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这不仅仅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借助法律手段对农村的经济进行调整和规范,并且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步入国际大舞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国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的将农民法律意识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经济发展;新农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党中央极其重视“三农”问题,这也是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不断的推进农村法制工作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这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法律意识是淡漠的,法律对于农民来说是新鲜事物也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农民的思维已经逐渐发生转变。农村社会所具有的封闭性和不流动性都被打破,农民慢慢的接受新农村生活。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民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于建设新农村已经农村发展的作用。积极的吸收具有创新性的元素,帮助农民接受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模式。

二、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法制工作的不断建设,新农村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这有利于农民提供法律意识。但是,通过研究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阻碍发展的具体问题。如在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文盲人数占14%以上,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37%以上,初中文化程度占8%以上,大中专文化程度仅占1.5%。

(一)农民对法律缺乏充分的认知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现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法制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民逐渐对法律意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还有待加强。

(二)农民对法律缺乏精准的认识、判断

在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进行考察中,人们对“法律和人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大约33%的农民认为“法律高于情”,这表明新农村的建设有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新的关键在农民的头脑中产生;21%的农村认为“人情高于法律”,还有45%左右的农民认为这需要看情况,这表明农民逐渐摆脱了陈旧、传统的观念。

三、对农民法律意识进行培养

(一)加强农民对法的认知,树立农民的法律意识

想要改变农民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就需要坚持开展法制工作。通过对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的调查分析,在开展法制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内容,所以要对现有的法制现状进行改变。首先,需要站在农村整体发展的角度上,对农民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初步构建法律在农村中的框架。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借助市场经济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是合理分配资源的一种方式,基于此,在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让市场经济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也为推动农村法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农民法律意识的加强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大力推进以法治国、以发兴农的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科教兴农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宪法中明确指出:人人生而平等。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原则,只能加快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让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做到宪法中所说的人人平等。否则,农民不了解法、不懂法,无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实现农民法律地位平等也是空话。宪法给与公民权利的时候,也赋予公民义务,否则这也是空谈。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使得农村经济秩序严重混乱,直接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积极的开展普法教育工作,不断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分支来源于农村市场。《税法》将按照农民的个人所得进行征税。外出打工的人员需要按照个人总收入的百分比进行纳税。此外,如果农民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在从商的过程中遇到不合理的工商或者税务行为,可以给你控告和投诉,从而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这不仅仅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借助法律手段对农村的经济进行调整和规范,并且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步入国际大舞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因此,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可以更快实现以法兴农的目标,并且可以使得国家的收入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贾丽.刍议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改善途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王胜坤,韩贞妮.农村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刍议[J].法制与社会,2009(35).

第二篇: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1

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农民朋友们:

你们好!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和对法律的应

用。对此我们设计此调查问卷,请在你认为的选项上“√”或写上

相应的答案(部分问题可多选)。

1、您的性别:A.男B.女(A)

2、您的年龄(37)岁

3、您的学历(C)A.小学及以下B.初中C.中专及高中D大专、大

学及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C)A.中共党员B.共青团员C.群众D.民主党派成员

5、您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法律知识的(A)?

A.广播电视报纸B.日常工作或生产C.普法宣传学习D.听别人说的E.其他

6、您认为法律是用来(A)

A.管老百姓B.管理国家C.管干部D.惩罚犯罪

7、生活中往往有“人情大于国法”的现象,您的看法是(A)

A.对B.不对C.不完全对,看情况而定

8、当您和其他人发生经济纠纷时,首先想到找(A)

A.乡村干部B.亲朋好友C.法庭、法律服务所

9、农村中的纠纷常常通过“私了”解决,您同意这种做法吗(A)?

A.同意B.不同意C.不能肯定,看情况而定

10、您认为村民委员会是(D)

A.乡镇政府的下级行政机关B.农村经济组织C.群众性自治组织D.村党

支部的执行 机关E.不知道

11、您认为“村民自治”是(A)

A.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B.便于政府管理村民C.不知

道是什么D.还是原来那一套,只是说法不同

12、当您自己或他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你想过起诉吗(C)?

A.立即想B.有时想C.不怎么想D.说不清楚

13、发现从商店买来的东西是假冒商品,找到商店,商店却不承认,您会

怎么办(D)?

