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枉用三尺成语
【成语】:枉用三尺
【拼音】:wǎng yng sān chǐ
【简拼】:wysc
【解释】:枉:歪曲;用:使用;三尺:古代用三尺长的的竹简记载法律。指为了达到个人不正当的目的而曲解使用法律。
【出处】: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顺接】:尺二冤家 尺二寸牍 尺二秀才 尺兵寸铁 尺土之封 尺壁寸阴 尺寸之兵 尺寸之功
【顺接】:昂藏七尺 冰壶玉尺 垂涎三尺 得寸入尺 得寸得尺 得寸思尺 得寸进尺 喙长三尺
【逆接】:活天冤枉 举直厝枉 举直措枉 举直错枉 泼天冤枉 奇冤极枉 伸冤理枉 衔恨蒙枉
【逆接】:枉使心机 枉勘虚招 枉口嚼舌 枉口拔舌 枉口诳舌 枉墨矫绳 枉学屠龙 枉尺直寻
第二篇:用爱诠释三尺讲台情
用爱诠释三尺讲台情
——读《中国师德手册》有感
爱是师德的核心,是师德的灵魂。在读了《中国师德手册》以后感觉自己受益非浅,让我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和操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早在我选择教师职业的时候,就熟记了陶老的这句话。做了老师之后,深深体会到做一个老师不容易,做一个好老师更不容易。随着我的执教生涯的年深日长,我更认识到到,一个优秀的老师是学生成长的灯塔,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影响学生一生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做一个好老师就是我人生的一个目标,我现在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爱学生,洒师爱之甘露
近代教育家夏沔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乃宽容,爱乃信任,爱乃赏识,爱乃理解。
一个好老师眼中的学生是一个人、一个和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好老师不会贬低学生、辱骂学生。我曾经听说过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指着一个学生说:“你这个猪头,这么笨,才考了这么一点分,你爸爸很有钱,可是有什么用,你实在连猪都不如……”我很惊讶,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出言不逊,后来我明白了,他压根不爱他的学生,他也许只是盯着学生的考分,凭此来评价学生、来决定要不要对他好一点。
爱学生,是充分尊重学生,更是真正关心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原则中有一条“将心比心”,我觉得在师生交往中,这一条很重要。时刻想着“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学生,可以更少伤害学生。我们要去了解学生,有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时代的想法已经淡忘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在增大,我觉得很慌。于是,我愿意花时间去和他们交谈、和他们玩,有空时读一些有关的书,我希望我能知道更多他们的想法,我也相信这样,我的教育会更有效率。
关心学生的发展,就是关心我们的教育会给他的未来带去些什么。我总希望我给他们的是积极的、有用的东西。也许最直接的是我传授的知识,但是这远远不够,我觉得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三样东西:开发自己能力的本领、相信自己能力的信心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第一条,是一种方法,它和知识是有区别的,我认为成功的教学应该强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方法,一个热爱探
索知识,会探索知识的孩子的将来才是快乐和前途无量的。
第二条,是自信,老师首先要自信起来才能感染学生,另外,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往往是学生自信的动力。我相信鼓励比惩罚更加有效,去用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然后毫不吝啬地告诉他,这也许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呢!第三条,为人处世的原则,首先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世是学生模仿的依据之一,所以教师应该会“做人”,充满善和德的为人会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另外学生在成长中,会有懵懂的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指点,引领他们走过这一段青春迷惘期。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如果充满了爱心,懂得以心换心,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如果充满了爱心,懂得以爱博爱,即使冰冻的心灵也能融化。让我们以无私的爱心来铸就师魂,让我们送师爱之春风,洒师爱之甘露,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孜孜以求,风雨兼程!
