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新课程的小学生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
——《德阳市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生评价手册》调研报告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同时在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我校自2002年秋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校领导对评价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实验教师对评价工作充满了热情。大家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深刻地理解了评价改革的理念,围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做了许多有益的努力和尝试。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德阳市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评价手册》(以下简称《评价手册》)。实施评价一年多以来,效果怎么样呢?对此,我们在2003年10月底,从参加课程实验的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作了问卷调查。下表统计了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参加人员 总人数 收回问卷份数 问卷回收率 二年级全体学生 446 446 100% 二年级全体任课教师 20 20 100% 二年级全体学生家长 446 429 96.2% 从问卷反馈的情况看,使用《评价手册》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同时,还促进了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关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校制定的《学生评价手册》中,除了各学科的学业成绩外,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心理品质”“生活行为”“突出表现”等各方面的评价,各学科也都特别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小学生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辟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不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意识是很薄弱的。老师们在平常的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非常注意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如学生的书写、朗读、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绘画、唱歌、体育方面的特长等,都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从而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了自我,建立了自信。在二年级的课堂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踊跃发言,大声朗读,落落大方地参加各种表演、游戏。那些从小胆小的孩子也逐渐变得大方起来。学生问卷的反馈意见上显示:92.9﹪的学生喜欢自己的《评价手册》,83﹪的学生喜欢自我评定,84.4﹪的学生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这组数据告诉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评价活动,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加强,自信心也逐步得到了培养。2.评价促进了养成教育,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的学科教育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反馈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养成教育,重视常规训练,并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反馈。八个班均设有行为规范评比栏,行为规范的评比活动已成为各班的惯例。期末组织学生用《评价手册》对这一学期的行为进行评价总结。《评价手册》将各项评价内容向学生、老师和家长公开,很好地起到了导向作用。经过一学年的小学生活,参加实验的二年级学生,90﹪以上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他们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由于学校对内、对外教研活动频繁,八个班的学生全都多次上了公开课。课堂上良好的常规训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前来听课老师的广泛称赞。课下,孩子们团结友爱,文明游戏,注意安全,爱护环境卫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看到孩子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好,许多家长都说:“把孩子送到实验小学,我们放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新课程的评价研究不仅促进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还矫正了一些“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由于儿童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上学前一些家长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致使一些儿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小豪是一个在幼儿园就出了名的“小霸王”:欺负同学是他的“家常便饭”,在老师面前桀骜不驯,是幼儿园老师办公室的“常客”。进入小学后,他又把这一坏习惯带到了小学,令班主任头痛不已。空洞的说服教育对这样的孩子已不起作用。班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评价,终于改变了这块“顽石”。现在,小豪不但改正了欺负同学的缺点,还积极为大家做好事:端课间餐他跑得最快,打扫教室他挑重活干,就连上课也能比较认真,再也不影响同学了,这学期还被评为班里“爱劳动的小明星”。
学生小陈是一个被家长放惯了“野马”的孩子。家长的思想是:“树大自然直”,因而对小陈的管教几乎是听之任之。小陈不仅像小豪一样喜欢惹是生非,课堂爱搞小动作,而且有时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均“据为己有”。通过评价活动,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小陈认识到了那样做的严重后果,从而逐渐改掉了坏毛病,并且喜欢上了读书,上期当上了“创三好积极分子”,这期被评为班里的“阅读小明星”。在学校带动下,小陈家长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配合学校,管教孩子了。
3.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幼小衔接的问题,老师们普遍采用及时的口头评价和谈心似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效果相对滞后的学生,更是煞费苦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这样亲切鼓励孩子:“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能再大声点读给大家听吗?”“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难的问题都想到了。老师为你骄傲!”“你真用心,看电视的时候都没忘了认字。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今天也认真了,你看他的字写得多漂亮呀!”老师亲切的话语有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心理学称老师们这种充满爱心的带鼓励性质的评价为“暗示”。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的暗示,特别是这种暗示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几乎肯定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在这种富有积极暗示作用的评价语言中,学习好和学习滞后的学生都渐渐懂得了如何学习,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例如,一部分学生写字不太认真,语文老师会对他们说:“今天我们开展写字比赛。第一,比谁写得认真;第二,比谁写得好。老师知道,小丽、滔滔、小双他们今天一定会认真写的。”果然,那几个孩子那天写得特别认真,老师及时给予了评价:“你们看,只要你们认真,就一定会把字写好的。”从那天开始,那几个孩子写字时都很认真了。不但如此,他们做其它事也都认真了。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在肯定他们的优点,善意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样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当学生感受到老师无论是赞扬优点还是指出缺点都是为了帮助他时,学生会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评价。这一点在《评价手册》中“老师的话”一栏体现最为明显。学校要求老师们要把“老师的话”写成“寄语似的评语”,因而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把它当成和学生的一次重要谈话,浓墨重彩地写上自己的殷殷希望;而学生对老师这种“正式谈话”也很重视,许多学生都能铭记老师的教诲,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如一位老师在《评价手册》上“老师的话”一栏,给一个学生写了一段这样的寄语:“婕婕,虽然你的年龄在班上是最小的,但你像大孩子一样懂事:听话、爱学习、爱读书。老师希望你发扬优点,学习上再多开动脑筋,认真书写,不断进步,争当„三好学生‟!”家长在“评价反馈”意见表上说:看到这段话,“孩子的眼睛是闪闪发光的。她感到了老师对她的爱,在这爱的后面还有殷殷期望。她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要表现得更好……老师对她的鼓励和希望将影响她,鼓励她,鞭策她。这样的教育效果,使我们家长感到欣慰、放心。感谢老师、学校对孩子的关爱、呵护。”
