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研究材料的特征》教案[定稿]

时间:2019-05-15 11:4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科学《研究材料的特征》教案[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科学《研究材料的特征》教案[定稿]》。

第一篇:五年级科学《研究材料的特征》教案[定稿]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2、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知识目标:

1、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复杂的系统;

2、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二、教学准备

材料:铜片、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片、木材、纸片、棉花、泡沫板等。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小电路、中性笔、水槽等。

三、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交流:上节课我们评选了积极动脑,努于探究的同学为第一批的科学小勇士,今天谁想向他们发出挑战,成为第二批科学小勇士?

准备好了吗?挑战正式开始![上课]

1、活动过程

首先让我们进入挑战第一关。请看关键词:材料 [板书]

A、提到“材料”,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木头、布、塑料、纸、铁、棉花、纤维)[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衣服是用什么制作的?谁能帮帮他。]

B、大家谈到这么多的材料,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挑战要求:丰富、全面

如果你不确定,可以走到跟前去仔细观察。把你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1号信封中的表格中。开始!

[各小队寻找教室里的物品使用的材料,教师巡视指导能不能更全面地观察到一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

比比看,哪个组的观察既丰富又全面。哪个组先来?

[各小组代表轮流将填写的记录放放于实物投影仪上,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共同感受我们的周围有如此多的材料,物品是由材料组成的。]

看来各组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都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说不出来引导:对材料你有没有一些新认识?]

[材料构成了物品,物品丰富了世界]

[随机采访一下,有助于拉近主持人和参赛选手的距离,而且还是选手抒发所获的好机会,可能会说出教室里到处都有材料,也可能会说出许多物品是用好几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等等,无疑中让参赛选手用自己的话对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小结,引导他们说说材料—物品—世界]

2、在第一关中我们了解到了身边的物品是由许多材料构成的,它们会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下面让我们继续进入挑战第二关!准备好了吗?

[对本轮合作能力的考验给予提示,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关键词:特征[板书]

请打开2号信封,说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学生代表对十种不同的材料进行辨认]

要求:找找看,这些材料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作答,例:纸比较软,放在水里容易湿。木头比较结实。铁片可以弯曲。][板书学生谈到的特征,为下一环节指明研究方向。]

[板书:抗弯曲力、抗摩擦力、软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字迹保留度、导电性……]

小结:在第二关里,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材料的不同特征,那么对于这些不同特征,你有没有想说的?

2、看来,大家又发现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真是太棒了。祝贺大家,在共同的努力下,闯过了第二关,要继续吗?准备好了吗?

进入挑战第三关关键词:研究[板书]

看到“研究”你想到了什么?

[可能会想到要确定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

你认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给学生暗示。]?

确定的研究主题?[指黑板……]

那么,请打开3号信封,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写清主题,并根据需要在选择研究工具上划“勾”,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手中的工具。想想看,你们打算如何利用选择的工具呢?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分组巡视,对于研究过集中的问题进行复选。简单地描述研究计划。]

提示:能说说那你想利用工具怎么做?

[初步指导如何做?]

研究主题、工具、方法都有了,那么让我们开始观察吧。别忘记谈谈重要发现和感受!

各组派代表将你们选择的研究工具领回,研究过程中注意及时地记录下对材料特征的发现。

请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向大家交流你们组刚才的研究成果。

[小组代表把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展台上,向大家介绍,主持人对观察发现予以及时点评。鼓励有特别发现和感悟的小组。]

小结:看来第三关都难不倒大家,现在我们要提升挑战的难度了,展开最后的较量,究竟哪一组的综合实力最强,让我们试目以待。准备好了吗?[参赛队给自己鼓劲。]

4、回归生活

请听题:在一关中,我们谈到了教室里的物品,它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呢?[出示第一关的记录表]

[学生口述材料选择的原因。例如:窗户选择塑钢是因为它坚固、耐用而且防水,美观。玻璃是透明的。]

在今天的挑战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中,勇敢的闯过了最后一关,可是我没有准备那么多的勇士标志,大家的出色表现可让我犯了难,这样吧,把标志授予各勇士小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仍旧能像今天一样,个个成为科学小勇士!

5、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还在许多的物品,它们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需要大家继续去研究,相信只要大家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

注:实验记录表(略)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研究纸教案

三年级科学研究纸教案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第三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案

第一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教学要求】能陈述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能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科研的原则。

【教学重点】教育研究的定义及科学原则,学前教育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教育研究的科学原则及各自内容,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的功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本质与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本质

1、科学研究是指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以获取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其核心是知识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

2、教育研究就是人们在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3、教育研究的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教育性、伦理性、实用性、可行性、准确性、发展性。

二、学前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1、学前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学前教育通常是指针对0-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托儿所教育(3岁前)和幼儿园教育(3-6岁)等。不论广义或狭义,学前教育研究都可以被理解为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该年龄阶段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的改善和体改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实践过程。

2、学前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内容的结合性、研究类别的结合性。3研究内容的结合性包括: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

第二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功能

1、描述:学前教育研究可以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最为贴切的描述,由此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有关学前教育历史和现状的各种知识,认识学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进展和问题,从而评价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和反思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等。

描述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或观察工具的使用。

1.1、以《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教育行为》为例,对描述性功能进行分析P7

2、预测:依据早先的X时间内所获取的信息,对某一现象将在Y时间内发生作出预测的能力。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一个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预测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发展,可以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预测几年内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区域。2.1、以“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为例,对预测性功能进行分析P9

3、解释:思考并合理说明某一教育现象的原因、本质及规律等。如果一个研究者能准确合理的解释某一教育现象,这无疑意味着该研究者能够描述这一现象、预测其进展或结果,并懂得如何使其改进完善。

3.1以《纲要》为例,对解释性功能进行分析P11

4、改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改进不良现状,使学前教育发展向理想的目标不断靠近并无限接近。

4.1以“佩里学前教育方案”为例对改进性功能进行分析P12

第二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建构

【教学要求】能陈述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内容以及他们的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研究范式的四种类型,四个主要研究方式,进行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难点】质性研究的应用,常用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方式,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与知识观

范式:主要包括一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理念,在共同体内公认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及理论视角。简而言之,范式就是用以观察和理解研究问题的模型和框架

一、实证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本质区别。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可以被客观描述,也可以被逻辑而理性的研究。实证主义持可知论观点。

2、实证主义四大特征:

第一,以事实为依据,以观察为手段。

第二,具有可重复性,在实证性研究中,如果某两项研究的步骤和逻辑相同,那么其研究结果也应该是相同或是类似。

第三,具有可积累性,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要经过一代代研究者的努力、在数据,资料以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已有结论的不断验证和反思而使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得到提升,获得新的发展。

第四,可证伪性,我们没办法归纳到一类事物中的所有个体,但是这一逻辑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举出一个反例来证明原命题不成立。

二、解释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解释主义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理解他们周围的环境的,解释主义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镜像似的被动的反映与接收,人能主动地认识和解释世界。

2、现实世界的真相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于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意义使人们主观建构的,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平等的建构有关现实世界的具体意义。

3、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接收特定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用社会共建、共享的某个文化框架来解释我们周边的环境。另外我们对社会的解释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为表现。

4、对于解释主义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不断地创造并再创造者社会的意义。我们的社会不只是等待解释的社会,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解释着我们的社会。

三、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结构主义的前提假设是:一切事物无论表面怎样杂乱无章,其内部必然隐藏着某种“结构”,日常生活中的“结构”是客观的,通过观察能够感知到的经验层面的属性。而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则是抽象的和内在的,接近于事物的普遍本质。“结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组合

2、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认为,世界不是有事物组成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那些关系;在任何既定情境中,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任何部分只能在整体中获得意义。

3、结构主义范式之中,有一个非长突出的特点,就是看重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结构主义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事物本身。同时,结构主义认为,世界的结构性不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人脑结构化潜能对外部混沌世界的一种“整理”和“安排”。

4、结构主义范式四个特征:第一,结构主义最明显特征是他提倡一种“整体论的观点”。第二,结构主义倾向于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第三,他反对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喜欢根据直接观察到的实体来说明事物;而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远在观察到的现象表层之下的比较深层次的实在。

5、在结构主义中,结构系统是动态平衡的,这取决于两种机制:第一,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内部组成部分的作用下,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二,变化遵循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结构的变化又不会是漫无边际不可控的,这可以保障整个系统持久地存在。

四、后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后结构主义范式特点:首先,后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是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其次后结构主义是历史的回归。

2、后结构主义认为世界在根本上是不确定的,这与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观点很大不同。对后结构主义者而言,世界远非是封闭的,类别清晰地,充满着确定性的,等待着科学家的探索和发现。在他们眼中世界变动不居,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能是暂时性的理解。

第二节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式

一、量性与质性研究路径

1、量性研究是这样一种路径:“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则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是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活动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3、量性研究以实证主义范式为基础,以演绎推理为逻辑框架,以理论检验模式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以非价值介入的客观中立的态度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研究者对研究的干扰,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4、质性研究以人文主义范式为基础,以归纳推理为逻辑框架,通过建构理论来深入的理解社会现象,并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搜集有关资料并得出解释。

5、质性研究的价值介入性比较强,与量性研究相反,质性研究非常注重研究者对自身研究的主观诠释,通过搜集到的资料对研究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可见定性研究扮演着“理论发现者”的角色,而定量研究则是“证明人”。二、四种研究方式

1、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通常将社会研究的具体方式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其中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量性研究方式,实地研究则属于质性研究。

2、文献研究是以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文献是指能够承载有关研究对象的信息材料。

2.1、文献分析法优点:第一,文献研究的费用相对较低,而且比较节省时间。第二,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无反应性。第三,超时空性。第四,可以做深入的纵向分析。按时间顺序梳理文献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梳理一个事件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

