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论文5篇

时间:2019-05-15 12:5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论文》。

第一篇: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论文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俄罗斯文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群星璀璨,作家们以反对封建农奴制度、追求人性解放和人身自由的抗争精神,以同情小人物坎坷命运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进步,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所展示给人们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所创造的富有哲理、栩栩如生的语言,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社会最为动荡的年代。俄国的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俄罗斯社会的舞台,荡涤着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此时,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亮相,出来表现自己。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流派纷繁的局面。除了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继续发展和创新之外,象征派、未来派、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的流派也相继兴起,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证实,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低,标志着他文化素质的水平。由此可见,不仅文学家、语言学家的文学修养要高,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对文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物理学历史上的罗蒙诺索夫,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语言学家。我国的鲁迅和俄国的契诃夫都曾学习过医学,后来他们都成了世界知名的文学巨匠。

文学有两个重要功能,即教育功能(воспита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和教养功能(о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前者为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功能,后者为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功能。文学能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语言中的许多成语、典故、新词、新义或源于文学作品,或被文学作品所认定。如俄语中的человеквфутляре(套中人)源于契诃夫的作品;сплечело(万事大吉)源于格里鲍耶多夫的作品;汉语中的“罄竹难书”源于《旧唐书李密传》;“风马牛不相及”源于《左传》。这些语言现象没有文学、历史或其它方面的背景知识,就很难正确理解,更谈不上准确运用了。成语голоныйфранцузворонера(饥不择食)中,为什么要用француз和ворона两个成素,而不用англичан和курица或其它词表示,是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正如汉语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不能用其它官职代替一样,因为这一成语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人们正是通过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大量语言材料及表现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及表述能力,使语言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这一切对语言都有直接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对这些现象有具体而形象的感受。这里我们不妨摘引一段普希金在《杜布罗夫斯基》中对俄罗斯人犯讳的描写:Вомесмотрителясиелвуглупроезжий,оннеспрашивалсееничай,никофе,погляывалвокноипосвисталквеликомунеуовольствиюсмотрительши,сиевшейзаперегорокой。(在站室的角落里坐着一位旅客,他不要茶,也不要咖啡,他望着窗口不断吹口哨;这使坐在隔壁的站长老婆老大不高兴)。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得知,客人吹口哨对主人是不吉利的征兆,会给主人带来麻烦,从而引来“站长老婆的老大不高兴”。由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某些作喻体的词逐渐获得了指喻或联想意义。如俄语中经常遇到трещатькаксорока(喋喋不休地说,像鹊鸟似的),олтливыйкаксорока(像喜鹊般的唧唧喳喳)。这种比喻使сорока(喜鹊)一词获得了“铙舌妇”的指喻意义。

俄罗斯童话中有сорока-воровка(偷东西的喜鹊)的形象出现,又使сорока能联想到воровка窃贼)。汉语中有一付广泛流传的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因而使得“松树”获得了“长寿”、“青春永驻”等象征意义。“松鹤延年”也对此作了印证。社会在不断发展,新鲜事物在不断涌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表达新鲜事物的新词新义必然在语言中出现。它们往往首先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后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最后在传播领域和文学领域中进行加工和选择而加以确认和吸收。汉语中的计算机———微机———电脑和俄语中的электронно-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машина----компьютер----электронныймозг就处于被选择的阶段。这里文学对语言起到了丰富和净化的作用。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中文学的教养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文学作品能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染给读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教人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催人奋进;一部坏的文学作品能毒害人的心灵,把人引向邪路。这就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学教学决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它们自始至终承担着育人的职责。

