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琐忆抒情散文
我们村是方圆有名的大村,土地平旷,交通便利,一条小河从村东的通神沟缓缓流过,镇政府所在地挨着村西,一边通向地区首府咸阳,一边通向遥远兰州的211国道紧贴着村南伸向远方,村北还是村,一个从属于我们村的小村。
那里空气清冽,民风淳朴,四季影像清晰如画,父老乡亲敦厚朴实。此刻,坐在异乡的雨夜里,用我的瘦笔记述几笔,喂养喂养那肥肥的思念……
一
春风微醺,春阳和暖。
春天来了,呼啦一下,房前屋后立马成了花海,花天花地的。
艳艳桃花、粉粉杏花、素素梨花,一个接一个登场。在现在人眼里,乡亲们行走在花儿的世界里,应该是满含诗意的。其实,那些过着贫寒日子的人们只顾土里刨食,无人在意,也无心欣赏那些花儿。在他们眼里,果树开花天经地义,像女人生孩儿一样,没什么稀奇。
待到花儿褪去残红,青果坐上枝头,也没人关注它。这时,年幼的我会扬起脖子看上杏果一眼,看它不是欣赏,是想摘它,摘下来,一分两半,果肉送进嘴,捣腾几下,进肚,解解潜藏已久的馋。
青杏酸酸的、涩涩的,实在不是什么好味道,可我嘴里寡淡,要的就是那份刺激。杏肉进肚了,没长成的杏仁成了手里的玩物,它外皮白嫩,里面藏着一包水。不知谁说,反复揉搓嫩杏仁能出小鸡娃。再怎么傻,也知道杏仁里孵不出鸡娃的,还是不停地揉,揉着揉着皮就破了,里面的液汁喷出来,溅到小伙伴的脸上,一场恶作剧就此结束,没结束的是一帮小女孩的叽叽喳喳、嘻嘻哈哈。
春天,还有个小桃树的梦。
我最喜欢在路旁寻找新生的小树苗,每每看到一弯小芽从硬硬的桃核里钻出来,新奇,兴奋。实在太喜欢了,就把它连根铲起,挪到自家的菜园里,浇水,施肥,蹲在它跟前,等它长大,想象着它开花结果的样子。
只是爷爷嫌它碍事,要抢蔬菜的养分,一锄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我往往要难过好几天,甚至洒几滴泪,因为我的植树梦破了。
长大后才明白,那就是一个纯真的小孩源于心底的对新生命的一种呵护吧!
二
夏风熏熏,夏阳炎炎。
夏天来了,麦子快熟了。
割麦是农家生活的大事,老人们叫做“龙口夺食”,当时,不太理解它的具体含义,对“夺”字还是有认识的,“夺”就是“抢”。和同学抢毽子,和妹妹抢沙包,哪一样都要眼尖手快的,否则,东西就落到别人手里了。龙口夺食,一样的。
“麦梢黄,绣姑娘都要下了床。”不常出门的绣花姑娘都要参加夏收,媳妇们就不用说了!
不过,生产队时代,小孩子不太参与劳作大事,不参加生产大事的小孩们也没闲着,他们有自己的事情,中午趁大人们吃饭休息的当儿,偷偷钻进麦地里找一种野菜,老家叫麦萍萍。
春天的麦地里有三宝:荠菜、羊蹄芽和麦萍萍。春季,它们开始生长,清明前后最好吃,暮春时节,已经长了苔。一入夏,荠菜、羊蹄芽开花坐籽,只有麦萍萍还在不紧不慢地生长着。
进入初夏,它像一个打扮入时的少妇,站在蓬勃茂盛的麦田里,分外耀眼,绿闪闪的衣衫,玫红色的头花,谁见谁爱。麦收时节,它稍微老一些,不过红头花还在,我在麦田里采回它,掐下头花,将绿色外衣翻个过,一个小鼓状的果实出现了。
上小学之后,每年麦收时都要放忙假。所谓忙假,只是不用读书,还要上学。去学校后,所有学生分成组,老师带着帮生产队捡麦穗。到了地里,调皮的男孩子就像出笼的野马,打打闹闹,喊喊叫叫。女孩子很听话,多会按照老师的安排仔细捡拾落下的麦穗。
平常,我都跑在最前面,前面的麦穗多且大,我最喜欢在跟玉米地挨着的麦地里捡拾麦子。一来玉米地平整,走在上面脚不会被麦茬刺着,二来挨着玉米地的麦杆粗壮,麦穗硕大,捡拾起来得劲。每次回家时,我拾的麦子最多,背不动,老师就帮着背。老师是我家邻居,按辈分称呼她姑,一个漂亮的大女孩。
坐在教室等老师发工钱的时候,这时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虽然一斤麦子队里补助二分钱,十多天里捡拾的一二百斤麦子折合人民币不过几块钱,可是,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站在讲台下从老师手里接过那几块块破旧的人民币,感觉比得到钢笔或作业本的“三好学生”奖还要兴奋呢,因为那是自己挣来的!
那时不懂“经济”二字的意思,只是觉得钱来得太艰难,每一分钱都是宝贝。民办老师一个月补助五块钱,生产队一个硬劳力一季分红也就几十块,而我们捡麦穗能挣这么多,能不高兴吗?