A.向有关部门投诉B.向法院起诉C.算了D.其他

14、您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下列哪些因素最为重要(ABEF)

A.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B.加快农村经济发展C.加强立法D.加强农

村执法和司法E.深入普法F.健全、落实村民自治F.其他

15、请写出您知道的我国重要的法律(名称不准确不要紧)

不知道

第三篇:关于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则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基础性环节。笔者结合目前常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是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盛行。虽然我国早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有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笔者在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三是权利意识淡薄。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比较浓重,而忽视了法律维护农民权益这一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法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过四个五年普法宣传教育,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提高。但如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总体来讲还十分淡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城市为12.2年。而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农村40岁以上的人群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占86%,而大学毕业的很少。另据有关报载,目前,我国文盲绝对数高达8507万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政治文化观念根深蒂固。虽然自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人并影响国民的观念和生活,但直到现在,在我国农村地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十分深重。一方面,由于人们仍主要生活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关系中,传统的“无讼”、“和为贵”思想及家族意识等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遇到矛盾纠纷时,或忍气吞声,或依靠有威望的长者或村干部依乡规民约来解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诉诸于法的,法律在百姓心中占据着很不起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受“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人治”思想作祟,认为法是管老百姓的,而自己却不受法律的约束,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对法律价值的非认同感。

三是农业立法的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总的来讲,农业立法还相对滞后,立法质量不高,层次较低,很多规范原则性太强,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缺乏可操作性。农业立法中重行政管理轻权利保护的倾向仍很严重,立法无法充分反映农民的利益。而法律要被人们自觉遵行,必须使主体深切感受到法律是以表达自身需求为前提的。这样的农业立法现状必然会妨碍农民对法的作用的正确认识,难以产生对法的信赖心理,这也是我国农村社会法律价值感无法得到认同的重要原因。

四是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农村良好的执法、守法、崇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农民不相信法院,无意诉诸法律,却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充满憧憬。而农村的行政执法情况又如何呢?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中以权代法、以势乱法、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乡村执法者的这些形象和执法行为必然削弱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们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五是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如前所述,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当前,农村教育资金不足,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入在城市,而农村则是少之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拥有总人口数70%的农村,却只有10%的学校;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80%,而城镇达99%;农业劳动者中的文盲占全国文盲总数的94%,而且每年以200万人的速度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势在必行。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只有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增加了,农村的义务教育才能有较大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法律意识的提高才有了基础。

(二)加强农村立法工作。健全适应新农村发展要求的农业法律体系

立法是法律运行的前提和起点,依法治农首先要有良法可依,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也必须先有良法可信。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立法方面的不足,加强农业立法工作,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必要举措。加强农业立法,首先,应对已有的农业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对不适用的法律法规加以废止或修订,对一些过于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应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一些立法过程中的盲区,及时制定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有法可依。其次,农业立法应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权利保护的倾向,切实反映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只有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的法律,才能使农民对法律的关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正如博登海默所言:“当民众从现行法律中找到公平、安全和归属感时,就会对法律充满信任、尊重,觉得自己有法律人格,他就会自觉守法、忠心拥护法乃至以身捍卫法。而当民众从法律那得到的只有压抑、恐惧、冤屈、暴力、显然的不公平,他又怎会信任、自觉服从并且忠心拥护与他的利益相悖的法律条文或命令呢?”最后,农业立法应体现乡情。在农业立法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但更要体现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农业立法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又要尊重那些已经存在并长期影响老百姓生活的习俗、习惯等“民间法”,考虑到农村的乡情乡俗;否则,一味强行将现代法律制度引入乡土社会,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农民的反感。正所谓:“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因此,在进行农业立法时,应深入农村,进行调查。

(三)加强农村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成效,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制定出来后能否发挥其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并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关键在于法律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贯彻执行。法的执行决定着人们能否通过此过程得到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体验,而价值体验的状况又直接影响到人们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因此,加强农村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效,就可以为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目前法律在我国农村的实施现状,要提高法律的实施效果,首先要深化农村的司法改革。由于传统的“厌讼”思想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乡土社会的司法状况令人堪忧。鉴于这种情况,必须进一步完善涉农案件的审判和监督机制,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本着方便农民诉讼的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简化立案程序,减免诉讼费用,加强法律服务,缩短办案期限,加大执行力度,强化审判监督,公正妥善地解决各种涉农案件和纠纷,使农民从司法活动中得到实惠,从而从内心认同法律,树立起对法律地信仰。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法治的真正含义是各级政府官员依法行政,依法治农首先要依法治官。因此要加强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首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塑造良好的执法形象。为此要加强农村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训和考核。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机制,加强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保证农村执法工作顺利实施,促进执法公正和执法为民,使农民在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氛围中认识到法律的价值,体会到知法、守法的好处,逐步树立起对法的好感和信任。

