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论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1:3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论文大全》。

第一篇: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论文大全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语文课不像以往那样,仅能从文字上感受文章的美,而是能更直观地从声、色,形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体验。这使得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更直接、更准确,也更能体会到文章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美育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学到语言、文字、优美的文章,还能从这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上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作为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畅游文学海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成为学生美的领路人。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渊博知识和完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体。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综合利用它在文字、声音、图像处理上的高超作用,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提供更直观、更便捷、更有效的手段,化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大大提高美育的教学效果。

一、鉴赏祖国文字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以电脑为工具,打字速度很快,手写水平很差。忽略了我国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很多大学生的字写得像小学生,根本不懂字的结构美、线条美。因此,在语文课件的制作上,利用文字处理系统,注意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选取适合的字体,能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既美化了课件,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字审美意识。比如在《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的课件中,我使用了庄重的隶书来做建筑中“厅”的注解的字体,展现古建筑“厅”的典雅端庄;使用严肃大方的楷书为“堂”的注释的字体,表现“堂”的严整瑰丽:选择流动洒脱的行书作为“轩”的描述字体,体现“轩”的自由轻盈。在教学课件的使用中发现,同学们对汉字的美有了新的认识,也经常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书法知识。在不断的摹仿与书写练习中,很多学生在字体的结构和线条美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品析作品语言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各有特色,作者个性鲜明的语言在单纯的口头讲解中失色不少,而多媒体的使用则能克服种种限制,将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引导学生理解“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时,首先可以利用网络上搜集的图片展示剑桥的迷人景致,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等等,都能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心里不觉已对它向往。然后使用flash制作出一个模拟情景的动画,夕阳斜照下,河畔摇曳的杨柳,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华衣,风姿妖娆,一个身着长衫,手持书本的忧郁诗人走过来,凝望着这一片湖水,若有所思。仅一个小片段,那美丽的康河景色便呈现无余,这样好的美景怎不叫人留恋,学生在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依恋和柔情时就会觉得自然和理解,也能感受到作者生动传神的语言美。如果再配上优美感伤的音乐,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给学生以震撼,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艺术美,就会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也有利于文章的把握。

三、塑造学生品德美

美学家梁启超先生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文学作品中展示出的情感教育作用是很大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品德。比如《邓稼先》这篇文章,它所描写的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邓稼先生平和事迹的视频,通过观看短片,学生可以了解到邓稼先忠厚朴实、诚真坦白的做人态度,以及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道德美的熏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语文课本中不乏这样的优秀人物,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究,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无疑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了这样的品德修养,自然会引导学生拥有美的思想、做出美的行为。

四、感悟作品社会美

无论在何种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先进思想、优良品质、美好心灵、坚强意志等都是生活美、社会美的具体反映,作品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和人物的品质精神都来自于生活。通过作品的深入学习,学生对文中美好的人和事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社会美。在《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向人们讲述了她对光明世界的渴望。在教学中我们用从网络上搜集的图片和视频,自己编辑制作了一个小课件,介绍了海伦·凯勒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一一她的老师莎莉文,通过介绍使学生感受莎莉文老师的细致无私,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另外,我们汇集整理了许多海伦·凯勒想要看到的事物图片,给学生播放讲解,通过介绍使他们体会作者坚强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周围的人,感恩我们生活的社会,引导他们体会生活美。

五、激发学生创造美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美育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美。美的创造并不神秘,如朗读一篇文章,根据诗文的内容画一张画,写一些优美的文字,谈谈对文章的理解,都是很好的创造。

(一)创造美的语言。

朗读的过程是在对作品深入理解之后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朗读《炉中煤》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增进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自己选配音乐,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作品,并且可以将不同学生的朗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下来,请同学们欣赏比较后发表意见,体会不同语言的美感效果,找出最符合文章情感的朗读方式。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运用自己的语音、语调,提升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学会了使用语言的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二)创造美的作品,好的作文如同一杯美酒,醇香甘甜,给人以美的享受。

