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认知结构研究论文
一、思维导图的制作方式
(一)思维导图制作准备工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丰富课堂活动,教师需要给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引导学生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每一张白纸上只有一个思维导图,也就是说,每一张白纸的中心都有一个关键词。在关键词周围,要留出足够的空白区域,让学生想一些与关键词相关的次关键词。例如,在讲解有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水循环”作为关键词,并且从这个关键词出发去思考更多的关键词,包括定义、过程、内涵、意义等。引导学生将关键词逐步进行拓展,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以此让思维导图的准备工作更加有趣。
(二)思维导图制作注意事项
明晰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基于此展开思维导图学习,有利于学习过程得以优化。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主题,思维导图的主题是唯一的。只有这样,思维导图才能具有主体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更加清晰。其次,每个思维导图的主干最多控制在七个,每个子主题都需要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思维导图中不能用大段的话去描述,以此来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另外,每个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级别要控制在三到五个之间,从而精简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让思维导图更加通俗易懂。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一)分析适用性,在新授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将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需要考虑思维导图的适用性。教师要分析思维导图与课本教学内容的协调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考量学生是否可以接受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构建是让地理知识实现从繁到简归纳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考虑思维导图是否有应用的价值。此处以高一地理学习内容为例展开论述:在高一学习结算,学生主要学习有关于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以及地表形态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在课堂练习与检测中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与思维导图自然相遇,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个高效、有趣的学习方式。而在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中,学生能够了解更多有关于交通、工业、环境与农业的人文地理知识,这些知识难度相对较小,但较为琐碎,不太容易记忆。而为学生解决记忆难题,是思维导图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对此,教师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例如,在讲解《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的核心部分,写出海洋自然灾害这一核心词,让学生扩展思维。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有利于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讲究高效性,在地理知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复习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如果不加以复习,学生则很容易记忆课堂所学。思维导图的利用,可以在教授新课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在复习环节,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对此,教师在组织学习进入复习学习阶段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内容整理,制作思维导图,并进行合理分类。以思维导图为单位,制作一个地理知识体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知识,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在复习过程,学生只需要从每一个关键词出发,于头脑中回忆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以及对应的详细内容,就能够完成地理知识认知体系的构建,从而轻松、高效地完成地理复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做好思维导图内涵的传递与学生思维导图绘制能力的培养工作,是思维导图应用的难点。在高中教育阶段,地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之逐渐习惯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学习工具,将思维导图的特点与地理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让思维导图的应用,在促进地理教学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王
爱
平遥县第三中学校
仙
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对许多高中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共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感叹于基础知识记住了,就是考试不会答题或是得不了高分。经过我个人的经验之谈,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
2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中文科生而言,由于终将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加强诱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 4
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总之,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同时,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从地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1.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第二.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
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4.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
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3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临洮二中 地理组 康伟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
二、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关键词: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欠缺热爱祖国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二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其实,高中地理课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门科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培育着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从小都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
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这个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目的和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过去只用升学来诱发学习目的和动机,这是很片面的。要对学生说:“将来大多数学生都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无论干哪一行,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在我国古代人们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现代人更应把它重视起来,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不盲目地生存,将来经商的时候才能知道哪里出产什么,有利于商业活动。只有了解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掌握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将来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自然界才能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
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3.3上好每一节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把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会拓展知识面,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不要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问学生:“为什么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问题不是背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改变了那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这是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地理科也是理性知识,有很多学生和老师以及校长都认为地理是属于死记硬背的,这是一种错误想法。
3.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常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变成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报导,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等,举行基础知识竞赛,填图竞赛等都能丰富同学们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现象的兴趣。结语
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地理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参考文献:
1、李志方,《如何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年03期
2、柳宝元在地理教育中树立人文的教育理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2010年
3、陈荣学习身边的地理——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教学体会[A];现代地理 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王秋高中地理教学建议探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金爱春;陈晔;杜季秋突破思维弱点 优化地理教学[J];地理教育;2010年Z1期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三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欠缺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1]
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
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从“大气运动”一课看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 刘慧霞 地理教育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