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1:2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第一篇: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摘要: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教育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在语文教育中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关键词:语文教育;审美;培养训练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语文教育中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义教育中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尤其侧重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就业和交际需要的能力。

在教授《雨巷》时,当老师朗诵完诗歌后,在分析诗歌的意境时,老师顺势为学生设置情境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在学校的本届艺术节上表演诗朗诵《雨巷》,你作为舞台设计师,为这个节目设计场景,你该怎样设计,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设计这个场景。有的同学说,舞台上的背景屏幕上播放的画面是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最好要铺着青石板;还有的同学认为,画面上还要有颓圮的篱墙……通过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不仅让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更让学生在设计场景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为解决高考的语言文字与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用文的写作是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尤为注重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的时候。老师让学生“以‘我的一条建议’为题写一段文字,为办好上海世博会进言献策。”在老师从什么是建议书、建议书的格式等方面做详细的指导后,学生们大都按照规定的时间写出了内容合理、具体,语言顺畅的建议书。

在以上的洲练中,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提升空间。

二、语文教育中注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训练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史特色的课程,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应当对学生指明并揭露文艺作品中的真正的美,并要保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真正的美,祖国自然的美,人物性格与品行的美,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与活动的美。”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精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清新、幽静的故都之美,也有神奇瑰丽的天姥山之美;既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之美,也有奇异瑰丽的楼阁之美;既有声势浩荡的长江之美,也有壮阔浑雄的洞庭之美……一套语文课本就如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把大自然的美铺展在学生面前。

语文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挖掘作品中这些美的东西,研究教学方法。培养训练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三、语文教育中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训练

课程标准指出:“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教育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培养训练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教育中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探究性课堂教学,这必须要求教师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此夜曲中闻折柳”这样一个生动传神的句子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培养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此外,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一书中,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配有相应的“探究·讨论”题,为培养洲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平台。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教育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是新理念,也是新原则,语文教育中不同能力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15.[2]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3]郑金洲,教育碎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第二篇: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一、简单递加法

也就是积累。积累的本身就是初步的探索形容。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积累,如思想火花、哲理小诗、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以及谜语、山头主义、对联等,开始是不经意的摘抄,后来就变成专题性的持久的笔记活动,于是一个一个的资料便分门别类地进入了笔记本,于是眼前便展开了一片一片美不胜收的知识天地。一般来讲,积累的资料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欣赏,二是运用,三是分析研究。但不管如何用,都是以初步的研究探索为基础,不然,你怎么会确定某种资料作为欣赏的对象,或者探究的目标呢?

请看下面运用“简单递加法”积累的一组材料,它具有提示性、借鉴性,可以成为一张很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卡片。

记叙文的构思十法及例证以小见大法,如《一件小事》夹叙夹议法,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线穿珠法,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悬含层叠法,如《驿路梨花》点面结合,如《挥手之间》抑扬结合,如《荔枝蜜》
7 对话描写,如《变色龙》意外转折,如《窗》移步换景,如《小石潭记》横式结构,如《人民的勤务员》

若还有所获,便可以继续“递加”下去。运用“简单递加法”,不仅仅是记录人家的东西,有时候自己脑中闪现出来的好问题、好想法、好词句,也是可以随手记下、随时积累的。

二、归纳分析法

在“简单递加法”积累材料、积累问题的基础之上,认真思考,耐心咀嚼,根据自己知识深浅的程度,选准突破口,进行归纳、分析。一般来讲,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要善于选择如下适用的方式。第一,单向纵深突破,即只研究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以求深入、深刻。如《“友邦惊诧”论》,在很多美点可以探索,我们可选择其中一个美点《“友邦惊诧”论》驳论五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多项组合分析,即将几项内容,特别是几项同类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若干”闪“字的精彩用法,可以《”闪“出了奇光异彩》为题进行研究。第三,对照比较探索,即两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所选择的”点“可大可小,如《白杨礼赞》与《松树的风格》、《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相互之间都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比较。第四,划分归类研究,将一批同类的材料进行划分,进行归类,以探求规律性的知识。如集纳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手“的例句,然后加以划分,把划分出来的各类另上小标题,便可以完成《”手“的描写及其作用》的研究。下面是一篇小论文的提纲,它表明这篇小论文是用”划分归类“的方法组织的。