正如伟大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Поэтомможешьтынеыть,ногражаниномытьоязан.(你可能成不了诗人,但必须要做一名公民)。因此,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突出。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和时代的要求去审视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思想和主张,我们或接受、或扬弃、或吸收、或排除。但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应根据文学自身的规律进行。文学创作是以情感人,理寓于情之中,我们审视文学作品时就要以理释情,从审美的角度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在过去的文学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文学教育功能,在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时存在着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特别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审美原则对审视文学创作的意义。这样,有些作家和作品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十年**时期,有人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把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称作“文艺界修正主义的鼻祖”,称他的名著《一个人的遭遇》是宣扬“战争恐怖”和“叛徒哲学”的大毒草。我国著名翻译家草婴因为翻译了这一著作而受到了“批判”。这种做法,完全失去了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原则,也背离了基本的审美原则。在我们的文学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作品,正确认识社会和时代,从而正确对待俄罗斯文学的价值。不仅要从中学到俄罗斯优美的语言,了解俄罗斯民族的生活,还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丰富我们的知识。只有这样,文学教学在俄语教学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相对薄弱,校本课程的开发也相对滞后,即便开发其内容也与非民族地区雷同,而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明显不足。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为背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现状、途径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文化的特性,也就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衰落、消散与无人继承的现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知识传播主要场所的学校,应积极思考如何解决此种问题的途径,因为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明的主要途径,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中课程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即应承担起挖掘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因此运用校本课程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

一、对“校本课程”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

校本课程是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办学资源,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解决学生所学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分离、教师和学生与课程的分离等弊端,也可使学校从中央集权的课程行政体制中解放出来,使教师从各种干扰教学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从压抑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课程中解放出来。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广泛重视。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当然,民族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优秀文化,不等于文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少数民族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它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粹。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系统综合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都是由当地的专家学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本民族、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内容特点、全面系统的编排而成。校本教材具有完整性、重点突出性、讲解的详细性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时能掌握重点,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改变过去由老人或者是上辈口传身授带来的缺点与不足,大大提升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传授内容的全面性,因此,利用校本课程有利于系统地综合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大面积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后,主要是在学校实施,学习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学生,这样教师传授时,其学习者就是一群学生,而不是单一的某个人或某些人;改变了过去民族传统文化传授单一模式和小规模传授的模式。这样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当地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识,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至于失传,增加了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者人数,扩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三)有利于精确高效地传授民族传统文化

以课程的形式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老师明白每一节课要讲述的内容,知识精简集中,有助于学生在一定时间里获得大量的文化知识,避免通过其他途径只言片语的了解,需要漫长的时间,费时费力,又对传统文化形成不了系统的认识,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有特色,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乡土是学生的教科书”。以往的全国统一课程,知识脱离实际,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后感觉用处不大,以至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让他们了解他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改变传统课程内容,使学生学有特色,满足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改变知识无用和读书无用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有利于民族地区学校冶铸学校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要想打造品牌学校,必须冶铸特色。在民族地区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对于彰显学校的文化精髓、冶铸学校的品牌特色更具现实意义。可使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国主体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成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扩大其民族独特文化的影响范围。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特殊条件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或过分强调民族认同而固步自封,或过分强调国家认同而被主流文化所同化。在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为形成普遍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三、民族地区学校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优势

民族地区学校不仅有责任有义务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而且完全有条件、有优势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

(一)环境生源优势

民族地区的学校生源基本上来至于本乡本土,有着非民族地区学生无法取代的认知背景。这些学生自幼就吸吮着本民族文化的乳汁,呼吸着本民族文化的气息,在本民族文化的摇篮中成长。他们熟悉热爱家乡的山水草木,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文化等有着独特的情感,对自身民族的了解有着与身俱来的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启蒙、传承将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课程资源优势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承载者,没有课程资源就谈不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地区学校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在民俗文化的课程素材如文字、文学、传说、寓言、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在民族工艺的实物教具如蜡染、刺绣、马尾绣、陶瓷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优势。

(三)师资队伍优势

任何新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富有巨大创新潜力的教师群体,“创新模式的校本课程”尤为如此。[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中小学,师资大多数来自本民族,对本民族文化耳濡目染。在本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自然有着极大的优势。根据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实施只能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通过校本课程对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民族文化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将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保护。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可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传授民族文化的热情。同时,校内教师也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

