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对室内设计教学课程知识的掌握论文
摘要:室内设计课程是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的途径,也是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后理论知识的来源。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室内设计原理和程序方法,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本文主要从教学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两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室内设计专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过程;实践;室内设计
日新月异的社会,家装和工装也不再是陌生的名词,从有了居室和公共空间以后,人们对室内舒适、美观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人们的生活习惯、年龄差异、性格取向、文化审美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同的,这也造就了每个室内空间的状态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就要求理解并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法,抓住课堂上的重难点,并在相对的条件下加强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和课下充分理解室内设计的理论知识,下面重点从教学过程和实践这两方面来分析如何加强学生对室内设计教学课程知识的掌握。
一、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是学生熟知课堂内容到项目实践的必要途径,学生对室内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这一阶段要基本成形,是付诸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了解户主(商户)信息和户型特点
室内设计包括家装和工装两个大方向。家装相对工装来说,项目实施的工程量和考虑因素要相对简单一些,但是了解户主的信息和户型特点在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业主可以是我们的假想客户,可能是都市成功人士、新婚夫妇、单身人士或是中低收入者,不管是何种人群,我们要首先了解业主的性格、爱好和对居住空间的要求,根据他们的个人要求和经济条件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工装相对应的是商户,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商户对公共空间的整体要求,在公共空间的主题上做文章,根据室内空间的主题性质来确定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事项。包括设计风格、整体色调、电气照明等等。
(二)意向分析
了解了业主或商户的信息和户型特点之后,开始进行设计意向分析。意向分析过程中需要设计师有一定的设计灵感来源和创新能力。设计灵感来源是广泛的,可以是一副画或风景,大自然的景色或是无意中的发现,家装的某个设计来源也可以在工装中有所体现。工装的施工面积要大一些,在设计时灵感的实施面更要考虑全面一些。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确定室内设计风格和主题,设计意向可以有多种,结合分析信息后选择最佳的方案,想法得到认可后,可以把方案和户型的契合点达到最佳状态,并在之后的设计中不断修正。
(三)平面功能布局分析
功能布局是室内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方案表达的初始,学生要将功能与形态的关系落实到实践中,在这一程序中,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在表达方案或构思的时候会有很多天马行空或脱离实际的想法,这时老师要尽量让学生保留想法,并提出平面中不合理成分,将合理成分能在平面表达到位,并不断调整,比如各个功能区的衔接是否得当,特别是公共空间,各个功能区的衔接可以采取一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并将基础课程的点、线、面等要素运用进来。同时在艺术处理手法的表达中,也要同时调整室内的交通动线,家具、装饰品等的放置是否合理。
(四)室内立面图设计
立面图可以通过手绘草图或者计算机软件来表现。手绘可以迅速将各种不同想法落实到画面上,对各种造型或形态可以直接在原稿修改重新绘制进行比较,直至达到满意状态;计算机绘图速度相对手绘要慢一些,但是各种造型的尺寸把握比较精准,画面整体协调感更易显现。在立面图设计过程中,要将构图法则、造型尺寸、装饰材料的运用及美学等方面考虑到实际应用中。
(五)方案表达
方案表达主要包括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和设计说明。平面图包括家具布置图、地面铺装和天花吊顶图,主要将家具、地面铺装、天花造型及灯具等内容;立面图中要精准各种造型的尺寸,绘制必要的节点大样图及剖面图;透视图是室内场景的再现,计算机软件比手绘草图更能使业主或者商户感受到室内场景的意境,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学好室内效果图绘制软件;设计说明包括建筑条件、户型特点、业主或商户的相关信息、设计理念、设计分析等事项,通过与业主或商户的交流,最终将方案完善的呈现出来。
二、加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一)理论教学中强调设计实践的重要性
在室内设计课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实践。例如,在居住空间课程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如有知识体系不连贯或是歪想时,脑海中构想出的方案往往会有不切实际或过于理想的想法,学生要将这些想法通过手绘或电脑的方式表达出来,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修正。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案例中。
(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室内设计方向纯理论的课程很少,大部分课程都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现在很多学校都将不同性质的课程分为纯理论课、理论加实验课或是纯实验课。教师就要分配好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将后两者的实验课时充分利用好,在实验课时中如何将理论课时的知识加以巩固,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室内设计体系课程的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保证学生的实践质量。
(三)建立教学实验基地
室内设计的人才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教学中的一些装饰材料课程和施工工艺课程只参照课本或是头脑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了解到每种材料的特征和施工方法,同时,预算课程的知识也能在相应的实践中得到巩固。学校应适当建立教学基地或是实验室,让学生熟知一些基本的材料和工艺,还可以引进一些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课程知识进行及时巩固。
三、结语
室内设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有过程性,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的设计程序,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以后从事室内设计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艾敬园.浅谈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2]闫丽.浅谈室内设计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太原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3]李玉萍.高职室内设计教学的改革与方法.美术大观,2011(06).
