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动向
国际直接投资2001~2009年出现下降,这种趋势目前仍在持续。短期来看,由于战争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国际资本市场很快再现繁荣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国际FDI流动趋缓的势头将持续一段时期。但是,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国际直接投资仍将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并出现快速增长。英国经济学人资讯社(EIU)4月1日发表的分析报告指出:全球FDI将在2009年出现复苏,2009年实现较快增长,2003~2009年期间的增长速度可能超过世界GDP和国际贸易的增长水平(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4月2日)。
近年来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跨国购并仍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统计表明,2001年世界直接投资的急剧减少,首先是跨国公司之间的购并大幅度下降所造成的,但是,由于跨国购并额的下降幅度与全部直接投资流入额的下降幅度相近,前者在后者中所占比重并没有降低,跨国购并仍然是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第二,IT投资是引发国际直接投资波动的决定性因素。IT产业购并投资的快速增长曾经是90年代后半期国际直接投资的显着特点之一,2000年该行业购并增长对全部购并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8%。另一方面,在2001年跨国购并的下降额中,仅IT投资购并的下降额就占了55.5%(日本贸易振兴会《贸易投资白皮书》,2009年9月)。2009年起IT商品和服务开始进入缓慢复苏阶段,但是由于海湾战争的影响,国际着名机构(美国高技术调查公司IDC)已经将原来IT产业投资6%的增长预测值下调为3.7%(《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4月1日),据此估计,短期内IT相关的直接投资仍然难以出现较快增长。
第三,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比重有所提高。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部直接投资的比重,1997年曾经达到41%,但以后逐年降低,2000年仅有17%。2001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虽然也出现下降,但由于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使得所占份额上升到28%。主要原因在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方式为主,而这种投资受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波动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第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引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出现两极分化倾向,2001~2009年,中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仍然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中国2009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已经上升到发展中国家流入总量的37%(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全球发展金融》,2009年4月2日;另外,2001年中国吸收外来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的比重是23%);其他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下降幅度很大。二是墨西哥作为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同时又与EU(欧盟)建立FTA(自由贸易协会)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吸引直接投资方面成效突出,在连续几年增长的基础上2001年再增86.1%,占世界FDI总额的比重也由0.9%提高到3.6%,表明已经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家在吸收直接投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是各国竞相采取更为开放和优惠的吸收外资政策,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二、周边国家吸收外资政策的新特点
(一)韩国的外资优惠政策 90年代中期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开始改变以往限制外资流入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外商投资。首先是大幅度放宽行业准入和各种限制性规定,其内容:一是放开准入行业,在所有1058个行业中,仅有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广播电台、电视台等4个行业禁止外资进入,其他全部放开。二是放开关于外方持股比例的限制,1030个行业允许外方100%持股,只有24个行业有不同程度的比例限制。三是取消过去对外资企业持有土地用途和面积的限制。四是放宽关于外国投资者投资资金下限的要求,目前的规定是投资资金不[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得少于5000万韩元(约5万美元)和投资比重不得低于10%。
其次是实施外商投资的鼓励和优惠政策。1995年4月韩国开始实施新的《引进外资法》,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设备制造、精密机械、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运输、环境能源领域、社会基础设施等行业列为鼓励行业,此后在1998年11月又进行了补充。目前总共有533个行业被确定为鼓励外商投资领域。对于这533个行业,主要实施了以下优惠政策:一是对企业所得税实行最初7年免征,以后3年减半征收的“七免三减”政策;二是对投资用机械设备免征进口关税、特别消费税和附加值税;三是对投资企业进口提供通关便利。
(二)泰国的外资优惠政策及其特点 按照泰国政 府2000年3月公布的《外国人事业法》,所有行业都允许外资进入,只是在43个行业外方持股比重或外方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不得超过50%。其中绝对禁止的行业有9个,需要经过内阁会议同意并由商务部长批准的行业有13个,需要经过外国人事业委员会同意并由商业登记局批准的有21个行业。绝对禁止外方持股超过50%的领域包括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农业、果树园、渔业、药草采集、文物交易拍卖、佛像和僧钵的制造和贩卖、土地交易等。
按照泰国的产业分类,鼓励外资进入的行业有126个,第一类是26个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第二类是18个采掘业;第三类是16个轻工业行业;第四类是22个机械、运输设备和金属制品等行业;第五类是电子、电气机械零部件行业;第六类是15个化学、造纸、塑料等制造业;第七类是20个服务和公共事业行业。对鼓励类行业的优惠程度根据投资地区有所不同。所有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包括:从盈利之日起的3~8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如果在免征期内发生亏损可以从优惠期结束后的税前利润额中扣除。其次,还根据不同地区对外资企业给予不同的机械、原料进口关税减免优惠政策。
(三)日本的外资企业鼓励政策 不仅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从80年代中期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以来,基本取消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但是由于其国内企业之间所特有的序列纽带关系,以及人工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影响,外资进入相对困难。90年代以来,长期的经济萧条使得日本政府开始大幅度调整经济政策,希望通过吸收更多的外国资本给日本经济带来活力,尤其是许多深受人才外流困扰的地方政府也准备通过积极吸收包括外资在内的投资者来本地投资,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1998年日本政府出台了一项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决定对157个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担保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贷款,最高担保额可以达到企业全部资产的95%。此外,为了完善面向外资企业的服务体系,日本还在政府设置的企业信息服务机构“日本贸易振兴会”建立了专门的咨询窗口和网络。近年来,日本政府进一步提[:请记住我站域名/]出了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结构调整、振兴经济的方针,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允许地方政府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结构改革特区”,并通过颁布专门法律在特区内实施特殊政策。其中包括了以吸收外资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特区”。例如在日本冲绳县设立的“特别自由贸易区”,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实施了以下优惠政策:一是区内企业可以从事加工贸易、保税(关税和消费税)加工产品并出口,如果产品需要在国内市场销售,企业可以在按照零部件、或按照成品自由选择一种税率缴纳关税。二是对区内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法人事业税、固定资产税、土地保有税等减免优惠待遇;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政策规定:在开业后连续10年中企业所得税按照从企业所得中扣除35%之后的基数征收;照此计算,在前5年企业所得税率仅为22.9%,相当于法定所得税率(40.9%)的55.9%;后5年的所得税率平均为27.4%,相当于法定税率的67.0%。三是对制造业设备投资给予一定减税优惠,如可从企业所得基数中扣除相当于机械设备购入价值的15%、建筑物投入金额的8%;同时投资设备可享受特别折旧优惠。四是对区内企业吸收当地30岁以下年轻人就业给予特别补助和奖励,其中补助最长可享受两年,补助金额最高可达补助对象员工工资的1/3。五是区内企业还可以享受冲绳县的其他鼓励性政策优惠,如对制造业、公路货物运输、仓储、包装、批发商业、软件、信息处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设计、自然科学研究等行业给予产地调查、清理和购置费用补贴等。该区从2001年建立以来,已经在吸收外来投资方面取得明显成就,其中包括来自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企业的投资。