三
秋风飒飒,秋果累累。
乡村的秋是香甜的、热闹的、灿烂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股成熟的味道。
暑假一结束,各种水果相继上市,秋季作物开始收割了。
对贪吃的小孩来说,秋季最不缺吃的。这个季节里,小孩子可以过足馋嘴猫的瘾,可是,房前屋后水果有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胃口,所以,我们的眼睛转到田野里。
秋天的田野,是吃货的天堂,玉米棒子撑破绿皮外衣露出红缨穗,沟畔的桃树上累累青桃渐渐变红,半坡的青皮核桃里有了油味,地里野生的梨瓜也变白了。
我不挂念它们,我挂念玉米地里的空杆(老家把不结玉米棒子的杆称为空杆),也叫甜甜或甜杆。
甜杆是三爷带回的,他是生产队打闲杂的,前半年给牲畜铡麦草,后半年看玉米。
看玉米时,连带一个任务,就是坎灰包(坏玉米)和空杆,空杆里有一部分特别甜,就像甘蔗一样。每次放工回来,三爷的背上都挂着几根收拾干净的甜杆,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甘蔗”。
分玉米也是秋季大事件之一,玉米成熟后,先搬下来堆放在地头,晚上放工后开始分。
乡村的秋夜,平时漆黑一团、静寂无声,只有几只秋虫在远处孤独呢哝着。因为分玉米,地头挂了几盏马灯,马灯光微弱灰黄,和城市路灯的光亮没法比,但是,比家里使用的煤油灯亮堂多了。
分玉米时,地头的热闹是空前的,老老少少几乎都来了,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那些等着拉玉米的,忙着过秤记账的,把玉米往架子车上装的,还有一帮没事闲逛的。
此时,孩子们是最活跃的,趁着没有分到玉米这个空儿,追逐撵打,跑跳吼叫,野性全面爆发,乐得忘乎所以,直到家人喊回。
新玉米拉回家第一件事是煮玉米,嫩闪闪的玉米一入锅,我们姊妹几个就好像闻到玉米的香味,都忘记了瞌睡,来了精神。连穿着开裆裤的弟弟也围在锅沿边眼巴巴地瞅着锅盖,看它冒气了没,看它被热气顶开了,就流出了口水。他的窘态,惹得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的,我婆都笑得闪出了泪花花。直到妈妈捞出玉米,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得饱饱的,才会心满意足地睡觉。
如今,隔着岁月的山山水水,依然能忆起那种醇厚香甜的嫩玉米味,忆起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欢乐。可是,我婆,我父亲和我们早已阴阳两隔。
四
北风怒号,寻找温暖。
冬季的北方,冷风瑟瑟,寒气刺骨。
稍微不注意保暖,夜里,屋内水瓮的水面就会结一层冰。早上,推门出去,门前的茅草上也铺着一层白霜。迟早出门,都会被寒气裹挟着。
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最美的享受莫过于坐在热腾腾的炕上足不出户。
冬天,各家的土炕几乎二十四小时热腾腾的,外面干活的人一回家,手往被窝里一塞,暖烘烘的,很舒服。
周内那几天,妈妈早早起来烧炕,烧炕前,就把我们的棉袄棉裤暖进被窝,待到我们起床时,热乎乎的,穿上它,一天里浑身都暖暖的。
家里再冷也有热炕,教室就不一样了,有些穿戴单薄的同学手背上皲裂的口子,看着很瘆人,稍不注意就会流血,有些抵抗力稍强的手背也是肿肿的,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小家伙们就自力更生自制火盆。
和《红楼梦》里宝玉他们的手炉相比,我们的火盆寒碜得很,它大多由旧搪瓷脸盆改做。做好后,在家里锅底铲些火种,用玉米芯引着,上面架上小煤块,上学时端到教室里。
不论是玉米芯还是煤块,燃烧时都要出烟,袅袅娜娜的烟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教室的环境质量可想而知。可是,天气实在太冷,没办法,只有忍着。
自制火盆简陋,也不卫生,不过,在寒冷的冬天里,却带给我们真真切切的暖。
……
此刻,坐在异乡的雨夜里,我的神思飘到了三十多前的故乡……
我知道:这辈子,活得再长,也忘不了那段清瘦无忧的纯真岁月;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渭北那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
第二篇:《琐忆》教案
第2课 琐忆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主要通过日常的对话与独白来表现人物的由小见大的写人方法。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及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鲁迅先生的七次对话或独白。
2.难点: 鲁迅先生的两句诗对表现鲁迅的性格、组织琐事、结构全文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步骤: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不好的运气)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憎分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怒目而视人民大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大青年)作牛马”它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
解题:
“琐忆”,“琐”:小而多。“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 生经历的事,以小事来写伟大人格,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以小见 大,在选材组材上做到琐而有序、琐而有纲。
一、初读课文
1、字词音积累
*睚眦必报:哪怕是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睚眦: 发怒时瞪眼 睛,引伸为极小的怨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毁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妄加揣测:指胡乱地估量推测。揣:估量,忖度。测:推测,料想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喻明指骂甲而暗骂乙。
*惴惴不安: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惴惴: 恐惧、担忧的样子。
*不期而遇:没有事先约定而出乎意外地碰上。*消尽散绝:完全消散了。
*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 一顿。
*尽心竭力:投入整个身心,使出全部力量。*从容不迫:不慌不忙,非常镇静。*游刃有余
*满城风雨: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轰动起来,议论纷纷。*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梦魇: 梦里遇见可怕的事情而惊叫、呻吟。
混淆乾坤: 把男女的界限搞乱了。乾:(天)代表男;坤:(地)代表 女。乾坤是八卦中的两卦。时弊: 社会上一时较有影响的弊病。机缘: 机会与缘分。
攀附: 旧时指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
大防: 大的明显的界限。
掌故: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2、作者简介: 唐弢: 原名唐瑞毅,笔名晦庵、风子等,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鲁迅研究家。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念到初二,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33年在鲁迅影响下从事散文与杂文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
3、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61年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外文出版社主办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要作者写篇纪念文章,后写成此文同时发表在《中国文学》9月号和《人民文学》9月号上。本文引用的两句诗出自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自嘲》。
4、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层(1—17)记叙了4件鲁迅先生爱护青年的小事,体现了鲁 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层(18—28)记叙了3件鲁迅先生对敌人蔑视和批判的小事,体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
二、再读课文
1、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2、文章哪些部分在写鲁迅先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哪些部分在写鲁迅先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答:1——17;18——28。3、1——17作者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这些事情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何种品格? 答:
①、我与鲁迅先生不期而遇的第一次谈话:鲁迅先生替我挨骂却并没有责怪我,看出我的紧张结巴连忙掉转话题,语调亲切且面带笑容。(平易近人)
②、用有趣的比喻引导不懂政治腐败光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的青年。(对青年循循善诱)
③、用有趣的比喻鼓励在夸夸其谈的学者面前自惭浅薄的青年。(爱护信任青年)
④、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生活琐事也乐于代劳,帮助不太熟且无礼貌的青年补靴子。(对青年关怀备至)4、18——28作者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精神,这些事情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何种品格? 答:
①、用要饭的攀附阔佬的故事讽刺国民党请美国我们主持公道的奴 颜媚骨。(不畏强权)
②、以戏说“戴防毒面具“讽刺国民党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虚伪荒谬。(不畏强权)
③、我的第一本书因涉及皇帝被官批而退回,鲁迅先生建议我出版
官批集并讽刺国民党政府屈服强权的懦弱与愚昧。(敏锐深刻、不畏强权)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鲁迅先生的何种感情?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①、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怀念、敬仰之情。
②、一是将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叙述之中。(如叙述与鲁迅第一次见面的表情和心理:先是“不敢”、继而“紧张”、后又“一怔”,最后两人都笑了,表现出对鲁迅从疑虑到信赖,从敬畏到亲密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二是通过议论直接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如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听了鲁迅的话就会头脑清醒,就会增加勇气,又说鲁迅说话态度镇静,亲切从容,使人“如坐春风”等。)
6、文章主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与鲁迅先生之间的7件小事,表现 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 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7、作者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领全文,后面为什么却先写“俯首甘为孺子牛”,后写“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①、打破原诗顺序,使全文给人一种逆向变化之美。
②、这样安排符合作者认识、了解鲁迅的逻辑过程,也更能真实地展现鲁迅的伟大人格。(先是听说鲁迅不易接近,接触后方知鲁迅平易近人,于是很自然地展开了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面的描写。后来,与鲁迅熟了,无话不谈了,再去表现鲁迅人格的另一面: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样就显得合情合理。反之,如果先写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就会让人觉得鲁迅真的不易接近,与鲁迅平易近人的客观事实相悖,这样就会造成文章前后矛盾。)
8、文章记叙了我与鲁迅几次谈话,这些谈话内容加之鲁迅教育青年、批判国民党的那些话体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谈话方式和语言风格?
答:三次谈话;用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的谈话方式;体现了鲁迅深入浅出、讽刺幽默、富有启示性的语言风格。
9、品读最鲁迅的语言
①、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10自然段
答:“狮子”比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强盛的中国;“猪羊”比喻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鲁迅用此比喻教育青年要认清现实,不要一味夸耀中国的地大物博,而要想方设法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被外国列强所侵略。表现了鲁迅对青年的循循善诱。
②、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10自然段 答:“烂泥塘”比喻夸夸其谈的学者,“小溪”比喻青年,鲁迅用此比喻鼓励青年不要自残浅薄,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的爱护和信任。
③、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16自然段
答:鲁迅说“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来说明有些青年也会变坏,鲁迅再不会从“补靴子”这类具体的小事上去帮助青年。“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说明鲁迅今后会在思想上多关心和帮助青年,使他们不至于倒退。表明鲁迅先生积极负担起教育青年的责任,并对青年充满了希望和信任。
10、修辞:比拟和借代
(1)比拟:根据联想,把物当人写,或把人当物写,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1自然段
(2)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如:红领巾—少先队员„„20自然段
11、精读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
(1)学生找,教师明确:第九节(齐读这句)(2)这一句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移就”修辞,“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 争精神,表现鲁迅坚定、沉着、勇敢而顽强的战士形象,但这并不 防碍他的平易近人,因为“能憎,才能爱”(爱憎分明)
白描式描写。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 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这种描写方法的运用,可以给读者一个简单而
明快的印象。
语言描写:
(1)学生朗读第10节“鲁迅先生叹息说„„浅点好”
这里“狮子、猪、羊、小溪和烂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这些话有 何作用?
明确:狮子--强大国家
猪、羊--弱小国家 小溪--青年
烂泥塘--夸夸其谈的学者
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 时期,自夸国大极其危险。青年人单纯、热情。虽然阅历浅薄,但 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有力 地表现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热爱、言传身教,不用教训方式。(2)第16段语言描写,表现鲁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为青年 着想,使青年们变虫豸、变猴子的机会少一些。猴子、虫豸--思想变坏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
(3)学生读第19段中“攀附阔佬”、“禁止同泳”两部分,体会 幽默、讽刺的语气。
“攀附阔佬”表现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的奴颜媚骨,以耻为荣,丧 失国格。
“禁止同泳”表现了国民政府伪道学的丑态、自欺欺人。这些语句表现鲁迅幽默的智慧和讽刺的威力。神态、举止描写:
第17节:表现鲁迅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第23节:逼真地写出鲁迅在敌人面前居高临下、从容不迫,对敌 人极端蔑视和憎恨。
总结:课文从这几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敌对友能 憎能爱。
12、找出议论语句、体会作用:
学生寻找,划出议论语句,议论段落。自己体会 明确:
(1)开头第1节两句诗后的评价:点名题旨,鲁迅的人格魅力。“全 部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也是全文的总纲,线索。(2)第1节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第一次见面作铺(3)第9节关于鲁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议论。(朗读)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4)第18节,与体分析见练习三(朗读)点明了“横眉”的内 涵
(5)第19节最后,非凡的观察力。(6)最后第27节,抒情性议论(朗读)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慨、热爱、怀念之情。
总结:这些议论集中而鲜明地阐发、开化主题,而且有些也利于各 部分的衔接渡。
三、重难点分析
1、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旨,为什么却先写鲁迅不易接近而不直接表现鲁迅的伟大人格?
