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2:5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第一篇: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一、引言

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然而,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固步自封,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满堂灌”和平铺直叙仍是现行主打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估;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对高等工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势必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中,高校教师应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现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目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等工科院校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元认知学习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元认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元认知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个体认知过程进行的监控与调节。我们所谓的感觉、思维或想象都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分为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三类。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会激发人的认知热情,调动人的认知潜能,从而影响人的学习速度和有效性。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以及任务执行情况的认识。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要求,制订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以及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产生积极而准确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的元认知监控;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动态地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并由此积累正确的元认知经验和知识;有效的元认知监控又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同时获得更丰富的元认知知识。这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个体元认知水平,它是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

三、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类课程教与学中的应用

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笔者在“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教学的尝试,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既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元认知水平,收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良好元认知知识环境。在传统的知识注入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欠于独立思考,只需按部就班地接受、吸纳、记住教师灌输的知识就行了,而对于“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基础性强、内容庞杂、技术涵盖面广等特点,若按传统方式教学,则易造成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考就忘”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授课状况,首先就要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的环境,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

(1)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如在介绍特种铸造前,先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砂型铸造方法来个小结,引导学生从模型、铸型和充型三个方面总结出砂型铸造的基本特征:即模型用木模、铸型用砂型和在重力作用下充型,并归纳出砂型铸造的优缺点,再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鼓励其大胆突破思维禁锢,提出问题:如果模型不用木模,铸型不用砂型,还可以用什么替代?在压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充型又将如何?由此引出了各种特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及工艺。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焕发出灵性和活力。

(2)适时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诠释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或理论,揭示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讲到铸造工艺一节时,笔者穿插了以下案例:2012年2月20日,辽宁鞍钢铸造车间,在浇铸一个大型铸钢件接近结束时发生砂型型腔喷爆,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伤的重大事故,笔者以案发相关报道资料中的大量图片为实记,将学生带入触目惊心的“现场”,深入案情分析问题,从专业视角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但需要运用刚学习到的铸造工艺知识,同时还接触到了生产运作、生产管理和生产监控等新信息,对知识进行重构,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2.强化元认知体验,培养元认知能力。通常,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了某个知识点,但并不等于会运用这个知识,运用好知识的前提是具有运用这种知识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建立难以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来完成,它还需要经历相应过程的体验。体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强化:其一是实操式体验,如协同培养、深入企业车间、了解生产实际、开展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其二是探究式体验,即通过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项目驱动的学习体验,如课题研究、学业竞赛等;其三为讨论式体验,如前所述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作业展示等。让学生在学习互动过程中,讲出自己解决问题所依据的规则或理由,发现并叙述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思维方式及不同解决方案,借助语言暴露其内隐的思维过程,进而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

无论哪种方式的体验,都蕴含着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体验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从而对认知活动的结果加以设想和预估,对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和强化这种体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3.完善元认知监控,提高教学效果。从元认知角度看,学习不仅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它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

为此,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网站上,开设在线学习、自检自测、拓展训练、在线问答等信息渠道,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保驾护航,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自我把控,对学习的效果及时总结。这种对学习的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也是反映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完成和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了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寓教于考,以考促学。笔者对课程考核采取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作业情况、任务展示、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在考查之列,并按4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占60%,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心理学研究证明,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是传递知识,重视单一的结论,而更要善于总结规律,突出规律产生的过程及其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充分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元认知提升环境,以之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评价学习结果,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篇:元认知策略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元认知策略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 元认知理论及其构成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认识或调节,是认知主体关注并调控认知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他提出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元认知知识是指认知主体所存储的既和自身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段。他将元认知知识分为三类:(1)主体知识,即认知主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2)任务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信息的性质、任务要求及目的的知识;(3)策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指的是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元认知知识中的主体知识指的是认知主体对作为参与国际贸易实务活动的主体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包括贸易动机、贸易实务的相关概念、对自我贸易能力的了解和自信程度,以及对实务问题的认识等。

任务知识指的是认知主体对于执行贸易实务实训任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以及对完成这项任务所需努力程度的知识,包括对贸易目的的考虑、贸易内容的了解和认知主体的贸易人员意识等。