说明文的用喻手法系列喻,如《食物从何外来》

线索喻,如《苏州园林》组合喻,如《看云识天气》穿插喻,如《从宜宾到重庆》装饰喻,如《中国石拱桥》

三、考察辨别法

或用已经掌握的正确知识,或运用追本溯源的手段,或通过考证,或运用理论分析,对绺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芈,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考察辨别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思想性的,考察的过程重分析,重证据重谁,重严密,不需要冲动,也不需要偏激。总之是要以理服人。

曾经有一首好诗《中国的微笑》。作为获奖作品而入选入诗集,中央电视台和几个省电台也播发过,《中学生阅读》杂志1991所第10期选登了它。几个中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诗中有一些知识性错误,利用下面的文字委婉地进行了批评:刊登在1991年第10期的王俊义同志《中国的微笑》,是一首非常好的诗。仔细读来,余香满口之时,似乎感到了几外失误:如第一节中”是一卷李白,一卷陶潜,初看南山菊黄又听两岸猿鸣,“第二句的顺序没有与第一句照应。第五节第二句写”浑天仪上的几只蟾蜍“,” 浑天仪“肯定是”地动仪“之误。第六节还有”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跳台,世界看见高敏欢乐的表情“,高敏是三米跳板世界冠军,不是跳台冠军,”跳板“被误为”跳台“。(《中学生阅读》1992年第6期)以上文字虽然简短,但有力地表现了小作者考察辨别的探究能力。被千百人读过的一首好诗被中学生指出了错误,这正是不迷信、不盲从、认真求知的研究探索精神的表现。

四、反复尝试法

类似于实验研究中的反复试验、反复测定的方法,通过反复的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探求认识规律的最佳角度,获得对事物的全方位的立体性的理解。语文学习中运用”反复尝试“的研究方法时,主要是着眼于两面三刀点:第一点,反复试验修改病句、病文的方法,以求获得最佳角度,反复进行句、段、篇的层次划分以及作文建架的构思,以求最确切的”方案“。第二点,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钻研理解同一篇课文,以求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内容下面小论文,就是在用”反复尝试“的方法探求的一个病句的修改方案之后写出来的。彼此顾及改病句。病句: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病点:顾此失彼,搭配不当。修改方案:删除”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句子就通顺了但此方案划去了对同学们的表情描写,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为改病句而改病句,真是”顾此失彼“了。所以:修改方案二: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老山英雄,并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这样改当然好多了,彼此都得到顾及。但是一个句子改成了两个句子,显得麻烦一些。我们设想,当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既能注视着老师讲课,也能倾听老师讲课,同理,同学们既能注视老山英雄作报告,也能倾听老山英雄作报告。”注视“和”倾听“不必像方案那样分开,关键是”报告“必须是动词。于是修改方案三出来了:把病句中的”的“改为”作“,句子便彼此顾及并且十分通顺了: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作报告。从此角度修改这个病句,多救少改,切中肯綮,病痛最小,病好最快,反复探求,便不能达到这一步。(根据《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8期《彼此顾及改病句》改写)

五、视角转换法

避开常用的、一般的理解、分析、探究的方法,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进行思维,用全新的观念和角度去研究问题,往往得出新颖而独到的、令人赞叹的结论。例如研读《蚊子与狮子》,可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的观点去剖析;又如研读《猎户》,可用”环境保护“的观点去审视,等等。运用”视角转换法“,可熟悉并选用其常用的三种方式:一为学科渗透式,即从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影视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常识等等角度去研究理解语文知识。例如研读《弯色龙》,不把它当作小说,而把它当作”微型剧本“来读,分析的结果能激发别人的兴趣;又如研读《春》,有人从旧历的节令入手,指出《春》写了从立春到立夏之间的景物,一条”时令“的纵线贯穿其首尾,此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为反向立论式,即完全推翻已有的结论,以充足的论据另立一说,集考证、辨析、推论于一体,让人们认为言之有理并给以接受。例如《伐檀》,历来都认为是鞭挞、揭露剥削阶级的诗篇,但有人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真意挚的恋歌,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三为大胆假说式,即根据自己的研究钻研所得,大胆进行定义,提出新观点,新廉洁。例如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有人在仔细统计分析时发现,诸如写信、写应用文、修改病文等作文内容,往往不在上述三者之列,便提出”无命题作文“之说,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得到赞同。下面是一篇小论文的写作提纲,从中可见”视角转换法“的巧妙运用。《醉翁亭记》的”镜头“美。《醉翁亭记》由四组极美的”镜头“用”蒙太奇“的方法组合而成。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大远景“,接着”镜头“摇动,推进,以特定的方式停留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之上,这组”镜头“色彩明丽,景色秀美,表现了作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洒“的欢快情怀。接着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山间早晚色调、春夏秋冬的牲,得到生动的表现。作者精心构思,反复渲染,着力强调,出色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山水之乐的无穷。紧接着是一个”景、人、情“兼容的”长镜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活动一气呵成,在欢乐的气氛中尽情展示了与民同乐的情趣。
最后是一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全景镜头“。夕阳在西,人影散乱,鸟雀欢鸣,太守醉归,把”与民同乐“之意,渗透到画面之外。”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即是为了抒情。

