工作的还了解政策。向南林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心中逐渐高大起来。原本稀稀拉拉的队列变得整齐了,散漫随意的动作变得规范了,对向南林“老向”、“小向”、“哥们”等五花八门的称呼,也变成了发自内心的“向教官”。汇报那天,大家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博得在场领导一致好评,“这个战士不一般!年龄这么小懂得这么多,和气又不失威严,灵活又不失法度。他代表的当代军人形象让我们崇拜。”

他是一名普通青年,却把平凡生活演绎出了精彩,2次面对人生选择,5次经历挫折考验,取得了32个荣誉证章证书,军区、集团军、师团4级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8年前,向南林走出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参军入伍,目的就是考军校、当军官。向南林的家乡经济十分落后,读书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学习十分优秀的向南林对考大学一直有着强烈的期盼,但他看到父母为了供兄弟俩读书日夜操劳那个辛苦劲,还差半年就高中毕业的他决心另辟蹊径,而把继续读书、考大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直到今天,已经读大三的弟弟每当说起这事来,眼圈总是红红的。因为他知道,这大学该由哥哥来读。

“大学梦”破灭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却越燃越旺。军营给向南林这个勇敢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枯燥的新兵生活,向南林过得津津有味。队列、长跑、投弹、射击,几乎所有的新训科目全都是优秀。2001年春天,已是第二年兵的向南林有了报考军校的机会。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考上军校应该是非常有把握的,可轮到他时却阴差阳错地没了名额。由于年底就服役期满,为了在部队长干,当年,他以集团军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录取以后,他把这里当作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舞台,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一切养分。两年的军校生活,向南林从当班长、区队长到模拟连指导员,每个岗位都履职尽责。毕业时,他各门功课除了英语差四分没达到优秀外,其余的门门都90分以上。同时,他的书法、演唱、主持、篮球、乒乓球以及篮球裁判等才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毕业前,向南林被学校作为留校对象,却因全军精简调整,愿望又一次落空。留校不成,他想回原部队,结果却被告知,原部队也接到了撤编命令。一位校领导找到向南林,关切地说,“小向,全军许多部队我都熟,你看我帮你分回家乡驻军如何?一来离家近了,二来也可以照顾一下父母”。这在许多人眼里,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向南林觉得,要当兵就不能恋家。再说,如果专业不对口,自己两年军校岂不是白读了!他婉言谢绝了校领导的好意,正常分回了原驻地的高炮团。

到师里报到,师军务参谋看完了向南林的档案,问他愿不愿意留在哈尔滨市区部队。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他说,“参谋,我是学高炮专业的。”于是,向南林被分到远离省城四百多公里外的高炮团。团里军务股的同志也有意让他选个好连队,向南林却说,我是学指挥仪修理的。就这样,他又来到了修理所。到了新部队,既没有老领导的关照,也没有熟悉的工作环境,可向南林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他一切从头开始,轻装上阵,很快就凭着过硬的素质在团队脱颖而出。毕业不到两年,胸前已经挂上了两枚军功章。2005年4月,士兵提干的指标分到团里,他以绝对优势在全团排名第一。然而,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原因是全日制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不能作为提干对象。2006年,团党委依然把他作为头号提干人选向上级推荐,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卡”了下来。

如果说,以前的一些曲折对向南林还是一种历练的话,这两次提干不成却意味着“军官梦”的破灭。军官、士官,虽然一字之差,但却是许多优秀士兵跨越人生的梦想。熟悉他的领导、战友为他惋惜,更担心他“扛不住”。团政委孙殿文经常找他谈心,每一次都由担心变成了放心。

今年春节,又一次人生选择摆在了向南林面前。探家时,未来的岳父,一位很有实力的矿主,为他和女朋友在宜昌买了16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他年底复员帮助打点生意。一边是自己相恋4年的女友,一边是自己奉献了8年的军营,哪一头都让他难以割舍。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向南林诚恳地说:“在部队这么多年,有我放不下的事业,我要对得起各级组织的培养。”最终得到了家人的谅解。

