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一篇: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社团组织是否调动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是否会有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社团的有效管理。行为科学阐述了影响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仅从行为科学视角提出增强高校社团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中组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论文关键词:行为科学高校社团管理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主要三大学派之一的行为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基础。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行为科学理论可以给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健康迅速地发展。

一、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对于行为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各学术界(如社会学界、心理学界、管理学界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分广义行为科学和狭义行为科学。广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此外,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的知识对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它们也是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而哲学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行为科学注重研究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强调人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态度、群体关系、领导行为、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主要原理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产生动机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根据需要动机理论,在设计组织的目标时充分考虑成员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才能使人们努力追求组织目标,这就是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和利克特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人们在群体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一个组织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使成员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工作,相反,团队成员会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具有有效领导行为的组织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实现高效的组织效能,无论从目标的实现还是从社会影响度和成员满意度的提升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代表函数符号。

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领导和组织)。高校社团是一个由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组织结构。

(一)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是社团有效管理的基础

需要,作为人的“内心意向”,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价值的“始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心理动力也就越大,对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就越强。在社团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和社会经历、目前状况和未来追求,正确地分析每一位成员目前的迫切需要层次,才能根据不同成员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高效的组织效能,因为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同一时期的需要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把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提出“一项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便不再成为行为的激素”的观点。而每一个需要层次又有它的细分类别,如食物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保护的需要等属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熟悉或已知食物的选择等属于安全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属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结社需要、被他人接受和接纳友谊等属于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有信心、有实力、能胜任、独立、自由是自我需要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赏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一个成员也可能同时有几项需要,所以对社团成员的有效信息管理方式是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了解机制;建立个性档案,并随时更新。

(二)激励原理的应用是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员的动机,诱导他们的行为,广泛倾听成员意见,实施授权式管理和参与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励的方法是实施激励过程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要选择能够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如选择富有挑战性、发展前途、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的任务交予成员来完成,而不能误把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当成激励因素,否则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社团组织增强激励效用的生命力的有效办法是对激励进行正强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随着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效果。正确地评判社团成员的成功或失败,能防止因误判而导致的对成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影响,从而防止误判影响成员的后续行为和绩效。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绩效、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另外,防止社团成员积极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奖励、惩罚还是表扬、批评,或者升职或降职等。如果成员(回报/贡献)比率与他人(回报/贡献)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为感觉不公平而影响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挥社团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的价值,期望值是指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高校社团目标管理可以遵循确立目标、授权并明确职责范围、有效激励和客观评价总结这样的步骤。其中,确立目标时,要同时兼顾总目标的制定和各级子目标的制定,并尽量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四)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

行为科学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正式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一种没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关系,即由兴趣相投、比较合得来的人们形成的一种关系。这两种群体关系对个体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社团管理中要注重增强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弱或消除群体的消极影响。

高校社团可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促进群体成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建立友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各部门之间的各类竞赛、各部门内部的民主管理等形式。

(五)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社团保持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社团要保持凝聚力,就要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时要关注候选人的素质、技能、领导风格、领导艺术等因素。优秀的社团领导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秩序;

(2)注重满足成员的高层次需要,即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注重激励;

(4)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5)能够做到民主管理和有效决策。

(六)社团组织的高效能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条件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扩大的要求,从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整,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以达到组织的最佳化和高效化。组织发展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效能,二是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高校提高社团组织的效能可以通过对组织结构和体系的再设计(如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等)使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衡量高校社团组织的效能的一个方面是要考察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又分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团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度。高校社团组织具有开放性,它是一个“输入一培养—输出”系统,输入的是新成员,新成员经过社团组织理念的熏陶、其他社团成员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培训、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成长为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社团组织也完成了输出的过程。

个体是群体、组织的最小单元,它是群体、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社团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视考虑成员的需求、重视激励对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重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组织结构的改进、重视组织的发展才能提高社团的效能、切实增强高校社团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2]高惠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价值哲学创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3]郝其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8).[4]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第二篇: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岳荣亮

专业:行政管理

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社团组织是否调动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是否会有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社团的有效管理。行为科学阐述了影响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仅从行为科学视角提出增强高校社团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中组织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行为科学 高校 社团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主要三大学派之一的行为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基础。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行为科学理论可以给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健康迅速地发展。

一、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对于行为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各学术界(如学界、学界、管界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分广义行为科学和狭义行为科学。广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此外,学的知识对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它们也是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而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行为科学注重研究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强调人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态度、群体关系、领导行为、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主要原理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产生动机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根据需要动机理论,在设计组织的目标时充分考虑成员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才能使人们努力追求组织目标,这就是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著名的家法约尔和利克特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人们在群体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一个组织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使成员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工作,相反,团队成员会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具有有效领导行为的组织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实现高效的组织效能,无论从目标的实现还是从社会影响度和成员满意度的提升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代表函数符号。