灵感是写作的源泉,而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写《我的父亲》这篇作文题目时,首先让学生欣赏阎维文的《父亲》这首歌的音乐电视,片中感人的画面和歌词中“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这样的歌词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写出了比较优美的文章。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激情,丰富了学生美的体验,一定能创造出美的文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获得审美享受并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受益的过程。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提供了更形象更有效的方法,借助这一手段,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主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知识和人格上获得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

[2]龚声蓉等,多媒体技术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语言 情景 插图 板书 想象 朗读感受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新教材新颖、实用、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利用视听感官,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没有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文学作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关键词】多媒体 直观性 爱国主义 环保教育 社会公德

在从事语文教学中,我觉得渗透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新教材新颖、实用、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加强思想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当前教师在推选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时,借助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学、会学、爱学,感受多媒体的直观性,利用视听感官,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达到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健康高尚的情操、重塑完美形象。有感于此,就有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一. 结合语文教材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具体的篇目教学中,我采取了选准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教育。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社会活动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热情,像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等大量的文章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素材。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画面,给学生以直观性,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我是这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物(运用多媒体展示他的成果图片),这些很好地展示了华夏文化魅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一些人总认为中国落后,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的建筑师而自豪。特别是课文第三部分“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他说“我的根在中国。”这里的根是指生命之根、民族之根、是割舍不断的祖国亲情。只要我们想做敢做,中国的月亮一定比外国圆。然后拓展,教师讲解,怎样感受祖国的可爱?我们国家就目前来说,社会稳定,尽管遭遇了经济危机,但经济发展平稳,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足以说明我们中国人是了不起的。

再如,在学习《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时,先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主题,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篇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出征的意义,为英雄奉命出征送行的场面等,尤其是杨利伟受命,是整个场面的高潮,文中写到:“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这一特写镜头很好地表达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我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年年底,我带领学生参观肖特纪念碑,了解英雄前辈的事迹,弘扬先烈的精神,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查找资料,写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名篇名句赏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播下人生追求的种子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名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文章教会我们要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享受美好人生,一些课文中的名句,更使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名人品德的高尚,人格的伟大。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的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外祖母)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豁达开朗而年轻的心态及我对外祖母的爱。还有学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我们明白人要虚心好学。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教学中我还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时,我让同学们回忆当时新闻上播放的地震后的惨烈情景和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他们的捐赠关爱,使四川人民战胜了灾难,如今一年过去了,这里依然美丽,这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这让同学们从小就培养自己具有爱心。其实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铮铮誓言及谆谆教导,大量追求真理向往和憧憬未来、勉励人生的名句,在语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

在教学中,除自己给学生讲透、拓展面尽量宽、让学生仔细品味外,我还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摘抄名言,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摘抄本,坚持收集和抄录,并在同学中展览。在摘抄过程中吸收精神营养,受到教育熏陶。其次是对照名言,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写日记、写读后感之类,并对学生所写感受一类的文章,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启发、教育、提高水平的目的。第三是抒写人生絮语,在感悟实践别人的名言中,一个严肃地对待生活的人,会有自己对生活的新的体验,会冒出心灵的撞击的火花,把它写下来便是“人生絮语”。这也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创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过程。我们这样做,可以为学生一生打下基础,指明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他们播下人生追求的种子。

三.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人生观教育的渠道

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没有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文学作品。

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汤姆是个聪明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他有理想有抱负,这一形象塑造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持印象。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有高尚的、有正直的、有卑劣的、有尚待觉醒的。教学中的这一环节,叫做“人物分析”,人物分析的过程会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品质、灵魂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无疑会激起学生对不同人物的褒或贬,产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教学中要引导好学生。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推荐的名著阅读《西游记》,小说中的孙悟空是第一号人物,他乐观、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他不怕天不怕地,火眼金睛能看透一切,他爱憎分明、除暴安良,始终是战胜妖魔鬼怪的战斗主力,最后得到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