策略知识指的是贸易主体对于达到贸易目标或执行贸易任务过程中所用策略有效性的知识,包括有计划组织贸易内容、资源利用的策略等。元认知体验是指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包括“知”的体验和“不知”的体验。比如“认知到自己的不知或无知”。元认知体验在内容上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在时间上可长可短,在产生时间上可以在认知活动之前,也可在之后。贸易实务中的元认知监控是个人在进行贸易时,将贸易过程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包括:(1)贸易前的准备活动;(2)贸易过程中的实际控制;(3)贸易活动结束后的结果检查和评估。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因素在实际认知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有效的监控,也能激起相应的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有助于元认知知识的获得,也有利于有效的监控;元认知监控水平制约着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水平,制约着元认知体验的产生与调节。

二 元认知理论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元认知知识

出色的外贸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实务功底,具备扎实的元认知知识基础。因此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元认知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主体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提问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国际贸易活动和自己的贸易能力的理解和认知。

2.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国际贸易实务活动有自己的特殊性,涉及复杂的国际商务活动的很多内容,对外贸人员的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知识积累都要求很高。贸易中的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外贸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对自我认知的体验可以通过自我设问的方式来调动并调整,如“我对贸易的条件知道得是否清楚?我的思路是否清晰?我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设问若自己不能回答,可通过外部评价的方式来寻求结果。如请他人提出意见或请教师讲评,不管用哪种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在外贸活动过程中的能力优劣,从而改进贸易的方法和策略。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参与贸易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来进行,一旦学生发觉自己能成为贸易的主体,这种情感的体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际参与外贸活动的成效。

3.指导学生进行元认知监控

国际贸易实务实训中的元认知监控是个人在进行外贸活动时将外贸过程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在完成一项贸易任务之后,作为贸易者应该对自己的表现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贸易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次贸易任务结束之后,通过自我总结、写日记的方法对自己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我这次贸易的优点是什么?在贸易过程中我使用了什么策略?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些问题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中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外贸实务的学习效果,调动和发挥了受教育个体的主体性,因此重视并研究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作用,还需要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责任编辑:庞远燕〕

第三篇: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案例教学法适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要求,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解决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通过案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施,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朗代尔提出,普遍应用于法学和医学的教学中,后来案例教学法衍生为工程案例教学法,普遍应用于工科教学范畴,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是经过教员设计的场景,学生将本人置于场景内,经过讨论或研讨等方式学习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办法。机械制造根底高等教育机械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含了工程资料、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理论性比拟强,传统以教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效果不明显,学习积极性不高。为进一步进步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才能,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机械制造根底课堂教学十分有必要,同时也是新一轮应用型教学变革的需求,有利于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理论型专业人才。机械制造根底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能与工程实践相分离

机械制造根底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根底课,涵盖了工程资料、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多门专业必修课的前置课程。因教学内容多,涵盖学问面广,大多数教员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传统黑板或投影等停止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只是控制了一些根底理论学问,不能与工程实践相分离,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单调无味,课程内容过于笼统,难以了解。大局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味不浓,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1.2 不利于进步学生的的工程素质

机械制造根底教学内容陈旧,依然以理论学问为主,理论学问比拟缺乏,不利于进步学生的工程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学办法和手腕单一,学生的工程理念得不到理论,工程创新思想不强,实践机械工程问题处理才能不强。只要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灵敏运用的才能,才干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才干培育出高素质的机械人才。

1.3 不能正确评价学生处理工程问题的才能

机械制造根底课程考核仍采用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大局部学生只能融会贯通根底理论学问,不能正确评价学生处理工程问题的才能。机械制造根底理论性比拟强,涵盖了许多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内容,请求学生控制并理论操作这方面的工艺。纯理论笔试的方式不能客观公正的考核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能评价学生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才能。工程案例库的树立

机械制造根底施行工程案例教学,设计和树立工程案例库十分重要。教员在设计和树立工程案例库时,应选取那些学生感兴味的、紧扣教学内容的机械工程案例,经过多种方式表现,比方,能够树立金属切削机床案例库、刀具案例库和典型零件加工案例库等。另外,要留意不时改换和增加案例库,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和适用性。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根底教学中的施行

3.1 现场教学法

为使学生控制更多的理论经历,教员应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车间等展开现场教学。经过现场教学,让学生理解和现场学习机械根底理论学问。另一方面,经过现场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应用学问,理解机械制造过程和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根底的现场教学可分为两局部,一局部工实习,经过该局部让学生控制根本的机械加工办法,培育他们的理论入手才能,另一局部停止机械制造根本技术观摩,让学生理解某一类工艺的全消费过程,消化机械制造根底某一方面的理论学问。例如,能够开设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技术观摩课,分离一个详细的零件,理解一个零件从毛坯至合格零件的全过程,控制工序、土步、工位、走刀等机械制造根本概念,剖析毛坯的选择、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规程的编制等等,真正进步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的兴味。