除了以上三个国家之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等国家都在继续实施、并:请记住我站域名不断增加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我国在引资竞争中面临的主要压力
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巨大市场规模以及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在吸收外资方面的明显优势,这也是2001~2009年我国吸收FDI能够实现恢复性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许多国家竞相调整外资政策,向外国投资者提供,各国之间的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我国目前在市场体制、投资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 的诸多问题,今后吸收外资的总体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第二篇:我国房价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我国房价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乔林 2012年11月
学号:2010099024 姓名:郭泽华
一、内容提炼: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我国近几年来房价上涨过快、价位过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稳定住房价格、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购房难题的建议。本文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历史作为研究背景,利用理论分析和对全国33个城市2000-2010年十余年间面板数据经行实证检验等方法,证明我国房价近几年的快速上涨的和价位高其实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以及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管理的不到位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需求拉动因素是主要原因,当前的二元土地制度、严格的土地供给、政府对土地市场管理的不到位通过土地供给紧张对房价的直接影响推动了房价的上涨,而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足则导致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过程中,中低收入家庭普片面临购房难题。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全面分析了居民收入、人口和城镇化。投资投机行为、建造成本、土地供给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足等因素对房价的共同作用,并对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收入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的住房需求。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5425.1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74.7元,12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0.17%;城镇人口从200年的4.59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6.22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630万人。收入的提高和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进一步增加对城市房地产的需求。此外,传统的“重房”观点和啃老买房透支了对未来房地产的需求,导致我国住房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第二,居民把住房当做养老保障或则投资。用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面临高安的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民众普遍将房地产作为养了资金的来源。同时由于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税负主要集中买房环节,进一步刺激了对住房的投资投机性需求。
第三,我国流动性过剩是支撑房价快速上涨的前提。流动性过剩对房地产行业泡沫的行程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庞大的流动性来自巨额的民间储蓄、充沛的信贷资金、境外“热钱”流入和其他行业转移资金。
第四,严格的土地制度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约束,我国土地供应总体上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耕地18亿亩红线面临严峻的形式和农村集体建设用的不能流转黛拉的闲置浪费并存。土地供应对房价存在直接影响,城乡二元的土地证的将大量农村集团建设用地排除在流转市场意外,土地储备制度和“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有进一步收紧了土地供应的闸门,土地供应的减少改变了购房者的语气,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第五,住宅用地供应总体不足,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不足,房地产开发商大面积囤地,土地供给难以顺利转为住宅供应市场,使土地价格虚涨并传导到房产领域。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设计不合理,落后社会发展,覆盖面有缺口,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积极性,相应“问责机制”缺失,致使当前住房保障建设滞缓。
第六,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同时在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参与和分配者。作为“土地财政”的最大受益者,地方政府不愿意房价下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动力,通过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影响住房供应,更进一步改变购房者的预期;通过城市拆迁等创造大量需求,这些因素更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上涨。
政策建议:
(1)对住房需求进行分类处理
(2)转变购房者观念
(3)尽快开始房产税改革
(4)收缩过剩流动性,控制外资流向房地产行业
(5)大力推进郊区配套公共服务建设,分流市区人口
(6)打破政府在城市土地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7)改革现有住宅用地“招拍挂”制度
(8)增加土地供给,打击房地产开发商囤地行为
(9)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10)逐步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引导低收入家庭“弃购从租”
(11)改革土地出让金收取办法有一次性缴清改为逐年收取
(12)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13)转变政府角色,改革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
(14)调整地方政府的财政事权,实现地方政府的责权匹配
(15)对不同发展层次城市房价的调控主要采取差别化政策
二、创新点:
第一,通过研究不同发展层次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因素,从构建房价影响模型出发,利用2000-2009年北上广深等四个一线城市以及其他14个二三线城市的有关房地产数据来实证检验导致我国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定量分析两类市场不同影响因素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第二,详细剖析了房地产结构性问题对住房价格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尽管影响住房价格的原因有多个,但当前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的重要原因是包括土地供给、住宅市场供给和房地产开发商三个层面的结构性失调。