2.2、文献分析法不足:第一,文献的质量难以保证。第二,对文献的依赖性强。第三,很难保证研究的信度。

3、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形式。

3.1、实地研究包含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两种类型。参与观察是研究者浸泡在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中,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相应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作出诠释。个案研究是选取全体研究对象中的一个个按作为重点观察,并对其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这个个案,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集团”,如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3.2、实地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这意味着它并不仅仅是搜集材料,它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分析所收集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因此,可以说实地研究是一个“理论发明者”

3.3、实地研究的优越之处:首先,效度高。其次,实地研究的灵活性大。

不足:第一,实地研究背负着伦理的拷问。第二,虽然效度高,但是信度很低。第三,耗时较长,而且影响到研究对象。

4、实验研究是一种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的实施,必须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严密的控制和对变量的操作来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推断。4.1、自变量是通过自身变化而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变量,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2、前侧与后侧分别是指在实验前后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在实验进行之前对因变量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之后称为后测,通过实验前后两测对因变量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所给出的刺激使因变量发生了何种变化。

4.3、对相同对象进行先后两次相同的测验,在后测时,实验对象可能会因前测和实验时的经验不同而表现不出真实的实验效果。为了消除前测对后测的影响,需要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就是接受刺激的一组,控制组就是不接受刺激的一组,为他们分别做前测,然后实验组接受刺激,控制组不接受刺激,然后分别后测,比较可发现刺激到底发挥了多大的影响。4.4、罗森塔尔效应是指老师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会使学生表现得更好。

霍桑效应是指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成绩或是业绩提高的现象 双盲实验的施受双方都不知道谁是真正接受刺激的实验组。

4.5、实验研究的优点:首先,实验研究的最大优点就是其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赋予了实验研究课重复验证的特点,这样经过重复检验的结论会让人深信不疑。其次,相对于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相对比较省时省力,而且要是实验结果不理想,再进行一次实验也相对比较容易。最后,实验研究非常适用于探究因果关系,能够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6、实验研究的不足:他最大的不足在于实验环境的人为设臵性,因为实验对其环境进行了高度的控制,环境相对比较简单,而真实地社会环境远比实验环境复杂得多,有很多变量是不可控的,会对得出正确的因果关系造成干扰,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真实地社会环境。

5、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是问卷的方法,系统的、直接的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5.1、调查研究方式的特点:第一,调查研究并不搜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他只搜集和分析所选定的研究总体的样本的信息。样本是研究者在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的,认为能够代表研究对象整体情况的那一部分研究对象。第二,调查研究主要以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这样可以得到大量的量化资料便于日后统计分析。

5.2、调查研究的优点:首先,调查研究能够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出有关整体的结论,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结果快速的掌握某一整体的情况并形成对某事的态度。其次,调查研究能够描述大样本的特征。最后,标准化的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便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

5.3、调查研究的不足:标准化的问卷和结构式的访谈虽然便于以后的分析,但是,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者给出的答案选项极大地限制了调查对象的回答,也许他们有更多的想法,但是却收集不到。另外,在调查比较复杂的议题时,极易出现搜集到的信息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调查研究无法像实地研究那样能挖掘研究对象内心深层次的感悟。而且调查研究也无法保证问卷或是访谈所的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问卷的答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回答者的真实想法,研究者是不知道的。第三节 逻辑体系与理论建构

一、归纳逻辑与理论建构

1、广义的理论是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范畴的体系或命题的集合,是关于特定领域或对象的系统化知识。不管是何种理论,其建构有两种逻辑:归纳和演绎。

2、归纳逻辑是指“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二、演绎逻辑与理论建构

1、演绎逻辑是指从一般到个别从一个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另一个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2、在演绎的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即研究人员提出的假设来自于一般性的原理或常识。”

3、演绎和归纳这两种逻辑方法,相互独立而并不相互排斥,通常两种方法会同时用于解决同一问题。运用演绎逻辑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现有的理论,运用归纳逻辑则旨在发现各种经验规律,用以构建新的理论。

第三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伦理

【教学要求】了解研究过程中的相应的法规以及道德,知道什么是抄袭,以及引用他人文献时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明确与被试合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五个方面,知道针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法规,学会引用文献资料。

【教学难点】知道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诚信,在引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内容以及格式。【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法规

一、政府的有关法规

1、《纽伦堡法典》中有两条涉及研究对象保护问题:“(研究)须取得受试者知情且出于自愿同意”和“研究设计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并能为人类带来利益(利大于弊)”此后《纽伦堡法典》成为要求任何研究者都必须尊重被研究者的“自愿参与”和“知情同意”。

2、美国为了促使法律规章得以实施,要求任何由美国政府部门提供基金进行研究的机构都要设立审核委员会。委员会的人员有责任就研究中提出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

3、《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其中有一条“以人为本”涉及研究对象保护:“人文社会科学应将体现人性、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进步和幸福作为终极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又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尊重被试

1、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尤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格的尊严和平等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尊重被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该遵循的第一伦理原则。尊重被试就是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负责维护尊重被试享有各种人身权利,包括不参与协作权、知情权、保密权等。

2、案例分析调查留守儿童现状 P50

二、知情同意

1、知情同意是指研究人员要让研究对象知晓研究的目的,研究可能存在的危险,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等有关该研究的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获得研究对象的同意。

2、知情同意保护研究对象党的两项权利:一是知情权,让研究对象清楚研究目的、设计、风险等信息;二是自愿参与权,研究对象必须是在清楚研究设计之后自主决定参与研究。

3、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遵循知情同意一班有三个步骤:信息、理解、自愿。信息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的发起者是谁,怎样进行研究,需要多长时间等。理解:研究者的表达习惯和艰深的专业术语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潜在研究对象的不理解研究信息。这就需要研究者了解潜在对象的理解能力和语言习惯,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传递研究信息。

4、研究者应通过宣传、说理、鼓励等积极方式来赢得研究对象的合作,研究对象应该是在没有顾虑,非常情愿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中来。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自由不受限制,他们可以自愿选择继续参与实验或是退出研究。

三、隐私保护

1、匿名是指研究者无法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判断出提供资料的个人身份,匿名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更主要的是当研究结果公开的时候,研究对象不会因为他提供研究信息而被认出来。

2、隐私是指外界无法探析某一特定对象所提供的资料。

3、保密,研究对象就敏感问题提出信息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一些麻烦,这是研究者应该严格的对研究对象的姓名、身份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加以保密,保密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研究关系,避免给被研究者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其次有利于消除被研究者的顾虑,向研究者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四、不欺骗

1、不欺骗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诚实、真诚的对待研究对象,尽可能不采用欺骗方式的研究设计,除非不用欺骗方式的设计无法取得研究结果。但是即便采用了欺骗,研究者一定要在研究结束后向研究对象解释、说明研究设计的目的和过程。

2、对于是否应该在研究中采用欺骗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方式是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对象欺骗是善意的,并在研究结束后会向研究对象澄清一切,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3案例分析:幼儿园期望效应 P55

五、文化平等

1、不可避免的研究对象在性别、民族、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我们在研究中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也应该公正的评估处理,不能因为研究者的喜好,或为了证明研究目的而隐瞒或消除某些资料。

2、在态度方面,可能会因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文化、教育、经济等差异而造成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不适当态度。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一、研究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指研究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处理要符合基本学术规范和伦理原则。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第一,研究者要警惕研究是否会对研究对象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者应该意识到一些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者没有权力毫无禁忌地刺探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研究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不能压倒其他社会伦理道德。

第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一切调查研究都要获得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不仅是研究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准则,也是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第三,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主要指为了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要为研究对象享有一切权利提供便利。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出现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利益的冲突,因此从道义来讲研究者应该把研究对象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加以保护。

第四,做好保密工作。为了能让研究对象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有必要向研究对象解释这些信息的用处以及承诺做好匿名和保密.工作。因为要让研究对象放下防备与研究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研究者必须要让研究对象觉得安全放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五,持有平等态度。研究者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觉得与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研究者应明确自己在研究中的位臵不是居高临下,应该把自己看作研究情景中的一分子,与研究对象的不同仅仅是因为在研究中的分工不同,研究对象提供信息数据,研究者分析信息数据,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共同认识和解决某个问题或现象。另外,研究者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喜好而不公正地对待不同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歧视或不公正对待是最容易激发矛盾的,因此研究者确立平等的态度是建立与研究对象良好关系的前提。

3、与学校管理者(单位)的关系

教育研究为了获得合法性并能够顺利地开展,必须得到相关单位的许可和支持。由于教育研究通常需要到学校实际情景中做研究,因此获得研究对象所在学校的管理者(单位)的允许是必须的。另外,教育科学研究者多数是高校教师或一线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研究项目得以开展,此研究课题需要获得研究者所在学校的批准。因此,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者要处理好与两方面的学校管理者(单位)的关系。之所以会涉及两方面的管理者,主要是因为一个研究课题跟他们都发生了利益关系。第一,采取正常的办事渠道。

第二,研究方案需经过两方面学校管理者的审核。第三,研究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获得的利益要明确。第四,研究成果发表时需要经管理者同意并根据实际情况署名

二、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诚信

1、学术诚信包括两个方面:引注的规范和数据资料处理的规范

引注包括引用和注释,引用是指转述或直接陈述他人的观点内容,注释是针对应用的内容所作出的注解,以此来说明引用内容的出处。

2、在撰写学术著作时,必然会借鉴和转述别人著作的观点内容,如果在借鉴和转述别人观点内容时不说明出处误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这就是学术剽窃。

