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智与大巧的故事
人类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行动来揣测出某些一贯性的、熟悉的东西。如果别人能预料到你的行动,他们就会有把握大局的感觉。如果想让众人追随你并服从你,你只须故意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你制造的那些看起来缺乏连贯或毫无目的的行为,会让别人心慌意乱,他们会费尽心机地揣摩你的行为。所以,才能出众并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山露水;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而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君王守好君臣之礼,为的是保持威仪——不怒自威,恩威并用才能压制群臣。没有威,不能服人;缺了恩,不能驭人。文人好名,武将喜钱,就是说臣子都有所图,为了所图,为了盼头才会为你尽力。但是恩威不能用尽,用尽了就没有企盼,也没有顾忌了,一个拳头凌空着才有威慑力,落到了实处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有时候,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只要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了。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详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这是为人处世和谈判技巧中都能用上的高招。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春秋末期,郑国有一位叫子产的宰相。他执政的特点是刚柔并济,即在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中采取最适当的作法,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郑国是一个小国,想要在大国的觊觎之下力图生存,强化国力是当务之急。子产一方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要确保军事费用,于是决定征收新税。因此民怨沸腾,有人甚至扬言杀死他。朝中大臣们也有不少人出来反对,而子产却不让步,力排众议,实施既定政策。他说:“为了国家利益,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我听说为善必须有始有终,如果虎头蛇尾,那么千辛万苦所做的一切都会付诸流水。我决心贯彻始终,绝不能因为百姓的责难而改变初衷。”
过了几年,农村的振兴计划初见成效,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时连那些当年责备子产的民众,也转而歌颂他的政绩。不因百姓和大臣的非难而低头,能够对自己的政策贯彻到底,这就是子产“刚”的一面。身为领导,有时就是要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方能获得成功。那些处事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强者。
以柔克刚
子产“柔”的一面体现在其教育政策上。当时各地普遍设有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以此培养知识分子。但是乡校往往为那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利用,当作政治活动的场所,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对统治造成威胁。有一些人提出关闭乡校的意见。子产反驳说:“其实不需要关闭乡校,众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聚集在那里批评政治,我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当作为政的参考,有好的评话便继续实行,若得到批评则加以改良,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啊。如果加以弹压,也许会暂时抑止他们的言论,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样,暂时虽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会滚滚而来,冲坏堤堰。若到了这步田地,那就真的无法挽救了。与其如此,反不如在平时慢慢疏通洪水,引导出一条水道,不是更合适吗?”由此可见,子产“软”的政策就是宽容政策。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作为自己的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力勉,这才是胸怀宽广的处世之道。
在我们身边,常可看到这样的领导,勤勤恳恳,早来晚走。
无论大事小情,样样亲力亲为。的确十分辛苦,但所负责的工作却常常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乱成一团。而这些领导则像陀螺一样,从早转到晚,你问他在忙什么,看到的情景很可能是张口结舌。事事都管、都抓,结果必然是什么也管不好。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怎样处理公务呢?下面讲两个事例。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一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丙吉回答他:“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奉给皇上就行了。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领导者应下功夫做的事情:第一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第二是调整团体的能力。第三是让部下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陈平年轻时就协助刘邦打天下,可说是刘邦的作战参谋,对刘邦的成功贡献颇大。陈平晚年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则上宰相大多是双数。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的裁决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于汗流浃背。接下来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回答:“关于这些问题,我必须询问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又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文帝步步紧逼:“倘若所有职务都各有所司,那么宰相又负责什么呢?”陈平冷静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族与诸侯;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作好份内工作。”文帝听完这番话,不由得点头称是。
不久周勃引咎辞职,此后便由陈平一人独承宰相大任。而其一向的作风,正如他自己告诉文帝的,是针对每个人的才能赋予其应做的工作,自己则加以督导,这不也是一件更重要的工作吗?陈平因指挥得宜,被誉为名相。从陈平的行为可以看出,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过问,该放手的就要放手。而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充分调动每个下属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各安其职,这样整个机构就会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
