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良心才是粮心美文摘抄
“他的富有不体现在人民币上,而体现在人民上。”这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大会上给他的颁奖词。这个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油条哥”的小伙子,获得了2013年“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的荣誉称号,他就是河北保定的刘洪安。
出生于唐县普通农家的刘洪安,2000年从保定市财贸学校毕业后从事物资汽运工作,长期奔波在全国各地。2004年春天,他的腰时常隐隐作痛,却还在坚持工作。妻子知道后,强拉着他去了医院,却不料被医生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为了治病,不但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负债累累。
日子稍有好转,母亲又患重病,家中生活又陷入困境。“再也不能窝在家里了,总得找点事干,挣一分是一分。”刘洪安愁得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干点什么好。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出去找工作了,开个小店也许可以。刘洪安跟妻子一商量,没想到妻子很支持。
闲暇的时候,刘洪安就上街寻觅,看看有没有店铺出租。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几天以后,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早餐店出兑。刘洪安东挪西借,凑够了租金,盘下了店面。油条、豆腐脑、家常小吃,刘洪安和妻子慢慢摸索着,做得有模有样。
春节期间,在央视一档健康栏目中,刘洪安了解到食用油经过反复加温,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容易致癌。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复炸油对健康有如大的危害。刘洪安赶紧叫来妻子和他一起看节目,因为食品问题引发的疾病高达上百种,夫妻俩深受触动,想到家人患病的经历,刘洪安对健康与生命充满敬畏:“以后咱们不能用复炸油,一定要让市民吃上放心油条。”
刘洪安说做就做,他打印了一份“告知新老顾客”的宣传单,贴在小店的窗户上——新年伊始,向尊敬的顾客郑重承诺:本店油条用油是一级大豆色拉油,是从植物油公司批量进入。油条用油每天都是新油,不含一滴复炸油,也请您审查和监督。刘洪安还专门准备了“验油勺”。
可是这样经营几天后,没赚到钱,反而亏了。刘洪安不得不把价格每斤提高1元,让他和家人意外的是,油条销量不降反增。每天早晨,刘洪安的小吃店成为保定市高开区银杏路上的一道风景。慕名来买油条的顾客越来越多,小吃店门口每天都会排起长队。为了让更多人吃到油条,刘洪安不得不推出“限购”,甚至从“限购两斤”改为“限购一斤”。刘洪安火了!前来取经学习的人很多,在刘洪安的号召下,大家组建了“保定良心油条联盟”,这回古城百姓都吃上了放心油条。
一个小店的食品安全了不是安全,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了才是真的安全。刘洪安体会到了诚信经营的重要,他想在全国开“油条哥连锁店”。2013年1月7日,刘洪安亮相央视闯关节目《开门大吉》,并透露自己的家庭梦想是在全国开“油条哥连锁店”。节目播出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纷纷想要加盟。
2013年3月28日,“油条哥”首家连锁店开业了,工作人员也换了新装,蓝帽子、白上衣、红围裙,看上去更正规了。从简易的“刘家豆腐脑”摊位,到两间属于自己的“油条哥”连锁店,从负债的穷小子到“油条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安成功了。生意越来越好,刘洪安并没有满足于现状。爱琢磨的他,在专家帮助下,又完成了对油条“无碱无矾”的改良,还申报了在高温下检测用油质量的项目,新口味的“杂粮油条”“蔬菜油条”,正在研制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个黑心食品、滥用添加剂严重扰乱人们生活的时期,“油条哥”以良心换“粮心”,这才是百姓生活的实际需求,为社会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风。在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大会上,刘洪安面对观众,真诚地说:“其实我没有那么高尚,我做的事谁都可以做,卖食品要讲良心,不然与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只有诚信经营,才能立足社会。”
第二篇:心疚美文摘抄
老樊的心里,从没有象现在这样的愧疚发堵,惴惴不安。他不时地坐下、站起,来回踱步,咂嘴舔舌,皱眉纠脸,显得六神无主,无处是是。
家里厨房的下水管道忽然堵塞了,洗刷锅碗瓢盆勺的生活用水,一下子无处排放。老父亲拿来硬皮线、软铁丝和长竹杆,里边捣、外边捅,忙乎了大半天,也未见丝毫效果。他也是前瞟后看、左疏右导,结果,还是瞎子点灯——白废烛。无奈之下,老母亲只得提着只水桶,放在锅灶边,等着盛装锅脚水,然后再拎出去倒掉。然而,漂浮着油花、黑巴子,混杂着残羹剩菜米粒的锅脚水,放置于干净整洁的厨房间、锅灶边,别说不卫生了,就是看着也不舒服。更何况这大夏热天的,还会引得苍蝇蚊子,腾腾来、嗡嗡叫,说有多赃就多赃,弄得倒胃作呕要恶心,影响食欲和身心健康。一个下水管道的突然堵塞,竟带了这么多的不爽不便与不利,真的让老樊平静的身心,陡生起烦恼来。
他想到同事曾说过,她家中的下水管道堵塞后,她的在城里工作的老公,从朋友处借来疏通器,没花多少时间,就疏出堵物,畅通无阻了。想到这,他立即拨通同事的手机,向她提出请她老公代借疏通器一用的要求,没想到她满口答应,爽快表示:明天就借来。
第二天下午五点三十三分,下了班的老樊启动电瓶车,刚出了单位的门,手机便紧呼急叫起来:“喂,你下班回家了吧,我老公把疏通器送来了。”
“我刚走。”
“那你就在单位等他一下,他马上就到!”
