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文《大海的歌》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海的歌》是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随船出海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和由此而产生的喜悦心情,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新成就。本文的重点是理解文中讲到的两次大海“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出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定为:
1、理解部分词语,能按要求比较句子的异同,从中了解比喻句的作用。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海港的繁荣景色和我国迅速发展的石油工业,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祖国个方面建设的突出成就。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有什么感受?
2、这哗哗的海浪声就像大海的歌声,快乐的大海在唱些什么好听的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22、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提出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大海唱歌的句子。
2、汇报: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一曲新歌。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欢乐 新
(三)探究感悟
1、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在班级中汇报、学习。
(学生汇报,师点拨,分为三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学习。)
部分一:感悟景色的美丽
过渡: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吧。听说今天有船出海,作者来到码头,展现在面前的是一片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句子:展现在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还,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1)这句话美吗?美在哪?(2)边读边想象画面(3)望着这么美丽的景色,此时作者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4)练习朗读,读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部分二:感受经济的繁荣
过渡:让我们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海港看看吧!
(1)看图,说说看到的有什么。
(2)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出示句子: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犹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1、读一读。说说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比一比,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小结:采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事物写得更具体,形象生动)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经济繁荣)
小结:作者望着那繁忙工作的吊车,望着来字五湖四海的海轮,似乎听到祖国建设蓬勃发展的脚步声,似乎看到祖国经济日益繁荣。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也跟我们一样,激动、兴奋。因此,他用一句话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指名读句子: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部分三:感受科技的先进
过渡: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心情难道就是愉快和激动吗?他还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1)自由读课文4、5段,同桌讨论上述思考题。
(2)你还感受到作者含有怎样的感情?(自豪)从哪里可以看出?
(3)理解句子: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过去的石油到外国买,后来我国能在陆地上开采石油了,再后来可以在浅海作业,现在由自己国家设计制造的钻探船可以在深海开采石油,很了不起)
(4)了解石油钻探船的特点(巨大)
(四)拓展主题
从大海的歌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秩序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在海运事业,石油工业方面发达了,其他各行各业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取得惊人的成绩。谁能说说祖国新近的巨大成就。
(五)巩固作业
自我挑战
1、运用比喻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天上的星星很多,很逗人喜爱。
2、我看到,仿佛听见,歌唱,歌唱。
3.仿照课文,写一篇反映家乡变化的文章。
板书: 大海的歌
景色 美丽
欢乐 经济 繁荣 欣欣向荣
新 科技 发达
第二篇:课文《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议花生”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落花生)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
二、自读课文学习质疑
1、学生自学课文。问: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划一划,写下来。
2、同桌互读,相互讨论。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问:先说说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师记在黑板上)
⑴ 就词质疑:
如“居然”:
① “居然”是什么意思?
② “我们”辛辛苦苦种花生为的就是能收花生,现在收获了为什么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
③ 用“居然”说明落花生有什么特点呢?
⑵ 就句质疑:
如“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①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
② 父亲和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是“难得”“很难得”“实在很难得”?
③ 父亲很难得回来吃饭就是为了品尝我们种的新花生吗?
⑶ 就段质疑:
如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一段话:
① 花生的好处很多,为什么父亲只说花生埋在地下这一点是最可贵的呢?
② 父亲为什么把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作比较呢?
③ 苹果、石榴是不是只炫耀自己而没有实用呢?
三、抓住重点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一段话:
⑴ 指名学生读这段话,思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有哪些不同呢?
(出示课件。)
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
⑵ 从刚才的对比中,你体会出落花生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可贵在什么地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课件出示父亲告诉我们做人道理的一段话:
⑴ “你们要像花生,他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问:你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话?
⑵ 学习重点句: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 “体面”是什么意思?
② “讲体面”是什么意思?
③ “只讲体面”又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到底该做怎样的人?老师觉得:不管你想做怎样的人,首要的是现在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名对人类有用的人,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3、他们还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四、小结
1、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
2、是的,父亲的话深深的印在许地山的心里,也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使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可贵 默默奉献
第三篇:大海的歌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经历理解诗歌的过程。
4.激发想象和探究心理。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问答式的表达式。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是从哪里见过的?它给你留一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难写的字及不懂的词。
2.请同学说出文中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蓝、怀、流、3.我们一起把这些易错的字的音读一读。
4.出示生字卡片,抽学生读。
5.掌握了方法,还需要记住字形。请同学之间交流,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字形?
