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论文》。

第一篇: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论文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是一个公认的、显然的事实,但是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数学工具,探究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对所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初步构建了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的数学模型,证实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有显著作用;研究结论也佐证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以及切实保障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公民素质;显示度

一、背景及意义

提高公民素质是使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有效手段。人才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

进入新世纪,不少国家(地区)赋予了公民素质教育新的内涵,更加重视公民素质的提高。例如,欧盟提出的苏哥拉底(Socrates)计划,旨在强化“欧洲域”意识(European Dimension)、培养积极的世界公民;在日本,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则为选修课程,其目标在于“培育学生作为公民所需的知识和基本素质”。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指出,公民教育的欠缺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尽管是显然的、公认的事实,但本研究的侧重点不是进行理论的思辨,而是进行实证的调查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并进行初步数学模型的建构。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主要关注公民素质的现状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教育杂志《Phi Delta Kappa》一项持续33年的调查显示: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年轻人公民素质的信念,没有随时间变化而动摇;“袁克敏等人围绕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进行了调查,对影响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剖析;何向东等人关于西部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证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正相关性。”

然而,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尚缺少用实证调查的方式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所起作用的研究。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本研究的概念界定及问卷设计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调查涉及面广、样本大;数据的类型多,分析处理难度很大。本研究对于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工具研究教育问题是大胆的尝试,对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是有益的探索,也为研究其他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公民素质

公民素质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一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稳定性,代表着个人的品格特征。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公民素质的构成,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本研究采用五分法,将公民素质划分为五个维度:思想品德素质(以下简称“思品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下简称“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下简称“劳技素质”)。进行这样划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第一,比较全面,各种素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第二,认同度较高,各种素质的具体内容既包括传统意义上对公民素质的理解,又较好地结合了时代发展所赋予公民素质新的含义;第三,比较科学,指标体系明确,条目较清晰,便于维度的再划分,便于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

(二)显示度

就目前所查阅的文献,在教育学领域,较少涉及显示度的概念,对显示度的认识也尚无定论。本研究将“显示度”界定为“作用或者重要性的显现程度”,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是指基础教育对于公民素质提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显示程度以及社会对其了解认同的程度。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刻画显示度: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除遗传因素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皆有影响,通过对几个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二是从影响时间(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公民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与公民素质高低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影响范围(五个维度)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个维度的影响情况。

三、研究假设、思路、方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同时也是完善个体的素质结构、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活动。为此,本研究的假设是: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所受基础教育年限越多,人的素质越高。

本研究以现状调查为基础,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基础教育与公民素质提高的相关性,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影响和作用,所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2。0。

四、问卷的编制以及调查样本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以前文所定义的公民素质结构为基础,划分为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以分量表的形式出现。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内容的著名量表基础上,根据理论构架和实践要求自行编制题目。问卷先后共进行两次试测,分别在重庆市的两个公共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共362名,通过试测,剔除题意不明、有歧义且不能满足相关心理测量学指标的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Liket5点记分:1表示完全没有、2表示可能没有、3表示说不清、4表示可能有、5表示肯定有。最后确立了包含31个题目的正式问卷,经信度检验,其克伦巴赫α系数=0。852,这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高。在内容效度方面,我们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对问卷题目所反映的行为样本的代表性进行判断,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在结构效度方面,绝大部分分量表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符合量表编制的一致性与异质性的要求。

(二)问卷的调查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集中于2007年6—7月,由专门的调查人员,在重庆市选择了颇有代表性的酉阳县、忠县、巴南区、北碚区四地进行,发放调查问卷1832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811份。巴南区属于主城区,北碚区属于主城区,也是城乡结合地区,忠县处于较贫困的农村地区、酉阳县处于贫困的偏远农村山区且是少数民族自治县。

经统计,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从年龄上划分,5~6岁占2。6%,7~17岁占32。2%,18~24岁占13。8%,25~34岁占15。7%,35~44岁占16。2%,45~59岁占14。9%,60岁以上占4。6%;从文化程度上划分,学前占3。7%,小学占11。1%,初中占36。5%,高中占32。4%,大学占14。5%,研究生占1。8%;从职业划分上,学生占34。8%,工人占12。7%,农民占11。0%,干部占8。1%,教师占8。8%,医务工作者占7。5%,商业人员占8。0%,个体户经营者占6。1%,其他占3。0%。