面对希望一次次破灭,向南林从没有发过一句牢骚,说过一句怨言,在任何人面前没有表现过一丝消沉。相反,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让理想一次次地升腾,也在感染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是一名普通的修理技师,却带起团队装备修理的四梁八柱,掌握了6种专业的修理技能,培训了6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发表了9篇学术文章,参与4次重大演习,累计维修50余台次大型装备。

向南林是全团公认的“钻研精神最强、知识技术最全面、维修经验最丰富、学术成果最多”的战士。

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向南林学的是指挥仪修理专业。高尚华教授是全军指挥仪方面的权威,四川口音很重,一些学员上课听不懂,向南林便主动当“翻译”,每次上完课,他都要给同学们再讲一遍。高教授年龄大,腿脚不好,上下指挥仪不方便,通常是高教授坐着讲,向南林在上面操作。大家都称他“教员助理”。

指挥仪结构复杂,电路图就一尺多高,线路像头发丝一样多。向南林主动要求负责教室打扫,利用中午休息、节假日偷偷去学,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高教授。他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让高教授很感动,经常给他“吃小灶”。在高教授的帮助指导下,向南林总结出了“听声判断、观表定位、按图推演、实地解难”四步排除故障法,成为学校专业尖子。2004年8月,集团军组织装备专业比武。向南林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以领先第二名20多分钟的绝对优势夺得第一。

按理说,一名士兵,把本专业搞得如此精通就很了不起了,可他却并不满足,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机会向修理高手请教。在团里四处拜师,先后掌握了57高炮机械电路修理、油机修理、汽车修理和红缨—5导弹检测等技能。利用驻训时机,向地方老师傅求教车工技术,掌握了车床基本操作,并能独立加工简单零部件。每年团里都有一些装备送到厂家维修,押运是一件很苦的差事,特别是冬天,在平板车上用稻草围个窝儿当帐篷,经常是喝结冰的矿泉水,啃带冰茬的方便面,但他每次都主动请缨。用向南林的话说,这“差事”很划算。送修时他带着平时遇到的“疑难杂症”,向师傅们当面请教,有用的资料能复制的就用移动硬盘存下来,能带走的资料就装进手提包里,每次都满载而归。2004年夏天,向南林押运送修火炮时,顺便带上了一组中央配电箱准备大修。厂家的工人师傅检查后,认为维修难度太大,提出收取一定费用。向南林心想,团里也没有给我拿钱修设备,再说已经拿来了,也不能就这样扛回去。他决定自己动手,白天跑到学校图书馆查资料,找过去教过自己的老师帮助指点,晚上利用工人休息时检修装备,一干就是一夜。“这个士官真不简单!”工人们被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仅主动帮忙,还送给他一套工具和零配件。

2005年初,某型雷达就要列装,指挥仪淘汰的消息传到了团里,向南林的指挥仪修理专业马上面临无用武之地。他频频给母校、工厂、友邻部队打电话求教,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同时他还利用去送修装备之机,到母校向教授们请教新装备的使用知识。同年4月,新装备列装,他已经对该型雷达有了基本了解。团里成立攻关小组,由他负责编写教案,培养操作手。为尽快熟悉性能、掌握要领,他每天早晨4点起床到训练场,对照说明书,逐个部件、逐个位置、逐个动作研究。为了测算程控联动数据,他连续3天在雪地反复接线记录,手被撸开了好几个口子,疼得晚上编写教案笔都拿不住。两个多月下来,他瘦了10多斤,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制作出6部教学课件,培训出15名操作手。同年10月,军区所属高炮部队全部被拉到了科尔沁草原集中“亮剑”。结果,新雷达一“亮相”,便创造了骄人战绩。一次考核,全团击落14具拖靶,创造了军区历史上防空兵射击之最。团领导深情地说,新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向南林功不可没。团里规定,凡是打掉拖靶的连队,奖励全羊。喝羊汤那天,全团好几个连队都争着抢着来请向南林。2006年,他培训的操作手参加军区雷达站比武,获得了4个单项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名。三年来,团里共击落命中拖靶23具,某型雷达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理专业向南林是“大拿”,搞学术在团里也很有名气。三年前,团副参谋长周常学还是作训参谋时,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在团里影响很大,因为当时团里搞学术研究的人很少,有时一年都发表不了一篇。文章发表后没几天,向南林拿着自己写的一篇关于指挥仪维护保养的学术文章,三番五次上门求教,小战士的执着劲,让周参谋很受感动,认真帮他改了几遍,最后在《军械理论与实践》杂志发了出来。有一就有二,向南林后来又与人合作撰写了《CHN-10综合测试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部队应急输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9篇学术文章,分别在《军械士官》《军械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小战士能写学术文章”,这事在全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激活了其他人学术研究的热情。去年全团共发表40多篇学术文章,位列全师第一,并被《军事学术》杂志评为学术研究先进单位。

