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讨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无锡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外包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大学生就业贡献突出。服务外包的核心资源是人才。然而,从近几年服务外包的发展过程看,人力资源短缺、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如何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如何健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夯实服务外包产业基础,已成为各界共识。但解决服务外包人才短缺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服务外包企业、学校等机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
从地理区位、商业环境、产业基础等要素来衡量,无锡在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的秉赋并不差,但高校资源少、人才匮乏问题是无锡无法回避的短板。
然而,凭借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无锡首创的“123”计划、率先与国家扶持政策进行1:2资金配套、设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专项扶持资金、举办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的政策和探索,使得无锡成为服务外包支持力度最大、最具吸引力的城市。而这直接培育并助力无锡创造了服务外包产业界的诸多第一,并跻身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第一方阵。
为破除上述瓶颈,无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专项扶持资金等政策措施,使得无锡成为支持力度最大、最具吸引力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
同时,为促进和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引导高校毕业大军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无锡于2010年首次提出举办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得到了教育部和商务部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该赛事已连续举办了 5届,不仅提高了各高校对服务外包的认知度、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而且推动了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
无锡市如何做到的?又带给我们哪些探索和思考?
1人才短缺的现实
服务外包属于知识与智慧密集型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大学生就业,缓解每年逾7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所带来问题带来的社会压力。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54.9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8.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9.5%。截至2014年9月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7163家,从业人员59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94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7%,服务外包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缺口约50万人,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高端人才缺口更为明显。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中级管理人员占比10%,高级管理人员占比仅2%-3%,中高级人才的年需求缺口5万人左右。以外包为例,印度从业者中约1/4为技术或高端管理人才,而中国中高端人才只占1/10-1/8。
就无锡来讲,服务外包被认为是推动无锡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点和新动力,因此,在推动服务外包发展方面,无锡尤其重视服务外包高端化发展。目前,无锡服务外包业务涵盖生物医药研发、产品技术研发、IC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动漫设计等(知识流程外包)项目,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已遍及美国、日本、韩国等93个国家和地区。
无锡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底,无锡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383家,累计从业人数164680,其中大学生占比74.6%;年营业额500万美元及以上的企业数457个,占比27%;人数超过500以上的企业数56个。
但和全国的情形一样,由于无锡服务外包已进入向服务外包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阶段,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服务外包又懂垂直行业复合型中高端人才的短缺,更成为困扰无锡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问题。
即便是本地人才供应方面,和江苏省同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南京相比,无锡也并无优势。截至目前,无锡只有江南大学、太湖学院等本地院校开设有相关专业,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供应主要借助人才引进和社会培训机构培训的模式予以保障。但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已落户无锡的诸多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多样化需求。
2放大“政策红利”
服务外包的发展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服务外包的发展,而鼓励人才培养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有关政策,国家每年对符合要求的企业招收的大学生给予了不超过4500元的培训补助,无锡不仅积极做好相关配套支持,而且还创造性实行1: 2的配套支持政策。即国家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和培训机构在培训学生方面分别给予每人4500元和每人500元的资金支持,无锡还会再配套两倍金额的资金以鼓励和支持。
只是在配套资金的分配上,无锡并不是全部配套给因招聘已获得国家补贴的企业,而是会配套给那些没获得国家补贴但也招聘了新员工的服务外包企业,希望以此为服务外包企业营造人才“蓄水池”。
同时无锡市还支持NIIT、埃卡内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太湖人才中心等有条件的骨干培训机构,引入企业需要的国际服务外包中高级认证课程,增强服务外包企业中高端人才造血机能,积极推动人才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无锡看来,政府的培训补助、支持政策等更多的是一项导向作用,但解决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服务外包企业。因为服务外包企业是直接用工单位,最了解当前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到合格服务外包人员岗位的转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在无锡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中,企业定制和企业自办培训已经成为一个亮点,文思海辉、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等在锡知名服务外包企业都设定了内部培训机构,并以服务外包人才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创建了新型实训体系完善企业自培体系,对于服务外包企业尤其是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这方面的探索中,无锡尤值得称赞的是积极创办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作为教育部、商务部和无锡市政府三方主办的大会,服创大赛被赋予了为无锡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的职责和使命。无锡希望通过邀请企业参与出题、参与评判、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双方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的形式,将服创大赛打造成一个产学融合平台,以成功实现校企对接。
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今年2月份举行的第五届服创大赛期间,无锡还推出了中国服务外包人才网络平台,一个能满足高校、专业培训机构人才培养需求、企业招聘需求、大学生求职(换岗)需求的全流程整合、全方位开放服务的数据网络平台,希望以此打造全国性的外包领域专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积极促进大学生培训和就业。
事实上,经过五年的探索,服创大赛对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据大赛秘书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前四届获奖学生中已创业学生占5.1%a,主要分布在1'1'科技、动漫和电商等创业领域;获奖毕业生签约就业率达到100%,其中24.7%就职于华为、腾讯、海尔、1BM、微软、埃森哲等知名企业,75.3%就职于中小1'1'服务类企业。同时,以大赛为平台,文思海辉、中软国际、软通动力及NIIT等服务外包企业、培训机构已与百余所高校确定合作关系,共吸纳参赛高校大学生实习培训3万多人,就业率达68.3%
正基于此,先是今年2月,《商务部关于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有关问题的复函》对大赛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确定将继续在无锡参与主办服创大赛,并要求“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活动内容”。随后的5月份,教育部、商务部共同发布《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特别指出“通过举办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搭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展示平台”。
