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摘桃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赛活动,加强对5的乘法口诀的掌握;通过设置各种具体生活的情景,练习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各种情境设置,练习5的乘法运算,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5的乘法运算。
难点:运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摘桃子,复习旧知。
1、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画,叙述题意。
2、引导学生做练习:可是,小猴子不会乘法,需要同学们的帮助。现在老师请两个同学上台帮助这两只小猴。
3、表扬先完成计算的学生,然后变动算式,让另外两个学生上台比赛运算。如此反复几次,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加强他们对5的乘法口诀的掌握。
二、练一练。
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图完成教材第12页第一题。并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答案。
2、评价学生的答案,接着引导提问:还有没有其它答案?
3、表扬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并请一个学生谈谈第一幅图的乘法算式的意义。
4、请学生独立完成第13页第2题,并分别说说自己的答案。
5、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图,再请一位同学提问,最后他们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答案。
6、评价学生的答案。请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4题的答案。
7、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乘法的来历,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堂气氛。
三、练习设计。
四、课堂小结。
第二篇:分桃子教学设计(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
《分桃子》教学设计
泉州市丰泽区云谷小学吴红红
2010年9月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规律,不强求公式化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本节课是由学生的分物体的经验开始出发,让学生体会日常的随意分和技巧上的平均分的区别。以及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意义的情景,采用操作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从学生个体出发,经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合作,再回到个体的过程学习过程。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去思索、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改以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长期渗透于实践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水平,本节课在设计小猫分鱼的活动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
3、关注学生的认知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画圈的方法,取代小棒进行分鱼的操作。这是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
4、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本节课有所体现。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同分法的演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
5、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设置有任务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反馈与交流、成果展示与欣赏。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运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3、培养学生在有任务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和含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通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桃子磁片、气球图片、小棒、一双筷子。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猜谜语
胖娃娃,红尖嘴儿一身毛,背上浅浅一道沟,肚里粉红好味道。(桃子)猜一水果。猜出是什么水果了吗?在小动物中,谁最爱吃桃子呢?
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猜一动物。(鱼)哪种动物爱吃鱼呢?
名字叫小花,喜欢摇尾巴,夜晚睡门口,小偷最怕他。猜一动物。(狗)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今天看起来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聚会。你们瞧:都有谁来?(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桃子、鱼、骨头。可是小熊遇到一点困难,这么多食物该怎样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一分的学问,先帮小猴子分桃子吧。
2、揭示课题:分桃子
(板书:分桃子)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这里有几个桃,让我们先数一数吧。
小熊可能会怎样分呢?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请你先来猜一猜。
生1: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1、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熊到底是怎样分的?
课件展示
(二):小熊将桃子按7个和1个分给了2只小猴子,其中一只分的少的猴子很伤心。师:小猴子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分到7个桃子的猴子非常高兴,另一只猴子很难过。
师:为什么伤心、难过呢?
生:因为小熊分的不公平,因为分到7个的猴子可以吃很长时间,而分到1个的猴子一下就吃完了,所以它很伤心。师:小熊知道自己分得不公平,可是到底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小熊想请同学们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请学生在印有小猴子的白纸上分一分8个桃子卡片,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师小结:刚才这几个小朋友的分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一个的分、有的是两个两个的分,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先分1个桃子,再分3个桃子。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师:小熊觉得小朋友分得太公平了,就按这样的方法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又有什么反应呢?
2、课件展示
(三):两只小猴子每人分4个桃子,都非常的开心。
师:它们为什么会都很高兴呢?
生: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这样分很公平。老师板书: 同样多、一样多。
3、师:小猴子吃到了桃子非常的开心,接下来小熊想请4只小猫吃又肥又鲜的12条小鱼。小熊接受了分桃子的教训,要给每只小猫分的小鱼同样多。(课件显示:4只小猫和12条小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请小朋友和它们一起来分小鱼。
小组活动要求: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怎样分每只小猫得到的鱼是同样多的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何分的同样多,在合作动手去分鱼!完成后请一小组上台来展示。
展示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这里可以给学生一个选择,可以用卡片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电脑操作熟练的小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
这里在汇报的时候,可能出现多种分法,如一条一条的分、两条的分,还有的可能是三条三条的分。还有可能会运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进行平均分(这时应该表扬,用乘法口诀只用一次就完成任务了,分的真够快的)
4、小结:像这样每只小猴子分的桃一样多、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这种分的方法就叫——平均分。也就是说: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5、看到小猴和小猫吃的那么香,小狗在旁边等不及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谁来说一说这次小猴要把18根骨头怎样分给3只小狗?