六、深挖细找法

这是一种对能力层次要求较高的独立进行的发现方法。它需要静,静静地研读、品评、体味;需要动,圈点勾画、手抄笔录、排列组合;需悟,硬是要针对某一具体目标,在别人已经耕种过的土地进行再收获,在别人已经翻拣过的矿石中民现闪光点。如有位老师在《我教〈孔已〉,巧用十个数》中介绍了他的发现: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8期)这没有深挖细找,精思博引的功夫,哪里能够发现得了。当然,初学深挖细找,也不必像上面举例中铺得那么开,有一点发现,便是一次成功。读下面小论文,看看作者发现了什么:称呼最多的一段话

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口气对一个人称呼最多的一段话在初一语文第一册的《一面》中: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丫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恨黑暗有如憎恨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作者一共用了六个称呼!

这一连串响亮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压抑不住的崇敬、赞美的心情,讴歌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从词义上讲,”他“指鲁迅先生,一个”他“字,表现了作者万分惊喜的激动之情。”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方面,褒扬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而”战士“则从总的文献概括了先生的战斗风格和战斗精神,表现了作者的崇敬之情。从表达上讲,这六个称呼”一气呵成“,激情澎湃,加上三个感叹号的结合使用,有着强烈的修辞效果,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七、类比联想法

类比能够启发联想,具有”助发现"的作用。当我们看到事物是这样时,便会相到彼事物是否也是这样,于是会把已知的某个方面的内容迁移到规矩的需要探索的内容上去,为探索未知的内容提供一把试用的钥匙,一旦这把钥匙能起作用,便开启了未知的内容的大门。因此,类比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需要开拓思维的窨,需要机灵的进行迁移思考的探究方法。

第三篇:浅谈大学语文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彻底摒弃传统的记忆型、接受式教学。必须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实施以自主学习为精神指导的多向互动创新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

论文关键词:创新 教学文化 主体 互动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它不仅直接孕育创新思维的诸多品质,在创新教育中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优势,而且渗透在其他学科之中,内化为各个学科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重教师知识的传承和分析性操作,轻学生文学的感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因此,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学习模式迫在眉睫。

一、树立发展和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大学语文教育目标

未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的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和意志;二是作为创新能力之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三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和创新技能,包括主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创造力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根据人类心理、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目标放在“好奇心、求知欲、自由思考和认识的独立性等源初性创造个性品质上;中等教育阶段则侧重于”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而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富于激情,思维活跃,深刻认识到了创新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价值,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以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重点,并努力使创新精神内化成为主体的一种强烈的精神状态。

汉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融形象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特殊功能。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将传授语文知识作为根本任务,而忽视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说话等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以致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视野狭窄,个性不强,创新精神和能力不高的现象极为严重。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虽有所改观。但因种种原因尚未形成历史性的超越。要彻底改变此现状,必须根据现代人才质量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渐次性规律,在前期中学教育基础上.将认知与鉴赏,分析与研究,写作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整体把握,系统思考;形象直觉,逻辑思辩:逆向思维,横向拓展;类比联想,交叉渗透;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思维方法;养成广阔、深刻、灵活、新异、独立的良好创新品质和精神,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当然,一切创造都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的,没有以往合理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思维能力也无从发展,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坚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语文教育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语文为载体。使学生在文本的具体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重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有机地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并使创新能力培养反过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新型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载体,存在着某种文化。学生总是以某种特定形式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传统的课堂教学表现为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存储信息,长期浸染培养的结果是,学生仅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积极探寻、思考及评价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实施语文教育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以情境创造为切人点,以思维启发和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为核心,创造一种“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通过营造新颖和谐,自由灵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想解放,主动参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运作,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替进行。保证教学始终处于开放互动的心理审美场,使学生始终作为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独立思考,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大胆质疑,自由联想和想象,在对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把握基础上,进行系统思考、横向拓展、类比联想、辨证思维,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独立地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与超越的目的。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重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关系,即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而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发挥组织、引导、点拨和激发的功能,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应积极构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自主学习为精神指归的多向互动创新型语文教学和学习模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阅读、写作及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之中。