正是得益于国家及无锡一系列支持服务外包人才的支持政策和探索,无锡较好的解决了初级、中级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难题,特别是较好的解决了大学生进入服务外包行业的就业门槛问题,不断扩大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储备。
但政府的培训补助、支持政策等更多的是一项导向作用,重点还应放在公共培训平台建设及高端人才培训方面。
为实现无锡服务外包高端化发展思路,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无锡市商务局还经常与有关行业协会一起组织和开展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高端培训,面向服务外包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国际咨询机构和垂直行业领域的专家,就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即时动态等高端讲座,成为政府促进和引导服务外包企业促进高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3人才培育创新下一步
虽然无锡已初步形成了从高职、本科到专业硕士各个培养层次完整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而且政府、企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间已建立并形成良性互动。
但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永恒的话题,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业态的发展,以及服务外包向垂直行业的深入发展,服务外包人才问题依然突出。在无锡看来,如何通过政企学互动,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无锡仍需努力。
第一,继续推进和落实相关政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复函》《33号文》关于“完善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鼓励政策”的要求已经出台,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的短缺,已经阻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尽快出台服务外包高端人才标准与支持方式。
第二,建立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为吸引全国高校优质智力资源来锡创业,无锡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所和创业服务,建立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基地,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有利于其落户、成长、发展的服务环境和空间环境。
第三,精心搭建服务外包业务合作和人才交流平台,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组织好服务外包重大活动,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共享服务中心以及全球服务外包100强、国际行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到无锡发展;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拓展国内外市场。
第四,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服务体系。从政府到园区、从培训机构到服务机构、从企业到高校,全面完善涵盖校企对接、培训机构专业培训、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网络和校园招聘、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第五,开发创建中国服务外包人才交易网。在积极办好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的基础上,以参赛高校、服务外包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及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建立个能满足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培养需求、企业招聘需求、大学生求职(换岗)需求的全流程整合、全方位开放服务的数据网络平台,为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招聘及后续提升培训、跟踪管理等人力资源服务,打造一流的服务外包人才服务平台,形成“线下大赛扩影响、线上服务促就业”的双轮驱动的良好模式。
第二篇: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武汉 430074
汪生金
摘要: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对服务外包人才需求激增,但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毕业生与服务外包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面是服务外包企业旺盛的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另一面是高校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从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新的以市场和企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实现服务外包人才的供需平衡。
关键词:服务外包培养模式创新
1. 引言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指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 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商完成的经济活动。”截止到2009年1月,我国已经批准北京、上海、大连、武汉等20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6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中国承接商所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随着中国国内和离岸服务外包需求的增加,政府的进一步推动,未来几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相关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将达262亿美元。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服务外包产业属于知识和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商务部于2009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号召高校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员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2.服务外包企业对服务外包人才的标准和要求
(1)服务外包人才的技能要求。服务外包人才要求包括要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较强的外语能力。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服务外包领域主流业务技术与工作规范,具备较强的项目管理客户管理和团队管理业务知识和能力,熟悉发包国家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情况,国际和本土商务活动规则,具有扎实的IT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了解产业发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以IT0人才的技能要求为例.其系统操作服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能力、较强的行业技能。在BPO人才的技能要求中,以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为例,要有较强的技术和分析能力、出众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技巧、倾听的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外包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我们发现。在服务外包企业从业的员工要具备较好的交流沟通意识、积极的团队意识、良好的就业心态、科学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要科学的进行情绪管理和自我激励,合理的分配时间。其中。良好订单职业心态、科学的职业规划、科学的情绪压力管理及积极订单团队合作意识非常重要。从以上我们不难发现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特点.即高度重视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与沟通能力、极
强的面向业务和面向技术相结合操作能力、具备良好素质的掌握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3.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现有高等教育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市场意识,脱离企业需要。高等教育很多年来形成的陈旧的、落后的“闭门造车”的思想观念几乎弥漫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从专业设置到学科建设,从课程设置到教师授课,更多的是学校和老师的智慧和结晶,很少看见用人企业的影子和呼声。市场和企业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是个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的东西,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于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进行什么样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更多的是学校会议室里的讨论。淡薄的市场意识和封闭的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离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标准相差万里。对于学校而言,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就业,和自己没有很直接的利益关系,而对企业而言,中国这么多学校,每年这么多毕业生,我不愁找不到我要找的人。由于高校和企业都没有压力和动力,所以不会主动找对方进行合作,“产学研”严重脱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际进行程度非常有限。