3.2 分组讨论法

工程案例教学时分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教员可依据学生的学习兴味和差别性,6人一组分为不同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设计不同的工程任务,让每个小组本人去设计处理计划,停止内部讨论最后构成处理计划。关于不同组的处理计划,由组长代表该组停止论述,由全部同窗来停止比拟、评价,让每个学生认真剖析每组计划的优缺陷,进一步优化计划,最后构成每组的最终计划。例如,解说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时,教员能够事前布置一项设计典型零部件的任务,由各个小组讨论构成各自的计划,课上各小组停止集中讨论,任课教员对各小组计划停止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陷等。这种分组讨论的办法十分合适案例教学,经过该办法能够锻炼学生的剖析才能、团队才能和处理工程实践问题的才能。结 语

总之,机械制造根底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传统的为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开展,学生的工程素质较差,工程理论才能较弱,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员应该分离工程案例教学,探究一种新的教学办法,经过工程案例来展开教学,经过现场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对十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械加工等工艺有更深的理解,进一步控制机制制造的根本技艺,为成为合格的机械制造师做技术准备。

第四篇: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为背景,从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四个方面探索了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美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身临其境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尹少淳教授说:任何理解都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关系中进行,需要人们运用自己的经验、既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在欣赏教学中,应努力避免对作品简单化、概念化的理解。可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艺术家生命的一种形态及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等方面进行多维立体的考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例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课件展现三个方面的画面: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它无疑带有中世纪宗教画的痕迹,以具体生动的情节画面向我们讲述着《圣经》中的一则故事;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这幅作品已经开始剥去当时的神秘外衣,而表现出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从绘画的角度分析,人物造型神情各异,栩栩如生。精美的构图突出了主题,堪称欧洲早期油画的经典之作。又如,中国古代名画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最后的晚餐》进行比较的课件,从中可以看出中西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在造型、透视、构图、着色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仿佛进入真实的境地,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于新知识的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例如在水彩画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知识的情况下,教干画法很容易接受,而学湿画法就很困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用明胶片在投影器上演示,学生可以在画纸上仿效。同时抽学生到讲台前用明胶片在投影器上去作画,让其他学生都观察这个学生的画法,然后再抽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这个同学在作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法还没有掌握?„„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去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中学美术多媒体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精讲,加强个别辅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应结合中学美术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组织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美育教育不同于一般说理性的科目,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要让美术课对小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情感的驱动力,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喜欢表现。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提倡求异思维。例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呈现这样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古老的智力题:“树上原有五只鸟,一枪打死一只鸟,现在树上几只鸟?”千百年来只有两个答案,聪明的人回答说:“一只也没有,都吓跑了。”愚笨的人说:“还有四只,因为五减一是四。”还有第三种答案吗?同学们通过热烈地讨论、分析,得出下面一些结论:“打死一只,还有一只,那是小鸟的妈妈,别人可以飞走,但它不能。”“打死一只,还有无数只,那是死鸟的伙伴,它们来看望死去的朋友。”“打死一只,还有四只,因为那四只都是聋子,没有听见。”这样的结论,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处,思维之开阔,令人拍案叫绝。学生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美术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就要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教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绘画、欣赏、动手、动脑能力,除绘画外,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给欣赏课配乐。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配乐选用“流水”、“春江花月夜”、“中花元板”等民族优秀乐曲配音;欣赏秦、汉陵墓雕刻、陶俑时,配乐选用“十里埋伏”、“将军令”等民族乐曲配音。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时,配乐选用和美术作品风格相同的乐曲配音。如吕德的雕刻“马赛曲”,配乐选用法国国歌“马赛曲”;罗丹的雕塑“思想”、“加莱义民”,配乐选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纤夫”,配乐选用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纤夫大合唱”。通过配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境、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基础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让学生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美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1]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3期,3-5页。

[3]周平儒•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1年,11期,10页。

第五篇:试论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与意义、应用原则、导向,作用与功能,认为应突破当前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限制,通过非面对面的信息辅助平台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拓展和延伸。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信息辅助平台 应用意义 作用功能

1、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2、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

3、推动了学生的理性思考。

人文素质相对于科学文化素质而言,主要是指与道德修养、个性品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为人处世的特质。不可否认,由于受应试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趋势凸显,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标准下降、学习目标迷失、理性思考能力缺失,一些学生还因承受经济、情感、就业等压力过大而存在厌学情绪、心灵脆弱和人格缺陷等现象。尽管各高校采取了人文素质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评价改进等一系列举措,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仍不容乐观。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群聊、网络等信息辅助平台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积极发挥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突破课程教学在形式、内容、时空等方面的限制,帮助大学生在各种思想观念和纷繁芜杂的信息冲击以及剧烈的文化激荡中,逐步形成深刻的洞察能力、理性的思维能力、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行为取向,是新形势下推进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与意义