向南林的钻研精神源于他无时不在的危机感。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美军在本土遥控指挥伊拉克战场上的士兵进行装备修理,使他萌发了研制“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的念头。他的想法与团领导不谋而合。当时,虽已立项,但由于缺少技术革新人才,研制工作一度不畅,向南林的加入,很快使这一成果有了新进展。那段日子,他先后查阅了《车载电子系统原理与操作》、《无线电通信原理》、《微波传输技术》等40余种专业书籍,找专家、跑院校,最后将系统确定为数据库、图像采集、信号传输、信息处理四个模块,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符合实战需要的“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是一名普通的文艺骨干,却用自己的如火激情展示了当代士兵的青春风采,精通6种乐器,参与军地演出100余场次,10余幅书法作品在军内外获奖。

向南林是一个勇于刷新自我的人,谁有点优长,他都千方百计地学到手,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战友们称他为“可怕的向南林”。

参军前,他就喜欢唱歌,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参军后,他更是如鱼得水。一次,佳木斯市歌舞团团长战斗来团里慰问演出,战斗团长那浑厚的男中音深深地吸引了他。向南林找到战斗团长要求拜师,为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战团长欣然收下了他这个徒弟。

向南林的书法小有名气,先后10余次,在“腾龙杯”、“北海杯”等各层次的书法大赛中获奖。可他不满足,一有时间他就到当地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常贵家里求教。

从山东泰山入伍的战士李波,是唢呐世家。7岁时,就开始学习唢呐,除此,他还会许多乐器。到部队后,很快便让向南林盯上了,一有时间,向南林就与他切磋技艺。

一次,向南林看到团里的乐器堆放在仓库里闲置没用,就建议团里成立个小乐队。缺架子鼓手,请人教需花钱,恰好李波又有些这方面的知识,但他是键盘手,向南林就决心自己上,弄不懂就问李波。刚开始,点敲不准,影响了别人排练,他就敲自己的大腿。一个月后,李波在礼堂外面听到架子鼓声,以为是请了专业老师,结果进屋一看,是向南林在打架子鼓,这让李波难以置信。李波与向南林相处三年,他发现,原本密不外传的看家本领,向班长全学会了。

在团里,办晚会、每周的影前小舞台,他是团里不可或缺的“台柱子”。在佳木斯市每年的双拥晚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能当导演主持、搞舞美策划,还能唱歌、演小品、编舞蹈,笛子、葫芦丝、架子鼓等6种乐器,他件件拿得起。三任宣传股长感受最深,少了向南林,团里的舞台要塌掉一半。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期间,总装系统搞文艺调演,由向南林执导参演的歌伴舞《当兵的哥们》获得了二等奖。

向南林来到连队之前,连队的文化工作始终在全团“垫底”,在团里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中,从来都没有“露过脸”。向南林来到连队后,这些活动变得活跃了,战士们的精、气、神也变得大不一样了,连队的各项工作也都上来了。

当年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读书时,向南林就通过了湖北省体委的篮球二级裁判考核。团长王志恒是个“球迷”,只要是他上场,每次都要拉上向南林当裁判。

