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想起儿时的棕子的散文

时间:2019-05-15 12:2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又到端午,想起儿时的棕子的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又到端午,想起儿时的棕子的散文》。

第一篇:又到端午,想起儿时的棕子的散文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五月节(即端午节)前几天,母亲都早早地准备好各种包粽子的东西:自己家的粘高梁米,粘小米,集上买的粘大米、粽叶等等。对于这些粘米,有时候会笼统地叫做粘米,因为做出饭来有粘性,如果拌上糖吃会特别的香甜。有的叫“饿儿米”——ne第一声,小时候以为是饿字,因为一闻到它的香味口水就流出来了,立马感觉饿了,想吃。后来才知道应该写作“糯米”。还有的称作叫江米,产于江南水乡的粘米,形状和大米差不多,但个更长一些,更白。包粽子的棕叶,小时候天真的以为只有南方才有,所以才有那股清香,水草的清香味。长大后才知道我们这苇塘也长有这种植物,只不过有些叶子小一些而已。每一次,母亲都要在集市上仔细挑选粽叶,要看大小,开关,色泽,然后还要讲上大半天的价格。小时往往心里埋怨母亲,认为母亲真的有些烦人,看好了就买呗,干嘛要耗上大半天的时间,在拥护的大集上,又热又饿。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的苦心,贫困的家境,让母亲不得不精打细算,分分计较。但她又想利用难得的节日让孩子们吃得更好一些,让生活更好一些。

小时候,对于节日的感觉,应该说更多的就是吃,能吃到更多好吃的,能吃得更饱一些。而对于课本上写的节日怎么来的,纪念的谁,才不关心那些东西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伤,一代人有一代人特别有的回忆,如果拿这些记忆与话题与现在孩子们交流,他们一定不会理解,因为他们没有这些切身的经历,又怎会体验到我们的感慨与当时的兴奋、忧伤?也许,这就是“代沟”。

母亲会提前几天把挑好的粽叶用水泡上备用,再把各种米用盆子泡好,然后在先一天早早摆在堂屋的炕桌上,一盆里炮着粽叶,另外几个盆子里泡着各种米。包粽子的时候,对门的二奶常常来帮忙,看着她们熟练地从水里捞起二到四张粽叶,先一张一张铺在桌上摆好,然后一齐拿起来,一手拿一边,在中间部打个回旋,形成那种漏斗状的锥体,接着用一只手捏住接合部位,另一只手则挥起泡好的米添到漏斗里,一边放水,一边还要用手撩上来些,利用水来把米沉淀得更结实一些。待米和边缘一平了,再把棕叶折回来,上面捏出三个角,用准备好的线绳系结实。母亲和二奶边聊边包,我在旁边只看见她们的双手灵巧地上下左右拿着棕叶飞舞,不一会一个就包好了。我也学着捞出粽叶,但笨拙的双手连两三片粽叶都铺不好,拿起来时不是合不到一起,就是上面的圈太大,粽叶脱了节;加上米后,米放得少,包起来却常常漏;最后虽然胡乱系上了,但个头小,样子丑;但看着自己亲手做成的劳动成果,还是别有一番乐趣。

母亲常常把粽子一个一个系成一大串,然后一圈圈地在大锅里摆好,加满水,父亲则在锅底架起劈柴(我们这里的方言,指那些树根、树干,用刀、镐劈成一块块、一条条的用来烧火。劈柴火特别硬,旺,一般过年过节、办事情使用),随着水慢慢升温,粽叶那特有的清香味也不断散发出来。粘米比较不容易熟,一锅的粽子,往往要烧上一晚上,经常我们馋得转着父母问:“啥时候好啊?”父亲则催促我们快去睡觉:“睡一觉儿明天早晨就能吃了。”于是,伴着哈拉子和无限的期待,我们极不情愿地睡觉了。

一觉醒来,当然粽子可以吃了。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不像现在各种零食这么多。能吃上粽子,那是天边的美味!母亲包的粽子,个特别大,而那时刚刚十多岁的我,一次就能吃五六个,父母经常一边爱怜地看见我狼吞虎吞,一边说:“另着急,粽子多着呢,别吃得太多,这粘米不好消化!”