读完小说让同学们思考在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性格特点呢?我们作为学生应从小培养自己正直、善良、勇敢、富有同情心、热爱生活等高尚的人格。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给学生留下久远的思考。这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培养他们奋发进取精神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给大自然以人文关怀。我们应倡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人类的家园,保护好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好野生动物,不滥砍乱伐,不随意猎捕,保护好水资源,否则我们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正像一则公益广告上所说的:“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让学生明白“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绿草地里广告牌上写着“我可以吻吻你吗?No!” 这些生动的语言提示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身边的环境。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渗透。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排了很多这方面的课文,像《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文章不仅介绍了这些动物的特征,同时呼吁我们人类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唤起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持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因此在能力拓展方面,我着重要求学生从环保方面让学生讨论,并积极行动起来。如我让学生开展“保护家乡,保护淮河源”的活动,运用多媒体制作宣传画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使他们受到了教育,还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增强环保意识,我们应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

当然,这里仅仅就语文课堂上具体篇目的教学及通过一些小的实践活动浅谈几点我的作法和拙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还远不止这些,也不只限于课堂,更可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学习语文,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美德和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有健全的人格,做一个优秀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初探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初探

孙家湾中学:何会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弊端

合理利用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引入,使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弊端。所以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尽量减少多媒体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弊端,还要学会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制作软件上多用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使用多媒体必须注意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在教学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运用非常广泛,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但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们在百分之八十的课堂上都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上课,可见运用的广泛。语文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几个弊端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其巨大的作用,然而,用久了,它的诸多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

1、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多媒体的运用,纵使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许多情况下学生们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比如:作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塑造出来的人物,应该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而多媒体通过形象出示,学生的头脑中便都会形成一个同样的形象,且画面中人物的细微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等都很难表现出来,即使表现出来一些,也是创作者本身的个人理解,学生的个体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反而受到扼杀。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它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长此以往的忽视,将会造成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失,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反而不利。

2、容易造成师生感情淡化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如果过分依赖电脑,师生之间的对话主要便成了电脑和学生的对话,而教师只是变成了一个操纵电脑的技术员了,就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久之,师生之间的情感慢慢淡化,而学生的思维火花也慢慢褪色,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3、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会特意在课件里穿插一些动画,如一只小猴子在屏幕下角不停地荡秋千,一个问题答对了,不时给予一阵掌声或者学生很感兴趣的形象画面等等,这些一出现,年龄还小的学生大为惊讶欢呼,这些固然能吸引学生,但结果往往是使得学生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音乐和动画上面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把握,反而失去了预设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运用不当也会有诸多弊端,怎样扬其利而避其弊呢?者里面就存在一个合理运用的问题,不能不用,也不能过滥,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使用的尺度问题。

(一)以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为主,辅以简单的动画制作。教师参加信息技术高级考试所必须掌握的比如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简单的动画制作等技能,其实已经基本能够胜任中学的课堂教学,平时的教学,教师不必在课件的制作上追求使用高难度的技术,来制作吸引学生眼球的花哨课件。不仅浪费教师的备课时间,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这些外表华丽的画面上,反而忽视对文本的关注。

(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对教师来说,它可以弥补教师个人素质的不足。比如,朗读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绘画能力欠缺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形象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但多媒体的使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多媒体引入形象的直观思维,包容的知识面很广,但它们毕竟是一些机械的画面,文字,还需要教师将它们与文本很好的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教与学,是教者和学者双方的一个思维启发与判断接受的过程,说到底,是人与人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人与机的生搬硬套的过程,为师者的表情、语言、动作无不感染着学生,而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反应更是教师能随时把握随时调整的。学生在教与学当中而不是观与学当中学会了学习。教师如果一味地依赖电教手段,一节课都在摆弄多媒体课件,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多媒体技术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滥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还是要靠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这些都必须要求学生自己发挥主体作用,去听,去说,去读,去写,而不是靠欣赏几张声色俱美的幻灯片来得以提高的。比如,精彩导入之后,还是要深入体会文本,理解其内在写作规律,体会人物性格等,这些都必须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安塞腰鼓》这篇美文,让学生欣赏了精彩的带画面课文朗读,进入这种力与美的震撼情境中后,主要还是要让学生模仿朗读,激情朗读,尔后通过讨论斟酌字句,来体会安塞腰鼓的美感及内在含义,体会文本带给人的美感,回归文本。