答:欲扬先抑,与下文鲁迅的平易近人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造成跌宕起伏,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且更加自然和深切地表达出来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2、鲁迅一生中和许多可歌可泣的伟绩,作者为什么专选一些小事来写鲁迅呢?
答:①、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关于鲁迅先生的大事人们已经写得很多了,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对于小事,人们往往不知道,而我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小事就更鲜为人知。因此,这类小事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鲁迅先生在小事上都表现得如此不平凡,这更加突出地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
鲁迅的七次谈话内容: 1.代人挨骂
2.批评自夸地大物博者 3.勉励青年要有自信 4.替人补靴与进化论 5.攀附阔佬的故事 6.抨击禁止男女同泳 7.建议出官批本 第一次谈话
1.作者在没有见到鲁迅之前,对鲁迅的印象怎么样? 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2.作者后来为什么想见鲁迅?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自己写文章让鲁迅挨了骂,想当面道歉又怕被骂,心情惴惴不安。3.作者见到鲁迅以后,情况怎么样?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 以为会挨骂 事实并没有挨骂 4.“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两层含义:
一是指作者担心挨骂的疑虑消失 二是指敌人对鲁迅的造谣不攻自破。
5.通过这次谈话,鲁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平易近人
第二、三次谈话
“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狮子”比喻国力强盛的国家和民族,“猪、羊”比喻资源丰富但国力衰弱,遭受侵略和掠夺而濒临灭亡的弱小的国家和民族;
“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小溪”比喻学问虽浅,但心性纯正的进步青年;“烂泥塘”比喻学问虽深,但心术不正,夸夸其谈的学者。鲁迅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个道理:
当时的中国腐败落后,自夸国大只能招来侵略。
青年人虽然阅历浅薄却总单纯热情,比那些故弄玄虚的学者好多了。
第四次谈话
进化论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的学说,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它正确地阐明了自然界都是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但它只承认渐变不承认飞跃,对变化发展缺乏对立统一的认识。1.如何理解“进化论牵制过我”? 片面理解进化论,认为青年一定比老年进步,后一代一定比前一代进步。不问青年表现怎样都为他服务,做了像为青年补靴这一类事情。
2.“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易,这是后来的事”这句话怎么理解?
指青年也有倒退落后的不进步的。
第五次谈话
1.鲁迅先生讲“攀附阔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用类比法揭露了国民党政权依附美国的丑态,讽刺国民党的做法就和要饭的一样,恬不知耻。
2.这次谈话体现了鲁迅怎样的战斗风格?讽刺
第六次谈话
1.鲁迅为什么建议大家一律戴上防毒面具?
用引申法(又叫归谬法,是指从一种错误的观点出发,把这种错误推向极致,推导出一个茺唐的结论,从而证明出发点的错误)驳斥禁止男女同泳的谬论,使我们一眼看穿那些假道学的迂腐和荒唐。2.这次谈话体现了鲁迅怎样的战斗风格?幽默
第七次谈话
1.鲁迅从哪些方面揭露批判了国民党检查官的倒行逆施? 四个层面:
A.指出这种做法是“骗子的行当”,是自欺欺人的;
B.指出他们是吃了“讹兽”的肉,不得不如此,暗示国民党收买的御用文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C.建议出“官批集”,借以讽刺国民党的荒唐;
D.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这种做法的卑怯心理和垂死挣扎的本质。2.这次谈话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战斗风格? 观察分析的深刻、入木三分。
第三篇:琐忆初中作文
琐忆初中作文
琐忆初中作文1
回首初中生活,如白驹过隙一般飞逝,这段时间有许多的事,有开心的难过的,尴尬的,苦涩的。
初一的生活为我接下来的两年拉开了序幕,波涛汹涌却又风平浪静,从我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为我的小说拉开了序幕。
记得刚进来的时候,那时我年少自大,刚进宿舍门就被教官抓到讲话,那天我很开心的来到了自己的宿舍,但是,那时我没有带床上用具,便与同学一起挤一张小床,我们叽叽喳喳讲了好久,教官都没来,那时调皮的我爬到了窗外,一头钻出去说:“教官不在外面!”突然,神出鬼没的教官叫到:“谁在说话,站到走廊上面来。”我满不情愿的站了出去,嘴里不停地抱怨着,那时真是搞笑啊,回想起来真是不堪,就是这样,我结识了许多的朋友。
小林是一个十分腼腆的女孩子,她没有太多的朋友,要说有的话他就只有我了,他的成绩并不好,相貌平平,没有太多人与她讲话,我是第一个跟她讲话的朋友,记得那天我是向她开玩笑来着,但她没有理我,从那开始我就经常跟她开玩笑,直到把她逗笑为止,就这样我与她共同学习,其实她不会的,她不会去问别人,但是我总喜欢讲解给他听,渐渐地我的性格感染了她,她也使我变得矜持,她初二转学了,我为此哭半个暑假。时光总是走的那么快,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新学期就开始了,我将继续谱写我的青春,而以我为主人公的小说也将继续下去,希望接下来的情节是快乐的,也希望自己不要给青春带来遗憾!
