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运河,向东流去诗歌
秋天的风,停泊运河的黄昏
懒懒散散,不想走
一个人就要离开,窗户上的风景
淡了。不会表达,一丝熟的香
站出来,摇摇晃晃,谁的心里能装下
浣衣少女的秋水,手臂如藕
槌衣声无忧无虑,让我的念想
隐约着一种甜的惩罚,蜜的汹涌
一个很忧虑的人,一整天站在运河
看对岸的风景,等心爱的人
我真想走过去问问,多好的一个角度
我怀揣一肚子的鲜花,分几枝给你何妨
既暇意又手留余香
蜂癫的感受,恰到好处,对我这个
追赶春天的人,前方肯定少不了
瞬间的记起,放下却用一辈子,就像我痴迷于文字的心灵鸡汤,深及生命的烙印
和诗而眠的幸福
我怀念你的干枯,蟹壳虫鱼
小草,砂砾……亦有羊群,让记忆
奔跑起来,玩沙沙的孩子,像旱地的鱼
系红纱巾的少女,她的身上,没有一点鱼腥味
对岸是年轻的油菜花,谁换能再一期雪花
匆匆赶赴的路,有一点小激动,浅浅的与我新换的上衣,多像姊妹花
我夹紧片段的记忆,免得吵醒你
笔下探春的芽,羞羞答答
我不是一个贩子,也不是一个屠户
内心却蕴藏着,三千兵马一样的场面
十万低垂的秋色,打开门各走各道
各回各家。今晚我设诗宴,邀约
千里迢迢的风,撼动云雨的脚印
以及生命里,死不了的沙漠之舟
我是清醒的,一块煤的宽宥
燃点掌握在你手里,自缚与剥离
生于斯长于斯的运河,惊鸿一曲
微尘少不了,攀附的泡沫
运河深处的涓涓细流,立体的梦里水乡
第二篇:大运河漫步诗歌
沿着大运河
我漫无目的地走
大运河如何
从春秋流到隋唐
从隋唐流到明清
从明清流到如今
我不想追究
沿着大运河
我漫无目的地走
大运河如何
越过黄河
越过长江
从京城流向杭州
我不想追究
沿着大运河
我漫无目的地走
大运河如何
两边垂满了绿柳
河里长满了水草
滕蔓红透了岸堤
我不想追究
沿着大运河
我漫无目的地走
大运河如何
在头顶上飞机轰鸣声中流淌
在岸堤上汽车呼啸声中流淌
在行人有意无意注目中流淌
我不想追究
沿着大运河
我漫无目的地走
在秋日暖暖的太阳下
在草木枯黄的某个午后
跟随缓缓流动的河水
沿着大运河
我漫无目的地走
第三篇:风流去读书笔记
读《风流去》后感 最近花了三周的时间将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读完了,此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为止的近一千年间的中国文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和与此交织的中国历史!
《风流去》既是一本文人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中国古代史,压抑、痛苦、无奈一直伴随着我读完本书。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始,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内涵就开始产生了,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了自己所特有的学派!
春秋战国始出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尝试,那时的社会还是有“礼”存在,这些文化精英做为君主的座上宾,甚至是帝师的角色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家都是平等的,合则来不合则去;后来历史前进到秦灭六国,秦相李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出卖自己的道德,杀害同窗韩非、焚书坑儒,妄自以为这样可以得来天下太平,可事与愿违!他最终被一个比自己更没底线更加残忍的赵高害死!从而拉开了中国长达两年多年的杀伐!血流成河!
汉代秦而立,项羽、刘邦、吕后、韩信这些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历史车轮行进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一时期我认为最可悲最可怜的文人莫属晁错了。他是景帝的老师,在景帝即位后,秘折上书景帝削藩,结果景帝在朝堂上公开晁错上书削藩之密折,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乱,而景帝此时听从了袁盎建议,捕杀晁错,腰斩于市,并诛晁错全族!惨!怎一个“狠”字了得!从此可见某些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人性!晁错与景帝的关系非同一般,晁错上书之前景帝不可能不知道,削藩伊始,必至诸王叛乱!晚叛不如早叛!景帝是在利用晁错逼反诸王,然后诛晁错,让诸王反叛的借口消失,然后拉拢其中犹豫不定的藩王,使他们站在自己一边来消灭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集团,最终他的目的达成了!吴国灭了,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其他诸侯国问题也解决了,中央集权的使命完成了!从此中国历史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文人的地位也进一步降低了!从平等的帝师到随意丢弃的弃子!当然历史不可挡,集权是在当下那个时代历史必然的选择,可集权的方式可以选择不那么没人性的吗!诛晁错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诛灭全族呢!?