八位班主任在《评价手册》上给学生写寄语的时候都是这样,采用谈心似的语言,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努力的方向,非常用心地保护着学生那颗稚嫩的上进心。如对学习不太努力的学生,老师写道:“你家离学校远,你却每天早早来到学校,说明你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孩子。老师希望你在学习上也能不怕困难,多动脑筋,认真完成作业。努力吧,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对于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孩子,老师这样写:“你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老师很喜欢你。老师要告诉你,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多读书会使人变得更聪明。可你的书读得太少了,你能改正这个缺点,和好书交朋友吗?老师真希望你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老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许多孩子都听老师的话。通过这种谈心似的评语,许多孩子改正了缺点:有的爱读课外书了,有的上学不迟到了,有的上课逐渐变得爱发言了,有的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了……
老师们平时还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评比台,如“雏鹰展翅”评比台,“我能行”“我真棒”“漂亮的作业”“美丽的秋天”“祖国美如画”等各种作业展示台。许多班级还建立了“小小明星”评比台,如“我们班的小明星”“识字大王”“阅读之星”“书写小能手”等等,还有“体育之星”“小博士”“小画家”等,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老师们还充分发挥“小红花”和“小五星”的作用,如学生上课认真读书、积极发言、会提问题等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小红花或小五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开始得越早越好。”评价活动的开展很好地培养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们反映,学生刚进入小学,各班只有个别孩子喜欢读书;读完一年级,近一半的孩子有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一学期绝大部分孩子都喜欢读课外书了。各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每天“图书角”开放的时候,孩子们都捧着自己喜爱的图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很少看到有孩子在走廊上玩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校的评价改革也体现了这一理念。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等都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学习资料,如关于太阳的资料,关于车辆的资料,关于水的资料,关于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收集车的资料时,学生们有的收集车辆的图片,有的收集车辆名称,有的收集名车的研发资料,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孩子画了许多名车标志和交通安全标志,有的孩子记下了自己上学路上沿途所经历的所有站台名称,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乘车路线。到了二年级,孩子们还能在收集的资料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话,对资料进行一些介绍说明。例如收集了祖国的风景名胜图片以后,孩子们分别在自己的图片旁写到:“我们的祖国叫中国。她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十六个民族。她的首都是北京,她最长的河是黄河,最长的江是长江,最长的城是长城,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我爱我的祖国!”“有无数英雄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让我们永远记住和怀念!”“这是海南的三亚。浅蓝色的大海和金色的沙滩真是太美了!我的脚踩在沙滩上,就像踩在地毯上一样。”“我喜欢青城山美丽的风景,还有像银河一样的瀑布。我爱美丽的青城山!”老师们把这些资料布置成专版张贴在教室里,这样,不仅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播下了创新的种子。4.评价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态,有利于养成良好性格 除了上述老师的口头评价、展示作业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外,我校所采取的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评价工作一改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的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是这些孩子的突出特点。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就像三面镜子,照出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高,孩子们意识到了这些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心理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许多调皮孩子的家长都反映,“现在和孩子的交流变得容易多了”。
在评价过程中,老师们也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小李性格十分内向,平时几乎不与同学玩耍,上课也不大参加集体讨论,即使回答问题也是胆战心惊。通过评价活动,班主任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分析,原来,这孩子的父亲性格非常严肃,一旦孩子做错了什么,便会遭到非常严厉的批评甚至打骂。老师请来孩子的父亲,同他分析了该生的情况。家长认识到了孩子的问题所在,表示愿意配合学校,共同纠正孩子的问题。老师利用该生嗓音好的优势,推荐该生在学校国庆大会上独唱。通过多次练习和鼓励,该生终于走上了舞台,当着全校两千多名师生演唱了一首歌,清脆优美的歌声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如今,这孩子被同学们选为文娱委员,每当午唱时间给同学们起歌时,小李就像一只快乐的百灵鸟。下课时,小李比以前活跃多了,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
二、评价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改进了教师教学的实践 新课程下的评价方式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为了搞好评价研究,老师们学习了许多相关理论;在平时的相互听课和交流中,老师们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学习,许多老师懂得了,“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老师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评价的形式越来越多,评价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老师们的创新给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如,原来是老师评价学生,后来发展为生生互评,再后来,学生还对老师进行评价,因而课堂上出现了“老师,你读得真好,我要向你学习”的发自肺腑的童音。再如,为了鼓励特别突出或进步特别大的孩子,老师们总要号召全班学生:“把掌声送给他(她)!”:全班孩子齐声说:“棒!棒!你真棒!”现在,学生除了把掌声送给他人,在自己表现突出时,老师们还号召学生“把掌声送给自己”:“棒!棒!我最棒!”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评价,显示出老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显示出老师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日渐成熟。调研显示,所有老师都认为“评价研究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因为各学科的评价成绩册后面均有自主星级评定项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情况自行增设评价项目。一位老师说:“学生评价给予了我广阔的思维空间,一改我以前单一的评价方式。我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想出更好的方式实施教学,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使学生学得更快乐。”另一位老师说:“通过《评价手册》的使用,我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适合学生、受学生欢迎的口头评价方式,自己的教学态度更具亲和力,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因此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英语老师说:“语数老师给学生评红旗、评红花,我用„百分娃娃‟引导学生读英语。„百分娃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些评价方式,不单是形式上的创新,还促进了老师们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实践。
