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全诗(共5篇)

时间:2019-05-15 12:0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屈原《涉江》全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屈原《涉江》全诗》。

第一篇:屈原《涉江》全诗

涉江

作者:屈原 年代:春秋战国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第二篇:《江雪》全诗

【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孤舟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顶着风雪独自在寒 冷的江上垂钓。

【鉴赏】 千山里的鸟儿都飞光了,万径上的人踪都消失了,举目四望,看不到 一个行人;只有那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渔翁,孤独地坐在一条小船上,寂寞地垂钓着一江的风雪。原诗是柳宗元最为后人传诵的一首诗。此诗描写渔翁寒江独钓,孤高清远,悠然显出一种苍凉、脱俗的意境。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孤身一人 在冰雪天或其他时候垂钓的情形。[例]有时,我也充当柳宗元笔下那“孤 舟蓑笠翁”去“独钓寒江雪”,有时,我也 像张志和那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 细雨不须归”。(吕金华《漓江醉钓》)

二、用以比喻遗世独立或孤立无朋。[例]隐逸这条路为古代士大夫知识分 子在政治黑暗、世道污浊的时候保持人 格独立提供了可能。他们常常像“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自勉。(陶东风、徐 莉萍《死亡·情爱·隐逸·思乡》)

【全诗】

《江雪》

.[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①二句极写大雪中环境的静寂,群山中栖鸟不飞,所有路上行人绝迹。②蓑(suo):蓑衣,棕制的雨具。笠(li):笠帽。

【全诗赏析】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以入声字入韵的古体绝句。它和另一首《渔翁》向来为读者所喜爱。在《江雪》中诗人以新颖深邃的构思、通俗平易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意境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并通过对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背景广阔辽远,画面安谧冷寂。一切山岭上的鸟儿都飞到别处去了,所有的道路上都看不到人的踪迹,天地之间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这两句没有提到“雪”,却极为出色地描画出了雪景。“千山”、“万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在目力所及的广大范围之内,没有人迹,没有鸟鸣,寂寥空旷,十分幽静。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烘托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由远及近写来,从远处的山野写到了近处的江上。就在这个飞鸟绝迹,渺无人迹的大雪天,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一叶孤舟上,手持钓竿,正潜心静气地在江上垂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一落入江面,便融进了水中,老翁对于飘雪、寒风全然不顾,他的心志该是多么集中专一。四句诗便是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描写得既有层次又有中心。无怪乎历来不少画家爱以“寒江独钓”为题来作画了。

《江雪》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它同《渔翁》诗一样,都有所寄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况。政治斗争失败后,柳宗元感到十分孤独,但是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在他所描绘的这幅寒江独钓的图画里,诗人以渔翁自喻,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表面上看似恬淡平静,其实,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柳宗元的诗大都抒写贬谪生活或描绘山水景物,诗中常常流露出愤懑不平的情绪,蕴含着深长的寄兴。诗人在表达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时,既从“至难至险”处思考,又能做到通俗平易,深入浅出。苏轼说柳宗元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种评论是很中肯的。

这首诗的韵脚“绝”、“灭”、“雪”三字都是入声,音调短促,朗读时构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

第三篇:涉江教案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能遗送给谁呢?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么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之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 1 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 2 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第四篇:纪念屈原的诗

篇一:纪念屈原诗

端午不灭的永恒——纪念屈原 a 又是一年艾草青青 时光悄悄走近端午 艾草,已挂在门前

佩戴香包的孩子,满街奔跑 站在岁月的岸边

大人们将雄黄酒缓缓倒下 b 小儿手臂上的五彩丝线啊 有爱国诗人的灵魂 在翩翩起舞

家家户户缠着米粽 遍地飘香喜气洋洋 剥开粽子

剥开延绵千年的历史 剥开千年的情缘 a 不知有多少人 还能知晓当初 屈老夫子壮怀激烈 以身殉国魂归何处(屈原: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1而蒙世俗之尘埃乎)b 五月的天空,风轻云淡 楚国的往事,随风铺展 那个壮志满怀,长衣飘飘 剑不离手的爱国诗人 以一个千古凌空 纵身千年的叹息 任琴瑟的悲音 在山谷,声声呼唤 a 人声鼎沸呐喊助威 百舸争流龙舟飞渡 此起彼伏里蕴含着 多少凄婉的楚辞歌赋 b 叹那楚君昏庸无度 亲小人远贤臣 拒听良言

将诗人远远地放逐 纵使有满腔热血奔涌 却是报国无门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a 悲愤难以倾诉

2无奈国破家亡秦吞楚 五月五汨罗江

成为诗人爱国明志的归宿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佳节端午

这千载悠悠的习俗 a 不仅仅是我们怀念的节日 ab 更是啊,擂响我们 爱国斗志的铮铮战鼓

3篇二:缘艺斋——纪念屈原屈原唐诗50首 关于屈原唐诗50首 01江上吟 李白(唐)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02笑歌行 李白(唐)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笑矣乎,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b 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03祠南夕望 杜甫(唐)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04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05题屈原祠(唐)洪州将军

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柌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06屈原庙(唐)崔涂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07春秋战国门.屈原(唐)周昙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08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唐)李嘉祐

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锵锵铜鼓芦叶深,寂寂琼筵江水绿。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月隐回塘犹自舞,一门依倚神之祜。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无已时。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唐)李嘉祐

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10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11涉沅潇(唐)李绅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翛翛波浪深。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滉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12题武关(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唐)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14夜泊湘江(唐)于武陵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15归山作(唐)护国

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16湘川怀古(唐)清江

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17赋

(唐)李峤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18听弹沈湘(唐)雍裕之

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19芳草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20古意二首(拟陈拾遗)(唐)孙郃 其一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21续幽愤(唐)曹邺

