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用远比金钱重要励志故事
在济水的南面,有一个商人,落水后,在那里哀号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未靠近,商人就急忙叫道:“我是济水一带有名的富翁,你如果救了我,我给你100两金子。”渔夫真的把他救上了陆地,商人却只给了10两金子。
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100两金子,如今却只给了10两,这岂不是不讲信用么!”商人听了勃然大怒:“你是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今天一下子就得到10两金子,你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离去了。
后来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河而下,船碰到石礁,又淹没在水中,那个渔夫正好又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怎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就是那个答应给我100两金子却言而无信的商人。”渔夫把船靠了岸,远远地观看那个水中的商人,商人随后就沉没了。
金钱远不及信用重要,为人要讲信用,说过的话一定要去兑现。人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如果离开了诚实守信,就会形成一道无形的隔阂,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再继续交往。
第二篇: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重要得多
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重要得多
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 张冬连
时下,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常常准备一些小玩意,如小星星、小红花等,更有甚者,为学生准备水果、糖果等食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可否认,这种用物品来奖励学生的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我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讲《小小的船》一课,课上到一半,老师为了巩固生字的读音,让学生做“摘橘子”的游戏,(屏幕上出现两棵橘子树,树上挂满了橘子,点击一下橘子,上面就会出现一个生字)老师突然像变戏法一样从讲桌下提出一小袋橘子说:“我请14个同学来做摘橘子的游戏,每个橘子上有一个生字。谁读准了生字的音,我就奖给他一个橘子。” “我来!”、“我来!”同学们一边把手举得高高的,一边大声叫着。教室里闹哄哄的。被老师点到名的同学站起来读完一个生字就上去领橘子,老师只管发奖品,根本没注意学生是否读准了生字。事实上,有几个学生确实没读准字音,可他们照样得到了奖品。领到橘子的同学有的高兴得合不拢嘴,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眼看着橘子越来越少了,几个调皮的孩子急了,索性站了起来,喊叫道:“老师,叫我!橘子快没了!”他们一带头,其他没得到橘子的同学也跟着大叫:“我来!”“我来!”教室里炸开了锅。老师见自己已没法控制局面了,灵机一动:“老师只叫乖孩子。”几个调皮孩子显然受到了打击,不满地说:“不玩了!反正不叫我!”随后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地趴在桌子上,学习的兴致消失殆尽了。几个得到了橘子的同学不时偷偷地从抽屉里拿出橘子在同桌面前晃来晃去,脸上写满了得意,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他们并不关心。后来,老师又让学生做“抢拼生字”的游戏。“看谁最认真、最能干,能又快又准地读出生字?”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全班同学立刻坐直身子,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一个个准确地读出了生字,收到了比奖橘子更好的效果。
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啊!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他们那颗纯洁、稚嫩的心灵需要我们教师细心呵护。倘若我们为了激励一小部分同学而使大多数同学受到打击,这样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更何况这种物质奖励的方法对那一小部分同学也不一定是好事。长期用物质刺激他们,容易使他们养成好逸恶劳、金钱至上、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等不良品质,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他们需要的是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轻轻的抚摸„„对孩子们来说比奖什么都重要。让我们抛弃物质奖励的“法宝“,用精神鼓励的雨露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去浇灌、培植孩子们的自信之花吧。
第三篇: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
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从儿子上小学开始,我一直关注孩子上课有没有举手发言,发言了几次?如果哪天听到孩子说今天的课上没有举手发言,心中多半会认为孩子今天肯定是开小差了。同样的,班上的孩子家长向我了解孩子的课堂学习情况,我也会把他是否举手发言作业一个重要的依据。如今看了日本佐藤学教授所撰写的《静悄悄的革命》,才知道自己的观念实在过于片面。佐藤学教授写道:“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联系我平时的课堂教学情况,确实如此。往往我一个问题提出来,有些孩子就急忙举手回答,心里只想着要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双耳自动屏蔽了其他同学的回答。明明别人已经回答过并且已经被我否决的答案,他照样大声地答出来。而且,这样的孩子成绩确实要比哪些认真倾听的孩子差一些。