3、学术引用的伦理;学术引用应体现学术独立和学者尊严,引用必须尊重作者原意,不可断章取义,引用观点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点的原倡者,写作者应该注意便于别人核对引文,应尽可能保持原貌,如有删减必须加以明确注明,引用应以必要为限,引用已经发表或出版修订的作品应以修订版为依据,引用未发表的作品须征得作者或相关著作权人的同意,引用应伴以明显的标识,以避免读者误会,引用须以注释形式标注真实出处,并提供与文献相关的准确信息。

4、规范收集数据资料的关键是真实的展现数据和资料,在收集数据资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学术诚实的突出情况是捏造研究数据和资料,向别人借用实验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不要为了让数据资料成为证明研究问题的有力证据而自己篡改编造数据资料。更不能根本没有做实验或调查而把别人的数据拿过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将数据做一些改动就直接使用。

第四章 基本过程

【教学要求】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如何选题及拟定研究计划,学会论文的基本格式 【教学重点】学会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以及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基本格式。【教学难点】学会选定题目,会写文献综述,能够自主拟定研究计划。【教学内容】 第一节 操作程序

一、选择与确定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者的兴趣将成为研究问题的最好来源,研究者可以思考我对那些专业理论或现实问题感兴趣?为什么我会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还与那些理论、现实问题相关?这些问题背后是否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研究者还可以从发现、解答社会问题中确定研究题目。

2、研究者选题还要考虑研究价值和研究者个人能力。研究价值主要是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即该研究是否能够构建新的理论或者完善充实现有理论,是否对解决某些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个人能力问题是指研究者本人为完成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个人精力、经费等其他辅助条件。研究者的个人能力是完成研究的基本条件。

3、研究题目的表述,研究题目应准确得体,并能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反应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丽不实的辞藻。题目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题目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字符、代号等。题目所用的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

二、拟定研究计划

1、文献综述,即在阅读与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主要工作是两项一是总结已有研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二是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如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文献的主要来源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文献、网络资源。如果需要阐述比较系统、全面的资料,可以从书籍类文献检索。但从写作到书籍出版需要较长时间,这可能导致书籍类文献较为缺乏时效性。报刊类文献更新速度快,如需新观点、新视角的资料可从这类文献中检索。教育档案类文献一般根据年代、会议召开时间为坐标轴整理当时的教育政策、理论观点。互联网资源需要研究者注意甄别这些资料的真实与质量。

3、筛选文献方法,目标文献是期刊文章的话,阅读摘要和结论部分是快速过滤无关文献的好方法,因为这两个部分简要概括了一项研究最重要的主干内容,如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书籍类的课先浏览目录对书的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可以阅读前言和第一章内容。除了对检索文献与后续研究的相关性进行辨别之外研究者还必须判断和分析文献的内容、结论的科学性、并决定是否有继续阅读的必要。

4、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文献综述不是简单罗列前人研究的观点和结论,更要注意总结这些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二,文献综述除了介绍文献结论之外,还需要描述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判断结论的可靠性。最后,文献综述是为研究者的后续研究做准备的,应具体说明这些文献与后续研究之间的关系。

5、研究目的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的动机、愿望、和期望,这些目的可能因研究这个人的生活背景、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以及所研究的现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6、研究意义是指研究结果对有关人员、事情或社会机构的作用。主要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部分要求研究者具体陈述研究结论对充实、完善现有理论的作用;现实意义部分要求研究者阐述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7、在选择研究方法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明确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因为这些优势与局限性可帮助研究者了解哪些研究资料适合用何种方法来获得,某一研究方法在搜集资料方面的盲点可由哪些其他方法补充完成。换而言之,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选择某一种研究方法作为整项研究的主要方法,此外也许选择其他方法作为补充。第二节 论文写作

一、学位论文写作

1、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重要条件。

2、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要概括。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总结并重点介绍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3、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用以表示全文主体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数量为3—8个。

4、正文部分 第一章 导论:研究课题概述,研究的意义,研究假设、问题、目标或目的。第二章 文献综述:前期研究与观点综述,知识现状的全是性概要。第三章 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样本抽取与研究对象人身保护程序,测量,其他程序,时间线。第四章 研究发现:统计程序综述,对每一假设、问题、目标或目的的结果的描述,补充分析。第五章 论述:对各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意义,对实践的意义。

5、参考文献是指论文作者阅读过的、对文献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分两种:一种是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另一种是作者虽然没有在文中引用,但在研究过程中受到这些文献的启发。参考文献按其在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其他没有引用的文献列于其后。

6、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主要包括:比正文更详细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某些重要的演示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等;

7、致谢 研究者很难仅仅依靠一己之力完成复杂的研究工作。在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者可能接受了来自老师、同学、家人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致谢部分便是为研究者提供感谢的机会。

二、期刊论文的写作

1、署名:如果论文由多人合作完成,那么在署名中应将这些合作者列出,署名顺序按作者在论文撰写中的作用由重要向不重要排列。一般来说,署名排序越靠前,对论文撰写的贡献就越大。

2、通讯地址:一般为作者的工作、学习单位,假如单位所属省、市和邮政编码。

第五章 抽样

【教学要求】学会常用的抽样方法,了解质性研究、量性研究的区别以及具体抽样方法和理论。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总体效度、目的抽样、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分类及方法。

【教学难点】熟悉质性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样本抽取的时候样本容量的控制以及如何减少样本误差。【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1、总体通常是与构成它的要素相关的,一般是指构成它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在调查研究中,最常见的总体是由社会中某些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组成的,这些个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就是组成总体的要素。要素是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分析的基础,通常是指个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而样本就是指用一定的方法从总体中抽选出来的一部分要素的集合。概而言之,样本就是在研究中为研究者提供信息的那个群体。

二、目标总体和可抽样总体

1、目标总体就是研究者感兴趣或者想要研究的总体。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总体是很难得到的,因此,研究者能够概化的那个总体就是可抽样总体,也就是说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可以推广或者应用的总体,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可获得总体。目标总体是研究者的理想选择,而可抽样总体则是研究者的现实选择。

三、概率抽样和费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通过碎计划的操作来抽选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被选为样本的机会。这样的抽样方法能避免抽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费概率抽样是指不依据概率理论而选取研究样本的方法的总称。在非概率抽样中,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进入样本的机会是不同的,研究者会根据需要或者特殊目的来抽选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由于每个个体进入样本的概率是不同的,而且研究者的主观意志会影响样本的选择,所以无法说明样本是否重现了总体的结构特征,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情况也是不可信的。

3、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案例P95 第二节 抽样的概率理论

一、量性研究

1、量性研究 研究者通常是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样本的选择是为了代表更大的总体,研究者关注的是总体,而非偶然抽取的样本,他们也更关心研究结果推广或应用到总体之中的程度。

案例:研究者想了解家长如何看待幼儿园收费问题。

研究者当然想调查全国每一位幼儿家长,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许研究者智能设计一个仅有1000位幼儿家长的调查问卷。

2、强调总体效度

总体效度是指一项研究所获得的结果能被推广或应用到研究样本所属的总体之中的程度。可以说总体效度是判断和评价研究有效性的标准之一。

过去总体效度主要应用于实验性的量性科学研究中,比如测验某一种水稻品种的产量。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总体效度也同样应用于其他量性研究的抽样逻辑上,比如测量人类某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总体效度,研究者必须从确定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以保证能将研究结果推广或应用到更多的总体中。

这就要求在取样的过程中,随机抽样的样本必须足够大,以避免和减少样本和总体之间可能产生误差的概率。

案例:假设太原市大约有40000名中学教师,他们大部分学历是大学本科,你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了50位教师作为一个样本,你也许会偶然得到他们大部分学历是专科毕业的样本。但是,如果你抽取1000位教师的样本,得到的学历情况肯定会比50位教师组成的样本中得到的学历情况更接近总体。

当然也不是样本越大越好,在综合考虑时间、精力、财力的情况下,相对来说大样本具有更好的总体效度。至于样本规模后面将会详细讨论。

二、质性研究

案例:研究者想对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一次质性研究,研究这可能会观察这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研究这位幼儿教师的教案、教学笔记和反思笔记,对这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等等。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只对他选定的作为个案的样本感兴趣,他研究这名幼儿教师是期望从中挖掘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能触动其他幼儿教师的东西,研究者并不期望能将从这位幼儿教师身上发现的结果推广到更大的幼儿教师总体中去,那样也将是毫无意义的。目的抽样:研究者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案例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样本的取样是很少的,有时候会选择一个案例作为样本,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样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总体效度,而只是为了对所研究对象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案例:研究者想了解幼儿园新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其在幼儿园新教师的成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如果研究者决定采取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目的抽样,从幼儿园新老师中选择一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假设研究者初步锁定几所幼儿园的几位新入职幼儿教师,当研究这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时,他需要考虑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对于这项研究的参与态度,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兑与研究的配合程度。如果某位幼儿教师比较矜持、不善交流和沟通,总是被动的参与研究,那么研究者可能放弃说服他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到研究中来。相反如果以为幼儿教师性格积极外向,渴望参加并愿意接受研究者所提出的要求,这位幼儿教师就会被选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样本。同样,假如研究者认为还有必要选取以为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参与到研究中,与新老师形成对话,研究者也可以依据目的抽样法,选取一位“老教师”作为研究的样本。

总的来说,目的抽样是非概率抽样,是质性研究中的一种抽样方式,与量性研究中的概率抽样是不同的,他不是为了得到总体效度而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研究样本的深入理解。

三、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一)样本规模: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 样本规模也称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

在非概率抽样中,样本规模一般很小,一个或几个样本就可以满足研究所需的样本量。概率抽样中多大的样本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统计学中样本通常以30为界,30及其以上的个案就是大样本,30以下的个案称为小样本。但是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抽样来说30个个案样本通常是不够充分的。