爱岗位,立奉献之标尺
从教之初,我也曾用浪漫的情怀去设计美好的未来,用火一样的热情去描绘绚丽的事业,可当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切实体会到了教师平凡而烦琐的生活,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和巨大的压力。早晨5:30来到沸腾的操场,晚上10:00离开喧嚣的校园,和学生们共同欢笑,共同烦恼,我周围的老师们无怨无悔的这样做着,他们像春蚕,象蜡烛,用自
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神圣。那是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往事,那是一段令我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对我灵魂深处的最严厉的触及。而今,我谛听着自己踩踏的足音,摇摇晃晃地在这条路上已走了十多年,我被自己周围的人感动着:我喜欢走在路上,听孩子们远远地叫我“老师好”;我喜欢坐在案前,拆启一个个装满祝愿的信封;我喜欢登上讲台,看台下几十双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我喜欢拿起粉笔,为年轻的航船导航……我可以改造人群,帮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帮他们点燃理想之灯,而他们也在影响着我,他们丰富着我的生活,他们美丽着我的人生……
有人说教师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睡的比狗晚;有人说教师职业稳定,工作轻松;也有人说当了教师饿不死,也富不了……作为教师我们应怎么远离这些形形色色的影响——不要抱怨,要“甘于平淡”。俗话说“非淡泊无以致远”,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情调节到最佳的状态来继续这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呢?甘于平淡吧!最快乐的不是一味地追求平庸,更不是追求富有的物质生活,而是甘于平淡。教师应把这一职业看成是一种责任,正如《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方宇所说的“责任是一种你别无选择的目标,必须努力实现它,责任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让你永远有努力的勇气和劲头。”只有真正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是一种责任,才能真正的甘于寂寞,甘于平淡。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吃也清淡,穿也素雅,心怀
淡泊,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对教师的真实写照,从我们第一天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开始,我们就必须选择平凡,接受平凡。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追求卓越,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爱学习,扬知识之风帆
《中国师德手册》第六章为“把终身学习确立为坚定目标”。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生要学习知识,同样的教师也需要学习知识。所以师德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不断超越——提升高超业务素质。教师不光要对学生负责,同事也要对自己负责。教育永远是一个开创的事业,教师永远是一个前进的职业。不学无术,不进则退,这些道理人人知道,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飞快,要对学生负责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不能一刻不学习、不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否则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观念老土、知识过时的“老”师。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我们经常会教育学生说:学无止境。然而我们也应该经常对自己说这句话。虽然我们已经身为人师,但不应该放弃学生这一身份,应该继续再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们最信任、最崇拜的人莫过于教师,如果我们是一专多能,是无所不知或是“今天我不会,明天一定告诉你”的爱学习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一定是知识信息丰富、思维灵活开阔、性格开朗、好学上进、成绩不错的独立个体。这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产生了磁性——吸引、同化着一个个有活力的心,真正实践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成为“传道又授业”的育人楷模。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德只有理论不行,更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并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作用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本质上是品格教育,教师就是这种教育的实行者,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对社会有用。”教师应该努力地通过师德来润泽人心,塑造和谐的人格,构建和谐的社会。
教师不仅运用知识,而且运用自己的全部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中国师德手册》让我更加明确了今后从教之路的方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我誓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花朵,用粉笔谱写平凡的人生。
第三篇:用爱诠释三尺讲台情
用爱诠释三尺讲台情
——读《中国师德手册》有感
爱是师德的核心,是师德的灵魂。在读了《中国师德手册》以后感觉自己受益非浅,让我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和操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早在我选择教师职业的时候,就熟记了陶老的这句话。做了老师之后,深深体会到做一个老师不容易,做一个好老师更不容易。随着我的执教生涯的年深日长,我更认识到到,一个优秀的老师是学生成长的灯塔,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影响学生一生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做一个好老师就是我人生的一个目标,我现在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爱学生,洒师爱之甘露
近代教育家夏沔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乃宽容,爱乃信任,爱乃赏识,爱乃理解。
一个好老师眼中的学生是一个人、一个和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好老师不会贬低学生、辱骂学生。我曾经听说过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指着一个学生说:“你这个猪头,这么笨,才考了这么一点分,你爸爸很有钱,可是有什么用,你实在连猪都不如……”我很惊讶,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出言不逊,后来我明白了,他压根不爱他的学生,他也许只是盯着学生的考分,凭此来评价学生、来决定要不要对他好一点。
爱学生,是充分尊重学生,更是真正关心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原则中有一条“将心比心”,我觉得在师生交往中,这一条很重要。时刻想着“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学生,可以更少伤害学生。我们要去了解学生,有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时代的想法已经淡忘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在增大,我觉得很慌。于是,我愿意花时间去和他们交谈、和他们玩,有空时读一些有关的书,我希望我能知道更多他们的想法,我也相信这样,我的教育会更有效率。
关心学生的发展,就是关心我们的教育会给他的未来带去些什么。我总希望我给他们的是积极的、有用的东西。也许最直接的是我传授的知识,但是这远远不够,我觉得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三样东西:开发自己能力的本领、相信自己能力的信心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第一条,是一种方法,它和知识是有区别的,我认为成功的教学应该强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方法,一个热爱探索知识,会探索知识的孩子的将来才是快乐和前途无量的。第二条,是自信,老师首先要自信起来才能感染学生,另外,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往往是学生自信的动力。我相信鼓励比惩罚更加有效,去用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然后毫不吝啬地告诉他,这也许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呢!第三条,为人处世的原则,首先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世是学生模仿的依据之一,所以教师应该会“做人”,充满善和德的为人会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另外学生在成长中,会有懵懂的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指点,引领他们走过这一段青春迷惘期。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如果充满了爱心,懂得以心换心,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如果充满了爱心,懂得以爱博爱,即使冰冻的心灵也能融化。让我们以无私的爱心来铸就师魂,让我们送师爱之春风,洒师爱之甘露,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孜孜以求,风雨兼程!