三、评价促进了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由于新课程标准决定了新的评价不再只关注分数,而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品质、学习方法等全面关注,这一“指挥棒”不仅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对家庭教育也有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过去,许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了”。问卷调查表明,除了几个没填写这一栏的家长外,其余100﹪的家长通过参与孩子的评价,都形成了共识: “现在的小孩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全面发展”。对此,家长们更加意识到对小孩的教育“要抛开传统的观念,我们不只要成绩,更要能力,而且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孩子的长处,有哪些兴趣爱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还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有老师教,家长就可以不管了;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孩子犯了错,就一味地打骂、指责。”后来通过参与评价,家长说:“我们看到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劳累的工作,我们也对孩子多了一份关心,少了一份苛责,孩子却更懂事、更努力、更爱学习了。”
调查问卷表明,学校里评价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评价手册》的使用,还帮助家长们改进了家庭教育方法。90﹪以上的家长改变了“准家长制”作风,“弯下腰去和孩子交谈”。例如,有许多家长“经常和孩子谈心,互相评定,指出对方的优缺点,然后约定如何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效果很好”。这样做,“不仅杜绝了打骂孩子的现象,还增进了母子、父子感情,提高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大多数家长还能“运用赏识教育法”,他们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鼓励代替责骂,让民主代替独断,但并非放任自流。”这是家长的心声。新课程特别提倡在生活中学习。有许多家长针对孩子学习数学的薄弱环节,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孩子到商店买些小东西,练习算账、付款。许多家长利用晚饭后散步的机会,教孩子认识街道上的广告、餐厅名称等,让孩子在生活中认识了不少的字。还有一些家长也在家里建立了小红旗评比台:红色代表爱学习,绿色代表进步,黄色代表听话,蓝色代表爱劳动。教育方法的改进,不仅使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使家长“积累了许多家教经验”。
综上所述,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生评价手册》的实施,对学生、教师、家长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四、思考和建议
评价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让评价更趋完善,现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由于《评价手册》是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周期太长,而小学生的发展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评价周期长了,就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学生的变化。老师们虽然平时进行了许多常规评价,但很少有书面记载。建议尽快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将过程性评价记载下来,更充分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更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2.各学科实验教师对评价工作的密切配合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学生评价手册》实施的情况不一,在学生中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别。语、数老师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了解多,实施效果要好得多;而非语数老师由于所教班级多,认识的学生少,对学生了解也相对较少,实施的效果要差一些。建议各学科老师对评价工作密切配合,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平时多进行考察,并做好记载,力争取得评价实效。3.深入进行评价方法、途径的探索,进一步完善《评价手册》
学生是动态的人,他们的年龄、学习内容都是处于变化中的,各年龄段、各学段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不断调整和改进评价体系,使《评价手册》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4.加强对评价工作的评价
当前,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评价功能,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技术,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学校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评价工作的领导、研究,使评价工作更具科学性。
(本文2003年11月6日在“旌阳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生评价研讨会”上交流,发表在《中国现代教育》2004年第二期和《教育文荟》2003年第7期,获四川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德阳市和旌阳区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世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修改1)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探究
王水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9地理教育班
[内容摘要]由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地理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当前教育新理念下,如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笔者以为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何种手段,何种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应从有没有恰到好处地情境设计、有没有学生的主观评价、有没有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有没有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等几个方面去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 评价机制
1.引言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由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地理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在促进地理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 如重“教”轻“学”、重“字”轻“图”、重“知”轻“能”、重“法”轻“情”、重“ 师”轻“生”、重“讲”轻“问”、重“静”轻“动”、重“呆”轻“活”等。更重要的是没有恰到好处地情境设计,没有学生的主观评价,没有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没有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在当前教育新理念下,只有建立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来解决。
2.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
2.1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2.1.1以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