然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没有学会倾听,这大概是他们从小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造成的。只有学会互相倾听,他们才能学会互相学习。在没有“倾听”这一相互关系的教室里,相互学习的关系也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要让孩子们学会相互学习,必须要让他们学会互相倾听。
要形成这种互相倾听的关系,光靠说一句“注意听”是不够的。要让孩子学会倾听,教师首先就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该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及时的恰当的应对,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注。
其次,教师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措施,培养孩子互相倾听的习惯。我常常对孩子们说,在课堂上发言,你就相当于争取到了老师对你一对一辅导的机会;而学会倾听,你就相当于少做很多功课却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同学答对了,就是在帮你巩固正确的的知识;同学答错了,你引以为戒,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习惯,我常常在课堂中给孩子提出要求:当同学在回答的时候,你必须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当他们回答完了,我会立刻根据他们的发言内容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其他孩子回答。多次反复尝试以后,孩子们慢慢知道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听同学的回答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不论教师采用何种策略,也不可能马上在学生中形成互相倾听的融洽关系。用佐藤学教授的话来说:期待学生发生改变不能过于心急,学生的变化是缓慢的,历时越久越见成效。让我们以静待花开的耐心,等待孩子们的转变。
第四篇:善良远比成功更重要美文摘抄
一家超市的员工大会上赫然拉出了大字条幅:今天挣到300元了吗?3年后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超市;我的一个好友是主任医师,年初曾立下豪言壮语,今年为医院创下100万利润,年底挺进副院长竞选;甚至单位中一些资历深厚的老领导,也常开导我说,别那么辛苦了,在报纸上给单位上几篇正面宣传的稿子,奖金胜过你半年的稿费,大家见你也喜欢……为了目标我们四处奔走,夜以继日;为了获取更大的成功和回报,我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而这一切,似乎只有敛取金钱的多少才是自我价值的唯一体现。甚至还有人列出了这样一道公式:成功的大厦=物质拥有的钢筋骨架+物质创造的砖瓦。
于是,善良和道义逐渐在物欲利益裹挟的滚滚洪流中支离破碎,“三聚氰胺”吃进了稚嫩无辜孩童的腹中、“地沟油”死灰复燃、“瘦肉精”横空出世、“染色馒头”一如三月的杜鹃花,缤纷夺目……有网友惊呼道:“天哪,我一日三餐要吃21种添加剂。”卑劣和虚假无时无刻不添加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我们不再相信防伪,也不敢信任免检。人们在造成了这些后果并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却在大声疾呼:哪里才有纯洁的人性之花?
我们在抛弃了善良的同时,善良也抛弃了我们;我们在制造罪恶的同时,我们也正在“享用”着自己的罪恶;我们在追求繁华虚伪的同时,虚伪正一点点淘空我们的灵魂,试问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如何能赢得上帝的青睐和尊重?如何才能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要知道,有一些事物远比成功更重要,那就是人的道德和本性。“人之初,性本善”,而在当今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仿佛励志教育也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方向。一个在中国任教的外籍教师问自己的学生:“学成之后,你们准备做什么?”让他没有料到的是,全班同学的答案竟不约而同:“做官、挣大钱、出人头地!”外籍教师惊呼道:“中国的孩子太有‘霸气野心’了。”
作家罗永浩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说道:“励志教育,它本来是一个比较美好的词,但是现在人说起励志,就仿佛是教人怎么出名、怎么发财。”同时身在教育界的罗永浩很不客气地总结如今大行其道的励志观:“鼓吹所有的小草都应该成为大树,所有一米六的矮个子都应该去NBA打球,所有的人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若要成功,就应当不遗余力’……”他认为励志成功教育是这样的:“没有什么比教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更励志,其价值远远要大于出名和发财。”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正直善良,讲究道德,不仅仅是遵循自然,遵循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也是做人处世的道理,更是收获成功的唯一法则。即便我们真的是小草永远成不了大树,即便是我们永远仰望他人的成功和辉煌,但只要我们信奉人之本性,遵循万物之真理,不虚伪、不卑劣、不怯懦、不忧伤,我们的灵魂便会如璎珞珠玑般,跃动着欢快浓郁的芳香,这芳香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海子说:“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我相信在这世上,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善良,就是要拥有那些永远不会被湮灭的“春天的品质”!
