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配中的学问》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学会用“连线”、“字母表示”等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增强符号感;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在交流中,体验到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倾听与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纸制衣服、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小小要到少年宫去玩,小小打开自己的小衣柜,找出了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2件上衣,2件下装,小小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法呢?边说边板书:搭配。
二.展开。
1、衣服的搭配。
师:这里有一张练习纸,你可以把结果写在上边;这里还有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纸做的衣服,同学们需要的话可以用。想想怎样汇报,别人才听得明白。有困难的话,老师和你一起研究。(学生活动)
交流。(适时引导并板书连线)
(让学生评价,你听懂了吗?他的方法有什么优点?好在什么地方?师概括:“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把“有条理、有序”写在黑板上。)
师:妈妈送给小小的节日礼物是一件白色的短袖衫,现在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想一想,怎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直接写算式或者连线表示都可以),如果需要摆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再领取一件上衣。
(板书连线)
小结:在刚才的几次搭配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思考,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搭配中的学到的学问了。(补充板书)
师:能干的孩子们动了手、动了脑,配出了这么多的穿法,小小选了其中的一套,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一起去少年宫了。
2、路线中的搭配。
师:小小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线是这样的(课件演示),你看懂了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从学校到电影院有A路,B路可以走,从电影院到少年宫有C路,D路,E路可以走,她从学校到少年宫一共有几条不同的走法?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活动,展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最清楚呢?)你对他们的表示方法有什么评价?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游戏中的搭配。
好,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思考问题很有条理。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小小他们小队一共有3位男生,3位女生。他们决定在少年宫进行打乒乓球比赛。每个男生和每个女生打一盘乒乓球赛,你猜一猜,他们一共玩了几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但是要把思考过程记下来。一会儿我们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表示的方法最清楚。
猜测、验证、如果猜错了还要反思
4、数字搭配。
打完了乒乓球,他们来到一个数学游戏教室。其中有个数字组合游戏,我们也一起来玩吧!
请听题:用三个数字1、2、3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停顿几秒后抢答。)1、2、3、4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想一想,写一写。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你知道搭配中有什么学问呢?
第二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P76-77。学情与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数学好玩”领域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教材安排了“搭配服装”这一主题活动,主要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基于“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的认识,以学生比较熟悉而感兴趣的“搭配服装”等内容作为主要的数学活动,以真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搭配中蕴涵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活动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出所要研究的搭配问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马戏团小丑的图片)
师: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是他不知道怎样穿戴才好,想请我们帮忙,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你们愿意吗?可以怎样搭配呢?
提问:“搭配”你是怎么理解的?
活动二: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规律和表示方法
1.摆一摆,说一说。
(1)学生利用学具图片动手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
(2)集体反馈交流,展示自己的搭配过程和结果。
【学习成果预设:①没有顺序任意搭配。②先确定帽子,然后每顶帽子搭配3条裤子。③先确定裤子,然后每条裤子搭配2顶帽子。】
(3)比较出现的不同方法,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搭配的好处。先让没有顺序、任意搭配的学生展示,发现有遗漏和重复的现象。再展示其他两种方法。
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搭配方案呢?为什么这么肯定?搭配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学习成果预设:不管是先确定帽子或确定裤子,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够不遗漏、不重复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
(4)选择一种搭配方法再来摆一摆,并和同伴说一说,进一步体验按顺序搭配的好处。
2.画一画,说一说。
师提问:刚才我们用图片摆一摆,找出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图片,怎样把你想的过程记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呢?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几种搭配方法表示出来?
(1)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
(2)展示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学习成果预设 ①用汉字代替 ②用图形代替 ③用字母代替】
(3)重点讨论用字母表示的方法,理解A1,A2,B1,B2,B3各自表示的具体含义,并体会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好处。
(4)选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再次体验用字母表示的方法。
活动三:多次体验,逐步加深对规律和方法的理解
1.搭配午餐。
师:我们为小丑选择了表演的服装,他非常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吃午餐。(出示午餐信息,主食:米饭、馒头;炒菜:鸡蛋西红柿、土豆片、青椒炒肉、烧茄子)一种主食搭配一种炒菜,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你能把这些方法都表示出来吗?