因此,从总体上说,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充分体现了区域、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诸多方面的代表性,过程符合随机抽样的要求,结构较为合理,反映了重庆市公民的基本状况。

五、数据的分析及研究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数据处理分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中第一、二部分内容是第三部分内容的前提与逻辑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是前两部分内容的推演与深化。

(一)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分析及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对公民素质与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学校、社会、遗传及其他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535、0。638、0。

316、0。114、0。090,且它们与公民素质均成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学校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最大,由此说明影响公民素质的首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亦即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分析及结论

1.不同学历的公民素质得分总体描述

由表2可以看出,公民的综合素质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学前到小学,综合素质均值增长率为92。47%,从小学到初中增长率为17。68%,从初中到高中增长率为10。19%,从高中到大学增长率为2。53%,从大学到研究生增长率为1。14%。以受过大学教育的对象为参照,基础教育阶段的贡献率58。93%,这充分说明基础教育阶段对公民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由上分析看出,学校教育对提升公民素质有着积极意义,随着公民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公民素质基本上都呈现较稳步增长的态势。

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

2.不同学历公民总体素质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检验不同学历公民素质的差异。我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表明,各个层次学历之间的综合素质得分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729,P=0。015)。

为了明确哪些层次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进一步作了组间的两两比较,见表4。

表3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公民综合素质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表4表明,学前与其他学历层次的公民之间在综合素质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公民素质存在显著差异,但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不再显著。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明显的;高等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虽也有帮助,但作用不再明显。因此可得到基础教育阶段是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

(三)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初步模型的构建及结论

前文分析表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有显著作用,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为了进一步定量刻画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构建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初步数学模型,在(一)

(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作了较深入的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1.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线性关系分析

为更进一步明确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的关系,我们根据有效问卷的数据,以“教育年限”为自变量、“公民综合素质得分”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如下:y=9。543+0。835x,其中y为公民综合素质得分,x为教育年限(各种学历对应的教育年限为: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研究生19年)。

为了验证该方程式是否具备统计意义,我们对该等式进行了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检验。表

5、表6为方差分析与模型综述结果。我们知道,当回归系数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时。回归式具有统计意义。在本次检验中,表5中的F=60。696。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表6的模型综述表明,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为R=0。878,说明二者(综合素质和教育年限)关系密切;R2=0。771,说明变量x可以解释变量y的77。1%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综合素质的关系可以用如下方程表示:y=9。543+0。835x。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表现为直接的正相关。

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2.公民综合素质与五种素质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解五种素质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

以五种素质得分均值为自变量,以综合素质总分均值为因变量,应用全回归法,结果见表

7、表8。

首先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由表7得知F=147。275,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随后得出回归方程为:y=1。740x1+1。747x2+1 236x3+1。017x4+1。097x5+1。718(系数的大小表明对总分影响程度的大小)。其中,总分为v,法律素质为x1,文化素质为x2,劳技素质x3,健康素质为x4,思品素质为x5,可见,对综合素质影响比较大的是法律素质、文化素质两项,比较低的是健康素质、思品素质两项。

从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技素质的作用都是正面的。同时,各种素质对综合素质的影响系数大小不同但是都有显著性意义,这说明基础教育对公民各项素质形成的影响并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对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弱。

结论五: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维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响不均衡。

综合以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

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五,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维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响不均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定量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不仅实证了研究假设,而且刻画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的显示度。这加深了我们对基础教育作用及意义的理解,即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对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战略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提高公民素质

大学生如何提升公民素质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一名法学系的学生。

那么我就先以法律的角度来谈谈我们大学生如何提升公民素质。大家都知道公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

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具备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自觉关注和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依附于他人,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也是自由的,要做自己的主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并能够自觉地以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当然这些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活动。

我们要有权利意识,要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和社会方面的基本权利,并依法行使;其次,应主动追求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权利遭受侵害时,能够有意识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再次,要自觉做到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养成尊重法律,信奉法律的信仰。

接下来我们谈谈在道德方面提升公民素质,我们在平常的学校生活中,要懂得尊师重道,与同学们要友好相处,热爱生活、生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掌握好人际交往能力,平常不要羞羞答答,像个大姑娘。我们要活泼开朗,自信大方,做一个有道德的川农人。我们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我们不歧视别人,我们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爱护公物,不践踏花花草草......我们爱学校就像爱我们自己。

我们要建立起我们的责任意识。我们来学校读书就要肩负读书的责任,我们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呀,不能在学校里百无聊赖地过日子。不能像养老一样地在学校过日子。

紧接着我们来说一下在科普方面提升公民素质。首先,我们要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再次,在遇到封建迷信活动的时候,不仅要拒绝参加,而且要告诉亲人们这样做的危害,而且,在节假日可以和亲朋好友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不仅能享受天伦之乐,更能学习科学知识。此外,我们可以成为科普工作的志愿者,组成团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开展以讲座、问答等形式的科普活动。当然我们大学生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提升公民素质,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因为我相信你们的慧眼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公民素质水平。

最后我谢谢大家啦!