(2)现有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现有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更多偏向于学术型的人才的培养,无论在课时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授课上都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学科设置上过于程式化,课程设置呆板落后,老师授课按部就班,理论和实践脱离,缺乏实训基地和实习场所,实践教学严重不足。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的模拟实验室、实训中心,岗位实习基本上都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中的短板,现有的实训和实习大多处于参观和“一日游”的水平,很多本科院校的学生实践的实践和机会远远落后于很多职业院校。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是造成现有实践中心运作效率低下,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很快提高的原因。由于在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刚刚起步,学校和老师对于服务外包的认识还处于认识和研究阶段,对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甚至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学科建设体系。因此,服务外包专业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上还没有办法依据服务外包业务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和设置。同时,高校师资知识结构老化,大多基本没有服务外包相关的从业经历,导致无法培养出符合服务外包业务承包企业要求的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衔接不够顺畅。另外,我们从小学开始的教育所谓精英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少实践,轻动手,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死啃书本,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查显示只有10%的中国工科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外国服务企业的工作。
(3)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匮乏。
服务外包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外语、计算机和专业是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从业基本要求,其次,与单一技能的人相比,复合型人才能够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这样既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又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实力,所以企业普遍对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趋之若鹜。对于具有相关的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的管理高级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并能带领大型技术团队承接复杂外包工作的领导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现有的培养模式不注重跨学科复合人才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尤其是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4)服务外包人才的外语能力薄弱。由于服务外包项目大多来自国外,计算机软件语言基本上用英语编写,因此服务外包产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比一般技术部门要高。在服务外包业务开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求服务提供商能和发包商进行实时沟通——传递服务要求、协调业务进展及纠正服务的不足等。仔细研究世界上目前主要的外包中心就可以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地得益于优越地语言环境。虽然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外语的教学,但由于教育方法和学习
环境的问题,导致培养出的服务外包人才在外语实际的听说能力方面非常薄弱和有限,更多停留在书面外语和文字外语上,在实际工作中与国外发包商的交流存在障碍,这对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国际离岸外包业务极为不利。
4.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1)要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和思想。高校必须破除长期形成的落后的、封闭的办学观念和思想,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与时俱进、开放的办学理念。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拓展和发挥高校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商务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推动行业企业与高等教育有效互动,努力消除产业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错位,实现教育、产业之间的科学融合与互相促进。
(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培养服务外包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面向社会和企业,走进企业,按照社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和标准,设置学科发展发展和课程设置体系。首先要调整落后和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要求的课程,建立新的,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以通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课程设置体系,力争从单纯的教学为主向实践教学转变。在通识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基础和专业课的设置,依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以外语、计算机为重点和突破口,围绕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和企业用工要求展开课程体系设置,强化文化语言沟通等跨学科的多技能的培训,把学生真正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3)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服务外包人才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应开展多种模式的实训教学,努力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吸纳企业实训项目,构建企业案例库,引进和聘请具有高级资质水平的企业教师承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教师,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多种岗位实训及创业教育。其次要大力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和“校校合作”等模式,建立和共享各种实训和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实训实习机会,尽快的增强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4)以“订单培养”和“按需培养”为突破口,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变。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和共建工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养目标,按照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订单式”培养和“按需”培养,一同和企业进行学生的选拔和录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实训、实习、入职、反馈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工作,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新模式。
(5)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服务外包业务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业务处理过程相当繁琐,这就使得发包企业与接包企业之间的作必须以双方相互信任、充分理解、友好相处为基础。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我国的外包企业洽谈并成功承接大单外包业务的能力较弱。因此,高校应在教学和管理中充分利用多元文化教育的多样性和优越性,使学生深刻理解西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及贸易习惯,提高业务洽谈和开展的成功率。
(6)充分和社会培训教学力量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差异接轨。
参考文献
[1] 鲍务荚.浙江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雏议[J].浙江统计.2009(4).