接完了同事电话没多久,她的老公开着汽车,就来到了老樊的跟前。摇下车门,边说他打招呼,边说:“你在前面带路,我在后面跟着,和你一起回去。”
“不用了吧,把疏通器拿给我,我自个回家去疏通,就不烦你的神了。”
他不容置疑的几乎是在命令:“你快带路,我跟着你走!”
老樊只得赶紧启动电瓶车、开足马力,直往家奔。他紧随其后,亦步亦趋,齐步向前。
路途不远,很快到家。老樊因车小好掉头,稍一转弯,就到了自家的场院上,支撑好电瓶车后,正掏出钥匙开了门,却听到同时老公的汽车在转弯进场时,碰上了他家进场过道上的挡土墙,汽车右后侧的车身,被生辣辣地碰擦掉一块漆。如同好端端的脸上,突然破了相、挂了彩一样。老樊一看,心口发急,忽然纠结得很。须知,有汽车的人,最心疼于车子被刮碰擦伤。有一次到城里超市购物,老樊表妹婿的汽车被人家开车车门时碰上,虽是轻轻一吻,却留下了米粒大的伤痕,表妹婿不依不饶,要求去修补,最后人家不得不掏出100元赔偿了事。而这次同事老公的却车却被擦掉了碗口大的漆皮,虽然眉头有皱,忽闪即过,但他竟还是很快地淡然一笑,连忙说:“小擦伤。没事的!”随即打开后备箱,拿出疏通器,直奔老樊家的厨房。
幸好他亲自来给老樊使用疏通器。因为在疏通的过程中,那根既长又有弹性的不锈钢的疏通管带,在电机齿轮飞快转动下,一头直往下水管道里边钻去,另一头在渐渐缩短的同时,也在跟着转动,因转动而晃悠的头子,竟在他专心致志地操作过程中,掼到他的左手臂上,穿着短袖衬衫、毫无一丝遮挡的手臂上,顿时现出一条被抽打的伤痕,既红又微肿。“哎,注意啊!疼不疼?歇会吧。”
“没事的,象被蚊蝇咬了一下。”他又是一句轻松大度又幽默俏皮的话。
“这东西,你别看它体积不大分量不重但功率却不小,不懂它的操作方法,弄不好它会咬你一口的。”他在继续操作着疏通器的同时,既是调侃,又似解释地说明他为什么不让老樊拿回家来独自操作,他要亲自来帮忙的根源。
说说做做间,被堵塞了一夜一天的下水管道,终于排出了凝固状的淡白色油污堵物,顺畅地疏通了。他打开水笼头,放水一试,真的通了。然后,收起疏通器和工具包,招呼一声,便返身离去,任老樊怎么挽留,他都执意婉拒:“做这点事,还吃什么夜饭?再说,老娘在家,我得回去陪陪她哩!”当老樊流露出万分歉疚非常不安的神情时,他反过来劝慰他:“不要把此事放在心上,开车是常有的事,哪有个不磕磕碰碰的时候的?没有大不了的,请放心!”
老樊被他这一挚热如火般的真情,焐噎得一言不发。只得呆呆地望着他扬尘而去。
一桩本该自己解决的生活难题,不仅得到了他的及时真心的帮助,更给他的人和车子,留下了两道伤痕。从不拖欠他人什么的老樊,这时候的心头,不得不生发出愧疚之痛,又怎能不随着他的大度的离去,而愈来愈重吗?!
