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2:4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

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媒体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教学步骤·方案三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第二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及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

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观点,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研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当神器之重

(5)戒奢以俭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确](1)生长。(2)使……稳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点拨]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值得细细玩味。

研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终者盖寡

(4)盖在殷忧

(5)纵情以傲物

(6)董之以严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确](1)帝王。(2)大。(3)能够(4)深(5)看不起人。(6)监督(7)通“震”,威吓。(8)戒慎。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终苟免而不怀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1)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2)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来,也能淹没它。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点拨]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思考: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7

[点拨]贞观年间,社会繁荣。在一片颂扬太平盛世的赞美声中,唐太宗也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魏征作为一名有识见的政治家,却透过这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谆谆告诫唐太宗要不忘历史的教训。作者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以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的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

第二课时

研读第三段。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雍蔽(2)谗邪(3)拙恶(4)谬赏(5)垂拱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谦冲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乐盘游(6)慎始而敬终(7)虑雍蔽(8)证身以酗恶(9)宏兹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谬赏、以怒而滥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严刑

[明确](1)克制,(2)使……安宁。(3)虚;养,(4)居于……之下。(5)以……为乐。(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选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12)来;而;因为;用

3、把本段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如果真正能够看见可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从而警戒自己;准备大兴土木就想到应该不要过分,从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险,就注意谦虚待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会骄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伟大,是因为处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欢打猎,就想到围住三面,开出一条路让野兽逃出一些,拿这个作限度;担心自己会偷懒,就想到不但开头要认真,而且要坚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锁,就想到虚心接受下级的意见;怕有坏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坚持原则,撤换那班奸臣;施恩典给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高兴便乱赏;处罚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发脾气就随便处罚别人,完金做到这十点,再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择有才能的人使用他们,辨别出正确的意见照着办,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全部献出他们的计策,勇敢的人就会彻底用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忠诚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发挥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稳稳地坐着,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费神,脑子转个不停,事事过手,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4、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Y

(点拨)“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2)在修养上,应核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3)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剿恶;

(4)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彻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背诵全文。

[指点]抓住“思”字背诵全文。

“思”为一篇之骨。人主“积其德义”,才能“思国之安”;“思国之安”,即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须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无须“劳神苦思”——全文15个“思”字,既为一篇之骨,也为背诵全文的总体思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点拨]这篇课文几乎全用排比、对偶句构成,但也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错杂其间,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先说排比。如第一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在内容上,前后有推理的关系;在形式上,作者连用两组排比句,串连而下,气势充沛,似乎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征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通过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

再说对偶。如第一段末,为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作者承接上文,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来既有节奏感,同时,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又如“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两两相对,内容上互为比照,层层推进,把历代帝王夺取天下和守天下时的两种情况说得十分透彻。“董之以严刑”以下四句也是两两相对;实际上“董之以严刑”与“振之以威怒”内容相类,之所以用了两组对偶何,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两两相对的句式相照应,另一分而则为了增强气势,强调丧失民心,局面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再说反问。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在内容上,是对上述道理的正确性加以强调;在形式上,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二段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句反问“岂得之易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结

本文语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简意骇,有说服力。多用对偶句,笔力遒劲,气势雄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谈起来气势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论题,次段分析原因,末段问于劝谏。从正反两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篇:《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首篇课文,现结合教改要求及教学程序设计就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从大纲、教材、教法、学情、心理、设计意图、理论依据等角度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处理

本单元文言文属于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用了许多骈偶句式,但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整饬庄重、气韵充沛,又自然流畅,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代表了初唐时期散文的创作成就。

它是一篇奏疏,作者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政治主张。以此为突破口,可引导理解在本单元其它文章(文体不同)中作者如何寄寓自己的主张、观点、感情等。

共安排两课时,主要是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掌握积累相应的文言字词,设计板书力促当堂成诵。

第一课时着重研习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设喻、对比论证的运用,结合比较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并加以评改。第二课时着重研习第三自然段,把握“十思”的内容,深入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政治主张。并联系修身养性,道德建设等来谈论其现实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积极意义的把握

2、知识目标

在诵读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义项和文言虚词的用法。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设喻、对比论证的运用,体味语言风格。

3、能力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以读促写,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写作训练。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结合板书识记材料,当堂成诵。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政治主张。

二、说教法

(一)“读、议、析、诵”相结合,突出诵读训练。

(二)结合巩固训练,启发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三)结合板书罗列的重点文字片段,明确文章内容和思路,力争当堂成诵。

(四)教具:小黑板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意见、常见虚词的用法以及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但多靠机械记忆,忽略在文章内容及句义章法的理解把握前提下记忆。且较少对点滴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二)学法指导

1、圈点评注法

学习课文时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标记疑问,评注阅读时的感受、体会。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使用符号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重读复习文章。

2、通过“粗读”“通读”“品读”“齐读”“个别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路。在此前提下,设计迁移阅读,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达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学程序各环节时间安排:

1、“导入新课并释题” 3分钟

2、“学习目标”、“朗读” 4分钟

3、“研习课文” 18分钟

4、“巩固反馈” 18分钟

5、“小结” 2分钟

(一)课前口讲训练

(要求学生介绍与魏征、唐太宗有关的史料或故事)