总的来说,在随机抽样的情况下去,样本容量越大,他就越有可能代表总体,但这并不是说样本容量越大越好,因为样本容量的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与调查的人力物力息息相关。容量太小的样本会削弱研究的代表性和研究效果,而容量太大的样本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但增加工作量,而且会影响研究的顺利完成。因此,在样本的确定上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总之 合理的样本容量应该是研究者在合适的时间、精力、财力的耗费下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样本。在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并不会要求很高的精确度,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研究者一般是根据经验来确定样本容量大小 以下是供参考的样本容量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依据经验确定的样本规模,其精确程度是需要考量的。

(二)抽样误差和抽样偏差

抽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之间存在的误差。由于样本的性质和规模与总体的性质和规模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时会有偏差,这时抽样误差就产生了。

案例:假如我们从总体2000名的5岁幼儿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0的随机样本,并以此样本来测量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如果测试的平均水平是108,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总体的平均水平正好是108呢?这是不行的,但我们可以相信总体的平均水平在108左右。

在总体的平均分和样本的平均分之间存在的偏差就是抽样误差。100枚硬币同时落在地上正面朝上的不一定刚好是50个

在随机抽样中,由于随机波动原因,抽样误差是一个变动量,而随着随机样本容量的增大,作为变动量的抽样误差是会逐渐减少的。

在抽样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误抄、数据登录差错、计算错误、违规操作等人为原因而产生误差,但这种误差并非抽样误差

一般来说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存在误差大小的问题,而抽样偏差是可以避免的。

抽样偏差是指所抽取样本不能代表其所要代表的总体的情况,这时抽样偏差就出现了。案例:我们想从总体为2000名的5岁幼儿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0的随机样本来测量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假如我们抽取的300名幼儿都是男孩或者都是女孩,最终测试的平均水平是108,那么这样的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的情况呢?当然不行,因为其抽样存在偏差,这样的样本顶多只能说是能代表一部分男孩或女孩的平均智力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 抽样偏差是一种歪曲,是在选取和形成样本的过程中引起的,由于抽样偏差所产生的样本对总体来说是不具有代表性的。第三节 概率抽样

一、简单随机抽样

1、概率抽样是以概率理论为依据来选取研究样本的方法的总称。概率抽样是通过随机化的操作来抽选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 被选为样本。

2、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在抽样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在总体中抽取一组样本,要使总体中所有个体都有同等而独立的机会被选为样本的成员。所谓“同等”就是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所谓“独立”则是指每一个个体被选为样本时不会对其他个体的选入产生影响。

3、简单随机抽样的优点是,在总体和样本足够大时研究所的数据在统计公式决定的误差范围内能够被推广或应用到更多的总体中去而且随机抽样的方式也能够保证样本的公平性和代表性。

4、简单随机抽样是理想的概率抽样类型,简单易行,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也能很好的推断总体,并且有相应的抽样规则。但是如果总体容量太大时这种抽样方法就比较费时费力费钱。

二、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是指在抽样之前将总体按照不同的性质或者特征分为不同的子总体,这些性质相同的子总体就是层,然后从每一层中分别抽取子样本,将子样本和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体样本。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分层抽样能够提供代表性,同时可能减少抽样误差,其原因在于从通知总体中抽取样本比从异质总体中抽取样本产生的误差要小。

2、分层抽样是要确保总体中同质的次级子总体会被抽出适当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而不是直接随意的在总体中抽取样本。

3、该如何划分?划分多少层?从理论上来说,用一分层的理想变量是目标变量,也就是研究者想要测量或者精确描述的变量,但在实际调查中,目标变量通常是未知或者不明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能根据与目标变量最相关的辅助变量进行分层。

4、对于抽样层次数量的划分,理论上是分层越多越好,因为层次越多层内的个体性质就越相似,但在实践中由于样本数量、研究经费以及研究者时间和精力限制,分层数量是比较有限的。

5、比例分层抽样就是按照分属各层的子总体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大的层所抽取的子样本就大一些,而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小的层所抽取的子样本就小一些。

6、非比例抽样,由于总体中有的层所包含要素数量太少,如果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则这些层的样本量会很小,不便于了解各个层次的情况,也无法进行统计分析,这时就需要采取非比例抽样的方法,加大该层的样本量,从而对子总体进行更好的研究和比较。加权处理,也就是对于那些较大概率入样的单位赋予一个较小的权重,而对那些较小概率入样的单位赋予一个较大的权重,从而保证以样本推断总体时不会出现偏差。

三、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具体做法是:

第一,将总体中所有个体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并给个体编上号码。

第二,计算出抽样间距,抽样间距是指两个被选中的个体间的标准距离。其方法是以总体容量初一样本容量。

第三,在最开始的K个个体中,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本,记下这个个体的编号假设其为X,这个X就是随机抽取样本的起点。

第四,在总体中,从X开始,每间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本,即陆续抽取的个体分别为X,X+K,X+2K……..X+(n-1)K.最后,将这些抽取的个体集合起来,就成了研究所要求的样本容量。

四、整群抽样

1、整群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以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群,只要该群被选中,则该群的所有个体进入随后的子群体,这些子群体合起来构成了总体的样本。

2、在整群抽样中,群体的划分原则是:群体内各单位的异质性高,群体间同质性高。如果在整群抽样中,子群体之间的差异显著,而每个子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小,那么这种情况下抽取的几个子群体显然是没有代表性的,不能有效推断总体。

3、整群抽样还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会碰到不等规模整群抽样的情况,即总体内各群大小不一,面对这种情况,要避免抽样偏差的产生,可以采取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的

一、目的抽样

1、目的抽样就是研究者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案例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目的抽样是质性研究的通常采用的抽样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目的抽样并不遵循概率理论进行抽样,但并不是说这样的抽样是随意的,抽样单元的选择是以事先确定的准则为依据的。也就是说,研究者在抽样之前必须对抽样单元的特征有深刻的了解,需要这些单元提供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

2、全面抽样是指样本中包括所有具备特定特质的个体的抽样方法,适合于样本容量较小时使用。

3、方便抽样也叫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以自己方便的形式在一定的时间、情境和环境中偶然遇到或接触到的人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

4、最大差异抽样是指抽取那些能解释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的最大差异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这种抽样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选择的过程,主要是选择那些特征差异较大的个体作为样本。最大差异抽样也叫配额抽样,因为在调查中总是将具有不同属性或者特征的个体分成不同的类或层,然后按照“定额”在不同的类中抽样。

5、极端案例抽样是指抽取那些具有显著特征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在进行极端案例抽样的时候,还可以从连续体的两端选择极端案例,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和分析。注意,极端案例抽样的研究结果一般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解释性,人们可能会因为样本是极端案例而怀疑其结论,但是这种抽样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常常会很有启发性。

6、典型案例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是指抽取那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所抽取的个体通常被认为是研究现象的典型或者占据总体的大多数

7、滚雪球式抽样是指在调查开始时先从几个被访者开始,然后通过被访者介绍更多的人来参与访谈和调查,从而使赝本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种抽样方式所选取的样本代表性差,容易产生偏差,通常会在探索性研究的阶段运用。

二、机会抽样

1、机会抽样是指研究者从先前 案例的研究中所获得的发现来指导对下一个案例的选择。在运用这种抽样方法的过程中,先前的案例研究为后来的案例选择提供了机会,使之成为一个相关的信息链条。

2、在研究中先前的研究发现对研究者的意义重大,它会影响研究者对下一个案例的选择甚至会改变研究者选择下一个案例的研究设计。

第六章 观察法

【教学要求】掌握观察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观察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调高信效度的方法。【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观察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时间取样法、叙事记录法、事件取样法的意义和各自的优缺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含义

1、研究者需要利用观察获取研究资料,并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因此在观察之前,研究者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即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也要按照科学研究规范所观察的行为、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结束后,研究者还需利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分析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2、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对目标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

二、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1、与访谈法、问卷法需要幼儿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不同,在观察法中,研究者要观察的就是幼儿在自然状态的行为表现,并不对幼儿的行为做出特殊的有别于常态的要求。更适合心智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

2、观察法记录的不仅仅是被观察者的目标行为,而且要对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目标行为从起因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这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更加准确的解析幼儿的行为。

3、观察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操作较为简单,适合幼儿教师应用。幼儿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也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

三、观察法的信效度

1、观察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信效度,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样本的选择、观察者的个人素质、被观察者因素三方面。首先在样本选择方面一下情况会影响研究的信效度:(1)选择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的全部特征;(2)样本具有不稳定性,观察者没有认识到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从而无法比较当前样本与以前样本(3)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观察者没有考虑到样本之间的地理和地区差异。

2、观察者个人素质影响信效度的几种情况:(1)观察者将非人的期望、价值观和兴趣带入观察中,一方面可能会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或诱导,另一方面使观察记录和对目标行为的评价有失客观。(2)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者因疲劳等因素而改变原来的行为判断标准,降低了研究的信度;(3)技术错误:观察者由于缺乏观察技巧,而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出现错记、漏记等问题。

3、观察者效应是指被观察者由于观察者的出现,而表现出有别于自然状态的行为。

4、观察法的信度,观察者信度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观察者间的信度、观察者内部信度。

4.1标准关联观察者信度是指普通观察者的记录与专业观察者的记录达到一致的程度。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播放一段录音或者录音材料,由专家观察者和一般观察者分别对其进行记录,这样既可以让一般观察者在对比中改进学习,也可以通过此方法测量二者的一致性。应该在正式观察开始前就对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进行确认,而且还应在正式的观察开始前就对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进行确认,而且还应该在正式的观察过程中也不断对其进行测查,这会使资料收集更加准确。

