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课堂多元化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多元化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提出了高中地理课堂多元化教学法的构建策略,即小组合作,创新学生学习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多元化
高中地理的教学老师要善于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学习效率得到全面提升。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处于比较落后的灌输式状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推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多元化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高中地理教学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比较单
一、枯燥。一般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是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机械化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对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更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会逐渐改变传统单
一、单调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模式的运用,使高中地理教学形式多样而灵活。
(二)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学习的主体,而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方能不断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高中地理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形式。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思维和习惯长期受到压制,将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多元化教学法,不断丰富高中地理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的增强,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地理课堂多元化教学法的构建策略
(一)小组合作,创新学生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全面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实践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首先,合作项目的选择一定要科学。既然学习的项目要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那必然应当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因此,在合作项目的选择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其项目的合作意义,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开展合作学习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分组的科学性、合理性,尽可能避免组内人数过多无法管理,也要避免人数过少而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激活高中地理课堂
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具有更多优势。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的学科,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模式,难以让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解决教学难题。和传统意义的教学手段不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能将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季风气候等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将气流的形成展现给学生,这种形式往往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情境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又一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图片或音频导入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思维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利用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对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中单一化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接受新的挑战,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迎合了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亮.高中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8):88-89.[2]韩永东.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优化举措[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6):104-105.
第二篇: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铅球,作为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之一,比起其他项目动作复杂,技术性要求更高。它不仅看起来“不够文雅”,而且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危险性较大,因而在教学实施中难度很大。对此,积极变革铅球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对铅球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调整铅球课堂动作教学的顺序入手,以逆向教学法和双侧性迁移教学法来创新铅球教学。
关键词: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教学法;创新
传统的铅球教学往往偏重于技术动作,教学方式以反复讲解,不断训练为主,略显刻板,稍欠变通。教学中教师也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模仿,练习枯燥的讲解,单调的训练致使学生身心俱疲,逐渐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铅球课的兴趣便消磨殆尽。对此,我们需要对铅球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研究。
1.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新方法概念探析
1.1 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法就是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先后顺序,将整个技术分解为几个前后有序的动作,从后面的动作开始,由后往前依次逆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双侧性迁移教学法。
1.2.1 双侧性迁移。心理学家Ammos(1958)将双侧性迁移定义为:个体利用一侧肢体(优势侧肢体)学习某一特定运动技能之后,其对侧肢体(弱势侧肢体)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或执行同一特定运动技能的能力。简单点说,就是身体一侧学会了做某个动作,另一侧由于动作技能的迁移,同样的动作也就很容易学会。