1.情境型教学模式:即借助于形象化课件和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富于变幻的课堂环境,使教学鲜活而有节奏感。语文是由语言构筑的一种形象艺术,其学习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离开了生活的运用和实践便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个体的适应和参与,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生动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韵味和蕴含其中的深致意理;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形象感人的描述和深刻恩性问题的启发形成富有情味的问题情境,从而将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新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激发其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内涵。并对阅读材料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如学习《春江花月夜》,配以同名古筝名曲及月色下的江南水乡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以刺激和唤起其情感的共鸣,在情景交融中把握作家的内在情绪。

2.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调查与实践、分析与思考、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探索活动,使其主动地运用和建构知识,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学习是对传统被动接受学习的一种改革。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技巧,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设问,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和思考,认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发现异义,提出问题,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并将所学应用于问题解决、决策及其它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如王蒙的春之声中蒙太奇手法运用的作用;舒婷的《致橡树》中木棉树沉重地叹息的寓意;《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等问题,让学生熟读作品后提出自已的见解,进行讨论,老师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分析总结。同时,教师应大胆突破单篇课文、狭小课堂的局限,将教学视角积极向外和更深处拓展。或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单元主题研究或专题讨论;或者根据学生生活的适切性,选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具有多元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过程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了《论语七则》和《秋水》后,分别就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撰写相关专题论文,使学生对儒道思想及影响形成较完整系统和辩证的认识。

3.活动型教学模式:即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精心设计各种活动项目,发挥学生耳、口、目、心、脑、手等各种器官功能,挖掘其听说读写、观察、思考与操作等各方面智慧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应用已学的知识从既有经验中发现答案,解决问题,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发展和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对未知世界强烈兴趣的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追求,才能得到发展。而且随着社会对人才理性思维、情感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充分词动学生主体性,加大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已成必然之势。因此大学语文应突破传统的记忆型、接受型教学模式,重视与实践结合,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表现性、活动性教学。如学习《李将军列传》和《长恨歌》之前,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故事进行复述,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围绕人物命运遭际的变化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作者刻划人物的艺术方法。此外还可组织排演课本剧、诗词吟诵、讨论或专题辩论,通过自编自演,自读自悟,自析自评,提高学生的思维、写作及语言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创办各类文学社团和沙龙,开展演讲、办报刊、采风,举行读书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1-界的交往和创新能力。

4.批判型学习模式:即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独立思考,将其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新问题之中,鼓励和诱导学生敢于对阅读对象及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作主观审视,大胆怀疑,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形成较强的批判思维品质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是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文学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因此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善于围绕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创设与创新心理相容的氛围,激发学生独辟蹊径的思维兴趣,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独立探究,主动融合,自我反恩,与作者精神对话,在丰富的情感体验、思想碰撞和个人经验重组中,进行独立的判断与选择,形成自已独特的、开创性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探求和选择的分析评判能力,创造高层次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可充分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多向恩索;可对已知事物,变换角度再作审视;可挖掘作品中的空白和多义性,刺激批判思维;更可对书本知识和教师授课内容进行大胆质疑或假设推理,得出一家之言。通过热烈的课堂讨论与争鸣,或者运用评析、批注、写笔记、札记等形式,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恩辩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目的。