连队有个2002年入伍的浙江战士刘元彰,家里很有钱,从小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入伍后,他依旧老毛病不改,临来时,从家里带来了几十套袜子和内衣裤,穿完就扔,训练时也不刻苦。连队不允许战士用手机,为防止连队检查,他一次就买了3个。向南林就把他的故事编成了小品《款兵》,借以讽刺那些平时铺张浪费,缺乏艰苦奋斗的现象。稿子写好后,向南林就让他去演,从此以后,小刘不但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而且进步很大,转了士官、入了党、当了班长。

2005年春天,团里组织了一台晚会,向南林特意把家属院的小朋友组织起来排练了一个叫《母亲》的歌伴舞。当这些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很少感知父母辛劳的孩子们,随着“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雨伞有人给你打„„”的优美旋律响起时,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坐在台下的孩子家长们都被感动得哭了。一个小小的节目却让孩子们懂得了如何感恩父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却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承担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先后拿出2万余元接济父母生活、供弟弟上大学,连续3年资助福利院儿童,帮带的战友有13人立功。

向南林的女友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他:“他并不时尚,但责任与执着让他充满了魅力。”

向南林的父亲是乡政府的一名干部,家里虽不算富足,但也说得过去。前几年,因母亲的一场车祸,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生活上陷入了困境。高中时,为了给父母省点钱,住宿,哥俩挤在一张床上;吃饭,他每次都是挑些辣椒、青菜吃。弟弟心里清楚,是哥哥想让自己多吃点肉。有时哥俩吃饭没有钱了,向南林也不轻易向父母张口,身材瘦小的他则是利用晚上时间偷偷跑到工地上去筛沙子、搬砖挣钱,手磨破了,鲜血浸透了纱布,可他从不在弟弟面前表现出来。

向南林从小过惯了苦日子,从不乱花一分钱。每次发津贴费,他除了买些牙膏、香皂等生活必需品外,都把钱存起来。2005年,弟弟向秋林考入了河北工程大学,父母高兴之中也多了一分愁绪,因为供一个大学生需要一笔很大的开销。此时的向南林也已士官院校毕业,转上了士官,也挣了工资。他十分理解父母的苦衷和处境,写信给父母说:“你们二老为了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我已挣工资了,弟弟上学的费用,你们就放心吧。”打这以后,向南林定期给弟弟寄钱,经常写信询问弟弟的学习情况,叮嘱他有了困难不要告诉家里,跟自己说。这些年,向南林给弟弟和家里的钱达两万多元。

向南林对钱有着特殊的敏感。原宣传股长、现任二营教导员卢炳光讲述了一件至今让他无法忘怀的一幕。那年春节,团里搞了一台晚会,向南林担负了整台晚会的导演、策划、主持。演出结束时,卢股长特意买了几罐饮料给向南林。令卢股长不解的是,小向拿着易拉罐,像小孩子欣赏一件新奇的玩具一样,迟迟不喝,他告诉卢股长,这是他长这么大头一回喝。此情此景,卢股长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了出来。

他非常理解特别需要关注的人的心情。一次,向南林去街里办事,路过佳木斯市儿童福利院,这使他一下子联系到了自己的童年。他径直走了过去,找到了福利院的领导,说什么也要捐50元钱,他告诉院领导,没有特殊情况,他每个月都要捐50元钱。几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间断对儿童福利院的捐助。

一次,向南林随连队进行冬季野营拉练,住在一户姓秦的大爷家里。通过了解,向南林得知秦大爷的儿子遇车祸身亡,留下了儿子秦云东和爷爷相依为命。听说孙子因交不起学费失学时,掏出身上仅有的218元钱塞到了秦大爷的手中。从这时起,每月都要从工资里拿出100元,资助小云东上学。

当战友遇见困难时,向南林总会伸出热情之手。去年春天,黑龙江省方正县遭遇了一场少有的旱灾,庄稼地的秧苗旱得打了蔫,探家回来的姜宝成回到连队,始终像霜打的茄子,也蔫了。向南林一猜肯定是遇到难事了,姜宝成就一五一十地和向南林说了,向南林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就给姜宝成家寄去了4000元钱,解了姜家的燃眉之急。后来,姜宝成才知道,向南林不仅掏空了所有的积蓄,还从战友那借了1000元,姜宝成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来信说,如果不嫌弃,他们真想认向南林为干儿子。