第三,分析了住房价格高涨的原因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尽管政府调控措施不断改进,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住房价格高涨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分权为特征的财税体制改革和以GDP为核心的官员晋升考核体制对地方政府的不当激励。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于保障农民权益、国家粮食安全的适度关系问题。在当中找到最佳平衡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引入房产税能不能实现降低房价的目的。
第三,如何改进以GDP为核心的官员晋升考核体制,如何在激励政府官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引导社会和谐发展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仍需研究。
第三篇:我国烟草企业内控问题分析和政策建议
我国烟草企业内控问题分析和政策建议
摘 要:基于我国烟草企业的现状,分析了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相关管理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烟草行业;风险评估;管理建议。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学的演进,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也借此陆续出台了一些法规和政策,为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提供了操作的范式和法律遵循要求,一方面约束企业,另一方面也在推动管理的提高[1]。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情况。
我国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不同发展进程而逐渐形成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全面风险控制三个发展阶段[2]。近十年来,我国内部控制监管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下,内部牵制更加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起步,各单位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但不限于内部牵制制度的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制度。2000年以后,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制度,这些规范制度文件对于加强企业内控监管及企业内控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并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际内部控制框架,明确了内部控制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3],并结合中国国情,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同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理念、实施和制度层面为企业提供了基础,体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接轨。
2010年4月26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三部分。《配套指引》对于如何指导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落实和实施《基本规范》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说明。《配套指引》制度的发布,标志着“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全球性的竞争加剧、行业特殊的经营环境和政府相关内控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对我国烟草行业企业影响重大,这也是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管,提升管理水平,我国烟草行业企业才能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抵御外国烟草巨头对我国烟草市场的侵入,并适时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当中,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烟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烟草企业组织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资金积累大幅度增加,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大,由此所带来的企业内控活动风险、经营风险、决策风险也在不断增大。
2.1 内控环境有关问题。
2003年我国烟草行业工商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推动、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企业联合重组、规模不断扩张,这也使企业面临患上“大企业病”的可能。其中潜在隐患主要有:(1)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不尽合理,决策程序复杂,职能、责任、权力不够清晰,信息传递不畅,运行效率亟需提高;(2)企业公司化运作滞后,工厂制管理模式惯性
较大,“人治”大于“法制”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根除,思想观念和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3)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融合程度不够。重组整合后“厂长情结”和“品牌情结”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待增强;(4)工商企业适应市场和把握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5)财务会计、全面预算、内部审计等基础管理不够扎实,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规模扩张和多点生产格局形成后,企业整体能否实现重组后的战略协同效应,成为烟草行业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2.2 风险评估有关问题。
我国烟草企业的风险评估,部分企业还没有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从制度上缺乏应有的风险评估,没有形成整体系统。主要问题有:(1)企业风险评估意识薄弱。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有的凭经验直觉进行决策,还存在着盲目扩张,随意担保等现象;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的客观性缺乏充分认识、评估不足;(2)风险评估和预测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风险评估和预测没有形成制度化,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低效;(3)缺乏风险评估方法和手段。风险评估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间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4)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并非对所有风险要素进行评估,加之信息不足、经验缺乏、方法单一等方面限制,容易忽视重大风险、远期风险因素。
2.3 控制活动有关问题。
我国烟草企业内控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会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基层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或与岗位要求不符,会计差错、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2)对全面预算重视程度不够,预算执行缺乏刚性。烟草行业全面预算制度建立执行时间较短,有的企业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编制缺乏严肃性,执行控制弱化;(3)集权与分权制度不够明确,授权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不高,存在着同一事项,不同侧面,重复审批现象;(4)企业重组整合导致部分资产闲置,记录不严、限制接触措施不到位或越权处置,导致一些国有资产流失;(5)运营分析控制滞后,信息质量、时效性较差。(6)绩效考核指标难以全面覆盖,有的缺乏科学性,激励效果不够理想。(7)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8)有的企业迫于地方政府压力,违规经营,专卖控制不力。
2.4 信息与沟通有关问题。
烟草行业各级单位在信息沟通及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信息与沟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1)信息沟通程序复杂导致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甚至不能有效传递,而且信息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2)信息失真。信息沟通质量、时效性、准确性差,信息失真且价值降低;(3)信息来源受限。信息获取渠道窄、成本较高,且加工方法简单,尤其体现在对国外竞争对手状况、技术进步趋势等外部信息的获取与沟通方面;(4)信息系统控制薄弱。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内控制度,人员保密意识不强。信息沟通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烟草企业整体决策、运行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也事关企业与内、外部相关各方的和谐关系建设。