爱岗位,立奉献之标尺
从教之初,我也曾用浪漫的情怀去设计美好的未来,用火一样的热情去描绘绚丽的事业,可当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切实体会到了教师平凡而烦琐的生活,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和巨大的压力。早晨5:30来到沸腾的操场,晚上10:00离开喧嚣的校园,和学生们共同欢笑,共同烦恼,我周围的老师们无怨无悔的这样做着,他们像春蚕,象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神圣。那是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往事,那是一段令我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对我灵魂深处的最严厉的触及。而今,我谛听着自己踩踏的足音,摇摇晃晃地在这条路上已走了十多年,我被自己周围的人感动着:我喜欢走在路上,听孩子们远远地叫我“老师好”;我喜欢坐在案前,拆启一个个装满祝愿的信封;我喜欢登上讲台,看台下几十双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我喜欢拿起粉笔,为年轻的航船导航……我可以改造人群,帮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帮他们点燃理想之灯,而他们也在影响着我,他们丰富着我的生活,他们美丽着我的人生……
有人说教师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睡的比狗晚;有人说教师职业稳定,工作轻松;也有人说当了教师饿不死,也富不了……作为教师我们应怎么远离这些形形色色的影响——不要抱怨,要“甘于平淡”。俗话说“非淡泊无以致远”,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情调节到最佳的状态来继续这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呢?甘于平淡吧!最快乐的不是一味地追求平庸,更不是追求富有的物质生活,而是甘于平淡。教师应把这一职业看成是一种责任,正如《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方宇所说的“责任是一种你别无选择的目标,必须努力实现它,责任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让你永远有努力的勇气和劲头。”只有真正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是一种责任,才能真正的甘于寂寞,甘于平淡。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吃也清淡,穿也素雅,心怀淡泊,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对教师的真实写照,从我们第一天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开始,我们就必须选择平凡,接受平凡。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追求卓越,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爱学习,扬知识之风帆
《中国师德手册》第六章为“把终身学习确立为坚定目标”。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生要学习知识,同样的教师也需要学习知识。所以师德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不断超越——提升高超业务素质。教师不光要对学生负责,同事也要对自己负责。教育永远是一个开创的事业,教师永远是一个前进的职业。不学无术,不进则退,这些道理人人知道,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飞快,要对学生负责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不能一刻不学习、不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否则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观念老土、知识过时的“老”师。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我们经常会教育学生说:学无止境。然而我们也应该经常对自己说这句话。虽然我们已经身为人师,但不应该放弃学生这一身份,应该继续再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们最信任、最崇拜的人莫过于教师,如果我们是一专多能,是无所不知或是“今天我不会,明天一定告诉你”的爱学习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一定是知识信息丰富、思维灵活开阔、性格开朗、好学上进、成绩不错的独立个体。这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产生了磁性——吸引、同化着一个个有活力的心,真正实践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成为“传道又授业”的育人楷模。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德只有理论不行,更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并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作用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本质上是品格教育,教师就是这种教育的实行者,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对社会有用。”教师应该努力地通过师德来润泽人心,塑造和谐的人格,构建和谐的社会。