第五篇:金钱的故事
金钱的故事
1月22日,欧洲央行宣布每月600亿欧元规模的量化宽松计划,预计持续到16年9月份。届时,总共将有超过一万亿欧元规模的宽松总量。消息一出,超出市场预期,德国股指随后连连刷新新高纪录,而欧元对美元(EUR/USD)则大幅下跌,截止周五休市,EUR/USD 为 1.1207,估计欧元兑美元一比一的时代即将来临。而周边几个好友也通过做空欧元赚的不亦乐乎。而最近货币市场上连连出现重磅消息,常常让人措手不及,从日本央行去年年底的大偷袭,到年初的瑞郎事件,到上周的欧洲大宽松。就连老牌外汇交易商(FXCM)都兵败如山,股价曾一度大跌超过90%....而就在2月3号凌晨的澳洲央行意外决议降息导致澳元以及新西兰元跳水2%和1.5%。上周五美国非农数据一出,黄金暴跌2%,美元指数5分钟内涨1%...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大战已经开始,届时,汇市,贵金属,甚至全球股指都还将有巨大波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决定世界经济命运的暗流,你曾有心关注吗?本篇是来自帝国理工一位博士生的观点,讲述了那些关于钱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事。
前几天邀一位好友一起喝茶,期间谈到了钱的问题。我问他钱是哪里来的以及是谁创造出来的。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答案。他认为,钱与商品实物或者商业活动的价值是对应的,中央银行根据商品实物或者通过商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新的价值来印发新的货币…
这种说法恐怕是人们对钱的普遍认知,就是人们通过商业活动或者生产劳动创造新的价值或者商品,随后,钱就被央行通过一定比例按照新增加的商品价值而印发出来。但是,这种人们普遍对钱的认知是存在一定误区的。要认识现代货币就必须从货币体系的发展来说起。我不想写一个枯燥而严谨的历史文章,我就大概通过我对钱的认识来谈谈钱的前生今世,其中部分故事是我个人的臆断,多不严谨,请多包涵。钱的历史很久很久以前,钱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时候,种地的农民想要吃肉就必须找屠夫用一定的剩余粮食来换取肉。但是,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换有几个问题:
一、多少粮食换多少肉?
二、屠夫如果不需要粮食而想要第三方所持有的布匹该怎么办?
三、如果剩余粮食变质该如何是好?
所以,这种以物换物的体系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一个媒介来整合所有的农民屠夫以及织布人…
随后,人们就用贝壳来充当货币,通过卖出自己剩余劳动成果来换取贝壳,而再用贝壳来换取其他自己所需的商品。随后,由于贝壳可以在海边随意获取,所以就有一些人不再劳动,而靠捡贝壳来换取别人劳动成果为生。从而造成了经济活动总体的萧条以及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由于那部分不劳而获的人不再辛勤劳动而去捡贝壳)。在古代,一种被称为“货贝”的贝壳被作为货币所使用。图中为两个货贝贝壳。通过‘贝壳事件’,人们认识到作为货币必须具有一种稀缺性才行,所以有了后来用贵金属,金银等作为货币。再后来,人们发现了用贵金属来作为货币的问题:
一、太沉不好携带,想想看老陈如果买个大宅子,几万两银子该如何携带?
二、不安全,老陈辛苦一年在北京打工,带着满满一年所挣银两从北京回福建,到了温州被抢劫了。该如何面对家里的糟糠之妻?
三、火耗等问题。
所以就有了钱庄的出现,老陈存入钱庄100两银子,钱庄出具100两银子的票据所谓银票。所以老陈不必再携带大量实物银两去买东西,而且当时规模比较大的钱庄早就可以汇通天下。老陈过年回家,把一年的工钱存入北京钱庄,然后再去福建通兑就好了。但是,路过温州,还是遇到匪徒。不过由于老陈把便于隐藏的银票藏入鞋底而避免了去年的尴尬。此时此刻,市面上所发行的银票与实物白银市一比一对应的,但是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久发现,每次去钱庄用银票兑换实物白银,钱庄都会刚性兑付。所以渐渐地,人们不再麻烦去钱庄兑换实物白银了,因为他们发现100两银票的购买力与100两实物白银的购买力是没有区别的,而且省去了兑换的麻烦更能省去兑换的手续费。这种现象被钱庄老板发现,在侥幸心理作祟下,他悄悄出具了一张100两的银票,而这张银票并没有100两实物白银作为支撑下仍然可以消费出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于很少有人到钱庄来兑付实物白银,大家都比较流行银票交易,所以钱庄老板悄悄给自己超发的银票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时间久了,有些人认识到钱庄可能在超发银票,而钱庄仓库并没有足够的银子来兑付市面上流通的银票。于是,一些人为了安全,开始要求钱庄兑付白银,随后引发了挤兑,这种体系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大概这个意思,当年的美元与黄金按照固定比例兑换,所以人们又称美元为美金。美元黄金体系与银票白银体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图为穗康钱庄,穗康钱庄从1850年经营至1949年。
