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红札记的杂文随笔
《红楼梦》一向被认为是以“宝黛恋”为主线,所以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也就是毫无疑问的主角,其他的人尽管同样写得有声有色,可他们一般都被认为是配角,最多也就是联合主演什么的。但最近一段时间,再次读《红楼梦》,我却对以前的想法有了一些怀疑。我觉得或许王熙凤和贾宝玉才是这部大书中真正的主角,而其他人物都不过是为了更加充分地表现这两个人物而设置的“配角”。
《红楼梦》中贾府几个关键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我们来看看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相关部分的描写。首先见到的是史老太君,而文中关于她只有简单地一句:“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通过贾母介绍了大舅母、二舅母以及李纨,但都没有细致地描写。接着是贾母让人去叫贾氏三姐妹,而林黛玉看到的三姐妹也不过是:“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到底是什么样的妆饰,根本就没有描写,而三人也只是和林黛玉见了面,再没有太多的描写。然后就在大家有一句没一句地唠家常时,王熙凤出现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王熙凤一出场就非同一般,她人还没到,笑声已经有了。“笑声道”,是说话带着笑声,还是用笑声在说话?我们不一定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但这种性格的人确实该这么写。而这个性格也在贾母的介绍中得到了体现,一个“风辣子”,看似贬实际却表现出了贾母对她的喜爱,同时也为她的快言快语做了一个注脚。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按道理她过来后的行动应该是非常迅速的,可偏偏林黛玉却看了她一个仔细:穿着上,从头到下;容貌上,从脸到身都写到了。当然了,这也符合人物心理,因为有前面异于别人的表现,所以就会特别留意。
接下来要拜见舅舅们,可舅舅们都没有见到。那么该出场的就是贾宝玉了,而在他出场前,先有王夫人的铺垫,然后是林黛玉的疑问,最后再吃过饭后,贾宝玉出场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
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两个人出场的第一句都一样:一语未了。只不过王熙凤是她在笑语,而其他人则屏声静气;而贾宝玉是自己没有说什么,可丫鬟们在笑着报告。在这里,是不是恰好表达了作者心目中,这两个人是同一路人,只不过他们是两个极端?有意思的是贾宝玉的头饰上有龙,而王熙凤的头饰上是风。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当然,更加需要我们留意的应该是这两个人见到林黛玉后的表现,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抄录在一起做个对比。先是王熙凤: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下面是贾宝玉在林黛玉眼里的表演: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王熙凤是完全的世故,笑与哭之间好像没有任何界限,想要表现出哪种来就表现那种,完全根据当时她心目中“主子”的意愿;在和林黛玉拉家常,同时也在处理家事、安排工作。而贾宝玉是纯粹的天真,当然也可以说是完全的被溺爱孩子的形象,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我怎么想也就怎么做。世人怎么看,我才不在乎。
在接下来的第十二回到十五回,这四回文章可以看成是专门为表现王熙凤的各种“才干”而做的,当然最突出的是计杀贾瑞、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而第十七回却实在是想表现贾宝玉的才干,当然作为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贾宝玉在这一回的表现也确实值得夸奖一下。就在一切都那么顺水顺风的时候,却来了一个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这回说的是王夫人让贾环抄经,贾环拿腔作势,喜欢他的彩霞只好暗中提醒他,可他却不能体会这份真情。恰巧贾宝玉回来,王夫人溺爱,再加上贾宝玉讨好巴结彩霞,让贾环心生恶念,把灯油撒在了贾宝玉脸上。慌了神的王夫人在教训贾环时,被王熙凤提醒,说是赵姨娘也有责任,当然使赵姨娘受到了王夫人的责骂。这就引出了马道婆在收到赵姨娘的“定金”后,做法陷害这姐弟二人。结果
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唬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益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众人越发慌了,周瑞媳妇忙带着几个有力量的胆壮的婆娘上去抱住,夺下刀来,抬回房去。
就在姐弟俩眼看着不行时,那两个和尚道人出现了,对着通灵宝玉说了一段话,结果在这通灵宝玉的照料下,姐弟俩恢复了健康。
当然,这里他们姐弟同时发作可以看成是恶人陷害,有其必然性。而后面的情节中,有贾宝玉被严父暴打,同时也有王熙凤遭醉夫追杀;有贾宝玉接受别人的小物件,就有王熙凤盯防贾琏随身的小玩意。姐弟俩就像是跷跷板两端的两个人,这个要起来,那个就相应地下去;又如同音乐里的复调,有背离也有照应。说实话,看不出其他的人物之间有这种关系。
正常情况下,最能说明问题的应该是人物的结尾安排了,尽管除了现在流行本的结局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结局。但可惜的是,曹雪芹最后到底要给王熙凤和贾宝玉怎么样一个结局,我们是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其实,把王熙凤和贾宝玉作为一件事物的两面,在《红楼梦》中是有过说明的。这段文字出现在第二回,贾雨村在听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先说到了贾宝玉,说到了七八岁的贾宝玉那句有名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注重事功的冷子兴总结说:“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从而引出了贾雨村的一大段“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的大论,并引出了甄宝玉的性情。接下来冷子兴继续介绍荣国府,说到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这个嫁到贾府的王熙凤。“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尽管这里没有明说,但这些通过他人的口说出来的人物介绍不也该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下吗?
