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优化装备资源管理论促进新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的教育装备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学校教育装备的建设创造新的机遇。结合多年来的装备管理实践,就怎样使学校装备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学校一线装备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管理水平,用新思路、新理念、新措施、新办法来解决教育装备中的新问题。
关键词:学校装备建设和管理;装备管理队伍;管理和考核制度
目前,有关普通中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不多,理论研究更少,尤其是如何装备、怎样装备,怎样从被动装备甚至是被迫装备变成主动装备,从盲目装备变成有效装备,怎样使学校装备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装备管理人员迫切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从事学校装备室管理的多年实践中,尝试摸索出一些经验,现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装备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的教育装备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如实验室的数量严重不足,实验室的设备不符合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几年前的实验教学仪器无法与新课程教材课程内容相匹配,实验室的设施无法满足探究性内容实验教学活动的需要,仪器品种缺乏、规格不配套,维修护养知识贫乏,管理手段原始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性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等要求差距甚远。
当前,各学校尤其是普通高中装备建设要在4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重点是理科实验室,难点是现代信息技术室,薄弱点是劳技实践室和艺术室,空白点是装备管理。要用新思路、新理念、新措施、新办法解决教育装备的新问题,对教育装备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优化组合和改革。
笔者所在学校于2009年8月成立了学校装备室,其工作职责是学校装备管理,包括申请添置、维修、使用培训;实验室、图书馆、信息中心的日常管理;校园电视台、学校网站及学校形象宣传。装备室设正、副主任各一人,实验室、图书馆、信息中心设立部门负责人各一人,各自有相应的工作责任,分别负责本区域内的设备管理、装备维护、卫生、安全等制度的落实。
在学校装备建设和管理中落实“六化”
学校装备建设和管理中的“六化”是指,装备添置科学化、装备设计人性化、装备使用效益最大化、装备资源利用数字化、装备管理网络化、装备考核制度化。
装备添置科学化
装备可以促进教材的实施,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但设备、仪器的配备要恰到好处,不是越多、越先进就越好。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是装备建设的依据,在总体提高装备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校的财力,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进程来分步实施,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就会导致浪费。装备添置要符合学校特色,如科技特色、艺术特色或双语特色的学校就应该结合特色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相应的硬件设备建设,前提是要充分论证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闲置。
装备设计人性化
这主要体现在配置升降课桌椅、升降书写板、升降美术画架、翻转五线谱板、抽拉式电脑桌、翻转教学电源、抽拉多媒体讲台、多功能演示讲台等设备,力求做到方便师生使用。
装备使用效益最大化
学校每年在教育装备建设上投入资金约45万元,近3年来,购置笔记本电脑131台,添置数字化物理、生化探究实验室各1个,添置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各1间。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教师备课、上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使用多媒体系统、自制多媒体课件在教师中非常普遍。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各学科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开出率都达到100%。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实验,都要求开足开好。此外,学校利用图书室资源开展读书心得、书评、演讲等读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校还经常开展各种多媒体技能比赛,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学校充分发挥装备在教书育人中的效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实验室、图书馆、信息中心、档案室、体育馆、校园电视台都能做到与学校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都向师生开放,这是师生提高能力、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发挥才能的理想之所。我们的做法是采用调休制,安排管理人员专门值班,活动内容、活动人数、活动要求、活动时间由班主任提前三天通知相关部门,学校装备室检查、督促落实。这样充分发挥了装备室、场、馆的育人功能,实现了装备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装备资源利用数字化
推进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网站、FTP、教师博客等平台系统,把原封闭的资源变成共享资源,师生间、家校间、校际间、主管部门与基层学校、学校与社会都能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充分发挥装备资源的数字化优势,为学校发展和师生共同成长服务。
装备管理网络化
装备管理达到信息化、无纸化、准确化的现代管理目标。仪器出借、赔偿、报损报废、申购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实行软件管理,程序设计合理;全校师生,上至校长,下至学生均可查阅相关的装备信息资料,真正做到装备管理网络化。及时了解省(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颁发的实验教学库题、装备标准、新仪器设备的信息,以便制定装备计划和管理措施;学校可及时上网且自动下载新课程的实验要求,可查阅各仪器的资料,还可与兄弟学校交流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装备考核制度化
学校装备室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如《校产、装备管理制度》《多媒体设备使用制度》《网络教室(微机房)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制度》《图书馆工作制度》《多功能教室使用制度》《校产损坏、赔偿制度》《电脑使用安全责任书(承诺书)》等。通过每周检查、每月汇总,学期评比等措施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装备管理考核,班级考核计入班主任工作绩效,教师计入学期考核。通过考核,加强了师生的责任心,提高了装备效用。
建立一支师生共同参与的装备管理队伍加强对教师的装备使用培训
对于硬件设备的管理,各部门负责人和班主任是设备管理的责任人。学校装备室于每学期初都会对部门和班级进行校产复核登记,签订校产管理管理责任书和安全责任书。每学期对教师组织多次设备使用的集体培训。如笔记本电脑使用培训、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理化生探究实验室使用培训、移动多媒体使用培训、学校网站管理使用培训等。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
各班民主推选一名“装备管理好帮手”,由思想好、责任心强、乐于为集体服务,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来担任。每学期初,我们对他们进行爱护校产、节约水电和电教设备使用、登记管理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知道设备的维护要求,明确自己工作职责。每月集中开会一次,了解各班《多媒体设备使用手册》记录情况,统计电教课开设率,指导和解决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形成一支得力的学生管理队伍,使任课老师有了一个放心的电教课助理。
全面提高装备管理水平
我们对各室的配置进行动态管理,设计并完成了学校电教设备配置一览图。不仅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全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情况,而且还能及时反映设备的检修、调换等变动情况,不仅增加了购置设备的透明度,而且促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当设备发生故障时,由班级“装备管理好帮手”和专用室负责人填写书面报修单,送达学校装备室,然后安排人员利用课后或晚上及时检修,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我们多次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班级网页制作等业务培训班,大大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校教育教学向现代教育迈进。