愧涟涟、疚汩汩……在涌荡。
第三篇:成长之后才是成功美文摘抄
什么是成功?就是个人在生活中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的过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二是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但大多数人,比较看重前一种,而不是个人对自身的衡量。
那么成长呢?现在有句流行的话:成功要趁早。其实,教育以德为先,即成长,成功只是副产品。
如果以老师的说法,于智博离成功差得很远,他非常同意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不认为自己是成功,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成长了。成长与成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于智博现在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总裁高级助理。他是80后,被媒体喻为输在起跑线上哈佛男孩儿。他这人小学留级、中学排名倒数。16岁赴美留学后,就读学校只有50名学生的乡村中学。然而他却在21岁时,被当时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聘用,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成为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
现在有些家长在孩子刚开始会跑,就进钢琴班、美术班、音乐班……孩子是不愿意去学的。特长班是发现你有这方面特长,然后进行挖掘、延伸,把特长最大化发挥出来,可是多数家长把这个特长班弄成个必需班,不管孩子是不是这块料,人家学就得跟着学,要不然就落后了。于智博小时候,也曾在少年宫学手风琴,去了两三次后,回家的路上把手风琴扔了。回家后,对爸爸说,手风琴丢了。爸爸说手风琴那么大个东西你怎么能丢呢?知道是儿子骗他,也没打也没骂,知道儿子不是这块料。后来发现他喜欢打球、爱跑步,于是培养儿子体育方面的兴趣。于智博说他的成长过程要感谢父母的宽容。没把这些强加给他,而是说你去试试,不行换一个。
他从小跟家长学到的是德,比如他奶奶从小教他做人要厚道,先想别人的好,后想别人的不好。这点不是老师能教的,考试能考的,得用心去体会,通过无数次事件的发生,吸收到这些养分。这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这些事反映到孩子先人为主,如果这个孩子已经是18岁、20岁、甚至30岁了、你再去教他,已经晚了。
成长的特征是不仅智商高,而且还要情商高。在任何领域里面,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两倍,在管理层当中,情商要比智商高9倍。于智博35岁去管理40多岁的或者比他更大的人,这个情况不是很多见。有人曾经问他,你职位这么高、年龄这么轻,手下人服不服你?他说,我并不是这个领域里的专家,但我的专长在于我了解他们做什么,我能把这几位专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这几位专家拧成一股绳,让他们集体发挥出最大的能力。我不见得比他们每个人都聪明,但是我能把他们每个人最聪明之处都引发出来。于智博真的“成长”了,这就是成功的管理者,这就是情商比智商高9倍的原因。
但,有些孩子的情商教育是欠缺的,有些研究的人说,其实这是情商发挥作用,你快乐地开心地解每道题,会很快找到答案;往往那些背着很沉重的包袱,带着爸妈的期许考到清华北大,目标压着他就发挥不出来。这也是情商的一种表现。
成功是做成某件事的过程,而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成长”的支撑,对个人来说可以简化成寻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把你的所长、所好发挥到极致,就达到了那个阶段的成功。而且这个成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是阶段性成功,往往可能是下段的起点。很多年轻人也许在同龄人当中是走得比较靠前的一位,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只能说是阶段性目标。下一步怎么走,距另外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成功是一瞬间,而成长是相对漫长的过程,真正享受人生的过程,享受成长的过程,享受人生快乐时光会变得更有意义。
第四篇:人才是折腾出来的美文摘抄
联想集团的前任总裁柳传志有一句名言:“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柳传志为培养接班人杨元庆,将他一年一个新岗位,“折腾”了十几年,才把他培养成了“全才”。杨元庆在1988年进入联想,先从销售员做起,推着旧自行车,奔走于北京市的大街小巷。1992年,柳传志任命杨元庆为计算机辅助设备部(CAD)的总经理。1994年柳传志任命杨元庆为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2001年4月,37岁的杨元庆正式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为了磨磨杨元庆不肯妥协的脾气,1996年的一个晚上,柳传志在会议室里当着众人的面,劈头盖脸地把杨元庆斥责了一通,年轻气盛的杨元庆曾被柳传志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骂哭过。杨元庆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如果当初只有我那种年轻气盛的做法,没有柳总的那种妥协,联想可能就没有今天了。”经过不断“折腾”,杨元庆最终被“炼”成了一名经得起任何压力的“铁人”。
曾经在美的公司“转战四方”的张权,对折腾别有感受。张权从事业部审计监察科,再到电子科技公司财务部长,本部工厂财务部长,最后成为美的制冷财务管理部总监,经历若干部门、转战多个岗位的张权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深切体会到突破心智模式的重要。张权笑言:“人才是折腾出来的。”张权不仅自己“折腾”,还“折腾”所带的团队:在制冷财务部,张权要求财务人员一年之内换一次岗,中层主管两年换一次岗位,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学习不同的东西,不停地突破自我心智模式。在美的制冷,可谓“事事折腾”,“时时折腾”。正是在不停的“折腾”中,一个学习型团队才得以形成。