这些年,向南林尽管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从不向组织和战友提及家中情况。前年,团里了解到他家中的实际情况后,准备给他3000元困难补助,被他婉言谢绝了。

“有人负责我服从,没人负责我负责”是向南林常说的一句话。这对他来说,既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也是向战友捧出的一颗诚心。

从小受父母溺爱,花钱大手大脚的浙江籍新兵徐斌,在向南林的帮带下,学会了洗衣服、缝被子,还给家庭困难的战友捐了款;团卫生队的“常客”,体质较差的战士朴锦雪,在向南林的训练和陪同治疗下,入了党,当上了副班长;凡事信奉“操作”的战士李伟,在向南林的点拨下,自觉地参加函授、学习电脑,退伍回家当上了老板;战士刘志宇,父母闹离婚,他一边给他出主意,一边帮助做工作,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灭的家庭。每当战友有事想不开时,“个别人”工作做不通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向南林帮助开导开导。

向南林在团队有一群崇拜者,在地方也有一群“粉丝”。这些年,他先后20余次为大中小学军训,每次都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并用自己的素质、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人品,感染带动了众多师生。

2006年8月,又是一年大学开学,向南林受命承担了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的军训。一个多月的军训生活使这些大学骄子们对当初他们眼中黑不溜秋的向教官多了几分敬佩,临别时,一些女大学生要求向南林留下部队番号、地址和联系方式。几位一直对向南林有“意思”的女生故意问他:向教官,你有女朋友吗?向南林就骗她们说,已经结婚,孩子都半岁了。明知这么做有些于心不忍,可他还是吃完午饭就悄悄地离开了学校。一位对他产生爱慕之情的女大学生竟在之后的一年里,骑着自行车到处打听向南林所在部队。直到前不久为了宣传向南林,组织他当年军训过的学生座谈,这些一直苦苦追寻他的女学生们才得以见到向南林,这才知道向教官当初只是有了女朋友。她们并没有怨恨向教官当初的欺骗,相反为他献上了深深的祝福。

第三篇:走进吉安,一路向南

走进吉安,一路向南

冯为民 “微马”的祥云在古后河绿廊

延伸,顷刻间,一弯彩虹落在了一排古建筑上。

这是哪里? 怎么没有歌声?

屋椽下的鸟儿滴溜着眼睛,观察着周围的动静。我在车水马龙中徘徊,顺着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足迹,寻找那已经消失的残垣断壁,推土机的轰鸣声把我从梦中惊醒,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个陌生环境。

我匆匆走出历史的迷宫,从文化的废墟里,翻检出属于吉安的遗存。

文天祥的浩气 顺着井冈山大道腾升,欧阳修的文章在文星塔上行吟,杨万里的诗行在古后河中荡漾,解缙的典籍

在新落成的博物馆里放光。

走进吉安,一路向南,厚重的沃土下,流动着庐陵文化的底蕴。

如今的城南新区,是一个不需要揣测的命运。从它打下第一根桩基,就注定了它是这座城市的光影。是谁翻开了瑰丽的画卷,是谁打开了揽胜的大门,是谁疏通了观光的水脉,是谁把岁月的光环 编织成一道风景!是先行者的示范,是创业者的追寻,是不言放弃的决心,是自强不息的传承,是崇文正气的誓言,是开放图强的又一次验证!

火热的时代多情的庐陵,你用千年的窑火铸就了一种信念,你用华丽的篇章传递着一个声音。

那就是,把沉睡的历史唤醒,将使命融入生命,让梦想变成现实,使奇迹成为注定。告诉苍天,告诉先贤,告诉子孙,告诉百姓。我们没有理由退缩,我们不能玷污了虔诚。既然我们已经在路上,那就让我们相约在古后河绿廊,乘风搏浪,负重前行!