4.2观察者间信度是在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观察者的研究中,考量所有观察者记录的一致性。观察者间的信度与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不同在于,后者更关注普通观察者与专家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也就是新手或普通观察者是否专业;而前者则强调所有观察者记录相符的程度,这不仅指新手与专家记录的一致性,也包括对新手之间、专家之间记录的相符程度的考察。对观察者间的信度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这个公式来完成:

观察者间的信度=观察着记录相同行为的数量/(观察者记录相同行为的数量+不同行为的数量)

信度一般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信度越接近100%,观察记录的可靠性也就越高 4.3观察者内部信度是指观察者在记录过程中的一致性,观察者内部信度考察的是,观察者本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进行观察时,是否遵守同样的标准、使用同样的记录方式。观察者内部信度对研究至关重要,他直接说明选用的观察者是否可靠。考察方法与前面谈到的基本相同,给观察者播放一段录像材料,并要求对其记录;几天后,重放同一录像,要求观察者重新记录。然后可以按照上面的公式进行计算,测查两次记录的相符程度。

5、提高信度的方法

(1)在正式观察之前,对需要观察的行为进行严格、详细、准确的定义,使每个观察者都清晰地了解要观察的目标行为的特征,并能够与其他相似行为进行区分

(2)要设计制定观察规则和标准,尽量对观察的每个细小步骤都提出规范化要求,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因程序化问题导致信度降低。(3)要对观察者进行选拔和培训。

(4)单词观察的时间不要过长,长时间的观察会使观察者出现疲劳等问题而影响记录的准确、客观。

6、观察法的效度,影响观察效度的两个主要因素: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代表性是指我们在某一情境下、某一时间段内观察到的被试的行为,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在其他情境、其他时间也会出现。概括性是指根据观察到的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应该能对其做出全面、整体的了解。

7、确保观察法的效度可采取措施:第一,尽量覆盖行为可能出现的时间段。对某个对象的某个行为也要反复进行观察,避免偶然性。第二,通过一些措施和手段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控制“观察者效应”。第二节 观察法的程序操作

一、确定、定义目标行为

1、定义目标行为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尽可能用明确、清晰地语言定义目标行为。第二,列举目标行为的具体表现,检视其是否涵盖在定义之中;另外,也要列举那些相似但不在观察范围内的行为,检视其是否被排出在定义之外。第三,进行预观察,预观察也就是真正观察开始之前的练习观察,在预观察中通过实践练习再次检查定义是否准确。

二、确定观察类型

1、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严格设计观察过程,观察法可以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是指,研究者在观察开始前要对观察对象、记录标准、观察时间、目标行为等问题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所有观察者都要严格遵守上述要求进行观察和记录。

无结构观察则相对宽松,但并不是毫无准备,观察者事先要拟定一个观察提纲,其内容应包括:希望通过观察了解哪些情况,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观察哪些行为,观察的对象大致有哪些,在何时何地进行观察更易有收获。

2、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臵身于被观察者活动之外,只作为旁观者进行记录。其优点在于观察者能够冷静和客观的看待、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但在某些研究中,如果观察者不能深入被观察者的生活,可能很难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观察也就更像是实况记录,而不是能够得出准确结论的科学研究。

参与观察观察者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有时更像是被观察者中的一员。参与观察能够使观察者更好地理解被观察者,但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很难避免加入主管情感,有失客观。

3、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根据研究者是否控制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可以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中,研究者不能对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有任何认为的控制和干预,必须在自然情境中等待目标行为出现。实验观察中,研究者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方法改变原有情境或创造一个新情境来激发被观察者的某种行为。实验观察比自然观察更能控制研究情境。对于那些在自然情境中很少发生的行为,或者研究者希望了解不同刺激变量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影响,实验观察是比较好的选择。

三、记录观察内容

1、叙事记录法是以客观的立场,用日常语言描述记录观察内容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社会技能和交流技能、儿童群体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儿童语父母的互动情况等问题。

1.1日记描述法观察者每天或隔几天记录一次,并且整个观察研究需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数月以上。

1.2逸事记录法与日记描述法基本相同都是使用描述性语言记录被观察的行为表现。在逸事记录法中研究者只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与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行为事件。

1.3、叙事记录法的优点(1)能够提供对观察对象及其所处环境有整体、全面的印象。在日记描述法中,在长期的跟踪观察过程中对被观察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2)简便易行 缺点是:(1)不适合活的量性数据。(2)很难确保研究效度。(3)由于此种记录方法使被观察者数目受限,因此,观察结果的普遍性也很有限,旺旺只适用于被观察者本人,而缺乏普适性。叙事记录法一般应用于质性研究中。

2、抽样法一般以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的取样单位是时间——选取特定的时间段进行观察,需要注意的是目标行为必须是外显、可观察到的。事件取样法是指在观察过程中,只要目标行为出现便进行记录的方法。记录的内容可以仅仅是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也可以详细记录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适合于那些有明确起止时间的行为。

3、等级评定法是在观察结束时在一个事先制定好的量表或行为核查表上,按照等级对行为进行评定。在评价目标行为的整体性以及对印象进行量化方面比较有效。

第七章 问卷法

【教学要求】掌握问卷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问卷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问卷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问卷设计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提高问卷的回收率。【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卷法概述

一、问卷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1、问卷法是一种以问卷作为工具和手段来进行资料收集的调查方法。

二、问卷法的信效度

1、问卷法所收集到的资料不是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获得的,也不是研究者通过亲身实验和实践得到的,而是研究者以问卷作为工具盒中介从被调查对象那里获取的,问卷治疗的高低直接影响调查资料的精确性和准确性。问卷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代表了信度和效度。

2、问卷法的信度是指在相同或者类似的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或者技术对同一对象重复施测后,活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主要指的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越高代表信度越高反则,信度越低。

3、提高信度的方法有以下三种重测发、复本法、对分法

4、问卷法的效度是指测量方法或者技术能够测量出他所要测量的概念或特质的准确性程度。效度主要指的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效度越高说明测量结果越能反应其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和内涵,反之测量的效度较低,则说明是无效的测量或者测量不具有效度。

5、内在效度是指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程度,反应的是问卷的内在效度,即问卷的题目或指标对于概念和问题测量的有效性程度。

6、外在效度反映的是问卷的外在有效性,是指问卷在具有内在有效性的情况下,其是否适用于其他的时间、地点、情境和群体,也就是说它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问卷准确性和有效性的保证,他们是密切相关的,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和基础,外在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效度的有效性程度。

三、问卷法的优缺点

1、优点:方便实用、省时省力、花费少,具有良好的匿名性收集资料相对客观,搜集的信息多,收效大,资料便于处理和分析。

2、缺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流于肤浅,不够灵活,难以保证回收率,难以保证填答质量。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调查目标

1、确定研究的“时间框架”,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时间段

2、确定研究的“空间位臵”,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地理位臵。

3、确定你研究的性质,即确定你的调查和研究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还是探索性的。

4、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范围是针对总体还是针对不同的群体

5、确定研究的议题,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需要解答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抽样

1、抽样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如果在这方面不注意,很可能将问卷派发给那些无法提供研究者所需资料的人群,从而影响研究的进行。我们在进行抽样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那些认为问卷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人群作为研究的样本。

三、设计问卷

1、卷首语设计,卷首语实际上是一种宣传和说服,通过对研究目的和问卷情况的介绍,使被调查者认识到此项调查研究的意义,打消他们的疑惑和顾虑,使他们愿意接受调查。卷首语的语气要谦虚、诚恳、平易近人。

2、问卷的设计

2.1提问的原则:问题要简短、问题要清楚、避免使用行话、俚语、和简写,避免使用超过被调查者能力的问题,避免双重问题,避免否定性问题,避免带有倾向性的语言和问题,避免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2.2问题的形式: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3、问题的数量一般以调查者能在30分钟内完成为宜,问题过多,问卷过长会使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时产生厌烦情绪或为难情绪,往往对后面的或者比较重要的问题敷衍了事,从而影响问卷的质量和回收率。

4、问题的序列:前一个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影响被调查者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如果被调查者已经被问及对某些事情的总体看法或者态度,那么在后面被问及有关事情的具体方面时,他们会尽量和前面的回答保持一致,上下文情境也会影响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

5、一般问卷问题的排列:先易后难,即将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将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先一般后特殊,即在调查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先问一般性的问题,然后问一些比较敏感或者特殊的问题;先客观后主观,即先问客观的或事实性的问题,后问主观性的问题;将可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将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戒备或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将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涉及个人背景或特征性资料的问题一般放在后面,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

6、答案的设计

设计原则:答案的分类必须具有有穷性,也就是说答案应该包括所有可能的回答;答案的分类必须具有互斥性,即答案之间要互相排斥,不能重叠。答案的形式:填空式、选择式

四、问卷调查的实施方式及优缺点

1、实施方式:邮寄和自填问卷、电话访问问卷、当面访问问卷、电子调查问卷 第三节 问卷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资料的收集

1、预测问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检验法,另一种是主观评价法。客观检验法的做法是将问卷初稿打印若干份,然后进行随机调查,对象无需具有代表性。我们主要检查和分析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分析未回答的问题、分析填答错误。第二种是主观评价法是指将问卷送给专家评审。

2、问卷回收率是指回收问卷的数量所占派发问卷数量的比例。要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问卷的回收率至少要50%才是足够的,要至少达到60%的回收率才算是好的,而达到70%就非常好了。调查一类专业人群,最低的回收率认为是70%。

二、问卷资料的分析

1、问卷资料的完整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问卷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即检查问卷调查的样本和回收率是否达到了研究和调查的要求。第二,单份问卷的完整性,即检查每份问卷的填答是否完整无缺。

2、问卷资料的真实性包括第一,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即检查问卷资料的填答是否为所要调查的对象。第二,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即检查被调查者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事实和逻辑、是否反映了本人的真实情况、资料中的数据是否准确。