第二篇:室内设计课程教学革新路径分析的论文
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方案确定、表现手法等,与每一个项目环环相扣,进行“实题再做”或者“实题实做”。以一个“餐饮空间设计”项目为例,学生应掌握如下知识内容:设计任务书的解读、分析,与甲方交流沟通;对现场的勘测、记录,对相关项目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大胆设想,形成符合设计任务要求的创意构思;运用图形语言视觉化表达,制作模型或小样,反复讨论,形成方案;设计方案在获得甲方签字确认后,进行施工图设计,将方案具体化;配合施工单位设计交底,协助监理公司和甲方有效监督,选材定样。由此看来,光靠课堂教学是达不到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这几年,我们在课程进行到适当环节时,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设计师或项目经理给学生上课。我们把工地、市场变成课堂,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进行课程教学,如针对居住、商业、办公等空间的不同设计要求,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宜家、百安居、红星美凯龙、金盛装饰市场参观调研,为设计前期做准备。学生反映学习效果明显。
以“赛”促教,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多层次专业竞赛并多次获得奖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如2007级杨文凯等七位同学参加了“CIID2009年江苏省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作品全部入选展览,这个比赛,全国很多艺术类高校都组织学生参加,从2008年起,这个比赛已经纳入室内设计专项课程设计的常规必做内容;2008级徐静等同学5件作品入选2010(第九届)南京国际车展“大学生汽车外观设计大赛”;2008级李斌和2009级刘长安分获2009年和2011年两届全国ITAT技能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多名学生获优秀奖。以“项目”促教,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的能力。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中的课题大部分来自公司的真实项目。基于时间关系,或者“真题再做”,或者跟着公司完成项目的一部分任务。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后,基本都学会了方案设计、方案表现、CAD、效果图绘制等。其后,老师会推荐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公司项目。如2006级两个班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2007级邵玉等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的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2008级两个班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的设计;2009级陈倩等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项目绘制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等。
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很多项目往往由一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将3至5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组合,共同完成一套大作业或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同学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样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我系2010年的《民国文化老城景观改造——以“津浦铁路浦口火车站”地区》团队和2011年的《秦淮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夫子庙街区为例》团队分别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这和我们平时对学生设计团队的训练培养是分不开的。该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多层次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开放性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不以一张卷子定输赢。项目化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项目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形式多样考核办法,即以考证通过与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认定学生课程成绩。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即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多重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010年6月,学院立项了一批省级质量工程培育项目,室内设计课程和《室内设计》教材名列其中,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教材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下学期室内设计课程使用、另外还被焦作大学等三家院校征订使用。这本教材囊括了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内容。这是一本校企合作的教材,参与单位为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等。参与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设计师访谈内容,其中有3位设计师为我院往届优秀毕业生。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书本上直接了解到公司所需,为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本书介于我院多届环艺专业和建装专业学生的平台而生,是一本知晓该两个专业学生需求的室内设计教材。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教师具备职业背景和掌握职业技能,理解并把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几年来,课程组坚持从企业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2011年8月,课程组教师全部取得室内设计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发表本专业论文28篇,并在全国、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16项;立项与课程有关的各级科研课题10项。8.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我们通过走访数家高职院校,经过五轮的方案设计,投入百万元建成了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其中边看材料、边看结构、边上课、边理解、边画图;还可以动手操作,体验实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等物件的摆放;还可在灯光实验室感受不同的照明设计。同时,学院与南京红牛装饰工程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阿尔泰克(南京)建筑设计规划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签订协议,为学生开设室内设计实际项目讲座或现场讲解。学院还与南京九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盛名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多种渠道推进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基于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项目化教学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成效显著:
1.室内设计课程2009年通过学院重点课程验收,并被评为优秀课程;2.修订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被运用于2010、2011级学生;3.引用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公司的案例,完成《室内设计》教材编写并被征订使用;4.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被教师的9项各级课题及23篇论文中运用;5.2011年12月,环艺和建装学生苏晴等15位同学为学院绘制部分教学楼及公寓楼CAD图纸;6.2010年5月,接受江苏盛名实业有限公司的项目委托,084501班和084301班全体同学参与某办公空间的设计;7.2010年4月,084301班和084501班全体同学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工作;8.2010年4月,084302班和084303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南京市博爱庇护工场改造设计项目,刘鹏等16位同学获得了最佳设计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9.2009年8月,084302班陈倩等3位同学利用暑假参加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新世界花园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绘制工作;10.2009年5月,074302级邵玉等5位同学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11.2009年3月,064302班董成燕等3位同学参加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的绘制;12.2008年4月,064303班邓一方等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
在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导向,以设计过程为路径,以设计内容为理论知识节点,以项目实践运用为驱动,在设计任务完成过程中用实践反证理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运行“项目—实训—理论—项目”的课程教学方法。这是本课程探索、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实践。其创新点具体表现在:
1.惠及多门课程,带动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性与实操性、创新性的结合,必须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动。而室内设计、3dsmax、AutoCAD、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平面制作、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项目管理、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定额预决算、市场营销等课程在一个室内设计项目中均能够得到体现,因此,室内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涉及多门课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带动其他课程实行改革联动;同时,课程改革实施过程,需要多名教师共同承担和引导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只有一名教师的情况,带动了教师团队的建设。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项目制作的前提,在实施项目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让学生设计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项目实施之后,注意项目的梯度,即项目难度逐步增大,让学生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3.项目展示。可以尽一切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展示作品,例如校内橱窗展示、艺术节展览、校内小挂件拍卖、向其他师生赠送作品等,以达到宣传项目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向社会、相关企业或中小学学生进行项目作品展示;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小礼品赠与来访领导和同仁,宣传学校和项目教学法。这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成功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的最好的激发和鼓励,也是项目教学得以延续和发展保障。
4.坚持多样化评价原则。学习活动由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及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学习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变化和团队合作情况,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5.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吸纳一部分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内容的编写,即“教师+工程师”共同编著。这样可以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与最新知识引入到教材中,增加一些工艺流程、企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安全知识和实习指导、设计师访谈等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切合生产实际,避免纸上谈兵。
6.发挥学社作用。使学社成为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在学社中引导带领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让学生的技艺得到发挥和提升。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外,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择业竞争力,缩短岗位适应期都具有重要作用。环艺专业4届毕业生年内就业率一直保持100%,专业对口或者接近的,占80%以上,许多优秀毕业生在企业中担任了主案设计。积极探索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新模式,为学生参与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平台,实现了学生毕业前与毕业后在设计实践与设计能力等方面的“无缝衔接”。同时,也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第三篇:室内设计案例赏析--课程论文
室内设计案例赏析
课 程 论 文
学 院: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 室内设计案例赏析
——小小的家,大大的城堡
设计师:张馨
居住成员:夫妻、小孩 装潢费用:--房屋坪数:132平方米 房屋位置:新北市 三重 设计风格:美式风格 房屋类型:标准格局 房屋状况:新成屋
空间格局:玄关、客厅、餐厅、厨房、储物间、书房、孝亲房、主卧房、女孩房、卫浴×2 主要建材:喷漆、木作、花砖、线板 图片来源:瀚观室内装修设计(张馨室内设计)http://
此次设计中整体空间使用无负担的柔和色调,以及美式住宅经典的玻璃窗格、线板搭配,呈现出国外居家场景的温暖生活感。融入略带童话故事味道的风格设定,将象征孩子纯真个性的粉嫩色彩,注入客厅小沙发和配衬的抱枕,还有局部混搭具怀旧乡村情调的花砖,营造带一点童趣却也不失成熟雅緻的生活氛围。而在这个空间的书房与走道,更特别考虑了家裡年幼孩童的需求,以小孩游戏区的出发点,运用经典的玻璃格窗,创造容易互动、父母又能看顾小孩动静的书房环境;另外,走道规划大面积涂鸦牆,给了孩子一个天马行空、充满想像力的白日梦国度,未来孩童长大后只要更换成镜子,即有放大廊道的效果。
图片名称:总体平面图
餐厅
从玄关进入,就可以看到温暖雅致的餐厅。移植了国外生活场景的温度,在美式线板、玻璃窗格等重要元素之间,再混搭了带有乡村怀旧感的花砖,堆叠出雅致怡人的气氛。柔和的浅色蔓延纯净温暖气息,加上格窗的穿透感和深色桌椅线条,有层次却不会太过复杂,酿造出恰到好处的美式质感。
从餐厅望向客厅,沙发背墙的转角,可发现经典的美式格窗,除了平添几分风格美感,空间内外有所串连,也让家人的互动变得更紧密。
客厅
电视墙虽然选了石材,但因色泽与纹理简单,不影响美式的纯净特质。而室内略带童话风的设定,也使小空间充满温暖明亮的感觉。对比城市户外的喧嚣,更给人宁静放松的感受。张馨设计团队在与屋主沟通时,也考虑到屋主有小孩,所以在进行客厅设计时尽可能用到圆弧结构以及略带童话的风格,整体给人印象温暖而明亮。
廊道
为了让小朋友拥有可天马行空创作的空间,特别在走道规划大面积涂鸦牆,墙面变画布,让孩子自由创作,给了想象力无限的孩童一个白日梦国度,同时传达了无忧自在的生活向往。涂鸦墙设计在廊道内,当女主人在厨房、餐厅或书房做事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小朋友在画画,让大人与孩子有更多互动的感觉。小孩长大后,可以把涂鸦墙换为镜子,增加廊道的反光性,让空间看起来更大。
书房
以孩子的游戏区为设计出发点,不仅女主人在厨房或餐厅工作时可经由透明格窗看见小朋友状态,家人之间可以联系感情,没有距离感。房内的陈设也颠覆传统沉闷又有距离感的书房设计,成为家人彼此交流的温暖角落。
主卧房
一天的疲惫感需要一个舒适的卧房空间才能好好释放压力,在色彩的挑选上,主卧墙壁柔柔的淡雅紫藕色让空间呈现一种轻柔无压力的气氛,仿佛置身于梦幻的场景之中,和窗帘的线条呼应,体现手工定制的美感和一种浪漫风情。在床头片使用了圆弧线条,呈现出轻柔、无负担的睡眠感受。
孝亲房
以淡雅稳重为主轴,不管是家中长辈还是客人暂住,都不失稳重,床边设置长排衣柜,增强了收纳功能。强调房间小但机能十足,特别是在美式造型门片中,隐藏了手工定制的梳妆空间,美丽之余也兼顾实用性,即便桌面因生活而变得凌乱,也可关上门片遮掩。依照长辈观念,在床头增加收纳柜,满足实用需求。
小孩房
为小朋友准备的房间,包含线条、色彩都有著童话故事的梦幻味道,细节像是柜子把手的选择,也全部使用圆形,质感精致同时不易让孩童受伤。适当的圆弧和加弯设计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活泼,柜扣也使用圆形却不失精致的细节体现设计的体贴周到。
设计师张馨谈及她对空间、设计与生活的想法:当接触的人愈多愈广,渐渐会发现,无论是成了爸爸妈妈、成了爷爷奶奶的人,心中依然保有纯真的男(女)孩梦。“家里有家里的气味,没有刻意形塑的造型,但却有因为生活习惯而产生的角落。屋内的生活,是椅子上堆著今天穿过的衣服;是床上没折好的棉被;是淋浴间玻璃门上的水渍,那些因为习惯自然产生的样子。”这里对于外人来说,只是被都市生活淹没的不起眼小家;但对居住者而言,却是可以真实做自己的大城堡。张馨设计团队期望以“小小的家 大大的城堡”概念,唤醒最纯真的自己,替平时太压抑的现代人找回可以放松呼吸、无忧自在的空间。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文综组 刘秀琴
在现代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必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从教学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授之以渔”是古人教学经验的重要结晶。由于历史学科存在过去性、综合性、史论结合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许多障碍。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外,还必须从教学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学习历史,让学生掌握最佳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一、指导学生编写知识体系,提高学科能力
知识体系是历史教材内容的浓缩,是了解历史知识点的捷径。如果学生学会编写知识体系,既能较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
首先,学生在编写知识体系时,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正确的把知识点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学生很快按照我的提示找出课文的知识点。
其次,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通过思考才能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编写方法后,可依照此方法去整理编写同类历史现象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增强梳理知识的能力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善于学习者总是手不离笔。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地笔记训练。笔记是学生思考的激发器,是记忆的贮存器,是资料的仓库。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是可进行下列几种笔记训练。
第一,抄写笔记。这是一种较普遍的笔记训练。这种笔记可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记下口诀:“横戌点戍空心戊”,还有难记的外国地名、人名等。经过这样的抄写练习,可以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第二、眉批笔记。这种笔记是充分利用教科书,在听课时或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随手记的一种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边读边记,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第三,课堂笔记。这是比较重要的笔记训练。教师在课堂讲授依据教材,但又不是照搬教材,通过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组织,使讲授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更系统,重点更突出。所以,学生在听课时应该作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并不要求把教师所将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而是要抓住主要的,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要讲究方法,一页纸不必全写满,可在旁边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有的讲课内容在教科书上有,可记下页码以便查找。对于听课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应在笔记中注明,便于课后及时请教老师。
三、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相关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自序》中说道:“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这段话亟言史学领域之广。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阔的,包括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历史。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在介绍列宁时可让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上《诚实的孩子》,感受伟人优秀的品质;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为出入口?则要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回答出是为了使巨大的压力均匀分散;还有地理上地图的知识;政治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哲学上内因是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外因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事物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理论。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解答现实问题,感受历史的智慧
历史的智慧,也就是我们能够从历史中获得的教益。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历史,不仅是因为要了解人类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历史能给我们提供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并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就会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当今的环保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事实证明孟子的思想正确无误。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唐、宋、明朝的开放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特别是唐朝,更是世界闻名的政治、经济中心。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远远落后与欧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台独?就可以从学过的历史来举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不容分割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
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科有其学科特点,主要靠记忆。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如何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并使之经久不忘?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忆方法。这里试举几种:
1.压缩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的记忆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可压缩成陈、李、胡、鲁。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
3.等距离记忆法:是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来。如:相距二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4.谐音记忆法:是用谐音的方法,赋予人为的意义,以增添兴趣的记忆方法。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可记成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在平时练习中,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和考试的发挥。在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小题”就是选择题,“小题大做”就是在做选择题时,不要局限于能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看看其他选项能让自己想起什么相关的知识,必要是要对照一下课本,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对“大”题则要“小”做,将那些长长的答案精简成组合型选择题,以方便记忆。考试时再扩展一下,就会要点齐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读懂材料,认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论点明确,简明扼要、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等问题。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才是传授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第五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论文
摘要: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在树立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指导,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程教学;学习型组织;课程意识;行动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教学环节也必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思”,要打破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关系,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建设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他们成为实践问题的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创造和再创造的场所;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并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清自我目标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行动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1)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学习即程序性知识、提问、行动和反思的过程。行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知识去分析、研究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并付诸行动,通过反思进一步积累经验,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反思,即回顾、思考、探索问题核心,赋予经验意义和解释,它是行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原理。(2)学习型组织。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和舍恩界定了“组织学习”概念,并提出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高级发展阶段,这种学习方式能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深化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认为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组织成员是不断成长的、可以通过学习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而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修炼必须具备五项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既基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又与大学教育应承担的创造功能暗合。
行动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高职院校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真正落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关注整个过程,通过与学生分享教学设想,使得学生对课程目标和他们的研究目标做出回应,努力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研究目标。师生共建的学习型组织尝试建立共同目标,采用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具备注重学习与反思、鼓励平等交流、开放进取、激励创新、强调行动的特征,通过持续的自我超越、不断改善的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实践。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经验的交流、梳理与整合,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个人内隐经验的外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其中教师与学生的问题“交流”应是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交流、质疑与反思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某些问题,获得深刻的理解,而且比传统教学法下的学习能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因为与具体问题情境相联系的理解将以更便于提取的方式存储于人脑中。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
现在,团体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既缘于团体在社会组织的实际作用,又缘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指导是建立在教师具备课程意识的基础上。课程意识是影响教师课程教学行为的核心因素,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角色。有研究表明,高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即教师对自身的课程意识评价与学生所感受到的课程意识状况有显著差异;相对于教师的看法,学生对教师课程意识状况的评价明显要低一些。高职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首先应具有课程意识,即教学中的实践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研究意识、权利意识和资源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并组织教学。
课题生成与分组,凝聚团体心智模式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态,教师可交替采用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组建学习型组织,把学生组成小组是一种开展教学的有效方法,组员人数以5人为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商讨课程范围内感兴趣的话题,生成讨论课题。教师一方面要确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有意识地将独特且有价值的经验、体验有机融合于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构建研究主题,尊重且给予学生选择权,即学生有权表示拒绝和反对。这一建构过程有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心智模式,加以检视和改善,从而改变心中对于问题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在与教师共同寻找教学途径的过程中凝聚团体心智模式,在课题生成的过程中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另外,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粗略翻看教材,实现新旧知识的初步联系,使学生既能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初步认识,又能在学习和讨论中实现认知结构的更新,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案例学习、师生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成创造性学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基于行动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强调行动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的结合,将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实现教学互动,共同在案例讨论中掌握知识要点与难点,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而讨论案例的过程也实现了这样一种愿望:让学生学习聆听他人,师生一起思考,形成学习愿景和创造性学习。因为案例讨论的行动促使学生思考,思想的碰撞又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愿景,最终形成创造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尊重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共同愿景的形成。另外,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重视隐性备课,注意个人学养的提高,要广泛阅读,积累有价值、有争议、新鲜有趣的案例。
建立提问互动、合作学习机制,鼓励通过交谈和实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被要求形成遵从的思维方式,学生相应减少了主动提问的行为。发现并提出需要探讨的实际问题是行动学习法的关键。第一步往往是学习小组成员直接提出自己在思考案例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难题,之后小组成员进行交谈,可以在讨论中相互质疑,以发散的多样化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展开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流想法。由于团队学习需要练习,教师应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以及充分的信任。学生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高度信任感的气氛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间,教师担当“过程顾问”的角色,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教师对发展动向的引导、学习团队的互助、伙伴关系的建立等在这一阶段都十分重要,这一过程的执行力直接影响学习型组织结构的稳固和良性循环。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保障。
通过反思与系统思考,进一步积累经验反思、探询是深度交流的基础,行动学习理论更强调反思。系统思考和反思能让学生看清结构与形态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惯用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无效,以及效果较高的环节可能存在何处。系统思考是一种从整体看问题的思考方式。通过个人反思与小组探寻,师生依据整合的建议和思想提出完善的方案,而当方案再返回到团队实践活动中时,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思想与实际操作互动的过程。师生不断地获得经验,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提出修正方案并实施,直到问题得到更满意的解决,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在团队活动中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课后作业的合作完成机制、课堂讲解与小组互评行动学习理论强调行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在行动中实践和巩固。对于较难解决的复杂问题,可采取课后作业的合作完成机制。教师强调组员彼此用心聆听,激发组员智慧,倡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业完成后,安排各小组成员在下一节课利用5~10分钟讲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他小组成员针对他们的讲解提出针对性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此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辅导者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畅所欲言的环境,通过小组交谈及讨论使之更具建设性,进而引发深入的群体学习。
实践活动环节中的学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产学研相结合的活动、院系学生活动、党团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月、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周、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等,进一步锻炼学习型组织成员的能力,实现课内外的结合与补充,养成组织成员共同的整体性思考与行动。在行动中学习是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行动不仅是“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习机制的纽带。教师指导下组成的学习团队共同讨论问题,互相提问,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同完成目标。实践活动过程及其成果总结,同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行动中的反思”以及系统思考。这样的环节既能检验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又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这样,教师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不止于传统的传、帮、带,而是形成互相促进的状态,实现自我超越和创新。这种有效机制下产生的创新,既是个体的创新,也是集体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斯坦伯格.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易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王静静.大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陈曙光.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5]麦金太尔.教师角色[M].丁怡,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郭翠菊.教师的隐性备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