第二篇:忆儿时的端午散文

又到了端午节。市面上的粽,除了糯米粽,还有红栆、豆莎、鲜肉等,总有上十样。盐蛋变不出花样,只能在包装上做文章。简装的、繁装的、俭装的、奢装的,多着呢!豪华的包装,甚至比粽还贵。至于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皮蛋也挤进来了。沒人质疑,吃货们自然也喜欢。约定俗成的东西,总是因人们的接受而改变,无所谓好不好。咸、皮蛋拼装在一起,情侣盒似的,冠冕堂皇地摆在了橱柜上。新生的东西,硬要往里挤,传统的习俗是不会那么固执,拒之于门外的。其他诸如:江河上竟龙舟,宅门上挂艾条,孩儿额上点红,雄黄酒袪毒等,也是有的;只是城乡有异,各地不一罢了。端午的热闹,在刚插罢早禾、割完麦子的农事间歇的江南乡村,过节的气氛是最热闹的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江陵务农时,见过红衣绿裤的小媳妇,背着娃儿回娘家,那可是阡陌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如今的端午,名堂越来越多,名目越来越繁;节也越来越失真,不纯了。就像衣着白衬衣、蓝短裤,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偏让衣裤上点辍点什么,弄得不伦不类的。这样一来,挑剔的人,总会感到有点别扭——至少我是这样。因此,怀念半个世纪前老汉口天声街的端午节,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记忆中,那时粽子还是唱主角。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家是自己买粽叶,回家包粽子。当然,多为清水粽。物质稀少的年代,是沒有多余的东西让人们变着花样吃的。况且有一道紧箍咒罩在头上:动不动就用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吓唬人。借个胆,也不敢突破传统的习俗。

包粽子是有讲究的。我们这儿一般是用芦苇叶;米则是糯米。先将叶和米分别用清水浸泡,适时方可包扎成棱形;大小也就上十岁的孩子一握拳。系的绳子,用的是上被子的索子(粗线),愈系紧,粽子越好。包粽子的窍门主要是,将三片叶子半重叠散开,折成圆锥形;放些许湿米压实,再裹紧;一手握粽,一手系绳,包扎系紧。索子一头固定在靠背椅上(或墙上),拉紧系好后,再扯下来。许多人包不好,主要是因系扎方法不当而松弛(太松了与糯米饭无异了)。有窍门的。

儿时,看见家中的大人(有时姐姐)、或邻居在包粽子,知道端午节来了。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包;好奇淘气的小孩,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包小粽子。但往往包不紧,松开小手后,米也顺势落入了米盆中;好玩而已。能干的家庭主妇,包得又快又好;手脚慢的,只好缓缓而作,急不得的。会过日子的人家,又喜糯食,用过的粽叶是舍不得扔掉的。重新清理洗净后,第二次继续使用,但叶的清香差多了。

吃粽子,凉热均可。白口食,行;沾点白沙糖,亦佳。那时的人,喜欢糖。有贫血或身体虚的人,为了补身子,喝红糖(古巴的红糖,粗糙得很。那时,滿街唱“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水。当然,用咸菜就粽子的,也有。孩儿在上学的路上过早,就更不必说了。节一过完,想吃也吃不到了,时令性很强的。

说到咸鸭蛋,不能不提装蛋的网兜了。索子编织的袋,像过去装东西的大网兜(一般脸盆放在下面,既可多放东西,不不怕挤压)。这玩艺简单,姐妹们都会。难的也有,用几色絲线环绕在厚纸折叠的纸粽上;小的比麻将骰子还小(愈小愈好);大的则略微大一点。从小到大渐次递进,用金絲线窜起来,漂亮极了。悬挂时,随风摆动,更惹人喜爱。新时代城里的女孩,不讲女红了,但这样的小玩艺,也是可以看出心灵手巧的。绣香囊的也有,不多的。

那时少吃的,过端午节也不例外。家境再不济的小孩子,脖子上也会吊一个网兜装的咸蛋。上学、放学总会不时地拿在手上玩一下——轻易不会吃的。文静的小孩子,多挂一天;调皮的少挂一天——在手上摆弄,迟早会损壳的。实在不成型了,极不情愿地拿出来,吃掉。看见别人还在脖子上挂着,只有羡慕的份了。