历史又前进到了东汉,由于东汉顺帝时期重用外戚梁商,导致梁商死后大权传至其不肖子梁冀手中,梁冀为人跋扈毒辣,眼中只有享乐,谁挡他的去路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无比残忍,他为了把持朝政先后废立了多位皇帝。因质帝当面称他为“跋扈将军”而毒杀质帝!此时当朝高官李固看不惯梁冀为非作歹,同他做了殊死斗争,最终不敌被杀!李固被杀之前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就让留在京中的三个儿子回家去了,李固之女李文姬知道自己兄弟回家,家族必将遭灭顶之灾,于是让三弟李燮,隐姓埋名逃出家门,后对外宣称李燮回京找父亲去了!终于李固被害,其二子也被杀害,仅三子在李文姬的谋划下才得以活命,也为李家留下了仅有的一直香火!好一个奇女子啊!待十几年后汉桓帝联合五位宦官诛杀梁冀后,姐弟才得以相见,姐弟相见抱头痛哭!这眼泪是感动是心酸还是无奈!?自始拉开了东汉末年宦官与文人集团斗争的序幕!
文人集团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采用破坏道德的方式,对宦官集团展开杀戮;宦官集团为了保住自己性命也对文人集团采用更疯狂的杀戮,杀来杀去直到,汉少帝时期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领兵杀入宫中,屠尽所有宦官,导致少帝被宦官挟持出宫,后被董卓劫持后废黜,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至此整个东汉王朝算是完蛋了!
建安年间的曹操背负了历史太多的骂名,但我认为曹操算那个时代唯一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董卓,迎献帝,讨伐各路诸侯,至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到来使原本风声鹤唳的文化圈,注入了一股清流,文人又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压抑了多年的文人终于可以为国家、人民做些贡献了!至此压抑至极点的文化圈又恢复了生机!从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看出此时文人担 忧的是有限的生命无法完成肩上无限责任的矛盾心理!可惜,曹操生命真如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只活了65岁,那一年是公元220年,自他逝去后,曹魏经历46年至公元266年,司马氏篡魏立晋,晋后又灭蜀、吴,从此天下一统!
晋以后的文人,渐渐的变成了权利的奴隶,朝堂上的权利倾轧,互相杀伐,让文人周围的空气越来越凝固,马上就要窒息了!此时有些文人看透了权利,选择全身归隐山林,如晋末的陶渊明,从此开创了新的田园风潮,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另一个小高峰!可是更加血腥的杀伐和民族浩劫却悄悄的拉开了帷幕!
文人的世界观由老庄的从自然中来,到陶渊明的到自然中去,完成了一个轮回,至此本书也结束了!
纵观此段历史,从汉初开始的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使整个文人集团变成了不会思考只会坚持自己“道德”的偏执狂,认为自己所坚持的“道德”才是世间唯一的真理,抱着非我道德之类,其心必异的想法,欲将所有的不“道德”诛之而后快!他们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青史留名不惜搭上整个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崩溃,生民的劫难!古代文人的个人史,也是整部中国历史的血泪史,这一个个文人像风一样从我们的身边飞逝,我们置身于风中,感受着他们的希望与无奈,至此终于明白为什么鲍鹏山先生将此书起名《风流去》!假设百家依然争鸣,儒学并不强大,社会开明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诉求,那么文人依然是文人并不会有太多的道德羁绊,不同的思想学术都被兼容并包,也许历史就不会那么的残酷了!篇二:读书心得
《风流去》读书心得
老子思想启示点滴
一.懂得本源,依然面对文明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我们可见老子对历史的悲观,对人类文化史的基本评价,在他看来,人类道德是一个逐渐堕落的过程,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衰退的过程,而不是发展的过程,而人类在历史长河的文化创造,只不过是对堕落人性的被动适应,甚至是对其的取媚。所以,他认为人类历史应该反过来,逆向行走——去追溯本源的“道”。
二.我这样理解不敢为天下先”
勇敢与不勇敢,相互依存,恰是因为某一方面勇敢,才在另一方面不勇敢。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这痛苦,这负担是人生的枷锁。但若没有了这种枷锁,那不就成了孟子所说的“放假邪侈,无不为己”的恶棍了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得志者有时小人,成功者有时庸人这种反常的现象。
我们虽然如此下贱,如此卑鄙地活着,究竟从老子那里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指引呢?要真正读懂老子的哲学,首先由于汉语缺乏必要的时态,限制和虚拟语气,有些句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的理论主张,也可以理解有的可以看做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如前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其次,读老子的著作,重要的不是看他提倡什么,而是看他向我们描述了什么看他向我们描述 的生存状态有多可怕。从生命的角度想,我们都是有思想的芦苇。老子要求人们守住柔弱,而不要追求极盛,月圆而亏,日中而倾,物方生方死,所以守住弱,便是守住了发展的生机,而走向鼎盛,则是走向衰败的转折,所以一旦强大,万不可轻傲,更要谦恭自守,甚至自损,以保持持续的生机。
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不断地提醒或告诫我们生命及生活的意义,是以恭敬自守、不张狂,不刻意示强为原则的。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员,善待他人,珍视万物,在生命的河流中,不断蓄积自己,以拥有不断前行,持续成长的内力。篇三:读书笔记获奖
新浦区教师读书心得
单 位: 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 姓
名: 刘倩 日 期: 2013-8-29 索 引:窦桂梅主编:《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第l版。