回顾这以前的日子,真美好,初中的日子还长着呢,希望一切都好。
琐忆初中作文2
三年的初中生活如流水般转瞬即逝。在这短暂的三年里,我们似乎长大了许多,不再躲在父母的怀抱中做那羽翼未丰的小鸟,不再惧怕老师的绝对权威。三年里,我们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也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曾经为了和同学们争论一道题目的对与错而吵的面红耳赤,最后还是请老师出面调解,并帮助我们彻底弄懂了那道题,双方才会善罢甘休,握手言和。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声中,我们学会了思考。
曾经在一个大雨滂沱的黄昏,把自己的雨伞借给了路远而没有带雨伞的同学,自己却冒着大雨跑回家。结果被哥哥称作是“落鸡汤”的我,居然还笑着大声的说:“淋雨的滋味棒极了。”在这被淋湿的记忆里,我们学会了珍惜,懂得了什么是友谊。
曾经在一节不寻常的作文课上,同学们都在展示着自己的'作文风采,老师精彩地点评,同学的仔细聆听。在这节作文课上,我们学会了分享。
曾经看到别的同学的作文被印刷成铅字贴在学校的宣传廊内,并用红笔圈了一大圈,内心羡慕了好一阵子。于是,自己也学着用笨拙的笔去写,去练。在一次又一次石沉大海的尝试中,我们学会了争取。
曾经………
曾经……….
三年的初中生活在人的一生中何其短暂,但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深刻的,永恒的。她使我们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天真浪漫的儿童变成稳重懂事的少年。她是人生道路最美的诗篇。
琐忆初中作文3
记得那是八年前的一件事......
在八年前,年仅七岁的我就已经很爱看书了。吃饭的时候想着它、上学的时候想着它,就连睡觉的时候也在想着它......那时的我就已经离不开书了。
有一天晚上,爸爸又新买了几本书给我,这下子我可高兴坏了。我迫不及待的`去拿书来看,可是爸爸却说:“你要先写完作业才准你看书。”没办法,爸爸都下了死命令了,我也只能先去写作业了。
写作业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那几本书,就没什么心思去写作业了。所以我就乱写了几笔,就去拿书来看。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我读的正起劲的时候,爸爸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惨了,这下爸爸一定会检查我的作业的,怎么办啊?!嗷嗷!!!没想到爸爸真的按我想的做了。我悲剧了......呜呜......
爸爸看了看我的作业后,叫我过去,我只好像个蔫茄子似的走了过去。唉~~当时我猜爸爸肯定要训我一顿了,可是我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那就是——爸爸没有训我,反倒语重心长的和我说了一番话。那就是:“孩子,爸爸支持你看书,可是你为了看书就不好好做作业不行啊,你应该先去把作业做好,在看书啊。这样,你先去把作业好好重新做一遍,染后爸爸陪你一起看书,好不好?”我高兴的点了点头。因为自从我上学之后,爸爸就很少和我一起看书了。
很快,我做完了作业。爸爸也兑现了他的诺言,陪我一起看书。后来我又撒娇说:“爸爸,我要你念给我听,嘻嘻。”爸爸说:“好吧,我的小宝贝。”随后她就念给我听了,而我也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好了,我说完了,这是我美好的记忆,那么你们最珍贵的记忆尤是什么呢?可以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我猜一定可以的,对不对?
琐忆初中作文4
本以为回家以后等待我的是可口的饭菜,孰料知:“你可回来了,我一不小心又把手机时间调错了!”老妈万分火急地说道:“你看,年份都被我调成1963年了……”
Oh,my god!我亲爱的老妈,我才刚回来,可不可以让我先喘口气啊!我又生气又想笑:“老妈,你好笨哦。”
老妈只是微微一笑,像个小孩子一样。
我拿起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时间调回了20xx年,并告诉老妈不要乱调。老妈要我再一次教教她,我才不要呢,记忆中我N+a次教她,都学不会,我都厌倦了。老妈只好自己干瞪眼。
“啊?!”老妈大惊,“你会不会调啊?”我一头雾水,不解地问道:“怎么了?!”
“今年是哪一年啊?”
“啊!”我很自然地答道。
“09年,你这笨妮子,今年了啊!”