教师不仅运用知识,而且运用自己的全部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中国师德手册》让我更加明确了今后从教之路的方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我誓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花朵,用粉笔谱写平凡的人生。
第四篇:人不好玩枉少年
人不好玩枉少年
【 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心理电台 】
把时间当作乳房,像挤乳沟一样挤时间。事实上,乳沟这东西,不仅女人能挤出来,男人挤挤也会有的。
把时间当作乳房,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如果你把一些时间用来做你打心眼儿最想做的事,做你最感兴趣的事,那感觉就像你和你最喜欢的人做爱时爱抚对方的乳房一样快活„„
把时间当作乳房,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当你这样做了,你觉得你还会为了如何治愈拖延症这个问题而苦恼吗?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坚持做有趣的事,他就会变得很好玩。说到好玩,我想起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里说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只是大多数人都无法看到鲁迅好玩的这一面,因为鲁迅被涂上了“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
转自壹心理 如果你问我:鲁迅到底好玩在哪里?你可以去读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或者多读几本鲁迅的杂文集自己去感受,在这里我就不加以赘述了。
在陈丹青看来,“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和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去除层层叠叠油垢般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另外陈丹青还说“好玩”是一种活泼而罕见的人格,“它绝不只是滑稽、好笑、可喜,它的内在的力量远远大于世人的想象,甚至是致命的力量„„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游戏的,豁达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的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
我读过一本名为《杨宪益对话集》的书,书中收入了很多媒体对于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访谈,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杨宪益对于人事物的最高评价就是“好玩”。
另外有记者问杨宪益:人生中译作、打油诗和烟酒哪个最重要?杨宪益答:都不重要。
在书中,杨宪益还说自己年轻时在牛津大学读书,一年有三个学期,他只有一个学期在校,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面玩。如果杨宪益年轻时没有这样疯玩过,他会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吗?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看似很有趣、很好玩的事会让人上瘾。一个人一旦对之上瘾了,可能会消耗掉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只会收获无尽的空虚感、悔恨感或负罪感。
对于这样的事,我个人的心得是要么运用自制力尽量少做这些事,要么索性让自己彻底沉溺其中,直至做到对这件事彻底腻烦为止。
例如我原来喜欢玩某几款电脑游戏,我就是索性让自己彻底沉溺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玩,每个游戏都连续通关多次,一直玩到我一看到这些电脑游戏就会感到有点恶心。再后来,我发现我对那些我身边的人疯狂痴迷而我从未玩过的电脑游戏也都提不起什么兴趣了。所以在过去几年,我极少玩电脑游戏。
当然,关于电脑游戏,这只是我的个人体验。而对于某些游戏玩家来说,玩电脑游戏时可以感受到人生最终极的意义。另外也许他们完全不用为生计问题担忧,或者他们可以通过电脑游戏实现经济独立甚至财务自由。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不会因为沉溺于电脑游戏而收获无尽的空虚感、悔恨感或负罪感。
转自壹心理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对于某个人来说最有趣、最好玩的事,如果这个人在这些事身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会因此收获愉悦感、满足感或自我实现感。
例如美食作家叶怡兰说法国的很多厨师是“以创作者的理想和热情,不求糊口,不为营利,而是以追求高度创作表现与艺术境界的达成为目标,即便需要借贷举债也在所不惜”。
也许有人会说:“我想做我心目中最有趣、最好玩的事,只是如果我现在就开始着手去做,我无法养活我自己,所以我现在必须做一些非常无趣的工作养活我自己。”
生存是第一要义,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你一定要做一些非常无趣的工作养活你自己吗?而且一件工作是否有趣,完全可以根据你的心态而变化。如果你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关于如何开始去做你心目中最有趣、最好玩的事,那么你完全可以把所有为了生存而去干的那些工作看成是一种必要的经历,至少你可以通过这些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了解社会和人性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在谋生的同时,你是否为了你心目中那个远大的目标制定了一个可行的长期计划。