1、信息辅助平台为拓展课程教学渠道创造条件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教室、实验室、经费、师资等教育资源日趋紧张,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班级规模过大、教学形式单一等弊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尤其是对非智力因素的要求不断提高,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抱负与人文素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喜的是,当前手机和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逐年提高,高校校园网建设成效显著,这使得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来开辟人文素质教学新渠道成为可能。通过构建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群聊、网络等课程教学信息辅助平台体系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能够解除课堂教学固有的思想顾虑和交流禁忌,突破等级观念,平等、自由、及时地阐述个人思想和发表个性化言论;而且能够实现情感交流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克服课堂内较难实现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多向的互动困难。

2、信息辅助平台使增强课程教学感染力成为可能

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群聊、网络等平台,容易实现通过生活贴近性、主旨多样性和话题可选性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话题的推动与引导,不断拓宽主题探讨的参与面,促进学生参与深度;通过群体性交流与思维激荡,凝练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兴奋点;通过资源共享与互助性合作,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的整合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信息辅助平台的构建,有利于突破载体的限制,丰富媒体形式,无限拓展信息量,促成交流形式多样化,一方面给了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内在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充分培育和绽放,另一方面也给课程教学提供了无限的教学素材,对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信息辅助平台为突破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奠定基础

人文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的能力,表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能够从容应对并趋利避害。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处于困惑、迷茫是一种常态,只是应对策略有差异,有的消极避让,有的随波逐流,有的则逆流而上。在迷惘和徘徊的时刻,与良师益友倾诉衷肠、感受教益,是大学生普遍的愿望。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在最需要的时刻以最需要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成长。借助信息辅助平台,可以在网络联接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实现交流与沟通。可以方便、快捷地将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所感所思呈现在特定的对象面前,与大家分享交流,从而即时地获得内心的成长。同时,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以在信息辅助平台中得到进一步探讨。

二、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导向

1、实现有效沟通

现阶段,大学生迫切需要在嘈杂喧嚣中保持心灵宁静,避免浮躁、虚荣带来的不安和就业、学习、经济、情感等各方面压力所造成的恐慌与伤害。大学生需要一个能够寄存和释放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大家彼此信任、关爱、积极、有为,大家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共同分享收获与成长的喜悦。这些虽然都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受到授课形式、内容、风格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的影响,一些问题往往难以在有限的课堂内说透、讲通,也就难以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与吸收。通过开放的、多样的信息辅助平台,可以实现各抒己见和充分沟通,也可以避免在课堂上只有少数人参与的局面。利用手机短信、电子信箱平台给每一位大学生发送祝福问候和课程要求,为内向的、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心存顾虑的学生开辟私下交流的空间;通过电子论坛、博客平台就某些主题开展互动式交流与探讨可以将对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通过电子群聊激活大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内在兴趣,活跃大学生的思维,启动群体智慧,可以实现群体超越与共同成长。总之,多样化信息辅助平台的构建,不但要着眼于能够实现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而且要达成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沟通。

2、促进角色互换

当人们懂得独立思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主导话语权的欲求。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的时期。一些大学生往往开始带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价值观念来待人接物。他们对用自己获得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坚信不疑,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其他人和其它事,由此往往导致对于别人的说教和诉求不再敏感与热衷,这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障碍。人类已经进入了多元开放、崇尚个性、追求公平公正的新纪元,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给学生灌输人生哲理显然已经成为过去,唯有做到设身处地、角色互换,正视学生的需求与追求,找到双方关切与利益的交点,才可能获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而信息辅助平台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方面显然有着天然的优势和条件。教师可以在不放弃原则立场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尊重别人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讲清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在认准对方需要的基础上,把话讲到对方的心坎上,从而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多次、长期、深入的交流,充分认清别人的观点,体会别人的感受,从而不断调适和提高自己的认识与态度。