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领导和组织)。高校社团是一个由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组织结构。

(一)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是社团有效管理的基础

需要,作为人的“内心意向”,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价值的“始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心理动力也就越大,对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就越强。在社团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和社会经历、目前状况和未来追求,正确地分析每一位成员目前的迫切需要层次,才能根据不同成员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高效的组织效能,因为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同一时期的需要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把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提出“一项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便不再成为行为的激素”的观点。而每一个需要层次又有它的细分类别,如食物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保护的需要等属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熟悉或已知食物的选择等属于安全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属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结社需要、被他人接受和接纳友谊等属于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有信心、有实力、能胜任、独立、自由是自我需要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赏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一个成员也可能同时有几项需要,所以对社团成员的有效信息方式是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了解机制;建立个性,并随时更新。

(二)激励原理的应用是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员的动机,诱导他们的行为,广泛倾听成员意见,实施授权式管理和参与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励的方法是实施激励过程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要选择能够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如选择富有挑战性、发展前途、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的任务交予成员来完成,而不能误把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当成激励因素,否则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社团组织增强激励效用的生命力的有效办法是对激励进行正强化。美国哈佛大学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随着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外部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效果。正确地评判社团成员的成功或失败,能防止因误判而导致的对成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影响,从而防止误判影响成员的后续行为和绩效。美国心家海德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绩效、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另外,防止社团成员积极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奖励、惩罚还是表扬、批评,或者升职或降职等。如果成员(回报/贡献)比率与他人(回报/贡献)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为感觉不公平而影响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挥社团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的价值,期望值是指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高校社团目标管理可以遵循确立目标、授权并明确职责范围、有效激励和客观评价这样的步骤。其中,确立目标时,要同时兼顾总目标的制定和各级子目标的制定,并尽量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四)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

行为科学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正式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一种没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关系,即由兴趣相投、比较合得来的人们形成的一种关系。这两种群体关系对个体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社团管理中要注重增强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弱或消除群体的消极影响。

高校社团可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促进群体成员交流思想、互息、建立友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各部门之间的各类竞赛、各部门内部的管理等形式。

(五)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社团保持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社团要保持凝聚力,就要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时要关注候选人的素质、技能、领导风格、领导等因素。优秀的社团领导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秩序;

(2)注重满足成员的高层次需要,即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注重激励;

(4)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

(5)能够做到民主管理和有效决策。

(六)社团组织的高效能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条件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扩大的要求,从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整,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以达到组织的最佳化和高效化。组织发展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效能,二是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高校提高社团组织的效能可以通过对组织结构和体系的再设计(如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等)使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衡量高校社团组织的效能的一个方面是要考察效益,社会效益又分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团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度。高校社团组织具有开放性,它是一个“输入一培养—输出”系统,输入的是新成员,新成员经过社团组织理念的熏陶、其他社团成员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培训、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成长为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社团组织也完成了输出的过程。

个体是群体、组织的最小单元,它是群体、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社团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视考虑成员的需求、重视激励对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重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组织结构的改进、重视组织的发展才能提高社团的效能、切实增强高校社团的活力。

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工作任务,完成预定目的的组织活动。相关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员、研讨人员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形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如机构收缩,人员臃肿;部门间缺乏亲密配合;行政管理人员效劳认识不到位;缺乏开辟进取肉体;行政权益挤占学术权益等等。鉴于此,笔者以为,当前要鼎力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相关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而言的辅助性的但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完成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依托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腕,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率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沛应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制的变革与创新。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以德行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气之源,坚持以德行政,对理论“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校的行政管理做到坚持以德行政,能够强化高校民认识,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教员、职工、学生等的意志为中心,能够理顺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实行科学管理,不时进步效率,促进学校开展。其二,以德行政包括“行德政”和“施德教”两个方面。“行德政”是社会主义国度管理中公仆请求的表现。它请求管理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要契合人民的利益和请求。管理者特别是指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干部不只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行政竹理才能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要擅长、纯熟地运用现代化办公方式办公,进步工作效率。只的这样,才可能在理论中贯彻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的目标,才干正确地实行职责,完成好管理任务。“施德教”是用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进步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程度。因而,在“施德教”过程中,要把对教员、职工、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充沛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先进性带动普遍性,又经过普遍性进一步推进先进性,使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不时推向新境地。