啊?我整天把自己埋在书堆里,竟然懵了!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公元20xx年。09年,步入初中;09年,走入方中;09年被分在六年级九班……还记得刚开始成绩很差,好庆幸自己遇到了老班王丽霞老师,她有一副亲人般的面孔,给人鼓舞,给人信心,促我上进。在她的庇护下,我一点一滴成长,一点一滴进步,就这样三年,我做了她三年的课代表。相处得越久感情越发地醇厚,难忘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难忘每一次畅心的交流。
不知是不是自己笨的原因,竟好几次弄错老班交给我的任务,可是每一次错,都是一次原谅。三年,三年,时间怎么这么快?三年就这样过去了,初四分班后我和老班分开近一年了,却依旧感觉我还是当年那个小女生。我犯错,她会批我,骂我,甚至偶尔踢我,然后说我活该;我退步,她会笑我,训我,然后再鼓励我;我紧张,她会用那双坚定的目光鼓励我,让我心里暖暖的。
琐忆初中作文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又度过了一个春秋,告别了20xx,迎来了20xx年,回首过去的一年,想必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有过高兴,有过幸福,有过悲伤,有过酸辛……
我的20xx年的上半年还在七年级六班,说起这个班级,学校里的每一个同学,每一位老师都不看好我们,因为我们班在每次考试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纪律总是“乱成一团”,所以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谈六色变”。啊!但是,我们也有优点,这不,同学们朝思暮想的春季运动会开幕了。因为我们在班主任老师,体育老师以及同学们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我班的体育健将一路奋勇拼搏,过关斩将,最终,我们取得了全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从此,我们七、六班的同学们便从学校里抬起头来了。
告别了七、六班,我来到了现在可爱的班级八、一班。
因为八、一班是由七年级里的同学们重新组建的,所以我们在上半学期都不团结,导致了在期中学业检测中,我们班的成绩处于中下游。考试结束后,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做了不少的思想工作,鼓励我们不要灰心,下学期继续努力,一定要团结起来。在班主任的'鼓励下,看,大家多努力呀!每天,总是我们班最先进入早读状态,总是我们班的课间最安静,总是我们班的课上气氛最活跃,总是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效率最高,学习时间最长……
相信,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我们班期末考试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这两个可爱的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点:平凡与拼搏。
是的,我们平凡,但是我们不甘平凡,我们会付出努力,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创造不平凡的成绩。
第四篇:端午琐忆散文
孩子们天生对各种节日有种热烈的期盼,端午节的种种乐趣,都深深地珍藏在记忆中。
——题记
家乡端午节的序曲是从麦梢泛黄开始的,俗谚有“大麦上场,女儿看娘”的讲究,凡是出嫁的闺女,在五月麦收前,都会提着礼品回娘家走走,看看爹娘,问问庄稼长势如何。此时,外婆和当家的女人们就开始着手为端午节做准备了。
今天从集上捎回上好的糯米、大枣,明天去集市或苇塘采买苇叶。我们村就有一方苇塘,春天满塘里紫红的、尖尖的嫩笋,挨挨挤挤地在水塘里疯长。夏初时,满塘挺拔密实的苇杆张扬着绿飘带一样又宽又长的苇叶,妇女们穿了雨靴,叽叽嘎嘎在塘里采苇叶的场景很是热闹,惊得塘里的青蛙水蛇胡窜乱蹦。五月初三四,节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巧手的奶奶或母亲用花花绿绿的碎角料布片,给孩子们做了形如粽子的香包,里面装着从小商贩手里买来的香料。有的香包做工别具匠心,做了各种形状的动物图案:小红猴戴绿帽,长胡子的小银鼠,红眼睛的小玉兔,胖乎乎的福猪,再在上面绣上福禄双喜、长命百岁等吉祥字,给孩子们用红丝线穿了系在脖子上或缝在胸前;再就是用五色线拧成花花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脖上。有的花花绳上还系着一圈小小的银铃当,孩子一走动一抬臂,那清脆的铃音煞是好听。不过洗脸的时候,那些花花绳就易掉色,弄得脖子手腕红一道绿一道的,但孩子们心里喜欢,也就不大在乎的。
然后是采艾草,细心的母亲在河边采回茂盛的艾草,晒干扎成束,或插在窗棂门首处,或堆在墙角熏蚊子。小时候因我们经常去野地或山里打猪草,母亲还会用泡了雄黄的酒擦抹在我们的脚踝或耳梢,以防毒虫伤了我们。一说到雄黄,大家自然想到了《白蛇传》,许仙的娘子白素贞因误喝了雄黄酒而现形的情景,自然会海吹神聊一些有关鬼狐的聊斋故事。五月初四早上,女人们就泡好了米,备好了枣、豆子等佐料,已煮好的苇叶水淋淋的,散发着清香。吃过午饭,母亲们不歇晌就包起了粽子。我们几个孩子会帮母亲捋一会叶子,一会就不耐烦了,会乘母亲不备,伺机抓一把枣子飞也似的逃了出去。我们家每次都是奶奶帮母亲包,只见奶奶拿起捋好的苇叶,双手的中指和食指轻轻旋出一个弧,掌心里就托着一个锥形的苇桶,然后右手轻轻一撩,白的米、红的豆子就麻溜地进了苇桶,捏几个蜜枣进去,右手再往回一折,苇叶的梢头就严严地盖住了米,最后用备好的丝绳拦腰一系,眨眼的工夫,一个有棱有形的粽子就出现在了眼前。巧手的人包粽子麻溜得很,手笨的可就慢多了,而且包出来的粽子,要么米露在外面,要么粽子松散臃肿,丑得没法见人。奶奶说,凡事没有坏就没有好,干嘛都得用心思,耐着性子学,方可熟能生巧。要看谁会不会包粽子,只需问她粽子有几个角,她若迟疑着说不出来,或着说有五个角,那就露了馅,就会遭人讥笑的。