咸蛋也不一定就只此一枚,但一般不会再有第二枚挂上脖的。计划经济时期,连火柴也要计划。记得那时吃饭,即使桌上有咸蛋,也是一分为四片的。剖开前,轻轻地碰裂蛋壳,然后切开;不然,一刀下去会走样的。那时的皮蛋,好像在计划外,我家也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要剖是不用刀的,用索子慢慢拉开,不走形的。

再说艾蒿、雄黄酒。记忆中,我似乎沒有什么印象。这可能与我的外祖母有关系。我们和舅舅家住在一起,她主事,她可能不讲究这方面的事。记得她老人家吃斋饭,一年也就一天;这不能说明什么。我的父母、舅舅和舅妈,都是干部,从不过问这类的事。过夏天,小孩难免虫叮,若用过雄黄酒涂抹会记得的。我家的一个小碗柜中,有墨鱼骨头(学名海螵蛸),刮一点细粉洒在伤口上,止血效果极佳。这是很小的事,我还记得。

儿时,我只知道端午节,沒听过屈原的事,小学也沒学过。尽管不知道,但还是觉得过节很有意思。我很怀念那时无忧无忧的生活,怀念儿时有趣的端午节。

第三篇:又到端午粽香时的散文

刚从外地回家放下行李,小荣也下班回家了,他把单位发放的一袋真空包装的粽子奉送给了我。我微微地一愣,也许,留在记忆中的端午节是很快乐的。感动,也许是在不经意间的,而可以感动的情愫却是需要早早地根植在心底的。我是一个怀旧的人,也只是在这端午粽香的时刻想起儿时的快乐片段。

端午是我国的民俗节日,而端午包粽子又是民间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在我很小的时候,端午节这一天母亲总会早早地起床。用来包粽子的米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淘洗干净,并且换上新打的河江水浸泡半个晚上。母亲选糯米时一定会用竹筛将糯米过上好几遍,将碎米统统筛掉,只留下那些颗粒细长、饱满的,然后放进清水里浸泡。至于包粽子用的叶子,我们都叫做粽子叶。有些年我们还会使用往年用过后再晒干的粽叶,因为这样就不必每年都上街去买新粽叶,节省一点钞票,不过用新摘的叶子包出来的粽子会比较清香些。

到了初四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熟练的不熟练的,手拙手巧的,都一齐动手包起粽子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色。但在我家里包粽子往往是由母亲和奶奶来做的,我们这些小孩子能够做的就是替个帮手在灶肚生个火,加点柴。粽子包好后,母亲就在一口大铁锅里倒上水,水的多少以能浸住粽子为宜。然后生起微火,慢慢烧煮,往往要经过一个晚上的蒸煮,才能食用。母亲夜里总是要起来两三次,给锅灶里加柴禾。

我们小孩一觉醒来,锅内的粽子香味早已穿透锅盖充满整个厨房弥漫了整个屋子,我们三姐妹就围坐在桌子旁,眼睛死死地盯住冒着香味的粽子。当我们剥开一层又一层煮成黄绿色的粽叶,白色的糯米便露了出来。在母亲早已准备好的碗里蘸一点红糖,放进嘴里,轻轻地咬上一小口,顿时,牙缝里都充满了粽子的味道。于是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再补上一大口,慌得母亲赶紧拍着我的后背,边拍边说,“慢点儿吃,小心噎着。”

记得有一年我父亲曾给我们讲过粽子的故事,父亲告诉我们说有一个叫做屈原的诗人,他曾经是一位大臣,一位很有才能和思想的大臣。可是他怀才不遇却又遭人所害,最终被流放。当他得知自己的国都被敌人攻破、自己的祖国被敌人侵略,心痛而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怕鱼吃掉他的身体,所以将饭团包成棕子投入水中。后来,在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用包粽子吃粽子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岁月流逝,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吃母亲包的粽子,再也没有听过父亲讲起关于端午节及吃粽子的来历了!在经济发展、物资充裕的今天,在市场里、在超市里、在商店里的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粽子。如肉粽、豆粽、豆沙粽、小枣粽、蛋白黄粽等等,很多传统的东西不用自己动手制作就能取得,一切变得轻而易举。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从网上游览,也有好些不同的说法。除了纪念屈原之说之外,还有伍子胥之说;也有人认为五月初五是龙的节日,此为图腾祭祀之说;还有恶日之说。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故在这一天插菖蒲、艾草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端午节传统习俗已经在中华民族传承了2000多年了,而时至今日端午节也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法定的节假日。