(二)导入新课并释题

1、背景简介

2、“十思”的原文表述

3、引导体会魏征作为一名“诤臣”“谏”的方式。

(三)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四)朗读

1、齐读全文

(带着P73练习一的问题)

2、正音并揣摩句内停顿

(五)研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疏通字词

生:口议字词的意义、用法,理解句子意思 师:点拨分析,引导理解文意,弄清思路 字词:固、根本、浚、虽、下愚、当、神器、以(师生互动,逐步呈现板书)

正 思国安 面 面 积德义 引 强 反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 调

2、生读、齐背

3、师作结:该段以“木”“流”设喻,论证了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二自然段

1、疏通字词 生:(同上)师:(同上)

字词:凡百、景、克、盖、殷、以、纵情、物、董、以、振、而、惟、所(师生互动,逐步呈现板书)善始者 克终者 殷忧 得志 竭诚待下 纵情傲物 吴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2、生读、个别抽背

3、师作结:该段总结历史经验,劝谏太宗不可纵情傲物,要居安思危、竭诚待下。

(六)巩固反馈

1、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下列各项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虽董之以严刑”中“以”相同的()A、必竭诚以待下 B、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指明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以

2、翻译: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4、将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作答。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乂(yŒ,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问题:将此文与课文比较,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稍作百余字的展开表述。

处理:首先请学生概述《魏郑公谏语》大意。其次当堂书面表述,并指名学生将自己的表述写在黑板上。再次互议互改,主要让学生自主地作出评价,进行修改。最后学生简议对口语交际的启示。

(七)小结

1、设喻、对比劝谏的艺术

2、作者的观点

(八)作业

1、归纳整理“以”的意义和用法及古今异义。

2、试用自己的语言对“十思”内容加以概括。体味蕴涵其间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价值。附:本课时板书设计

正 反 思国安 面 面 居安思危 积德义 引 强 戒奢以俭 出 调 善始者 克终者 殷忧 得志 竭诚待下 纵情傲物 吴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附:延伸阅读材料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手法试析》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学生)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第一课时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教学过程】

一、【先学一】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2)德义

(3)明哲:(4)不胜:

(5)景命:

(6)殷忧:

(7)克:(8)胡:

(9)董:。(10)苟免:

(11)奔车朽索:

(12)高危:

(13)盘游:(14)敬终:

(15)谬赏:(16)不言而化:

二、【后教一】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三、【先学二】 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

(2)分析第二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3)分析前三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四、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五、堂训练 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第二时

【学习目标】

1、引内容阐释“十思”;

2、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

一、【先学一】

释对“十思”的理解。

二、【后教一】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三、【先学二】

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①“载舟覆舟”,②“谦冲而自牧”

设喻的论证方法

四、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五、当堂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1.名句默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

(2)不念,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5),择善而从之,则,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B、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

C、简能而任之(精简)D、宏兹九德(此)

4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B、虽董之以严刑

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D、代百司之职役哉

5.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乐盘游 B、则思正身以黜恶

C、宏此九德 D、何必劳神苦思

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

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D、克终者盖寡(能够)

8、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

A、戒奢以俭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勇者竭其力 D、仁者播其惠

9、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

①臣虽下愚

②必竭诚以待下

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和()

11.理解时,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A、戒奢以俭 B、振之以威怒

C、则纵情以傲物 D、则思知止以安人

12.下列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3.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魏征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2.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课堂训练:

(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懈怠.()浚.()谗.邪()谬.赏()滥.刑()豫.游()垂拱.()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

以自牧 冲:冲动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亏无为之大道..哉 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

黜.恶()A.震之以威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B.居域中之大 怨不在大 ..C.臣闻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D.不念居安思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和()

①臣虽下愚

②必竭诚以待下 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 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十思”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

”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参考答案】 课堂训练

(一)1.yōng dài jùn chán chù miù làn yù gǒng 2.C(A项中“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今义为“基础”。B项中“纵情”文中意为放 纵感情(骄傲);今多指“尽情”。C项中“骨肉”古今都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中“虚心”,这里是实指,是“使心虚”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则已经高度抽象化,成为一种美德,一种谦虚的表现。)3.C(A “休”,美好。B “物”,他人。D “冲”,谦虚)4.D(司职:管理职事。)

5.C(A 介词,用/介词,因为 B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 C 结构助词,的 D 那么,就/ 表判断,“是”)课堂训练

(二)1.A 2.D 3.②和④

4.(1)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 义(2)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

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5.D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卒章曰(最后)

②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约束)

③直百万(只)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劾其伪(核对)

⑥执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化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恚曰(发誓).A.③⑤⑧

B.①⑥⑦ C.②④⑥

D.①④⑧ 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5.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1)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2)4 这是

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下载《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

    江苏省清河中学高一语文组必修三课堂活动单之《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

    《谏太宗十思疏》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丰富的哲理内涵,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篇高质量的政治散文。虽然文章写于1300多年前,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具有特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二、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 2.、纵情以傲物 3、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

    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魏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检测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整理:高三语文组 甘永 2014、9、15 一、文学常识: 魏徵, 朝谏议大夫,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建......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 教学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