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 19.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2)指名读题。(3)解题。(4)介绍作者。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2)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3)质疑。4.理解每句话。(1)理解第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2)学习第三、四句。指名读三、四句。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②到是什么意思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5.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7.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⒉背诵课文。⒊抄写词语。
第二篇:《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日偶成》。课时目标:
1、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2、学会本课中生字,初步了解“我”在文中的表达方式。教学进程: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能够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第三篇: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第21课第二课时冯淑华
2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教学具准备:插图、小黑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课堂练习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第21课第二课时冯淑华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6、再次朗读课文。
7、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8、背诵〈锄禾〉、〈悯农〉。
9、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四篇: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 斜坡 枫林 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 首 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寒山 石径斜 生处 枫林晚 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 shou fengling yu shi
()()()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 19.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19.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2.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理解“白云生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⒊读第三行诗。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⒋读第四行诗。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