生: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代替鱼来分,如果没有学具来代替该怎么办呢?其实还有一个方法——画图,师: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的最下面,用连一连、圈一圈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动手分骨头,并在小组内交流是如何平均分的。展示学生平均分的结果。
6、联系生活,举例说说平均分。每组同学平均分,可以分几个小组,每个小队几个同学。
7、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三、解决问题。
师:小动物们要开始品尝美味了。小熊拿出了一些筷子,你能数出一共有几双筷子呢?老师这儿也有一些问题(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组五环图),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吗?看一看都有哪些问题呢?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的?
要求:用圈一圈、连一连、或利用学具分一分,自己选择方法,独立完成1、2、3题结果。
请4个同学上来代表这4个小朋友,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把这9个气球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他是怎么分的?
分完,师面向全班:还有一个他为什么不分了? 生:这个气球分给谁他都多出来,就不同样多了。
师:对了,这个气球给其中任何一个小朋友他就多出一个,就没有同样多,也就是没有平均分。面向此生:是这个意思吗?(生:是)
师点击课件出示:平均每人分到2个,还剩一个。师再贴一个气球: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剩两个能分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分的话每个小朋友也没有同样多。师再贴一个气球:如果剩3个呢,还能分吗? 生:还不行。
师:如果剩4个呢?
生:那可以分了,每人又分到1个,还是同样多。
师:看来平均分除了前面学到的平均分之后刚好分完,还有现在这种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
四、跳一跳,摘果子
吴老师每天上完课嗓子都很累,下课后总喜欢喝一杯蜂蜜水,同学们,你们知道蜂蜜是哪种小动物酿造的吗?对了,是勤劳的蜜蜂采花蜜的功劳。
今天一大早,就有16只蜜蜂去采蜜,过了一会,有一半的蜜蜂采完了,飞走了一半,还剩()只。
五、总结:
孩子们,一节课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谁想说说你的收获?
师:短暂的四十分钟,同学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本领,老师收获了快乐!今后老师还会和你们一起继续留心身边的事物,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后回家和爸爸妈妈做平均分游戏。
板书设计:
分桃子
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
第三篇: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分桃子
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课件出示8个桃子图。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猴子妈妈从山上采来8个又红又大的桃子,它要把桃子分给它的2个孩子,你知道猴子妈妈是怎么分的吗?现在请你们扮演猴子妈妈,用手中的8个圆片代表桃子,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8个桃子你想怎么分?
2、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教学策略:这是学生初步体验的过程,应安排足够的时间,教师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操作感知的过程。]
3、汇报与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呢?(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一说)生1: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3个桃子,小猴子5个,因为猴子妈妈比较疼爱小猴子。生2:大猴子分得2个大桃子,小猴子分得6个桃子。生3: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7个桃子,小猴子1个桃子,大猴子常常帮助妈妈做事情。生4:大猴子只要1个桃子,6个桃子给小猴子,大猴子懂得疼爱小弟弟。生5: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和小猴子各4个桃子。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3 2 7 8 485 6 1 0 4 同样多(一样多)[教学策略:不要追求分法的全面性,关键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语言表达、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师:如果你们是这2只可爱的小猴子,妈妈的这种分法,你们会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生甲:我觉得生5的分法比较好。大猴子、小猴子都是妈妈的子女,猴妈妈分给子女的桃子应该是一样多的。生乙:我比较赞成生2的分法,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好东西给弟弟比较多,我比较少。生丁:弟弟妹妹年龄比较小,妈妈多分几个桃子给他们,当哥哥的不应该计较。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认为,子女都是父母亲的心肝宝贝,给子女的爱是一样的深,一样的多。但是小弟弟小妹妹年龄比较小,比较不懂事,父母亲会多一些关心与照顾是自然的,当哥哥姐姐的也应该多关心他们呀。[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找准教材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白母爱是崇高伟大的,为了子女的幸福劳累一生。]师:这些同学是积极发言的金话筒。