第四篇:一路向北爱情诗歌

不想诉说内心的伤

想用时间慢慢淡忘

我已看见你眼角的泪光

你可知正有无数的小刀

已插在我的心脏

不想诉说内心的痛

不想自己每天心事重重

我已知晓若离别再难重逢

你可知我正在迈进自己挖下的冢

不想诉说内心的苦

我们彼此都有付出

我能感受到你的心已麻木

但我已真的很努力让它复苏

不想诉说内心的酸

一路上有你相依相伴

你可知每次见你难过时

我的心里也早已是凌乱不堪

不想诉说内心的愤

明明两人只离一分一寸

但就是无法如愿

仿佛中间隔着几百扇的门

不想诉说内心的悲

是我不说

才让你也无法打开心扉

这是我无法赦免的罪

更不想诉说自己内心的无奈

我多渴望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真想一路向北

永不回来……

第五篇:向南林报告

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英模代表座谈会发言材料-向南林

发布时间: 2010年10月09日信息来源: 驻校选培办

------------------

向南林,现任沈阳军区某部修理班班长。四川省旺苍县人,1999年12月入伍,2002年11月入党,2003年毕业于武汉军械士官学校,二级士官。入伍10年来,先后被四总部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获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被军区树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标兵、学雷锋学苏宁学习成才标兵、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被集团军树为优秀士兵标兵,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并光荣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5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新一代模范士兵”荣誉称号。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65438部队士官向南林

入伍10年来,我始终怀着信党爱党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积极学习、宣传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自觉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生航向,努力争做全面发展、全面过硬的打赢尖兵。今年5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新一代模范士兵”荣誉称号。

真心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从世界观上打牢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和支撑。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对当代革命军人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源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深度。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去武装,靠正确的世界观来引领。我一入伍,就分到了集团军学习理论的先进连,身边的战友们都把学理论当作应尽的责任、应坚守的情操和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感染和影响着我,使我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学理论的重要。入伍以来,我先后通读了40多本理论书籍,整理了20多本剪报,写下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感言。正是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使我掌握了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学会了正确地观察社会、理性地看待人生。同时,也使我深刻领悟到,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是部队建设的指针,也是我们立身做人的向导。我当兵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深山当军官,结果因名额有限失去了报考机会,又因为全日制士官学校毕业的学员原则上不提干,当军官的机会又一次与我擦肩而过。家人知道我已超龄不能再当军官,女朋友家便给我买了房子,催我复员回家结婚,帮岳父经营矿山。面对大学梦、军校梦、军官梦的一个个破碎,面对亲情、利益和事业的种种选择,说实在话,心里一点想法没有不现实。但反过来一想,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就要做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做一个学用一致的人,能不能过好得失关,就是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实际的检验。我很快走出了心理上的“冰点”,沿着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实现人生发展的新跨越。回想起来我感到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够沐浴科学理论的滋养健康成长。作为当代青年官兵,一定要百倍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砺志,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珍惜时代、珍重人生,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

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带动更多人学懂弄通中巩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人们常说,“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烂漫春满园”。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被广大官兵

所掌握,才能使培育工作建立在高度理性自觉的基础上。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班长骨干,自己学好党的创新理论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责任是要当好学理论的宣传员,带动大家一起学,影响大家一起做,让理论之光照耀身边战友的价值追求之路。有一次,连队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炊事班几名战士总是提不起精神。我与一名炊事员谈心,他就问:“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我们掌勺做饭有啥关系?”我就跟他打比方,好比蒸馒头,面和碱比例适中揉匀了就是协调,蒸出的馒头香喷可口就是以人为本,定期弄点粗粮调剂一下就是全面发展。我更进一步启发他说,蒸馒头是这个理儿,看国家发展的大形势也是这个理儿,每个人要干好本职工作、学会立身做人,也得懂得这个理儿。一番话把他说得直乐,从此以后他把炊事工作当事业来干,而且干出了名堂,拿到了厨师等级证书。为了让更多的战友走进理论的圣殿,我在团里指导下成立了第一个理论学习兴趣小组,创办了记述身边事身边理的“理论之窗”小报,在部队政工网上开通了个人学理论博客,制作了形象直观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动漫片。近年来,我帮带过的战友,有13人立功受奖,60多人成为专业骨干,20多人当上班长。看着战友们的成长进步,使我感到,帮助官兵学好理论,关键要使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多用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基层的鲜活语言,这样才能讲到官兵的心坎上,使官兵融入其中、参悟其理、照着去做。