多媒体技术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笔者认为,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比如导入阶段利用,能较快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习内容较枯燥的时候运用,能恰当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大多还是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特别是小学阶段,用能将形、色、味、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单凭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之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也就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二是用在理解课文重难点的时候。重难点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灵魂,理解的难度又大一些,此时借助多媒体手段比单纯的讲解往往更容易明白。例如古诗教学,传统教学光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去想象发挥,难免单调牵强,学生很难理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让多媒体课件来处理,效果就会好得多,课件只提供与诗歌意境有关的画面,教师做一适当的提醒,任由学生据画面去联想想象,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用在拓展延伸方面。因为多媒体的包容性强,信息量大,拓展中课外资料的引入,练习的资料引入,一点即出,比较教师的一支粉笔效率要大得多。四是用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处。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传统教学法在思维开启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鞭长莫及,常常造成遗憾,但多媒体在这个方面却又显得得心应手。比如,深圳的学生要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如果不引入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画面,他们就比较难得理解这首词的宽广宏大的意境。而学习北极的极光,如果有画面,学生就能欣赏这种旷世之美的倩影,拓展知识面。但不管何时用,都要把握一点,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能剥夺他们思考感悟理解文本的地位。前者永远是为后者服务的。

总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适时地应用它,适度地把握好应用时的各个小问题,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使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电教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

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初探

姓名:何会敏

单位:醴陵市孙家湾中学

电话:***

第五篇: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安源区第一中学政教处:彭勇

摘要:语文教育中德育目的,促使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之外,应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和精美的课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提高好学生素质。关键词:语文教育;多媒体;思想品德教育

正文:

根据语文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语文教育目的根据传统的划分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德育目的,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又是处于懵懂的年龄,一切都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学生。中学生是人的一生中从儿童少年时期迈向青年时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时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内容广泛又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细处着眼,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教师,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所有的巨大魅力,在课堂上极富感情的朗读、讲解,将学生引入那美妙的境界中,对学生的情操无疑是一种陶冶。

二、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做成课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

初中语文课本中精心选编了许多优秀范文,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政治沿革、国家制度、名人典故和文化遗产等内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制成课件,更加直观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牢固的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和创新精神。如《皇帝的新衣》、《丑小鸭》、《芦花荡》、《岳阳楼记》和《愚公移山》等等,这就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灌输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将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催化”作用。例如,我们在教学孙犁的《芦花荡》时,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中观看芦花荡美丽景色以及老头子画像的基础上,教师再配以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分析让学生仔细体会文中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的爱国抗日的热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的自信自尊、智勇双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激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运用《丑小鸭》的教学课件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明白丑小鸭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人生在世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要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课件《愚公移山》展示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神。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人生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需要这种愚公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我们不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尤其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责任观。

三、运用精美的课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讲授《七根火柴》,在进行背景介绍时,可选用彩色故事片《万水千山》中过雪山草地的画面,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征组歌》中背景音乐和诗歌朗诵,调集声、光、色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融为一体,画面上有红军将士的人物形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这段背景介绍,使长征路途的艰难困苦及将士的崇高品质的逼真再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入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又如在教学《鸟语》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关于鸟的动画,有的鸟在飞行,有的鸟在栖息,有的鸟两只或成群地飞行,这节课结束时让学生们欣赏。欣赏完之后,让学生想一想鸟在干什么,它们在说什么,你想对鸟说些什么,模仿鸟姿,学鸟叫。这时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大鸟在对小鸟说,要学会坚强;有的说,它们在商量怎样对付敌人;有的说,它们在想办法,阻止人类破坏森林⋯⋯答案各式各样。运用多媒体设计迁移动画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发展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品德.

总之,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知识的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直接推动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

1.牛士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2.刘丽丽《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 3.张伟《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运用》

下载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 要】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如何利用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利用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天津市五十一中学 高中生物 郝 捷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经常性......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在教学的具体各环节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切实实......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摘要】美育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南县三仙湖镇下柴市中学王艳平 提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除了专门的思品、政治学科和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题教育外,学校在日......

    利用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利用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双峰县青树坪镇大坪中学 摘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和谐发展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科学既要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