观点摘要: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换言之,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哪几件事?笔尖流泻出这样的文字,心中却蓦地一惊。谈论优秀者,自身是否应当率先拥有优秀的状态?翻看我的履历,头衔不少,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云云,但这些在笔者心里是并不足以作为优秀证明的。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本着自己对“优秀”的理解,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加上对时下教育热点话题的思索,结成这本《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行文的时候,没有以太多的、现成的优秀教师作案例、当“经验”,更多的是结合自身的体验,就甘一话题发表一些看法,以引起一点反思。努力学着思索者的样子,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在这个孤寂的领域里,寻找感人的言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业精于勤 张扬个性 永葆激情 读书养气 合作共进内省致远 海纳百川 公共情怀 笔耕不辍 关注细节 善待教材 尊重写字 黄金分割
理性视点 把握自己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读书心得
一提起名师,人们总会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精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人文素养??在读了窦桂梅的著作《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后,我内心地震撼了——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窦老师除了自身的天资聪慧外,也曾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与努力!她的成长历程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知道的事情。窦老师无疑是优秀的,她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探索。读了窦桂梅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我觉得确实是一味滋补的心灵鸡汤,最感动的是窦老师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执着”二字形容已经不够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热爱”,是的,因为“热爱”而愿意放弃许多,因为“热爱”而愿意为他付出。看完本书,我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做一名语文教师了。本书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七方面加以统领。
第1件事:认识语文的本质
我们应该“敞开怀抱,品尝母语的味道,体会母语的性情——给自己一个机会,感动于母语,感恩于母语。”对母语,我们要有敬畏与传承的意识,语言的基本构成是字词,母语教学中的取和舍。
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窦桂梅老师在文中对汉语,咱们的母语心怀敬畏。语文教师要让自己的言行充满“语文味”,既要有散文的辞彩,又要有诗人的哲思。语文教师要在自己心灵最柔软之处,牵起一根琴弦,以母语温润澄净的音符时时撩拨,使自身之于母语,犹如渊鱼之于池水,水乳交融而又冷暖自知,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在多媒体泛滥的今天,提出了“画面怎能代替黑板,点击怎能代替书写?”这些都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也要和窦老师一同呼吁:对母语要维护她自身的本色,同时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是我们最基本的语言操守。
第二件事: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 一节低年级的课例,老师总叫前面的几个同学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课后孩子向老师索要老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这真是够讽刺的。还有的老师动不动就在孩子脸上贴上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拍手欢呼:“你真棒!”之类的“闹”课。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
候,要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
“我是教语文的?”还是“我是用语文教人的?”窦老师对小红花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剖析,要明白任何时候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第三件事: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这一点是窦老师一直以来的提倡,“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闲时不读上几页是无法活下去的。”这让我想到了皮鼓说的让读书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及狄金森的没有一艘船能向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向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是多么惬意、美妙的事。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窦老师的那种“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的读书方法。无论如何,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要为儿童文学作品保留一个特殊的位置,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
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时,我似乎看到了身为副校长的窦老师,在繁重芜杂的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点滴闲暇,坚持挤出时间来读书的身影。经典著作、《人民教育》、《读者》、《随笔》??都是她生活的伴侣。会前会后,旅行途中??她都会拿出书来,作一次精神的短暂漫游。读书,让窦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窦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底气十足,挥洒自如;读书,让窦老师的精神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元素,永葆青春,永远美丽!