(1)学生独立尝试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2)组织集体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和表示方法。2.去动物园的路线。
师:吃完午餐小丑要带我们去动物园,这里面也有数学问题。
(1)出示路线图,明确学校到少年宫有2条路,少年宫到动物园有3条路。教师提问:学校到动物园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
(2)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所有路线。(3)反馈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3.观察比较,发现不同问题的内在联系。
观察比较解决前面三个搭配问题时所画的图示,你发现了什么?(先与同伴说一说,再组织集体交流。)
二、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讲述: 古时候,齐国的齐威王和他的大将田忌,都非常喜欢赛马。有一天他们约定要进行一次赛马比赛。于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比赛的第一场:齐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比,结果田忌输了。第二场齐王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比,结果田忌又输了。第三场齐王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比,田忌还是输了。田忌非常伤心。这时,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田忌的好朋友孙膑帮助田忌反败为胜!
提问:小朋友你们也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搭配知识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
小组讨论为田忌选择最有利的搭配方法如下图:齐王 田忌 第一场 上 ———— 下(输)第二场 中————上(赢)第三场 下————中(赢)(结果田忌以2比1取胜)
延伸:师:
1、为什么同样的马,同样的赛场,结果会截然不同呢?
提问:你能找到取胜的规律吗?(课后去玩一玩,找一找)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在搭配中要注意些什么
第三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第76页、77页。
教学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合适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模型思想。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符号意识。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和“去游乐园的路线”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上衣、裙子等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出所要求研究的搭配问题
师:师生互动,握手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搭配中的学问”(板书)二 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规律和表示方法
元旦将至,妈妈准备带我们去游乐园玩。
情境一:妈妈准备穿上新衣服,穿什么衣服?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课件出示)2上衣和3条裙子,学生观察汇报。摆一摆,说一说。学生与同桌说一说。
师:那到底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搭配过程和结果。(预设:没有顺序任意搭配。)
(3)比较不同方法,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搭配的好处。
先让没顺序、任意搭配的学生展示,发现有重复、遗漏的现象。再展示其他两种方法
师:一共几种搭配方案?搭配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不管是先确定上衣或确定裙子,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够不遗漏、不重复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
选择一种搭配方法再来摆一摆,并和同伴说一说,进一步体验按顺序搭配的好处。2.画一画,说一说。师:如果没有学具,也没有实物图,那你们可以想到其他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搭配方法吗? 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展示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1.用汉字代替、2.用图形代替 3.用字母代替)
3.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很了不起,能够用很多不同的策略来解决我们搭配中的问题。妈妈穿好衣服后带着我们准备出发了,可是走之前啊,他得把肚子填饱。
情境二:营养配餐
1.(课件出示)套餐:一种饮料+一种点心(共两种饮料,三种点心。)师: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你能把这些方法都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组织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和表示方法。同学们真棒,又帮着奇奇解决了吃的问题。情境三:游乐园路线搭配
1.饱餐一顿的奇奇要去游乐园,发现从正门到游乐园有好几条路,一起来看看路线图!2.(问题:从正门经过猴山到游乐园,一共有几种路线呢?
3.刚才呀,咱们已经有那么多种方式表示你的搭配方法了,那我们现在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搭配一下去游乐园的路线吧。(板书A、B、C、D、E)
疑问:可是我发现这个方法和刚才我们给他搭配服装的写法怎么一样的呢?一个是搭配服装一个是搭配路线,怎么会一样呢? 同学们把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情境四:吃午餐。
同学们玩的开心吧!饿了吧!妈妈带着我们到一家快餐店来吃午餐啦!出示:
主食:
炒菜:
汤类: 米饭
青椒肉丝
紫菜汤
鱼香肉丝
馒头
芹菜肉丝
三鲜汤
京酱肉丝
如果主食、炒菜和汤类各选一种,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
1、同位交流讨论。
2、交流汇报。
3、师生小结。
情景五:合影留念。
离开时,四位小朋友要和聪聪和明明每人单独合影,共需要找多少张照片?
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
三、课堂总结。
看,我们班的同学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帮奇奇解决了穿吃行的问题,我们都用了搭配中的学问,现在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后遇到搭配中的问题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有条理
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学生展示
6种
第四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单 位:成安县实验小学
姓 名: 申少辉
时 间:2017年12月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申少辉
【教材理解】
“搭配中的学问”是“数学好玩”领域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教材安排了“搭配服装”这一主题活动,主要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基于“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的认识,以学生比较熟悉而感兴趣的“搭配服装”等内容作为主要的数学活动,以真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设计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学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在教学前要给学生预设一些前置性的学习任务,才有利于课堂教学及学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本课在具体的认知目标方面要求不高,不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搭配问题,也不要求学生发现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而是重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培养有序思考、符号化思想。教学时不能急于归结算式,应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活动体验:一是体验有序操作、有序思考的必要性,体会有序思维的价值;二是体验符号化表达的必要性,体会数学方法的优越性。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但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数学化”,强调数学活动,不能因此忽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把握,不能因此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借助“服装搭配”“营养配餐”“路线问题”等典型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魅力。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中,遵循从物化到内化,由具体到抽象,由实物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认知过程,逐步经历了“操作水平——表象水平——符号水平”的数学化过程。学生的体验因充分而深厚,因有序而有效。【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初步学习排列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增强符号化意识,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搭配中蕴涵的规律。【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评价激励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与展示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自主探索的学具(衣服图片……),相应课件。【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做个闯关游戏,你们乐意吗?出示:积攒标准!闯关成功者为我们的“畅游小赢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于是我大胆的将本课的全过程设置成一个闯关游戏。同时又结合学校的教育管理,以争星夺章的活动为契机导入新课。)第一关:遍地开“花”
师: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搭配?(板书:搭配)
生:……(随机指名回答,形式就像遍地开花,无序指名为体会有序必要性铺垫,并体会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涉及到搭配)师:随机找十几个学生回答后问:“孩子们,谁能快速告诉老师有几名同学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如果老师在提问时怎样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生:一组一组提问、一行一行提问、一排一排提问……
师:也就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是吗?(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加油!)(总结第一关)孩子们,在探究中有序思考是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题!并能领略到搭配学问更多的奥秘!(板书:的学问)不信?我们继续挑战第二关!
第二关:集思广“益”
1、结合情境学生课前自主探索:
(附:前置性作业:定稿要求更细
情境1:奇奇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可以怎样搭配?
情境2:一份盒饭含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有几种搭配方法?
情境3: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有几条路线?
结合以上情境分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搭配的过程并尝试描述思考过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生为本”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学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两次邯郸素养月活动,曹局长的点评、分享案例{幼小衔接:思维的迁移}与指导{数学要慢下来:要有思维的内涵}更坚定我的想法{目标课堂,数学活动})
2、小组同学任选一个情境合作探究,交流想法。(任选一个情境,深入探究,三者有相通之处。小组学习,优生不仅能够带动和帮助能力差的学生,还可以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利用展台边展示,边讲解,其余学生交流、补充或质疑(师适时追问或及时举一反三)(本关集思广“益”顾名思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是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智慧,我有一个智慧,交换后就变成了两个智慧。因此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及符号化表达的简洁性。从而获得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质量的提高,达到高效课堂,并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思考:以上三个情境中搭配方法有何异同之处?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分享(两人:一人画一人描述)预设:(1)都是把两类事物搭配在一起,搭配时先选择其中一类中的一个跟另一类中每一个分别搭配,再选择下一个同样跟另一类中每一个分别搭配,或者反之。(2)都是用图形或字母来代替图片或文字。(3)不同的是每一类中事物数量的多少不同。师适时追问:为什么同学们会用图形或字母来代替图片或文字?(体会符号化表达的简洁性)
(尝试梳理解决方案,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及符号化表达的简洁性。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结第二关!)(同学们,你们是善于总结的榜样!老师为你们点赞!)有信心挑战第三关吗?集思广益,意欲何为!请看第三关!第三关:意欲何 “为”
(本关意欲何为顾名思义:集思广益、意欲何为?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吸收好的建议,用来干什么呢?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即解决问题并将练习设置成“冒险岛”激发学生的挑战欲。)A:生活中有哪些关于搭配的情境? 课前搜集信息。指名说,其余回答。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由情境得出结论并能还原于不同的情境,这才可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同时该设计也相当于变相的巩固练习,涉及面较广并灵活多样,师适时追问,使得练习出现层次性。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价值感、成就感)
B:结合生活,3和4及3和5的搭配,层层深入。(可适当举一反三)
C: 走向生活
1、六(1)班要选两名班长(必须一男一女),经过大家的投票,最后产生5名候选人:赵佳宸(男),靳庆彬(男),任龙瑶(女),刘筱冉(女),王可(女),最终有几种可能?(举一反三)
2、韩老师过几天要出去学习,准备了一些衬衫和领带,共有12种搭配方法,你猜一下韩老师可能有几件衬衫和几条领带?
(举一反三致思维迁移、逆向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受唐彩斌老师《美丽的螺旋线》的启发及其讲座反思的影响{批改作业:水平1、2、3、4的心情与体会},我教学感受:不同学生,原题与思维题)恭喜同学们连闯三关,请进入期盼的第四关:花落谁 “家”,总结赞数(呼应第一关),有请“畅游小赢家”的得主上台。(掌声鼓励)师:孩子们,没有无缘无故的胜利,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能站在这里吗?
生:善于思考、善于分享、敢于质疑、团结合作……
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良好学习习惯)课堂总结
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作为课堂小赢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布置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于是我大胆的将本课的全过程设置成一个闯关游戏:遍地开“花”、集思广 “益”、意欲何 “为”、花落谁“家”。同时又结合学校的教育管理,以争星夺章的活动为契机贯穿整节课。
“搭配中的学问”是“数学好玩”领域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教材安排了“搭配服装”这一主题活动,主要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符号化意识,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基于“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的认识,以学生比较熟悉而感兴趣的“搭配服装”等内容作为主要的数学活动,以真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
本课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提高数学素养。于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搭配?
生:……(随机指名回答,形式就像遍地开花,无序指名为体会有序必要性铺垫,并体会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涉及到搭配)师:随机找十几个学生回答后问:“孩子们,谁能快速告诉老师有几名同学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如果老师在提问时怎样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生:一组一组提问、一行一行提问、一排一排提问……
师:也就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是吗?在探究中有序思考是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题!并能领略到搭配学问更多的奥秘!自然进入第二关的挑战。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规律探索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对课堂做到收放自如,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学会交流和分享,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及符号化表达的简洁性。从而获得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质量的提高,达到高效课堂。3.将练习设置成“冒险岛”激发学生的挑战欲,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并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蕴藏无限的创造力、生命力,值得我去探索……
第五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进行指导,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
2、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的时候,学生不同的`解决思路放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有趣的是学生在交流各自的想法的时候,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走的。
3、运用方法,引申练习。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从配餐的知识迁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难,但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特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时候都是都非常有顺序的,我在学校和少年宫之间又增加了一条路,叫做F路,问题是这个时候有几条路可以走,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是3×3=9,学生还解释为什么是9条路。
总之,这节课我先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教师注意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2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分发教具使学生感知做事情的要有有序的思考意识,然后引入晴晴这位新朋友,用晴晴的口吻进行提问,使情境贯穿始终。结合本课的线索进行选材,如:穿什么衣服、配餐、打开儿童乐园的密码门、行走路线、照相的搭配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用“晴晴要去儿童乐园,想衣服要穿漂亮些,请大家给他提一些建议”这样的语言,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衣服搭配)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连一连(配餐)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乐”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活”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
(四)动手操作,让学生“富”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会产生价值。这产生价值的过程,正是难能可贵的创造过程”。而俗语也说的好“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然而,课堂教学没有遗憾可能就不会有提高,所以,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做如下总结:
(一)整节课缺乏大数学观的前瞻与后连。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二)个人的基本素养还有待提高,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的用语言提出学习要求,正确的使用评价语言,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方面,做的不够好。
(三)课堂应变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在课堂上能果断的放弃课件,但是在时间的调控上,做的不够好。所以,整节课下来超时了,少做了一道深入练习,导致课堂上没有呈现用乘法原理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有所渗透,在巡视中,已经有学生能用乘法原理去解决问题,但是,并没有在全班的交流中呈现,这不可避免的是教师的不足之处。
(四)关注学生的这方面,教师做的还不够。课件临时出错,课堂上发生变化,学生用好奇的眼神关注大屏幕,教师没有及时关注,所以,导致教学超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上的一点一滴。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4
5月29日我参加了我校数学学科的赛课。我讲授的是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事物的搭配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符号化思想,发展学生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前我录制了微视频,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课上通过学生自学汇报,再发现总结方法并渗透数学思想,最后是练习巩固。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对搭配的方法掌握也较好。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我们初次尝试课前微视频的学习,学生的参与度高,回顾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我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微视频的录制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还需具体明确。例如:在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应布置想一想怎样写算式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应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再指名汇报。通过学生的交流,更加了解搭配的方法,为搭配方法的总结奠定基础。
3、练习题的设计还需多样化,拓展的练习处理有些匆忙。
4、学生语言的表达还需加强。
我觉得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学到了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的逆行学生此方面的培养。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5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把教学内容的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的题目整理成一个聪聪过生日的情景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围绕“广角”教学,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又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点心的搭配、路线的选择等,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设计旅游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如果这样应该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三、如何照顾后进生。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优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尤其是象数学广角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来探讨。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6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解密码锁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拍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提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小红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的活动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小红搭配衣服、吃早餐、开密码门、选择路线、及拍照等五个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7
《搭配中的学问》在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围绕食堂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二是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如“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三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引入规律
在进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帮小红搭配衣服的任务,让学生从简单的衣服搭配中,初步体验衣服搭配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衣和裤子”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衣和裤子的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始终把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课中紧紧抓住这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进取。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9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乘法原理,于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搭配时要做到有顺序,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从多方面想办法: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把教学内容的例题、课后练习的题目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搭配衣服、搭配早餐、搭配路线中,使学生处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有趣,又处处增长知识。学生不仅玩得高兴,而且也学得开心。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早餐的搭配、路线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然后拓展延伸,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搭配的情况?再让学生进行词语搭配,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有搭配得情况。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说说你觉得那种摆法比较好?好在哪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悟到有顺序的进行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
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生在路线的搭配时,没能把搭配的知识迁移到走路,对于一段路和一条路线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不能正确的找到所有的路线,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二、如何灵活驾驭课堂。
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很多学生急着演示、发言,语言表达能力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一不小心被学生牵制住了,因为太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所以拖延了时间。
三、课堂学生讨论演示的必要性和如何生成。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随机的现象的处理,还存在着不足。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0
可见,她并没有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只是找了一种或两种方法。我当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回应,而是让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汇报搭配的方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一下搭配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大的学具卡片展示搭配的方法,会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1、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在配菜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用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能在后面的搭配衣服、搭配路线等活动中,用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提升,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最后,我又新设计了一个猜电话号码后四位的游戏。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太难了。如果变成三位数就好了。
4、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1
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 “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发言的同学问一问:你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意见?)这个教学层次要解决的问题: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