2.5 内部监督有关问题。
烟草企业内部监督功能交叉,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具体表现在:(1)专卖内管监督方面。烟叶超计划种植、卷烟体外循环时有发生,虚拟客户、拆单分摊、超常规向大户供货等问题亟需解决。(2)财务审计方面。内部审计监督独立性不够,而且目前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与财务同属一人领导,内审在形式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企业缺少行使内审的内在动力;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职能执行效率等方面,没有制定内控评价标准,缺乏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实质性指导。(3)纪检监察方面。纪检监察监督部门畏难心理,加之人情因
素等方面影响,工作开展心存顾虑,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有的服从应付;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制度体系建设亟需建立健全。
(4)专项检查方面。专项检查往往目标单一,治标不治本,没有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内控管理制度体系亟需完善。(5)对外部监督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反馈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政策建议。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烟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要主动应对,积极求变,从源头和制度上加强管控,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促进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优化内控环境,确保措施执行。
烟草企业要在坚持和完善专卖专营体制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调整内部组织架构,明确各层次职能分工,建立完善集中决策、有限授权、分级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垂直管理体系。要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切实增强企业的战略控制和资本运营能力;按照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设置职能部门并进行业务分工;进一步重组业务流程,理顺工商关系,工业企业围绕“四个中心”(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物资采购、生产制造)建设和一体化转型需要,商业企业围绕卷烟营销、专卖内管、烟叶生产、物流建设等核心业务,明确职责,优化流程,加强网络建设,推进市场统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企业治理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内部控制相结合,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面控制。
优化内控环境,要以人为本,制定适宜的人力资源政策,不断提高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内部控制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失误。
(1)高层人员要加强内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意识;(2)重要岗位人员配置和管理人员选拔,应全面考核其综合素质;(3)要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人员培训,使其遵纪守法,精通业务,自觉遵守和执行内控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的内控制约机制;(4)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相互牵制、相互监督。(5)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运用绩效考核办法,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控,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5]。
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建设,通过全体员工积极实践《工作规则》、《行为规范》和深入开展“两个至上”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规范使用《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加强塑造全体员工对“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感,在企业内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提高效率、加强自律,自觉规范行为,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内控风险的文化氛围,发挥群体的文化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表明:“除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烟草行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烟草行业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企业的健康生存和长远发展,为构建和谐烟草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2 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创新风险评估方法。
烟草企业风险评估应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角度进行。企业应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及时识别,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保证企业的管理活动按预期的经营目标进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1)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适用于各企业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政策,在其指导下,各业务部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具体的风险管理准则,以此进行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报告、风险处理等。(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要建立烟草行业统一的风险评估框架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各企业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在风险评估框架体系内,制定具体的风险评估细则。(3)要创新风险评估方法,结合烟草行业企
业历史数据及发展趋势,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体系。企业应该针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和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3.3 强化财会基础工作,切实依法依规经营。
烟草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行为。首先,应当强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财务规范意识,并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保密意识,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加强现金、存货、往来款项信用政策、担保等重点方面的财务管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经过授权审批,各项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可靠[11]。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重点成本费用控制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建立健全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关键业务活动和现金流控制,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修正生产经营活动,使之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要以统一会计核算软件为契机,全面提升财会信息化水平,积极组织开发、实施统一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在线审计等管理模块。
