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
2=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9-6 =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第三篇: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教案
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2、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星期六,四
(一)班中队的队员们要去做小小志愿者(出示P85主题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1、梳理信息
生:我知道了他们要买10个文具盒,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还知道,文具盒每个29元,一个笔记本5元,一支钢笔8元。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表述得也很清楚。学数学不仅仅要能发现问题、整理信息,也要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提出问题
生1:买1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钱?
生2:还可以问,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40本笔记本多少钱? 生4:卖30支钢笔多少钱?
生5:根据信息,我提出的问题是:“买这些礼物一共需要多少钱?”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师:我们先来解决“买10个文具盒需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
(1)独立试做,初步感知
/ 5
师:不要急于回答,请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想一想,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生谈想法。
生1:29×10=290(元)。29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用乘法计算,所以就是29×10=290(元)。
师:听懂他的想法了吗?谁再起来说一说?
生2:因为一个文具盒师29元,29元就是它的单价,他们一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算式就是29×10=290(元)
(2)再次试做,对比发现
师:买40本笔记本又得花多少钱呢?再做做试试。学生做题。
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3)合作交流,梳理建构
师:刚才我们是用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也就是文具盒的“单价”,乘要买的个数,得出了总价钱。
(提示)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买的个数=总价钱 在日常生活中,像每个文具盒的价钱、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一般叫作“单价”(板书:单价),而要买的个数就叫作......生1:个数。
生2:数量。因为文具盒是论个,但本子论本,所以不能叫个数,而应该是数量。师:对于她说的理由,你认为怎么样?
师:是啊!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一般把个数、本数、支数,还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词,就叫作数量。(板书:数量)
用单价乘数量,所得的结果就是总价。(板书:总价)
(4)活学活用,巩固理解
“单价×数量=总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先自己在心里说一说,哪位同学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师:如果要买3瓶酸奶,应该怎样列式?根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2×3=6(元),根据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橙汁、桃汁和梨汁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生组内说,老师先后
/ 5
参与到两个小组里)
2、探究混合运算
师: 通过刚才的试做,我们知道了“单价×数量=总价”,那么,要求“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你打算怎么做?
1、独立试做。
师:在练习本上自己做做试试。学生试做,老师巡视,并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做。
2、合作交流。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
生1:请大家看黑板。因为要求“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求出40本笔记本的总价,再求出钢笔的总价,最后把两个总价相加就是一共要花的钱了。
师:这是一种做法。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做法,谁来说一说?
生2:我也是根据“单价×适量=总价”先求出一种的总价,再求出另一种的总价,再加起来就是一共要花的钱。
师:“5×40”和“8×30”各求的是什么?
生:笔记本的总价,钢笔的总价......(师板书)
四、课堂小结 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总价
/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构建
师:对于上节课我们解决的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题,我们想到分别计算和列综合算式这两种方法。而除了昨天我们学习的“单价×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外,混合运算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板书:混合运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对于它的运算顺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和我们前面所学的乘加、乘减,还有除减的算式一样,也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师:是的,像这种前后是乘法或除法,中间是加法或减法模样的算式,还有一个好玩的名字,叫作扁担乘或扁担除,计算时,我们可以在一步计算当中直接求出结果。
如计算“5×40+8×30”时,我们就可以先求出“5×40”和“8×30”的积,然后再相加。生2:老师,我还有种做法。师:好,你来说。
生2:我也是列的综合算式,算式是8×30+5×40,答案也是440元。
师:你说的慢一点,我把你的算式记下来。(师板书)
师:嗯,他这样做行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3:可以这样做。他们的做法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先求了30支钢笔的总价,另一个是先求40本笔记本的总价,它们两个先算谁,结果都一样。
师:听明白了吗?对于一道算式当中既有乘除又有加减法的,我们要先算...再算...生答乘除,加减。
/ 5
三、回归情境,拓展应用
1、完成基本练习。
师:做两道小题,试一试?
(出示教材P86当中的“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生做题,师巡视。
生展示: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先算11×7和15×4的积,答案是17,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不仅结果对了,而且书写也还是那么工整,看!这等于号上下对的多齐,你的呢?
1、变式练习。
师:自己错了要看得出来,别人做的题,能不能检查一下呢?(屏幕出示自主练习5题)
师:呵,这么快就发现问题了!好,我们先看第一道题。
生1:他是先算了240-40,应该先算除,再算乘,最后才能算减法。
师:第2道题。
生2:也错了。这道题应该先算560÷7,然后算乘法,但他先算了7×8,所以错了。
师:你看,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吗?你看,他不就先算了乘,又算得除吗?
生3:哎呀!不是!“先算乘除”并不是说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而是说当一个式子里,有乘法、有除法,还有加法、有减法时,要从左往右算,要先想乘法或者是除法,然后算加法或者是减法。
师:原来是这样啊!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后一道题呢? 生4:对了!
1、巩固练习。
(1)P86自主练习第3题。(2)P86自主练习第4题。
四、回顾总结,体验愉悦 生谈收获。
/ 5
第四篇:练习八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练习八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1.按运算顺序计算。
2.在○里填上“>”“<”或“=”。
3.先填一填,再列出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先计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然后比较得数的大小,最后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先根据计算过程列出综合算式,再看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题意是否相符,自己验证列式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
1.过程略 50 43 71 29 11 52 96 14 43 11 13 56
2.> = > > < >
3.64 40 8×8-24=40 5 17 12+30÷6=17
63 39 7×9-24=39 6 18 12+54÷9=18
第五篇:《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张海玲
在本节课的教中,我首先在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改进之处: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做混合运算时要教育学生养成:整体观察—分清顺序—认真计算—全面检查的习惯。
2.教学中前松后紧,要加大练习的量,通过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
3.语言要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