1.2.2 双侧性迁移教学。双侧性迁移教学就是指在体育动作和技能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为重点,使其在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对技能进行身体左右两侧的相互迁移,以巩固所学技能,提高运动成绩。
2.铅球教学的新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分析
2.1 逆向教学法与顺序教学法的比较。“逆向教学法”的应用广泛,不仅体现在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分解动作的某几个动作教学之中。从反向学习的程序上看,“逆向教学法”有如下特点:从心理上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消除恐惧,利于提升学生技术动作练习中支配身体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满足学习需求,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重点技术的重复出现,保证了课堂动作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教学中既重整体,又重个体:整个技术教学特别注重各个分解动作的有机衔接,有助于技术动作的完整掌握,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形成个人的技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评价和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序教学法”从学习滑步开始,过度重视“低重心、大幅度”而忽视了蹬转技术的有机结合,容易导致“掉肘”或“臀部后坐”等错误的产生。因而往往造成学生无法完成练习和提高技术质量。尽管如此,顺序教学法也有其特定的价值。利用顺序教学法,学生能对所学动作的先后顺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至于在练习过程中产生遗忘或动作顺序错乱。
2.2 双侧迁移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传统的体育课堂呈现三重三轻的情况。教师重学生身体锻炼,轻思维能力培养,多注重学生成绩,忽略学生情感,依赖“标准动作”的模仿,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学生学习方法死板,没有创造力。为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控制课堂教学,致使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缺乏。双侧迁移教学法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在学生进行铅球运动前,必须保证先充分理解该运动,之后再将动作技术身体两侧相互迁移化。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运动技术,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做好指引者的工作,在一旁进行适时指导,保证学生技术动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尤其在学生遇到瓶颈时给予适当引导,给学生充分自由学习创造的机会。
3.铅球课堂动作教学创新方法的应用实践
3.1 铅球课堂动作的逆向教学。
铅球投掷过程中技术动作连接紧密,身体各部位协调性要求高。通过“逆向教学法”进行铅球投掷技术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步骤一:最后用力和身体平衡教学。最后用力是推铅球技术的主要环节。当滑步结束,左脚积极着地的一刹那,右膝和右脚向投掷方向蹬转,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这时被扭紧和拉长的腰、背、髋部的大肌肉群收缩,使上体迅速向投掷方向抬起。左臂由胸前向左上方牵引,使肩带肌肉拉长,身体左侧对着投掷方向,上体向右侧倾斜,左肩高于右肩,铅球处于较低部位,形成推球前的最佳姿势。在两腿继续用力蹬地时,右肩前送,右臂迅速用力将球推出。此时两腿的蹬直、右臂的推球和抬头后仰是同时进行的。铅球快离手时,手腕手指向外拨球。铅球离手后,两腿弯曲或交换,降低重心,维持身体平衡。步骤二:滑步技术教学。滑步是使铅球获得一定的预先速度,为最后用力创造条件。滑步前先做一两次预摆。预摆时,左腿自然弯曲,大腿用力向后上方摆起,右腿伸直,脚跟提起,前脚掌或全脚掌支撑体重,同时上体前屈,左臂微屈前伸,略微低头,两眼看前下方。左腿摆到一定高度,上体达到最大前屈时,回收左腿,同时右腿逐渐弯曲。当左腿回收靠近右腿时,臀部后移,左腿大腿向投掷方向摆出,右腿用力蹬伸。由于左腿的摆动和右腿的蹬地,产生身体向投掷方向移动的合力。右脚蹬离地面后,迅速拉收小腿,并向内转动,用前脚掌着地,落在圆圈中心附近,与投掷方向约成130度角。同时左脚积极下落,以前脚掌内侧落于左侧抵趾板处,两脚落地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滑步时,左臂保持内扣,不使左肩转向投掷方向,头部保持向右后方的姿势。滑步技术动作练习方法:斜坡练习法。如利用上坡学习纠正由于蹬伸腿蹬地不充分而出现的臀部后坐;利用下坡练习和纠正因摆动腿落地不积极而导致滑步结束后的动作停顿。结合原地持球练习,反复体验蹬转技术结合;采用“发现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现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重要性,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动作示范,使之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橡皮筋牵引练习。将橡皮筋两端固定在地面上,橡皮筋的中部挂在练习者的踝关节处,练习者站在投掷圈后沿,借用橡皮筋助力作用,可增加学生蹬地滑步的距离,缩短滑步结束时两脚间距离;)或将橡皮筋一端套在练习者的手腕上,另一端由帮助者牵拉控制,可阻止练习者上体过早抬起和转体,致使铅球在出手前,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步骤三:完整技术动作教学。在完整技术练习中,可按学生运动能力进行同质分组或合作型分组教学,采用分组练习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各组练习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实心球代替铅球,逐渐过渡到铅球,铅球的重量应逐渐增加,以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最后采用教学比赛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趣味。
3.2铅球课堂动作的双侧迁移教学。
双侧迁移教学法可以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学习运动技能的初级阶段使用。比较常见的背向滑步铅球技术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动作比较复杂且差异性大,就适合使用双侧迁移教学法。从技术动作练习的角度,可将双侧迁移教学过程共分三步:第一步以右侧身体练习为主,当学生大致掌握了动作技术后就进行下一步;第二步以身体左侧练习为主,将右侧动作技术迁移至左侧,重复练习直至左侧动作技能操作习惯并达到熟练掌握;第三步再恢复到以右侧练习为主。这时身体右侧的练习相对于第一步来说有质的飞跃。从技术动作掌握的角度,以背向滑步技术教学为例,教学过程可分为学习过程、掌握过程以及提高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可以初步的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一技术的理念,建立起完整的理念体系;掌握过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大概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这项技术,但是在训练方面要采用上述教学过程的三步,实现左右两侧动作技能的相互迁移;最后的提高阶段,初步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不足,向指导教师请教,完善个人技术,进而提升运动成绩。
4.总结
鉴于铅球教学的实施难度以及学生的态度,对铅球课堂动作的教学法进行创新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新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分析,剖析新教学法的优势,并积极应用于铅球教学的课堂实践,有助于铅球教学效果的提升及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扬安,李成癑.“逆向教学法”在中学田径投掷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田径,2015(3).