既然说《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宝玉才是真正的主角,那么薛、林、史及李纨、三春、妙玉等等的人物呢?其实这些人中,薛宝钗、贾探春、史湘云应该算是王熙凤一类的人物;而林黛玉、妙玉、贾惜春是贾宝玉一类的人物。只不过由于年龄以及身份的不同,她们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当然,这个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或许曹雪芹根本就没有这么想过。好在《红楼梦》作为一本书,它的存在就如同我们生活中实际的一座山,你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从山底到山顶爬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非要说我这次的感觉就是客观的,就是有充分证据证明是正确的,而前人或者以前自己的感觉就是错的。山永远是那座山,心情却总是变化着的心情。西方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淌过同一条河”,他是在说尽管河还是那条河,可由于时间的不同,水流过后就再也遇不到了。在生活中,就算是一本书,它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可读它的人却在一天天地变化。那么作为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时间读同一本书,其实也是不同的自己在读,读出来不同的感觉当然也就很正常了。
第二篇:学期札记杂文随笔
今天在清理手机照片的时候看到了大一时候拍的照片,忽的感慨万千。
大一的我们,真是稚嫩啊:穿着土气的衣服,留着朴实的发型,素面朝天。再看如今的她们,红唇艳抹,精心妆容,换上了飘逸的长裙,踩上了细长的高跟鞋……只有我,还是如此粗糙,咳,这个暂且不提。
时间真快,马上我就要成为大三的老学姐了。回忆这两年的时光,发觉自己还真做了不少事,比如写了很多文字,读完了若干本书,看了几部喜欢的电影,过了四六级,学会了拍照的技巧与后期处理,和朋友一起做公众号,在微博上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在网课中了解到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跟室友学到不少生活上的技能,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玩了很多游戏,养了一对花枝鼠,还去了不少地方旅行,见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课余生活也算丰富多彩了。
最近也确立了新的目标――练习小篆,不过想想年初时立下的flag貌似给搁置了,《史记》读到第三卷就没再去图书馆了,唐诗好久都没背过了,瘦十斤的心愿也……(捂脸)
大的目标是考研吧,我的目标是四川大学。不过我也知道以自己现在的水平……很不现实。下学期的计划是:过计算机二级,自学部分考研教材内容,六级刷分。嗯这样想还是会有压力的。
这一学期我的学习态度其实并不怎么端正,基本都是考前临时抱佛脚,于是考语言学概论的时候我第一次尝到了被佛踹一脚的滋味,好在老师大发慈悲,渡我此劫,分数给得还是蛮高的。
有时觉得,自己很像一株小草,寂静生长,朴实无华,却又每天都在成长、积累。
我会变得更加好的。为我自己。
第三篇:旅行札记杂文随笔
一、爬山札记
我老了,爬起山来慢了。
山很高,路蜿蜒,崎岖。可有凉亭,也有石凳。我就坐在石凳上休息下来。
前边有两个年轻人,一高一矮,跑着,跳着,仿佛这艰涩的山路是平地。他们说说笑笑,时不时唱一句两句他们喜欢的歌曲。
我很羡慕他们。虽然我只能看见他们跃动的背影,看见他们黝黑的头发,但我相信,他们一定长着一张英俊的脸,有着一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脸庞也一定像一轮朗朗的月。可我的脸上已是一片沟壑,眼睛灰暗,还在一天天地变小。
时间啊,一寸一寸,一尺一尺;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几十年过去,身后留下一条漫漫长路。可看前边,路还很长,也很亮堂,一派辉煌的样子。
年轻人仍在向上走着,我和他们的距离也就更远了。我想测量测量和他们的距离,用目测,足有一百多米吧。我又想,这是爬山的距离,人生的距离呢?那又如何测量呢?年轻人也许只有20多岁,和我差着一个甲字,反过来,我和他们也是差着一个甲字。
山风吹来,很冷。我的脸上似有几把小刀在刻。我突然地醒悟了,这小刀不就一把时间的雕刀吗?一刀一刀,在我的脸上雕刻着岁月沧桑的纹络、日月游移的印记。这纹络和印记就是我人生走过的长路。
小的时候,太阳出来了,母亲就催着起炕;星星满天了,母亲又催着上炕去睡觉。长大了,我也这样管教着自己的孩子们。活到现在,父母离世多年,孩子们也不用再去管教。身悠闲了,心悠闲了,可是,我老了。
忽然,接到文友马生星发来的的短讯:今年郑州全国苗木对接会上,山东省荷泽市王有才老总76岁,记者问,王老76岁还搞苗木?您缺钱吗?王有才是这样回答的:一,我不老,刚刚76岁,姜子牙80岁才辅佐周文王打天下,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五百年保唐僧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看看大宁的李老师,像八十多岁的人吗?电脑,微信,QQ应用得心应手,思绪敏捷,延长文联主席高红艳是这样写他的:
白发谁家翁?李白下凡尘。
敏捷诗既成,娇健步如风;
才华自纵横,冠盖满诸城。
话别踏征程,佳期再相逢。
马生星竟然说我不老。和荷泽的王有才,当然比他年长几岁,也越过了姜子牙的年龄,和孙悟空、白素珍自然不能去比。那就不老吧,不老就得赶上新时代,紧追时代跑,不然就要被年轻人摔在后面,不老也得老。我急忙站起身来,抖抖精神向上走去
山路还长。那两个年轻人已站在山顶的凉亭上了。他们向着山下呼喊,也许是向着我呼喊。我站起身来,再向上,向着年轻人的目标,再去攀。步履蹒跚,老了,慢了,但山顶的绮丽吸引着我,我仍在攀,在爬,向着那有风光的山顶……
二、游文安驿古镇
戊戌盛夏,时值党庆华诞,吾等一行赴延川梁家河学习参观。返程,见路边有一小镇,牌楼高耸,绿树庇荫,古风纯朴,遂下车入内。镇口向西即一窄街,路面青石铺砌,窑洞错落毗连,商铺饭店皆在窑洞内开张。拣一饭店进去,木桌木凳,粗瓷大碗,黄煎大饼,食之淳香。