例如萧伯纳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萧伯纳中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选择了一份自己很不喜欢的工作以糊口——他在一家房地产公司里先是当学徒,后来成了一个出纳员。那时萧伯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严格的写作计划:每天必须写出5页稿纸的文字。在萧伯纳开始文学创作的最初几年,他只赚到了30英镑的稿费。这之后他还写了5部长篇小说,然后去了60多家出版社寻求出版的机会,却均被拒绝。这让萧伯纳感到万分沮丧,但他依旧一直坚持那种每天按部就班写5页的工作方式,后来他终于写出了多部闻名世界的经典剧作,再后来他更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顺便送你一针萧伯纳牌心灵鸡血:“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所做的事里面十件有九件是失败的。我不想成为失败者,所以我就付出十倍的努力干下去。”
再例如那部曾经轰动一时的动画短片《李献计历险记》,我个人很喜欢这个作品,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名叫李阳的年轻人用了两年半时间独立完成的。关于这部动画短片的制作过程,李阳曾这样说道:“自己一人儿做的,只是我没勇气辞职,因为还得生活,还得给自己在乎的人们买礼物,这都要钱。用业余时间花了两年半做完,我就粗粗拉拉一做,你们也就嘻嘻哈哈一看,咱都为图乐子来的不是么。”
这是一个像挤乳沟一样挤时间的经典案例,如果你不能全职去做你打心眼儿最想做的事,那你就像挤乳沟一样挤时间去做。
转自壹心理 又例如有一天在街边看到一个收垃圾的白发老人在没生意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练起了头倒立,看得我感慨万千,他让我想起了我童年时的功夫梦,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了想拜这个白发老人为师的冲动。
很多人看不起收垃圾这个工作,其实干这个工作挺赚的。当然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利用业余时间,可以做成很多事。例如他可以迈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步,他可以独立完成一部很经典的动画短片,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功夫高手„„
很多时候,我们的兴趣能为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而且它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潜能。
在电影《桃姐》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人没兴趣会死的。”说这句台词的老人的兴趣爱好还挺多的,而他最大的兴趣好像是借钱找小姐,片中刘德华饰演的男主人公和桃姐都曾借钱给他,前者知道真相后挺生气,桃姐对此倒是很看得开,她说:“就让他找吧,他还能找多久?”看到这里我心想,男人其实也挺可悲的,只要还能硬,直到老都被基因设置牵着鼻子走,等到老得硬不起来了可能又会觉得生无可恋。
也许有人会认为喜欢找小姐不是什么正经的兴趣,我无意对此进行道德评价。只是在我看来,不正经是比正经或假正经强大无数倍的一种力量。
一个人在做特正经或假正经的事的时候,可能经常会有想要拖延的想法。而在做不正经的事的时候,他会干劲十足,活力四射,灵感不断,甚至有可能变得比爱因斯坦智商更高。
在荒木经惟的著作《荒木经惟的天才写真术》的最后一个章节,荒木经惟说他不想拍那种沉重的照片,因为一旦涉入严肃的话题,摄影就会变得令人沮丧。而在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荒木经惟这样写道:“人生何苦要这样过日子呢,很辛苦的啦。若不尽量去拍一些不太正经的照片,我的能量马上就会消失殆尽,或者说,我会倒下。”
这是一个天才艺术家的大智慧。如果你善于运用不正经的力量,你会发现治愈拖延症是轻而易举的事,完成自我实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你还会发现那些特正经或假正经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很没劲、很无趣的人,只有不正经的人才能玩转地球,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转自壹心理 在我们身边,或是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说自己最喜欢唱歌,他们说唱歌就是自己最大的兴趣,他们还说自己一定要成功,成为万众瞩目的歌星,然后赚很多很多钱。可是他们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成所愿。这时他们可能会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一定能成功这句话是骗人的。
这句话的确是一句骗人的鬼话。只是这些说自己最喜欢唱歌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到底唱歌是他们最大的兴趣,还是成功是他们最大的兴趣?如果唱歌真的是他们最大的兴趣,那他们只要天天开心唱歌就可以了。而如果成功才是他们最大的兴趣,那他们只是天天开心唱歌可能无法获得成功,用那些已经烂大街的、僵化功利的成功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则几乎百分之百不会获得成功。
而且这里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不停自虐,甚至自杀式生存,进而过上了在他人看来很光鲜的生活,这是真正的成功吗?
就为了这种在他人看来很光鲜的生活,你强迫自己每天都去做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事,为此你不断透支你的健康,然后早衰的你在三十多岁时就拥有一颗六十多岁的心脏,甚至患上性功能障碍、心脏病、癌症等疾病,你真的很想获得这样的成功吗?