5.合作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在一定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学习成果而进行的合作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各动态因素问的合作性互动,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全面实现,对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过程及其情感性、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增强学生问及其与社会的交流沟通能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实施合作性学习策略应根据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目标,使学生针对特定任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教师辅导课(时短、量大、针对性强)、全班性研讨会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交流和争鸣,互教互学,达到激发其认知及自我认知潜能,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学习《上山采靡芜》之前,先介绍戏剧的特点及戏剧写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讨论、设置剧情,并根据各人的兴趣和特长分工,创作和表演剧本,在各组表演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论。指出改编和表演的问题和不足,在讨论中进一步深人理解作品,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题内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性学习具有更广阔的交流背景。教与学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向互动中实现的。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与适应性,鼓励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进行反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有能力的独立的学习者,为其步人社会,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篇: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论文

一、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

1.说话品位低,不尊重他人

口语交际中,有的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双向性,“我”字优先开头,强调自我感受,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考虑说话时的环境。不知道运用礼貌语言,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利益;听话时,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漫不经心,随意搭茬或打岔,打断别人说话等,随口说脏话,乱用词语现象很普遍。

2.说话能力差导致面试不利

求职现场,在面对招聘者的时候,不少中职学生讲话或缺乏条理,或抓不住中心,或词不达意。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严肃的招聘者,学生往往大脑一片空白,即使是准备好的说辞也忘个一干二净,或沉默寡言,或语言生硬,或答非所问。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从而影响了在面试中的成绩和日后的工作。

二、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只有加强中职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将来踏入社会、成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口语训练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笔者在此着重谈谈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些做法。

1.课前五分钟进行说话训练,给每个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和环境

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都留给学生,要求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发言,2~3名学生轮流进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此项训练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要求不高,尽量达到声音洪亮,语句流畅,表情自然,不规定内容和范围,培养学生开口的勇气,敢上台讲话就行,让学生先练胆后练口。学生上台前,老师先示范,让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带头,起到榜样的作用,给每个同学说话的机会,克服心慌胆怯心理。第二阶段:明确要求,大胆开口,表达清楚,让学生做三分钟自我介绍,两分钟师生评讲,让学生明白,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面试实战非常关键的一步。人际交往是否顺畅,第一步自我介绍相当重要。其目的是让人了解你,学会自我介绍是走向社会、投入事业很重要的第一步。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增强信心,达到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第三阶段:在有了一定口语基础之后,提高要求,语句连贯,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要求学生放眼生活,放眼社会,拓宽说话内容,把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中发生的新鲜事,看到的电视新闻,在报纸杂志看到的国内外奇闻逸事,通过整理介绍给同学,这样说话内容广泛,能够使学生打开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掌握的材料,自行选择说话的内容——从学生生活到社会现象,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历史到现在无所不及。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大部分学生,哪怕是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2.抓住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有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朗读不仅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丰富口语材料,锻炼口才,还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同时朗读还可以强化训练普通话,是用普通话进行说话的训练。所以把说话能力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在朗诵中,力求多种感官的密切配合,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声,心通其意,把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声情并茂。朗诵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要求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读出课文中规范、优美的语句,清除口语杂质,净化口头语言,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转化为口头语言,潜移默化之中把一些优美语句变为自己口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将能驾驭文字。”其次,朗诵时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指名个别朗读、轮读、接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渗透朗读技巧:声音的弹性,音色的变化,音量适当,语调自然,停顿恰当,抑扬顿挫等。指导学生把握朗读作品内容,朗诵感情丰富,语调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自然,富有韵味和表现力。精彩生动的片段、内容深远的语段、历史传诵的古诗名篇,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这样不仅让学生思想获得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还让学生积累了大量说话材料,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朗读中做语言的富翁,充实自己的谈资。再次,教师用普通话范读,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的品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和语气,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文章中去,使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以身示范,学生听了范读课文以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在朗读时,学生会自觉纠正发音、语气和停顿等方面的错误,逐渐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逐步提高说话技巧,养成正确、流利、清晰、富有表情的说话习惯,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

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具体材料,用熟悉的材料练习说话,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熟悉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当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向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事不同的工作,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其对语文能力的侧重,强化说话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与专业结合,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把能力、专业、就业紧密联系,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增强语文的实用性。