[2]吕鑫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5,(4).
[3]赵玉阁.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8,(5).
[4]庞鸿藻.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3).
[5]王燕妮.欧美服务外包(BPO)的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基于承包商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作者简介:汪生金,男,1976年5月出生于青海西宁,产业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服务外包。
第三篇:监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思考论文[最终版]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给美誉为“工程质量安全卫士”的监理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新、尖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和推动了工程建设的飞速前进,作为工程建设整体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工程监理,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监理队伍。下面就监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谈几点看法。
1监理队伍的建设
1)监理人员的择优选择。
人是这支队伍的核心,人员的组成和素质是队伍的关键因素,我们应从人员的择优选择入手。就工程监理主要业务而言,工程监理业务和行业属于智能型的技术咨询服务。监理人员工作不是单纯机械的重复,每天面对不同的场地环境,参差不齐的施工和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技术包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工程地基处理和地质勘查相关知识、熟悉一定的施工技能、熟悉建筑材料相关知识、熟悉现行的施工规范规程和验收规范规程、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其次要有审时度势的头脑和腿勤、手勤的辛劳,监理人员只有熟悉工地现场,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预控,进行管理;再次要有坚持立场的原则和综合协调的能力,发现隐患,立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不准进入下道工序。基于以上几点,监理人员的选择比较困难,监理人员的产生不能直接从高校招聘录取,从高校招聘录取的人员没有具体工作经验,不利于监理工作的现状和快速开展工作。监理人员应从工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招聘录取,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招聘录取的人员,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然后进入不同的监理岗位,通过实地协调管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不断积累、进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监理人员。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目前在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实际状况是监理责任大,待遇低,无职业自豪感,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即使这样,我们也应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工作。首先,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各级各类人员要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保证企业和团队的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建议实行末位淘汰和降薪降级制度。制定考核细则,每月进行小考核,年终进行综合考核,优胜、先进进行奖励,成绩差者降级降薪,直至末位淘汰。通过考核激发监理人员上进心,让每个人员感受到压力,积极努力工作,完成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其次,监理人员的合理组织,优势互补,达到人员的有效利用。一个公司所有人员不可能都是多面手、各方面都很强,要根据监理工程专业特点的不同,对监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优劣互补,达到监理人员素质整体优化、监理人力资源有效利用。
3)提高和稳定监理人员的待遇。
目前我国监理行业的待遇较其他行业还是比较低,还有一些一线监理人员甚至没有“五险一金”,没有特殊环境补贴,没有意外伤害保险。而监理人员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管理难度大、具体工作量逐渐增加:抽检频率提高、资料整理繁重、旁站项目加多、监理责任加大,而工资待遇没有变化,造成监理人员的无序流动,不利于监理队伍建设。2007年5月1日,《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和《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的实行,从法律基础上解决了监理收费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监理工作环境,但随着国家应付国际金融风暴政策出台,大批工程同时开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的管理规定并没有迸发出应有的活力。只有靠政府部门发挥积极的政策导向,再出台相应的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备和工资待遇参照意见,进一步明确一线监理人员工资待遇标准,才有利于监理队伍的建设、监理人才的培养、监理人员的管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监理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大体等于或高于其他行业水平,此后虽然也在逐步提升,但升幅明显不足,至今已落到了全行业的最后,因此要建立稳定的监理队伍,必须要有合理的工资待遇水平,并建立健全监理人员的五险一金和各种特殊环境补贴。