地理教学评价是对地理教学进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价值取向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的评价方式其评价功能不同:终结性的教学评价对与了解学生学习结果与预定课程目标的关系有参照作用;诊断性的教学评价能促使改进教学服务;过程性的教学评价可凸显教学价值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即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 1 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要能发挥地理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评价尺度的多元化,体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精神。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应是地理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2.1.2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制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最主要依据。地理课程目标是时地理课程设置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进行了细化,体现了目标的全面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传统教学中, 地理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内按规定好的流程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特定对象, 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单边的活动, 地理课堂特有的感情交流、生命体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地理课堂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以学生为本,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征、个性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开放性原则: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不过分强调地理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 只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材是一种材料和资源, 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 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 它更关注学生地理能力、野外考察能力的培养, 这种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和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必然要求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3)多元性原则:第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既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 也有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第二, 评价客体的多元性, 评价的客体主要是指学生, 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无论哪一位学生, 只要其有特长或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 都要给予肯定。第三,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包括三层含义: 既要评价学 2 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也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技能、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素质等方面;既要注重教学结果, 也要注重教学过程;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第四, 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除考试、作业批改方式外, 还可以有地理活动报告、小组讨论分析、论文撰写、实验报告、日记、问卷调查、过程诊断等方式, 或利用计算机进行检测。
2.3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2.3.1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方向
由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地理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当前教育新理念下,什么是一堂好的地理课?笔者以为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何种手段,何种形式,一堂地理课是否成功,是否真正起到实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1)有没有恰到好处地情境设计。听一堂好课,总会令人心情舒畅,回味无穷。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师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而这要看教师如何把握,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的兴趣。在地理课上如能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就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像这样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设计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主动要学,乐意去学”。当然,创设地理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法、图片情境法、阅读材料情境法、音乐情境法等等,关键在于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各种丰富的地理资料,地理信息,善于总结,开动脑筋,勇于探索。
2)有没有学生的主观评价。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因为知识点可以忘掉,但思维作为一种能力,作为一种素质是永远不会忘掉的。这些能力对学生将来的终身发展是极为有用的。例如,“讨论式教学”本应是地理课中极好的体现民主、平等、和谐,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因为它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 3 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地理教师在像这样的完全开放性的问题讨论中只能起启发和引导作用,设法鼓励他们发言,而不应控制得太多。教师如果参与讨论,应以班内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不做定性发言,也不应寻求统一的结论。
3)有没有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其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肤浅的说教式的形式主义的教育不可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无动于衷,起不到怎样深刻的效果。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讲授地理知识,训练地理技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说到底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的教育。如果教育得法的话,才会起到实效,甚至对其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4)有没有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在传统的教学中,而且往往在好的学校,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教师讲课生动有趣,神采飞扬。学生都在规规矩矩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课,认真真地做笔记,老师讲了五条,他们不会只记四条,不会“越雷池半步”。整个课堂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剧本,即使有双边活动,也像在演戏,学生也是配合教师将戏演完。整节课学生完全跟着教师那唯一的思路。而且越是公开课,好教师,越是模式化。像这样的教学,用传统的眼光看应该是很完美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简直天衣无缝,无可挑剔。然而,这就是成功的课么?学生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是提出问题,缺少质疑,缺少批判性思维。因为这一切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备课很充分,教案很翔实),安排得太紧凑了,太严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太少了。他们怎么会有质疑的机会?怎么会有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2.3.2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必须确定评价的基本指标,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每一项评价指标都包含有若干不同的因 4 素。为使地理教师和参与评价的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每一评价指标的具体涵义, 在确定评价基本指标的基础上, 应将每项评价指标进一步分解出若干个评价要点。其评价指标应包括7个基本评价项目, 20个评价要点。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 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教学目标的评价,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评价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合理, 切合学生实际, 表述明确、具体, 教学过程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评价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地理价值观的渗透;二是正确理解地理教材, 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准确。教师对地理教材内容应该了如指掌, 明确教材中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本节教材在全章节的地位与作用,对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能理顺并融会贯通。学内容正确, 无知识性错误, 与大纲和教材内容相符合;三是重视更新教学内容,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科学具有时代性, 需要地理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 紧密联系实际, 并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四是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抓住关键。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但在使用教材时, 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抓住关键。
