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诗歌

时间:2019-05-15 12:4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闲情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闲情诗歌》。

第一篇:闲情诗歌

点起一支香烟,孤独与寂寞相伴。眼睛在窗前交给大地,青春如水。思绪,游啊游,突然想起你——女人,爱情,或理想。

冬去春来,迎风怀笑。相信,生命的河流两岸,你也在等待。时间是一杯鸡尾酒,兌一杯日子,一半在土里,一半在心里。

心头,有一粒种子唤慈爱,生长使我虚脱,生长使我快乐。夜空里,明丽的星星,像你的眼睛,看着我,一声不语。今夜,我属于谁?

夜月,枝头的一轮温暖。风吹着酒气,上了脸,喜悦涛涛,那是什么颜色?忆起秋叶!悄落,离别枝梢,归入土地的怀抱。

单脚前行,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走在闹市里,彼此陌生。嘴唇间颤颤的温柔,生生错过耳朵殷勤的期待,错过那个不叫季节的季节,任风带走。

醒着又醉了的是什么?举起酒杯,对着你,我看的迷茫。月亮如灯,照过去,也照未来,今夜照的影子,又聚又散!

第二篇:腊八闲情诗歌

导语:听财神说:腊八前发短信给八个朋友,年底红包多,来年发大财!我的天啊!我只认识你一个啊!财神又说:不要紧,你级别高,一个顶八个,照样发大财!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腊八闲情诗歌,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这一天,岁月忽放晴了,心还原成瑞雪

那股久憋的寒气从紧闭的嘴里吐出

瞬间化作莲子和桂圆的八种香甜

浸入城市和乡村大大小小的肺叶间

孕育出一朵朵雪白的花儿要结果

想像把所有的飞鸟点缀成鸿

拉一线五彩的光,进入真正的黎明

菩提树影下,几双眼睛透过雾霾

清醒了一种感受,最原始的滋味

其实就在五谷的诱惑和起伏的田野中

就在这一轮月与那一轮日出的对接中

福祉悄然降临,让寒风渐变成春

烦燥的冬阳下,迎新的玉兰纳火吐芽

祖先们列队而笑,驱疫的竹鼓声

一梆梆响彻年夜交织的大街小巷

忽略了晨钟的粗俗,兴奋地揣起一碗米粥

为后人讲述,那庄严而神奇的腊祀

此时,我正闭目数息,是巫又人时

恰好把袅袅梵音涂绘响成周国千年的喘息

在那场巨大风沙退去的昨天

寻求着一条从山野到广厦的路径

没有一处古旧的坐标可以停留

更少了王子迷惘时对饥饿的恐惧

从一到五,再到八方四合的清辉

只腊八这日,方可竖起一块巨大的冰石跪拜

图像模糊成人,纹路敏异,丝丝通达星空

将你我实实写过的每篇春序秋言

注在朦胧的扉页上,对接日光与月影的轨迹

解读一个神话和另一个梦想的盲点

那里有千万道求救的目光浊然一片

那里有奇异的万种声音在不停诉说

被涂抹成冰冷的夜色,更有最初的雪降落

第三篇:七绝闲情随笔

听雨

珠帘弄雨点诗痕,淡墨幽香昨日春。

落尽荼蘼新曲里,随风清浅梦中人。

品茶

几缕清闲几缕香,禅心不共落花殇。

茗霞犹解诗家语,乐引丹青入画堂。

听琴

一帘明月晚风柔,闲落庭花竹苑幽。

司马琴音如复再,文君可会小窗偷。

吟诗

翻吟旧墨笑荒唐,何解情钟一缕香。

笔底春秋来又去,诗风留得几多行。

赏花

黄昏雨后月朦胧,向晚花摇细细风。

莫道春红方最美,心香四季小窗蓬。

观棋

烽火辽源几个春,枭雄争霸一方神。

楚河难敌刘邦箭,汉界无擒项羽身。

遥忆

清风夏日忆曾经,一段童真梦里呈。

淘气池边枝竹扑,花尖那对玉蜻蜓。

第四篇:闲情偶寄读后感

及时行乐

有那么一个人,他身兼作家与诗人,落魄才子,色鬼,酒徒,剧团老板和园艺家,打秋千的老手,厨师与发明家的人。此外,他还谙熟养生之道,这个人就是李渔先生,《闲情偶寄》的作者。