第四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窦老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刻认识。上好语文课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最重要的工作,但教过多年书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手里的教材那么多,当我们真的要选出几篇好好精讲的时候,却又不知何去何从,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好不容易选好了文章,想好好讲一讲,设计教学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回望自己的课,读、说、议的环节一点也不少,可自己总觉得课堂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却又找不出原因在哪。看完窦老师的“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一章节,心中豁然开朗:我们缺乏的是
对文本深刻的解读。而要深刻解读文本,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仅就《游园不值》一首只有21字的诗,窦老师写的备课体会就有几万字。她循着作者叶绍翁的足迹走进宋诗、南宋后期文学。跟着叶绍翁游园的同时,又要走进宋朝园林与宋时东吴民俗。再跟着作者的心境,了解宋诗的特点、江南诗派的追求、古典园林艺术与诗中红杏木屐的意蕴??这才是备课艰难的开始,怎样把教师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认识,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产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体验,这些才是更为艰难的跋涉过程。窦老师告诉我们:思考,领我们走向清醒。可如果我们手中没有直面教材的底气,我们怎么去思考,又怎么能思考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又怎么能带着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进入心灵的觉醒呢?
追求“有见解的解读”,应该是语文课堂寻回师生自我的开始。一个教师的解读能走多远,他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教材解读四问:
1、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2、文本想要说什么?
3、文本能够说什么?
4、文本应该说什么?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学积蓄力量攀登。
第五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
《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一章,窦老师以具体的案例,记叙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公开课提升自己、修炼自己的。她主动而且是强烈地要求上公开课,向众多的教师、领导、专家展示自己,既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肯定、叫好、喝彩是有的,可质疑、否定、批评同时也存在。甚至有时,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感觉自己“不可救药”、“没出息”。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痛定思痛之后,窦老师能有选择地接受中肯的批评、意见,加以思考、改进,不断地进行“熔炼”。而她也在“公开课”这一“熔炉”中,获得了“熔炼”成功的喜悦与欢乐!上公开课,真的是“痛而后快地成长。”
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害怕别人听课。怕的不是听课的人,而是怕自己,怕自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怕自己课堂设计不完善,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不能驾驭学生,总之是怕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窦老师却有着她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亲身的体会。她一直认为公开课是教师最好的平台。她认为公开课可以给自己提供丰厚的“利息”,专家、领导的指点不知比自己的单打独练要强多少倍。十年读书,不如听君一席话。宁静的读书只是点滴的积累,而公开课的“利息”,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第六件事: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读完《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一章,更让我感叹、敬佩窦老师在教学上的努力、刻苦。每次公开课前后,她都会作有关的记录,作为练笔。课前备课时,她会在深入钻研教材后,写一些题外话,彰显自己把握文本精神的高度。备课时写一些题外话,记叙 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后,再写题后话,整理出评课中有价值的观点,以及自己对教学的深刻反思,长年累月,这已成了她的习惯,如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经常的写作,不但让窦老师“妙笔生花”,更让“写作”这辆推土机,将窦老师的思维推向纵深发展,去开垦灵魂深处最丰饶之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落笔、动口时呈现出来的语言修养更有独具风采的说服力呢?伴随着朗读、语言、写作的词彩风流,教师各方面的风采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外化为丰富而富有魅力的立体形象,语文教师就于有意无意间,引领熏陶着学生想着美丽健康的上方驰去。我决心努力提高自己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读、写能力的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基本功。读,我很喜欢。但写就困难了。每次写东西都要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才勉强能应付任务,而且总觉得文不通句不顺的。看过书后我才知道,每一个人开始的时候,都是和我差不多的。但你只要没有畏难情绪,标准也不要太高的话,每天写一点,把手写顺了,文思自然也会畅通一点的。有人说,常读常思常写,就能感受到生命拔节的声音。那就让我在艰难中行进,在痛苦中拔节吧。
第七件事: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
课堂应该是个激情飞扬的地方,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当教师、学生与文本产生共振的那一刻,将是最美妙的时刻!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学生,让孩子们的思维随你一起或飞翔,或跳跃,或静静轻舞,共同倘徉于语文那美妙的殿堂!
