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21、古诗两首(写写帮推荐)
21、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②检查交流。
a.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a.学生个人读悟。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二、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有感情的背。
三、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②默写《望天门山》。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出示西湖景色的挂图。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2.饮湖上初晴后雨 1.碧水:开、回 晴
水光、山色 雨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出孤帆:日边来 比西子淡妆
浓墨 总相宜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
(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天门山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地方的美景是什么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
晴——方好
(比西子)
总相宜
(美)
雨——亦奇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江雪》)
一、引入课题
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二)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
(三)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四)简介诗人柳宗元。(展示第三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
(一)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3.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披文入情
(一)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练习朗读
(二)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三)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四)讨论,升华诗情(展示第五屏步骤二):天气这么寒冷,老翁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渔翁冒寒独钓,无疑是迫于生计,但如此严寒中还有孤舟独钓者,正表明他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柳宗元写这首诗,令人想到他在革新失败后的孤寂落寞而仍不畏缩的品格。(展示第六屏)
[
(四)反复朗读,指导背诵。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中去读。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那大雪覆盖江野的意境,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表达出来。]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记(展示第七屏)
(一)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
(二)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指导书写。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建立音与形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一)继续完成生字的书写。
(二)背诵诗歌。
第2课时(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初读,感受情景
(一)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
[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刘长卿。(展示第八屏)
(三)配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
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
[
(四)反复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熟。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宿”的声母是而不是,“芙”“吠”是唇齿音,“蓉”的声母是不是。]
二、再读,感悟诗意
(一)借助课文插图自读诗歌,看看自己从诗歌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里讨论。
[
(二)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寒、贫)读读这句诗。
.诗的一、二两句中,“日暮”、“天寒”点明了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白屋贫”写出了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境况。“远”字把暮色中的山写得非常形象,“贫”字点出投宿的人家是山村里的贫民。
[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2.第三、四句写篱门外听到了犬吠的声音,原来是在这漫天风雪的夜晚,有人从外地回来了。回来的人是谁,诗句没有写明,但从“风雪夜归”来看,这个人必定是辛辛苦苦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的人,很可能是主人家的人,结句这样写,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展示第九屏)
(三)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想象的画面。
[听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三、反复朗读,指导背诵(展示第十屏)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味道,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二、四句押的是“en”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展示第十一屏)
[
(一)利用上节课交流总结的记字方法,识记本课的生字。
(二)利用灵活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写字教学:先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端正、美观;再让学生描、写。]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会写字。
(二)把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三)把本课的两首诗背给家人听。
六、课外拓展(展示第十二屏)
古诗朗诵会——每个学生准备一两首古诗,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另选的。先在小组进行朗诵,然后全班举行一次古诗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学生理解了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3、你有什么问题?
二、探究学习: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三、拓展运用: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四、作业设计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法和学法:
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4、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探究学习: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 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拓展运用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教学反思:
第五篇:21古诗两首教案
以读代悟,情理交融
——苏教版六年级十一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
刘静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在这所学校已经有六年的学习生涯了,谁能说一下你平日里是怎样学习的,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
导入:同学们的学习方法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关于学习的古诗。(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过渡: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古诗,谁能说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陆游、朱熹)提问:谁能谈谈你对陆游、朱熹的了解?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亲友们爱国思想的熏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生写下大量诗篇,内容及其丰富,大多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和昂扬的战斗气息。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检查朗读 过渡:现在我们了解了作者,不知古诗读得怎样,谁能正确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3、自学质疑
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
三、合作学习
1、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认真读古诗,完成自学要求:(1)想一想整首诗的意思?(2)体会作者阐明的道理。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四、师生研讨
1、汇报《冬夜读书示子聿》
意思: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身实践才行。
体会: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小结: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了书本上的知识一定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2、汇报《观书有感》
意思: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体会:做学问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池塘的水,为什么却用“观书有感”做题目? 生答:因为作者把做学问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比作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小结: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做学问也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3、质疑
古诗学到这儿,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五、熟读成诵
1、有感情朗读 过渡:让我们再读这两首古诗,读出你的感悟。(自己练习读、指名读、男女互读)
2、背诵
(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小组检查、齐背)
六、拓展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有关读书学习的故事,老师再送给大家几首这样的诗。
劝 学
(唐)颜真卿(qīng)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观 书 有 感(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学生朗读。
2、谈感受。
3、记一记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小结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经典,感受诗人的情怀,追寻先辈的足迹,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