6.根据刚才的分析,学生独立书写,老师巡视具体指导。
7.读下列词语,看能否将刚才所学生字对号入座,并积累下列词语。
回答 蓝色 唱歌 怀里 渔民 流汗
三、读课文,巩固字音,初步感受知课文。
作业
一、我会读(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渔民(mín míng)流汗(liú n iú)
蓝色(lán nán)怀里(huái fái)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学懂课文,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学生认读生字。
2.点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课文分几部分?分别写什么?
2.学习第一部分。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浪花吗?想不想成为它的朋友?
(2)既然想成为朋友,那就应该多关心它,和它说说。那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3)那我们来看看小作者问它什么样。
(4)请同学们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5)讲解:
“浪花几时开?请你去问风。”意思是说浪花是在有风的时候才开。即一吹,就掀起了浪花。
“浪花什么色?朵朵如白云。”意思是说浪花的颜
色跟白云一样。
“浪花开多少,千千万万朵”。意思是说浪花有许许多多。
3.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第二部分,然后回答海水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知道吗?
三、指导感情朗读。
1.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回答和浪花、海水的话。
2.同学们评议谁读得好。
四、才艺展示。(谁能用舞蹈或其它的形式表演一下)
1.分小组准备
2.进行表演。
3.予以肯定。
五、总结全文。
文章用有趣的回答形式,写出了大海的一些持点。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大海的图片等
第四篇:《火烧云》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一、录像引入
1、导: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同学们想看吗?(播放录像:火烧云)
2、看到这些火烧云,你的心请怎样?
3、请用惊喜的语气读出在霞光照射下的地面上的景象。(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新课
1、导:这时你抬头仰望,看到空中又是什么样的景象?(指名回答: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象天空着了火。)(屏幕出示句子)
2、导: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3、这些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4、(出示练习题: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_______,一会儿_______的,一会儿_______的,一会儿_______,一会儿_______。)(学生做天空练习)
5、导:这地方的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你还能说出几种来吗?
6、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我们可以看出火烧云的变化怎样?(很快)
7、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变化之快和多,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8、这景象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9、导: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马)请同学们小声读第四自然段。(老师板书: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10、学生读后讲述上面四方面的内容。(出示句子: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1)找出描写变化的词。
(2)指导感情朗读:重读加点的词。
(3)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1、让学生按照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五、六自然段。
12、小结:从刚才所学的内容可知道,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的特点是——(快、多)
13、你现在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
14、请你把以前见过的或根据自己想象的火烧云画下来。(放音乐)
15、两人小组交流,指名到展示台讲述自己所画的内容。
16、导:看着看着,你有什么感觉?齐读最后一段。
17、绚丽多彩的火烧云下去了,你的心情怎样?
18、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这么美呢?
三、布置作业
留心观察近日天空云朵的变化,抓住特点,画一画,写一写。
四、板书设计
颜色
8火烧云变化快、多
形状
第五篇:《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还正确读写,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故事梗概。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内容、重难点分析及教学媒体的应用
1、《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描述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因为事情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精点及新课标的精神,正确的“导”;图文有机会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时应用等。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当时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产生共鸣。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给学生听,在有感情朗读的感染下,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摄影记者,用你们手中的摄影机捕捉开国大典一些精彩场面,选好你要抓拍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拍这些镜头。这样激情导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
二、自读感知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边选择感兴趣的镜头,画一画,读一读来体会。围绕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小组内交流,疑难的共同探究,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
三、品读悟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拍的场景反复感情朗读,畅所欲语。教师可抓住重点词句相机引导。如:“他们一大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与“走向”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又如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投向”与“朝着,看着”相比较,如此点拨、比较,学生就不难理解前者表现人民群众急迫、兴奋的心情,后者则包含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讲,师适当引导,又结合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的场面以及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场面,激发学生探究激学的欲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
1、总结迁移:
学生已经拍摄了这么多的画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画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简单说一说开国大典的场面,再写下来。然后模仿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断(场面描写)。这样读写结合,同步发展了智能。
2、拓展延伸:
师可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思考完成。当你们捧起这些画面,你们心情怎样?打算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为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