饭后沿街西行,有明湖如镜,古城威严,属隋时所建。登高而望,参差错落,屋舍俨然;远山高处有烽台,半崖建古庙数座。进民居小院,院墙石片垒砌,窑门竹帘半卷,庭院绿草如毡,石磨石碾,茅草凉亭,古色古香。街巷逼仄,长街不长,宽街不宽,却都通连。在此游走,远离世俗,古风熏染,浮燥全无,心净胸畅,遂便想在此多逗留几日。
走下一高陡台阶,去石砌窑洞大厅问一秀目皓齿妙龄女子:尚有房否?笑而答曰:皆已订出,已无空房。有机无缘,甚觉遗憾。
又过延川县城,忽大雨倾盆。车在雨中驰行半小时后,骤然而止,路面竟无一滴雨迹。此行所见有今有古,路面有起有伏,天气有晴有雨,一天圆满,心中大悦。
第四篇:札记随笔
昨天一天也沒有往[曰记]里写东西。今天想写。也不知写什么是好。找不到主题和中心思想。也就无从下笔。实际上有很多的题材去写。问题在于你对题材的构思是否稳妥。所以到现在为止也不知从何下笔。写一篇自已看好的文章。
网友们写的作品大多都是儿女情长的作品。內容上都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及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糸。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一种矛盾。一种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人们无法逃避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是在矛盾中生活的。网友们的每一篇作品都充满着矛盾色彩。它反映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社会现象。沒有人。就沒有社会。沒有爱情。就沒有家庭。婚姻只有在法律面前。才有它的决定意义。除此之外。爱情和家庭都属于人的本身行为。网友们的作品都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反映了自己的現实主义的美好向往和对丑恶現象的鞭挞
网络让人们对人生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彼此相近。相互交流和沟通。使大家的思想感情融化在一起。丰富着中国的民族文化。让人们的精神和灵魂。在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上。能闪燿着自已的光芒。这个世界在变。让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得光彩四溢。这个世界从历史开始就充满着与生命不可调合的矛盾。也就是这种矛盾。使我们今天的人和我们的先人都在思想。思维。爱情。意识形态和感情上让这个人类社会变得有声有色。惊天动地。我们沒有理由哀叹自己的人生苦短。我们也沒有理由指责社会的好坏。因为在这个物质社会里存在一个质量问题。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沒有天就沒有地。沒有大,就沒有小。沒有高。就沒有低。沒有男。就沒有女。好和坏是这个社会的自然现象。不管从物理和化学等方面去研究整个宇宙天体。对立统一始终是物质社会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要想读慬这个物貭世界。首先要读懂自已。因为人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份。也是这个地球生命的组成部份。我认为。质量决定着人的一生。就象商品的质量决定一个商人的诚信。而这种诚信也决定了一个商人的命运。包括那些生产资本的人。
第五篇:读《威尼斯商人》杂文随笔
《威尼斯商人》是17世纪英国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名作。在这部喜剧中,作者有自己的写作倾向,最重要的就是批判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和金钱至上的反动思想。当然,作为世界名著,作家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应当是多头并进的。
从各种题材的读后感可以看出,《威尼斯商人》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比如,有人写爱情终于战胜了权势和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认为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爱情。但在这部喜剧中,写了两对真心相爱的男女,一对是鲍细霞和巴散尼奥,另一对是吉雪加和罗伦佐。他们虽然无权无势,但内心相通相爱,而且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权势和金钱的诱惑和强迫。鲍细霞有两位求婚者,一位是摩洛哥亲王,一位是阿贡亲王。他们都是王国的贵族和侯门,位极权重,有钱有势,但他们的内心肮脏,“空有着一个渡银的外表”。正因此,他们得不到富贵聪明的鲍细霞的爱情。
又比如,有人写基督徒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等人的本分善良,写他与巴散尼奥、葛莱西安诺、萨兰尼奥和撒拉林诺等人之间的亲密友情。这种友情可谓生死之交,就像中国的圣贤曾子所说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当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在法庭上相抗衡时,安东尼奥的朋友们能把前者的生命和财产当做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加以保护和爱惜,因此说,他们的友情在生死面前得到了印证和升华。