(二)、高校行政管理变革与创新要有利于营造调和高校

社会主义调和社会与高校调和校园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调和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调和高校的开展,构建调和高校也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面临着一些有待处理的矛盾和问题。详细表如今: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到高校使得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扩展,给贫穷生带来宏大的心理落差,使局部学生构成自卑、自暴或叛变的复杂心理;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展和就业制度的变革,一局部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高校的稳定添加了新的变数;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学生必然遭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别性明显加强。高校要稳定,必需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谐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鼎力促进校园调和。

高校指导要高度注重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进步,拓宽各种渠道有方案的做好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鼎力进步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其六,以人为本,强调行政管理的效劳功用。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从最广阔师生的合理需求动身,进步工作效率,缩短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机构,为教学和科研效劳,为师生效劳。同时,指导者也要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充沛发挥行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明性等潜能。

(三)、改良高校行政管理绩效应用

对高校行政办公施行绩效管理,既是打破旧的管理形式,增加学校本身竞争力的需求,也是进步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能够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开展到达双赢的状态。管理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绩效管理亦是如此;而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中心内容,将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管理持续改良;绩效问责作为对绩效管理整个项目的监视,更是提升整体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整体程度。其一,坚持效劳第一。在施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剖析、制定绩效阶段,必需正本清源,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劳职能摆在根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效劳理念。其二,动态绩效管理。动态管理是一种基于辩证思想的管理观和办法论,是最能发掘组织潜力和应对外界应战的新管理哲学。高校行政管理的动态管理是值得进一步认识的重要方面。动态管理为当今高校管理目的的完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三,绩效沟通。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中心。要使绩效管理获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犹为重要。其四,绩效问责。高校问责制是指以绩效为中心,对高校权利停止监视以及对差错权利停止义务追查。高校问责不只是高校稳定与开展的一项保证制度,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完成高校公共效劳以及加强高校回应外界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要走出上述窘境,必需健全、落实高校行政管理绩效问责制度。绩效问责结果不只是关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担负各项任务的监视,而且关于维持现状和有差错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应予以追查,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和人员的整体业务程度。其五,持续改良。由于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向,特别是绩效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作,改善这一问题的详细措施就是改动原有的工作思绪,用继续改良的准绳来施行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干使得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程度取得不时地提升,而不是阶段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出版社,1987.[2]高惠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价值创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3]郝其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分析[J].思想研究,2009,(8).[4]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第三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现就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高校

0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的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2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1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社团对大学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学生社团,以其活动灵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

2.2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的种类多样,涉及文学艺术、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体育健身、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2.3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社团打破了专业、班级、年级的界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合作分工,并且在发展社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丰富了感情生活、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在处理社团事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领导、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为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提供了有效平台,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重要途径。

3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3.1发挥社联作用,整合社团优势。

社团联合会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平等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由校团委领导,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社团联合会通过为学生社团筑建各种平台,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社团间的友谊,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各级联动、分步推进。广泛吸纳学校与社会资源,科学地统筹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大力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具生命力。

3.2健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持续有力地发展,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神团管理办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使社团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引入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社团。

社团的特色是其生命力和品质的集中表现。社团品牌化建设即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并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来开展品牌活动,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社团。

3.4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团社会化。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学生社团社会化是学生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在这里,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无所不包,社团会员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应立足于社团自身优势,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朝发,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2).[2]秦军,苏国红.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研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4(3):97-99.

第四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着力研究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社团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问题;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使校园内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依据兴趣爱好,资源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根据其活动内容又可区分为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等。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工作体系,使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臂膀,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但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1 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目前高校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新生入学之初,社团种类、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规划,常常是热闹的开始,冷清的偃旗息鼓,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束。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社团成员的激情。

1.2 品味不高、缺乏亮点

许多学生社团的建立,往往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凭借一时冲动的一腔热情去建立,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学生社团的自身建制以及外部环境,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只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喜欢就建,草率行事,造成许多学生社团品味不高,特色不明,缺乏亮点。

1.3 管理不善、经费不足

许多学生社团管理较为松散,自身活力不够,骨干素质不高,内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缺少理论性指导,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管理混乱,组织松散,缺乏学生社团应有的有序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经费缺乏,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使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会员费,但是由于社团多而学校没有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维持社团的正常开展就显得捉襟见肘。

1.4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指导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今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高校团委的教师,一人包揽几个甚至几十个,教师的指导力量严重分散,造成指导社团的工作及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也聘请了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性强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是义务的,加之专业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只能使敷衍了事了。

1.5 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

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建有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学生活动的场地。但是面对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多则百个学生社团,场地还是少,不能保证专门的社团如理论学习的或者学术科技的社团开展活动,往往造成的是准备一场活动要排队等候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此外,学生社团缺少应有的设施,乐队乐器不足,摄影协会没有摄影器材等等。