(四)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性

普法是法治的基础,普法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农村法制建设和农民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普法工作实效性较差,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因此,要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农村普法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普法内容要创新。普法内容要突出重点,加大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法制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上,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理解各种涉农法律法规的本意和精神实质,特别是要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后的救济办法。从而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普法对象要有突出。首先要突出对基层农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农村干部直接同农民打交道,他们能否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法律功能和价值的评判。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使其树立起依法办事、依法治农的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各项事务。可集中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法制培训,严格考核,并以此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要抓好农村在校学生的普法教育。孩子是农村的未来,是新农村建设未来的依靠力量,法制教育要从小抓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普法教育纳入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三是普法的方式方法要创新。现行的法制宣传仍然是一种政府主动策划实施,农民被动接受的模式,方法单一,流于形式,鲜活度不够,不易为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效果不明显。因此要改进和创新农村普法的方式方法,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不至于使“送法下乡”变成简单的“送书下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只有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拓展普法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才能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真正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第四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一)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资市场秩序混乱。但是,从目前我国农资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并不是十分的乐观。首先,我国的农民对于农资市场缺乏敏感性,盲目的去进行种植或者养殖,使得我国农资市场上出现了某种产品因为农民的主观臆断而产量增多的现象,自然会导致销量的落后。同时,加之我国农资市场的检验程序不是十分健全,缺乏一定的制度支持,在缺乏规范性指导的基础上形成的农资市场,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科技支持不足。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在销售渠道的探索,还是经济发展的规划等各个方面,都需必要的科技支持,尤其是在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技术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着眼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体情况来看,技术的支持严重不足,无论是在技术的投入,还是在技术的引进,乃至是技术的再开发上,都没有形成一定的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市场经济,适当的获得与自身发展相关的信息和技术,但是,在这一方面上,我国农村经济显得十分被动,失去了获得科技支持的主动力量。3.服务体系不完善。无论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却缺乏一定的服务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农业服务体系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其他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在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没有较多的资金支持,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服务体系不健全,价值由于一些服务体系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忽视了自身的作用性,也影响了服务体系的服务性质。

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客观存在的问题,要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来看,需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努力,以便于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取得长远性的发展。

1.强化政策支持。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无一不强化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的支持政策上还是存在着不足,因此,要想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比如说可以指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在现有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不段的进行完善,以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能够具有坚强的财政后盾。同时,从我国政府角度出发,还可以更好的协调社会各个方面,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保证。

2.强化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来说,农存经济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从整体上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仅仅依托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多重角度来共同努力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构成我国经济的个各个经济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强化其他经济形势的支持。因此,在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要强化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整体上进行战略调整,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能够在相对和谐大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3.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部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国的农村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意味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会出现不同的形式。因此,我国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化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战略部署和规划,这样才能充分的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依托,来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我国农村经济与自然资源之间形成统一性。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和战略,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调研和部署,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调动当地农民参与到这一规划中来,有重点、有主次的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可见,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全面协调和综合发展的。

4.强化认知。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强化农民的认知,使得农民能够理性的对市场环境,农资需求进行认知,避免因为盲目的遵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可以根据专家对于市场的预测和评估,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数据,使农民的选择能够在科学的数据支持下进行。再如,可以组织农民集中学习党中央的相关规定和政策,这样有助于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方向,不至于农民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强化农民的认知是对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的一种激励。

5.强化技术支持。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其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持,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是十分必要的。必然说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近期我国全国各地的农村新闻事实动态进行公布,使农民能够拥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可以适当的在农民中开展农业知识的学习,带动农民朋友更好的了解农业知识,了解农村发展的动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进行拓展,拓展一些新的技术,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进行更新,合理的运用技术支持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总之,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开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无论是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具体实施,还是从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进到科学技术和网络化的具体应用,都需要进行全面化的、战略化的部署,从而全面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与社会整体发展接轨,与社会经济整体形势接轨。

