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成长》读后感
20xx年6月之前,孤陋寡闻的我没有听说过帅健翔老师,也没遇到这本书,初听名字会误以为是畅销的鸡汤书,但翻开之后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十天之内用空闲的7小时的时间读完了整本书,酣畅淋漓。
优势成长是一种思维,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的准确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比如我。不过即使暂时还没找到自己的优势,也能从这本书中收获良多。
1、关于读书学习,深度学习3遍法
我们经常会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比如今年要看50本书,怎么才算真正的看完一本书呢,如果只是从头翻到尾就算看过了,那三岁的小朋友也能完成这个目标。书中提到了“深度学习3遍法”,第一遍常规阅读,浏览内容;第二遍带着问题和思考阅读,分析作者的观点;第三遍站在创作者的视角,用同理心去理解作者。
我通常把一本书“翻完”就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又看完了一本书,好像集齐7本能有什么超能力似的。看过不等于知道,知道不等于能做到,结果往往是把看过的内容又还给了作者。对于我来说,开始写读后感就是践行“深度学习3遍法”的开始,终于开始进行第二遍阅读了。
2、关于时间管理——时间的精度
时间管理四象限这种方法我们可能耳熟能详,可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一个词“时间的精度”。比如你要考四六级,我要过中级经济师,我们总会想还有6个月呢,不急,我有3个月的时间就能搞定。可真到了剩3个月的时候,我们每天又真正能拿出多少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呢?
书中举的例子是按照100天倒数,哪怕每天能认真的投入2小时,也就是200小时,按24小时一天来换算,实际上只有8.3天。可怕的是我可能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做到每天投入的学习2小时。
帅老师帮我重新定义了时间,学着改变对精度的要求,进而建立对时间的感知。不虚度应该专注的每一小时,甚至是精确到每一分钟,用精确的时间给自己设置DEADLINE(最后期限),不断提升效率。
3、关于有效沟通——绝对坐标
沟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随时发生,可这么多年了,是不是还经常出现被误解或者完全不被理解的情况。我以前也知道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的有效沟通。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真正的悟透。绝对坐标这个概念真的很绝了。
“绝对坐标,就是假设对方完全不懂,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充分为对方考虑,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也不同,减少我们沟通过程中的理所应当,试着用绝对坐标去更好的沟通,提升生活的质量。
除了以上3点,书中还涉及对钱的认知,对情绪的认知,怎么发掘自己的天赋,怎么做人生的顶层设计等等。如果说学认字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一本字典,那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也需要一本“宝典”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角度,让我们可以走的快一点,走得顺一些,《优势成长》值得拥有。
当然,最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做到,不是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就结束了,而是去看看里面写的内容,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实践。祝你收获满满呀!
以优势视角设计:社会工作者如何进行
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实践 读后感
第一部分 理论篇
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它着重于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帮助案主认识其优势,从而达到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理念。
一、优势视角的定义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
1、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
2、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
3、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关注点在于案主的优势和潜能。它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运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观点思考案主问题时,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出发,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案主或其他人较不具威胁性,当危险性降低时,案主与他人愿意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会提高。
三、优势视角助人原则
1、助人过程的首要关注点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而非其诊断、缺陷、症状和缺点。
2、助人关系应该是合作的、相互的和伙伴性的关系---一种与他人一起共事的权利,而非一个人凌驾于另外一个人之上的权利。
3、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责。
4、所有的人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
5、以优势为本、以案主为中心的方法鼓励助人活动应置于社区内的自然场 1
景之中。
6、整个社区对服务参与者而言应被视为蕴藏着无限潜在资源的绿洲。在进行正规的精神健康治疗或者提供正式的社会服务之前,应优先考虑原生的资源。
四、优势为本的实践要素
1、承认痛苦
2、激发抗逆力和优势的话语和叙述
3、情境中的行动:教育、行动、倡导和联系
4、人们的优势迈向正常化和资本化
五、优势为本的实践主要策略
1、仅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
2、对问题给予较少的关注(关注优势)
3、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去谈论问题(日常言语)
第二部分 思考篇
人是群居动物,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中国是”人情社会”。当前中国社会从某中种意义上来说,属于畸形发展,缺少周密长远规划,短期行为严重。优势视角是站在看社区优势的角度看问题,扬社区的优势,以社区自身的资源去管理社区。从总体来看,这是一篇很有价值、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文章。以优势视角看待社会工作,是符合以积极心态对待困难和问题的正确观念,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有很多优势,有待开发和利用,发挥人的潜能。
一、培养社区意识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内人们生活居住的共同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定现象,它是区别于传统社会以血缘种姓为纽带单一性社会的异质“生活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意识作为人体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及人群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一种态度、情趣和思维定势。社区建设的所有工作,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养成和构建。
(一)社区意识是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和价值认同,从而使各自参与社区活动的实践成为自觉的理性行为,主动承担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代人的“理想家园”,因此,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培养是社区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社区建设置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化、社会化进程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一城市建设管理的新课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强化“社区意识”,则是应对发展趋势的自然选择。
(二)社区意识养成是社区建设的薄弱环节