躬身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把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对党的创新理论,不能只装在脑子里,关键是要用起来,在知行统一中落实先进性要求、树好先进性形象。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既是躬身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也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舞台。入伍10年来,我先后换了7个岗位,但无论干什么,我都把岗位当战位,坚持在履行职责中练硬每一手,争做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士兵”。我在团里从事装备修理工作的5年中,基本掌握了高炮、雷达、指挥仪、发电机和某型导弹等6种武器装备的维修操作技术,完成重大保障任务50余次,编写20多万字的训练教程,维修装备200多台,成为技术上的行家里手。但我从没有过半点满足,始终觉得多学几手、多练几招,平时完成任务就能多一份从容,战时攻坚克难就会多一份胜算。前两年,团里决定研制“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在全团贴出“招贤榜”,我有幸被选入攻关小组。我坚信小兵也有大作为,和战友一起经过近百次试验改进,终于研制成功了这套系统,一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基层官兵的生活相对比较单调,连队看我有点才艺,就让我担任文艺骨干。在我看来,这份责任不仅仅是给战友在紧张学习训练之余送去一份欢乐,也要使大家在欢笑声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于是,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为了能当好主持、写好脚本、能搞编导、能演节目,我就像上满了劲的发条,四处拜师求教,很快就创作演出了一批自编自导的小节目。在我的带动下,连队涌现出20多个文体“小能人”。回顾自己成长进步的经历,我感到,岗位有大小,但奉献和追求没有大小。作为基层官兵,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立足本职岗位,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靠思想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自觉,脚踏实地地干好份内的每一件事,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让青春在忠诚使命中闪光。

下载向北或向南的日记(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北或向南的日记(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小北向北》读后感

    《向小北向北》读后感作者:彭长如近期收到红网读书会免费赠送的《向小北向北》一书,甚是高兴,因为此书的作者就是与我年纪差不多的罗兄,其实还没有看到他本人以前,他的大名就在桑......

    乌鸦向北吹诗歌(合集五篇)

    乌鸦向北吹你比来的时候显得更小拥有自己的国度并不可耻相反,除了马车你更向往天空你曾害怕自己飞得过于高远以致失去令你身败名裂的黑像几个流浪的人轮流在童话里数星星夜晚......

    5月份学习向南林事迹心得:向南林催人奋进

    5月份学习向南林事迹心得:向南林催人奋进,关键词是南林,催人奋进,事迹,月份,心得,学习, 一代青年的追求和品格,往往反映时代风尚,关系事业未来。正由于如此,出生于20世纪80年......

    学习向南林倡议书:做好身边事

    全市团员青年:向南林同志是新世纪新阶段涌现出的一名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在本职岗位上认真学习宣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战士,是响应胡锦涛主席号召做“四个新一代”......

    你向南,我朝北的杂文随笔

    离别的时候是见你愈久便愈痛苦的,而即将让我们各处天涯的巴士也显得阴森,耷拉着脸,毫无生气;我催着你说快点走,离开已让我万分煎熬,在傍的你更让我窒息;你走了,我盼你回头,又害怕你回......

    在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当好先锋

    筑强桥头堡 建设当先锋 杨茂臣 吴喜庆 二连边防检查站,依法行使口岸管理和入出境边防检查的职能。历经57年风雨历程,由最初的5人检查小组,发展到如今几百人组建的队伍;由最初单......

    学习向南林 岗位做贡献(精选五篇)

    学习向南林 岗位做贡献军需三队吴烨他,1981年出生,1999年入伍。 我,1986年出生,2004年入伍。 我们是同龄人,也有着相同的选择。 他,历任战士,学员,士官,因为工作突出,成绩优异被保送军......

    制冷或暖通专业实习日记7篇

    2009 年 4 月 23 日我们的实习目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从事的领域和业务,本专业的工程情况建立一定的感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