3)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首先是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运用灵活, 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师特长择优选用教法, 并能根据课堂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一种方法为主, 合理地将几种方法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 使教学过程处于良好状态。要坚持实行启发式教学, 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 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重视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启发、诱导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要合理的选择教学媒体和熟练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整个课堂教 5 学结构设计接近或达到最优化, 教学思路清晰, 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 教学重点突出, 难点得到解决, 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师生互动、积极性较高,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进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自主进行思维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三是注意对意志、气质、性格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5)教学基本功。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主要是教师教学语言表述准确、清晰, 教态亲切自然;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教学地图、图表、教具选择恰当, 熟悉板图、板画、板书, 设计规范合理。
6)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兴趣浓厚, 师生均有满足感;其次是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要求;此外是体现分层次教学, 好中差均有所得, 对教学反映良好。一堂好课应该是在平等、民主气氛中, 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情感交流融洽, 合作和谐, 配合默契, 师生均有满足感,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程度。
7)效益指标。以往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都强调以上几个指标, 而效益指标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活动中, 存在投入)产出的关系, 即对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占用和学生的实际收获或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 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这与经济活动相似。效益评价指标将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可以改变一些不良状况。
3.结语
陶行知早就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当今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但不同的评价方式其评价功能不同,我们应注重过程性 6 的教学评价,凸显出教学价值,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即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要能发挥地理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评价尺度的多元化,体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精神。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应是地理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像这种由师生共同塑造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才是有效的,理想的。
评价一堂地理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可能有很多,但无论怎样,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参考文献:
[1]严权.新课程评价应体现多远性[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澄程.新编地理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戴维.中小学教育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三篇:探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促进新课程改革
探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促进新课程改革
http://爱我大兴
少先队组织是整个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学校少先队不能脱离学校工作的实际和教育工作的规律,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更要十分重视和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雏鹰奖章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奉行了“结合教改和为了教改”的方针,自觉地把它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二十一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她既为我们少先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少先队创造性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认为,让少先队组织有效地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把新课程的一些新思考、新观念,以及少先队活动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新实践、新体会融会贯通,我们的少先队工作就会有新的突破。结合新课改精神,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全面启动了,少先队应如何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参与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中去,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呢?我们在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一、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必要性
杜威曾指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少先队教育一贯注重对环境的改造、利用,但更多时候还仅限于物理环境的创建、心理环境的改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从课改的理念中,我们得到启发,少先队教育要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必须营造少先队教育的文化,对学生生活环境(包括自身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施以影响,围绕队员的兴趣爱好等开展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