2解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社团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阵地;多一个展示舞台,多一批创新堡垒,多一些收益学生。”高校学生社团应该得到各级领导但是重视与关注,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入学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规划中。

2.2 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

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学生社团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方式,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资金投入有限,学生社团可以采取有偿服务、接受捐助、举办培训班、挂靠企、事业单位、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解决经费问题,同时激励了学生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社团管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以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一方面对学生社团的成绩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学生社团的工作热情。

2.4 以学生成才为宗旨,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以参照北京大学的“四个一”模式进行,即要求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关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个本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有一个贤助手。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或者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将教师这方面的业绩类为其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直接计入其工作量。

2.5 保证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设施

学生社团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其活动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场所,为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另外给出一定空间的办公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作为物质保障,使学生社团成员能够相互交流思想,有效开展工作。

2.6 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增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凝聚力,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础。学生社团要增强其自身的吸引力,提高活动的含金量。首先,学生社团可以借助第一课堂的有力资源,主动寻找与社团主体相关的课程,引导会员选修这门课,利用课程知识引导会员对社团活动的理解,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其次,要积极走出校门,联络兄弟学校的同类型社团,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举办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伴随着学分的全面推行,他将更为直接、更具影响力的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研究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规律,找出不足,尽力弥补,有效的发挥其育人作用,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相信通过改革创新、齐抓共管,学生社团一定会成为高校的动人乐章。

第五篇:微信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微信促进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事务性的事情比较多,学生的时间比较分散,交流时间有限,不能很快与学生熟悉起来,影响交流。通过微信,辅导员可以全面的展示自我,寻找学生的共同话题,拉近距离,通过学生的新鲜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沟通,进而建立良好的关系,方便更好的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辅导员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关注的内容,合理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二、微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

1.学校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传统的模式是面对面的交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模式,学校、老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辅导员更是权威的象征,人生的引路人,思想言行都受着严格的规范教育,但是微信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使用,把线下与线上,现实与虚拟进行融合,把个人社交圈立体起来,使大学生社交圈子变得多层次多元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弱化辅导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大学生价值观引导难度加大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微信平台信息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诸多的影响,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传播的信息和问题呈现多维的态势,对于大学生这一需要培养自我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群来说,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向难以聚焦,高校引导学生的难度加大,信息过载和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图片也可能大量进入大学生的视野,造成其道德感与价值观的冲击。

3.微信的交流方式要求辅导员工作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适应时代的变化

微信代表着多样化和极强的参与性,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在微信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生活方式等诸多信息,要求辅导员也要顺应潮流跟随学生的脚步,适应这种交流和沟通方式,在思想上重视微信这种即时通的沟通方式,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

三、微信时代学生管理中的对策

1.利用微信平台,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信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该功能提供了工作的崭新微信公众平台。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建立的微信平台,通过微信平台了解学生关注的事情,及时下达传学校、学院、学生组织的相关信息,把微信作为收集学生对学校建设、学院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反馈渠道,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再有就是传递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分享心灵鸡汤、学习心得、人生感悟等多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多看多了解正能量的信息,更加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正能量的人。

2.了解微信社交中可能出现的危机,防患未然,提醒学生慎重处理危机事件

微信中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属于社交性软件的常见功能,虽然学生可以利用其拓宽人际圈,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但这类功能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小视的。作为辅导员,我们要从学生这一随时会面临危险的群体进行安全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网络功能,以真实案例更直观地提醒学生提高警觉性。

3.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共同维护微信平台

在微信平台环境中,学生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情直接拍摄并转发,有些时候可能会断章取义或者是非不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大学生的素养加强引导教育,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不误信误传不良信息,共同维护微信平台的纯洁性,引导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下载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析VFP在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文章介绍了学籍管理工作应达到的要求,以VFP为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编程(OOP)方法提出了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案。关键词:学籍管理;VFP数据库;管理系统学籍管理是高......

    高校学生管理SNS应用实验分析论文

    【摘要】新一代网络时代在人们不经意间就已经到来了,网络用户也开始转变过去的应用体验,想要去追求那些更加真实又更加实用的应用体验,可以实现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有机......

    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应用论文

    1行为安全理论行为安全,也被称作是BBS,主要就是在行为分析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基于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科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形成的一种安全管理方式,通过在工作过程中,严格的按......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论文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将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统一,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论文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应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转型与变革。高校应当在自主权范围内,主动探索适合本校环境、符合法治精神的学......

    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论文

    从历时的角度来追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为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典管理理论和紧随其后的行为科学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基本触及现代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杨敏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

    网络行为管理在企业局域网中的应用

    网络行为管理在企业局域网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日新月异。企业局域网从早期的文件共享、文件传输、静态网页浏览及Telnet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