综观各地社区建设的实践,社区建设已经与社区居民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相对薄弱也已经成为影响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一般意义上说,要养成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积极和自觉地投身社区建设,社区必须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交流的空间,能够容纳和吸引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处境的居民,从中获得各自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同时,社区应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社区管理的机会,真正使“社会人”脱离了“单位人”体制之后,在自己在工作和生活的现实环境中获得价值的实现。而在现实的社区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创建的薄弱环节。
1、注重了形式和载体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忽略内容的丰富和延伸。例如注多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管理机制,但其成员缺乏产生的普选性,而协商议事机制也往往流于形式主义,导致社区管理从领导、决策和执行过程缺乏群众的参与。也比如,社区服务突出了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扶对象和其他困难弱势群体,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当然必要,然而忽略更大多数社区成员生活需求的满足,则不容易引起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又比如社会教育中,许多地方建设居民学校、社区学院、培训中心的教育阵地,但如何真正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各个层面的人群提供必要而经常的教育学习机会,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2、社区建设中人群层次的参与程度不平衡。社区党建、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为许多社区居民提供了精神满足和价值实现的空白,然而许多活动和载体的设计注重了部分居民(如老年人、儿童、妇女),而忽略了另一些居民(如中青年)的居民精神需要。
3、社区发展投入不足。它造成社区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成员不得不向外寻求资源,满足自我需求。
总之,存在决定意识,社区建设要真正使得绝大部分社区单位和居民的认同和参与,既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又要满足广泛性和群众性,更要突出载体的长效机制的确立,使社区建设体现权益、获得利益,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三)社区意识的构建是社区建设的长期任务
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养成要以自我实践为基础,以人的需求满足为过程,以人的价值实现和素质提高为归宿,加强宣传教育和载体创新,真正使社区建设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从总体上来说,结合社区实践加强社区建设的思考和研究;积极营造氛围,在宣传教育中培养社区意识,都是社区意识构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课题,而这其中,努力创新社区建设的活动载体,在社区活动中强化社区意识,则是更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激活社区文化力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的定义: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和忧虑,反映出人们对社区文化建设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人是情感动物,群体交往和公众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因此,绝不
能仅仅把社区文化看成是单一的解闷找乐的文艺活动。社区文化最为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亲切动机和成就动机,前者是通过缩小人际距离获得的,后者则通过社会承认获得。完善的社区功能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参与、社区情感交流和归宿等。从社会到社区的选择,回应了理性到人文法则的复归:追求物质的同时注重精神,重视效率的同时注重公平,在颂扬物的法则时更注重人的法则。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由社区居民、艺术家共同参与社区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和美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人们通过共同协作,可以实现共同的价值和希望,培养各自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让社区具备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氛围。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社区的创意开发者詹姆斯·劳斯说:“我相信对文明的最终检验是社区。最成功的社区应该是通过其具体形式、它的机构和它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的社区。”
当我们从一个“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时,社区成了最终的依归。此时的社区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居所,更应该是精神家园。如何让社区这一社会的基本单位,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的承载作用,让人们从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和心灵的归宿? 这里可以简单概括为几点:
1、健身活动唱主角;
2、广场文艺喜添彩;
3、民间文化乐居民;
4、文化熏陶强素质。
三、关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社会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议在社区规划建设前期,把社区工作考虑进去。
(一)社区规划需要前瞻性。
中国当前社会畸形发展,少规划、不规范、不科学。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规划,必然导致混乱。社区在规划的时候必须有社会工作者参与,把社会工作、社区工作考虑进去。例如:
1、小区有没有社区工作用的房子。
2、有没有足够的停车位。
3、如果小区大的话,有没有菜市场以及文化娱乐健身场所。
(二)社区重要元素的有效设计和运用。
1、需要;
2、帮助;
3、参与;
4、合作;
5、依赖;
6、自决;
7、分配;
8、权利
(三)社区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将群众组织起来,就是力量。正如刘备所言:“论武功我不如关羽,论勇猛我不如张飞,论智谋我不如诸葛亮,但是他们都听我的。” 从中我们足以见得,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正如计划经济时期乡间的一句民谣所言:干部不领,群众跳井。
(四)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不是义工(志愿者)。
社会工作者不等同于义工,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1、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也称志愿者,是指基于社会责任
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
2、社会工作者是一群受薪,受过社工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是不受薪的非专业人士,只协助开展服务工作。
3、社会工作者的范畴主要集中于社会福利服务类别;志愿者的服务范畴可延伸到福利服务以外的服务类别,如环保,护绿等方面。
4、社工在社会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社会服务策划,组织,实施的主体;志愿者在社会服务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接受社工指导,配合社工服务。
5、社工的目标是助人自助,并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志愿者则多强调爱心奉献,注重在此过程中的成长及发展。
6、社工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志愿者通常不掌握此类方法,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
(五)重视社区社会工作的地区性与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