吃过晚饭,母亲们就开始煮粽子了。粽子下到锅里,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都很有讲究,水过少或火过大,会煮出夹生的粽子来。性急的孩子晚上强打着精神不去睡觉,单等着吃粽子,灶膛下烧火的奶奶总是慈爱地嗔孩子:“急猴儿,忙什么!去睡一觉粽子就出锅了。”孩子们仍不甘心地等着,最后还是斗不过瞌睡虫便睡过去了。
端午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出锅粽子的香味就弥漫在整个村庄里,孩子们连脸都顾不上洗就站在锅台前,抓起个粽子一把扯开系索就狼吞虎咽起来。那莹白香软的糯米、甘甜如蜜的红枣和苇叶特有的清香,直勾得馋虫儿在抓挠,也就不管形象了,放开肚皮,饱餐一顿。也有一些斯文的孩子,把端午的粽子当“美女”一样来品评,他们把粽子捧在眼前左瞧右看,慢慢地吸吮那丝丝缕缕的香气儿,然后轻解丝绦,慢褪罗裙,待粽子的凝脂玉体呈现在眼前时,仍会强抑嗜欲,轻轻地嗅,慢慢地咬,一口一口细细地消受她的风味。外婆们把捞出的粽子连同给外孙买的印有“五毒”的红围兜装好,打发外公或舅舅赶紧给闺女孩子送去解馋,邻居们互相品尝着各家的粽子,品评着各家主妇的手艺,空气中弥漫着的香气香味总是挥之不去。
小时候为了能多吃一个粽子,姐妹们还比赛捡麦穗儿呢。一个个小丫头猫着腰,那一双双小手跟啄食的鸡头似的不歇气儿,看谁的小萝筐先冒尖,看谁的胳肢窝下夹抱得麦捆儿多,谁就会得到母亲的奖赏。奖品自然是多得一个粽子,吃起来也就分外的香甜。
记得四川的阿婆来陕探望大妈,她的小蛮背篓里装着端午的粽子,穿州过县坐了火车来,可那粽子咬在嘴里却令人龇牙吐舌,原来那粽子是放了花椒的五香麻辣味儿的。端午节,恰逢家乡的麦收季节和夏令水果上市,果园里或场院中那一树树金灿灿、甜津津的梅杏,那如同胭脂一般的五月鲜蜜桃和红晶晶的樱桃,让家乡的端午又溢满了果香味儿,再加上场院里麦垛儿上嘴里叼着麦秆儿编蝈蝈蚂蚱笼子的孩子和吃得肥嘟嘟的鸡崽,让人觉得端午真是一个丰收喜庆的节日。
如今给我们做香包、拧花花绳儿、包粽子的奶奶已长眠于地下,母亲的青丝也已遍染秋霜。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要到了,我好想早早地赶回家去,帮母亲捋一些苇叶,亲手包一个浸满乡情的粽子……
第五篇:槐花琐记抒情散文
“钩洋槐花呢!”昨天,我刚刚和妻子在泉城文化东路上行走,走到一棵老槐树下,看见一个老汉在收拾一根很长的竹竿,竹竿的前端用铁丝缠着铁钩子,就对我妻子说。
接着,又看见两个老太太,一人提了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刚捋下来的洋槐花。我不由又对妻子嘟囔了一句:“也不知咱俩今年还能不能吃到洋槐花?”
其实,前天早晨,我独自一人在文化东路上散步时,走着走着,就闻到一股十分熟悉的花香,是浓郁的甜香味道,“槐花香!”心里嘀咕了一句,抬头一望,不出所料,一道小区院墙之内,挺立出一株约八九米高的老洋槐树——就是我和妻子刚刚看到的那棵树,面积很大的树冠上,缀满了一串串白色的花朵。
之所以一看别人手里拿带钩子的竹竿就判断是钩洋槐花,一闻到花香就判断是槐花香,实在是我太熟悉的原因。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各户人家院子里,小路边,沟渠边,长着许多洋槐树。又碰巧,我八九岁的时候,正是大饥荒年代,一到洋槐花盛开季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争着去捋洋槐花,弄回家里,就成了全家人当天的口粮。所以,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洋槐花是可以保命的食物。
印象最深的,是去大队林场的洋槐林捋洋槐花。那时候,正因为洋槐花也是可以保命的好食物,所以人们看得特别珍贵。洋槐花开的时候,大队林场要派专人看护,到了盛开时节,该采摘的时候,才通知社员:“明天可以去林场捋洋槐花了!”
接到通知的头天晚上,我和二哥就在家里找了一根竹竿,在顶端用细铁丝缠上一个粗铁钩子,还准备好了篮子。第二天,天色未明,我娘早早就喊我们起床。我们弟兄俩,睁开眼,就擓上篮子,提着竹竿,迷迷糊糊上路。
大队林场离家里有四五里地,走到半道上,天上的启明星还眨着眼睛。临近槐树林,我们需要从麦苗田里趟过,前天刚下过雨,又加上昨晚一夜露水,打湿了麦苗,趟不多远,鞋子就湿了。那时候,没穿袜子,布鞋湿了,脚便觉得冰凉,又踩在黏腻的土壤上,脚底沾满了湿泥,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而且,湿了的布鞋,还发出“呱呱”的响声,如蛤蟆叫。就在一连串的蛤蟆叫里,我们穿过麦田,来到了洋槐林。
路上,已经碰见好些人。走到洋槐林,模模糊糊看见,已经有很多人在忙活着捋洋槐花。胳膊够得着的地方,几乎已经被捋干净了。二哥赶紧拉着我向更深更远的林子里跑,终于跑到一片洋槐花比较多的地方,又够,又拽,又捋,忙活起来。
低些的枝条,一只手拽着,一只手捋。稍微高些的,弟兄俩配合,一个拽低枝条,另一个双手齐用,一串一串地捋下来,丢进篮子里。再高的,就拿竹竿够,把枝条够低了,再伸手拽紧,另外一个人用双手紧捋。最高的,就用竹竿顶端的钩子勾住,用劲拧,直到将枝条拧断,拽下来,再将一串串洋槐花捋下来。
大概个把小时的时间,我们弟兄俩就捋满了两个篮子。战果辉煌,自然满心喜悦,回来的路上,擓着篮子,走了四五里地,也不觉得累,湿鞋子的蛤蟆叫也似乎成了优美的音乐。已经升高了的太阳,将阳光洒在身上,十分温煦。路上,肚子饿了,就迫不及待,抓一把槐花,塞进嘴里,生吃。生洋槐花,嚼起来,脆生生,又甜又香的汁水满嘴流淌,更勾起了肚子里的馋虫,赶紧又抓一把,塞进嘴里。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生嚼。