二、关注过程 自主发展
1、通过分类,提示平均分。师:同学们,请拿出6根小棒,把它们分成2堆。同桌同学摆一摆、说一说可以怎么分。
2、学生合作操作。
3、小组汇报。生1: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1根,一堆5根。生2: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2根,一堆4根。生3: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6根,一堆0根。生4: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3根,另一堆3根。
4、教师整理板书。1 2 0 365 4 6 3 同样多(一样多)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说一说,哪种分法使每份分得的结果是同样多?生:分成2堆,每堆分3根。师:那么你们能给这些分法分类吗?想一想好吗?生1:我们分成2组: 1和5 2和4。生2:我们分成3组: 1和5 4和2 3和3。生3:我们分成4组: 1和5 2和4 6和0 3和0。生4:老师,我们分成两类:一类是不一样多的:1和5 2和4 6和0;另一类是同样多的: 3和3。师:全班同学说一说,评一评,这几位同学谁分得比较好呢?生甲:我认为生3分得比较好。因为6根小棒可以分成4种情况:1和5、2和4、6和0、3和0。生乙:我造赞成生4的分法,6根小棒可以分成1和5 2和46和0,它们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6根小棒分成3和3,分得的结果是相同的。(掌声热烈呼起)师:大家说得真棒!棒棒星奖给你们。[教学策略:分类没有具体标准,学生思维不受限制,分类必然多样,教师要积极肯定其隐含的合理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师:同学们,你们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一种找出来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看一看。
5、提示平均分。师:像这样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或一样多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叫做平均分。板书:同样多〕平均分一样多
6、出示小星星贴图。判断练习,加深领会平均分。
1、☆☆☆ ☆☆☆ ☆☆☆
2、☆☆☆ ☆☆☆☆☆师:谁先来说一说,上面的题目是不是平均分? 生1:第1题是平均分,有9个小☆,平均分成3堆,每堆3个☆。生2:第1题是平均分,第2题不是平均分,有8个小☆,分成2堆,一堆3个☆,一堆5个小☆。生3:我同意生2的说法。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请同桌的同学们讨论一下,边操作边想一想,改一改,怎样才能使第2题变成平均分呢?师:哪一组的同学先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1:老师,我们是用调动的方法,把这堆5个☆,调一个放在那一堆3个☆上,使两堆的*都是4个。生2:我们是用增加的方法,把这堆3个☆,再增加2个☆,这一堆变成了5个☆,两堆的结果都是5个☆。生3:我们是用减少的方法,把这堆5个☆,去掉2个,这一堆就剩下3个☆,两堆的☆也都是3个。师:同学们这三组合作之花改得怎么样呢?(掌声起伏不断)师:这三组合作之花是学习上的小博士,奖给他们每人一颗棒棒星。[教学策略:
1、学生操作活动,应该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2、要尊 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不追求精确表述。]师:哪一组的行为最美呢?
6、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师:下面请大家一起做一个游戏,看谁平均分得快。(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生5:老师,我也有不同的分法。我把12个同学分成一组,这一组12个同学,正好是排成一队早操队。生6: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教室里掌声一阵高过一阵)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体验以及与别人不同分法的交流,将深化对平均分的感知,促进平均分表象的建立,甚至有相当多的同学已能完成单一表象向一般表象的过渡,对以后学习每几个一份的分法将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8、小结。师:今天,我们通过摆学具操作,学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第一份的结果都是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三、运用方法,活化提高。
1、打开书第32页,看一看,做一做第2题。师:每只小猫分到的鱼要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鱼呢?请同学们动一动笔,画一画,连一连,你是怎么分的。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生1:老师,我用连线的方法,每只小猫连到3条鱼。生2:我用画圈圈的方法,把3条鱼圈起来,一共圈3个圈圈,表示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给他们鼓励一下。请再看第3题,先自己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轮流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分的。师: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 根骨头呢。(略)[教学策略:在完成练习后,教师对班上的小组进行奖励,并正面表扬刚才小组合作学习时表现好的方面,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师:比一比,哪一组的行为最美?