拥有激情与思想,才会形成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了自我教学思想与风格就拥有了知识分子真正的尊严。所以我要向着优秀的方向,以激情与思想的自我修炼,锻造那讲台上风格的我、独特的我,让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一直以为优秀教师离自己还很遥远,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阅读窦桂梅老师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初读这本书,觉得优秀教师平时做的事和我们普通教师没什么两样,可越是深入书中,越是发觉自己离优秀教师更遥远了。一名优秀教师做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勤,想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深,付出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多。
都说窦桂梅只有一个,是学不来的。但从她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事业的态度以及理念,我们也应该学会“痛而后快地成长”。
这仅仅是开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多读书,多听课,多写反思,来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或许永远也成不了优秀,但在路上会发现许多优美的风景,前进的途中会有许多感人的回忆,这就是一种幸福。篇四:读书笔记 读《白鹿原》有感 说来惭愧,导师一直要求我们读《白鹿原》,但总是被我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将其搁置一旁;直到胡老师说要写读书笔记,才想起来读它。起初,我确实是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读《白鹿原》的,也许是我太久没有阅读这样的文学著作,抑或是怎么开始也许并不重要,事实是文中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深深地震撼和吸引到了我。所以在看完书本之后,毫不犹豫的将其翻拍的电影也看了一遍。
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它描述的就是以白鹿村为缩影来描述中国的一段历史,并没有领略到太多深层次的东西。后来浏览了一些学者的评论,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从通篇来看,《白鹿原》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全方位地展示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存状态。作者以此为依托,揭露了那个时代存在的一系列的矛盾,如: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政党之间的矛盾,还有情欲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其实纵观历史,只要有了贫富差别,有了政党,有了社会道德观念,这三个矛盾就存在并且不可避免。
书的开篇就给我带来一种诡异的色彩—白嘉轩六娶六丧,让人不由得想继续读下去寻找背后的真相。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来反映历史的真相。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属文中的主角白嘉轩,而鹿子霖则是作者精心布局的白嘉轩的反面角色。接下来我主要谈谈对这两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感悟。
书中的白嘉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他作为传统宗法社会正义性的代表,在他身上透射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的秉性和品行。他的一生经历了兵灾、匪祸、饥谨、瘟疫,年轻时在婚姻上遭到六娶六丧的严重挫折,《白鹿原》的开篇第一句话:“白嘉轩最为壮豪的就是一生中娶了七房女人”精妙地透露出白嘉
轩内心的凄凉和无奈。中年以后他更是经历了长子白孝文的堕落,爱女白灵的背叛,贤妻吴仙草的暴死,以及自己被土匪打折腰杆等沉重打击。即使腰弯了,但他的头仍然昂着。这一切都表现了他刚毅坚韧的精神。他一方面不忘修祠堂、立族规、办学校、兴家业,使村里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作为长者,白嘉轩又大有忠孝仁义、温柔敦厚的懦者风范,对长工鹿三如亲人般对待,极致仁义。但是另一方面他性格中也有保守、虚伪、专断乃至残酷的一面,这从他对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蛾等人所遭遇的家法族规中得到了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他一生的悲剧。
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鹿子霖则见利忘义、贪欲迷狂。作为封建地主代表的鹿子霖充满野心和欲望。他风流成性,与原上许多女子有风流韵事;用计霸占堂侄媳妇田小娥。他是典型功利主义者的代表,为满足内心私欲,贪污公粮公款,他的官瘾比烟瘾还难戒,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伪君子。
书中极其对立的人物,分别代表了两个相当有影响力的家族,而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贯穿于《白鹿原》的始终。但自恃精明的鹿子霖却总是输给看似木讷、老朽的白嘉轩。性格决定命运在他两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白嘉轩以不动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事法则是他取胜的关键。但却不能否认的是,白嘉轩同时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身上虽然具备这个民族最优秀的的精神,但也具备封建的糟粕和必须要消灭的东西。通过这一人物,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糟粕相生相克的状态,并寄托了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深沉思考和探索。