4)监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应以忠诚为本,以企业利益为根,以集体发展为源,去开展教育。具体形式可采取集中培训、会议讲话、案例学习、例会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主要内容应包括:a.爱岗敬业。监理人员不仅要把监理工作当成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要把监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要热爱这项工作,忠实履行监理职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b.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监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监理人员肩负着为工程质量把关的重大责任,在监理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摈弃一切弄虚作假等恶劣作风,以优质服务和诚实负责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和业主的信任。c.奉献精神。在我们的监理队伍中要提倡奉献精神,监理工作人员长期在施工现场,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这就要求我们监理人员要具有奉献的精神,能够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去完成监理工作。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形成一种氛围,要有带头人,要明确提倡什么,摈弃什么,让监理队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主思路,逐步地贯穿于每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只要我们的监理队伍能吃苦、境界高、肯钻研,就没有胜任不了的监理项目。
2监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1)能力的培养。
企业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发展当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21世纪的人才短缺将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现象,我们的监理企业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充足且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做支撑,将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监理人才的培养要有相应的成长环境,这就要求监理企业有爱护人才、重视人才的理念和适宜的工资待遇水平,以及能力升、业绩升、工资升的科学管理办法,有了相应的环境还需要具体方法途径,监理人才的培养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口专业深造学习,而我们的监理人员又不能长期离岗,只能短期集中培训学习。第一,利用冬休时间聘请知名专家集中面授专业知识,提升监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第二,有计划的开展施工现场直观教学,每项新工程开工前,有针对性的对重难点问题的预控措施进行讨论,实际施工中进行提炼,完成后进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第三,职业道德的培养,除对业务水平培养外,监理人员还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抵御环境诱惑的坚强心态,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案例学习、解剖典型案例,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警钟常鸣,保持清醒头脑。
2)理念和方法的培养。
要有好的监理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首先监理人员必须懂得“严格监理与优质服务”的辩证关系,监理人员在做好“三控三管一协调”的同时,必须按监理规范要求先检查施工单位自检体系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运转。自检体系不正常,监理再忙再累也是徒劳。同时监理工作要强调事前监理、主动监理,积极为业主和施工单位提供合理化建议,这样才能赢得业主和施工单位的信任,才能有效开展监理工作。其次要注意协调管理的方式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思想工作是关键,有时一个公正的表扬胜于千言万语,以我们监理的辛劳和负责的态度感动参建各方,以我们监理实际检测数据、工作效果去征服参建各方。目前我国监理还处于施工阶段监理,在政府相关政策调节下监理应尽早介入勘查阶段、设计阶段,这样能更全面的把控工程建设,更有利于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GB50319—2000,建设监理规范[S].
[2]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Z].[3]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Z].