其实这是一个极平凡的诀窍:“把各种琐事尽量交给部属去做”。不过切记:你所以会把琐事交给下属去做,是因为你需要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制定新的关系到整体发展的计划。而这些工作才是你的份内之事。有些领导,以自己是“最繁忙的人”而自傲,但在有识者看来,这个领导者无异是在说自己是一个——最不善指挥他人工作的人,他没有驾驭属下的学识和能力,是个失职的人。
《韩非子》一书中将经营者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三流的经营者事必躬亲尽自之力;二流的经营者善借他人之力;一流的经营者善于开发和运用别人能力。原文是:“下君之策乃尽自之力,中君之策乃尽人之力,上君之策乃尽人之智。”而“尽人之智”是把所有的部下的潜力和才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能够从容不迫地使下属发挥所能而又听命于己的人,才是具有“柔性”能力的卓越领导者。
第二篇:大巧无巧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初,刘海粟一直侧重于油画教学,很少画国画,后在吴昌硕先生的鼓励下,才开始认真研习中国画。
1924年,刘海粟创作了国画《言子墓》送去向吴昌硕先生请教。吴昌硕拿过画后,“眯起眼睛,将画从上到下看了几个来回”。刘海粟心下不安,懊悔不该将拙作拿来麻烦先生。没想到,吴昌硕看过画后,对刘海粟说:“很好,一点也不落俗套!”并题字云:“吴中文学传千古,海色天光拜墓门。云水高寒,天风瑟瑟,海粟画此,有神助也!”
刘海粟见先生如此褒奖,更觉不安,便说:“我不会画国画,竹子的层次没有处理好。”
吴昌硕说:“这张画好就好在你不会画!许多人画不好就因为太会画,总是套用陈法,熟到媚俗的程度。”
太会画,反而沦为油滑,不会画,反而别出新意。
人们在求学练艺的过程中,难免追求一些炫目华丽的技巧,殊不知,正是这些纷繁复杂、过多过度的技巧,层层包裹,淹没了精神、实质和内容。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还在于朴素自然、真情实感与鲜明独特。
古往今来,凡有所造诣的大家,皆“由拙入工”,“由工返拙”,千锤百炼得其真髓,历尽沧桑返璞归真。
第三篇:大智大慧的和谐人生哲理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使各种意见得到合理的一致,却不随声附和;小人随声附和,却不去合理地解决意见的分歧。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和而不同”,则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就不可能生机勃勃,而出现“同则不继”的现象。
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促进历史发展,文化繁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是和当时的“和谐”的文化政策和“养士”政策密切相关。“和谐”能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能出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局面。反之,只能是万马齐喑,鸦雀无声。
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我国许多朝代的开初,为了给人民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机会,都实行一段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和谐”政策,确实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
将“和谐”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既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既不侵犯别国,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这是中国爱好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
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又实现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理论是十分深刻的。它作为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的深刻哲理,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稳定和祥和。
今天我们继承我国古哲先贤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基础上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四篇:学子之大在于大爱大智大气
学子之大在于大爱大智大气
——在200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赵德武(2008年9月1日)
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欢迎2008级4298名新同学。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祝贺你们经过艰辛而富有成效的努力,如愿步入西南财大!向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培育你们的老师,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
从今天起,你们的人生履历上将永远写上“西南财经大学”这六个字。做“西财人”,是你们的郑重选择,也必将是你们一生的责任和荣耀!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校史馆里,你们将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成长的脚印、创业的艰辛与辉煌!从光华大学到四川财经学院到西南财经大学,从光华校区到柳林校区,从省属院校到全国重点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历代西财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三次创业”的动人篇章,赢得了在中国高等财经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学校正处在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刻进入西财校园,你们承载着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2008年注定会载入中华民族史册。5.12汶川大地震,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经受了严峻考验,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深邃内涵。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成为推动我们各项事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到来,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让中国全面融入世界。30年改革开放成就辉煌,国富民强,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寄希望于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张开理想的翅膀,放飞探寻的梦想。在这样的时刻进入西财校园,你们被寄予了更多的祝福与期望!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而大学之大,我认为,还在于学子之大。作为你们的校长和老师,我希望你们经过四年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拥有大爱、大智、大气的现代财经学子!