首先,教师精心构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的语言环境,在相同的话题下,引导他们结合所学专业特点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流利介绍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自如地表述自己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其次,师生互换角色,走上讲台模拟演练,学生做老师,为其他同学讲授自己所学专业的最大收获,把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传授给同学,讲解自己在专业中学习中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将自己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的经历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交流,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学会做人做事,更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多种方式并举,用讨论、辩论、演讲、交谈等综合方式进行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和特点捕捉说话内容,利用课堂上学生的临场发挥,引导学生表达更准确、更流畅、更清晰。把课堂设置为就业前的演练大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准上岗”的专业化情境中的口语仿真训练,使学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学习口语交际的技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重视和热爱。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训练语文能力要有明确的阶梯,从出发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拾级而上,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安排好恰当的程序,引导学生步步攀登。说话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说话能力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但殊途同归,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今后发展积累受用终生的财富。

第五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研究人教版新课标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他们从事学习、工作都是极有益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在讲话时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言不成句现象仍很严重。甚至有的学生在讲话时抓头摸腮,面红耳赤,形态十分不雅。于是心中早存解决这种状况的决心,经过多年地观察、调查和实践,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美国的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一书中说:人在都市化的社会里,不论就学或从事任何职业,当众说话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老是畏畏缩缩,或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是绝对与成功无缘的。怎样来实现这一突破呢?美国的卡耐基又说:要以“有效的说话”开始,并突破说话时的恐惧心理,释放被束缚的智能,获得自信,增加内心与外界的交流,发挥沉睡的智能。由感于此,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大量地调查,分析了造成学生说话时的各种心理障碍及成因,提出了本课题,并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基本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了其潜能的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研究,消除学生说话时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自觉的“爱”说,直至“会”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三、研究原则

1、差异性原则: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心理研究发现,当紧张与焦虑适度存在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一旦超过颠峰状态以后,过度的紧张与焦虑,会阻碍学习的进展。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说话。

3、有序性原则:学生说话能力训练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日积月累地系统学习,逐渐养成边听边想,先想后说,说完整话的良好习惯。

4、反馈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措施是否恰当,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实施

(一)学生在说话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成因分析

1、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

经过我们对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各种现象地调查和分析,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主要存在下列心理障碍:

(1)、畏惧心理。这类学生对人对事容易产生害怕情感与退缩行为,非常怕在他人面前说话,说话时常常是全身紧张,手足无措。而且他们也会自我感觉一切方面都不如他人,以至做任何事都丧失信心。

(2)、从众心理。畏惧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就易形成“随大流”意 识。这部分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课堂上有那么多人,别人 不举手发言,我也不讲,只要上课坐好,不干扰别人就行。

(3)、等待心理。“从众”的结果往往使学生思想松懈,不愿主动地参与讨论,等待别人说,自己坐享其成。

(4)、惰性心理。等待心理的结果势必使学生产生惰性心理。他们感到语文学习太烦太累,不愿多动脑筋思考问题,懒得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讨论时漠不关心,质疑时事不关己,该想的不去想,该说的不去说,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全盘接受。

2、形成学生上述心理障碍的教学原因

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形成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发展差异外,教师脱离学生的实情,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是形成这些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① 未能发扬教学民主。在说话训练中,当学生说话不完整或说不清楚。教师或打断学生说话,或批评,甚至指责羞辱,教学气氛不民主,便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长期如此,学生因为怕同学耻笑,怕被老师批评而不敢说话。

② 未能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统一要求中没有细心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顺应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未能尊重、亲近、体谅说话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所提问题过难,要求过高。一部分学生没话可说。长期这样,会使学生养成不愿思考,不愿说话的坏习惯。

③ 缺乏兴趣培养。教师在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时,内容单调,方法单一,上课呆板不生动,课堂气氛不活跃,这样,学生在说话过程中就会感到整个人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来,造成对说话的不感兴趣。

下载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和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其也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要求小学生必须掌握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论文

    时下,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高考、中考出现了“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的好风格,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它在考查数学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的同时,更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拓展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利用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中学语文的“文道”之争历......

    与作文训练中培养合作能力

    于作文训练中培养合作意识 靖江外国语学校城南分校刘静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很猛,一大群蚂蚁被大火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眼看他们就要被大火吞没。这......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董志勇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正进入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新阶段,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能力培养二十项

    语文教育能力培养二十项 (河南省唐河县 刘军义 总结) 一、 掌握汉字及词汇的情况 二、 语文知识、概念的掌握 三、 掌握拼音及拼音正音 四、 字词典等工具书的用法 五、 能正......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育论文(推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填鸭式”、“注入式”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