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 斜坡 枫林 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 首 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寒山 石径斜 生处 枫林晚 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 shou fengling yu shi
()()()
第二篇:《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日偶成》。课时目标:
1、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2、学会本课中生字,初步了解“我”在文中的表达方式。教学进程: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能够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第三篇: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第21课第二课时冯淑华
2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教学具准备:插图、小黑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课堂练习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第21课第二课时冯淑华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6、再次朗读课文。
7、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8、背诵〈锄禾〉、〈悯农〉。
9、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着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附故事:李白“上当”】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又嗜酒如命。
李白路过泾川(今安徽省泾县),当地有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名字叫汪伦。汪伦闻讯,立即写了一封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信后非常高兴,很快就来到了汪伦的家里。汪伦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久抑的诗人,随后对他说:“实不相瞒,我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这里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因为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非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啊!”李白听后哈哈大笑,虽觉“上当”,可对于汪伦的心意还是能理解的。
汪伦对李白一见如故,十分友好。李白临走的时刻,特赋绝句一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五篇:《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教学进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好不好?春天,因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万紫千红、充满活力的。那就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扬 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二、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齐读一、二句: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这句诗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理解
未:没有。
阴:树
3、理解三、四句:
(1)抓住哪些景? 理解,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2)女生读第4句:理解,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4)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5)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三、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布置作业:
1、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和儿童追捕黄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
2、绘幅彩画,深化理解。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黄)黄蝶、(绿)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