2、数学游戏分豆子。每组发一包豆子。师:这个游戏是这样:组内的同学轮流一次豆子,抓在手中的豆子,若能平均分成2份,就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得3分;若能平均分成4份,就得4分。比一比,哪一组得分最多。游戏开始(声音响起)游戏结束。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哪一组共得几分?生1:我们组共得8分。我抓到9颗豆子,平均分3堆,每堆3颗豆子,得3分;雅澌抓到11颗豆子,什么也不行;佳境抓到14颗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7颗豆子,得2分;静妮抓到15颗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颗,得3分。生2:我们这一组得4分。阳春抓到8颗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2颗。我抓到13颗豆子,庄燕和文思分别抓到7颗和17颗豆子。生3:我们这一组共得11分。我和少默都抓到12颗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3颗豆子;丽霜抓到6颗豆子,平均他成3堆,每堆2颗,得3分;东旭抓到11颗豆子,什么也不行。生4:我们这一组得9分。泽国抓到15颗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颗;绵绵抓到12颗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3颗;雅珊抓到10颗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5颗豆子;我抓到13颗,什么也不行。师:哪一组得分超过11分的呢?请举手。师:那么,生3这一组合作之花是这次分豆子游戏中最佳得分手,奖给他们团结合作奖章。[教学策略: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更积极参与、直观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与同伴合作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倾听同伴不同分法的能力。]
四、小结引伸,扩展应用。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生1:我分过筷子,一双一双的分,分给6个人。(全家6口人)生2:我分过玩具,一次姑妈从香港回来,带来9件玩具,我们兄妹3个人,每人分3件。生3:我分过钱,昨天妈妈拿出4元6角(2张2元、1张5角、1张1角),给我和姐姐,我到小店换1张5角的,找回5张1角,我和姐姐每人2元3角。师:大家说得太好了!给他们鼓励一下。[教学策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练习:完成书第33页试一试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反思:
1、体现合作性。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学法中,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2、体现亲历性。亲自经历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通过摆一摆,圈一圈,找一找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体现个性。人们常说: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数学的感受,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本节课,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的迸射出来。
4、体现生活化。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生活化地学习。课堂上我把教材进行创造处理,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在数学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便于学生迁移,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儿童乐园》
德惠实验小学 侯晓丽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课题:儿童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孩子了解乘法的具体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乘法表示的简便性,从而喜欢数学的运算符号和表示方法。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准备: “儿童乐园挂图”、试一试示意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趣:“星期天,儿童乐园中的小朋友真多”引入情境。(板书:儿童乐园挂图)
2、发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2+2+2+2=8(人)4×2=8(人)或2×4=8(人)
要求: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
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
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2、活动
(二):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3、活动
(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4、活动
(四):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② 2+2+2=6(人)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作业1、2、【板书设计】
儿 童 乐 园
加
完成《自主学习天地》中本课的练习。生活中哪些情况能用乘法表示?