繁霜作阴起,朱火乘夕发。清昼冷无光,兰膏坐销歇。惟公执天宪,身是台中杰。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匆匆鬼方路,不许辞双阙。过门似他乡,举趾如遗辙。八月黄草生,洪涛入云热。危魂没太行,客吊空骨节。千年瘴江水,恨声流不绝。22三闾大夫(唐)刘威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23招屈亭(唐)汪遵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24屈祠(唐)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25渔父(唐)汪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26三闾庙(唐)汪遵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27过鄂州柳拂兰桡花满枝,石城城下暮帆迟。折牌峰上三闾墓,远火山头五马旗。高题旧寺,阳春歌在换新词。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万首诗。28竞渡曲(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29湘弦怨(唐)孟郊

白雪调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30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唐)孟郊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31旅次湘沅有怀灵均(唐)孟郊

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岖。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五十爵高秩,谬膺从大夫。胸襟积忧愁,容鬓复凋枯。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吟泽洁其身,忠节宁见输。怀沙灭其性,孝行焉能俱。且闻善称君,一何善自殊。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相传历千祀,哀悼延八区。如今圣明朝,养育无羁孤。君臣逸雍熙,德化盈纷敷。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图。32读史五首(唐)白居易

其一篇三:关于端午节作文900字:纪念屈原 关于端午节作文900字:纪念屈原 关于端午节作文900字:纪念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第五篇:大学语文论文-屈原沉江

屈原沉江,值还是不值?

很快就又要到过端午节的时间了,提到端午节不由的想到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韩国,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仅一字之差,同样的传统节日就被“申遗”了。随后韩国就有人说屈原是韩国人了,而国内有人扼腕叹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轻视,也有人在网上与“亲韩族”展开论战叫骂着。姑且将此搁置,然而屈原这位在我们的历史上作为一块丰碑的人物依然在引发着我们思考。

用历史的观点来讲,屈原投江是一出政治悲剧。这悲剧当然是它所存在的那个浑浑噩噩的时代造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他自己的原因,就是他“太不会装糊涂”。

屈原所活动的舞台——楚国,在政治上是很重视出身门第的,所以很多王公子弟都能做到很高的官职,而统治者也靠着这种牢固的贵族关系实现着自己的统治,在春秋时期成为南方的霸主。并且可以和西方的秦国相抗衡。楚国要想保证政权的稳定,就得保证王族和中央权力的牢不可破。鉴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教训,楚国就必须保证统治阶层的的一致性来避免出现政权危机。

而屈原本人就是和国君同姓的,他的出身决定了他会跻身在统治阶层的行列。他曾帮助楚王制定各种可以富国强兵的法令,他还特别擅长外交工作,负责接待各国使臣,处理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事务。由于它出色的政治才能,楚怀王非常看重他。然而屈原是一位文人,文人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追求着自己认为的真理,自己主宰着一切,真正的文人是无法做一个逢迎世故的政客的。而这两种矛盾的角色在屈原身上要实现统一。屈原是一位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包括郡王权利的爱国者。他无法站在统治者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的话他就无可避免的要得罪楚怀王,因为屈原在楚王自己的政治堡垒中无疑是一个不听摆布的“另类”。当上官大夫污蔑屈原的时候没有做任何调查,就很生气的相信了,开始疏离了屈原,按理来说这个“屈原每颁布一条法令就向人们夸耀自己的功劳”的诬陷应该是很容易识破的,但是楚怀王没有给屈原任何辩白的机会。这就说明楚怀王已经在排斥屈原了。上官大夫对楚怀王所进的谗言,虽然意在污蔑屈原功高震主,但无意间却触碰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君主的权力和上层政权的稳定。在这个问题上楚怀王是决不允许国家重臣把自己的权利架空的。

而在放逐之后,屈原又通过自己的诗作,尤其是《离骚》表现在整个黑暗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完美的。比如“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和“重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两句。最后他索性就这样直接的挑战着统治阶级的地位。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屈原沉江是不值得的,他的死并没有让楚国的统治者觉醒,没有改变楚国最后被秦国灭亡的历史。他的死包含着对理想破灭的绝望,山山河破碎的义愤,和至死不悔的气节。

然而从思想角度讲,屈原的死又是值得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屈原标志着士人精神的出现,一种不畏强权屈服,不为荣辱低头的独立精神从此在中国的文人身上遗传下来。

屈原在投江时,一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

而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能达到“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境界?又有多少人在“淈其泥而扬其波”,“ 哺其糟而歠其酾”呢?难道他们是所谓的圣人?摘自《史记 屈原列传》

下载屈原《涉江》全诗(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屈原《涉江》全诗(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楚江怀古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这两句是说,明月之夜,泛舟水上,但听洞庭湖旁,深树之中,猿声悲啼,一片凄凉。诗句言伤秋怀远之思,无做作雕琢之痕,纯出自然,风致独绝。出自马戴《楚江怀古三......

    古诗三首(涉江

    涉江采芙蓉赏析(与教案一内容一样)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 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涉江采芙蓉教案(共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 导入: 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

    关于《秋江晓望》的全诗赏析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意思] 一只白鹭飞翔在碧水涟涟的湖面上,宛如一颗明星点缀在蓝蓝的天空中。这两句是说,秋日的早晨,水碧天清,水天一色,如碧波万顷;在这无边的碧水青天里,却......

    古代历史故事:屈原沉江

    古代历史故事:屈原沉江 励志故事爱情故事儿童故事搞笑故事恐怖故事哲理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古代历史故事:屈原沉江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备课人:赵如平[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周凌云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诗......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