现在有好多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或者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被认为是***俗,缺少新意,所以逐渐冷落而日渐遗忘。采粽叶,过端午,吃粽子,已经是小时候发生的往事了,但我回味往事,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亲切。正因为有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才让我们享受到了永恒的快乐和幸福……

第四篇:儿时过年散文

写过好多文字,或诗歌,或随笔,也曾填词赋诗,临摹过了唐风宋雨。多少心情与人生感悟尽释其中,多少离愁别绪或是痛楚氤氲于纸,墨泪成殇,笺里宿醉。也有过清欢,如网海邂逅,如心与心地碰触,又如际遇,就那么一见如故,并不是风光雪月般惟吾德馨,彼此的感动,也不因前世五百年缘份,善良与感恩最是让人心动,不相逢,就这么隔着山水两两相望,相守无涯,文字的对话,产生共鸣,胜却任何甜言蜜语……

一一题记

如今,我重新执笔,用青涩的文字描述过年,或悲或喜,亦或清浅浮躁,素墨如心,不为显著,只为浮生的记忆作一次回顾:

儿时过年

儿时的年很美好,美好到单纯,没有半点奢望,但年味浓郁,幸福也很羞涩,一身新衣,一挂鞭炮,一盏花灯,一脸稚嫩的微笑……

记得当时过年情节,每到腊月初七,就开始编织着过年的氛围,并付诸于行动。把糖精放到开水中溶解,搅匀,放凉,等晚上放在屋外,冻成腊八冰。奶奶和母亲同样忙碌着,挑红豆,(把有虫的豆和沙粒去掉)洗米,(小米,洗净,滤沙)把红豆用开水泡好。

腊八粥。是温馨的,美味的,也是祥和的。因为,是年的初始,象征家庭的美好吧!做粥,必须要早,腊八粥最早出锅,预示一家人勤奋,若,太阳爬上来时吃粥,要红眼的(大概红眼病的人就没早吃腊八粥)。粥出锅,先挟一块供窗外,供神,祈愿安康。菜,是干菠菜,土豆条。(有连年有余之说。)做菜不用肉,不用荤素搭配,年的第一餐是素食,麻油爆锅,素炒,加水煮。所以,妈妈和奶奶每到腊八,四点就起床了,勤俭以养德,并不为过吧……

腊八冰,是我们的美味小吃,如冰棒一样甜。冰棍是奢侈品,我们兄妹很少尝到,腊八冰无疑是最能解馋的替代品。而且,腊八早上吃冰,祈求无灾无病,一年不肚子疼,多美好的幻想呵,也乐在其中。

过年很忙碌

一入腊月,奶奶最先为过年做准备。记得那个时侯,家里很贫困,过年的衣服,每一件都是奶奶亲手缝制。奶奶为主,母亲为辅。一家人千层底的鞋,都是奶奶一针一线的暖意。自从我有记忆时,过年的新裤子,是到公销社扯上白洋布,买好黑膏,烧好水,把黑膏放锅里,然后放进白洋布,煮到色泽均匀为止,捞出,晾半干时,用烙铁烫平整,奶奶才裁剪,母亲来缝。一件衣服要好多工序,可想而知,一家人的过年新衣,无不是奶奶和母亲的心,青油灯下,连夜赶制。至今,想起来都满含热泪。

千层底的鞋

奶奶剪鞋样,母亲照鞋样打衬纸,(也就是在麻纸上,把平时积攒的碎布头,用浆糊一层一层粘贴,用板压干,为干的快,压炕头上)用鞋样比划好裁剪,面,是黑灯芯绒布,密密地缝针,为结实,黑布沿边,鞋邦就做好了。千层底,自不必说,能想象的到,一层层,都是祖辈,父辈的心血。

剪窗花

剪窗花是母亲的拿手戏,她剪窗花精细,自己会花样,窗花上,年年有余,字在旁,鱼在中央,那鲤鱼,剪的活灵活现,有生气,活蹦乱跳。母亲的巧妙,是邻里都羡慕的!