法 乘 法
1、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2+2+2+2=8(人)4 × 2 = 8(人)或2×4=8(人)
: :
:
: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2、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3、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3×3=9(人)或3×3=9(人)
4、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1+2+3=6(人)
3+3=6(人)3×2=6(人)或2×3=6(人)
2+2+2=6(人)2×3=6(人)或3×2=6(人)
【教学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的循环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取长补短,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让学生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第五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比一比
〖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有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广西柳州市文惠小学办学条件较好,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较好。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课堂实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组活动卡片。(一)森林游戏――比大小(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探索、体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玩翻牌游戏,比一比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你们看,小老虎和小狐狸玩得正高兴呢!小动物邀请同学们来做他们的裁判员。(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森林游戏情境下,学生情绪高涨,表示很愿意做游戏的裁判员。)2.提出问题(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小老虎和小狐狸每人翻开了一张卡片(1084,982),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分别翻开的卡片,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两个数,再想一想它们俩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1: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还没有满一千,而1084已经超过了。师:你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2:我也认为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只有三个数字,而1084有四个数字。师:你是说数字多的数一定比数字少的数大,对吗?那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生2:比如说,1350和350,1000和100,都是数字多的大。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如果不同意的话你能举出例子吗?生3:我不同意。(生3想了想,举了2个不成立的例子,被同学们否定了,最后同学们都同意了生2的观点。)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一条重要规律:数位多的数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师:第一局比赛小老虎赢了,小狐狸输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吗?生1:小狐狸,别灰心,你还有机会呢!生2:小狐狸,我们为你加油!(2)两个四位数的比较第二局比赛开始:小老虎和小狐狸翻开的卡片分别为3756,4184。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生1:这两个数的数位一样多了。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一次两个数都是四位数,它们到底谁大呢?请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来汇报你们的结论。组1:4184大,因为4184是4千多了,而3756还不到4千。师:你们是直接比较了它们的千位上的数字对吗?一个是4,一个是3,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生3:看他们最前面那一个数字,谁的大谁就大。师:也就是说比较它们的最高位,谁的数大谁就大。那现在4比3大了,还要不要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呢?生1:要。师:那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百位上的两个数字,1比7要小了,那是不是说4184要比3756小了呢?(学生集体自发地在课堂上讨论起来。)生2:还是4184大,因为它的千位上的数已经比3756的大了,所以百位上的数小一点也不要紧了。师:那我们还用不用往下比呀?生:(齐答)不用了。(得出结论:数位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师:刚才小老虎和小狐狸各赢了一局,第三局是最关键的一局了。这一局谁赢了,谁就是今天的大赢家。(3)两个最高位相同四位数的比较多媒体演示第三次翻开的卡片为5102和5184。师:你们已经知道谁赢了吗?生:小狐狸赢了。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一次它们都是四位数,而且它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字也相同。生1: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大。师: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十位呢?而不比较其他的数位呢?生1:它们的千位和百位上的数都一样,所以不用比了。师:你说得真棒!其实你还是比较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数,不比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一样的,对不对?谁再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生2:从千位比起,它们一样大;再比较它们的百位,还是一样大;就比较它们的十位,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比5102大。(得出结论: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师:小狐狸成为今天的大赢家!(二)小组游戏――摸卡片(活动目标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师: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你们想不想参加它们的游戏呀?生:(情绪高涨)想!1.师宣布游戏规则。(边宣布,边示范活动方法。)(1)四人小组为单位,拥有一叠卡片。(2)小组成员轮流摸卡片,每人每次摸出2张卡片,自己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一张卡片上的数大,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判断正确则轮到下一位同学,判断错误则再摸一次。2.组长汇报小组活动结果,并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3.老师评价小组合作,奖励合作卡。(三)排队(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刚才,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本班学生较喜欢接受有挑战性的问题。)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4.汇报讨论结论。生1:先找出99排在第一个,然后在387,809,345中拿出345排在第二个,387第三,809第四,最后再观察1752和4300,1752排在第五个,4300排在最后一个。师:她的方法真不错,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三类。谁听出来她是怎么分的?生2: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四)最小三位数和最大三位数(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现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数的大小,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叠卡片,所有的三位数都在里面,你能猜得出里面会有几吗?生1:354。生2:522。生3:189。(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三位数所涵盖的范围,感知三位数这一概念的意义。)师:里面有那么多的三位数,那你能找出最小的和最大的三位数吗?个别回答,集体思考还有没有更大或更小的。1.小组讨论最小和最大的四位数是几。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五)猜数游戏(活动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数感。)1.师:我写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请你猜一猜是多少。(课件演示:□□00)(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猜数问题,教师予以正确回答,引导学生进行猜数。)生1:1200。师:太小了。生2:5000。师:大了一点。2.四人小组进行游戏。由召集人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数,挡住一部分,引导小组成员猜数。教师巡堂了解游戏情况,游戏结束时奖励合作优秀的小组合作卡。(六)说一说,评一评(活动目标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1.提出问题: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你最欣赏谁?请你评一评。〖教学反思〗这一堂课是我在校数学组里上的一节教研课,课后数学组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点评,我也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认识。《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1.让课堂充满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案例点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课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几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