还有很多人,因为鄙视成功学,使得他们也开始心口不一地鄙视成功本身了,这其实也挺蠢的。
虽然绝大多数成功学理论都是垃圾,但真正的成功还是值得我们为之而奋斗的。而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还是得张弛有度地去做那些自己打心眼儿里最想做的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一个人选择做这样的事,最初可能会很辛苦,只是如果能咬牙坚持,在摸爬滚打中全面掌握做好这件事的各种方法和技巧,那他就会体验到事半功倍的乐趣。
经常会听到一些年轻人说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在我们的心里,那些我们打心眼儿最想做的事,我们最感兴趣的事会帮助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
如果你现在有条件去做你打心眼儿最想做的事,那就现在立刻马上去做。
如果你现在没有条件去做你打心眼儿最想做的事,那就现在立刻马上去创造相应的条件。
转自壹心理 当然,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什么事才是自己打心眼儿里最想做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和谎言,还有各种各样的限制。而且对于个人来说,通常要走足够多的弯路,犯过足够多的错误,才能知道什么事是自己打心眼儿里最想做的。
当我们找到了我们打心眼儿最想做的事,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名为《80/20定律》的书,作者是英国作家理查德·科克。虽然这是一本所谓的“成功心理学通俗读物”,但不得不说,这个老外写得还算比较严谨,书中有一些时间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现代社会存在一种错觉,就是‘以多求多’。我们总是认为,若想更多地享受生活,若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更努力地工作,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职业生活上,并且做出各种牺牲和让步。对此,本书绝不敢苟同。本书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境界——‘少即是多’。生活的全部真谛,都可以通过减法去寻求。做得更少,我们反而收获更多。摆脱各种行为的束缚,把精力重新集中到小小的真正核心部分,我们就会不断突破、进步。”
在这本书的第四章,理查德·科克向读者转述了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年轻时的故事。
斯皮尔伯格12岁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电影导演。五年后,斯皮尔伯格走进环球影业公司的大门,谋求一份和电影有关的工作。第二天,斯皮尔伯格身穿西装,夹着他父亲的公文包,还在里面放了两块糖和一块三明治。很显然,环球影业公司还不太信任当时只有17岁的斯皮尔伯格,所以他当时连个正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但斯皮尔伯格对此并不在意,他将一辆废弃的拖车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并且在车门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斯皮尔伯格每天和导演、制片人、编剧们混在一起,不断吸收他们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导演,斯皮尔伯格会默默观察他们执导电影时的一言一行。
当斯皮尔伯格20岁的时候,他向环球影业公司展示了他拍摄的一部短片。凭借这部短片,斯皮尔伯格获得了一份七年合约。
随后发生了什么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了。众所周知,斯皮尔伯格是这颗星球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之一。
转自壹心理 对于斯皮尔伯格的上述经历,理查德·科克这样点评道:“倾注精力于少数事情上,意味着做得更少,烦扰更少。倾注精力,能让你事半功倍,以少求多。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要做到精力集中其实并不是很难。倾注精力能让你彰显个性,更好地做你自己„„个性,意味着区别。要想有别于别人,就要整理、精简、集中精力,倾注精力于自己真正独特的那一部分„„”
想要集中精力很难吗?这事儿真不太难,难的是长时间集中精力。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拖延症患者,就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长时间集中精力的能力。而他们之所以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则是因为他们总是做一些自己打心眼儿里不喜欢做的事。当然,他们可能会说:“谁不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啊?可人总得先活着是吧。我每天做我打心眼儿不喜欢做的事,还不是为了生活。”他们这样说当然没问题,只是很显然,这种活法儿挺自虐的,而且获得的回报十有八九都很低。
还有很多人会为了各种琐事疲于奔命,然后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不停地逃避,他们不敢放手一搏去做自己打心眼儿最想做的那件事。他们想要安全地多捡一些“芝麻”,他们会对自己说等时机成熟了再捡“西瓜”吧,结果直到死也没等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刻。
很多时候,对于你打心眼儿最想做的那件事,其实根本不是你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你敢不敢做的问题。一旦你真的着手去做了,一旦你将时间和精力倾注其中了,你会发现这件事可能的确很难,但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而且一旦你对这件事保持高度专注,尽可能地不再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于那些无异于“捡芝麻”的各种琐事上,你的生活会因此少了很多压力和焦虑,你会变得很放松,很高效,你的拖延症也会因此渐渐痊愈。
简而言之,如果你能高度专注、锲而不舍地去做你打心眼儿最想做的那件事,如果你能为此达到“舍万求一”的境界,你将会体验到以少求多、事半功倍的乐趣。你也将因此获得双重回报:物质层面的回报和精神层面的回报。前者会让你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后者则会让你感到生而无憾。
高度专注、锲而不舍地去做你打心眼儿里最想做的那件事,这是一道“窄门”,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是一种看上去很难实施的时间管理方法,但同样也是一种能让你完成自我实现的时间管理方法。
转自壹心理
第五篇:三尺讲台 用爱守望 师德学习心得
三尺讲台 用爱守望