书中还让我颇有印象的是鹿马勺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思想。书中的原话是这样的:“无论你将来成龙或是成虫,无论是居官还是为民,无论你是做庄稼还是经商以至学艺,只要居于人下就不可避免要受制于人,就要受欺,你必须忍受,哪怕是辱践也要忍受;但是,你如果只是忍受而不思报复永远忍受下去,那你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废;你在心里忍着,又必须在心里记着,有朝一日一定要跷到他头上,让他也尝尝辱践的味道。”这充分体现了鹿马勺的官本位思想,鹿马勺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尽管他可以出入官府和上流社会的各种场合,但他永远只能在灶锅前舞蹈。所以他一直希望他的子孙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坐一把椅子占一个席位。这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白家和廘家子孙思想的区别。白家信奉的是“耕读持家”,远离官场,但鹿家却崇尚官场,认为当官才是真正的荣耀。后来的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鹿子霖与白嘉轩搭手修建祠堂,创立学堂,修补堡子围墙,他以为结果只是增加了族长白嘉轩的功德,而他自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他心里是不平衡的;当他出任白鹿镇第一保障所乡约的时候,他想起了老太爷鹿马勺,当三声铳响之后,他想老太爷在天之灵该得到慰藉了。在他看来,掌握权力就代表着胜利。用书中冷先生的一句来说就是 “他的官瘾比烟瘾还大。”
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在那个社会,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要想摆脱贫困、丢弃低下的社会地位,除了入仕,别无它途。我清晰的记得,在我们村里一旦有人当了官,本人很自然的会觉得高人一等,而其他人则表现出无比的羡慕,感觉以后什么都不用愁了一样。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外人的这种表现又在无形当中加重了当官者的优越感。作者通过对鹿子霖政治追求的描写,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批判。不得不承认,中国自古以来就深受官本位思想的毒害,从古代大兴科举,到现在的公务员报考的激烈竞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本书最终的格调是凄凉的,鹿子霖的疯颠,小蛾的惨死,白灵的活埋,黑娃的被害还有种种的人物最终像狗一样无息的死去。我试图从书中去挖掘一些代表希望的东西,也许是自己理解的还不够,最终没能有所领悟。人生有太多的未知,我们始终只能走好脚下的路,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心去面对未来的未知。也许我们可以学习着多一份沉静,少一份狂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仇视;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折腾。从善出发,随心而动!篇五:读书笔记
1、《三国演义》 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乃吴承恩之得意之作。
三国中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2、《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
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曾说过:“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3、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高尔基认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鲁宾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天命难测,使人生显得多么光怪陆离。然而鲁宾逊的人生是这样的吗?读完这部书后,一个强壮.勇敢.坚毅的英雄时时浮荡在我的脑海。顾名思义,他便是这部书的主人公——鲁宾逊。
从这说起:鲁宾逊自幼喜欢航海,独自一人,搭乘了去往巴西的航船。天有不测风云,猛烈的暴风雨,强撼的台风是逃不过的。可幸的是死亡之神没有降临到他的头上,他被流落到一个荒岛上。在坦然面对着一切的同时,想方设法,绝处逢生,开辟了一片劳作的天地。他热爱身边的一切,在他最孤独的时候,有了心灵的慰藉。在变幻莫测.巧夺天工的大自然面前,有人退缩了,但鲁宾逊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结局,注定他被发现。首,目光回转,我也好比是一艘航船,可谓初出茅庐吧。谁知起航不久就抛锚了,那些天,我心情沮丧,整日愁眉苦脸的。和鲁宾逊相比,太不值得一提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坚持就是胜利,与其过度悲伤,不如汲取教训,坚持到底。用顽强的毅力扣开挫折的大门。
要劈波斩浪,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奋勇前进。只要身子骨是硬朗的,就不能停止。只要心中的那盏希望之火不熄灭,就能达到胜利得彼岸。书是人生命的源。每读一本书就会有许多的感想,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感想,最进我读了一本《鲁宾逊漂流记》让我感触很深。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叫鲁宾逊的人;在一次到了一个荒岛;在那儿只有他一个人,他害怕及了,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粮食和水;这样的话是很难在岛上生存的,在岛上,前几天,在他的包中还有些粮食可以给他能量,给他补充体力,但是粮食是有限的,就这样,她又饿了几天,终于他受不了了,就在这时,他发现了种粮食的方法,便开始了种粮食,而且每次都是大丰收。就这样,他在这岛上住了几十年。某年的某一天,他看见了海上有只船,并设法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力,那只船上的人是个商人,正前往鲁滨逊的家乡。鲁滨逊就让这位商人带他回到他几十年没回来的家乡。当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家乡人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大家以为他已经死了,没想到现在居然奇迹般的活着,简直不可思议!
