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证看待年轻干部的优势》读后感
首先是点题准。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围绕加快年轻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题,颇有针对性和教育意义;其次是立意新。从全新的视角对如何辨证看待年轻干部的优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读后倍受启发;再次是论据实。特别是对《论语》中孔子与其学生一段对话的引用,更是可以让人晓得“长板”与“短板”之间所会发生的关系以及所存在道理。总之,通过仔细阅读,再联系实际进行一番深刻思考,就会感到这篇文章讲得很有思想、很有道理、很有针对性,细细想来,不外乎有这样四个方面的收获与心得:
一、文章更加强调看到年轻干部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与比较优势。年轻干部的优势所在,与其所处人生当中的“黄金年龄段”是密不可分和互为条件的。一般来说,现在的年轻干部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因此具有知识面宽、理论功底深厚、精通专业业务的特点,此为一。同时,因为他们年轻,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属于“潜力股”或“潜质股”,此为二。还有就是工作热情高,由于很想干出一番事业,自然会有很强的动力,会释放出足够的光和热,此为三。再就是创新意识强,他们初出茅庐,想问题、办事情一般不会受框框的约束,有一股子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争先创优意识强,此为四。凡此种种,都是作为一名优秀干部的必备条件,所以,不仅应当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希望他们本人发扬光大,以便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足迹,竖起为众人所敬仰的丰碑。
二、文章更加强调看重年轻干部在我们整个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具增值潜力、最具活力、最能有效整合的特殊资源。年轻干部更是我们整个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显要标志和根本保证。大胆放心地使用年轻干部,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利于改善知识层次与知识结构,有利于搞好传帮带,有利于使各类人才尽早脱颖而出,使我们的干部队伍时刻充满活力、竞争力、战斗力。因此,善于发现、使用、培养年轻干部,是各级领导的一项重要责任,无论如何都要很好地把它担当起来,都要以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让更多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三、文章更加强调要着力处理好年轻干部优势与弱势的关系。不可否认,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优势与弱势是相比较而言甚至可以转化的。比如,由于岁数年轻,头脑里少有框框,干工作不喜欢循规蹈矩,但也极有可能走向另一面,这就是:办事情容易急躁,处理问题会显得缺乏经验。再比如,工作热情高是好事,因为只有有激情才能释放出足够动力,可倘若是这股劲不能保持长久,一遇挫折就泄了气,那有怎么能做到咬定目标不放松呢?另外,年轻干部一般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了单位门,没过过苦日子,缺乏艰苦锻炼,缺少坚强意志的磨练,而这对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者可以说是非常忌讳的。了解和懂得了这些,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就应该正确处理好优势与弱势二者的关系,并促进其向我们希望的方向转化。
四、文章更加强调注重“扬长避短”,以便使年轻干部“长处更长”、“短处不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一个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的良好环境,通过大胆启用、注重培养、善于管理的得当方法,使他们早日成熟起来,为我们国税事业但当更大责任,做出更大贡献。在此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欲不以不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年轻干部,首先必须克服思想观念上的片面认识,不管是80后也好,90后也罢,他们都是有条件但当重任的,所以,我们大家要从国税事业的长远利益着眼,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向前大大迈进一步。要想使他们的“长处更长”、“短处不短”,一是善于发现年轻干部优势与劣势所在,注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二是经常敲警钟、下毛毛雨,在发现他们弱点的时候,及时提醒,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三是通过经常教育、严格管理,避免出现优势向劣势的转化,促成劣势向优势的转化。
;
第二篇: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科学判断形势、利用趋势、发挥优势、引领态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经济发展预期管理至关重要。
今年*月份以来,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和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叠加,给恢复势头良好的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下行压力备受关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立足全局,把握大势,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既蕴含着发展观,也强调了方法论,对我们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我们既要科学理性地认清当前经济形势,把握和应对好短期波动的冲击影响,正视和解决好困难压力,还要从较长周期认识中国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大趋势,把握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底气、后劲,从而保持定力、积极应对,沉稳从容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千磨万击韧性依旧
外资是个风向标。近年来,尽管受疫情冲击、地缘政治等影响,部分外资企业开始多元化布局,但对华投资步伐并没有放慢。继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后,我国吸引外资继续攀升,今年*—*月实际使用外资****.*亿元,同比增长**.*%。中国德国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显示,超七成的德资企业、超六成的美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围绕低碳业务加大在华布局。
成熟投资往往寻求长期稳定的回报。中国市场于外资而言,“长期”体现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为全球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的意愿也不会变;“稳定”体现在,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外资“加码”,是对中国市场潜力和经济前景实打实的“点赞”。透过外资窗口,我们看到了中长期的预期和信心,也要正视眼下的压力和困难。
观形取势,需要将今年*—*月份稳步恢复向好的国民经济运行与*月份以来的情况分开看,否则就可能干扰我们对经济运行真实状况、变化趋势、机遇挑战的判断把握。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服务业保持恢复,生产指数同比增长*.*%,比去年**月份加快*.*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比去年**月份加快*.*个百分点;投资作用突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比2021年全年加快*.*个百分点;外贸稳定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同比增长**.*%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为一季度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月份以来特别是*月份,部分经济指标转弱,这是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是受外在影响的阶段性波动。但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更严峻挑战,我国经济依然显示出强大韧性。