第三篇: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模式建构,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及其模式建构,对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光扬,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基本模式,应该是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教育中诸因素的有机组合和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认知和实践并重、教育与管理齐抓,激励和规范并行的有机体系。而模式的具体落实,需要从更新理念,提高认识,制定和落实好学生礼仪培养规划、制度,强调内容与时俱进,符合教育实际,突出学生礼仪规范的实践等基本的策略做起。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湖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更是具体的实践课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学生礼仪素质正是其身心素质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和迫切性。而社会转型和理念多元格局的形成,更增加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必要创新方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力收培养之效,这样才能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建构的意义和必要性

弄清楚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有助于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礼仪素质专题教育,形成规范化的教育培养机制,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课题,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学生礼仪素质养成,能满足人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的内容中,各有不同层次。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礼仪素质养成的需要,就属于人的需要中的精神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通过礼仪的交际,让人得到爱,得到尊重,获得自我实现,所以,加强礼仪素质培养,是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直接培养人的各种素质,利益素质培育当然也是素质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的,无限的系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i的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是人的不确定性本质在社会哲学上的展现。他们说的都意在说明,人还在发展过程中,人需要继续发展。而经过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主要战略,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的培养,正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需要。此外,礼仪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价值和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二)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问题不仅仅在于提升认识,明确其意义,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由于社会理念多元多样化竞争、价值观多元碰撞,使得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面临着各种结果,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也可能是封建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甚至是反动的。尽管我们认同对主体的价值理念的多元现实给以包容和谅解,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了社会主体价值理念的优化和健康发展,即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率各种价值观。因此,相关的人格构建、素质培养,就显得既很迫切,又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社会思潮并不会自动退出社会舞台,需要下大力气,创新方法,才能确立正气,扶正祛邪,才能逐步确立主流价值理念。事实上,多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价值观培养、礼仪素质培养,不是放弃或抓得不紧,而是下了很大功夫,但效果不是很显著,要么过于严格,成了“病梅馆”的人为折梅,不但为人诟病,也让结果适得其反;要么过于放任,使得学生失去传统精华的陶钧,导致基本素养不尽如人意;或者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礼仪素质方面的后滞局面,目前的状况是,形式主义盛行,只注重报告、讲话宣传,或满足于只发文件、贴标语、呼口号等,礼仪培养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方法上,满足于政治说教、简单压服,结果是学生反感,使得礼仪培养经不起实践检验,如同多米诺骨牌,一发散而不可收。教育效果低,学生在校园内养成的礼仪,经不起外界的污染,一出校门,基本礼仪就丧失殆尽;让人感叹世风日颓,令教育工作者汗颜。所有这些,都说明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非下苦功不可。尤其需要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目标之后,必须深化教育方式改革,创新策略,优化方法,构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培养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基本模式,这样才能提高礼仪素质教育的效益,提高育人质量,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那么,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培养应该如何操作,其基本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二、构建礼仪素质培养立体综合模式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必须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注重过程和效果,统筹兼顾,规范实施,使礼仪素质培养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一)模式建构的整体构想。

我们设想,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应该包含基本的教育因素,包括礼仪教育的目标确认、规制建构、礼仪规范的制定、硬件投入、总体规划、任务安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结果评估验收等等,也包括学生的各种关系和交际方式,这些具体的因素,关涉到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必须以人为本,以育为纲,以养成为目的,以方法创新为要务,抓制度、抓过程、抓反馈,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坚持实践,才能收效。基于育人规律基础上的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礼仪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给出了基础条件。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都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深刻认识,共同重视,把礼仪素质培养当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来抓,当作育人的要务来抓,在这基础上,权衡全局,构建起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培养的力度,教育与管理并重,激励和规范并行,力使过程完善、效果彰显。