快中午的时候,我娘就先择洗洋槐花,然后,拌上面。接着,在地锅上架上蒸笼,蒸了一大锅,出锅后,加上盐和蒜末,酱油和醋,搅拌均匀,盛进碗里。我们哥俩,早就馋涎欲滴,接过碗,就猴急猴急地往嘴里一个劲儿地扒拉。蒸熟了的洋槐花,咸而香,还有大蒜的微辣,还有酱油的味道,醋的酸味,细嚼,又感觉到槐花本有的鲜甜味道,几种滋味混合一起,香得馥郁。要是浇上点儿香油,会更香,可惜,那时,家里穷,买不起。不过,在整天饥肠辘辘的年代,即使没有香油也已经很令人满足了。
我和二哥,一人吃了四五碗,才觉得既解了馋,又解了饿。
那个时候,洋槐花真的就是穷苦百姓养命的食物啊。
再后来,生活不那么紧张了,一般百姓也开始讲究起滋味来,洋槐花从填饱肚子的食物慢慢变成了舌尖美味,做法也有了改进。譬如我们家里,蒸洋槐花,就将调味料中的大蒜换成花椒油,再浇淋一些香油,又麻又香,吃了还没有口臭,也挺不错。
现在,一些有条件的人家,或者饭店里,买一些时鲜的洋槐花,晾晒一下,放进冰箱里,储存起来。什么时候想吃了,拿出来,解了冻,或者蒸,或者煎,或者汆烫,几乎新鲜如初,足可以满足美食家的食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洋槐花的身价也倍增啊。
在我吃洋槐花的经历里,我二女儿托人从乡下捎回家里的那一袋儿洋槐花,印象也特别深刻。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二女儿正上初中,为了培养她对艰苦生活的忍耐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将她从城里初中转到乡下一个私立初中,让她吃住在学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趟。她那时也就是十二三岁,在我的眼里,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青涩女孩。没想到,有一次,一个熟人从那个乡下初中进城,捎来了一塑料袋子洋槐花,并告诉我们:“是你二闺女和她同学一起捋的,她告诉我,你们爱吃洋槐花,特意托我给你们带回家来。”
听了来人的一席话,我心里有点心潮澎湃:我的二女儿长大了,知道孝敬父母了。欣喜之余,又泛出一丝担忧,脑子里不由浮现出我二女儿和同学在一起捋洋槐花的情景。那么一个稚嫩的小女孩儿,要一次一次用力地拽扯一条条刺槐枝条,再仔细将一串串洋槐花捋下来,一定费了不少劲,也不知道扎住手没有?
等到我妻子蒸好,吃进嘴里,就觉得特别鲜香可口。因为那碗蒸洋槐花里,隐含着我二女儿对父母的一片爱心,也蕴含着她的成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外地出差,路上,车窗开着,无意之间,飘进一股浓郁的甜香味道,下意识地觉得是洋槐花的味道,随即向车窗外看去,果然,路边有一大片刺槐林。簇簇拥拥的树冠上,槐花盛开,远望去,在一片油绿的春色里,一堆一堆,雪染的小山丘一般,又连缀成一片雪的丘陵。眼前之景让我想到盛唐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眼前所见到的,真的是一夜春风吹白槐树枝头啊。
槐树林里,有几个村姑在采捋槐花,她们穿着红黄绿色的衣服,在白色的洋槐花丛里,显得特别鲜艳;她们采捋洋槐花的身形,却又那么悠闲和恬静。
那时候,我整天忙于工作,天天在人海和水泥建筑群里穿梭,心情经常处于僵硬状态,眼前槐树林染雪的情景,突然以一种清新雅静的美丽柔软了我的心,让我突然有了脱尘出俗的感觉。我不由得在心里自言自语:“洋槐花盛开竟也如此美好啊!”
上世纪末,又一年的春天,有一天,无意间,我看见了单位院墙外有一棵树,树冠上开满了浅紫色的花,走进一些看,一串串的,花的形状很像洋槐花。心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洋槐花还有紫色的吗?很快,又忙于工作,这个疑问就抛在了脑后。
2008年的春天,我在南疆库尔勒一个私立学校打工,又看见了院子里一棵槐树上开出许多串粉红色的花,鲜红粉嫩,娇羞靓丽。也正好,旁边一棵槐树上开着白色槐花。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看树干的形状,树叶的形状,两棵都是槐树,确定无疑。细细审视,粉红色的枝条上没刺,白色的枝条上有刺。两棵树,红白相映,对比鲜明。而且,凑近鼻子仔细闻闻,两种颜色的槐花,都散发着浓郁的甜香味道。问身旁的人,“为什么会有粉红色的槐花?”
有一人回答:“大概是嫁接的吧?”
我将信将疑,当时就写了一首五言诗。
微风捧甜香,彩霞托芳菲。
春抹两般色,花开一样蕊。
粉红染靥羞,柔情暖心醉。
喜嫁槐安郎,笑谢燕雀媒。
其实,这个疑问,拖了二十多年,一直拖到现在,我都没弄明白。今天又想起这个疑问,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才恍然大悟。
原来,除了开白花的刺槐,还真有开紫花的紫花槐,开红花的香花槐。原来,槐花本就有紫色和红色的,与嫁接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人啊,活到老,学到老,我算是又学到一个知识,也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小谜团。
只是,还真没弄明白,浅紫色和粉红色的槐花是否也能吃?
巧了,今天上午,和妻子去菜市场买菜,看见有卖洋槐花的,妻子便问我:“买不买?”
“当然买了,昨天咱俩不还念叨着能不能吃上吗?”
一问价格,不便宜,十块钱一斤。贵就贵吧,买点儿,解解馋。花了七块半钱,买了一小兜。
回到家里,妻子就赶紧择干净,拌上面,在电饼铛上煎,煎好了,汆汤,做成酸辣槐花汤。一块一块的煎槐花,一条条鱼儿一般,浮游在汤水之上,吃进嘴里,又滑又软。初入口,浓浓的酸辣味道;细品品,又保存着微微甜香的本味。
可真是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