第四篇:电子政府与电子服务探索论文
【摘 要】:由于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被各国政府所青睐,并把它引进了行政系统了,形成了全球的电子政务热潮--它正在广泛地使用于政府传播和接受信息,提高政务办公效率,降低支出和收税的成本,并增强政府对居民的信息服务。本文简要介绍美国电子政府在这方面的观念和做法,希望对国内电子政府的开展有所启发。
政府网络采购成为重要内容
在美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首先为政府提高效率及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了可能。在私有企业,B2B电子商务已经降低了采购成本,并提高了10-50%的采购效率。美国政府已经逐渐开始适应这种变化。基于电子商务的政府网络采购,使采购过程更具效率、更具透明度。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把有关合同方式的采购信息置于网上,并通过在互联网上公布获胜的投标和运营评估,政府增加了透明度并提升了专业标准。既然未来的采购通告可以置于人人都可看到的互联网上,对中小型企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公众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透明度,所有这一切将导致私有企业和政府间的更好的合作。这样具有两个明显的正面效果,首先,使得私有企业在政府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另外,由于私有企业将被要求满足政府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将有助于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EDS成为电子服务主体
政府也可以运用互联网传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以比十年前能做到的更快地回复居民的询问。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正在建立信息交流系统,使得居民选择不同层次的参与。居民可以运用互联网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下载正式表格,以及学习其他重要的政府信息。
电子服务传播(ESD)提供了网络接入数据库的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提供信息基本构架,使得在几乎任何地方,政府都是可接入的。ESD解决方案的收益点包括:
*通过建立公共服务点,提高公众对政府计划的参与。
*改进公共服务,却不会提高纳税人的整体费用。
*在法规的解释和应用中提高了透明度和一致性。
*针对那些要求个性化帮助的客户,提高并细化了服务质量。
*增加了居民获取政府服务在时间、地点上的选择性,包括在家、在办公室以及其他地点。
ESD渠道被政府用于实现一些基本目标,包括:1)提高政府的民主过程和体制意识。2)电子传播信息和服务。3)提高公众在政府和行政机构的运作过程中的参与性。4)在民主进程的基础上,给予居民直接的、政府性的支持。
税收表先可以在数秒内从ISR网站直接下载。说明性小手册、电话号码以及经常被问及的问题的答复都可以快速提供给居民,另外,希望与他们的国会成员写信的选民可以选择用发e-mail的形式。
美国政府正在不断提高其在网上提供信息和服务的能力。现在,居民可以获得超过2,700万网页的政府信息和不断增长的在线交易数目。个人可以查找并下载500多种使用频繁的政府服务表格,包括税收和社会安全服务、选民登记、军队征募、执照更新和商标登记等。
去年,联邦政府推出了一个新网站--FirstGov.gov,作为一个综合性网络门户,使得用户可以接向任何政府网站,包括州和地方政府。FirstGov.gov允许用户同时搜索全部2,700万网页。通过使用由私有部门企业和联邦政府一起开发的高强度搜索引擎,该网站可以在1/4秒不到的时间内搜索半兆的文件,一天可以处理上千万种搜索。个人可以通过关键词、主题或机构进行搜索,并在数秒内一次敲击接入所有相关文件和网站。州和地方政府发展电子政府的经验
尽管联邦政府极力推进政府对互联网的使用,电子政府最大的潜在影响依赖于州和地方政府。既然州政府自身更清楚地认识到影响当地居民的问题,他们可以用最及时的信息、事实、新闻和其他栏目更新他们的网站。所有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都设置了正式的政府网站,并可以通过FirstGov.gov连接直接进入,或所有其他的搜索引擎获得。每一个政府网站都各具特色,包括税收、执照、注册和护照信息,以及满足每个州的居民的具体需求的有用信息。
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和加利福尼亚健康和人类服务机构建立了一项在线服务,称为加尼福尼亚护理网。该计划被设计用于帮助加利福尼亚居民为他们自己和家庭寻找健康护理的机构和服务,它包含了大多数经州政府认可的、有保证的老年人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种类包括:健康、社会服务、心理健康、酒精、药品和老年人护理服务。该网站有助于用户寻找他们所在地区的相应机构。例如,网站访问者可以在具体指定他们所需要的服务种类(例如一个社区居民治疗系统或一个心理健康康复中心)之前,敲击“心理健康护理机构”。一旦他们已经确定了他们所需的服务种类,他们可以输入他们的邮政编码来寻找附近的相应的机构,或者他们可以进入有关病人的信息,确定哪些机构最适合他们的要求。
华盛顿州信息服务部门(DIS)和税务部门(DOR)在1997年合作推行一项互联网计划,即自动化地计算税收,并使企业电子化申报并支付他们的税收。电子税收申报(EIF)系统是该网站的一个交易性系统。互联网安全性和保密性问题也已提出并被证实可行,网站应用系统的安全网络支付已经启动和实施。更重要的是,ELF系统是通过简洁的界面、自动化的计算、自动化核查错误、安全加密环境、网络收据和现代化的网络保障做支持的。DIS和DOR同样遵循“32/10规则”,该规则是由参与其中的企业建议的,他们认为他们仅仅愿意使用费用低于一张32美分的邮票以及只需花费不到十分钟时间的系统。
其他正在有效使用电子政府的州的例子,包括犹他和肯得基。犹他网站最为人知的特色是有关在盐湖城举行的2002年奥运会的信息连接。肯得基的主页提供了有关农业的连接和有用信息,农业对于该州大量的烟草农场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网站也包括有关州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企业的发展、州就业机会、州公园和娱乐、以及运输服务,再加上无数的帮助政府为他们的居民提供高效服务的其他有用服务。
除了运用互联网在网上传播有关政府结构和服务的信息,许多国家正使用互联网减少纸张作业并使机构内、机构间以及政府和居民间的支付和交流过程更趋合理化。1998年颁布的《美国政府纸张作业消除法案》要求机构尽可能使用和接受网络的文件、签名和网络记录。尽管该法规的目的是通过运用网络方式提高居民与政府进行互动的能力,该法案在减低物质性文件的使用以及减少纸张的使用的同时,也促使政府交易更具效率。
在美国,政府相应已经成为由私有部门引导的IT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美国政府在认识和促进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作了重要的努力,而不是用一些过时的法规去阻碍它的发展。互联网同时也成为美国政府更有效地、以更低的成本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一种工具。在某些程度上,政府的运营就像一个企业,它的居民就象企业客户。象一个企业那样,一个政府--甚至是通过新技术高度现代化的政府--拥有巨大的劳动力、庞大的预算,以及与它的客户进行有效互动的需要。正如一个运用电子商务维持其竞争力的企业那样,政府同样必须能够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成长。新技术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途径,并且美国政府已经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化世界的领头羊。技术的运用降低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公众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关注度,并且提高了效率,而及时的回复(responsiveness)应该是电子政府最根本的目标。