——看保供,基础产业支撑有力。疫情冲击下,我国粮食和能源等基础工业保持增长,为抗击疫情、推动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撑。从农业看,冬小麦苗情继续转好,春播备播进展顺利,进度快于去年同期,夏收陆续开镰,丰收在望。从能源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这些都有利于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转。
——看稳价,基本生活类商品产销持续增长。*月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和*.*%;鲜冷藏肉、速冻食品产量分别增长**.*%和*.*%。这些都有利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看结构,内需主引擎作用依然凸显。一方面,消费仍在恢复,尽管*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但电商、网上零售保持增长。*—*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增长**.*%,在全部投资中增长最快。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这些都意味着投资还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看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韧性彰显。*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好于全部工业。*—*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好于全部投资。
数字和事实最有说服力。尽管经受了千磨万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坚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发展都是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各种困难、压力、问题、挑战中不断突破、加速成长、创造奇迹。
回顾党的十八大后的经济形势,外部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内部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累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跨越**个春秋,再看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近**万亿元到超过***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美元到超过*.*万美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非凡**年,贯穿其中的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以稳定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深化改革开放创造条件,又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了发展动能有序转换,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稳字当头,进中取势,成效斐然。20**年**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党对发展大势与客观规律的精准把握,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经验的全新总结,彰显了战略定力和勇气智慧。
坚持稳中求进,无论是面对逆全球化的狂风骤雨,还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无论是解决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老问题,还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一要求都是总基调。依照这一方法论,我们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稳扎稳打,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现实。
聚焦当下的经济工作,更需要我们秉持“稳中求进”的要求、掂出“稳字当头”的分量。这个分量在于,当前中国经济压力叠加——稳增长难度增大,稳就业形势严峻,稳物价压力上升。面对多种难题相互交织,发展如同逆水行舟,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稳经济和助企纾困上发挥更大政策效应。
这个分量还在于,“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而宝贵的资源。谁能持续稳住经济大盘,谁就能克服疫情影响,稳住民生底线,在新一轮增长中夺得先机。
顾大局,稳字当头;行大道,稳中求进。越是在复杂情况下,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做强实力远近结合举大事,必有所资。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又在增加、演变,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社会上难免出现焦虑情绪。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各种困难、压力和挑战,做到弄清症结、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大势大局大面,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旋余地广,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硬底盘不会改变。尽管压力困难客观存在,但我们有“稳”的基础和实力,有“进”的动力和空间,更有抵御风险、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和强大能力。
——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蕴含巨大商机。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规模效应、空间配置效应、结构效应与社会福利效应不断显现的经济大国。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投资还有很大潜力。“十四五”规划***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分解出的****多个项目有序实施,各地已储备
*.*万个专项债项目,全年水利工程和项目可完成投资约****亿元这些工程项目有着巨大发展商机。
——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巨大消费能力,蕴含无限机遇。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均GDP超*.*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亿人、市场主体总数超*.*亿户的经济大国。
受今春疫情多发影响,一些消费被抑制,但需求并未消失。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潜力释放、线上消费强势“补血”,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市场机遇无限。“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这个大市场勾勒出诱人前景。
这样的大市场,谁都不想错过。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参展企业签约面积超展区规划面积的**%,世界***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逾***家,药品、医疗器械、汽车等行业世界排名前**位企业大部分已签约参展。很多境外展商表示,希望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并获得更大发展。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蕴含强大的抗压耐冲击的韧性和优势。