李渔先生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才无不痛苦地发现,快乐是有阶级和等级的。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一个心灵快乐的人肯定是一个很知足的人,只有懂得什么叫满足,才不至于弄得身败名裂。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歇手了,才能在生活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到最后金钱,名誉,什么都有的时候,却唯独单单少了快乐。这个道理李渔先生在几百年前就发现,可是我们现在却有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理解。李渔先生有一个很大的爱好,就是“花钱买笑”,他的观点就是有钱的时候就尽量分一点给别人,就当是投资,当然,有很多都没有回报,但肯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几十年后得到回报,这就是所谓的投资。而原来一个人有了钱最大的快乐就是主动拿出来送给别人,这个道理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肯定不懂。当然,这是有钱人的做法,但对于没钱的人,当然只能穷开心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你没钱买一样你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你应该想想有很多可能连饭都吃不上,鲁迅先生笔下就创造了一个文学典型“阿Q”。这位Q哥近百年来之所以人见人爱,生平最大的能耐就是从不知愁为何物,睡在土谷祠潮湿的地上捉捉虱子,做做春梦,被人打了自嘲是儿子打老子等等,既然开心已被证明是保持健康长寿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尽可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也就显示格外重要了。就像富人吃窝窝头和穷人吃鲜奶蛋糕的感觉,我想应该是一样的吧?人遇到生活穷困的时候,总会怨天尤人,好像什么事都不对了,甚至抱怨时候对他太不公平。有时候,有时候,我们到观察一点,有人却保持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享受“穷开心”的乐趣。

李渔先生在有关家庭的理论中,他一直认为最快乐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里。而一个人想要修身养性,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没有一个和睦,快乐的家庭那简单是不可想象的。家除了意味着温馨和顺的气息外,还意味着秩序,责任和爱。其次作为一名冷静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承认情感这东西就像气候,有时难免也会有个冷冷热热的,在这种情况下,互相间的迁就,体谅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中国,除了吃饭,睡觉一向被看作是人生的第二件大事。李渔先生的其中一个养生之道就是睡觉,从养生学的角度而言,前者深合古人“先睡心,后睡眼”的睡眠要旨。世界上最重要的发现,无论在学科方面或是哲学方面,十分之九是或哲学家下午两点钟或五点钟蜷身在床上时得到的。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熬夜,每天只睡很少的几个小时,其实这个对于养生的角度来讲,是很不好的,就算再忙再累,也不能用睡眠的时间。因为这样到最后,你可能花掉了你生命剩下的时间,你在做一个亏本生意。

李渔先生放在现在起码是应该有条件买宝马车的,但他还是在书中反复强调了步行的重要性,尽管古代人当初还没有自觉地环保概念,但在街上找个地方停车想必也不会太难。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李渔先生始终还是站在养生的高度来洞察一切的。他在养生之道中反复强调了站立的姿势和睡觉的姿势对于养生都是很重要的,此外,人生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尽可能为自己找点乐子。

看完《闲情偶寄》,对于养生方面,我学到了很多,李渔先生是懂得享受生活,并懂得怎么让自己活得更开心的人,很多人都没有他活得那么潇洒。其实人生中处处都是乐子,那么为什么不尽量给自己找一点乐子呢?

第五篇:读《闲情偶遇》有感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审美型”的,而非以原罪为根源的宗教文化。古代中国文化,无论儒、道还是墨,无不重生而乐生。由对生命的肯定到对生生不息的赞美讴歌,这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层的生命哲学的体现。古人视天地宇宙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的和谐表现在情感之上即为“乐”。人人皆追求乐,自然万物也追求乐。乐就是生命的昂扬奋发。由此意义上,李泽厚才提出,“乐在中国哲学中实际上具有本体的意义”。其实,求乐避苦当为人之常情,非中国人所独有。中国人所追求的乐,是此生之乐,此世之乐,这却是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异之处。从孔子的“暮春舞雩”之乐,到孟子的“人生三乐”,再到程子门前草不除,以观其活泼生意;朱熹提出“玩物适情”之说,再到王阳明明确指出“乐是心之本体”,至此,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已不言而喻。乐,本质上是一种感性境界。儒家最追求乐,但以伦理纲常面孔出现的儒家思想也最易使人无乐。传统儒士那种道貌岸然的样子很难让人将其与乐联系在一起。至阳明心性之学以乐为心之本体,倡宇宙人生无非至乐之地;阳明以后明清纵乐适情风气大开,于此不无关系。明清是古代闲适文学极为发达的时代,有大量小说、小品文为证。与此相应的是社会风气的转变,游玩娱乐之风最为盛观。其原因盖有三:一是心性之学流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二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社会的膨胀,游玩纵乐需求旺盛;三是当时社会政治险恶,很多文人士大夫索性纵乐于游园珍玩之中,一则避祸,二来可以怡情养性。

李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他的代表作《闲情偶寄》可以说是明清社会闲适文化的一个缩影。书中对生活起居的事无巨细的描写,皆显露了当时以李渔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那种闲情逸致,也可以说是一种乐趣。在李渔的笔下,下至吃喝拉撒,上至园林辞章,无不乐趣横生,妙趣盎然。正如其所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其又曰:“若是则身非身也,蝶也,飞眠宿食尽在花间;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卧无非乐境”,李渔的生活不愧为一艺术的生活、审美的生活。这种生活所追求的,也是最终体现出来的无非是一“乐境”。乐境之所乐,其实正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于“乐”的理解。

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索、惊涛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李渔看到,此不足百年之人生,充满了困顿艰险;但其并不以此为真正的人生。他认为真正的人生是“追欢取乐”,是“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然而,人生到底是苦多乐少,苦之极致无过于死亡。李渔并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去直面惨淡的人生。他认为死亡正可以使人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理。不知道“行乐”则不可以养生:

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劝人行乐,而以死亡怵之。欲体天地至仁之心,不能不蹈造物不仁之迹。

何为“天地至仁之心”?李渔常称自己为儒生,儒家认为天地之心为仁,又曰心之体为乐。可见,乐在李渔这里也具有了人生本体意义的层面。

然而在现实社会,人生苦短,而又常常身为形役,人们往往越是想追求乐境越是深觉人生苦难,烦恼丛生。李渔则认为,人人可以行乐,无论贵贱凡圣。他在《闲情偶寄》中具体分析了贵人、富人、贫贱行乐的方法,也分析了家庭、道途行乐之法。其实不止这些,关于行乐的个中三昧可以说体现在这本书的始终。我们从中概括出李渔的行乐三途,即:为乐由心;顺情遂意;标异立新首先看“为乐由心”。李渔认为“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也就是说生活是苦还是乐,完全由心来决定。这显然是受了王阳明心性之学的影响。人之所以感到苦,是因为“万几在念,百务萦心”。在叔本华看来,人的各种欲望(即意志)是一种强烈的冲动,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生命本质上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的原因则“大半不是实际的现在,而是抽象的思虑。这思虑才是常使我们

难于忍受的东西,才是给我们制造麻烦的东西。” 所谓“抽象的思虑”在李渔这里无疑是指“万几”和“百念”,而“实际的现在”则可当指李渔所说的“此事”、“此得为之地”:凡我分所当行,推诿不去者,即当摒弃一切,悉视为苦,而专以此事为乐。又曰:为公卿将相、群辅百僚者,居心亦复如是,则不必于视朝听政、放衙理事、反躬行已之外,别寻乐境,即此得为之地,便是行乐之场。

在自己职责、能力范围之内,做应当做而且能够量力而行的事,李渔认为这就是处于“乐境 ”了。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退一步法”,即“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应行之外,不多一事”。由此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辱不殆,至乐在其中矣”。

卢梭认为分内之事即自己的欲望与力量相符合。由此可见,李渔虽极力劝人行乐,但也并非让人纵欲,而是要让人知足常乐。所谓知足即控制欲望;而且要明智,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量力而行;通达此理,则事事皆乐为之,以此则无境不乐。

贵之人用退步之法,可以控制膨胀的欲望,由以取乐;穷困之人用退步之法,可有精神胜利法之功效,聊以自慰: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只有“退一步法”„„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凡行乐者,不必远引他人为退步,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其裨益有三:孽由己作,则可„„视作前车;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至于忆苦追烦,引出无穷乐境。

再来看顺情遂性。朱子认为心统性情,性体情用,情性一也。传统儒家并不抑制情性的抒发,只是情性的抒发要在理、道的规范下才行。至朱子提出“玩物适情”之说,也被笼罩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阴影之下。有明一代性情之维得到充分的张扬。先是阳明心学开其导,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更是对程朱理学以“理”抑“情”的理论进行了激烈抨击。这对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影响很大,从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对情的讴歌,冯梦龙的《情史》以情立教等即可见一斑。而李渔的《闲情偶寄》更是把“情性”作为解脱人生苦难、困病的良药:

因思诸疾之萌蘖,无不始于七情,我有治情理性之药,彼乌能祟我哉!

李渔认为人之一生,必有“偏好偏嗜”之物、急需之物、契慕之人。这些人、物都是情之所钟,一往情深;得之则喜,不得则忧。要想人生至乐,并不是要绝情弃欲,而是要顺导。正所谓“人为情死,而不以情药之,岂人为饥死,而仍令戒勿食”。

天下之人,莫不有乐为之一事,或耽诗癖酒,或慕乐嗜棋,听其欲为,莫加禁止,亦是调理病人之一法。

正如冯梦龙所言“生在而情在焉。固人而无情,虽曰生人,吾直谓之死矣。” 人皆有情,情之所发必求满足。压抑情性必为人生至苦,至恼。顺情自然,满足之,导遂之,才能达到乐而不忧。

但是顺情不是穷奢极欲,也定要量力而行,否则过犹不及,反令情性折损枯竭,欲乐不得:5

昔未睹而今始睹,一钱所购,足抵千金。如必俟希世之珍,是索此辈于枯鱼之肆矣。最后再看为乐之法第三,标异立新。

李渔自称性不喜雷同,“好为矫异”,这当是其个性独立、自由的体现。然而追新求异,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无时不在追求生活的乐趣。所居、所见皆为雷同、守旧,则生活便没有活泼之生机,遑论快乐可有呢?

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若使古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李渔认为平日所见所触,都能陶冶心境。要想使心境活泼快乐,所见所触也要呈露活泼快乐生机。

标异立新其实就是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感觉:

锦绣绮罗,谁不知贵,亦谁不见之?缟衣互裳,其制略新,则为众目所射,以其未尝睹也。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标异立新呢? 从《闲情偶寄》当中我们也试图总结出三点来,即挪移而新、活变而新、离合而新。

挪移而新是从位置上讲变异。“同一房也,以彼处门窗挪入此处,便觉耳目一新,有如房舍皆迁者„„房舍皆然,况器物乎?”

活变而新。李渔认为礼乐制度、“堂联斋匾,非有成规”,虽然不能尽变前贤之制,但贵在稍“损益于其间”。千篇一律未免太煞风景,也太呆板无趣。因此他希望“同调者各出新裁”,小到家居什物歌词曲调,大到行为起居、礼乐制度,无不在《闲情偶寄》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此不多举例。所谓离合而新,指自己离别一物很久,或平时常有,但忽视了;一朝突现眼前,便觉眼前一亮,觉其较前更加可爱。此盖历久弥新之道:

或一物别之既久,而使一旦相亲,或数物混处多时,而使忽然隔绝,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若有悲欢离合于其间者。

不但物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李渔讲过一个例子,说是一人厌烦家人而乐与远人相处,遂离家数年而复返,人问其故,他说:

非予不爱其亲,习久而生厌也。兹复厌所习见,而以久不睹者为可爱矣。

李渔又以兰花之香为例。认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知入不知出也,出而再入,则后来之香,倍乎前矣。”离开一段时间再入芝兰之室,香又会复得,这里也是一种以离合而得新鲜之法。

其实,人没有不喜新而厌旧的。处新则妙趣横生,处旧则苦闷无聊。如果我们能够从李渔的常新之道、取新之法里面得到一些启示,那么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的乐趣。

由此我们看来,自称“以孔子为师”的李渔,也一样将乐看作是人生之本体,其追求生活的艺术,并期以闲情逸致,最终意义上也是为了在生活中获得乐趣。,我们可以认为,为乐之趣与闲适生活不相分离,相得益彰。现实生活中的碌碌众生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闲暇时,如果皆能寻到乐趣之所在,就能如梁启超所言“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而对于如何获得乐趣,李渔也在《闲情偶寄》当中给我们很丰富的答案,要之则乃:为乐由心、顺情遂性、标异立新。现代社会人们工作时繁忙劳苦,空闲时间又常心烦意乱、无聊空虚,如果我们能在古人的思想中寻得一些生活的智慧,学得一些生活的艺术,又何乐而不为呢?

下载闲情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闲情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闲情偶案读后感

    看《闲情偶寄》心得体会 政府采购中心汪菲娜 话说,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出来的。这个李渔老先生肯定毕生专研吃喝玩乐,末了,看身边其他人的生活呆板、食古不化,他也没自己......

    闲情赋并序

    闲情赋并序-陶渊明诗集 [ 说明] 这篇赋是抒写爱情之作,大概是陶渊明青年时期的作品。赋中抒写 对一位品貌出众的美人的爱慕之情,表明作者对爱情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初,张衡作《......

    闲情偶记的抒情散文

    今晚有客来访,我拿出平时不用的茶具仔细清洗。这些有年头的茶具,在清洗的过程中,心里生出一股温暖。不管别人如何宣扬"断舍离“,还是没办法做得到,我总是打着环保节能的旗号过着......

    闲情记趣教学设计

    闲情记趣教学设计 闲情记趣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设计思想: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

    闲情偶寄读书笔记5篇

    李渔家班与《闲情偶寄》的戏曲理论‘ 朱秋娟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X为3) 摘要:李渔家班的戏曲活动为《闲价俩寄》的《演习部》与《声容部·习技》提供了大 黄实践经......

    《闲情偶拾》读书摘记

    《闲情偶拾》读书摘记 三联书店 北京 2006.8 第一版荒芜应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概念。 我能够摇摇晃晃地回去,也许就是因为心里知道母亲在家里等着我,我得回到她的身边。 (儿......

    《闲情记趣》文言文和翻译

    引导语:《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的第二卷,亦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闲情记趣》文言文和翻译,欢迎阅读!闲情记趣(节选)〔清〕沈复余忆童稚......

    雨落闲情至优美散文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撑一把伞独自行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深切感受到了秋天的韵意。一滴滴细腻的秋雨洒落在树上、大地上,眼前的一切便构成一幅纯净的画面。静静观赏秋雨带来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