再比如,有人批判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残忍和见钱负义。夏洛克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的剥削者,这个剥削者见钱眼开,把钱看得高于一切。良心、友情、道义都不值钱。他就是“一个不懂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这样的人死后一定要下地狱。正如剧中的老实人罗伦佐咒骂他的,这个“犹太人有一天会上天堂,那一定因为上帝看在他善良的女儿面上特别开恩”。在《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场中,当夏洛克发现自己的女儿从家里偷了一些钱物去与情人幽会,夏洛克疯了。此时他忘记了亲情,“糟糕!糟糕!糟糕!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还有别的贵重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却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却放在她的棺材里!”就是这样一个残忍到了极点的人,最终逃不出正义和良心的审判,最终要被人世间的正义、友情和美善所战胜。
今天,我们读《威尼斯商人》有什么新感受呢?这种感受应当来自历史唯物主义。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从这个人对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来估评。一个人也许被古人描写得一塌糊涂,因为他有很多缺点。比如,夏洛克这样一个资产阶级典型人物,在他身上,除了金钱、残忍和刻毒外,再无一点优点。但这样一个人物对历史进步也会有作用,因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反作用就一定有正作用。所以说,评价历史人物一定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呢?剧中的人物分两派:一派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徒商人,一派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商人。前者信奉基督教,心地善良诚实,靠本分守信经商。后者是奸商,靠阴险狡诈欺骗谋利。自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从17世纪中期开始,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掌握着国家政权。在经济制度上,英国已经过渡到重商主义末期。虽然经过长期重商主义政策的侵润,但在民间,仍有不少保守的资本家,仍然不支持重商主义理论。例如,安东尼奥就是一例,他反对借债牟取利息,认为借钱给朋友救一时之困,而要从中收取毛利息是违背良心的事情。对于新兴的产业资本家如夏洛克却相反,他认为借钱得息是正当行为。从经济学说史的进步来看,很显然,夏洛克是正确的。因为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方向,而安东尼奥却代表着腐朽和没落。
新生和没落总是要对抗的,甚至会引起生死对决。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决,在喜剧第一幕第三场,安东尼奥为他的朋友巴散尼奥向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夏洛克当即批评了安东尼奥价钱不返利息的做法。夏洛克引用《旧约-圣经》上的故事来做证明。这个故事说:在创世纪时期,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拉班,他雇佣雅各为自己牧羊,他们规定,只要出生的小羊身上有斑点,就可以归雅各所有,作为他工作的工资或“利息”。于是,雅各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当秋天母羊发情时,雅各削了许多木棒,插在受孕的母羊面前,结果生下来的小羊身上都有斑点,于是雅各的工资或利息增加了很多倍。这个故事告诉人:一个人只要付出了本钱或劳动,从中获取利息是应该的。可是这个故事没有感动安东尼奥,却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为此,夏洛克对安东尼奥怀恨在心,并下定决心要伺机报复他。这就是决心要在行动上进行对决。
接着看夏洛克这个人物,他的残忍、自私和唯利是图,在20世纪以前应当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因为,在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二百多年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前提或公理,就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指出的,那就是“看不见的手”或“经济人”。“经济人”指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挣钱,不顾他人利益和死活,只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不尽人情的恶汉”。
这个“恶汉”之手在当时对历史进步却有大作用,因为他用这双手埋葬了封建制度,并用这双可恶的手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把资本主义制度端在了世人面前,使社会中的个人利益得到了实现。因此,在那个时期,使“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好”这句名言得到了印证。如果不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在“钱”字上走得太偏远,以致把正义、良心、仁慈等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踩在脚下,那么,可以肯定,资本主义在他的早期就是很理想的社会了。