今天的中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是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的经济大国。广袤的神州大地,从针头线脑等生活日用品,到航母、飞机等大国重器,都能生产。这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从大到强”的难题待解,但它夯实了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发展安全方面的意义更为显著。再者,这些年我们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先进制造业稳步迈向中高端,各行业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在应对冲击、缓释压力时往往韧性很强,中国经济有更大的调整空间。
去年以来,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持续加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一批快速成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链布局也在进一步加强。稳定性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守住“稳”的基本盘、创造“进”的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才资源大国的势能逐步彰显,为经济主战场竞争提供了坚实支撑。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亿多人口、*亿多劳动力、*.*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的经济大国。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先后推出一系列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引进、使用、分配、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高技能人才擦亮制造大国的智造名片,科技研发人才提升中国创造的价值水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积蓄支撑发展的澎湃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化、“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推进,“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可期。
千行万业的汩汩活水汇流成中国经济的浩瀚大海。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惧任何风浪,拥有战胜一切困难、应对一切挑战的依傍和底气。
强基健体固本培元“稳”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有底线、有静气、有张力;“进”也不是只管向前、不顾深浅,盲目进击往往欲速不达。“稳”与“进”,既需要有章法,也需要实干与担当的支撑。实现今年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对于短期的冲击波动,我们要对症下药、纾困解难;对于中长期的潜力释放,我们要强基健体、固本培元。
——纾企业之困,解就业之难。
就业稳,居民收入和民生才有保障,社会财富才能稳定增加,稳增长也才有支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的大头,纾企业之困,就是解就业之难。今年以来,我们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尤其是退税减税,全年总量将达到*.**万亿元。这是为市场主体下的“及时雨”、送的“雪中炭”。关键是各项政策要靠前发力,各项工作要加快节奏,无论是退税减税降费,还是专项债发行使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支持企业稳岗等,已出台的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要尽量提前,产生更大政策效应,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与此同时,着力稳消费,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挖掘有效投资,补上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开辟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
——固市场之本,培创新之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经验。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哪个领域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哪个领域的发展就能充满创新活力、各类生产要素就能发挥出最大效能。公平公正是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保障,也是市场主体对政策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就是公平公正竞争的守护者。这些年,我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今后还要乘势而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放”上,规范行政权力,深化改革减繁去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管”上,抓紧明确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监管规则,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利益的重点领域重点监管,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严查重处;在“服”上,要更好担当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责任,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工作。
——强发展之基,健制度之体。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以显著制度优势抵御一切风险挑战,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到日益丰富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我们要看到,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可以预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这也是我国发展进步可以凭依的战略性有利条件,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
政策工具箱已经打开,善策妙方纷纷显效,瞄准的都是一件事——自己的事。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有“舍我其谁、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胸怀“国之大者”,善于把地区和部门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对每个人而言,就是要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定向,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是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最大底气,我们的未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挑战、没有跨越不了的难关。
行而不辍,万里可期。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号”经济巨轮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第三篇:辩证的看待国际证书
辩证的看待国际证书
背景篇: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国加入WTO之后,劳动力市场逐渐和国际接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开始慢慢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国际通用的知识体系或技能,才有能力和资格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