(二)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作用机制。

该培养模式由培养机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组合成基本因素,共同指向培养对象,再加上培养过程的流程运作最后达到培养目标,再经过流程中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各个因素,使之与时俱进,符合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和育人需要。这些基本的因素,形成了既互相联系又独立生存的子系统。其中,培养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如中学、中专学校、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中的班级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单位,活动小组是基于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而组成的机动机构,着重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是教育规律在育人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层次的学生道德品行、礼仪要求、行为准则等,是礼仪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培养方法则是育人的总体范围和宏观要求,包括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和具体尝试实践等。机构、内容和方法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规划、制度、人力资本、投入经费资本等体现出来,并一起组合成整体培养机制,共同作用于培养对象(学生),再通过具体实施的流程体现出来,这个流程包括了启发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的尝试、学生尝试的矫正和学生礼仪行为的规范化、熟练化等等;经过培养过程的具体运作,最终达到培养目标,那就是学生道德品行和礼仪素质的形成,学生体现出文雅的气质、讲究礼仪的行为和诚信待人的风貌,这就达到了礼仪素质培养的目标,实现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基本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制定和落实好学生礼仪培养规划、制度等。

礼仪准则的具体条款、礼仪规范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通过基本的制度制定和落实来实现,所以,规划、发展战略和基本制度的制定,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基本因素内容。就是说,中小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具体规划、计划、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形成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局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动。其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既承担着管理督导任务,还承担着制定学生礼仪素质规范培养的战略、策略、规划和计划安排等宏观任务。要制定礼仪规范培养的目标、任务和统一的操作规则,以便有规可依,有仪可行,有任务驱动。就是说,不但要具体制定学生礼仪的基本内容,更要制定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基本制度等,以便保证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日程,并取得实效。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加大礼仪素质的宣传教育力度,形成校园礼仪素质规范养成的氛围和环境,推动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促成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二)强调礼仪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

礼仪内容是礼仪素质培养基本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切实强调礼仪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以满足教育培养过程的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其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古往今来,礼仪规范和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实的需要而推陈出新。某一阶段公认的规范准则,可能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否定,被扬弃,同时又有新的内容增加进来,如此发展变化充实提高的结果,使得礼仪规范常学常新,保持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文明。所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也要注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充实更新礼仪内容,剔出一些过时的内容,网络交际要求、网络文明规范等则是新的活动领域的礼仪内容,需要给学生以系统的培养。类似这些,都属于礼仪素质内容的创新,需要我们关注时代的变化,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进展,及时修订、充实、丰富现代礼仪规范的内容,以便保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三)突出学生礼仪规范的实践。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关键在实践。在落实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首要形式。学校要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把礼仪规范的条文转变为学生的尝试行动,学一条,用一条,并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这样就易于巩固所学,使礼仪规范变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我国公民礼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基本模式的建构,符合教育实际,更为具体的培养过程创设了可以遵循的范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培养效果,以促成广大中小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200

3[2]胡锐、边一民主编:现代礼仪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徐爱琴: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四篇:研究显示咖啡对大脑有益

研究显示咖啡对大脑有益

成百上千年来,咖啡一直是地球上最流行的两三种饮料中的一种。但直至近期,科学家才渐渐发现这种饮料拥有引人注目的健康效益。在一项去年发表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主要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分析了40多万名年龄在50-71岁的志愿者的健康信息,在研究起始的1995年,这些志愿者都没有患大病。到了2008年,其中有5万多人去世。但自称每天喝两三杯咖啡的男性,相比完全不喝咖啡的男性,死亡风险低了10%,而喝同样份量咖啡的女性在研究期间死亡的风险低了13%。研究者无法确切得知咖啡对被访者的长寿产生了何种作用,但这种关联确实是惊人的。还有些近期的研究则发现,适量饮用咖啡——每天喝三四杯咖啡,每杯为5盎司(约140克),也即是一杯星巴克的特大杯(venti)咖啡——可带来更加明确的益处:减少患II型糖尿病、基底细胞癌(最常见的皮肤癌)、前列腺癌、口腔癌和乳腺癌复发风险。而最重要的发现是:动物试验显示咖啡因或许可以改造我们大脑中的生化环境,防止痴呆症的发生。2012年,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进行了一项试验,试验小鼠暂时处于缺氧环境中,因此丧失了形成记忆的能力。其中半数小鼠随后服用了一剂相当于几杯咖啡量的咖啡因。在重新吸到氧气后,服用了咖啡因的小鼠恢复形成新记忆的速度比没有服用的小鼠快了33%。检查小鼠的脑组织可以发现,咖啡因破坏了腺苷的活动,这种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通常可以供给能量,但细胞受损或应激时释放出来时,则可带来破坏性的后果。逃逸的腺苷能启动一组生化剧变,引发炎症,而这会破坏神经元功能,因此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即是痴呆症。在2012年的一项人体试验中,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和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的研究人员对长者血液中的咖啡因浓度进行检测,这些老年人要么出现了轻度认知障碍,要么开始初现严重健忘症状,而这通常是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征兆。在2-4年后,研究者对他们再次进行检测。血液中含极少或完全不含咖啡因的人阿尔茨海默症严重恶化的可能性,要远甚于血检结果显示每天喝三杯咖啡的受试者。