作者:孙丽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政府

(二)一、当前形势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较为缓慢,无法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而言,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步伐缓慢,双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买卖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商品价位高,市场监管工作过于薄弱,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在农村市场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价格浮动较大,而且消费经济性较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了农民增收难度,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市场秩序规范性检查不够,市场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颇为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改善国民经济就必须要顾全大局,将农业与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强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把农民增收放到人民共同富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形成推动农业与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适当对策降低城市门槛,缩小城乡差距,在政策与体制上保护进城农民工的权益,强化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城乡发展。

2、加大非农生产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其次,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组织的发展,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促进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最后,积极推动劳务输出,政府部门要将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改善其生活。

3、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速率

(1)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审查,严格执法,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调查,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同时必须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强化组织建设。

(2)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强化基层治理工作,解决纠纷。首先要遵循国家的管理对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纠纷,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的凝聚力,增强自我调解纠纷的能力。其次是农村土地是归属农民集体的,村集体必须要遵循多数人的意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土地的自我调解。

(3)建立土地流转日常管理机制对当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强化土地流转工作,保证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4、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不能单纯的调整某个环节,而要实行全面调整,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向深度与广度进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除了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外,还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结构,打造更多精品,使其可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引导与拉动消费增长,在发展中建立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建设步伐,加大商品流通设施的开发,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大市场秩序的调整力度,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重点开发,实行专项整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与行业规章,加强监管,引导消费,为城乡居民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增加消费者的信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这种发展却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作者:谭世锐 单位:大庆市肇州县新福乡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四)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在目前情况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资金压力巨大。一是集体财力枯竭。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仅靠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投入;二是向群众筹资难。目前相当一部分村过去群众拖欠的“三提五统”等尚未得到清理,依靠农民自觉自愿地出资进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难度太大;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但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需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2.群众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群众对班子信任度不高,导致不愿将资金交给集体进行公益事业建设;二是农村居民老龄化,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子女都在城镇就业居住,导致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漠不关心。

3.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有些工程项目质量低下,农村公路现行的管养体制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群众的猜忌和不满

二、对策建议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城乡经济资源、打造链接城乡、工农产业链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牛鼻子”,要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突破土地制度的制约,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农业、进入农村,使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释放出活力,使土地更多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集中,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经营。依托粮油、果品、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打造产业旗舰。

(二)发挥“乡”的优势,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城乡统筹必由之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激活农村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乡”的优势。一是土地成本优势。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供给,是农村工业化起步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将贯穿整个农村发展全过程。在目前的土地政策下,可以考虑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宅基地置换,将农民宅基地置换用于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降低用地成本。二是劳动力优势。尽管近些年农村转移输出的剩余劳动力增速下降,但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使部分农民仍处于半失业状态,大量“4050”人员和部分青壮年并不愿意背井离乡,农村仍沉淀着大量劳力资源。激活这些劳动力资源优势,一方面,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土地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使农民有从事非农产业的意愿和技能,引导农民投身工业化和城镇化大潮。三是自然资源优势。我市农林牧渔业较快发展,水资源、矿产资源进一步开发,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可以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需。要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城镇人口聚集,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是发展镇域经济,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农业招商促进镇域农业产业升级,化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工业招商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小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变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为工业经济优势;通过商贸招商促进镇区发展提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使市场优势成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加快农村人口聚集。重点镇和小城镇、中心村应逐级分层次定位,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大力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提高其吸引投资、扩大消费、集聚要素和人口的能力,使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有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作支撑,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就业安居。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投入,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

(三)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让农民享受城乡均等的服务按照促进城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在农村薄弱环节上下工夫。要突出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逐步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像抓农村清洁工程一样,逐步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交通、电力、通讯、安全饮水等设施建设,将农村相应的基础设施与城市设施同等对待,使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比例和统筹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繁荣农村文化、体育和教育事业。重点加强乡镇文体站、农科教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站、图书室、村民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对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扩大新农保覆盖面。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统一途径,适当变通政策,允许城乡居民自由参加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人口平等地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四是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享受保障住房的群体,一向局限在城镇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基本被排除在外。要加快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探索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使农村贫困家庭也能享受城镇贫困家庭的住房保障权利。