此外,烟草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烟草专卖法和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规定,依法界定各级单位生产经营职权,切实明确责任。要更加严格依法依规生产经营,依法纳税,诚实守信,并积极主动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全面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严格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更要用“两个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衡量、指导企业行为,创新“两烟”生产经营监管方法,加强烟叶、卷烟、烟机设备及配套物资专卖管理,注重市场引导。努力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依法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才是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负责任、讲诚信企业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3.4 信息集成,加强沟通,内聚人气,外塑形象。
烟草企业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执行与企业的整体战略进行整合。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在整个企业内外进行传递沟通,并加强涉及企业秘密信息的接触管理和保护工作。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应通过采取权限控制、数据录入输出控制、手工凭证控制等方式,各个岗位应通过设置密码口令来防止别人越权使用自己的权限。充分利用投诉、举报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等活动的高效稳定运行。
烟草行业企业内部信息与沟通,应当充分利用正式公文运转、财务快报、会计决算报表、行业报刊杂志等媒介及各级单位网站、各种培训、会议等方式进行有效传递,并充分考虑信息传递过程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不同作用,合理利用非正式组织,大力推行办事公开、民主管理,构建企业内部和谐。此外,信息化建设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促进信息的集成共享,加快信息化与“两烟”生产经营相融合,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管理、专卖监督管理、财务审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方面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企业向现代公司转变、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烟草行业企业对外信息与沟通,应当充分利用正式公文运转、新闻发言人制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行业外社会媒体及行业内媒介,并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加强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本企业的信息披露政策与程序;(2)加强与消费者沟通,听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处理;(3)加强与原辅材料供应商沟通,与供应商就产品质量、交易价格、信用政策等问题进行沟通,及时加以改进;(4)加强与监管机构、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监管要求,积极反映诉求和建议,听取其对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议并加以改进;(5)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管理需要,及时与
律师保持有效沟通。
3.5 加强内部监督,完善配套制度。
“以规范„两烟‟生产经营为基础,以加强财务审计监督为关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为重点,以纪检监察再监督为保障”的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格局已经形成,企业应继续加大力度,加强监督。(1)要切实从“生命线”的高度重视专卖内管监督工作,充分认识严格规范的重要性,切实解决“两烟”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2)要保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使内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扎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项目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软件开发等专项审计,积极推行审计委派制,拓宽审计领域,严明制度,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督作用,确保财务管理严格规范。(3)纪检监察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推进构建行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增强再监督的有效性。(4)专项检查监督活动要有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踪整改并建章立制,防止屡犯屡查,屡查屡犯。(5)企业要不定期或定期对内控系统进行评估,通过持续监督和定期检查内控制度,评估内控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更好地实现内控目标。(6)借助外部监督力量。注意加强与财政、税务、审计检查、注册会计师等各方面信息交流,定期互通,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结束语。
内部控制与其说是一套制度、一套文档或一系列程序,不如说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只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将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意识植入企业文化当中,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得以长期发挥效用。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承认烟草企业的内部控制之路还很漫长和艰难。可喜的是,我国烟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内控制度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完善,这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内控风险,推动“卷烟上水平”工作顺利开展意义非凡[12]。
烟草企业未来发展,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内这一全球最庞大的卷烟消费市场所带来的市场规模优势和战略空间,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主动应对,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逐步扩大“中式品牌卷烟”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要积极倡导绿色烟草概念,围绕吸烟与环境,吸烟与健康,从烟叶种植、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到环境建设,全过程贯穿“绿色”概念。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满足消费者吸烟与健康需求,为国家财政增收。我们相信,中国烟草企业未来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景依旧广阔!
参考文献。
[1]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企业风险管理组。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 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7)。
[4] 高智纬,李可。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历程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J].中国会计视野,2006(7)。
[5] 祁广亚。论内控环境及其优化[J].会计之友,2009(4):4-5.[6] 李晶。COSO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M].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7] 张潇蔚。COSO框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启示[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12)。
[8] 刘建明。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关系问题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8(2)。
[9] 王建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5(6):21-22.[10] 赵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的路径选择[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7)。[11] 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徐秀艺。内部控制发展方向[J].会计之友,2009(4):42.
