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时间:2019-05-15 02: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课题:古诗两首——山行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1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秋词(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临平泊舟(元 黄庚)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枫桥夜泊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 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学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学生自读古诗。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师:月落,夜半,城外。(生跟读,声音短促)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生:乌啼。板书:乌啼。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新课 标第一 网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师:会飞到家乡!生:故乡。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学生背诵。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新课标 第一 网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学生深情背诵。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1、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3、你有什么问题?

二、探究学习: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三、拓展运用: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四、作业设计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法和学法:

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4、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探究学习: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 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拓展运用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江雪》)

一、引入课题

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二)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

(三)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四)简介诗人柳宗元。(展示第三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

(一)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3.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披文入情

(一)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练习朗读

(二)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三)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四)讨论,升华诗情(展示第五屏步骤二):天气这么寒冷,老翁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渔翁冒寒独钓,无疑是迫于生计,但如此严寒中还有孤舟独钓者,正表明他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柳宗元写这首诗,令人想到他在革新失败后的孤寂落寞而仍不畏缩的品格。(展示第六屏)

[

(四)反复朗读,指导背诵。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中去读。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那大雪覆盖江野的意境,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表达出来。]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记(展示第七屏)

(一)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

(二)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指导书写。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建立音与形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一)继续完成生字的书写。

(二)背诵诗歌。

第2课时(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初读,感受情景

(一)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

[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刘长卿。(展示第八屏)

(三)配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

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

[

(四)反复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熟。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宿”的声母是而不是,“芙”“吠”是唇齿音,“蓉”的声母是不是。]

二、再读,感悟诗意

(一)借助课文插图自读诗歌,看看自己从诗歌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里讨论。

[

(二)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寒、贫)读读这句诗。

.诗的一、二两句中,“日暮”、“天寒”点明了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白屋贫”写出了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境况。“远”字把暮色中的山写得非常形象,“贫”字点出投宿的人家是山村里的贫民。

[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2.第三、四句写篱门外听到了犬吠的声音,原来是在这漫天风雪的夜晚,有人从外地回来了。回来的人是谁,诗句没有写明,但从“风雪夜归”来看,这个人必定是辛辛苦苦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的人,很可能是主人家的人,结句这样写,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展示第九屏)

(三)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想象的画面。

[听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三、反复朗读,指导背诵(展示第十屏)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味道,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二、四句押的是“en”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展示第十一屏)

[

(一)利用上节课交流总结的记字方法,识记本课的生字。

(二)利用灵活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写字教学:先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端正、美观;再让学生描、写。]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会写字。

(二)把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三)把本课的两首诗背给家人听。

六、课外拓展(展示第十二屏)

古诗朗诵会——每个学生准备一两首古诗,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另选的。先在小组进行朗诵,然后全班举行一次古诗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学生理解了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1)出示整首诗(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7.指导背诵。

三、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生. 紫烟,遥看 瀑布挂.

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 尺,壮美山河 ..

疑是 银河落 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1.学习一、二两句.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2.学习三、四两句.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背诵课文。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鸣. 翠柳,一行 白鹭 上 青天。近景 .窗含 西岭千秋 雪,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万里 船。远景 ...

第五篇:三年级3、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古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难点:

了解作者描绘的秋色,并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时,通过指名朗读,检查他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名试说诗句的意思,检查学生自读理解情况。对于理解上的偏差与错误,及时进行纠正。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并再现诗歌情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指导吟诵,从而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通过对学习古诗方法的总结和朗读古诗技巧的指导,重点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学生准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枫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看大家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你们知道吗?唐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瑰宝中的瑰宝,两首堪称经典的古诗。首先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题:山行

(课件出示)

2.交流简介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杜牧)

(2)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谈自己的了解)(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对本首古诗中的一个生字“径”的读与写。

(1)指名读,纠正字音。斜xié又读xiá(古音)。(2)说说字的间架结构及识记方法。(3)田字格中描红、临帖。

2.检查对诗词的朗读、理解。

(1)指名读,评价、正音。(2)谈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三)回忆方法,复习巩固。

1.要想学好古诗,就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投影出示书页)

1.解诗题

(1)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题的意思。(2)师小结:在山上行走。2.明诗词,悟诗意。

(1)请学生齐读1、2句,指导“径”、“斜”的读法。(2)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3)小组汇报交流。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坐:因为。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4)熟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

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5)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师小结指导:(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品味想象,赏诗境,诵诗词。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出示图,这就是杜牧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让生看图说话)

(4)指导朗读。

着重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课文,揭示写法。

1.杜牧的《山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秋景图。假如我们真的置身于这秋景中,远眺高山入云,近看枫林如焰似火,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2.是的,看的如此美丽的景色,每个人都会惊喜不已,由衷地发出赞叹。诗人同样也不例外,通过描写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就是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再次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或收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意。

3、学习“霜、愁、眠、苏、寺”五个生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生字,会读会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山行》,并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导入:今天我们同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3.板题,解题。

(二)出示诗句,检查预习。

(1)指名读,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书写。

(3)简介作者:

生交流后出示作者简介: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三)图文对照,理解句意。

1.让学生轻声读第一二行诗句,边读边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是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2.在秋夜里,诗人乘坐的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他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又是什么?(看图)

3、看图完成练习。

4.在这冷清、幽静的晚上,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看出?使学生理解“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时作者为什么还能听到钟声?说明了什么?

5.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诗句字、词、句的解释。学生交流后师总结出示: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6.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2)指名读。这次请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首诗。(3)你能把作者的情感也读出来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诗,美味品读。

1、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元代诗人马致远有诗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一样的秋景,不一样的诗人,却都有着同一样的愁绪。这就是寂寞的愁绪,是思乡的愁绪。请同学们尝试把这种忧愁再次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指导朗读、诵读。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小结

本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乘船在枫桥泊船靠岸,看到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交流古诗。上节课课下我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写秋景的古诗,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师适时评价。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

(六)板书设计:

山行

石径斜

有人家

(远景)

喜爱 枫林晚

霜叶红

(近景)

赞美

枫桥夜泊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看到的)忧愁 寒山寺

夜半钟声

(听到的)孤寂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我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通过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了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是我生怕学生对字词理解得不够到位,对学生知道点拨较多,没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情感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最好能适时地进行小练笔的实践练习。附:

一、设计人: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

冯祥云

二、设计人教学评优情况: 1、2012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我爱教师这一行(论文)》

三等奖 2、2011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

一等奖 3、2012年 4月科学优质课《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区 二等奖 4、2010年6月

山东省教学研 究课题 《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认证为市级B级。5、2010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等奖 6、2006年10月

学具优质课《我的风向仪》区

一等奖7、2006年9月

峄城区“新课程达标课”首批验收达标。

8、2006年6月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大赛辅导

一等奖 9、2005年8月全市小学优秀论文《拼音教学中的故事资源开发》 二等奖

下载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版苏教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晓--草)》教案(5篇范例)

    7、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

    苏教语文二年级下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

    人教三上语文《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课题 9 古诗两首 一、教学内容: 《夜书所见》教学时间:9.18 二、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两首 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两首 教案 共两课时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游子吟》教案(湘教版三年级上)[五篇]

    游子吟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培养......

    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4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人教版]

    13、古诗两首(何红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本课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有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语文古诗两首教学教案

    语文古诗两首教学教案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