(五)紧紧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农村公路建养运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建立起城乡协调、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农村公路是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体现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就会把好事变坏,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因此,必须以规划为指导,严格依法建设才能做到科学发展,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作者:郭兵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招远交通运输局

(五)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回顾

第二,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在农村所有制结构方面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化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唯一形式的局面,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格局。农村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格局可从农业和非农业两方面来观察。在农业方面,农恳系统全民所有制农场多年来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全民所有制农场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划小核算单位,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结构。30多年来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民还建立起了一批经济联合体,还存在个体经营和私人雇工经营。在非农业方面,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格局更为明显。在中国农村,过去和现在都有一批全民所有制企业在非农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乡镇企业就是立足于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基础之上的。人们形象地譬喻为“四个轮子一齐转”,即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办企业和个人办企业四种经济类型驱动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三,农村经济改革的又一重大方面,是通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和深化了农村社会分工,又为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准备了一个重要条件。第四,30多年来对农产品价格体系和流通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先后采取了两项改革措施:第一步,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第二步,适当提高了肉、蛋、禽、水产品的零售价格,并给城市职工以适当补贴。同时,对物价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初步改革,由过去的单一计划价格改变为国家统一定价、浮动价、议购议销价和集市贸易价等多种价格形式。放开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的市场和价格,把改革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综上所述,中国30多年来农村经济改革,从总体上说获得了巨大成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最有成效的时期。农村经济全面增长,特别是农业多种经营和农村非农产品迅猛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农业经济效率也有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加快。

二、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展望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今后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我国农村能否完成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现在,中央已经确定,在今后10年和“十二•五”计划期间,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重点。粮食生产要上新台阶,同时增加棉花、油料、糖料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大力加强林业建设;进一步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努力增产肉、禽、蛋、奶、鱼、茶、果等产品;继续引导农村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要实现今后10年农业的发展目标,需要从多方面采取重大措施,包括: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把农村同市场和城市连接起来;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来考虑;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继续抓好科技、教育兴农;进一步积极深化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大扶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切实加强土地管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和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积极规划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改革是一个大课题,涉及方方面面。以下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研究实践,拟从几个方面就坚持和深化农村改革作一些思考和探讨。第一,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要稳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近8亿人口农村的稳定。而农村的稳定,关键又在于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和支持农户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在现阶段,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多方面采取必要和可行的措施,包括:加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和健全农村经济服务体系;实行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即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以抑制和克服农民不愿向土地投入、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的短期行为;加强承包合同管理,并促使其逐步规范化;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逐步解决农村土地分割细碎问题,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继续坚持发展乡镇企业、乡办企业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方针。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发展中国家改造以单一农业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实现经济现代化宏伟目标,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经道路。无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如何,都没有也不可能例外。由于国情各异,一国产业结构转变和城镇化道路又必然带有各自特点。今后必须加强对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计划指导,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流动新秩序,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第三,用改革精神实现农村社区整合。农村社区整合就是要组织、协调农村社区内现存的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力量、机构,使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有序地向前发展。换言之,就是要按照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事物发展规律,经过努力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不平衡达到平衡,从而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第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关键。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各级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鼓励农户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物质装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培育农民收入增长点。第五,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今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铺平了发展道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对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一是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乡镇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和领会“小城镇、大战略”的深刻内涵,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来抓。由主要领导负责,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期对城镇化工作进行总结和督导。相关职能部门要顾全大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让农民知道城镇化与他们未来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利害关系,主动配合,减少人为的阻力。二是必须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规划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要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要更新规划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改进规划管理方式;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城镇的个性条件,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上做文章,努力营造富有特色的现代城镇风貌。三是抓住机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对供水、供气、公交、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公用事业,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通过多渠道争投资,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把城镇建设转为农牧区商品生产、交换和劳动力就业的基地,发挥其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作用,充分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作者:张金华 单位: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六)一、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存在的问题

1、人口方面

就我国人口来说,农村占有的比例较高,且我国人口每年都增长很快,这样就使得我国人均生产指数在国际上排名极其靠后,同时人均纯收入也逐年递减;另外,伴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人均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的全面进步。