并得到培训、提高,从而建立起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普及传播优势

在传统与现代文明激烈冲突的今天,民族文化已成为一种弱势文化。尤其在民族地区,有相当数量的人对民族文化认识不足,追求所谓时尚,狭隘地认为本民族的服饰、语言、风俗等“土气”,他们在文化上大有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的趋势,民族文化已濒临消亡的边缘。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会把所学到的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辐射到每一个家庭,把他们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地传递给其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进而将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覆盖到整个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学校创造良好的条件。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的需要。因此,民族地方及民族学校应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并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本土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认识水平

一方面,要树立一种教师专业化观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先要对专任教师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培训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作为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校长首先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传统文化纳入待整个学校教师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研究相应的培训目标,选择培训方案。对于一般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加以培训,而对于直接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应当有更详细的要求。其次,培训的内容选择应该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展开;必须与其从事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必须有较为灵活的形式,落实在他们的备课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后,要把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和同事间的合作研讨相结合,处理好学习与研究的关系。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活动的确定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和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自身的水平要求也不同,需要教师与当地有经验的长辈经常交流,掌握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做到上课时游刃有余。

(二)转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科学评价方案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机制,认识到旧机制的弊端。当前民族地区的应试教育比较严重,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衡量学校、评价学校时,把考试成绩、升学率看作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在考试时主要看重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些所谓的“主科”。这就促使学校将学科课程作为主要课程,追求“主科”考试分数,忽视甚至尽量压缩其他课程的门类和时数,对一些因地制宜开发的校本课程置之不理,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这对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利的。

其次,要建立规范合理的评价方案。各级教育部门应重视民族学校的课程与教材评价工作,应设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建立适当的评价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民族学校的课程与教材进行科学的评价;在评价中,对校本课程的利用情况要占一定的比重,以保证校本课程应用的政策环境,保证各民族在课程与教材方面既具有灵活操作性,又具有规范合理性。

(三)在教学组织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渲染民族传统文化气息

课程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最重要组织形式。民族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利用多媒体、道具演示以及教师个人的舞蹈表演,使学生认识、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趣味性。让大家都不觉得枯燥、烦琐,反而觉得每次学习都有进步,每次都给人欣喜。

文化不是制造“保留地”,追求“原汁原味”是不现实的。教学与交流中要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意识到鼓励变异是赋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一种主动、自觉意义;而引导变异是要求变异,是健康的、积极的,而不是消极和腐朽的。通过教学活动使教师与学生能够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典故,初步掌握一些本村落社区的传统手艺或其它技能,能够将本社区的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传统习俗或手工技艺逐渐融入到个体生活中去。一则地社区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发展。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家长,向本土专家请教,记录传统知识与村落社区资源管理体系的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参与能力的提高。以形成由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村落的传统知识传承的互动模式。

(四)少数民族学校在教材选用上要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民族学校以招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具有独特特征的少数民族群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除了具有普通学校的内容外,还必须选编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题材,突出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让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一般教育的同时,也应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本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或教材,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热爱乡土、民族和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9)

[2] 哈经雄、腾星主编. 民族教育学通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6,(6)

[4]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徐冰鸥、王嘉毅. 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社会课程实施状况的个寨调查[J].基础教育学报,2001(1)

第三篇: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中国计量学院 学期期末论文

酒乡中国之少数民族酒文化

学生姓名 程 仕 海 学号

090120 2125

学生专业 对外 汉语 班级 09对外汉语1班

中国计量学院 外国语学院

2011年12月17日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题目:酒乡中国之少数民族酒文化 目录:一:酒的简单介绍

二:酒与中国

三: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举例说明)

(一)礼仪上,尊敬老人!

(二)在饮酒待客时时,注重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三)坦诚敬酒而非酒计

(四)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摘要:酒,为人熟知,酒文化,各具特色,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一无二,中国少数民族的酒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深文化的双重结晶,是民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深厚,更显独特。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少数民族酒文化、待客、饮酒、礼仪、酒桌、习俗 正文:

一:酒的简单介绍

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饮酒者到处有之。何为酒,如我们所见,简而言之,一种可以让人兴奋的液体,杯酒下肚,胆倍增大。酒之总类,可谓林立,简单可分为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米酒,药酒等。酒之别称也相当多,如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等等。所谓不要贪杯,是因为饮酒过多会对人起麻痹作用。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二:酒与中国

如我们所知,中国乃卓立世界大国之林的文明古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也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很重要地位,酒师液体,是一种物质,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众多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所以历史上才会有统治者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是酒的王国。也是酒人的乐土,不论男女老少,大奖南北,饮酒之风,延续数千年之多。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同时,酒与中国个大是人紧密相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酒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它的发明者,共推仪狄、杜康。晋人江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仪狄,大禹时代人;杜康,据说就是夏代国王少康。而杜康之名又盛于仪狄,故仪狄之名则彰而不显。拨开尘封于酒史上的重重迷雾,最早的酒产生于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则是不争的事实。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如此种种,总而言之,酒与中国,中国与酒,有着深厚渊源,故称中国为酒乡,酒都!三: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举例说明)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也可以说没有不饮酒的,只是饮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饮酒场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换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从体总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然酒与少数民族,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少数民族在酒文化方面又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

(一)礼仪上,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此,敬老也就表现的各个方面,在少数民族的饮酒文化中更显突出。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昕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菜盛饭。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傈僳族在年节请客时,在酒席上,父母可以向长辈诉说儿女使他们不满意的事,做儿子的,尤其是做儿媳妇的,总是很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他们听完长辈关于自己的诉说后,便马上出来请求父母公婆原谅自己不懂礼。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概念,社会习俗普遍认为,长辈不论何时何处批评晚辈都是应该的。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晚辈吃饱饭离席时,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说:“请慢吃!”

如此这些,都表现出在少数民族酒文化中,敬老是很重要的礼仪,也是他们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饮酒待客时时,注重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其独特的待客文化,然对于待客,个民族有其不同的方式。少数民族在以酒待客时显现出了其特色。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饮交臂酒之后,客人才能随意饮餐。一喝交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悚傣族又称之为“合杯酒”和“双边酒”。恫族的“团圆酒”气氛更为热烈和谐。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觉得亲密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若用酒杯,便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凉山甘洛县有家酿酒的彝族还常饮“杆杆酒”,即酒酿好后,将一根打通节的竹管插入坛中,众人围坛轮流吸饮,酒液吸完了,再掺冷开水入坛直至味淡。土家族也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嘉庆年间鄂西长阳(今民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诗人彭淦在描写此酒俗的竹枝词中说:“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筋;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羌族把这种喝酒法叫做喝“咂酒”,但不是众人一吸管,而是一人一根长而细的吸管,围坛咂酒,在喝酒的过程中还穿插有歌舞。壮族喝咂洒的记载,最早见于《岭外代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书中说,单州钦州壮族村寨,客人至,主人铺席于地,置酒坛于席中,注清水于坛内,插一竹管于坛中,依先宾后主的次序吸饮。饮前由主妇致欢迎词,男女同坛同管,水尽可添.酒乃甜酒。黎族和布依族也喝咂酒,其形式与羌族相似。恫族还有一种交臂酒,是两人并肩或坐或立,一手搂对方肩,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同时尽饮。有些饮酒活动,比一般待客更显得情谊深厚。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理解为“结拜兄弟”或结交同年好友。异姓小伙子,不论生辰年月是否相同,只要年龄相差无几,征得父母固意便可约定日子聚饮,结拜为“老庚。”此仪式之后,双方父母即把“打老庚”者都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又如四川黑水县的羌族,同辈同年的年轻人,不论男女皆可“打老庚”,只是男女分别举行活动而已。一般在农历正月择日,同龄人相约,携带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带放在一起,轮流去抽,那两人抽到了同一双鞋的两根鞋带,他们就相互结为“老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他俩要同甘苦,共命运,两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排湾人,不仅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也叫连欢酒),亲朋好友也要共饮“连杯酒”。连杯酒并非指连饮数杯,而是两个酒杯连在一起。这种酒具像一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头各雕有一酒杯。斟满酒后,两人比肩而立,各以外侧之手执酒具一端之把手,只能同时举杯同时饮,否则酒就会洒掉,极有象征意义,既表示必须平等(端平),又表示必须同甘共苦(不论生活的酒是甜是苦,我们都得同干)。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最亲近友好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洒下泻,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尽情尽兴,大为快乐.4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今保亭、琼中、乐东交界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俗。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担心客人拘束,便于客人随意吃喝,但是懂得当地风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为当地习俗认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习俗,因此皆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大喜。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了,再不会勉强的。

(三)坦诚敬酒而非酒计

不同的酒桌,有其不一样的氛围,敬酒也有不同的目的,其中不乏利用酒计将别人灌醉以利己途,然在少数民族酒文化中,敬酒是需谈成而无心计。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高山族某些支系,当贵客来访时,部落头人带领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间乐器,夹道欢迎,直至主人家中。贵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围贵客歌舞,同时依客人数指派同样数量的年轻人敬酒。他们手捧斟满酒的小葫芦瓢,弓身变腰,将酒由下向上慢慢递到贵客胸前,动作谨慎,态度谦恭,对客人显得十分敬重礼貌。布依族在客人进门入坐后,马上捧出一碗“茶”献客,有经验者不会贸然饮,因为这是以酒当茶,客人只须慢慢吸饮,歇脚缓气即可。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四)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中国人口迁移相当频繁,出门常会遇到子的老乡,也即自己的同乡邻里,他乡遇故知,倍感亲切,这是我们多数人的心理。而在少数民族的酒文化中,同样如此习俗,在饮酒过程中,在不同场合的酒桌上,他们都很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四:结语

总之,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而在中国酒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在众多不同文化现象中,更具其特色,当然,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各族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不同习俗,酒文化也有细微的差别。作为众多文化现象中的酒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变迁,也会发生变化,会发展,但中国酒文化精神以及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精髓不会改变,它将永远作为文化现象中的明珠存在,大放其光芒。本文只介绍了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酒文化,有兴趣者可更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 2《中国国家地理》 3《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 4中华美酒谈——百度文库

5冯敦+西南少数民族酒文化——贵州民族研究 6《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的酒习俗 7《少数民族酒文化刍论》——何明

第四篇: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

余应源主编.语文教育学.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赵志伟编著.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上海:华师大出版社,2007年9月.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

[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杜,1983。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编:《发展心理、教育心理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李小融著:《中国基础教育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曹南燕编:《认知学习理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美]罗伯特、M.加涅著,付统先等泽:《学习的条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俄]臧科夫等著:《在教学中词和直观性相互作用的研究经验》,科学出版社,1958。

朱智贤主编:《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李小融、魏龙渝著:《教学评价》,四川教育出版杜,1989。

[美]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杜,1983。

温世颂著:《教育心理学》,台湾三民书局,1980。

冯忠良编著:《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英]罗伯特、汤姆生著,许卓松译:《思维心理学》,福建科技出版社,1985。

[苏]K,H.沃尔科夫著,史民德译:《心理学家谈教育问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苏)赞科夫编,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美]莫里斯、L.比格著,张敷荣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周谦主编:《学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

[美]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著,陈云清等译:《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山西大学、西省心理学会,1979。

施良方著:《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

[日]山内光哉编著、李蔚等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日)大桥正夫编,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钱蘋著:《教育心理学》,台湾文风出版社,1980。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冯忠良编著:《智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l。

张德磅著:《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张春兴、扬国枢著:《心理学》,台湾三民书局,1980。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等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瑞士]让、皮亚杰著,付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杜,1982。

林崇德、候山潜著:《中学生心理与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日]能见义博等著,孙玉兰等译:《学习心理学简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付安球著:《男女智力差异与教育》,北京出版社,1983。

李绍衣等主编:《教育心理学十二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

[日]冈林桂生等编著,何宗传译:《教育原理和心理》,辽宁教科所,1979。

陈之贵等著:《教育心理学课堂应用例话》,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张玉成著:《教师发问技巧》,台湾心理出版杜,1991。[苏]多布雷宁主编:《课堂教学的心理分析》,北京师范大学,1956。

(美)兰本达等著,陈德璋等译:《小学科学教育的 探究 研讨 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美]罗伯特.M.加涅主编,张杰夫主译:《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林崇德著:《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

徐胜三主编:《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杜,1993。

(日)长岛贞夫主编,简茂发等译:《儿童赏罚心理学》,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78。

黎帼华著:《教导儿童新法》,台湾新雅文化事业公司,1981。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R.Brassar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New

York: Perya.mon, 1987.L.K.George Hsu,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dolescent Psychology.New York:

Wiley, 1989.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 彦 王 枬,教育叙事 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期

[5] 丁钢 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7] 丁钢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 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 曹芳 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1]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 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 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 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 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 鞠玉翠 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 [D],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9] 肖正德 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03

[20] 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1] 周勇 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

[22] 刘慧 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

[23]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 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 《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4]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5]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2004.10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项贤明著:《泛教育论 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 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书店,1991年版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 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 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教育行动研究 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叶澜著:《 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报告集》,上海书店,1999年版

第五篇: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论文[范文]

摘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几千年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不断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甚至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日益濒危。本文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强调要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语言及其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色。文化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与生物物种多样化一样,是人类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比较、有鉴别、有借鉴、有发展。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现语言趋同的趋势和少数民族语言被同化的现象,强势文化遍布各个角落,而弱势文化则越来越无立足之地,我们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大面积地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就使得对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显得刻不容缓。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以分割的,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因此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

一、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民族语言包括书面语言(文字)和口头语言,它们是民族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生产方式等,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提炼、记录和整理。如果没有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记载,储存和流传的物质条件。如: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民族文学艺术作品都要依靠民族语言来表现,其中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因此可以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与根基,是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和见证。

二、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现象,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认识这个民族以及由语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时很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只能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表达和传达,也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而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根本无法还原,也不可能准确,毫无价值。因此,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本民族语言的传承者,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前途。只有做好民族语言的教育工作,让民族文化以书面的形式进入课堂,才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民间文化艺术等人文知识,使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可以说,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民族文化的过程,学一门语言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则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的领导和统筹,没有相关政策的保障,是无法实现的。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帮助他们保护、发展自己文化与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政府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上重视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一些能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和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政策与法规,加大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投资力度,从各项政策、措施、财力上倾斜照顾。

(二)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汉语文是较先进的语文,是我国的通用文字,毫无疑问,各民族都应该学习好汉语文。但在民族地区,考虑当地的语言环境,充分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一定要重视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教育,即使在汉语基础比较好的地方,也绝不能以汉语文代替民族语文。

学校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教授、各种选修课程的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民族语言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得以展现,激发他们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情感,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这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动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双语兼通、热爱本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语言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更多地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从而使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财富,无论失去哪一种文化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白乙拉.内蒙古民族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抉择[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8).

下载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营销思维论文

    营销与定位思维 【摘要】定位的步骤:需求分析(宏观环境,行业背景,市场分析,竞争格局);寻找定位(创意思维和逻辑思维);市场检验;定位调整(根据市场检验调整定位)。 【关键词】满足需求创......

    思维方法论论文

    思维方法论 思维方法论论文 班级:×××姓名:×××学号:×××× 这个通史课其实不是我的第一选择,第二次选择的时候,它的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是一个看重思维方法的人,我觉......

    小数思维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本文的立意是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现代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

    论文 激活思维

    论文: 激活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王陆芝 我们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灵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文与生活脱节,文章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硬“挤”出来的,而不......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工业设计普通心理学思维论......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研究结课作业 林清玄的创作研究 【摘要】: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中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和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

    《文学概论》论文

    论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真、善、美 内容摘要: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认识与审美的统一。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追求。......

    汉语言文学论文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 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 姜芹 [摘要]: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