对于咖啡的效果,现在人们仍然知之甚少。格里高利·G·弗伦德(Gregory G.Freund)博士是伊利诺伊大学病理学教授,也是2012年那项小鼠试验的组织者,他说,“我们尚不明确,阻滞腺苷的活动是否足以”防止或减弱其对痴呆症的影响。目前也不能确切得知,喝咖啡带来的益处主要在于它含有的咖啡因,还是其中的其他有益成份。比方说,在2011年由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同一组研究人员还做了一项试验,经过基因改造而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小鼠要接受记忆力测试,结果服用咖啡因的小鼠表现不如喝真正的咖啡的小鼠好。此外,也没有证据表明将咖啡因混合大量糖——这就是功能饮料——有健康益处。但是,弗伦德博士说,每天喝三两杯咖啡“已经时兴了很长很长时间,而且这么做也许是有很好的理由的。”

第五篇:大学生公民素质论文

浅谈大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则是指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如何认知其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的深刻反映。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加强,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国内外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内涵也会不断地丰富。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塑造国家合格公民,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要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应该先对我国现阶段公民意识的现状进行一下深度剖析,公民意识在建构法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还存在一些影响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识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的基本政体形态是君主专制,维护皇帝的权力、地位和尊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乃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法律制度的出发点。而且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也被皇权的绝对神圣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废法,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系统严密的官僚体制,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近代以来,中国曾经有过几次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是昙花一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权观念、自由与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念统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抛弃,而许多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识却一直存在了下来。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长制、特权思想、臣民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大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极其淡薄。这主要是由于:1.客观上由于自然经济、宗法家族和集权专制三位一体的社会存在形式,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与之相联系的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无法正常发育与成长。这是传统社会民众缺乏权利意识的客观原因。2.主观上由于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时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于言利,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居然会因打官司有贪利嫌而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这就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

(三)公民教育的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证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没有及时转变思路。转变到提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上来。这也是导致公民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公民意识的形成起着抑制作用。

(五)法制不健全

当前社会的法律体制不健全,很多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同时,法律的不健全也导致公民对法律理解的浅显,从而更难进行法治社会的建设。这样的恶性循环,表现在公民意识上,就是公民意识的薄弱。

以上五点原因是我总结的公民意识欠缺的原因,要想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还要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目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的过度阶段。从生理上讲,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内脏器官趋于成熟,精力旺盛,情感日益丰富。心理上辨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独立性显著增强。但由于广大学生涉世不深,阅历浅薄,世界观不成熟,虽富有理想,但又有一定的盲目性。虽感情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虽成为社会独立的消费群体,但经济上尚未独立,所以对其进行阶段划分,我国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准公民”阶段,处于向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阶段的过度期,所以,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专项的公民意识养成教育有其必要性,况且这一工作就现状来说,应定性为补救工作,带有亡羊补牢的性质,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那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呢?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确,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达到什么养的要求。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意识,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包括:协调和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理念。在教育内容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就道德意义而言,包括大学生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集体主义意识和公德意识教育。就法律而言,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法治观念教育等。在教育途径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民主实践、权利维护、责任心培养等。也就是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达:到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理念。增强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集体主义意识和公德意识;加强自己的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和自己的法制观念的目标。有了一个目标,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付出怎样的行动去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呢?