后来,人们干脆不用贵金属来支持货币,通过央行来发行货币。而这些货币没有任何贵金属支撑。事实上,某些国家的金库是空的没有任何黄金,还煞有介事地重兵保护空金库,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现代货币的发行建立在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上,就是你信它你就用它。由于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所以人民对政府的信心来支持纸货币的发行。这就是现代由信心支撑货币的体系。现代货币的那些事好了,我们的故事终于到了高潮。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钱到底是不是中央银行创造出来的。答案是,是的,钱的确是中央银行所发行(或者由央行委托发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钱,仅仅只有很小一部分的钱是央行所发行的。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刷卡消费越来越普遍,人们更倾向于不用现实纸币而改用银行发行的各种卡来消费。这不得不使我们回想起刚才银票白银的故事。对!这就是现代的白银银票的故事。所以,现在我们的钱,绝大部分是由商业银行所变向创造出来的。大概故事是这样的:央行发行100元流通到市场上随着一系列流通(具体发行流通机制另外发文说明)到了老陈手里。老陈存入一家商业银行,这时银行里面有了老陈的100元,银行根据存款准备金率(各国不一样,假设20%吧),把这100块钱中的20块钱存入中央银行而剩余80块钱。此时这家商业银行就可以把着剩余80块钱借贷出去给老王,于是在同一家银行老王的账户上就有了80块钱,同时银行把80中的20%,16块钱再次作为存款准备金存入央行然后剩余64块钱再次借贷出去给老李,于是老李账户中有了64元,银行再次将64的20%存入央行,又有了51.2元借贷出去给其他人, 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央行发行100,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运作这100块钱变成了老陈的100加上老王的80加上老李的64加上51.2加上……如此循环之后,100块钱的央行发行货币演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而变相增发的远远大于100块钱的钱。此时,你们可能会问,如果老陈消费掉了那100块钱该怎么办,是不是银行通过信贷而放大的那80,64,51.2…..都不存在了呢?
答案是:不。那些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而超发的钱依然存在,事实上,即使老陈将那100块钱花出去,从商业银行的账面来开,那100块钱依然存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还记得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账户吗? 假设,老陈账户在A银行,消费场所账户在B银行,当老陈消费掉100元后,那100块钱并不是从A银行到了B银行去。而是通过通知央行把钱从A银行在央行的账户中转到B银行在央行的账户中,而A银行自己的账面上那100元依然存在。所以那些通过信贷所发行的80,64,51.2…这些钱并不会由于老陈的消费而消失。所以,钱的确由央行发行创造,但是商业银行变相发行的钱却远多于央行发行的钱。就像当年人们用银票而不用银子一样,现代人们都用银行卡而很少使用实物现金再加上人们相互消费结算是在央行中的各个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账户内部结算的,所以商业银行才是现在货币发行的主体(97%的钱都是以电子货币形式出现,只有3%是现实实物纸币)。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对于货币的信心是为出自于国家的信任也就是对央行的信任,但是绝大部分钱实际上是从商业银行变相创造出来的。当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之后,这种信心还能不能存在?第二个问题,还是通过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钱并不是通过人们商业活动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银行借贷来先行给商业活动然后人们才有资金来支即将的商业活动。引用其他人的说法就是,钱是被作为润滑剂先行注入到经济活动的机器中,才有了后来的商业活动价值产出。并不是普遍认为的,先通过商业经济活动创造价值,随后对应发行货币。这一先一后的顺序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才可以。所以,现在必须有央行超发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创造更多的钱注入到整个经济里面,才能推动整个经济商业机器的运转。这就是08经济危机时候各国量化宽松政策(注水猪肉)刺激经济的部分原因。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死循环,银行的大而不倒有恃无恐,因为一旦银行倒闭,市面上绝大部分钱就消失掉了,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政府都会出纳税人的钱来保住银行。银行知道自己有政府的保护后更加大胆把钱借贷出去来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银行拿钱赌,赢了,那么大家相安无事,输了,政府拿钱救。因为一旦不救,那么大家都没钱花了,因为之前讲的那一前一后的顺序。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结果的承担者都是老百姓,不管是赌赢所引发的通货膨胀还是赌输之后纳税人钱的救赎。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我不想在这里写结局,用吸毒者的故事来结尾吧。吸毒者,需要每次增大剂量获取快感(危机后的量化宽松),早晚有一天,当吸食剂量大于身体所能承受极限的时候,死亡就是结局。而强力戒毒所引发的一些列不适,(经济活动没有了先行注入钱来作为润滑剂的推动),想必也是难以承受的吧。去年11月日本的新一轮量化宽松,三周前的欧元区的量化宽松…
作者:风林火山
极少有机会在别人面前提及的,极少有机会系统梳理的文字,理性的观点、纯粹的情绪,或许可以发给我们,你们的声音将被更多人听到。投稿邮箱:liwen.zhang13@ic.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