5、《水浒传》读书笔记
《水浒传》,明代长篇小说,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因声势极盛,便在民间产生许多奇闻异说,流传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增饰。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成书的。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风情,社会景观。梁山好汉最引人注目,他们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不平,其性格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它不允许对人物外貌、内心活动做游离情节外的过多交待,而要求通过语言、行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水浒传》不仅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手法,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6、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7、大学读书笔记
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后得“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上期对“大学”之“大”的解读),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上述三个“在于”,即“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第四篇:大运河简介
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双双成功 中国世遗总数47项
22日上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申报的丝绸之路段落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突出的特点,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公元6-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分布于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交流;它在长途贸易推动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水利管理系统支撑交通贸易等方面是一个出色的范例;它与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第五篇:风流去读后感
《风流去》读后感
“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这是鲍鹏山老师的著作《风流去》封面上的两句诗,翻开中国古代厚重的历史册页,你确实会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叹息,不论是忠臣烈士还是奸诈小人,留下的只不过是一纸泛黄的记录。而在鲍鹏山老师的著作中,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却好像是超越了时空,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历历在目,如亲眼所见。
“认识”鲍鹏山老师是看他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里,他在主讲《新说水浒之鲁智深》,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鲍鹏山老师斯文外表下藏着的是无尽的激情。后来就在网上购买了他的一本作品《风流去》。细读这一篇篇鲍老师蕴藉深情的文章,感觉到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风趣,让我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
在书中,我看见了睿智的老子,固执的孔子,骄傲的孟子,勇悍的墨子,偏激的屈原„„,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些在历史上享有显赫名声的人物,原来只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们的声誉只是人们为了某种需要而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些被人们刻意扭曲了历史。
司马相如,一个文字技巧超群的纯作家,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对这个人绝对有所认识,因为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被当作风流佳话来传颂的,有些时候更被当作所谓的冲破封建礼教的自由婚姻的第一个典范。但鲍老师为我们揭开了司马相如的面纱,原来司马相如只是垂涎卓文君的美貌,更垂涎他父亲卓王孙的财产,于是和他的好朋友王县令精心策划了一个骗局,最终目标是谋夺卓王孙的财产。为爱私奔只是谋夺财产的一个手段,可怜的文君小姐只是这个骗子手中的一颗棋子。小时候读到文君当炉卖酒的故事,有些奇怪司马相如和她已经回成都了,为什么又回到临邛来开酒店呢?要开酒店,在成都开岂不是更能赚钱吗?现在知道了,这其实是敲诈卓王孙钱财的一个无赖策略:你不给钱我,就让你的女儿抛头露面,就让你难堪。当然,他的目的最后还是达到了,因为卓王孙的脸皮没有这么厚,只有乖乖认输,把三分之一的财产分了给他。司马相如钱一到手,立马结束营业,回成都去做富翁了。所以,鲍老师称司马相如是“A Playboy”。
孔融,一个天下知名的人,孔子的后代,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很出名了,往后更被后人不断给他戴上道德光环,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孔融让梨”故事是被当作德育典范来向小孩子讲述的。可是,鲍老师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究和分析,却告诉我们另一个孔融的形象:这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物,自命不凡却毫无实干能力,自负才高却始终在二流境界徘徊,但他却凭着不凡的出身,出位的言行赢得了当时的名声和后世的赞誉。孔融在当地方官时(北海相),弄得当地政治崩坏,盗贼四起,而他收拾不了就一走了之,连老婆孩子都不管了(“弃郡而逃,仅以身免”),不过他有一件事倒比张飞厉害,张飞只是用柳条打督邮,还被刘备骂了,而孔融可以一天之内杀掉五个他认为该杀的督邮,也没什么麻烦事。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但却说出严重违背儒家孝道的言论:说父亲是为了满足情欲才生下孩子,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而母亲只是一个装着孩子的容器,一旦分离,则二者毫不相关。(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这真是不孝之极!难怪曹操会把它列作杀孔融的理由之一。孔融因为让梨,骂曹操,最后被曹操杀掉。然后扬名于当代后世。与他一样的还有他的朋友祢衡,不过这个祢衡比孔融还要差劲,他连“让梨”都没有,只有骂人,不单骂曹操,什么人都骂,结果被黄祖杀掉,但也因为骂过曹操而成名了。
通过鲍老师的解读,你会发现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是经过精心剪辑的片段,并不是全貌,更没有教会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因此我们所接触的历史是扭曲的历史,许多历史人物是人为另外包装过虚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