第四篇:我国烟酒消费税政策调整分析
我国烟酒消费税政策调整分析本文作者(杜建华),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2009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对烟产品消费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进一步完善了烟产品消费税。同年7月,税务总局又正式制定了《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收紧了白酒企业的避税通道。本文阐述了消费税的形成及烟酒消费税现状,对最新烟酒消费税政策调整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烟酒消费税政策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烟酒;消费税;调整;措施
2009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对烟产品消费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除对烟产品生产环节的消费税政策有了较大改变,调整了计税价格,提高了消费税税率外,在卷烟批发环节还加征了一道从价税,税率为5%,进一步完善了烟产品消费税。同年7月,税务总局又正式制定了《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办法,白酒生产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70%以下的,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由税务机关核定,这无疑收紧了白酒企业的避税通道。
一、消费税形成消费税(销售税)是政府向消费品征收的税项。我国销售税是典型的间接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中在流转税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
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主要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现行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主要包括:烟,酒及酒精,鞭炮,焰火,化妆品,成品油,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等税目,有的税目还进一步划分若干子目。
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只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在以后的批发、零售等环节,因为价款中已包含消费税,因此,不用再缴纳消费税,税款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我国消费税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开征后,有人认为消费税是额外增加的商品税负,会引起物价的上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税制设计,征收消费税的产品原来是征收产品税或增值税的,改为征收增值税后,这些产品的原税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为不因税负下降造成财政收入减收,需要将税负下降的部分通过再征一道消费税予以弥补。
二、烟酒消费税现状及原因
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我国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分别按25%和15%的税率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征税,对啤酒则实行从量定额的征税办法,每吨啤酒的单位税额为220元。烟分别按甲类卷烟45%、乙类卷烟40%、雪茄烟40%和烟丝20%的税率实行从价定率的征税办法,当时甲、乙类卷烟是以每大箱销售价格是否超过780元来划分的。1998年7月1日,国务院对卷烟消费税进行了一次调整:一是按销售价格的高低重新划分了甲乙丙类卷烟;二是消费税率有了变化。新政策规定的甲类卷烟是
指卷烟生产企业每大箱(5万支)销售价格在7500元以上(含增值税)的卷烟,其消费税税率为50%;乙类卷烟是指每大箱销售价格高于2500元(含增值税),低于7500元(含增值税)的卷烟,其消费税税率为40%;丙类卷烟是指每大箱销售价格在2500元以下(含增值税)的卷烟,其消费税税率为25%。然而,我国目前的消费税设计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税率的确定不科学。我国现行的消费税税率确定的出发点不是调节消费行为,而是为了平衡财政收入,因此,具有不科学性。我国绝大部分消费品都实行从价定额或比例税率计征,只对啤酒、黄酒、汽油、柴油实行从量定额。我国的消费税法,对那些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差异不大、计量单位规范的消费品,规定按定额税率课征,而对那些供求矛盾突出、价格差异较大、变化较大,且计量单位不规范的消费品,规定按比例税率课征。
2、计税方式不合理。按计税方式不同可将消费税分为价外税和价内税。价外税是在消费者完全知晓自己所承担的税款具体数额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价内税缺乏透明度,是消费者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被动赋税的,由于消费者在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被动赋税,降低了其本身的透明度,削弱了消费税正确引导消费、调节消费结构和限制某些消费品消费的作用。因此,采用价内税的计税形式不利于消费税作为调节经济杠杆的作用,不利于增强我国公民的税收法律意识,不利于我国税收法律建设。
3、消费税征税范围越位与缺位并存。一方面,现行消费税把某些生活必需品和少数生产资料列入了征税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高档消费品的商品已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或生产资料,如摩托车、黄酒、酒精、轮胎等商品,对这些消费品或生产资料征收消费税,势必限制人们的消费,部分行业生产发展受到影响,不符合我国的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要求,导致了消费税征收范围的越位。另一方面,现行消费税未把一些高档娱乐消费纳入征税范围。此外,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垃圾税、排污税和污染税等环境税也还是一片空白,导致了消费税征收范围的缺位。
由于我国消费税设计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白酒消费税执行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转移定价”的巨大漏洞,相当一部分酒企将白酒低价出售给自己设立的销售公司,然后再高价出售给经销商,以此达到避税的目的,这造成了国家大量税款流失。
烟行业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中显示,酒类生产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明显压低产品出厂价从而少缴消费税的情况比较突出。卷烟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虽然由税务总局核定,但有些产品的计税价格远低于销售企业的批发价格,消费税流失现象仍然存在。
调整前的烟酒消费税计税办法是从价计征的,并且只在生产环节征收,这样,导致烟酒企业采用转移定价的方法来规避纳税。在实际中,烟酒企业常通过设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关联公司以及加大烟酒包装物的价格等手段调低烟酒产品在出厂环节的价格,从而达到减少缴纳消费税的目的。尽管税法中规定对于烟酒产品价格明显偏离市场价格的,税务机关有权力进行调整,但实际中税务机关在这一问题上执法存在一定难度,各地执法严格程度不一样,再加上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对于烟酒产品转移定价的调整很少。