3、问卷的统一性主要是指问卷填答方式的统一和一致。第一,要检查问卷填答方式是否统一和一致,是否符合填答要求。第二,要检查计量单位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即对同一指标的数字要用统一的度量单位。

4、质性资料的分析,质性研究通常是归纳性的,研究者是从调查而不是假设入手,以此来寻求解释模式并自下而上的发展理论,研究者也很少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资料分析的具体情况。与量性资料不同,质性资料分析很少出现标准化的情况,也很难建立在数学分析的基础上。

第八章 访谈法

【教学要求】掌握访谈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访谈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访谈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访谈法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合适的实施访谈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访谈法概述

一、访谈法的含义及特点

1、访谈法的核心要素:首先,访谈法是以口头谈话形式进行的;其次,访谈过程中,基本通过访问者提问、被访者针对问题进行回答来收集资料;最后访谈法所收集的资料一般为奔放这的个人观点,是被访者以自己的视角、观点表述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看法。

2、访谈法定义:访谈法即访问者以口头谈话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并从被访者的回答中获取所需信息,研究资料的方法。

3、访谈与平时生活中谈话的区别(1)日常谈话轻松随意,谈话双方有感而发,即兴谈论。而访谈法要求访问者在进行访谈之前设计访谈提纲,即考虑访谈的目的、内容等。(2)日常谈话的双方互问互答,信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而访谈法中信息交流通常是单向的,即主要由访问者发问、被访者回答。(3)日常谈话结束后,双方的此次交流也宣告结束;但在访谈法中访谈结束后,研究人员要对访谈过程进行量性或质性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4、与观察法相比:访谈法一方面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观察法的效果,另一方面访谈法也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加深对被访者的了解,获取深度信息,这是观察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5、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问卷调查,即二者都是通过提问收集被调查者的答案来进行研究,只不过访谈法是将问卷中的书面问题转化为口头提问。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的成功率更高,其次访谈法更具灵活性,能够收集深度信息。

6、访谈法局限性:第一,访谈法比较耗费精力。第二,访谈法对访问者有更高的要求。第三,访谈法的受访对象数量有局限性。

二、访谈法的信效度

1、影响访谈信效度的因素来源于被访者和访问者两个方面。访问者因素有:被访者的态度,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对时间的解释,被访者的语言特点、情绪、个人喜好,价值观等;访问者的因素有:访问者的技术和风格,个人的好恶和价值观,对被访者的理解能力,对物理环境的注意、选择性知觉和期望,记录技巧等。

2、提高访谈信效度的方法第一,在访谈前制定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第二,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被访者呈现放松、自然的状态,这有助于进行深度访谈。第三,访问者要关注、反思自己的访谈方式和技巧,并及时作出调整。第四,采用一定的策略验证被访者叙述内容的真实性。第二节 访谈法的操作程序

一、制定访谈计划

1、首先明确访谈目标,即通过访谈获取那些信息。其次,思考访谈法对得出研究结论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最后,设计访谈的进程,制定时间表。

二、选择访谈对象

1、以下几种人排除在外熟人、朋友、领导或下属。排出初次拒绝参加访谈的人和特别积极参加访谈的人。

2、访谈要得到监护人、管理者的许可

三、确定访谈形式

1、根据研究者对访谈内容的控制程度,访谈法分为三种类型:封闭式访谈、开放式访谈和半开放式访谈。封闭式访谈是指由访问者控制和把握整个访谈过程。开放式访谈以被访者诉说为主,访问者只是鼓励和激发访谈对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半开放式访谈中访问者对访谈有一定的控制,并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但访谈提纲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

2、根据单次访谈中被访者的人数,可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个别访谈在一位访问者和一位被访者之间进行,是一对一的访谈。焦点团体访谈是在多个访问者和被访者之间进行,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设计对参加访谈的人数要求各有不同。

3、根据被访者的访谈次数,访谈法可分为一次性访谈和多次访谈。一次访谈多为结构式访谈,即在访谈前设计访谈问题,而且访谈过程中多采用封闭式问题,收集资料也多为事实性材料。多次访谈多采用“三轮式访谈”的方法,分层次、逐次深入的方式进行。

4、根据访问者与被访者的接触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即访谈双方面对面进行访谈,访问者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记录,活的更详细的资料。间接访谈双方通过电话和网络等通信手段完成。当访谈双方因距离遥远或时间有限等问题难以进行直接访谈时便可选取此种方法完成访谈。

5、根据访谈的正是程度,可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正式访谈就是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地点,并且访问者在访问前要制定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双方就在提纲范围内进行交谈。非正式访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访谈双方并没有事先约定访谈时间地点,甚至很可能是巧遇;在访谈内容方面也没有事先安排,往往是访谈双方兴致所致,侃侃而谈。

四、明确访谈提纲

1、如果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访谈、非正式访谈之类的质性研究,那么访谈提纲相当于访谈内容的提示性材料,只要粗线条地列出问题要点就可以。如果是封闭式访谈之类的量性研究,访谈提纲要更为细致和严谨。研究者不仅要列出所提问题、提问顺序以及访问者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而且要尽量推测被访者的回答以及针对不同回答的后续提问。

2、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性研究中,访谈提纲都是对访谈过程的前臵预测,在真正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还是需要访问者具备一种开放、随机应变的心态面对被访者的回答。

五、实施访谈

1、首先确定访谈时间、地点,其次准备开场语,第三提问,四、追问,五、倾听,六、呼应,七、记录访谈内容。

八、结束访谈。

六、整理分析访谈资料 第三节 针对儿童的访谈

一、访谈儿童的伦理问题

1、知情同意,一方面访问者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向儿童介绍研究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访问者还要明确的告诉儿童,他们有拒绝参加、退出访谈的权利。

2、保密原则,访谈正式开始之前,访问者就要向被访者表明访谈内容保密,首先,研究信息不具有特权,要服从法院等政法部门的传唤,其次,如果访谈过程中访问者听到虐待儿童的信息,那么必须主动报案。

3、平等对待儿童,访谈者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儿童的不安和焦虑,并用恰当的方法避免伤害儿童;另一方面,不可强制、威胁儿童完成访谈,如果访谈遭到儿童的拒绝和抵触,应立即中止访谈。

二、访谈儿童的特殊技巧

1、主义访谈的节奏和时间

2、简化问题、简化对儿童的要求

3、使用具体的参照物、道具、提示帮助儿童回答问题

三、访谈儿童的注意事项

1、访谈儿童的信度与效度保障。访谈儿童的信度很难测量,但研究的效度可以通过“三角互证”的方法得到保证,访谈者可以通过观察儿童,访谈儿童的同伴、父母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将其与儿童的回答作对比,研究的效度与资料的符合程度成正比。

2、访谈过程中多表扬,避免批评。访谈过程中,表扬和鼓励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回答问题,尤其是年龄偏小的被访儿童更需要表扬和鼓励。访问者要注意应表扬的是儿童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回答的内容,以避免对儿童产生诱导。

第九章 内容分析法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分析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内容分析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内容分析法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合适的实施内容分析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概述

一、内容分析法起源追溯

1、所谓内容分析法,它最早是由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量性分析方法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发展而来。

2、内容分析法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诞生于传播学领域的、以研究人类传播的信息内容为主并对其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描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内容分析法起源可追溯到二战美国组织了一项名为“战士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出乎意料的获取许多德国军政机密情报。4、1952年美国学者纳德.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问世,该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传播学中的地位得以确认。

二、内容分析法的含义及特点

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为:一种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给予质性研究的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它以明显的传播内容如文献资料等中蕴含的直观、显性的教育信息为研究对象,将其转化为量性的数据资料,并以此为素材进行客观而系统的量化描述和分析,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然后对研究事实作出判断,形成研究结论。

2、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2.1客观性:第一,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内容分析是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等研究对象出发,研究者按照设计好的计划和程序进行研究,其分析结果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能因研究者个人的性格和偏见等影响研究结论,就是说,同样的内容素材在被不同研究者分析时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相同的。第二,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在研究过程中每一步骤的进行都必须基于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秩序,也就是说同一个研究者重复研究,其结论应该是相同的,即使不同的研究者,如果完全遵循相同的程序和规则分析相同的资料,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2.2直观性,是指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时候研究对象必须是直观明白显现的,是研究者能察觉、发现的,而不是内容的含义或深层解释等。至于那些含糊不清、存在歧义或多重含义的内容,人们不易对其形成统一认识和进行客观计量,因而不在内容分析的对象之列。2.3系统性,是指按照标准程序对内容进行分析,内容或信息类目的选择取舍有一套一以贯之的标准和法则,以防研究者在选取资料时偏向于只把支持自己观点或假设前提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选取分析的内容应当遵循明确且始终一致的规则,分析样本的选择要符合一定程序,总体中每个单元类目必须享有均等的接受分析的机会。第二,对于被分析内容的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

2.4定量性,是指分析内容可按规则对制定的类目与分析单元加以计量,比较符号文字出现的次数,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

2.5描述性,是指内容分析结果表述的特征。在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后,内容分析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大量数据、表格、图式的列举、比较与分析。

3、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比较,文献法主要是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它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量性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4、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和局限

4.1优势:客观可靠、不受时空限制、经济性、可重复性、非介入性是指一种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

4.2局限性:受材料限制大、分析的内容本身有可能不客观、前期工作具有主观性

三、内容分析法的量性与质性

1、量性分析是指用较规范的方法读取相关的信息资料的内容,把信息资料上的文字、非量化的信息转化为量性的数据,构建一定的类目系统编码研究内容,并以此来分析内容的某些特征,使研究结果具备可靠地准确性。由于量性分析发存在着难以客服的局限和不足,如其结论往往只有描述而缺乏详细深入的解释,因此在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应将量性与质性的分析有效结合,从而一方面避免按部就班的计算数据而不能提出深刻到位的见地,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只使用质性方法导致的天马行空的解释却得不出客观可信的结论。