2、资源方面

我国目前存在着资源短缺却浪费严重的问题。从建国至今,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而据有关文献研究,这个趋势将会一直持续到2030年。另外,伴随人口增长,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也是一年比一年下降。与此同时,森林资源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资源,其覆盖率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生态性能,而就这个指标来说,我国远远不到国际平均标准30%。

3、生态环境方面

据我国遥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水土流失大量国土面积,这个值约占世界总量的两成,而水土流失致使大量的肥料养分也跟着消失。另外,我国的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每年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同时,管理不善让大量的草场出现退化的现象,水质、耕田的污染也阻碍了农村进步的脚步。

4、农民负担方面

近年来,伴随各种农村减负措施的不断出台,农民负担与上个世纪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各地因农村负担过重引起的上访问题还是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工作。

5、农民对工业化贡献结果方面

实践表明,农村为当今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还提供了劳动力与资金,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工业的资金积累阶段相当漫长,致使农民收到工业发展的利益需要更长的阶段,而因价值不能及时补偿,致使很多农村不能拿出更多的收入支持社会的其他事业。

6、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方面

就目前来说,国家对各地的事业投入方面不是很均衡,致使很多地方的各项事业难以与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同步。(1)对科研单位拨款不

足,至少诸多科研项目因资金不足难以与时俱进;(2)很多地方的教育经费不足,致使农村很多子女因经费短缺而中止学业。而教育水平跟不上就让很多适龄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致使不能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村,也就难以让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3)很多地方的卫生经费不足,致使农村看病难、不看病的事情较为常见;(4)经济跟不上,农村的文化消费方面也相对落后,致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也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7、贫富差距方面

近年来,贫富差距悬殊在城市与农村中也较为明显。而因为在这些富人中,有一部分人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暴富,致使很多人心理上不能接受,进而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也产生了怀疑。

8、社会结构方面

就目前来说,我国社会结构调整也需要加快脚步,人口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而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若素质达不到一定水平,显然不能与经济保持同步。另外,还有很多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高,致使经济发展的脚步受到阻碍。

9、社会风气方面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社会价值标准没有明确化、社会风气腐败、治安不稳、腐败频现的现象,对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影响。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途径

1、调整发展观点,采取合适的发展战略 国家应该采取合理的发展战略与措施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用来评价当地领导干部的政绩,转变当前某些地方重经济轻社会的片面选择,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

2、创新制度,加快社会转型

应该创新相关制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将封闭的城乡体制打破,建立创新的就业新机制;改进传统守旧的管理理念,在政策上对农村的各个薄弱环节加以扶持,从促发展、助教育、学科技、重保障几个环节入手,在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也实现其社会全面进步。

3、建立集约型经济体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结合我国实际,采用相应的集约化技术,建立集约型的经济体系;同时,保护环境,采用相应的清洁型技术与无污染技术,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协调起来。

4、加强法制与民主建设,保障社会稳定

通过一些文艺演出中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实现对其的素质教育,进而让社会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匡正。同时对各种社会腐败现象要严厉打击,同时配合彻底的整治,进而将丑恶现象清除。另外,要不断加强民主建设,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而推动农村的城市化脚步。

三、结语

总之,新时代的新农村,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农村,更是社会进步、健康发展的新农村,应该把建设农村的全面进步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加以实行,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并驾齐驱。

作者:徐莉 单位:山东诸城市人民政府龙都街道办事处

第五篇:培养法律意识

思想政治第六课

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

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

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

下载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农村 何坝司法所普法调研文章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思想,在发展我......

    农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

    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济发展 泾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孟宝瑜 一、正视现状,增强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县农民经纪人队伍应......

    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

    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战略目标......

    法理——浅析农村法律意识的培养5篇

    浅析农村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开始备受关注,从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不难看出农民使用法律维权的意识稍有增强,但是因为法律意......

    农民法律意识浅析5篇

    农民法律意识浅析 农民法律意识浅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法律意识一直是学者们推崇研究的对象。在当今新形势新国情下,全面分析农民法律意识成因,有效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素养,......

    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1 为深入了解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切实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笔者利用在乡镇挂职锻炼的机会,采取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对乡镇农村法......

    农民法律意识调查(五篇)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文法学院法 学10—1 班李瑜二〇一三年二月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