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母教子》教案设计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认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孟母教子》来谈。这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课文主要讲孟母借公孙将军高超的箭法来启发教育儿子孟轲认识骄傲自满的缺点,展示了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本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发人深思。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
“这一夜,小孟轲为什么没有睡好?”这个问题是文中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我以此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并采用了小组讨论、体验交流、集体反馈、朗读感悟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还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学习“孟轲久困学堂,一旦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就像飞出樊笼的小鸟,感到无比快乐”这段话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小孟轲比作什么?
生:比作“久困学堂,关在樊笼中的小鸟。”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生:因为孟轲长久关在学堂里学习,他很想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大自然。
师:关在樊笼中的小鸟一旦放了出去,会有怎样的心情?你觉得在这段话中哪些字词用得恰到好处。
生:(读文感悟)
生:我从“扑入大自然”中体会到了小孟轲对大自然是多么的渴望,他又是多么活泼好动啊!
学生在读悟中体会到了小孟轲虽身处学堂学习,但也渴望自由。这是人之常情。
正在小孟轲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外公登山游玩时,孟母和外公早有安排,他们要让小孟轲见识到了外公公孙将军“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箭法。小孟轲没想到世上外公竟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所以他一夜都没有睡好。他为什么没有睡好,他会想些什么?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4、5自然段,学生从外公的“慢理斯条”、“箭若流星”中,看到了野兽一只只“应声倒地”、“无一逃脱”;在百步之外射箭,又使得柳条上“落叶纷纷”。从外公高超的箭艺中深受启发。
师:公孙将军高超的射箭本领是怎么来的?
生:是他平时刻苦训练出来的。
师:看到这些,小孟轲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外公之所以射箭能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是因为他长期刻苦训练而成的。我一定要向外公学习。
生:他想到母亲为了让他懂得这个道理,真是化了一番心思,他要以外公为榜样,勤劳苦练。
生:他还想到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永不自满,决不能沾沾自喜。
生:从此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师:那么,从《孟母教子》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要像孟轲一样,引以为戒,取得一点成绩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再接再厉,争取更好。
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道理,得到了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坚持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的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个维度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文体作为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链接”学生生活,让他们在感受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通过感悟语言,可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练就扎实过硬的语言基本功。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出口能成章,挥笔就成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第二篇:孟母教子
提到孟母教子,人们自然会想到孟母三迁和《三字经》中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些家喻户晓的话。孟母三迁其居是为了给年幼的孟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无法让子女确立远大的志向,培养良善的人格。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其实,孟子的母亲不仅善于教子,而且也善于处理家庭矛盾,尤其是在处理婆媳关系问题上,孟母可以说是一个明白事理,通达人情的老太太。可惜人们很少谈到这一点。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孟子成家后,有次他外出归来,进入卧室,见其妻裸露在床,孟子以为妻子不守妇道,心中不悦,从此冷淡妻子。孟子妻子觉得委屈,就向孟母辞行,并向孟母诉苦说:“夫妻在私室,可以不受礼节规矩约束,这是符合礼的。现在他见我如此,认为我不守妇道,实际是没有把我当妻子而是把我当客人看待。既然如此,不如分手。”孟母看到孟子夫妻闹别扭,并没有站在儿子一边责备儿媳,而是把孟子叫过来进行开导,告诉他说:“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如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是呀,妻子在自己的私室,那是她生活最应该自由的地方,裸露在床并没有错。孟子在母亲的开导下,设身处地地从妻子的角度理解,知道是自己内心的苛求导致了对妻子的不满。所以,孟子接受了母亲的建议,夫妻关系和好如初。这虽是家庭生活起居的一件小事,但由此可见孟母的通情达理,也可见孟子的善解人意。
第三篇:孟母教子教案
孟母教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运用成语造句。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戒骄戒躁,刻苦磨练。只有谦虚谨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今天我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声音要好听些。
(1)指名读《孟母教子》。
(2)这是一个多音字,你们怎么读这个音呢?
(3)学生说这是一个动词,就读第四声。
(4)你们怎么知道的?
(5)你是个天才;你很会学习;
(6)这是孟母教子,在三字经中也有这样的文字,养不教父之过。
(7)我们说一个教育孩子很有办法,可以说是“教子有方”。
(8)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孟母教子,她有方法吗?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能问些什么呢?
(1)学生问:孟母用了什么办法?孟母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孟母有没有教育成功自己的孩子?这个子是谁?(老师先进行点评,再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2)要读懂这篇课文读懂并不难,只要理解相应的词语的意思,就明白了,三个问题就可以读懂了。
3.课文预习了吗?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1)指名读(师:这个小朋友已经自己学已经把生字词读正确了,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夸奖她,天资聪颖,听了大家的表扬你有什么感觉?)