四、内容分析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内容分析法的适用对象一般满足如下要求:能重复操作、能被人的感官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

2、内容分析法的应用:(1)、势分析,内容分析法可以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内容资料作比较,把这些不同内容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发生变化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对象在某一类问题上的发展倾向。(2)、征分析,是指通过对同一对象的不同问题的资料内容进行内容分析,找出其中相同的因素,从而得出这个对象的特征。(3)、比较分析,是指对同一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

3、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内容分析法,充分发挥研究者文献资料积累的优势及其较高水平的研究意识和内容处理与分析能力,一方面可以紧跟教育热点,更好地为研究课题服务,成为研究者的“资料库”,另一方面可以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特征意向和比较分析研究提供必要依据。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元,确定类目系统,建立量化系统,信度分析,统计分析数据资料。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

1、案例一: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游戏”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2、该案例的内容分析法运用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研究问题。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关于游戏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呈现出哪些显著地发展趋势?进而,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有哪些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第二,确定研究范围和抽样。该研究的范围为:以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273篇学位论文为样本,从中确立以游戏为研究选题的学位论文23篇。第三,具体的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 第四,得出结论并分析

3、案例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学论的进展——基于教学目标研究的内容分析

4、该研究的过程: 第一,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确定研究范围。第三,抽样。第四,选择分析单元。第五,确定类目系统和编码 第六,资料处理。第七,研究结果与讨论。

三、国内内容分析研究有待改进的问题

1、首先,计算机技术,内容分析软件在国外内容分析实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国内分析的规模要小的多,而且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及其有限,中文内容分析法软件仍未出现。

2、其次,国外内容分析法研究项目规模普遍比较大,通常由一个研究小组根据项目管理方案共同完成。而国内使用该方法进行的研究不多,规模有限,主要由个人完成。

3、最后,国外内容分析法应用侧重文本理解即质性分析,并总结规则规律以便编程构建统计框架,而由计算机完成的量性统计作为辅助手段用来提供证明假设的数据;而国内应用该方法的重点在于类目设计,再由研究者主观判断并计数,最后用数字说明问题,检验假设。

第四篇:科学研究2

案例分析】

学习者在讨论区发帖,提供“分析案例”、“案例评价”,进行异步或者同步交流。

《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10期,傅钢善老师发表的文章《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重点问题探讨》,文章选择了包括书籍、报刊、电子文献在内的多种文献资料作为参考文献,同时符合我们课题选择的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本文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文献调研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通过从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等原则,探索有关硬件、软件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具体模式和方案。其中,每一部分内容的研究都尽量从省、市(区)、县、学校等不同级别部门的角度出发,力争探索出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立体式的、操作性强的资源建设体系方案。

【研究设计】

学习者在讨论区发帖,提供“研究选题及初步论证”、“研究设计方案”,进行异步或者同步交流。

论文题目: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系 别: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 业: 现代教育技术

一、研究背景: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支持和变革,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中小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人才?他们应用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品质?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学校,应该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使所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各种能力?这是师范类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信息社会对未来中小学教师的要求

何克抗教授指了: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

信息社会的四大文化基础是:读、写、算和信息。

信息社会高素养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因此信息社会教师应该重新审识、重新定位自己,理智地、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挑战。

2、师范类学校的特点

师范类学校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说是一种职前的岗位培训教育。这要求师范类学校一定要面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培养了能适应中小学目前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3、师范类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问题

第一: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学习认识不够

第二:教学内容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

第三:教学方法不适合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

第四:信息技术课评价制度不健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项目”一词最早在美国教育领域一出现,就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项目教学法在美国的初等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里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种教学法兴盛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

我国对于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2001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延申也分别定义了项目教学法,近几年来,有关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也很多,但课堂实践应用案例多在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培训中,把该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案例也大多局限于中小学教学领域,对于其它教学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大量的研究空间,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探索。

三、研究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

3、提高学生互助合作、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4、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四、研究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实践及理论分析证明:项目教学法能够提高师范类学校教育的适应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解决当前师范类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问题,力图为师范学校专业课教学提供一种可操作模式。让学生尽早体会“教师”的角色,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师的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研究内容:

根据国内外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结合师范类学校特点及学生当前素质,本人将研究题目定为:项目教学法在师范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

1.项目教学法在师范类学校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设计

2.如何在师范类学校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

3.分析项目教学法对师范生学习、就业等产生的影响

4.分析今后在师范类学校专业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5.提出项目教学进一步研究方向

六、研究方法:

文献调研法:搜集、鉴别、整理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继承和借鉴前人成果。

实验法:通过个人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班级,利用一个学期做对比实验。

问卷调查法:对有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信息,通过向任课教师和学 生调查,进一步分析结果,提出对策。有关项目的实用性可向中小学教师调查。

访谈法:通过对学员的深入访谈,获取第一手数据材料

七、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项目教学法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

2、情境教学理论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3、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就是“从经验中学”,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来源于经验的,儿童只有在做中才能求知。本研究中,让学生对word、excel等能深入的学习,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实验+实践”的方法,来实施“从做中学”

4、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为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强调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项目教学法通过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八、研究预期结论:

1、项目教学法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2、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高学生互助合作、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教学改革,也让学生更早适应“教师”角色,是值得在师范类学校专业课中推广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九、论文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论文研究准备阶段2013.1—2013.3

撰写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资料收集及理论学习的工作,听取导师建议,确定论文题目,进行开题答辩。

第二阶段:论文研究实施阶段(2013.3—2013.8)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

数据、资料的 收集、分析、整理。开展项目教学法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工作,并进行课后反思及案例的记录工作。

第三阶段:论文撰写阶段(2013.9—2013.12)

总结研究论文成果,听取导师的建议,在导师指导下,执笔撰写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论文答辩。

附:部分资料文献

(1)何克抗《迎接21世纪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挑战》

http:///20010823/207975.shtml

(2)董树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广西教育,2005(6)

(3)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9)。

(4)吕廷勤《Microsoft Word 高级应用案例的设计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5

(5)王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张晶《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7)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高天哲《项目教学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9)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出版社。

(1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科学研究复习资料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就是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 的规范。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重要领域: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3学前教育:在我国是指0到6-7周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婴儿【0到3岁】教育和幼儿【3到6-7周岁】教育两个阶段。

5、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推断。

6、伦理性原则:是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

7基础性研究;称为基本理论研究,它是以理论建立和发展某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目的的研究。

8、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特定的实践活动,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教育活动现

存的实际问题的研究。9【选考】开发研究:是指以设计和开发方便适用的教育产品为目的的研究。

10、【选择】定性研究:是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

11、【选择】定量研究:是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

12、【选考】纵向研究:是研究者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学前教育中某种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的 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13、【选考】横向研究:是研究者就某一教育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种一个年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考察和比较研究,也叫横断研究。

14、个案研究:是研究者选取一个特殊个体或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的研究

15、大样本和小样本:按随机原则选取的被试数量在30以上的样本为大样本。在被试数量在30以下的样本为小样本。

16、研究方向: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 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17、文献探索:是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18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9、定类指标:是最简单的观测指标,它只标志研究对象某种行为的有或无或某种行为的能力的能或否。

20、定比指标:是数量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观测指标,它可以标志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次数和单位时间里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21、定序指标:多用于指标研究对象的行为等级和顺序程度。

22、问卷调查法:是运用问卷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率:是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公式:问卷回收率=收回的填答好的问卷分数/发放好的份数乘100 %

23、测验法:是研究者运用数量化的方法对

儿童的心理某个方面的发展或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定和评价。

24、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25、个案:在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中具有某种特征或某种特殊价值的教育活动中的个体、个别团体或个别事件。

26、个案法:是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法,也叫个案研究法。

27、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28、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 适应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29、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30、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31、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32、双盲法:研究者在试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正目的和意图,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

33、科研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

4、儿童发展研究:是专指探讨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科研研究填空

1、科学研究活动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继承性、创造性、系统性、规范性。

2、教育性原则: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按照研究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可以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4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的侧重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5、根据研究的时间取向不同,可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分为:纵向研究、横向研究。

6、根据研究的场所不同可以将学前教育研究分为:实验研究、现场研究。

7、根据研究的对象数量多少,可以将研究分为:个案研究、成组研究。

8、研究准备阶段包括 三个步骤:选择课题、研究设计、制定工作计划。

9、实施阶段主要三个步骤:收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形成研究结论。

10、研究阶段集中两个方面:总结研究、评价研究。

11、对研究工作进行评价是科研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研究活动。

12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学前教育研究的课题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新课题

13、根据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可将课题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预测性课题

14、按不同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可分为:手工型,、印刷型、微缩型、视听型;按公开程度不同,可分为国外公开文献、国内公开文献、内部资料;按编辑出版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音像资料、电子文献。

15、书记是各种形式的文献中品种最多、说量最大的一个门类,主要是 教科书、专著、资料性工具书和通俗读物。

16、定期出版的期刊按出版周期不同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

17、学前教育科学领域 或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专业学术性杂志、专业综合性杂志、文摘类杂志。

18、搜集研究文献的主要方法:手工探索工具和计算机检索工具

19、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资料索引。20、文献阅读的方法:浏览、粗读、精读

21、文献资料记录的方法:标记和批语、摘录、撰写文献资料。

22、根据抽样是否按随机性原则进行可将其分为:随机抽样、非随机性原则

23、非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随机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

24、根据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观察:自然观察、实验观察

25、根据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分为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26、根据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可以将观察法分为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

27、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法分为有结构观察法、无结构观察法。

28、根据对象行为取样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时间取样、事件取样。

29、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描述记录法、仪器记录法、表格记录法。30、描述记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描述法、连续记录法。