国际证书是发达国家设计的在各领域中符合国际惯例的资质标准和体系。拥有它也就标志着拥有该专业领域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国际认可,更容易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如在会计行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考取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ACCA)、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AI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管理会计师考试(CMA)、澳大利亚公证会计师考试(CTA)的重要性,因为通过其中的一项考试都意味着通晓国际通行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势必能在国际化的商务社会中受到格外的重视。
除会计业外,与世界迅速接轨的还有人力资源管理业、金融业、IT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工作者相对而言更热衷于国际证书的考取。
WTO把我们融入了一个没有边界的市场体系和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世界逐渐向统一的市场过渡,在这个市场中,智力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所以,像国际技能鉴定协会的权威证书IS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ACCA等,就走进中国,登上了舞台。
在IT行业,备受中国白领接受和重视的是“IT专业技术认证”,这是由微软、思科、Novell等国际著名IT企业颁发的。据调查,如果在国内获得Cisco认证或者Microsoft的MCSD认证,薪金一般提高40%至60%;如果获得Novell认证或者Microsoft的MCSE认证,薪金一般提高30%到50%。
综上所述,我国加入WTO之后急需培养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途径之一就是引进国际证书培训考试项目。很多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和外商独资企业把是否拥有国际证书看作衡量人才素质的重量级砝码。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人才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向国际化人才方向发展,而取得国际证书是得到企业、社会和自我认可的一种途径。
优势篇:权威、专业、含金量高
国际证书往往具备权威、专业、含金量高三大优势。
以下一个小案例也许可以表明国际证书的权威价值。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商校毕业生与一名某著名高校文秘专业的本科生一同到一家颇负盛名的私营企业应聘办公室秘书,结果出
人意料,本科生败在中专生手下。心存不甘的本科生向企业老总询问落选的原因,老总直言奉告,“那名中专生自学考取了剑桥办公管理国际证书,具备了企业急需的全面综合能力,因为企业信赖这一证书。”大学生不禁叹息,堂堂的学士在国际证书面前黯然失色。其实,如果了解了该证书,我们不难理解企业的选择:剑桥办公管理国际证书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联合在我国推出的考试项目,专门对办公室管理以及秘书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测评。它要求证书拥有者必须具备秘书职业不断变化的职能和实际工作环境中要求的各项技能,比如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高效的沟通能力等等。
国际证书之所以具有权威性,其原因之一是它的专业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完美结合。上海奥的电梯有限公司财务分析经理陈岗先生在谈到当初考取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ACCA)证书感受时说,学完ACCA,会计包含的东西都清楚了,因为在ACCA里有完全不同风格的模式,他觉得ACCA是专为培养经理人而设计的,它不是方法的执行者,而是方法的提供者,这正是ACCA的专业培训精神所在。
最后,含金量高也是国际证书备受人们推崇的原因。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已有7000多人次参加了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近4000人通过了考试,获得PMP头衔。一位有着博士学位、原广东省某大型国企的总经济师,是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引进PMP后首批获得其资格认证的人员之一,他为此付出了上万元的“投资”。之后,他的PMP资格被一家外企看中,以2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聘用,一年的回报就超过了他“投资”的十几倍。
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回报?十分简单,PMP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的标准。
中国自己的职业认证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如这些国际证书,原因在于国际证书里包含了这个专业的国际规则、高水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国际证书有其科学和独到之处,这正是国际证书的闪光点。上海大学宗教学系毕业的张新元在谈起自己求职找工作的经历时感慨道,当时手持的尚方宝剑正是IT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微软认证,该认证使得已被浙江某外企聘用的他在广西省高校寒假双选会现场再次成为用人单位追逐的对象。自然,国际证书含金量的衡量,需要了解颁证机构的资质是否权威和过硬,是否得到业内行业和政府机构的正式认证,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即国际证书中国化进程中的盲点。盲点篇:盲目、泛滥、莫须有
据统计,目前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存在近100万技术工人缺口,现有的240万从业人员中,70%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真正具备诊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工人还不足20%。因此
汽车维修已被列入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之一。来自“汽车王国”的德国汽车机械师认证就是在国内汽车维修人才奇缺的情况下被引入国内的,但是这个被普遍看好的“金字证书”实际上呈现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美景,高昂的学费使之变得“曲高和寡”,首期培训班招生仅有5名学员报名参加,高质量的国际证书在国内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国际证书因其含金量高而受人追捧,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国际证书都是高质量的。目前不少国外的小证书在中国很是流行,但是职业认证机构却不承认,获得这样的证书费时费力费钱,却毫无价值可言。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收到过一些标有“克莱登大学”的垃圾邮件,上面说只要你支付60美元,就能获得该大学的学位证书,甚至还有一条附加条件是,愿意获取该大学文凭的人,可以选择是否去该校读书。但是细心的学生总会在不显眼之处发现一行小字,“该文凭不被国家教育部承认”。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选择正规的、有专业水准的培训机构或者学校进行学习、考取真正物有所值的国际证书。
国际证书中国化进程中另外一个盲点是泛滥。很多培训机构只要你交钱就发给你证书,这使得部分国际证书在中国迅速贬值。比如在IT国际认证培训领域,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很无奈地说,目前混乱和无序已经殃及整个培训行业,很多机构让老师报名参加所教授的那门课的考试,为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该门课的题库,之后再向自己的学生详细讲解,学生的任务是把题背下来,很多学生都是靠背考题拿到国际证书的。此外,现在只要你肯出钱就可以购买到某个全球权威认证的科目题库资料,而且覆盖率保证95%以上,正确率同样很高。据了解,思科的认证在全世界的通过率是62%,而在我们国家却达到了95%,是我们的国人比别人更聪明、更勤奋、更赋资质吗?如果我们再看到,我国不懂IT的人居然也拿着某大公司的工程师证书,很多在国外很值钱的证书,在国内的外资企业眼中不过是废纸片一张,我们是不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呢?当国际证书大有水分,不断贬值,我们是否应该深刻反省一下,如何避免和消除这个盲点呢?