都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学生齐读)
(2)小朋友们读得非常认真,这些词语读好了,但是大家未必都理解,有什么好办法呢?(查字典和放到课文中去,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是什么意思?如果想不
明白,就在上面打一个问号,一起读读课文,老师看看谁读得认真。)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4)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读得非常流利,课外一定读了很多遍吧,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听听老师是怎么样读的,特别是你不懂的文字,听听老师的语气,体会体会,好吗?
(5)教师范读课文(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学生鼓掌。点评:
目的很明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地读书方法,感受文章的重点词语的内在含义,加深对于词语的印象和理解。
(6)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再读一遍,看看能不能和老师一样地读书,或者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7)学生读课文。
4.商讨问题。
(1)再来回顾问题?首先来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
学生说,教师:是啊,一个天资聪颖,老师和父母都很喜欢他,但是孟柯面对这些,他是怎么想的呢?(师生交流)
文章有一个比喻,“像小鸟„„”他希望可以自己可以和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玩,你们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鸟吗?(师生交流)这说明你们是一个愿意学习,但是小孟柯在得到长辈的表扬后,自己心里觉得已经不需要学习,有点沾沾自喜,所以他不再勤奋了,不再刻苦了。
这是他的母亲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小孟柯将来骄傲起来了,母亲会„„(像你这样说,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合格的母亲、父亲)完蛋了,完蛋了,(你这个母亲真是太可怜了„„)„„(不但是孟柯要后悔,连父母都要后悔的)„„如果小孟柯现在就这样,将来我们怎么办?(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小孟柯的成长,他的母亲天天吃不好,睡不着,这叫做(学生说:“忧心忡忡”),所以她母亲要(学生说:教子)。请大家齐读文章第一节,一遍读还要读出词语其中的味道。
孟母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终于”„„这里有一个词语叫“终于”,你们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想了很多办法„„很关心孟柯„„)
她到底想了什么办法,请大家自己读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找找答案。
学生读课文。
师生交流(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你知道孟母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准备读课文,老师打断学生,不要你读课文,只要方法。学生说是登山看外公射
箭。师:很好,外公的箭法非常好,可以用两次词语来概括,一个是„„一个是„„。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读出他的箭法高明。
指名读,师:这就就叫“百发百中”,这里有两个词语,叫百发百中。学生说:应声倒地和无一逃脱。
说的很好,注意这里的“嗖嗖嗖”,用的是什么符号?逗号!为什么是逗号?如果改成顿号呢?(学生说)老师带着学生体会“慢条斯理”,这是一种很悠闲,不慌不忙的。这是百发百中,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还有一个词语,还有谁来读读另外一个句子。
指名读,我们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之)指哪个柳叶,„„这就是百步穿杨。
孟母带着孟柯这样„„,这样的方法成功了吗?
学生说,成功了!从哪里看出来?学生说„„他的成绩究竟怎么样了?
学生说:雨后春笋„„就是说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地提高了。(请了好几位学生说)
我们把这句话一起读读。
好了,课文学到这里,课题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谁能用三句话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说„„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还用了一些课文中的词语,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师:我真着急„„)
他说得就很好了,大家都会了吗?同座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同学们,孟母教子,她教的方法是„„,她和一般的孩子的家长的教育孩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我妈妈很粗鲁,但是„„)
学生说(我妈会说一些道理,而孟母让孩子体验)
学生说(家长会拿话来教育我们,孟母是用事情让孟柯自己领悟„„)
学生说:家长会用口头语言进行唠叨,孟母是用事情让孟柯自己明白
每个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对于学生都会给予一定评价
孟母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因为她知道孟柯不用讲也能知道„„在座的小朋友也一定是天资聪颖,孟柯一夜都没有睡好,究竟明白了哪些道理?请大家把小孟柯明白的道理写下来,你又明白了什么?请大家写下来!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点评:在课堂上老师讲了几句话:“我真着急”“你真罗嗦”„„我不知道作为一名平
时的老师是不是可以说这样的话语,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是不是应该耐心地等待或者给予他需要的帮助;当学生语言比较琐碎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提示学生而不是这样去说„„在后来一个发言的学生上,老师就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出来的„„”
大多数同学都写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地听,好吗?
学生说:„„(他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体会得很真切)
学生说:„„(当学生有说得不到位的时候,老师进行了引导,外公的射箭本领是怎么来的,我们学习呢?学生一经提醒就明白了)
学生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你讲得这么多,难怪一夜没有睡好!)
点评:多么幽默的点评的语言啊!
学生说:小孟柯明白了„„(你觉得成绩好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和别人比,自己和自己比,每天好一点,这样比较快乐,否则是天天痛苦)
点评:还是多么幽默的点评的语言啊!