忙碌中,眨眼到腊月二十三,小年。

小年杀鸡,增加年味,贫穷的日子,有鸡肉吃,实在是人间美味。一只鸡,全家七口人,上有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还有我们仨兄妹。若说,每人半碗,是我们祖孙仨,奶奶,母亲,妹妹两个,只有俩三块鸡肉,半碗鸡汤。小年吃黄糕,就是栗子碾米,磨成面,蒸糕,说蒸黄糕,寓意蒸蒸日上。(因为平时没有黄糕吃,都是红高梁糕)母亲舍不得吃鸡肉,二妹从小体弱多病,母亲把碗里的鸡肉夹给她两块,母亲只吃一块,用鸡汤就着吃糕。奶奶也舍不得吃,亲孙孙,命根根的思想作祟,先分给我,她和母亲一样的,含辛茹苦。至今想起来,暖暖的溺爱,心愧着,常常辜负。

灯笼

灯笼,喜庆的氛围。最初,是父亲扎灯笼,我蹲着细瞅,学习着,揣摩着,很想自己扎一个灯笼。在父亲的熏陶下,潜移默化中,我的灯笼终于扎好,西瓜灯。西瓜灯做法简单,也要细密筹划,五个圈,用竹条做成,三大,两小,必须把三个大圈先扎成三角形,顶部,底部的小圈才有尺码,竹骨扎成,用纸糊三大圈红纸,顶部下部用绿纸,小圈不用糊,上部冒烟,下部通风,然后用墨画瓜皮,瓜瓤,一个西瓜灯就成功了。高兴劲也不甭提了,一个字,美。

春联

当时的春联,说家乡话,叫对子。

写对子,必须的有才,穷乡僻壤的村子,能写对子的文化人真不多,父亲拿着裁好的红纸,去找文化人写对子,还排队,早排早写,写好了给盒烟,官厅。(官厅,水库名,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张市制烟厂出,取名官厅)

除夕

除夕是年味最浓的。辞旧迎新,洒水,扫院,贴对子,忙得不亦乐乎。贴完对子放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声,夹杂着儿时的欢呼雀跃,开心的笑容,彰显脸上,过年,真好。

年夜饭

除夕下午,就把猪头早早下锅,煮猪头。虽然穷,年年有猪头吃,母亲说:有猪头,才是年的味道!那,扑鼻的肉香,是年,原滋原味。年夜饭,是饺子,大队部领白面,每人二斤。省吃俭用,也要吃好年夜饭,是奶奶的持家有道,母亲也延续着这样的持家之道,一直未变。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句古诗写的恰到好处。守岁,守着今年的美好,想着来年的幸福!而我,先在村子里的场上看电影,《小花》。唐国强,刘晓庆,陈冲……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战争年代,亲情,亲人,乃至爱情,相聚多么不易!回家守岁,一家人,团圆年,是幸福的,幸运的,亦是先烈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

初一,拜年

不禁想起二人传,大年初一头一天,和我五哥哥来拜年,一进门,把腰弯,左手拉,右手搀,哪呼咦哟嗨……

当时拜年,为赚压岁钱。后来才懂,拜年,是礼节,尊敬长辈,因为压岁钱,却很少去亲戚家拜年,给祖父母拜,给父母拜,最高的礼遇,尊敬。

十五,元宵节

吃元宵,闹花灯,看社火,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看烟火……过年快接近尾声,更显隆重,火树银花,烟花灿烂,花样层出不穷。把一年的美好,在隆重的节日气氛中,希冀,盼望,畅想,渴求……

儿时过年的美好,至今,记忆犹新。今天是小年,想起亲人,已经物是人非,泪光莹莹中,爷爷,奶奶,父亲,你们在另一个世界过的还

好吗不禁,心碎,泪飞。

我,还奔波在外,客乡的思念,夜不能寐。好想母亲,过小年了,我还没有从乡下接她到小城,我的家。养儿为防老,可是我为人父,亦为人子,心中好愧疚。在世俗中,劳累。在烟火中,打拼。为了钱,那所谓的物欲攀比,为了下一代的生活美好,婚姻幸福,我又责无旁贷。对母亲,尽不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及孝心。子欲孝时,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你脆弱的身体,两鬓如霜,所有辛劳都刻在饱经沧桑的脸上,每一道皱纹,是每一次痛楚,岁月重复着春夏秋冬的变迁,而我的母亲,我为你祈福,祈祷吧!在您有生之年,好让儿多陪你几年,把亲情的份额悉数重演,鸟懂返哺,我尽薄心,孝行天下。