[2]赖焕春.论双侧性迁移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傅美仙.普通高校铅球教学过程中使用动作技能双侧迁移教法的效果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4]车继成.青少年铅球技术教学法探讨[J].民营科技,2014(4).
[5]朱飞.“逆向教学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对比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6]姜智豪.逆向教学法—在高校田径铅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第三篇: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分析
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思维形式的多元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开展教学,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内容是非常多样的,教师可以加入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有知识教育、情感熏陶,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无论何种内容,都一刀切采用同一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的品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对语文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可以看出,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事半功倍,因此,受到了很多教师的推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化阶段,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对基本的语文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在这一阶段,应该着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时,应该把握好“度”,切忌贪多、求快。
(一)保护好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成长阶段,他们对很多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因此,教师需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千万不能打击他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转换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因为这样是无法取得学生认可的。只有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一直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才能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学生可以有发现美的眼睛,对语文产生深刻的感悟。
(二)利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语文这门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可以供学生讨论,适当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多元化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对语文产生学习热情。对于讨论题目的设置,应该遵循多元化的原则,不需要将内容集中在课本上,各类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讨论时,要注意协调好小组之间的能力,避免出现小组水平悬殊过大的情况。实际上,初中学生对于辩论的要求并不高,不一定非要分出胜负,只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这场辩论赛就是成功的,因此,在讨论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重视辩论结果的归纳和总结,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科学点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适当、科学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强烈的自尊心,非常在意教师和同学的眼光,在进行点拨和指导时,推荐使用联想点拨法和情境点拨法,这两种点拨方式学生易于接受。当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很快联想起来,在点拨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学生存在错误,也需要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充分发挥点拨的优势,让学生可以巩固知识。
(四)制定系统的评价方案
评价是判断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成效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满足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此外,还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改革,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多样化的模式提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结语
多元化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意义深远,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广阔,不拘一格。只有如此,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多元化人才。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之演示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演示教学法运用较多,它能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界面,直接引领学生们进入学习的重点。演示教学法在课堂中有其优势之处,但也存在局限性。
一、演示教学法的优势
1.直观形象,为教学铺路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幻灯片动画放映效果》一课时,运用演示教学法。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PPT中为艺术字、图片、文本、表格等对象进行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课时为一节课。从课堂目标和课时要求可知,学生要在40 分钟之内学会幻灯片对象的自定义动画设置。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张连贯前几节课内容的《成语故事集》幻灯片,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融会在《成语故事集》里。教学过程中演示《成语故事集》PPT,请学生感受幻灯片动画。演示过程中,学生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哇塞,这么好玩!”“字会转圈圈,还会翻跟斗。”“老师,你是怎么弄得呀?快点告诉我。”学生们的兴趣在演示过程中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再次用演示法教学幻灯片对象的设置步骤。学生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是如何把这些对象变得动起来的。演示之后,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开始了探索之旅。
2.方便高效,提升课堂效率
演示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
教师主要任务是:
(1)传授必要的预备知识,唤醒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求知欲望;
(2)利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
(3)通过解释、启发或说明,调控学生的认识过程。
演示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在教学省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认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这一节课的内容复杂,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对教学知识进行扩充。在复习旧知识环节,我用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演示了几张PPT,这几张PPT 都是学生们在往年的学习中曾经见过的,学生们感觉很熟悉,纷纷说:“郑老师,这些PPT 以前都见过了,怎么今天又放给我们看?”我继续出示课题:电子出版物、自动化系统、智能卡的应用,进行下一步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间断地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用几张旧PPT 复习了旧知识,再利用演示法讲授新知,在教学环节与知识的连接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画龙点晴的作用。
3.规范操作,收效事半功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小学阶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对错的能力相对比较差,而演示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因此,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非常注意操作的方法,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合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许多学生眼里,教师就是范本,教师做的一定是对的。在这样的信任下,教师一定要规范演示,给学生一个正确操作的范例,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从小就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正确方法步骤,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例如,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学会保存文件,每个学生只有一个文件夹,文件都只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除了可以改变自己文件夹中的文件以外,不能随意改动他人的文件夹。在教学保存路径时,使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学生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如何建立和管理属于自己的文件夹。经过学习,学生非常自觉地养成了建立、整理、规范文件的习惯,为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演示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演示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应用不当也会产生缺陷:一是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二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三是演示法长时间在一节课中使用,容易引起学生视听疲劳、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效果;四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对演示设备运用要得心应手才能发挥演示教学的效能。
信息技术课演示法教学附带了大量的可操作的知识结构,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无论运用多么高科技的教学设备与手段,都不可忽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也只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体现出来,学生才能乐学、会学、学会,课堂才真正能活起来,信息技术课才会真正成为学生们展示智慧的舞台。