可是,在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暴露出了它的致命弱点。这个案例如,当《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因商船触礁沉没,成了一无所有后,他为朋友巴散尼奥借了夏洛克的钱,并按约定需要按时归返,若不按时归返,就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取一磅肉作为代价。于是,心地仁慈友善的安东尼奥和心地残忍恶毒的夏洛克只得对薄公堂。这正是进步与没落的较量,新生与垂死的搏斗。但是,由于新生事物刚开始总是弱小的,又带有很多缺点,夏洛克终于被传统保守势力所打败,他败给了安东尼奥,前者不但没有割到后者身上的肉,还把一半的财产判给了后者。
这个事实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前提,随着历史推移到20世纪以后,他已经不再能站住脚跟了,而是下面这句名言:“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所以说,在当今世界,经济学的基本公理不可能是过去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当代少数学者杜撰出来的“注目礼人”。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翻版,根本没有学术进步可言。所以说,它们二者只是改头换面而已。
那么,在当今社会,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前提是什么呢?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既要为自己,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人。既要照顾自己的私利,还要照顾社会他人的利益,两者不能偏废。如果偏废就会重蹈过去社会覆灭的历史。因为如果只重视“私利”那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人”;如果只重视“公利”,那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的“无私人”。前者只重视私利,而不顾他人利益。后者只顾他人利益,而忘了个人利益。这两种社会无论哪一种,最终都不能逃脱灭亡之命运。由此可见,我们姑且把当今社会的经济学所要找寻的最基本的公理称为“公私人”。很显然,只有“公私人”才是最科学最理想的经济学假设前提。只要一切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紧紧围绕“公私人”假设运作,不仅我们的经济社会,还有我们的经济科学将进入最美好的发展时期。
也许有人要问,该如何从哲学高度批判“经济人”和“注目礼人”假设呢?这个回答不但可用事例说话,但是也可用一个定律来证明,这就是“囚徒困境”。这个定律讲,以前有两个囚徒,他们在社会上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做了许多坏事被关起来了,但到了监牢秉性还是不改。他们分别被法官提审,法官提问囚徒甲:“你偷了牛吗?”囚徒甲答曰:“是乙偷的。”法官再提审囚徒乙:“你偷了牛吗?”囚徒乙答曰:“是甲偷的。”这个审讯结果就是:虽然人人为自己,但却个个遭殃,而且在人生选择中是危害最大的。于是这两个囚徒均被关押起来,而不问他们二人事实上只有一人是偷贼,因为受害者却是大家。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自私自利之人。在经济市场上,如果人人自私,人人没有一点公益心,那么社会将是如何呢?很清楚,它的将没有秩序,也无王法。就像猴子争着拿勺子饮水,个个都想饮水,结果一个也喝不到水。由于市场竞争无序,虽然人人都想挣钱,但却无一人挣到钱。
最后,一定还有人要问,为什么一个人还要有公益心呢?因为,为公和为私是一对辩证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为公的目的就是为私,为私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他人。比如,我们只有把道路修好,把市政建设好,才能使市民能走好住好。反之,一个人只有尽快富裕起来,他才能为国家捐更多的税。国家有了钱才能修更多的路,建造更多的住房。此外,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不能说金钱是万能的?这里用得着老百姓总结出来的一段顺口溜来回答:可以用钱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用钱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可以用钱买到“首饰”,但买不到“美”;可以用钱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可以用钱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可以用钱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用钱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可以用钱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可以用钱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可以用钱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尊荣”;可以用钱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可以用钱买到“小人心”,但买不到“君子志”;可以用钱买到“金屋”,但买不到“真情”。可见,在当今社会,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也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有钱买不到爱情,有钱买不到忠贞,有钱买不到学问,有钱买不到真理等至理名言,应当说是每个人都懂得的常识。
(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