当今社会要求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要求人格整体发展。少先队教育活动以往常常是独立活动,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就事论事式的教育;将本来连续的认识过程,简单地分割成一个个阶段来处理;将事物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年复一年地按时令特点等进行相同模式的标准化教育。殊不知,学生的素质是在活动中综合生成的,少先队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少先队教育应将零散、分项的教育内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整合,让学生接受来自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影响,并产生整体性的体验、认同与接受。所以,少先队教育应自觉投入课程改革中,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整合。
二、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方式
如何把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索:
1、以科研为龙头,带动少先队工作创新,全面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把队会、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融为一体,指导中队辅导员开发、统筹安排、规划内容,做到人员保证、时间保证、内容保证,扎扎实实搞好班队会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并积极在校内开展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等一系列“六学会”评比活动,探索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已经开展的“热爱集体生活”先进个人、班级评比大大提高了队员们的集体生活、自主生活能力。不限于教室、学校,经常指导队员到校外参观、采访、调查,队员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将收集的信息记录在队员自己的“采蜜本”上,通过
小组讨论整理、小组间相互交流,用收获卡、采访卡、小论文、小调查报告、实践活动系列橱窗等形式展示出来,队员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探究的过程。
我校的少先队工作重在队员的体验,以此为载体,结合校本课程,让队员选择多样的探究、实践方式,使队员们的探究、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所获益。如:校本课程探究《水污染状况的调查》,队员不仅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六(3)中队的队员,在查找水污染资料时,为了捕捉一个街头河道被垃圾堵塞的镜头,顾不上刺鼻的臭味、飞舞的苍蝇,淌过污浊的河水,拍下了一组组水污染的特写镜头,并通过展示,让全镇人民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迫切性。透过队员这种“敬业”的精神,我们从另一层面看到了探究性开放型体验活动能够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激情,就让他们真正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在广博的大自然中再次寻找自身能力的价值。
3、体现地方特色。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在社会这个更大的空间完成的,在充分发掘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例如:结合我镇争创文明卫生镇,队员们开展了“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还家乡一片绿色”环保体验活动。活动中,队员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写出了一份《关于水污染状况的思考》调查报告,并获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案评比一等奖。利用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对群众作广泛宣传,成立“希望收购公司”,发动全体队员参与捡废变宝活动,创利近千元,用来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伙伴。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显示了队员们非凡的宣传、组织才能,还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净化了自己心灵。群众亲切地称队员们是保护家乡的“环境小卫士”、“绿色天使”。
4、建立推广机制。
加强对课程的推广,通过开展“研究课”、“示范课”等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贯彻和完善教学策略,推广教学经验和方法。充分利用节庆日、少先队活动阵地、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开展校本课程特色活动和成果展示活动,表彰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教师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小灵通”广播、校园橱窗、走廊和教室的“创新展示园地”,利用每月一期的学校校报和家教月报宣传、推广他们的成果和事迹,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取得的成绩深入人心,争取社会与家长的认可与支持,不断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三、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改革、在教师发展、在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
1、有利于发掘队员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队员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队员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队员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队员的体验,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
2、有利于辅导员个性的养成。辅导员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辅导员对队员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队员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辅导员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个性养成个性”。而在少先队与校
本课程的开发和重建过程中,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决定辅导员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具有创新新形式、创新新内容的空间,需要辅导员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所以说,新课程中的辅导员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队员共同成长。
3、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例如,书法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少先队组织的“小书法家”义写春联活动、“六一”艺术节活动、“小星星广播”、自办校刊《养根》、橱窗展览等活动,在社会上、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好的反响。家长对书法这一校本课程开发更支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进步更快了。如今,队员们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书画大赛,都是喜报连连,证书、奖牌频传。
4、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措施。当代教育注重教育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少先队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相互补充,可以较好地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这一需要,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有待思考的问题
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学校的办学特色日趋显著。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少先队工作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还只是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1、本课程开发研究首先考虑学校的基础、社区环境、学生的需求因素。由于过于强调社区、学生的需要、选择,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也难以控制。
2、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一些队员感兴趣的、深受队员欢迎的科目,选择的学生会比较多,但由于辅导员和学校的条件限制,这些科目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无人问津。
3、对辅导员的专业精神、专业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理念是课程开发的先导,教师素质是决定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辅导员要积极寻找新的角色定位,确定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价值观。
4、评价基础薄弱,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论证,还需要课程专家、科研部门多给予指导和帮助。