教育装备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科学安全地配置和使用设备,延长设备生命周期,杜绝安全隐患。笔者认为,在搞好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狠抓管理,管好用好教育装备资源,争取最大程度发挥出装备效益。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有新的大纲相配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新课程改革论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 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干部个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改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总体状况令人满意,但是新课程毕竟是新事物,各项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还不完善,教师们也不还完全适应,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也是预料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现本文将具体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以期能为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做奉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考试制度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就比较重视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师和学生接纳实施的程度如何,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要大量投资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以求形成完美的课程计划,但对于新课程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与其配套的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等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它要求实施者能把握新课程被引进的情境的性质,包括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校组织内部的结构个文化氛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完成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反思新课改的实施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弊端,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正确、考试改革滞后等因素,很多教学活动过于形而上学,失去了本来的精神实质,最终损害了教育质量。以下将其问题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课型、教学对象是否适合,一概搞分组讨论,搞所谓的“合作式“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结束了。只注意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作的实效,使合作式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表面上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
(二)、教学片面追求热闹,出现“满堂问”现象。
由于部分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教学,把课堂活跃程度等同于学生参与程度和提问题的数量,但却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从而使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满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以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什么内容都采取情境化,有的情境还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情境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把自主变成自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部分教师却把自主式学习变成了自流式学习。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成效。
(五)、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奠定和重点难点的解决。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没有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刻的剖析,使得学生课上糊里糊涂,课后脑子空空。
二、致使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现时期,新课程改革出现了诸多问题,且成效不大,这主要是受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不正确,及现存的考试制度等原因的束缚。以下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透彻。
1、教师对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的误解。
新课改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但部分教师却把它理解为强求,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定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不管什么内容都要搞讨论、搞活动,以此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目的。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知识类别不同,要求的教学方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因此,我们要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改后,由于新的高考方案没有出台,教师弄不清楚自己应当以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为标准,还是以侧重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就旧目标为标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虽然按着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来上课,却也不敢漏掉课本的一个知识点,生怕在高考中会考到,因此要把把每个知识点都讲一遍。于是出现了上课时间不够、拖堂、甚至补课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教育部建议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采不采用新课改都无所谓。因此,只是应付式地采用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而实际上的教学思维、目标没有改变,纯粹地穿新鞋,走旧路。
(二)、考试改革滞后,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教师最大的担忧是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没有与考试改革相配套。如果抛开中考和高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但从学校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此,目前以中考或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仍对学校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的学校仍然对学生搞注入式、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大考、中考、小考、测试等。只要考试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取向,学生、教师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三)、教师受传统的评价制度的束缚。
我们一直倡导上课时新课改精神要体现出来,但在评价教师业绩时仍是单纯以分数是论,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比中甘处下风。表面上他们处处都在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许多工作都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施。
(四)、班级规模过大,要耗费教师较大的精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级都有50——80个学生,并且很多教师不止教一个班,要同时教几个班,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纠正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的误解,使其正确理解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
1、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教师开展纠正性培训,使其认识到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只是类别不同,要求的教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不能不管什么内容都搞小组讨论、搞活动、搞合作式学习。对需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要含有高思维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区分学生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注重教学质量。
教师要把握好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第二,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力求难易适中,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试剂盒只是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第三,提的问题和设置的情境重在质不在量,并不是问题和情境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是否需来定。
3、有组织、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应当给予学生自学的指导、提示,明确具体要求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检查和反馈。
4、把新的教学方式和巩固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而非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因此,教学方式应当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重点难点紧密结合。
(二)、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
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是最科学公正的方式,要更好地反映课改理念、融合课改精神,就要改革考试制度,尽快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并出台与课改相配套的中考、高考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使中考、高考制度与适应新课改的培养成效。如:考试更加人性化,考试内容更有弹性,建立跟踪式的录取制度。
(三)、加快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步伐。
教师的评价要转变过去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做法。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评价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解决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心地实施课改。
(四)、逐渐实施小班化教学,增加师资。
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还不具备全部小班化教学的条件,但可以一步步地向小班化教学靠拢。另一个对策是增加师资,一个教师只教一个班,使其有足够的精力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虽然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但是,课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比传统的方案先进,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就出来。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课改必然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唐丽芳,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
2【2】 王爱菊、徐文彬,“新课程”改善、批判与思,《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3】 阎兆成,对新课程实施中几个偏差问题的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4期
【4】 万伟,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与巴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 年第2期
【5】 李振锋、《基础教育新课改试验中的问题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I5期
【6】 王景清《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7】 刘力《对新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7期
【8】 魏青云《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压力、现状、成因和疏解》,《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2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要求
论文摘要: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应当包括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师,素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新的世纪,新的曙光;新的挑战,新的需要。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彰显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优先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知能,改变“信息贫困”的现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其它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之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及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能迅速从媒体、文本、符号、资讯、社区、文化中获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经典性的素材,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着重于在媒体的取向中把握方向,善于趋利避害,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新信息,培养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学习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样式中,学生“全人发展”、“主体性”、“合作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大灌溉”,“大包办”的意识,培育民主素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有的偏重社会实践,有的侧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辩的,或者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探究视觉的定位,研究目标的锁定,方法手段的运用等,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层出不穷,为此,教师不应再扮演“权威”的代言人,充当“裁判”的角色,而须“简政放权”,养育民主素养,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善待其个性特长,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尊重学生,重视团队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有见识、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者,发展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改变“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氛围,在互动的教学中,相互平等善待。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积极互动的学习构架,学习的类型及方式呈现多元状态,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学习,基于目的的学习,超媒体超文本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跨学科、跨时空、跨知能的多维度学习程式,增强了知识的弹性,促进了知识的远迁移,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智商和情商,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导、民主支撑、民主调控和民主评价。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正是民主素养的体现。
三、国际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力量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方针,开启了中国教育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台中,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发展中,寻求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创造性的培养出基于高新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离感日益缩小,交互学习的能力迫于眉睫,跨国界、跨洲际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素养”、“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等理念,业已融进教育课程。尊重并学习不同族群文化,理解与欣赏本地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已成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国际社会为背景,以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为依托,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思路。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的形成是开放时代的必然格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亲密,信息技术的日益延伸,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质普遍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中,应该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锐性,促使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的协调发展,这是现代化教育中教师须具备的特质。
四、外语素养
新形势下,新课程的构架,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优质的教学效率,追求专业的成熟和升华,追求素养的培育和更新。教师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属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
当今的“外语热”一浪热过一浪,“沛沛英语”、“希望英语”、“疯狂英语”、“雅思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等等,层出不穷,演绎着“志在四方”的进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级证书”、“双语教学法”、“脱口秀课堂”、“同声传译”等等,趋时而兴,打造着“国际通行”的亮丽风景,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战略性驱动和挑战,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严肃考验,要求教师自身实现先行性、跨越式发展,如同培育“媒体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加快培育外语素养,提高外语能力,应对全球化趋势对外语的需求,尽快适应陌生文化环境。
五、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技术性。以高职高专为例,应专注以职业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实施“素质平台、岗位平台、能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1、办学模式:要有机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职业道德等六大要素。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定位,要以市场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要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对专业建设的五个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推进。专业建设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理念: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即:①“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②“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③“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④“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⑤“五个魅力”:努力创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氛围。
3、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大纲的契合度和严密性;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性和多维性;透析重点难点问题的精辟性;讲授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思维逻辑条理的层次性和清晰性;知识运用的自如性和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逻辑性;板书的整洁性和条理性。
4、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进入课堂,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着力研究教学新规律﹑新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涵,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精讲多练,专题讲授,师生互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1)专题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问题研讨法(4)时事点评法(5)学生登台讲课模拟教学法(6)小组研究教学法。
5、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社会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上的苹果打得高”,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谢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的目标应当高远,教师的情怀应当豪迈,教师的素养应当优质,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教师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才能让学生采撷素质教育的甜美果实。“玉不琢,不成器”,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做素质教育的开拓者,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焕发素质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司,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自主。协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天河,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2002年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论文[推荐]
活用新教材 教活新课程
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地区差异、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应从实际出发,既要遵循教材,有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为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材,才能跟得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位教师,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认真分析、理解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发能够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个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二、深入分析、挖掘教材
教材一般都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和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新教材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若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目标,教师就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把握内容、活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则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再生和内化,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中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创新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灵活处理教材。
四、根据实际、设计活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的是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不一定是最适合教师本身和学生实际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触到的事物不同,对自然界、对生活的认识也就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里认识的事物不同,经历不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就各有差异。也就是说教材上的某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外的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因人而易,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出更适合于自己、更适合于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来。
教无定法,只要受学生欢迎的教法就是好教法。同时使用一本教材,能够灵活应用,推陈出新,教出成绩,使学生受益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从认真学习、理解、把握教材到研究、反思、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教师教学的一大飞跃,也是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技能的一次升华。这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它需要教师日久天长,积年累月,坚持不懈学习和努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再学习,研究再研究 ;不能停步不前,更不能不思进取。
第四篇:数学新课程改革论文新课程数学论文
数学新课程改革论文新课程数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实验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 数学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给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说是一场革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
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怎样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推动实验教学的开展呢?我就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首先,实验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没有这一条,就根本谈不上搞好实验。由于多种原因,要看到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树立热爱工作的雄心壮志,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带头苦干,多动手,勤动脑,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第三,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四,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五,教师要认识到在未
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其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些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实验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可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实验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实验教学工作。
实验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在传媒时代更为重要。传统中实验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的多。所以这时的实验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
的权威。这是实验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只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实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机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还应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繁杂的计算,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状况》,2000.10。
第五篇:优化整合家教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整合家教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长学校总结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中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高度重视家教工作在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认真落实《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不懈地运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同广大学生家长建立关系、沟通感情、相互学习,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一起,确保广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中。
一、家教工作的基本现状
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于1999年12月,共有3900多名学生。受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家长教育观念、方法以及条件也有较大差别。根据测查,90%的父母十分重视孩子教育,但是80%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教育,15%的家长注重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只有不超过15%的家长能够自觉阅读教育书籍、浏览教育网站,坚持学习孩子教育常识,广大家长只是把孩子教育寄托在学校、老师所建立的大集体环境中,片面依赖教师,忽视家教作用,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教育成长的质量和效果。加之近几年来留守学生数量剧增,这些家庭的家教工作呈现荒芜和空白,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差,为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鉴于此,我校努力开辟各种渠道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整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进行沟通、培训、交流等活动,做到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教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1、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智慧和才干,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为充分利用家教资源,2012年秋,我们学校重新改选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设立了家长委员会办公室,并分别推选出家委会的组长、副组长负责家委会,通过QQ群联系方式接管和处理日常事务。主要做法有:邀请部分家长委员会成员到学校办公,协助学校对校门口周边环境进行治理;邀请部分家长到学校讲学,开展“阳光父母大课堂”活动;邀请部分家长与师生一起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些举措不仅成为家长的一份责任,同样是对学校工作的一种提升,是我校进行家校合作全新的尝试和实践。
2、丰富家校沟通途径,使家长有更多深入、全面了解学校和学生。第一,学校为家长委员会成员分别制作了一个学校出入证,让他们随时可以走进学校、走向班级、走入课堂,做学生的观察员,辅导员和监督员。第二,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随自己的孩子随班听课,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实施课改的动态方向及方式方法,体验学校师生生活,达成家校教育的共识。第三,开展亲子交流活动。我们利用“三八妇女劳动节”、“感恩节”“艺术节”和学校体育、德育活动时机,邀请部分家长到学校和师生一起进行活动等,这些举措使家长对师生的学校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活动中体会到老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责任心
强,家长的理解和参与,也增强了老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3、开辟多种家校沟通渠道,提高家校合作的默契度。第一,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各班开展了“阳光家长漂流日记”这项活动,要求每天有一位家长书写自己家教的经验、体会和困惑,当然,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班级留守儿童比较多,即使有些家长不会写,看看其他家长的教育心得也是一种收获。有些家长不仅在日记里记录自己教育孩子的故事,还对班级和学校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这不仅对个人还是学校无疑都是很有帮助的。第二,为丰富家校畅通工程,我们在校内外分别设立了校长信箱,广泛征求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得到更好更快发展。第三,本学期,学校准备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工程,利用学校网站为家长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定期编辑和发放校报,展现师生学校生活,书写教育幸福感受,提高家校合作的默契度。
4、做好对家长教育培训工作。第一,我们结合学生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召开不同形式的学生家长培训活动。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幼小联接的教育、针对六年级毕业生家长进行青春期教育、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关怀教育等,并提供了不同学段的《家长学校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家长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第二,举行家教经验交流会,让家长以身边成功或者失败的家教经历作为范例现身说法,充分利用身边的家教资源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知识及实际操作办法,这对其他家长更有说服力。第三,我们邀请各级有家教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面授活动,使家长与专家面对面解难答
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开展家教咨询服务。当家长日常教育出现问题时,不仅可以通过班主任进行咨询,而且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咨询服务机构进行咨询,帮助解决问题。目前,我校共有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三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三名,这些资源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共同提高研究和家教水平。
三、家教工作卓有成效
1、家长教育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许多家长工作繁忙,很难或是没有条件进行专门的关于教育子女方法的学习,家长学校各种活动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家长学校专家的授课指导,家长们普遍认为收获大,见效快。有的家长在反馈信息中写道:听了专家的讲座,才知道以前那种认为自己是家长,对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的观念是错误的,今后自己要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多向专家请教,争取和学校好好配合把孩子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家校生三方关系更为融洽
(1)家长与课堂零距离接触。学校把家长请进课堂,实现了家长对最关心的课堂教学零距离的接触。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让家长吃惊不小,他们对老师在课堂上的“引领”称赞不绝。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不仅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而且使更多的让家长对学校的教改动态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再
是一无所知、一头雾水。让家长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的做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以全新姿态来搞好教学。
(2)家长与孩子亲情更浓。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三十班任如一同学,倔强任性,做事拖沓的习惯一直是妈妈头疼的事情,为此,妈妈经常用难听的话激她,如一的逆反往往使做妈妈的非常失败。自从经过与家长学校的沟通学习,如一妈妈尝试用设置小目标的成功激励方法改变如一的不良习惯,效果很好。如一妈妈深有感触地说:“家庭教育还真是一门学问,这多亏学校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啊!
(3)家长和老师达到理解互助与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这一举措,使我们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了高度统一与和谐。学校的教育要求、规范家长熟知于心,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有效的更新,教育方向、步伐与学校一致,许多教师、家长、学生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彼此心理距离缩小,教育形成合力,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校将会进一步整合利用好优质的家教资源,为孩子们打造更健康、全面的发展的成长空间。为此,我们会在反思中前行。
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 2014年6月
优化整合家教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长学校总结
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