第五篇: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与发展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汽车服务行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揭示了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革新的必要性;对沈阳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提出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汽车服务业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1汽车服务行业的特点
高速发展的汽车技术对汽车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不能够离开汽车工业特别是家用轿车工业的贡献。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无任何一项发明能比得上汽车对人类进步的推动,现代汽车已成为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于一体的高科技产物,并不断向更高科技领域纵深发展;汽车服务行业也随之发展成为一种“技术和服务”相融合的优质行业,对从业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地“专业型”要求,亟待需要更多的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应用型人才加入。
2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从近几年,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统计情况来看,人才培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随着更多应用型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迅速增加,近年来在就业过程中企业反馈出一些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急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传统培养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社会新闻已经报道出某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上技校学习技能的令人匪夷所思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方面的落后[2]。
3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对策
3.1改善校内实训中心和加大实验室开放
为了建设一个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相适应的汽车专业实践基地,硬件设备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我校在走访国内一些高校汽车服务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已有车辆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又注资1500余万元,另建了汽车服务实训中心,意在加大基地改革建设,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建强校外实践基地,多与企业沟通合作
与校内汽车服务实训中心相比,市场中的汽车4S店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车辆设备等有非常大的优势,且汽车新技术日新月异。建强校外实践基地,既能使学生掌握与汽车技术发展同步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营销策略等,企业又能通过对实习生的长时间考察,招聘到急需的“技术和服务”相融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
4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学习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要求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多样化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重点培养方向,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变速箱、发动机等总成的拆卸和组装;并且能够独立使用车辆专用仪器设备,借助数据流分析、波形图分析以及尾气排放数据等分析方法,对汽车的故障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同时还可以用最快、最好的维修技术对车辆进行修复和故障排除。
5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是能够依据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或从事应用性科研研究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主要有两种模式。1)通过新建设的汽车服务实训中心,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汽车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汽车技术,还能够掌握必要的保险理赔、市场营销、汽车维修和售前、售后服务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校企合作,开设“大象汽车工程师”班、“业乔定制”班等培养模式。同时学校课程设置为“3+1”模式,即大学本科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第四年到企业实习。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及创造精神,又具有扎实地汽车服务专业技能,以及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4]。
6结束语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应与时俱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同样应如此。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只有及时有效地制定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学体系和发展规划,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和服务”相融合的人才,满足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该发展规划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开放的、动态的,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和革新。近几年,我校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树伟,郑利民,田国红.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2-104+121.[2]王俊昌.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4):115-118.[3]贝绍轶,施卫,李国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双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72-76.[4]马其华,罗一平,王岩松,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架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07-110.作者:张忠轩 宋飞 单位:沈阳工学院 机械与运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