学生说:学海无涯„„(教师板书:学海无涯、精益求精)
学生说: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写下来,这是至理名言。)
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但是你们都比小孟柯强,你们都很谦虚,相信你们的家长不会(忧心忡忡),你们的学习一定会和(雨后春笋、蒸蒸日上)„„后来孟柯成为了亚圣、孟子。
其实孟母教子的故事还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
在这篇文章中有三个人物,孟母、孟柯、公孙将军,你最佩服谁?
学生说:„„(你说得很好,你高兴吗?你沾沾自喜吗?)
孟母、孟柯、公孙将军都有。
请同学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读读这三个故事,他们也会变得教子有方,大家将来就会成才了,好吗?
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四篇:孟母教子
孟子幼时家居墓地附近,耳濡目染的尽是些丧葬礼仪的事情,他就和小朋友一起模仿着挖墓筑坟的祭奠。孟母感到长此下去对儿子教育不利,于是就搬家了。新居靠近集市,孟子又学商人如何做买卖,怎样和人讨价还价,孟母不愿自己的孩子长大成商人,于是又搬家了。第三次的新居在学校附近,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诗书礼仪,揖让进退。孟母认为找到了理想的地方,于是决定在这里长期住下去。由此可见,孟母深知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When Mencius was young, his family lived near a cemetery, fully exposed to funeral ceremonies.He and his playmates imitated burying and mourning proceedings.Mencius’s mother thought the surroundings were not good for his education so she decided to move.They moved to a place next to a fair, and Mencius began to learn the ways of business people, bargaining and haggling.His mother didn’t want her son to be a businessman so she moved again.This time they moved to a house next to a school, and Mencius began to learn the classics and etiquette along with students.Mencius’ mother thought this was the right place for her son and she decided to live there for good.This shows that Mencius’ mother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These are the stories about how “Mencius’ mother moved three times”.孟子逐渐成长,一次未到放学时间就回家了,孟母把他叫到织布机旁,让他看自己织布。织了很久,孟母突然用刀把布割断,孟子不明白怎么了,连忙问母亲究竟。这时孟母耐心地说:“你学习半途而废,就像我把本来可以织完的布割断是一样的。”孟母的教诲深深印在了孟子的脑海中,从此他奋发图强,刻苦读书,终于成了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One day, Mencius came back home before school let out, His mother called him to the loom and let him watch her weaving.After a long time, she suddenly cut the cloth she had woven with a knife, much to Mencius’s bewilderment.When Mencius asked, she explained with patient: “If you quit school halfway, it’s just like my cutting the cloth before it is completed.” Mother’s words were firmly branded in the son’s mind.From then on, Mencius spared no efforts to study and finally became a famous thinker and educator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he has been remembered as such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第五篇:孟母教子 解说词
【片头】
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母教子传说
一、概述
“孟母教子传说”发生在距今2370年左右的古驺国,主要包括“三迁择邻、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等故事,讲述了孟母仉氏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及言传身教而不断完善孟子人格的故事。古驺国就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一带。邹城市地处山东省南部,隶属于济宁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孟母教子的故事不仅在邹城一带妇孺皆知,而且随着华人的迁徙而在世界各国也广为流传。
二、动态过程
孟母教子传说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古籍中有简单的文字记载。最早记载“孟母教子传说”故事的是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和刘向的《列女传》,南宋末年,王应麟编《三字经》中引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此,孟母教子传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清续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略载有孟母教子的圣迹。五四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散见于各民间文学作品集锦中。孟母教子传说中,主要体现了孟母“严、信、导、教”的教育方
法。“严”:孟母三迁的故事中,为了让孟子长进成才,孟母不惜几迁其居,足见其要求孟子之严。“信”:杀豚不欺的故事中,杀豚不欺子,“以有知而教信”,这对孟子的成长和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导”:断机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母巧妙设喻,把织布比作学业的长进,对孟子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孟子幡然醒悟,从而痛下决心努力学习。“教”:身教重于言传,孟母更多的时候是身教,而不是说理。
由于孟母的“严、信、导、教”成就了一代圣贤,因此孟母教子传说在民间口头流传经久不衰,启迪着一代又代人的心灵,已经成为启蒙和立身教育的楷模,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这些故事本身也表明,至迟在西汉初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孟母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三、存续与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冲击,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越来越淡薄,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也越来越少。再者说来,虽说大家都尊奉这些故事,但鲜有人真正借鉴孟母教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孟母教子传说”的物质载体,有的已经不复存在。孟子最后居住的地方即“近学宫之旁”,是历经元、明、清各代延续600余年的历史遗址,于1945年10月毁于战火。如不加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将无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基于此,邹城市高度重视“孟母教子传说”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列出专项资金,详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规划,进一步加强孟母教子传说的实物化建设,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进一步弘扬孟母教子传说的精神内涵。
具体步骤如下: