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创新论文
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推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实现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推进院系学生工作创新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一、对学生工作要有新认识,实现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育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使命,学校最根本的职能和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确立“只有人的发展才是事业发展”的全新理念。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应确立以人为本,彰显对人的关怀,更要重人情味,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围绕学生成长和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二、构建学生工作新机制,实现学生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当前学生工作必须有新的理念、新的定位,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工作机制,真正实现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日常思想教育机制。
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对新入学的学生要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从推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规划在校生活;对非毕业班的学生要重点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基本的道德操守,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引下确定人生目标对毕业班的学生要重点进行诚信教育,引导他们以诚实守信的精神风貌迈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
在教育主体上,要突出全员性,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是要形成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专业教师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教育队伍。
班主任要侧重学生日常的思想辅导和管理、服务,告诉学生在校时应该干什么、应该怎样度过,指导学生如何在学习中提高思想境界,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专业教师则要切实贯彻“教书育人”职责,既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又要通过人格、思想的引领和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育途径上,要突出全方位性,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如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的爱国主义教育、以优秀事迹报告团为载体的典型示范教育等。要深入开展好的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建设好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2、学生管理机制。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管”最终是为了“不管”,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立自理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要主动服务学生,把管理寓于服务中,通过服务引导实现管理目的。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要引导学生从自身成长成才的角度积极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在进行制度的制定时,要进行合理的设计,管理制度要从“限制”向“提倡”转变,制度的理念要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制度的价值取向要定位在给学生以规范的约束和有效的鼓励,制度的执行方式要根据制度本身的特点,宜刚则刚,宜柔则柔,使制度催生出能真正有效激励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文化氛围。管理体制要创新,要改变以学生工作者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更多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工作者——班集体——社团”的管理体制,把管理工作更多地下放到班集体、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的组织群体中,使管理工作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说服力。
3、学生服务机制。
要大力建立好困难学生服务机制,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以助工助学为主导、多种资助形式并存的资助平台,积极开辟“福彩助学金”、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多种助学形式,打造寓教于助的资助平台,要构建以自立自强、诚信感恩和责任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报告、主题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增强困难学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要搭建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其自我解困能力。
4、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要大力建立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必修、选修、讲座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机制,强化心理预测的及时性和时效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和院系两级管理的推广,学生工作的内容、机制将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工作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构建体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数学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一、构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
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1]。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学校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院(系)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管理委员会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又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既根据市场需求,又根据学生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课程体系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
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参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凡达到一定要求,参加科研的本科生便可得到科研学分。科研学分的设立,使本科生尽早接触“真刀真枪”的科研,对加快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及日后更高水平上的科研将大有裨益。
3.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本科生课程结构。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设置三个课程模块组构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2]。
(1)新课程模块: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到课程形式等都应围绕“研究”这一核心词汇进行;
(2)专业课程模块: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而设置的课程,培养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端正研究态度,提高研究意识,提升研究素养;
(3)研究性课题模块:为学习者开设研究性课题,围绕某个主题建设综合课程,让学习者有机会运用他们的研究性能力去研究真正的专题。
4.适当开设综合性课程。
综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都开设了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综合课程[3]。当代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能源消耗等为题都需要综合治理,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只有重视课程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不仅符合科学综合化的要求,而且富有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5.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理论、技能的课程。
创新理论与技能是构成大学生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学生通过创新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创新思维速度,拓宽创新思维广度,扩大创新思维深度。美国麻省理工学az院早在1948年就开设了“创新力开发”课程。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县都创办了“星期天发明学校”,1974年又创办了“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开展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经过学习培训以后,发明创新的效率提高10倍。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安排一定时间的专业野外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等,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成为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加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社会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型的教学网络。
社会经济发展是教学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学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活水之源,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完备、开放的教学过程,弥补学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之处。将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与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教学网络。3.建立双向教师流通机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高校可以聘请研究机构、产业部门的科研人员担任教师,产业部门可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担任生产项目负责人。建立这种双向教师流通机制,可以很好地整合产、学、研各部门的人才资源,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学校管理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在科研中使学生体味科学道路的艰辛与快乐,吸引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规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应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种学术活动。例如湖南大学的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四、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快考试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加快考试改革,使考试制度规范化、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形式和题型多样化、成绩构成多样化、成绩评定科学化,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并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提倡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严格平时考查,成绩构成多样化。
2.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
配合“选课”制,教学管理部门在每学期开课前将必修课、选修课及其授课教师基本情况予以公布,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校可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原则、选课办法、选课程序、时间安排及选课单等;组建由学生组成的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电子邮件、书面调查报告、当面汇报等形式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反馈教学信息;建立学生关心和参与教学研究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师一起对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3.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派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把工作做细、做精,使之成为行家里手,同时还鼓励他们在自身岗位上争先进、搞创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高质量的创新型管理团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丽萍.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2]张洋.基于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5.[3]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4.[4]匡令芝.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10.
第三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关键词: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网络化;科学化
规范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以提升高等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整合学校层面的管理,强化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建立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向综合支持型转变,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
一、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目前现有的基本管理模式有三种,即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校—院一系三级管理模式、校—院一系一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结合省属本科院校的特点,应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办学效益的视角考察,应逐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中,校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全面领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教务处(部)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实体,具体实施教学管理。教研室为教学基层组织,是学院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支撑点。这一教学管理体制要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组织体系高型走向扁平。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跨度,强化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将教学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的组织变成综合支持型组织,实施有效管理。
第二,组织结构刚性转向柔性。高等院校组织目标有多样性、模糊性的特点,教学组织结构应从刚性转向柔性化,从等级分明、高度集权、机械式的组织结构模式转化为动态的有机结构模式,形成矩阵式网状结构,以及时对组织目标、机构设置、人员职责进行调整。
第三,管理重心合理下移。确定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明确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责、权力、利益关系,理顺二级学院与学校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配套,以充分调动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
(一)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与职责。
我国省属普通高院校教学管理一般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通过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统一调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对教学工作进行咨询、指导。教务处(部)是校长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的主要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多数教务处(部)在全校教学管理中发挥龙头作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发动机和动力源。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和传统,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应相对分离,协调发展,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统一。
教务处(部)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在校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应成为全校教学工作指挥中心和协调中心,成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结合部。管理职能和服务适当分流,可设置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科、教学质量管理科、教学运行管理科、学籍管理科等4个职能科室,履行管理职能;设置教学评价中心、学务指导中心、注册中心、教材与图书中心、实践教学与培训中心等部门,为服务性机构;同时做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机构,并指导学校教学督导组、教学信息中心等组织。不另设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处务秘书承担。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制订、专业和课程评估、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教学建设项目的组织论证和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教学工作调查研究、全校性课程建设与管理等,并提供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与师资培训、注册与成绩查询、学务指导、教材和参考书编写与选用等方面的服务。
(二)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与职责。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在院长和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组成的教学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与各教研室主任一起实施。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常规性教学运行管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籍管理、学习指导和学业审查等。
二、建立“多层环状”教学管理系统。
从系统的“结构—功能”理论模型出发,完善教学工作的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多层环状、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通过系统的集成作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强化系一级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特性,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按照教学管理的功能要求,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这一教学管理系统应包括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
1、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决策核心层、咨询层、信息层结构而成,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及各二级学院院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核心层),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并进行决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构成咨询层,犹如“外脑”,对教学工作发挥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教学管理机构的信息反馈网络是“神经中枢”,负责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2、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教务处(部)及其所属职能科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组成,是层层递进的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部)及其所属职能科室是管理职能部门,代表教学工作决策中心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各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履行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职能;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具体从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管理工作。
3、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管理人员(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员、信息员等)、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估等)等方面组成,对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实行动态性的监控,实现由“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向“教学全过程监控与检查”转变。
4、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教学队伍、教学信息中心、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等为主体构成的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以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反馈网,以国家教育管理组织和社会评价机构进行的高等院校评价为主的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网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提供决策参考。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也要结合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传统的高等院校管理理念中,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将学生放在受支配和管理对象的地位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人微言轻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对于教师方面,则忽视了教师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采取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方式,不能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在教学管理中,体现教师的管理主体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彦伟。大学应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2、刘献君。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的四个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3、刘华东。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第四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论文
摘要: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我国“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其管理体制创新是核心和根本。文章分析了建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几种管理模式及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 管理体制 思考
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加强实验教学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自教育部2006年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各高校大力推进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也显现了一些特色作法。建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到目前为止,国家已批准了16个学科21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涉及28个省市,138所院校, 2009年拟批准140个。具初步统计,各高校为改善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条件,投入资金已远远超出5个亿。建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是要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从目前全国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情况看,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导作用,特别是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校实验条件综合使用效益上效果非常明显。当前国家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文件规定:要依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和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经过几年的建设,各高校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三类:
2.1 校院两级管理
这是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形式,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我校也是该类管理体制。这类管理体制没有独立行政编制,中心主任为学院兼职教师,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属于学院编制,且大部分为兼职人员,接受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双重管理,但以学院管理为主。
2.2 校处两级管理
这是将实验教学中心划归为机关教务处或实验室与资产处管理,副处级建制,主任校内公开选聘或业务处副处长兼任,实验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由实验教学中心独立管理,按学校处级单位权限进行教师职务聘任。
2.3 学校直接管理
这类中心由学校按教学单位进行直接管理,执行正处级建制,中心主任由校内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授进行公开选聘,实验老师、实验技术及实验辅助人员由中心管理和选聘,与学院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互不兼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动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前身是组建于1992年的解放军农牧大学动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其实验教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创建的北洋马医学堂,是我国现代兽医教育的发源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中心一样,动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实行主任负责制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实验教学中心重组,资源整合、人力调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实验教学中心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作用发挥也逐显不足。
3.1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体制上弱化了本科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
首先,我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论是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均没有正式的行政编制,不属于教学单位,也不属于任何学术科研机构,其在学校中存在的形式比较模糊;其次,实验教学中心一般隶属于某个学院,由非行政职务的教授或副院长兼任主任进行管理,其决策力和执行力在较大范围内均束缚于学院的发展,而不能站在全校长远建设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和规划;再次,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明显不足,由于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均隶属于学院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在职称评定、福利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上很难有所决策和承诺,致使教师特别是高职称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2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机制上淡化了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一是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标志着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改变,实验教学不再从属于理论教学,而将形成一个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然而,实验教学中心基本都是兼职人员,从事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只是“副业”,参与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也只是兴趣所在,没有任何与之相匹配的权责利。二是中心主任、副主任除享受教授或副教授岗位津贴外,没有任何的责任津贴或额外补助,实验中心主任、副主任仍是一个概念模糊的职务,同时,考核和约束机制仍亟待完善。三是实验中心对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无职务评任否决权。实验教师职务聘评时,也从来没有把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作为一个衡量指标,而是更注重论文和科研项目,实验教师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
3.3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政策上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高校把实验技术队伍定位为教学辅助岗位,以学院为主导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实验技术人员的身份一但确定,则很难得到改变。同时,在很多高校仅简单地把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辅助人员集中起来进行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无专职教授、副教授,这就弱化了中心在高校中的地位。实验技术人员总被认为低人一等,待遇地位偏低,工作上发展空间不大。不平等的地位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所以,他们或多或少产生了自卑心理,工作中往往缺乏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往往不愿意归入实验教学中心编制,兼职教师也往往不把心思放在实验教学上。
3.4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经费保障上制约了实验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内源”少,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院级下属的实验教学部门,没有办公经费,没有差旅费和培训费。除了实验教学日常教学材料和维护费外,基本无其他经费来源。二是“外源”弱,因本身更注生本科实验教学,与生产联系较少,与企业合作及为社会服务上还难形成规模,见到效率。三是“造血”功能低。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在争取国家科研项目上处于劣势。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创新与思考
要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创新是保障,是根本,是源头。
4.1 科学规划,实现实验教学集群化发展
按照地域、学科群分布和建设条件,对学校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组资源、重新布局,按照理、工、农、医等大的学科门类,打破学院限制,形成几个核心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基本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惠及全体学生,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4.2 提高层次,给予实验教学中心独立编制
实验教学中心特别是省级以上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给予明确的行政编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享受同等编制待遇,中心应设立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实验技术等各系列职务编制,设立主任特聘岗位,学校按处级单位进行直接管理,在责权利上应与学院基本一致。
4.3 明确职责,实验中心主任实现岗位责任制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实行竞争上岗。教师受聘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后,以从事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工作为主,可以承担一定数量的实验教学任务,一般不再承担其他教学任务,原教师系列不变,享受相应职务的岗位津贴和主任责任津贴;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考核主要考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等工作。
4.4 竞争上岗,改革实验中心人员职务聘任制度
对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职,兼职教师实行流动管理。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实验技术人员,只要条件符合,能力素质满足岗位要求,均可以通过公开答辩和成果展示,竞聘上岗,享受相应岗位的职务待遇,打破教师系列与教辅系列一锤定终身的职务限制。同时,制定科学的岗位考核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考核重点应放在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R].教高〔2007〕1号.[2] 高思.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N],中国教育报,2007-1-26日第3版.[3] 孙建迎,钟杰.强化管理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95-97.[4] 翁建新,实验教学中心模式下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创新[J].高教论坛,2009,(7):107-108.[5] 滕利荣,孟庆繁,程瑛琨.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56-57.
第五篇:25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下)答案——杭州公务员学习新干线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下)
一、是非题(10分×3 = 30.0分)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维系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
A、对
B、错
2.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工人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
A、对
B、错
3.维护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活力的基本条件。
A、对
B、错
二、单选题(10分×5 = 50.0分)
1.统筹兼顾,就是要使我们的社会管理要正确反映和()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它的不同的社会利益诉求,要解决不同的社会矛盾。
A、协调; B、互帮互助; C、万众一心; D、投诉。
2.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我们要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控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和()。
A、资源共享; B、信息共享制度; C、市政共享; D、法律制度。
3.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要改变社会管理手段()。
A、多元性; B、开放性; C、单一性; D、封闭性。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
A、教育优势; B、科技优势; C、法律优势; D、政治优势。
5.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从管理的理念上来看,我们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协调发展。
A、协商; B、政府; C、经济建设; D、事后处理。
三、多选题(10分×2 = 20.0分)
1.服务之中,要实现()。
A、依法管理; B、科学管理; C、人性化管理; D、人文教育。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
A、自治; B、自律; C、互律; D、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