最后,在我国还出现了莫须有的证书,不少没有得到国际认证的代理机构却大肆在我国违规宣传和操作,致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用不菲的金钱换来的是一张废纸。
如今,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变得越来越理性,国际证书毕竟并不等于国际人才,任何证书都是背景参考。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公关部经理杨伯宁说,他们并不看重应聘者是否有“洋文凭”、“洋证书”,看重的是个人经历、学习能力和工作经历,可谓“证书诚可贵,能力价更高”。但是,如果你具备了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你认真考取的国际证书是权威的、专业的、含金量极高的,那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还会惧怕用人单位的百般挑选吗?
第四篇:理性看待年轻干部成长进步
如何造就年轻干部
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一不念旧恶富有远见的民族,问题把关怀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高瞻远瞩的政党,总是把培养青年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干部是党组织的后备力量,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人才储备,是我们事业的希望。造就一批能够在新世纪担当重任的年轻领导干部,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造就年轻干部成长进步,就要做到解放思想,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促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健康发展。当前,对年轻干部提拔质疑原因有多重。一个重要因素是,干部层次不一,部分干部思想陈旧,无法接受年轻干部新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过分强调经验和资格;此外,个别地方在干部选任上的不正之风、违规之举,往往被过分渲染,甚至刻意歪曲,不断地聚焦放大,使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有年轻干部提拔,就会下意识地向反面案例进行各种推定。但是,当前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总体上是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纵有一些问题,也是个别的,因此当用辩证的、理性的眼光看待年轻干部破格提拔,比如焦三牛,一名清华大学高材生,自愿到西部落后地区工作,谦虚踏实、积极肯干,对这样的年轻人就要看本质、看长远,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支持。
造就年轻干部成长进步,还要注重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完善考核与监督,为选配年轻干部打好基础。年轻干部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党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速阶段,优秀人才竞争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注重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加强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让其牢记党的宗旨,全面发展,主动为人民服务。同时要公开透明选拔年轻干部,让公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些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组织如何选拔他们的,减少群众对年轻干部的质疑和争议。
造就年轻干部的成长与进步,敢于打破陈规,培养提拔青年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与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这样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不断保持
第五篇:理性看待年轻干部成长
理性看待年轻干部成长
当前,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年轻干部走上了工作岗位。如何看待他们,怎么与他们相处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我认为,不要议论纷纷、无端猜测,要理性看待年轻干部成长。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时说过,青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古往今来多少鲜活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十多岁就开始打土豪劣绅,革命烈火的锤炼,造就了一代伟人;胡锦涛总书记当时是最年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大学生村官张广秀践行党的政策,勤勤恳恳服务农村这边天地,干出了年轻干部应有的精气神;志愿者、义工、支农支教大学生,他们都为党的事业,为国家,为人民,洒下过汗水,许多感人的事迹见诸报端,一度成为最美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年轻干部,多关心支持其成长。
必须正确看待年轻干部身上的长处。年轻干部敢闯敢干、创新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说是我们工作的生力军、尖刀班。然而有的老同志却往往看不惯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摆老资格、唱高调、泼冷水,没有正确引导年轻干部把工作干得更加出色,反而嫉贤妒能、拖后腿,这 些都是不可取的。要利用好年轻干部身上的长处,正确引导,促其尽快成才。
必须正确看待年轻干部身上的不足。想想过去,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因为刚参加工作而不知从何做起,都曾因为经验缺乏而走了弯路,都曾因为血气方刚而险些酿成大错。但是,不经历,我们就不能成长。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年轻干部,允许他们犯错,但不要一直犯下去;允许他们缺乏经验,但下一次一定要有所改变。为此,要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以宽广的胸怀看待年轻干部。
具体到与年轻干部相处,我认为有两点需要去做。一是理解关怀。在工作中,要平等看待年轻干部,多理解、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工作干出了成绩,要及时鼓励与表扬,促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说风凉话,不要不管不问,要主动帮助分析问题,谋划解决方法。二是言传身教。要向年轻干部传输工作经验,引导年轻干部多下基层,向老党员、老干部、村干部交流,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断积累基层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