调整后的计税办法采用了从价和从量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烟的消费税将首先从量定额征税,然后再按价格确定税率征税;而白酒的消费税在维
持原从价计征的前提下,增加一道从量计征的税,并且取消了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
三、消费税政策调整措施和建议
1、完善消费税的课征范围。我国应扩大消费税的课税范围,由现在的有限型过渡到中间型。具体做法为:(1)选择保健食品、高档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美术制品、裘皮制品、成品油、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等征税后不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奢侈品课征消费税。(2)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适当调高现行一些应税消费品的税率水平。(3)对酒精、公共汽车轮胎、矿山建筑车辆等生产资料及人们生活必需品应停止征收消费税。
2、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建议对课征制度作如下调整:
(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进程。(2)将那些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在使用中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又有相关的绿色产品可以替代的各类包装物、一次性电池、塑料袋和餐饮用品、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里昂等产品列入征税范围。(3)借鉴国际经验,择机开征环境税。通过开征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污染等环境税可以筹集资金,进行环境治理。
3、改革消费税的计税方式。在计税方式上,将我国现行的价内税改为国际通用的透明、公开的价外税,与增值税相同,在专用发票上分别注明税款和价款。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就可以知道所承担的消费税款。
4、卷烟消费税主要是将从价定率的计税方法改为从量定额与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同时,对税率进行适当调整。即对卷烟首先征收一道从量定额税,单位税额为每大箱(5万支)150元;然后按照调拨价格再从价征税,每条(200支)调拨价格在50元以下的卷烟(不含50元,不含增值税),税率为30%;50元(含50元,不含增值税)以上的和进口卷烟,税率为45%。
5、酒类消费税主要是对征税办法和税率水平进行调整。即:对白酒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仍维持现行按出厂价以25%和15%的税率从价征收消费税办法不变的前提下,再对每公斤白酒按1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适当调整啤酒的单位税额,按照产品的出厂价格划分两档定额税率:每吨啤酒出厂价在3000元(含3000元,不含增值税)以上的,单位税额为250元/吨;每吨啤酒出厂价在3000元以下的,单位税额为220元/吨。
四、烟酒消费税政策调整意义
1、对卷烟行业。全国卷烟牌号、规格调批差率的统一,基本理顺了卷烟价格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克服非市场因素,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此次调整将在以后的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工业企业而言,因为卷烟分类标准的重新确定,将会使部分企业的税收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势必将更加重视更高结构产品,亦将会使产品结构偏低的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将会明显加快。从整体上看,调批价差统一带来重点骨干品牌的新一轮竞争,并创造了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工商企业不断提高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和引导消费的能力上。
对商业企业而言,此次消费税调整,在卷烟批发环节加征一道税率5%的从价税,面对税赋增加,利润减少的情况,商业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探索按订单组织货源的供货方式,增强市场预测能力,准确把握市场真实需求,按照市场真实需求组织货源,保持市场和品牌稳定,保证重点骨干品牌平稳投放、避免出现大的波动,需要在深入市场调研基础上,立足品牌发展现状,对本及今后的卷烟营销格局及税利重新预测,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做好品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高适应市场能力。
2、对白酒行业。首先,加强国家税收管理。此次白酒消费税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白酒消费税征管,维护国家税收的严肃性,通过严格规范酿酒企业纳税,上调企业纳税基准,促进国家税收的增收。强调对白酒消费税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及时纠正税率适用错误等政策问题,加强白酒消费税日常管理,查漏补缺,保全税基,增加收入。白酒在我国酒类市场中占有较大比例,此次白酒消费税调整将极大地打击偷税漏税行为,保证国家税收的增收,维护国家税制的严肃性。
其次,维护白酒市场秩序。当前我国白酒品牌众多,市场复杂,既有规模性的超大企业,又有地方性的小作坊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在白酒消费税方面,某些大中小企业各有各的“法宝”,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给国家税收造成巨额损失。尤其是小企业不纳税或者虚报产量少纳税,大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进行避税,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和白酒行业秩序的混乱。白酒消费税方案公布后,既可以规范、杜绝大企业的关联交易,又对中小酒企业进行了良好的规范,杜绝中小酒企偷税漏税。按照《办法》,白酒消费税施行后,将进一步完善消费税税收制度,形成“高效、合理、严格、正规”的消费税税收格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减免缓税审批,加强对消费税计税依据的审查,堵塞管理漏洞,将建立有效的监督长效机制,把一些偷漏税严重的企业淘汰出去,压缩劣质白酒的生存空间,使得白酒企业公平竞争,营造和谐有序的酒类消费品市场,促进酒类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促进中小企业改革,为中小烟酒企业发展带来机遇。这次烟酒消费税提高导致一些企业通过提价来转移税负。但是,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难于承受,确实消费不起,那么就会使消费层次转向更低一级的消费档次。这样,对于中低档烟酒消费品生产企业便是一个大好时机,特别是最近几年各地新办的地方烟酒企业,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需要注意的是,与目前税制相适应,中国税制中有许多减免税的规定,无论是财税工作者还是企业决策者都有必要进行研究,以充分利用国家的经济政策。其中,减税指从应征税款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指免征全部税款。按形式划分三类,税基式减免——使用最广泛,包括起征点、免征额、项目扣除以及跨期结转等;税率式减免——适用于流转税(解决某个行业或产品),具体包括重新确定税率、选用其他税率、零税率等形式;税额式减免,包括:全部免征、减半征收、核定减免率、另定减征税额等。按地位划分三类:法定减免——各税种基本法规中规定的;临时减免(困难减免);特定减免——大多是定期减免。而这些减免政策一般也是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的,共同作用,以维持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转。