(一)学习宪法知识,掌握基本的公民知识素养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通过学习宪法知识,我们可以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体政体、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央与地方、政治运作、经济制度等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概念,激发我们参与建设国家政治文明的热情与责任感。

(二)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接受公民意识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个公民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虽属于道德范畴,但由于其涵盖了当代大学生活的诸多方面内容,对于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纲要》把课本中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东西,把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良心,把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从而使自己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于第二点,我们大学生应该明确,我们的到的涵养与我们的公民素质息息相关,培养自己的公民素质我们要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十个公民道德规范。要做到“爱国守法”,我们应该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八十年的历史,中国由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强国。要在这个基础上,认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增强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个人行为要遵循国家的法制法规。这也是规范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要形式,我们大学生要把”守法“作为个人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大学生。在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大学生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现在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入校园,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个人至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和他人的利益。所以,我们要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做到”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在学校里我们要树立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参加勤工俭学,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因此我们在学校要参加学生实践,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会责任感。

(三)树立法律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目标,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 方略;而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就是公民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利用完备的法 律调节机制去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公民的法治意识不仅影响着法律的创制,而且还影响着法律的运行和实施过 程,它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精神灵魂和精神动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 与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现代文明形态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价 值观念和法律精神。法治意识的实质是用爱国的和民族的国家意识统领下,用规则(法)来处理个体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公民意识中的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内在的刚性信仰的保障,它是现代宪政在公民意识的最高反映。法治意识的教育应包括政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三方面;在法制意识的培养中,宪法意识的培养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意识。

大学生作为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总体上 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可以从两个角度培养:一是确立法在国家 体系内部和公民的主体意识及其行动表现上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二 是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法律涵养和法律践行的自觉性。

(四)树立主体意识

公民作为国家构成的最小元素,其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关系到和谐社 会的形成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主体意识是现代化国家应大力加强培养的内容。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对其存在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其突出的表现。公民的权利意识是指作为国家主人的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平等权、自由权 等,权利意识来源于“天赋人权”的思想;人权意识是其主要的带有世界意 义的意识。公民的责任意识是指作为国家主人的公民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 任,它包括纳税义务和守法义务,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和国家责任等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同领域,公民的主体意识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领 域表现为:公民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并充分的享受自己合法劳动活动的成果。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充分发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和实效,充分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管理国家社会的权力和享受政治的自由;在文化领域表现 为:大力发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民的文化,发展优秀文化为全体 公民服务;在社会生活领域表现为:提高公民对社会的公共管理权和监督权 等。我们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有无权利是公民与臣民的分水岭”。

(五)树立全球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是地球的人。全球意识的提出是有其客观依据和现实意义的,其客观前提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正在变成 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球村”;诸如全球变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枯竭、非传统安全因素威胁等全球问题的出现和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努力实践表明:全球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为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所具备的整体性意识。全球意识应包括共存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和合作意识。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同样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全球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宏大的时空观;并且全球意识内化在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主体意识等方面,能指导着人类群策群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当代大学生要放眼国家发展的全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进一步开阔视野,把知识学习、解决现实问题和把握未来趋势结合起来,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世界现象中揭示本质、展示主流,更好地推动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以上五点是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培养公民意识所必不可少的要领。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诸如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发展课题。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的我们,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就自身和社会的定位而言,我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但事实上,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过度教育和生活阅历的缺乏,我们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还无法适应以至于出现心理困惑、冲突和矛盾或大学生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认识到自己成长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我们要运用自己所培养的公民意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树立起个体意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用全球化的眼光审视自己未来的道路。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论文

姓名:——————学号:——————专业:——————

下载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

    昌宁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汇报材料 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 一、 全县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保山市,地处大理、临沧、保山三市结合部,......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制素质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制素质一、 普治领导组工作制度1、每月召开一次领导组工作会议,总结上月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部署下月普治工作;2、每年的3月和12月为普法宣传活动月......

    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自然辩证法 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摘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途径,并结合......

    拓展司法行政职能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司法行政机关如何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然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是一个认识与实践互相促进的过程,值得......

    拓展司法行政职能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司法行政机关如何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然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是一个认识与实践互相促进的过程,值得......

    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

    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助青年教师成长我校是一所1998年新开办的年轻学校(第一年只有一个年级,之后一年扩招一个级地发展,六年后才有六年级)。开办八年来,正处在学校发展的的第一轮成......

    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

    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助青年教师成长佛山市冼可澄纪念学校吴英智我校是一所1998年新开办的年轻学校(第一年只有一个年级,之后一年扩招一个级地发展,六年后才有六年级)。开办八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特点、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成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