31、表格记录法:事件记录表、时间取样记录法、行为核对表、等级评定记录表。

32、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观偏见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理论性偏见、角色性偏见、期待性偏见。

33、根据调查研究收集资

料的手段不同,可将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调查表调查。

34、根据调查对象范围大小不同来划分,可将调查分为全面: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35、根据调查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可将学前教育调查分为:综合调查、专业调查。

36、根据研究者是否控制问题回答形式,可将问卷分为封闭性问卷、开放性问卷、综合性问卷

37、根据问卷发放和收回的方式不同,可以将问卷分为;送发问卷、邮寄问卷。

38、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包括: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供选择的答案、结束语。

39、事实性问题一般涉及三种事实: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行为。40、根据访谈过程是否使用过严格设计的问卷或提纲,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

41、访谈过程的一般步骤:访谈准备、预备性访谈、正式提问。

4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任何内容或任何形式的测验都有三个基本要素:测验的参照点、测量单位、测验规则。

43、测验法有着特殊的探究过程,在学前教育研究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1是一种间接性的研究方法、2是一种相对性的研究方教育是研发的主要类型法、3是一种有着统一的过程的研究方法

44、教育测验法的主要类型:标准化测验和自编测验、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纸笔测验和操作测验、常模测验和目标测验

45、教育实验法的主要类型: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场所不同)、前试验、准试验和准试验(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探索性试验和验证试验(研究的目不同的)、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试验(自变量的多少)。

46、行动研究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美国,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47根据研究的母的和内容的不同,个案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三种:个案追踪、个案追因研究、个案临床研究。

48、个案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其收集研究资料的手段有:观察、访谈、测验、产品分析。

49、文字资料的整理:审查补充、分类归纳、摘要、辨整加注。

50、会直方图要求:中间无缝隙、数据资料必须是连续性资料。

51、数据资料的特征常用的统计参数主要有:集中数量、差异数量、相关数量。

52、描述集中趋势的数量有:算术平均说、加权平均说、众数与中数。

53、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

54、教育科研论文的主要特点是其学术性,而学术性具体体现在两点:科学性和创造性。

55、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其写作要求:题目或标题、内容摘要、序言和正文、结论和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56科研报告有以下特点:规范性、新颖新、客观性和准确性。

57、评价者在建立教育成果评价的标准体系的基本要求:一致性、可测性、精炼性。

58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自我评价、同专家评价、有关部门评价。简答论述

1、学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意义:a能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b有助于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c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科学

2、(选考)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a加强理论学习、b理论联系实际、c创造性的学习

3、科学的认识和非科学的认识主要区别:a一种真理的认识b一种系统的认识c一种精神的认识

4、学前教育的科研教育活动的一般特征:a研究对象的主体性b探究对象的广泛性c研究背景的开放性

5、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要贯彻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应做到:要有科学研究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b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6、要贯彻这一原则,研究者璎珞试以下几点要求:a尊重收试者的权力b研究活动不给被试者造成不恰当的压力c要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

7、(选考)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述略:以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的时期

(19世纪末)b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时期(20世纪~20世纪50年代)c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系统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

8、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就具备着多方面的意义:a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b有利于选择课题研究的深入c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研究

9、选择课题的基本原则:a价值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创新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

10、(选择)选择科研课题的方法:a从学前教育实践中筛选问题b从对专业理论中发现课题c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课题

11选择可叹课题的一般程序:a初步选出研究课题b对初选课题进行初步的探索c将课题具体化c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12、(选考)课题论证的意义:a能进一步确认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b课题论证是争取课题立项和经费资助的需要c能充分展示研究者的 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

13、研究假设的基本要求:1假设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或事实的依据

2、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期望关系

3、可以检验的14抽样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1、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

2、节省研究资料,提高研究效率

3、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15、抽样的四个基本步骤:1规定研究总体2确定样本容量3抽取样本

4、判断并纠正抽样偏差

16、观察法的特点:

1、是一种自然地研究方法

2、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

17、观察法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

2、有助于研究者形成研究假设

3、可以深入考察教育现象,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

18观察放的局限性:

1、活动的范围有限

2、在运用自然观察法时容易出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相互影响3 观察资料的质量受与观察者的素质

19、研究者要做好现场观察工作注意处理好以、以下五点:

1、严格执行观察计划

2、选择最佳观察方位,并合理的使用仪器设备

3、边观察边思考

4、防止主观偏见

5、合理的处理突发事件20调查法的特点:

1、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

2、是一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探究方法

21学前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2、选择调查手段,编制或选用调查工具

3、选取调查对象

4、制定调查计划

5、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攥写调查报告

22、调查法的优点:

1、应用的范围广泛

2、随或获资料丰富、全面,结论的说服力强

3、研究过程经济、简便23调查法的局限性:

1、运用调查法来研究学前教育的现象或问题时,研究者主动性差操作性差,往往比较被动,难以做出深层的探究分析,类化能力较差

2、调查资料和结论的客观性或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依赖于被调查单位或调查对象的合作,则容易直接导致研究资料的部真实,进而使研究结论不科学

24、问卷调查的有实性:

1、收集资料的较率高

2、匿名性较强3能获取多种形式的资料

25问卷调查的局限性:

1、这就对象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提出了 较高的要求,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难以适应,儿童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被排斥在调查对象的范围之外

2、这样获取的资料的真实性无法核对和评估

26、问卷在表述问题时对语言的使用有一定的要求(问题的描述)

1、语言要简洁精炼、词语要通俗易懂

2、问题的内容应具体、清晰、含义单一

3、设计者应持中立态度,使问题不带任何态度

4、要妥善处理与社会规范一致或突的问题,避免填答者出现“社会认可效应”

27、影响问卷回收率有以下方面:

1、问卷的设计

2、选取被试态度和能力问卷送发和回收的方式

3、问卷送发和回收的方式

28、影响问卷有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问卷设计

2、被调查这的态度和心里因素

3、外界因素

29、测验法的优点和缺点:

1、是一种比较准确可靠的研究方法

2、施测过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面4难以进行定性分析5灵活性较差6主试要求较高 30、实施测量主试人员做到以下几点:

1、在接近被试时态度要自然、亲切、与其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 和标准时限进行测验

3、应及时的记录被试的反应

4、要善于处理测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31、在编选题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1题目应准确地反映测验的目的和内容

2、题目类型要多样,题材要丰富

3、题目的内容材料要有独立性

4、根据测验的目的来确定题目的难度

5、题目应能引起被试的兴趣

32、教育试验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2、分析和确定试验变量

3、设计各种变量的处理方法

4、选择试验模式

5、形成试验计划

33、无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

1、关变量的中类(a、来自变量的种类吧b来自主试的无关变量才c来自试验设计中的无关变量d来自资料统计的无关变量)

2、(必考)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

2、设置选择和分配和分配 被试

3、采用“双盲法”

4、使用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5、提高试验设计的科学性6控制资料统计过程)

34、教育试验计划的评价:对实验课题的评价

2、对实验假设的评价

3、对实验内容的评价

4、对试验程序安 的评价

5、对实验设计的设计的统计方法的评价)

35、教育经验总结的一般步骤:1发现经验,确定经验总结的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3制定经验总结计划

4、搜集和整理有关经验的事实材料

5、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研究结论

35、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有很强的开放性

3、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4、行动研究法伴随持续的对研究计划的修正36(选考)行动研究法的层次:

1、教师个人进行的行动研究

2、由学校活托幼机构组织的研究小组进行的行动研究

3、由专家、教师、行政人员等组成的研究集体开展的行动研究

37、(论述)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

1、预诊(就是研究者为准备实施某次或某个环节的研究活动而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

2、提出并阐述文题

3、收集与讨论信息

4、拟定行动计划

5、行动

6、评价总结

38个案法的特点:

1、研究

对象的独特性

2、研究内容的广泛性

3、研究对手段的多样性

39、个案研究的主要研 究:

1、个案研究的起因和目的2、内容和范围

3、方式方法

4、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与指导

5、研究步骤及日程安排40、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及其意义:评价进一步认识科研成果的价值,促进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

2、评价能提高水平促进发展

3、能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队伍的素质

4、评价能为科研管理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41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步骤:

1、表述形式,拟定题目

2、拟定写作提纲

3、研究报告或论文提纲

3、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

42、教育科研成果及其主要形式:1.对教育现象或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

2、通过检验研究假设建立和完善的教育科学理论

3、某种新的教育方法或措施

43、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意义:

1、通过系统的表述研究成果可以使研究者系统地回顾和反思研究活动的过程,整理和分析研究所获得的新的事实、新的发现,有助于研究活动的 进一步深化

2、能展示研究的过程及其结论,是研究活动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鉴定,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引起人

们对研究的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或使研究过程与结论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影响

3、系统地表述研究成果,展示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及实际资料,有利于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对个人、团体的研究能力及学术水平的展示

4、有助于提高 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科技写作水平。

下载五年级科学《研究材料的特征》教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科学《研究材料的特征》教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研究论文

    我所认识的科学研究 摘要:该文对科学研究在不同文献中的解释,科学研究的起源,类型以及数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果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合作者的认识,对科学研究表达了作者自己......

    科学研究之我见

    科学研究之我见 ---吃火锅 2012/11/2 “科学研究”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崇高、值得尊敬的领域。她既是许多人赖以为生的工作,又是一项做一辈子的事业。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53倍数特征教案

    六 、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

    二进制的特征教案

    课时五 二进制的特点与运算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说教材:本节内容选......

    二进制的特征教案

    二进制运算规则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进制运算规则》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二语文组 任啊云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

    声音的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声音的的特征 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的特征; (2)了解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了解声音的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