第五篇:家乡的棕子优美随笔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临近了,各种口味、五花八门的棕子纷纷在市面上亮相,有素的、有荤的、有甜的、也有咸的,真是应有尽有。看着那一个个包裹得严实又小巧玲珑的棕子,让我想起了家乡的蜂蜜凉棕子,同时也勾起了我思乡的情怀。

在我的家乡,有一家美食餐馆,那是一家连锁店,叫永丰歧山面。里面售卖各种当地风味的美食,有歧山哨子面、油酥锅盔、凉皮、蜂蜜凉棕子…。。其中我最喜爱的当数这蜂蜜凉棕子。每年回国省亲,必和先生光顾这家餐馆,享受这道美食。

那里的蜂蜜凉棕子和我们常见的棕子形状不同,它是扁平的三角形。拆开那外面包着的一层层散发着清香的棕叶,显现在眼前的是如贵妃出浴般白净脂滑的棕子。那包棕子用的糯米选用的是上等糯米,煮得软硬适度,吃到口里芳香绵软、甜而不腻、沁人肺腑。吃时,淋上枣花蜂蜜,先用筷子夹一小块棕子,然后将其压扁,以便糯米粒浸润拌好的蜂蜜。

回想昔日坐在小店里临窗的座位,一边品尝甜美的棕子,一边跟先生漫无边际地闲聊,偶尔望望窗外熙来攘往的人群,那是何等的悠闲。我心想:如果我们能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世的俗累,这等生活岂不美哉?

下载又到端午,想起儿时的棕子的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又到端午,想起儿时的棕子的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时的冬天散文

    秋色已尽,今年的第一场雪,标志着冬天的到来。这使我想起了儿时的冬天,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冬天,不但漫长寒冷,而且充满冬趣。入冬直至隆冬,北方常见的雪,便接踵而至,一场又一场,一层盖过......

    想起荷塘优美散文

    夏天已过,荷,还在举着粉红的小伞等我么?忽然想起满池的荷塘,想着想着,似乎一大片诗意就要从那里滋生出来……想象自己是一只轻灵的白鹭,站在宽宽的荷叶上,眼里只有一池碧波。偶尔飞......

    中秋散文:又到月圆中秋时

    中秋散文:又到月圆中秋时转眼中秋节又到了。时光匆匆,山水迢迢,每到中秋十五如水的夜色里,一片清辉播撒人间,我的悲欢都在它的眼眸里,随着月光的朦胧而充满情思。中秋八月,一个团圆......

    端午颂散文

    碧青的苇叶包裹着皎洁的糯米相约而来。红白黄绿蓝缠绵起一缕斑斓的吉祥,为这素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艳丽的希冀。艾草的芬芳将驱散掉今后岁月里所有不幸的偷袭。我沉浸在这个千......

    端午往事散文

    外祖母很会做吃食,她总是精确地计算着一年的时令,然后做出符合当下时节的食物来。这是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几乎都具备的能力。比如说,十月中旬收了新鲜玉米,然后就动员一大家人围着......

    端午江南散文

    如果说现在集市上最畅销的食品,那一定是粽子!不错,现在已临近端午,各种相关的物品也已经摆满货架。说起端午,首先想到的便是“纪念屈原”,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娥皇和女英”......

    端午三日散文

    端午三日的假期,转瞬即逝。一切如常,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三天假期不算长,可对于一个退休在家的老人而言,已经无所谓假不假了。然而,惯常的思维还是没有转换过来,假期的概念一......

    关于儿时记忆的散文

    行走在消逝中 独自一人静坐在靠窗的作为上,尽管室外天气很冷,我还是决定打开窗户,让寒冷的北风驱散我的困倦,抖擞抖擞精神。 雪停了,带来了是银妆的世界,同时也掀起了铲雪热,此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