作为新世纪的辅导员,我深深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我坚信,只要不懈地研究、探索、实践、总结、提高,我校的少先队工作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而队员的个性之花也一定会在新课程实施中绽放异彩。
第四篇: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课程需要通过评价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达到不断接近教育目的的最佳教育效果。
(一)评价的目的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都有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具体的教育实践。课程评价就是借
助对这些活动的调查和分析,揭示课程的价值与效果,为现有课程的发展与完善,或开发新的课程提供有效的信息。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第一,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使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需要、特点及个体差异,决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第二,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幼儿整体的发展状况,从而评价课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适合幼儿。
(二)评价的作用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1.鉴定作用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或者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2.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对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教育效果,改善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大意义。这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先要诊断出毛病,然后对症下药。
3.改进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会发现不足和问题,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评价,可以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4.导向作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确立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评什么和怎样评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例如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如果我们只以幼儿获得知识技巧的多少来评价教学效果的话,就会引导教师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态度与情感,不重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不重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而热衷于采用“满堂灌”、“骑兵式”的教学形式,让幼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因此,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观来确定评价标准课程评价的范围应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对照教育目标,检查和评估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是否合适。
.在课程实施中及时记录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定期对照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预定目标,检查和评估该目标本身以及所实施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否合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对照《规程》及各项要求,检查评估教师的行为、态度,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是否有利于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照课程教育目标,测查评估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包括身体、认知、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几个方面。
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教师会被当作主要的被评价者。因为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评价是检核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尽管如此,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检查”,而是把评价作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需要和手段。在每一次教育活动结束后,自觉地对活动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正是教师主体性的反映。因为他把不断提高、改进、完善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被动地完成管理者交给的任务。
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是课程的主要评价者。有一位大班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发现班上幼儿普遍一遇到什么就来找老师,问这怎么办?那该不该做?等等。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找到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可能教师的日常教学给幼儿的束缚太多了,使得幼儿“凡事先请示”;另一原因可能是独身子女的依赖性,缺乏自信,怕挫折。由此他设计和组织了“我们都是小老师',一组活动,让每个幼儿表现自己的长处,并教给别人,帮助幼儿建立信心,主动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教育过程中的评价活动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任何评价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是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才得到落实。我们应该用”在发展过程中“的眼光看待教师,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因为发展了,所以过去认为”好“的,在今天可能就不适合了,而需要改进。外部评价者要充分与教师沟通,尊重他们的说明与意见,并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研讨的过程,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和今后发展的方向,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
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原则,避免偏重某方面而忽略身心其他方面的发展。
.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事物及能够接受的方法,尽量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使幼儿感到舒适自然,毫无压力。
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课程需要通过评价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达到不断接近教育目的的最佳教育效果。
(一)评价的目的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都有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具体的教育实践。课程评价就是借
助对这些活动的调查和分析,揭示课程的价值与效果,为现有课程的发展与完善,或开发新的课程提供有效的信息。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第一,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使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需要、特点及个体差异,决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第二,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幼儿整体的发展状况,从而评价课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适合幼儿。
(二)评价的作用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1.鉴定作用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或者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2.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对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教育效果,改善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大意义。这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先要诊断出毛病,然后对症下药。