本次国培中,邹顺康教授在《教育伦理与师德师风建设》中提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领域的职业道德水准和风貌在根本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是“官德官风”: 事关国家“治国兴邦”; 二是“医德医风”:事关人们的“生命”; 三是“师德师风”:事关人类的“灵魂”。如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自身的灵魂都走向了堕落,这个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培养师德情感、坚定师得信念、锻炼师德意志。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已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在这期间,我的思想不断的转变成熟,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在学校教育中,我认识到教师是人师,教育是以一种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
我在偏远山区学校任教,目睹了改革发展给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可喜的变化,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策的实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师培训学习力度加大,使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对教育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
但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以及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个别教师缺乏活力,产生了情感状态的衰竭,觉得当教师体验不到幸福,有一种消极感。诚然,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愿,无可厚非。但其实什么是幸福,永远没有一个划一的界定,相同的生活境遇,在一个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另一个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
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三尺讲台,多么的神圣。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会感到踏实;当我看到学生掌握知识时的兴奋,我会感到快乐;当我教师节收到学生亲手制作的卡片时,我会感到满足;当学生把我当知己谈心事时,我会感觉很温暖;当看见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会感到欣慰,当留守学生想父母流泪时,我竟然会感到心痛;我知道,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而我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关心、一话语、一鼓励,就能拨动一个个美妙的心弦,给他们带来希望、带来欢乐;我知道,他们也需要我。
课堂是我的舞台,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欢乐,看着自己的学生茁壮成长,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激动和快乐,我享受这种快乐。我始终认为,我是一名教师,就要有奉献精神,因为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还记得我刚毕业的那年八月,我走上了三尺讲台。时间如梭,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站在这里,工作着、奉献着,任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悄悄
流走,用三寸粉笔在黑板上挥舞着我的人生。在这个偏远的农村学校,尽管远离城市的繁华,尽管陪伴我的只有寂寞的星光,尽管身旁的压力接憧而来,尽管身后传来女儿的呼唤父母的期盼,尽管柔嫩的容颜已经沧桑,尽管一支粉笔两袖清风走世间;但我无怨无悔,因为这里,是我永远不变的选择,因为这里,有我终生热爱的追求!
是什么给了我这有力的支撑,让我在这讲台站得如此坚定?是爱!是源于我多年来对教育、对学生深深的爱!爱学生,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入骨髓的甜蜜,久而久之,这份情感就会演绎成一种幸福,时刻慰藉着我的心灵。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我深深领悟到——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爱我们,只有用爱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懂得这样的道理,多一分真诚就多一分关怀,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温暖!只要走上那三尺讲台,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对那一张张神情专注的面庞,我们的心中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情绪在涌动,我想那真的就是爱。
我们学校是农村中学,很多留守儿童长时间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家访,谈心,爱护,帮助,教育,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得以自信、健康的成长。我是一名教师,我深信师德的重要,有多少老师为了教育事业披肝沥胆!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永远流传!还记得用轮椅画出爱心奇迹的李莉吗?5年时间,温暖8万个冰冷的心灵,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还记得吗?当失控的客车冲向孩子们的瞬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用她柔弱的躯体,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有些人说当老师不幸福,我想人的一生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尽管如此也是短暂的一瞬,是煎熬还是享受,通常取决于对人生的态度。我既然选择了当一名教师,就不会后悔,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因为,我爱三尺讲台,我会用爱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