“税为国之本,财为税之源”。从根本来说,企业微观主体和经济发展是本,而税收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本末倒置。中国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有五个:经济建设、社会文教、国防、行政管理、其他支出。中国现有税种的税率是不是明显偏高,众说纷纭。有经济领域的人士认为,在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的时代,为了保证财政收人,采取了高税率和窄税基的做法。然而,随着征管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采用,中国的税收征管率大幅提高,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税收收入猛增的原因之一。然而,高税率和高征收率并存的局面是企业所不能承受的。为此,中国的税制一直在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调整。
第五篇: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摘要在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外资外资政策外资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外资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正确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 1.1初创阶段19791985 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转变指导方针由排斥外资转向利用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特殊灵活和优惠的外资政策开始制定外资法规
1979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我国第一部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成立外资管理的专门机构1979年8月国务院设立了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的利用外资工作1982年3月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外资政策是非常粗略的并缺乏可操作性对外资流入实行限制的特点非常突出且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1.2发展阶段19861993 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建立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法规体系包括《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对外资实
行普遍的优惠政策建立针对外资的分级管理体制。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完全确立了积极利用外资的观念对外资的限制不断取消外资允许进入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外资政策激励的重点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尽管仍然对外资实行一定的限制但实行鼓励和优惠的特点更加明确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1.3调整阶段19942001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第二阶段利用外资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同时根据加入WTO的需要逐步取消对外资的一些限制对外资实行一定程度的国民待遇。采取的主要措施表现为①1995年6月我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投资产业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②1997年12月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了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突出了产业重点同时体现了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③1999年8月外经贸部等部门就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对外资的限制大幅度取消国民待遇原则越来越明显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仍然很突出但相应的规范和管理有所加强外资政策逐步与国际惯例特别是WTO的规则接轨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倾向有所缓和但尚没有发生
根本性变化。1.4完善阶段2002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WTO的规则和承诺于2002年3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4月1日起施行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附件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其主要变动如下①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②扩大投资领域逐步开放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③投资地域多样化鼓励外商投向中西部地区参与正在实施的中西部大开发战略④投资方式多样化。2利用外资的正效应 我国利用外资数额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其正效应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于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罗余才、严俊2002对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FDI增加1GDP将增加0.396736说明FDI流入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对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从1990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90年的2.28上升到2001年2798。同时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对我国的工商税收也起了重要作用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外商投资企业上交的税收占我国工商税收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2
年的425上升到2001年的1901。利用外资增加了我国进出口总额。1986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86年的404上升到2001年508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466高于全国进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37521个百分点。FDI促进了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1985年中国占世界出口市场的份额不足22000年则上升到6以上同时也改善了出口结构。利用外资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加和扩充外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部分就业压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