一是要大爱。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因为爱,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智慧得以开启,生活充满温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互助互爱、真情共度,支援灾区、奉献大爱。学校主动请战成立了“灾区爱心学校”,接受了来自灾区的1200多名师生,你们中间就来自爱心学校的学子。在祖国和人民遭受灾难的时刻,西南财大勇敢地挑起了大学的社会责任。有一位毕业多年的校友在网上写道:“抗震救灾中,母校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大爱精神,令我非常感动、无比自豪,如果再给我一次上大学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西南财大”。
希望你们以感恩之心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的老师、爱你们的同学;以博爱之情关怀和帮助身边那些还处在艰难中的人们;更希望你们经邦济世、厚生惠民,勇敢承担起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始终以坚韧、顽强、昂扬的精神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是要大智。作为学生,你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知识。然而,在当今时代,知识的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今天的答案未必适用于明天的问题,任何大学的教学计划都不可能包办一个人终生的知识结构。因此,你们要努力培养学习能力、拓展广袤思维,点燃智慧火花。希望你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 从课堂从书本学习,更要向社会向实践向他人学习;不仅要吸取已有知识,更要力求创造新的知识。你们一定要牢记:“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希望你们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在象牙塔里,你们将接触不同的思想,聆听不同的声音,但是,你们一定要独立思考、辨别分析,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你们要找准自己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没有人可以代替你们,为你们的未来作出抉择,人生航线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希望你们不断领悟为人做事的道理,修炼和完善自己,探寻和积累立身处世、达济天下的人生智慧。这将决定你们生命的厚度、心灵的宽度和飞翔的高度!
三是要大气。大气是一种人格修养和魅力,体现了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大气做人,将收获真诚的情谊;大气谋事,将拥有明快的人生。希望你们保持乐观勇敢的心态。树立并坚守高远的志向,不断努力跳跃并尝试触摸自己的梦想,始终微笑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失败,愈挫愈勇!要敢于质疑权威、超越前人,敢于跟最强的对手竞争,敢为天下先!希望你们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不分课堂内外、无论长者年轻、不管何种范式,只要我之不足、学之有益,就要虚心请教、潜心学习;遇到优秀者,既不嫉妒,更不贬斥,而要善于欣赏和学习别人的优点;面对不同的意见,更需要平和淡定,包容他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希望你们拥有宽广深远的视野。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地球村的成员也交流得日益频繁,因此,你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的人才;要细心地观察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目光投向远方,把自身的发展与时代前进的方向紧紧相连!
2008级的青年才俊们!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四年很快就会过去,能否过得充实而快乐,能否获得更大的提高与进步,需要你们珍惜和把握。“90后”的你们,是“敏于观察、乐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群体,也是传承西财历史、开启西财未来的新一代!所以,我相信并期待你们:胸怀理想、放眼世界、肩负责任、脚踏实地,在西南财大这个新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智与活力,为你们一生的精彩与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衷心祝愿2008级全体新同学学习愉快,身体健康,学业有成!谢谢大家!
第五篇:智慧数学故事 巧分马
智慧数学故事 巧分马
从前有一位阿拉伯的老牧人,在他临终时对着围在床前的三个儿子说:“我有十七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但是不许把马杀死或者卖掉。” 勉强说完这几句,老牧人人就去世了。三兄弟执行遗嘱时,一致认为这些马是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决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几块瓜分,而且牧人是不许残害自己的朋友的(马)。但是遗嘱又要完全照办,如何是好呢?
正巧,这时他们的老娘舅骑马赶来了,听完事由,了解了三兄弟的难处后,眉毛一扬,说:“我来分。” 猜猜看,老娘舅怎样分马? 怎么分马才能让三兄弟服气,而且还不损害马呢?
因为希望每人得到的马都是整数匹,所以根据遗嘱,在分马的时候,马的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的公倍数。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因而在分马时的马匹总数最好能成为18的倍数。老人留给儿子们的马是17匹,老娘舅把自己带来的一匹马临时借出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加分配。
准备就绪,老娘舅开始宣读和执行遗嘱:
“……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宣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9匹马,让老大领过去; 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6匹马,让老二领过去;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读完最后这一句,老娘舅数出2匹马,让老三领过去: 三位晚辈分到手的马,总和恰好是父亲留下的17匹:
9+6+2=17。
分马场地上的18匹马,现在剩下最后一匹,这当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带来临时借用的那匹,依然物归原主。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了吗? 这就是有名的借马分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