第五篇: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研究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戏曲、民族等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唱法融合而成的音乐艺术,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本文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出发,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高校民族声乐发展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育;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多元化发展
声乐艺术作为我国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朝着稳定健康的轨迹发展。民族声乐一般指的是一个地域内在共同语言基础、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积淀上所形成的族群音乐,比如汉族音乐、蒙族音乐、藏族音乐等,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体现,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所以不同的民族声乐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民族声乐教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必须要积极加强对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视,顺应时代的步伐和社会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推动民族声乐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发挥高校的艺术教育阵地作用。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有很多音乐界人士以及群众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质疑,认为高校民族声乐应该是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唱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丢失了民族声乐的“民族化”和“个性化”,逐渐趋于“标准化”的现象,显得单一和单调,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声音的共性多了,个性少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是当前依旧没有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教学体系,也缺乏配套的教材,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教师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大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这种想象力,不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扼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讲解较多,给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较少,从而使得学生成长为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另外,有的学生的个人基础能力较差,对专业的声乐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
(二)素材较少。素材是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更多不同类别的民族声乐作品。但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不够丰富,一般是根据大纲教材给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所接受的音乐素材也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民族声乐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
二、中华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原因
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是结合文化、历史等多种元素的,而且必须要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上去看待问题,去审视问题,理清思路,探讨全新的发展路径,才能促进民族声乐进一步传承、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国民族声乐也必须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起来,并且实现中西方融合,促进文化繁荣。我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其原因如下。
(一)中华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条件。我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民歌、戏曲等多种传统声乐形式。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声乐艺术,而且也是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对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中西结合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中西方声乐艺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演唱技巧上,在技术上相互融合的同时又保持我国民族声乐的优点,比如演唱过程中的灵活、轻快、明亮的特色应该要保留下来。同时由于西方美声唱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演唱方法,例如在发声的时候运用技巧可以使得发声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在对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应用的时候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拓展。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根据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校的声乐艺术人才培养也应该要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这不仅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规律,也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转变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完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高校必须要从单一的声乐文化视野中脱离出来,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积极探寻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对中国传统演唱技巧进行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演唱技巧,善于对西方的科学的演唱技巧进行借鉴和应用,拓展学生的眼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精髓,所以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中心,融合世界声乐艺术文化的精华,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
(二)继承传统声乐文化元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更是民族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在开展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元素,在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一方面要重视原生态,原生态民歌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耀眼明珠,在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原生态民歌中往往包含着十分浓厚的民俗文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发掘,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对这些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加深对民族艺术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开创民族声乐教学新局面。为了传承文化,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保护,必须要拓宽眼界,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灵活。选聘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长期的文化熏陶和艺术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基础,带着情感去演唱,才能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让观众与演唱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必须要带着情感。但是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演唱时缺乏情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中,把握不好这个关键的度,从而使得学生的演唱水平不高。对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融入情感,在进行演唱之前,需要对歌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歌曲的曲调分析,比如曲式结构、节拍、速度、伴奏等,对歌词的内容进行理解,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内容、歌词的音调等。了解好歌曲的背景之后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比如作品的情绪变化、音乐形象的角色体现、音乐形象的表达等。在这些基础上,演唱者再借助自己的演唱经验,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比如在作品咬字吐字的时候对气息进行控制,对语音音色进行把握,对发音速度进行变化等,从而将一首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民族声乐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拿到一首作品,不急着去学习谱子,首先要对歌曲的背景进行了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演唱风格、发声特点等要素,然后再进行综合演唱,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专业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对传统演唱艺术精髓进行继承和发扬的过程,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剧烈冲击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一方面要保护传统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又要逐渐打破传统声乐艺术的限制,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高校是培养声乐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声乐艺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建立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对民族元素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应用西方声乐艺术的元素,将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时代潮流配合起来,促进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晓霞.关于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分析[J].北方音乐,2016,(19).[2]颜雄心.当代多元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J].读书文摘:中,2016,(11).[3]董芳.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探讨[J].教育,2015,(09).[4]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