3、推动理性思考

当前,高等教育功能已由过去的“身份教育”变为“学历教育”,由精英教育、高端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同时也表现出了功利化、世俗化倾向。部分学生不是为了求知而求学,而是完全陷于实用功利的圈子中。如果大学生缺少理想与抱负,仅满足于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技能,大学充其量只是个“职业培训所”。利用信息辅助平台,可以拓宽思路、广开言路,有条件从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的功能着眼,围绕大学生的观念、态度、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生涯规划等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从而理清自己在大学的目标、任务、行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辅助平台及时互动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根据学生密切关注和迷惘困惑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通过案例展示、观点争鸣、理性思索、未来畅想等叙论结合、由近及远、逐步深入的展观,来激发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

4、实施积极调控

要有效发挥信息辅助平台的作用,就必须对大学生参与信息辅助平台的互动实施积极有效地调控。首先,要明确要求。必须在建立完善信息辅助平台的基础上,对学生参与的形式、内容、时间、频率等有明确的要求。第二,要明确导向。要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信息辅助平台是课堂主渠道的延伸与补充,课堂主渠道是信息辅助平台的基础与保障。要积极倡导与人为善的观念和真诚、主动、守信、宽容、赞赏、尊重的网上交流氛围,避免自我中心、嫉妒、自卑等不良倾向。第三,要适时参与。要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群发平台保持与每位学生的联系。要定期在电子论坛、博客中提供和更新课程素材,并对相关问题发表个人见解。要在电子群聊平台中活跃气氛。要把握舆论氛围的积极方向,注重对话题的筛选与引导。第四,要考核评价。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观点与想法,要对学生在信息辅助平台的参与情况作公开的点评和反馈,并反映到最后的课程成绩评定中。

三、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

1、全面深入地了解与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内心需求

依据教育动力学的观点,教学必须有动力。一般而言,教学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国家意志、学校和教师意志、学生意志,即国家、学校和教师、学生个人为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学习需要和欲望。只有三种意志在方向上一致并且实现有效整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教学的实效性差,其根本就是忽略了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真实需要。信息辅助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困难和所面临困惑,有利于掌握大学生即时的思想动态和脉络,有利于把握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的兴趣,有利于明晰学生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认清学生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和人生幸福的向往。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需求,就可将其与国家、社会、学校的要求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从而不断满足和引领学生成长的欲望和需求。

2、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挑战,而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大学生因应复杂环境的能力,走出价值困惑和价值迷失的境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和提升人文素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辅助平台的开放性有利于解除“灌输式”、“压力式”、“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让学生为兴趣而学,为需要而学,从而开启学习的内部推动机制。同时,由于信息辅助平台中参与的广泛性和全时性,学生在网上可以实现个别交流和多方互动,开展集思广益与深入探讨,形成思维多向碰撞、信息多方提供、审视多种视角的良好态势,许多问题在同学之间就可以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大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3、达成大学生健康价值观念与积极行为取向的和谐统一

当代社会需要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丰富、能言善辩的博学家、理论家,而是一个具备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国际眼光的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构建有效的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由于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是比较丰富和全面的。但是对人文知识的拥有并不表明他们已经具备应用的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质。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很多只是在脑海中的简单罗列,而且鱼目混杂。有的只记住了结论,却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有的朝三暮四,随心所欲,在行动中不能以一贯之;有的虽然知道应该做什么,但实际中出于某种原因并不行动,表现为知行脱节、认识不稳定或者知行不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促进人文意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和螺旋上升的过程。首先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然后要通过实际运用来进一步认识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和选择;然后再在实践应用中加以再认识和再思考,并进行再甄别和再选择,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人文意识、人文知识和人文行为的和谐统一。信息辅助平台不仅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舞台,而且在广泛深入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展示、应用和再思考、再认识、再甄别、再选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发展与趋势,理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认清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摆正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从而不断消除成长中的困惑;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知行合一,实现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的变迁。

[参考文献]

[1]王丽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OL].http://,2008.

[3]赵睿.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OL].http://sxjy.xxmu.edu.cn/xs/news_view.asp?newsid=242,2005.

[4]邵龙宝.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OL].http://jwc.nxu.edu.cn/list.asp?id=835,2005.

下载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VR技术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VR技术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VR技术在现今的教育实践中有着引领及导向的作用,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重点探索VR技术在高职“生物......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

    小学三年级教学论文 情境教学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情境教学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不高,但擅长对感性知识的识记。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多运用情景教学来帮助......

    浅析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游戏教学法篮球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体育游戏教学法内涵以及篮球游戏教学法必要性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对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篮......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短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从2001年中小学生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中小学生课程需要进行史无前例的改革。为了适应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我们需要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本文将发现教学法应用于高......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的应用 湖南省常德市第七中学李勇 摘要:数学建模课程在高中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元认知策略......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秘书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笔者认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