无独有偶,著名企业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也喜欢“折腾”人。作为IT企业,华为集团年轻员工很多,并且大多是受到万般宠爱的“天之骄子”,为了让他们尽快成熟,任正非几乎用一种极度激进的磨砺方法“折腾”他们。在华为,几乎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不是直升上去的,今年你还是部门总裁,明年就可能成了区域办事处主任,后年可能又到海外去开拓市场了。几起几落,经受若干失败的打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华为有一句名言:“烧不死的是凤凰”,意思是只有经得起“折腾”的人,才是真正的优秀人才。
由此看来,喜欢“折腾”人是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共性,因为好人才是“折腾”出来的。柳传志说:“管理人员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岗位要进行轮换。这个部门他做得好,要问他是不是能够充分地说出为什么做得好。换了一个部门,还能够做得好,还能讲出道理,换了第三个部门,依然如此的话,这个人可以升了,可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的话,仅在一个部门很好,就往上走,这里面有偶然性。在职场与市场中,这些人能够承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抗得住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折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像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概括起来,“折腾”有几大好处:
首先,折腾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忠诚度和抗压能力。可以这样说,不忠诚公司的人是很难得到重用的,是否真正忠于公司,在不断的“折腾”中就可以表现出来。一些经不起“折腾”的人会选择离开公司。其次,“折腾”可以使人尽快地进步。一个培养人才的好方法,就是在各个岗位折腾,经常变化不同的岗位,使“培养对象”不断地学习不同部门的专业知识,全方位地发展。如果老在一个部门呆着,就无法学习别的部门的知识,个人能力就无法提高,也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优秀的人才是喜欢被折腾的,因为这是领导看重你。折腾还可以让大家保持活力与激情。通过折腾,可以迫使员工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方法,结识新同事,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地进步。
其次,折腾就是锻炼加磨炼。“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通俗地讲,就是磨难,是目的、理想、责任、使命对你的“折腾”。许多人问:总讲“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么,职业成功的“正道”在哪里?是什么?我以为,这条“正道”就是“成为骨干”;而“沧桑”就是“折腾”。年轻时喜欢读的一本书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的成才和成功,如同炼钢。“钢”是结果,“炼”是过程。没有“炼”的过程,是不会有“钢”这个结果的。所以,我们说“百炼成钢”。诗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必要的磨难,就很脆弱,没有能力抵抗以后的风风雨雨;应该把折腾当做一剂强心针,一个加力挡,一条警策鞭。
因为“折腾”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折腾”,要在“折腾”中提高抗压能力,在“折腾”中不断进步,在“折腾”中成为优秀人才。
第五篇:时间才是最大的奢侈的美文摘抄
许多年前,家父出差北京,一天和同事在街头见到羊肉泡馍的招牌,于是进门以慰思乡之胃。没想到馍掰到一半,已经惊动后面的大师傅出来殷殷询问:你们是从陕西来的吧?据说这馆子开张数月,还没见到一份合格的掰馍。
羊肉泡馍是食客和大师傅合作出来的小吃,只有内行食客,才会把那两个半发酵半熟的硬面饼耐心地细细掰到碎如黄豆且颗粒均匀。传说大师傅会视掰馍的水平决定煮馍的用心程度,馍掰得好,大师傅才会以“老吃家”相待,尽心去煮。
西安人习惯于把掰馍时间用作谈天交流,边聊边掰,两不耽搁。馍掰好了,桌上有成对的牌子,一个夹在碗边让服务员端走煮馍,另一个号码相同的自己保存,这是为了保证自己吃到的馍一定是自己掰的,不必担心领略别人的手泽。而等肉烂汤浓香气扑鼻的泡馍端上来,上面摆着雪白的粉丝、翠绿的香菜、鲜嫩的肉片,这时候哪儿还顾得上聊天,人人都闷声吃起来。
吃泡馍之前,先要耗十几二十分钟亲自掰馍,若没掰惯的,一个馍掰出来已经手指酸痛,这种食品显然和“时间就是金钱”的论调背道而驰,倒合了时髦的“慢生活”理论。也有人试图提高吃羊肉泡馍的效率,遂发明了掰馍机。这种馍丁煮起来肯定没有手撕的入味,但不太挑剔的话还算能吃,又省时省事,不是没有捧场的。西安的羊肉泡馍馆遂分为“机械”和“手工”两派。
前几天接待几个外地友人,人家提出想吃羊肉泡馍,并专门强调要吃最正宗的。在电视台供职的朋友赶忙打电话给美食节目编辑,得到“正宗泡馍馆”的权威推荐后,一行人才杀将过去。门面不甚起眼,古老的厚重木桌,地面角落是陈年油腻,还没到饭口上,已经坐满了人,在二楼角落里才找到一张空台子。
开票交钱,送到桌上的大海碗里是两个面饼,看到这两个饼我就放下心来,盖因真正讲究的羊肉泡馍馆,是没有掰馍机的。花半个钟头指导着每个人碗里的馍都够小够均匀了,煮好上桌,果然不同凡响。
快餐厅遍地开花的时代,便利和效率其实带走了很多东西,比如花很多时间很多工夫之后获得的那种额外的满足感。什么是奢侈?说到底,对时间的奢侈才是最大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