3.改进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会发现不足和问题,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评价,可以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4.导向作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确立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评什么和怎样评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例如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如果我们只以幼儿获得知识技巧的多少来评价教学效果的话,就会引导教师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态度与情感,不重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不重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而热衷于采用”满堂灌“、”骑兵式“的教学形式,让幼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因此,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观来确定评价标准课程评价的范围应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对照教育目标,检查和评估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是否合适。
.在课程实施中及时记录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定期对照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预定目标,检查和评估该目标本身以及所实施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否合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对照《规程》及各项要求,检查评估教师的行为、态度,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是否有利于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照课程教育目标,测查评估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包括身体、认知、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几个方面。
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教师会被当作主要的被评价者。因为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评价是检核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尽管如此,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检查“,而是把评价作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需要和手段。在每一次教育活动结束后,自觉地对活动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正是教师主体性的反映。因为他把不断提高、改进、完善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被动地完成管理者交给的任务。
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是课程的主要评价者。有一位大班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发现班上幼儿普遍一遇到什么就来找老师,问这怎么办?那该不该做?等等。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找到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可能教师的日常教学给幼儿的束缚太多了,使得幼儿”凡事先请示“;另一原因可能是独身子女的依赖性,缺乏自信,怕挫折。由此他设计和组织了”我们都是小老师',一组活动,让每个幼儿表现自己的长处,并教给别人,帮助幼儿建立信心,主动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教育过程中的评价活动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任何评价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是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才得到落实。我们应该用“在发展过程中”的眼光看待教师,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因为发展了,所以过去认为“好”的,在今天可能就不适合了,而需要改进。外部评价者要充分与教师沟通,尊重他们的说明与意见,并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研讨的过程,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和今后发展的方向,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
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原则,避免偏重某方面而忽略身心其他方面的发展。
.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事物及能够接受的方法,尽量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使幼儿感到舒适自然,毫无压力。
第五篇: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
(二)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
(三)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符合个性差异的评价;
(四)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关系紧张。评价结果:产生大量的失败者。
三、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三种评价:①教育性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认识到自己发展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②非教育性评价(评价的非教育功能)。评价只为选出什么样的人,评价后对他没有什么帮助。③反教育评价(评价的反教育功能)。如我们拿出成绩,公布名次,如果没引发他积极向上的欲望,反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丧失信心。可能,我们教师谈很艰辛、很努力,但我们达到要实现的目标了吗?
改革的方向:促进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改进教学。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1、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源泉。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从筛子到泵。
2、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不一定是说出来的,举手投足皱眉都可传递评价信息。“感情表达=7﹪的语词+38﹪的语气+55﹪的表情”。学生获得信息呢,不仅是教师的话语,可以从动作、表情、语气获得信息。
学会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有老师说,我们教学效率不高,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我们怎么讲,怎么讲-----只传递7﹪,怎么样讲,怎么样抱着你的感情讲,有的老师可能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很丰富,但师生关系融洽,他的学生学得很好,注意了讲的表情、语气,强化了传递的信息。
3、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他是怎样获得这些东西的。
4、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的接受(认可)评价结果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5、发展性评价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
1、评价的多元性
多元的评价内容,三维目标在评价中得到落实。有的老师反映不好操作,但我们应认真思考,我们教育孩子干什么,让他一辈子都读书吗,有什么用,我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多元的评价方法:改变纸笔测验的评价手段,多种评价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卢永莉在北京高校实验。多元的评价主体。
2、评价的主体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体现尊重爱护;
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一名学生提出适合的针对性建议。但在现实中,有评价,没建议,这方面做的不够;
发挥学生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被动评判;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3、评价的开放性
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提出结论的过程; 功能由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